钱穆的 简介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扩展资料:
在钱穆的文化情怀与学术研究中,体现出传统士人与现代学者的综合。一方面,他的学术研究具有浓厚的文化担当。这种带有忧患情怀的文化态度,彰显了读书人对于时代的责任。另一方面,他的文化情怀立足于理性、科学的学术研究。
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为“观点”而扭曲“事实”的学人相比,钱穆发扬了乾嘉学术“审名实、重佐证、戒妄牵、汏华辞”的优良传统,在传统学术向现代人文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人民网-光明日报:今天我们为何要谈论钱穆
-钱穆
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两个半的圣人,一个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一个是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另外半个就是“晚清名臣”之一的曾国藩。王阳明何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圣人?

关于王阳明,近现代名人有话说。
严复说他:“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赞叹道:“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有言:“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孙中山认为:“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言说:“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郭沫若指出:“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钱穆谈到:“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即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蒋介石曾说过:“王阳明的眼光,超过他同时代的一切读书人。”“王阳明哲学是非常之有价值的。”“我们要革命、要救国,就必须奉行阳明学说。”
伟大人物毛泽东认为:“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
……

受到如此多近现代知名人物的崇敬和推崇的王阳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有何魅力?且看董平先生解读世人对阳明先生的认知。
一个离经叛道者?
阳明先生提出的观点,与当时整个学术界所流行的观点很不相同,他不过是还归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已。
一个不修边幅的人?
阳明先生的“不事边幅”实际上是说是他自然天生,待人真诚,不装模作样。
一个标新立异的人?
阳明先生少年时豪迈不羁,12岁就立志要做圣人;15岁一个人去考察边关,向少数民族青年学习骑射之术,豪迈非常;曾经专门结“龙泉诗社”,和当时的学术界、知识界第一流的文人相驰骋,和“前七子”名不相上下;又学习佛道之学,所学甚杂。但他却能“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在龙场时,他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政治压力、环境压力、生死考验和艰难困苦,最后实现了自我思想境界的突破,实现了关于生死观念的突破,完成了“龙场悟道”。

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
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单纯地基于西方哲学背景所概括出来的这样的两种关于世界的观念,未必全然合乎中国思想的基本事实。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概念,既没有出现在四书五经的作品当中,也没有出现在王阳明的作品当中。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没有哲学、伦理学这一类的分野,因为人是一统体,天下万物一统体,人就是在这个天下万物之中,不管你是否愿意,只要你获得你自己的生命,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常说,学问便是生活,生活便是学问。不能说王阳明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家,这不符合中国思想和王阳明思想的基本事实。
一个儒家传统的圣人?
阳明先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明传统当中的一位圣人,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位。他继承周公、孔子、孟子以来,关于天道的一种内在的自我觉醒。
一个了不起的人?
阳明先生从小立志成为圣人,历尽艰辛却百折不挠,将生命的志向非常清晰地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努力去做的这样的人,最终究成就其伟大的人格。
一个不朽之人?
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阳明先生是从古至今很少的,在自己短短的一生当中真正实现了“三不朽”的人物。阳明思想传承五百年,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人们推崇,其思想和精神也是不朽的。
我推荐这几本历史书籍《万历十五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国史话》。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宇, 黄仁宇,是史学界的一个“异类”,他并非科班出身,却最终成为明史专家, 而他的《万历十五年》出版至今,畅销百万余册,同样也是史学奇迹。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是大明王朝一个平淡无奇的年份,但在黄仁宇笔下,这一年就像蝴蝶效应一样,触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永远改变了中国未来的整个进程。
内阁首辅张居正一心重整赋税,改善财政,然而改革刚刚开始,他就操劳而死,年仅57岁,张居正死后,他提携的名将戚继光被弹劾罢免。1588年,将星陨落,明朝军事改革陷入滞, 31年后,明军在萨尔浒战役中损失惨重,大败而归,明朝彻底陷入无法挽回的衰败中,历史的改变竟然就藏在这悄无声息中,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作者钱穆,钱穆,与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而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则是他关于历代政治制度以及其带来的利害得失的演
讲合集,在书中,他列举了汉、唐、宋、明、清这五个重要的朝代,重点分析了政府组织、考
试选举、经济税务、军事兵役这四方面的制度优劣。
但不要觉得这只是按照时间顺序的简单罗列! 当你把明代与唐朝的政治制度放在一起,把清朝与宋代的税制进行对比,你就会瞬间明白钱老的深意, 合理的制度从来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从现实中生根壮大的,而一次盲目的改革,或许不经意间就改变了整个王朝的命运。
《三国史话》作者思勉,不管你有没有读过《三国演义》,但你一定听说过它,毕竟它太有名了! 然而盛名之下,总会让人以为小说里的故事就是历史真相。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唯一一部通俗的史学著作。 这本书虽然很专业,但它的语言却极为平实,中学生也能够读得懂,而它的观点也极为有趣,值得细细品味。 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都认为这是曹操领先于刘、孙二人的地方。但吕思勉先生却反问,曹操的确是要挟了天子,但到底有哪个诸侯归顺了他
吕思勉先生身上有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不偏听,不盲信,执着于透过覆在历史上的阴霾,找寻到真正的历史。
钱穆的 简介
本文2023-10-05 11:11: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