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村的家谱序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清塘村的家谱序言,第1张

刘巨容,字德量(826—889)徐州人。唐朝末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玩寇自重而闻名。

早年是徐州的将领,后来庞勋之乱,刘巨容参加了叛军,唐军讨伐时又归正,被授以埇桥镇遏使之职。当时,浙西突阵将王郢反叛,起兵攻明州,刘巨容以筒箭将其射死,因功封明州刺史,后迁为州团练使。黄巢起义军南下江淮时,刘巨容又升任蕲黄招讨副使、襄州行军司马和检校右散骑常侍,最后荣升为迁山南东道节度使,与江西招讨使曹全晸一起屯兵荆门,抵御黄巢起义军,保卫襄阳。

因黄巢势大,众号五十万,刘巨容与曹全晸定计智取,接战后,刘巨容佯装败北,黄巢追之,曹全晸伏兵攻击,大败之,擒起义军将领十三人,虏获不可胜计,黄巢浮江东奔,刘巨容追击,又俘获不少,以功迁检校礼部尚书,当时,山南东道诸将欲乘胜追斩黄巢,刘巨容说:“朝家多负人,有危难,不爱惜官赏,事平即忘之,不如留贼,为富贵作地 。”诸将也认为如此,因此黄巢兵势复振。后来,黄巢攻陷长安,刘巨容会合诸道兵马讨之,被授以南面行营招讨使,兼天下兵马先锋开道供军粮料使、检校司空,封彭城县侯。

刘巨容为政精明,明察秋毫,唐僖宗出奔蜀中,公卿多因刘巨容的护卫而赴行在,山南西道节度使鹿晏弘为禁军所逐,引麾下东出襄、邓二州,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遣大将赵德諲与其合兵攻襄州,刘巨容不能守,出奔成都。刘巨容一向自称有炼金术,曾向掌权的宦官卖弄,后客居蜀中,田令孜欲求其术,刘巨容不给,田令孜大怒,889年,上书诬告刘巨容谋反,将其处死。

我们这支人以唐末名将刘巨容为第一世祖,巨容公祖籍彭城,后迁滁州琅玡,生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大中八年武科进士,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布兵大破黄巢十七万人马于荆门而闻名于世,后驻守饶、信之地(今江西鄱阳、乐平、上饶一带)巨容公生子三,长子刘汾,次字刘回,三子刘迪。

刘汾

刘汾,字伯临,淮北徐州人。生卒不详,约生活在唐朝开成至光化年间(836—900)。父亲刘巨容,累官至明州刺史、天下兵马先样、检校司空、礼部尚书,封彭城县候。

刘汾自幼聪敏好学,大中元年(859)登进士科,此后官至兵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3),迁本部侍郎,出任河南招讨使。乾符二年(875),黄巢起兵响应王仙芝。四年,黄巢起义军攻打河南。刘汾率部屡战,斩黄巢义军前锋诸将,义军失利。五年,刘汾会元裕捕杀王仙芝于黄梅。王仙芝部将尚让率余众归黄巢。黄巢起义军势力聚增,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引兵南下福建等地。刘汾奉命率部围剿追击,自岭南至襄阳,行巡荆门关,会同江西招讨使曹全政、父刘巨容等合兵一处,大破黄巢起义军,执义军将领13人,斩俘义军17万。黄巢与尚让率余众冲出重围,渡江转战饶、信、池、宣、歙、杭等15州。

中和二年(882)八月,刘汾率部进驻饶、信等地,官至军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等职。这时,饶、信一带经战火纷乱,到处是黄埃赤地,民不聊生。刘汾为弥补屠杀起义农民之过,实行抚恤政策,“亲加劳问,简徭役,宽赋税,民赖以全活者甚众。”(《全唐文》卷793,刘汾《大赦庵记》)中和四年(884)六月,黄巢起义军经刘汾、李克用等几经残酷镇压后,宣告失败。刘汾蒙诏镇守饶、信二州。

龙纪元年(889),刘汾家族突遭横祸,父刘巨容被杀。刘汾与弟鄱阳县令刘迪经此变故,已厌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遂隐居信州弋阳县归仁乡新陂里(今江西省弋阳县曹溪镇)。景福元年(892),刘汾在饶州乐平县归桂、丰乐二乡买得荒闲田800余亩(今万年盘岭、大源、梨树坞等地),福建建南山寺(今梨树坞乡南嵩坞)一座,邀请妙果寺禅僧至明、至公等 5人入寺住持。勤耕耘,守奉祖宗春秋二祭。不久,朝廷念刘汾兄弟忠孝,下诏:“汾战阵能勇,思祖能敬,其山寺税粮俱赐优免。”故南山寺改称“南山七诏寺”。刘汾之女金姑美貌无比,唐皇欲纳之为妃,刘汾不从,慌称金姑为哑女,已人庵为尼。其后,金姑果刺舌成哑,并矢志隐修于南山寺。后来唐皇得知真情,为金姑之志所感动,特赦金姑无罪,因而南山寺又名:“大赦庵”。

景福二年,唐昭宗帝恢复刘汾的官爵,又进至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右仆射等职。不久,刘汾病逝,葬于南山。

刘汾生有14子,后散住饶、信等地。弋阳万年刘姓多为其后裔。著有《大赦庵记》,流传于今。

生十四子:汉兴、汉升、汉从、汉明、汉宗、汉瑞、汉广、汉匡、汉胜、汉吞、汉英、汉宁、汉彬、汉平。

长子汉兴,父丧后独自还乡徐州。

次子汉升,迁居安庆望江,其孙谟和诲2人同迁清源。

三子汉从,居归仁乡新陂里,后裔庆十一迁麻城!

四子汉明,迁弋阳之官庄。

五子汉宗,迁弋阳之兰溪。

六子汉瑞,迁铅山,其孙婴公卜居锦屏山。

七子汉广,迁信之上饶县葛源。次子义昭居住新陂。

八子汉匡,迁上饶之乐平县勇山。

九子汉胜,与子孙迁于鄱阳之清塘源(清塘村)。今鄱阳县凰岗镇清塘村

十子汉吞,居住新陂里。子三人迁乐平之湖围,孙广微又迁鄱阳之义城。

十一子汉英,与子迁于新陂里之大桥后又迁流芳!

十二子汉宁,居新陂里,其子真玉(又叫义真)迁流芳,义玉迁张溪。

十三子汉彬,其子良玉为延德县令,置田地于邑之师源,子孙随产而居。

十四子汉平,长子居东山,次子通任宣州通判居琴溪,后裔迁万山黄柏。

洪范池镇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下边顺口溜是根据张海村的张玉灿口述纸坊村一个老艺人的说唱整理的,讲的是洪范池镇的景致。

出云𡽳山隐狼泉,浪溪春水傍书院,喷雪扈泉涌碧浪,吐玉洪范浮金钱,

云翠山上油篓寨,南天观中日月泉,于家林的扒皮松,龟驮大碑在旧县。

说明:现东平县的旧县乡在1996年1月23日前与洪范池镇(洪范池乡、洪范公社)同属平阴县,早期时同属位于现东阿镇的东阿县,有一通于慎行神道碑曾存旧县,未进于林。 该山重峦叠嶂,横列如屏,异常壮观。漫山林木繁茂,百草丛生,难辨路径。山上怪石嶙峋,巨岩嵯峨。山顶两峰南北对峙,壁立如削。登至峰顶,放眼四野,气象万千。西 南方,东平湖似明镜,银光闪闪;西北方,古黄河如玉带,挂在青葱翠峰间。远眺东方,群山逶迤,如涛如浪。

南峰一侧,峭壁奇险,气势雄伟,到处都能看到奇峰怪石,但无命名景点。

两峰间有石梁相连,人称“天门观”。石梁蜿蜒曲折,犬牙交错,长约50米,顶宽仅2米余,最窄处不足1米,两侧至底均有几十米。此处景色怪异,如遇阴雨天气,一侧云雾迷漫,将一切景物隐去,另一侧则一草一木,清晰可见。人行其上,心惊胆颤,为攀登大寨山 之最险绝处。相传心地不善者难以通过,故又称此处为“扪心桥”。明万历年间,文学家于慎行于此经过时,提心吊胆,冷汗浇身,过后甚为庆幸,遂写“阿弥陀佛”四个大字刻于岩顶。历经400余年风雨剥蚀,字迹至今显明可见。

北峰为主峰,景观众多,诸如透风崖(“崖”字在当地按地名异读作 yái)、锦屏岩、天乳泉、王母台、劈雷洞、宝泉、大黄牛、透米缝等,尤以透风崖、锦屏岩最为壮美。北侧的透风崖两壁矗立,高约10米,中间缝隙1米余,从一侧看去,仅见一线蓝天。山风吹来,呜呜作响,似虎啸,人听之,毛骨悚然。若值阴雨之前,浮云从石缝中穿过,如浪涛翻滚,煞是好看,曰“𡽳山出云”,为古东阿八景之一。锦屏岩,又称滴水崖,平展嶂列,上有清泉,漱玉泄玑,阳光朗照,五彩缤纷。

大寨山2001年被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2010年9月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1545-1607),平阴县东阿镇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有《读史漫录》《笔麈》《兖州府志》等著述。古东阿县城(现东阿镇),为春秋时谷城旧地,是齐相管仲的采邑。[汉书][水经注]等均记载谷城有三归台,现遗址尚存。[左传]记载,齐鲁等藷诸侯国多次在此期遇、会盟。汉设谷城县。张迁曾在此任谷城长,故有著名的张迁碑谷城山即今黄石山。秦未隐士黄石公圯桥授书后,居于此,更名黄石山。明洪武八年,因黄水为漶,东阿县迁于此至解放初。于慎行以家乡居此而引为自豪,所以他的诗集、文集等多以“谷城山”为名。此时的于氏家族因世代为官,又出了于慎行这位阁老爷,使于氏家族声望达到顶峰,也成为当地之望族。于氏祖居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三年)由一世公于深迁东阿杨柳渡(东阿县杨柳乡),即现黄河西东阿县杨柳渡,因是始迁之祖,后世故称一世公。于深生子于忠,为于氏二世公。字楮村,为邑三老。于忠生三子,长隆、次盛、三时。于时号翠峰,封寿官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长住云翠山下。此后,于氏家族便迁于黄河东居住。于时为人忠厚,乐于助人,深得乡里称颂。于时为于慎行族支的三世公。于时生五子,长子于玺,次子于壁,三子于莹,四子于瑶,五子于仳 ,字子珍,号册州,自幼聪惠。曾在副都御史刘隅等所办的东流书院读书。十三岁即考取庠生。又补廪生,后又在山东生员竞考中获第一名。被称为神童。十七岁中嘉靖戊子科举人,任许州知州,服阕宁、靖州知州。因他判案公道,断案如神,又体恤百姓,并亲到民间放赈救贫,众皆交口称颂,三年后升平凉府同知。又三年后,因政绩卓著,再升庆阳府知府。累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谢居家园。其原配便是刘隅兄,进士刘田之女,诰封淑人。生四子,长子于慎动,次子于慎思,三子于慎言,四子即于慎行。于仳又娶一侧室黎氏,生五子于慎由。

这个时候的于氏家族,可以说是自他们迁居东阿以来至今六百余年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创造这个辉煌家族史的主要人物就是于慎行父子、兄弟及儿侄等几代人。最使于氏后人引为骄傲的当然是于慎行。至今,他的后人均尊称他为“阁老爷爷”,各地族系的族长们每到过年仍把阁老像请出,供奉。除于慎行外,于氏其他显赫人物也使于氏家族如锦上添花。

于慎行父亲于仳已解绍。于慎行长兄于慎动,字无咎,是他弟兄五人唯一居家为农,料理于家农事的。性静儒雅,喜泉水,号阜泉,晚年筑屋山水间闲居,赐礼部儒士,受乡人尊敬。配陈氏,六十一岁卒,生三女。二兄于慎思,字无妄。受其父影响,少年负志,博览群书,尤爱兵家著论,且记性极强,过诵而不忘。家居东阿西济水与大清河交汇处的王庄,即现班鸠店镇王庄。曾随父戎边。受大中丞张子立青睐。十九岁入乡试时,因考场兵备森严,强令考生解衣光脚,视考生如犯人,因而恼怒,从此不再科试。万历十五年,于慎思入京师,居于慎行官坻,“欲试词林游太学,”不幸逝世于京师,享年五十八岁。朝中各部,皆去挽吊。留有著作《庞眉生集》,于慎行为其作序。所作《石淙记》、《游监山记》,是描写洪范山水的好文章。因他钟爱褚村石淙景致(即今洪范镇纸坊村东南),特在此构筑别墅,会四方文人墨客赏景赋诗。于慎行也常到此处闲居。于慎行《夏日过二兄石淙别业二首》中赞其景致道:“桃花落尽武陵溪,碧草芊芊岸柳齐。洞口主人今不在,青山如画鸟空啼。”至今石淙遗址尚存。元东平路严实书“石淙”二字尚存。于慎行的同窗挚友,万历进士,累官大理评事,工部尚书的朱维京(字可大)题写的“石淙漱玉”犹在。于慎思配陈氏,生一子于綮、庠生。綮生一子名元广,庠生。

三兄于慎言,字无择,号冲白。十四岁,入省试,虽御史赞其文,但参政万豫章,见其年青不予入取。后又赴省闱,被举为高魁。十七岁中嘉靖壬子科第八名举人。未入仕,后因会试落榜,心情怨愤,年二十九岁卒。著《冲白集》传于世。娶李氏,生二子,长名系,庠生。次子名绍,附贡授河南开封府经历。绍子鸿勋,拔贡,授推官,改授知县,赠文林郎。

于慎行,字无垢,十四岁,试童子科,六人为首。十七岁入进士弟,授翰林院庶吉士,破格授翰林院编修。擢升经筵日讲官,后累升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万历三十五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读史漫录》、《谷山笔麈》、《兖州府志》、《东阿县志》等百余卷留世。他娶妻秦氏,累封淑人。关于两人婚配,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泰安萧大享所撰秦氏墓志铭中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说秦氏父母在一天同时做一梦。梦见“五色云中有两锦衣儿,同乘一龙而翔天际,下立一朱衣指以示翁媪,此而女而婿也,寤,各语其梦,益异焉,朔明,保母抱文定公过其门,翁出谛视之,曰,“何似吾梦中乘龙儿,亟缔姻焉。”不必去追究秦氏父母做梦的真假或是古人迷信与否,但必须相信秦氏父母的眼光,一是夫妇俩从襁袍中就看出于慎行准有出息。二是借老天授意想攀于氏高门而动了心计。反正把女儿嫁给于慎行准能大富大贵。事实也是如此。天作之合,于慎行十七岁,便娶了秦氏。这位秦氏夫人十分贤惠,对于慎行体贴备至,家中内外大小诸事,都有她操劳,于慎行求取功名,入朝为官,与她的辛劳是分不开的。秦氏恪守夫唱妇随,随夫入朝,归家里居皆无怨言。于氏族谱没记载秦氏生子,墓志铭记载有一女,嫁与布政使乔学诗之子。其子于纬是继子。是于慎由次子过继给他的。在那个封建时代,于慎行竞未续娶,可见其品德之高尚,也可见他与秦氏感情之深厚。总之,两人实为美满婚姻。 于慎行同父异母弟。黎氏生。字无欺,廪生,赠户部郎中。住东阿县单庄乡东于庄村和平阴县洪范镇谢庄、纸坊村。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卒于万历十四年,妻李氏,生二子。长子于绶,字印台,庠生。初封常州通判,再封顺天府通判,三封刑部陕西刑部司员外郎,四封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诰封奉政大夫。配赵氏,生五子。长子于元景,字伯荣,别号斐然,以廪例贡,任福建邹武府通判。升顺德府长吏。次子元烨字仲华配谢贾氏。中书舍人,历迁常州、顺天二府通判,刑部员外郎中,莉平府知府,兵部尚书兼七省督师,赐尚方剑,终殉国(一子于坦,由提堂督指挥签事)后裔在江苏沛县、济宁微山县、菏泽曹县。三子元美。字魁人,京卫、京历。四子,元煦,字季和,以廪例贡,任广西隆安县知县,升桂林府兵巡道终检查司。绶五子元昆,庠生。

于慎由次子于纬,嗣于慎行,已介绍。

在此仅解绍于慎行前后四代人身世,其他不再一一赘述。仅此几代人,足显于氏家族之显耀。在其后至今的三百多年中,于氏后裔未达到于慎行及父子兄弟们的显赫地位,但也不乏官宦、学者、名士之辈。据统计,明末至清,八品以上入仕为官的如:奉政大夫、知县、文林郎、鸿卢寺,六品军功、修职郎,登士郎,奎文阁典籍,圣庙书写官等共二十八人;把总,拔贡,文武庠生、廪生等55人;太学生、儒学训导、奉祀生、贡生等五十一人。民国时,入南京武备大学学习,后升军官及在直鲁军任军官等三人。新中国,有在领导岗位上任地区专员,主任,公安局长,黄委等中高级干部,有国家信息部、农业部干部,又有世界文化名人,众多大学生,工程师、军官、军医等,可以看出,受其祖上遗传,以文职为多。于氏家族主要以于慎行兄弟五人为族系,经三百余年世道变迁,迁徙,分布于北京、天津、东三省、广东、广西、贵州、河南等十几个省市,山东省几乎遍布十几个市县。主要以济南、泰安、聊城、菏泽为最多。而于慎行直系后裔以东阿镇、洪范镇为最多。于氏可谓家族兴旺,人才辈出。

显示于氏家族荣耀地位的建筑标志是原东阿县(今东阿镇)古城内的于阁老府及其御敕建筑,以及于氏前后茔地、于慎行神道碑。

东阿县以狼溪河横穿其中而分东西两城,形成“东阿县城两半,狼溪河中间串”的美景。东依少岱山,东北、西南,分别有黄石山、狮耳山拱卫。于阁老府坐落于狼溪河东古东阿县衙南,武衙门街前,总占地二十余亩,分前后于街,于慎行府坻即在前于街中部。单脊挑檐的大门,左右两块上马石,饰花卉等浮雕。五级台阶。宽厚的木漆大门,雕有花卉纹饰,门上匾额雕刻:“黄阁调元”四个大字,大门内迎面是影壁。前院内北屋即正厅,三楹,单脊青瓦,全是砖、土、木结构,墙是里生外熟,即外墙用砖,里皮用土坯垒成。正厅是于慎行会客迎宾的地方。客厅正面墙上挂万历皇帝亲自书写的“责难陈善”木匾,是因为于慎行“不善临池”并向万历说实话,万历褒奖的。显示了于慎行诚实品德,曾哄动京师,永为荣耀。

过二门入后院,于慎行夫妻和父母卧室及书房都在此院。于氏其他族人居住在阁老府东与西面。

于氏祠堂建于阁老府后,祠堂内有乾隆时家谱碑三块,于氏自迁东阿以来的族人皆刻其上。此处还有两座御敕石坊。一是万历皇帝为于仳 侧室黎氏夫人敕建的,曰卽《千秋著即 蔇》。另一座碑坊是崇祯年建,曰:《三世承恩》,是恩封于慎行,于慎由,子辈于绶、于纬,孙辈于元 憬,于元晔三代及其夫人们敕建的。

在西城,还有几座石坊。一是万历十八年,为于纰敕建的《玉堂振藻坊》永济桥西,为于慎行敕建的《宗伯坊》;城北门为于慎行敕建的《黄阁调元坊》。另外,还在黄河西杨柳渡为于氏敕建了《于氏始迁坊》。

这些古建筑,几百年来,不但记载了于氏家族的光荣历史,显耀地位,也极大丰富了这座古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从而提高了它的地位。以至成为古代至解放初鲁西南一带的名城和商阜重地。遗憾的是,从公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于阁老府及其建筑随着这座古城一年一年逐步被被毁。幸运的是,《责难陈善》匾虽然在“文革”时被村里的付业组当作案板裁剪衣服,字有损害,但该匾仍被村里老妇女主任保存下来。今天阁老府坻已被夷为平地,种了粮菜瓜果,更幸运的是,两扇大门被当作屋梁被人盖在屋内,《黄阁调元》四字尚存。二门西望柱尚存,原于氏祠堂内的家谱碑,还在原地子然而立,她们和永济桥,东城门一起,象几个失去家园的孤寂老人,昼夜默默地看着狼溪河水缓缓流去。

于氏祖茔,最初是于时(于慎行祖父)的长子孙于忠从杨柳渡迁至今洪范镇谢庄村前的,今叫后于林。于慎行辞官里居后,用朝廷赐给他的金币重新修建的,除于慎行外,于氏家族一应人等皆葬于后于林。于慎行为他祖上修了坟茔,拉了林墙,植了松柏树,祖茔立有御敕牌坊《龙骧世袭》。只有于 仳、于暨元等墓志铭存于于氏后人家中,茔地被毁前,归谢庄村于氏后人管理。

于慎行墓地,在祖茔前。是于慎行死后万历皇帝敕建的,占地60余亩。所葬全是于慎行后代。归纸坊村于慎行后代管理。叫前于林。

于慎行墓地,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墓前甬道两侧,立有石俑,石马、石羊、石虎和华表各两对,华表上雕有望天吼。石刻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墓地前门外有两高大石狮,雕刻精细。生动逼真。前门外还各有两块石碑,东阿县令监立,东边碑额书“恩光金壤”,西边碑额书“崇溢春秋。”墓前建《帝锡玄卢》坊一座,并刻有万历御书“责难陈善”四字。石坊两边立有十三块碑,每块碑皆在前文刻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应为圣旨碑,其中有一块无字碑,据说是传圣旨碑,即圣旨来后,挂于碑上。《于文定公墓碑》由邢侗书写。墓内除去植柏树等外,万历还御植白皮松五十九棵,此种松树为希有树种,至今仅存44棵,在全国仍属集中面积最多的。

该墓地有如此大的规模,是万历恩准,并按一品官例给他这位教师建的,当时并派刑部郎中金继震等亲自护送。工部侍郎刘元霖奉旨遣通政司在右通政王永光亲自建造。于慎行的得意门生邢侗在于慎行死后,帮着求敕,求谥及办理丧葬诸事,于慎行墓地及神道碑刻多由他书写,直到把墓地建筑全部完成。

于慎行墓地这座御敕园林,除曲阜孔林邹县孟林外,在鲁西南一带是很少见的。它和阁老府一样,显耀着于氏家族的地位。几百年来,是来东阿洪范一带游赏者的必游之地。但是,它的命运与阁老府一样,也是毁于轰轰烈烈地“文革”时代,但它没毁于当地造反派的手中,却毁于远在百里之外的聊城师范的“革命小将”手中。倾刻之间,这位阁老爷就被撒骨扬坟,园内石刻全部推倒。除去当时的大趋势,“革命小将”可以易地革命的原因外,于林被毁还有两种传说,一是于慎行当年得罪了人,他的后代进行报复。二是文革前,聊师的学生来于林游玩,摘了一些松壳、被看林人训斥,学生借机报复。所幸的是,前大门基本保留。于慎行夫妇墓志铭几经磨难未被破坏,他是被于慎行的第十九代孙于庆坤等在当时施巧计保存下来的。于慎行墓地被毁后,全部石刻被用来修桥和垒石渠,大都破成石料,分为碎块。为了保住墓志铭不被毁坏,于庆坤等便想出一条巧计,请当时任洪范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的高长齐(属东方红造反派头头),在墓志铭背面写上毛主席语录,这样,谁也就不敢毁坏了,高长齐的毛笔字写的不错,他欣然同意,挥笔便写下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地动力''。果然,建桥时没有人敢砸一锤。在桥上多年,完整的保存下来。与其说当时高长齐是显示自己的字写的好,不如说,是他做人的良知,使于氏夫妇墓志铭这件文物保存下来。他与于庆坤等应千古留名。于氏夫妇墓志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修桥时,有民工欲把它们解成小块石料,又被当时曾当过民办教师的民工拦住,并给民工讲了它的意义,民工们主动找拖拉机把它运到洪范乡政府,现保存于洪范池内龙王庙廊檐下。于氏夫妇墓志铭是曾任首辅的叶向高撰文,它保存下来,为研究于慎行生平提供了重要资料。原来的五十九颗白皮松,现仅剩四十四棵,仍枝干挺拔茂郁葱翠,向今人昭示着,这里就是近四百年前于阁老墓地。

坟茔等被毁后,墓地内陆续建起了供销社、粮所、预制件厂粉房、食品站等。

近几年来,当地政府结合洪范山水旅游,欲把这处文物古迹修复起来。经过努力工作,供销社、粉房等陆续迁出,现已修复了部分石刻。但愿这座御敕园林能恢复旧貌,以告慰于阁老在天之灵。并希望它重现昔日光彩,为现代文明服务。

显耀于慎行地位和为他扬名的另一个重要古迹,就是立在现旧县乡古御道[现二二零国道]旁的于慎行神道碑。就因为它立于古御道旁,几百年来凡到过东阿县的官员、名流、文人、商客等,都要观瞻此碑,并惊叹不已,津津乐道,因此也使此碑闻名遐迩。该碑的高广创中国碑刻之最,“文革”时被毁。据当地人或当年毁碑人回忆,该碑高约十八米左右,宽约一米八,厚约六十多公分,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碑额书“大明”二字,碑文为:“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神道。”字为大书法家邢侗所书,万历皇帝敕建。建造如此大的神道碑,足见万历皇帝对他的这位老师的尊敬,也是对他老师的一生功绩的肯定。于世家族,谷城人的骄傲

刘汾自幼聪敏好学,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公元871年)23岁登进士第,初授兵部员外郎。乾符二年(875),黄巢起兵响应王仙芝。四年,黄巢起义军攻打河南。刘汾率部屡战,斩黄巢义军前锋诸将,义军失利。五年,刘汾会元裕捕杀王仙芝于黄梅。王仙芝部将尚让率余众归黄巢。黄巢起义军势力聚增,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引兵南下福建等地。刘汾奉命率部围剿追击,自岭南至襄阳,行巡荆门关,会同江西招讨使曹全政、父刘巨容等合兵一处,大破黄巢起义军,执义军将领13人,斩俘义军17万。黄巢与尚让率余众冲出重围,渡江转战饶、信、池、宣、歙、杭等15州。

中和二年(882)八月,刘汾率部进驻饶、信等地,官至军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等职。这时,饶、信一带经战火纷乱,到处是黄埃赤地,民不聊生。刘汾为弥补屠杀起义农民之过,实行抚恤政策,“亲加劳问,简徭役,宽赋税,民赖以全活者甚众。”(《全唐文》卷793,刘汾《大赦庵记》)中和四年(884)六月,黄巢起义军经刘汾、李克用等几经残酷镇压后,宣告失败。刘汾蒙诏镇守饶、信二州。

龙纪元年(889),刘汾家族突遭横祸,父刘巨容被杀。刘汾与弟鄱阳县令刘迪经此变故,已厌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遂隐居信州弋阳县归仁乡新陂里(今江西省弋阳县曹溪镇)。景福元年(892),刘汾在饶州乐平县归桂、丰乐二乡买得荒闲田800余亩(今万年盘岭、大源、梨树坞等地),福建建南山寺(今梨树坞乡南嵩坞)一座,邀请妙果寺禅僧至明、至公等 5人入寺住持。勤耕耘,守奉祖宗春秋二祭。不久,朝廷念刘汾兄弟忠孝,下诏:“汾战阵能勇,思祖能敬,其山寺税粮俱赐优免。”故南山寺改称“南山七诏寺”。刘汾之女金姑美貌无比,唐皇欲纳之为妃,刘汾不从,慌称金姑为哑女,已人庵为尼。其后,金姑果刺舌成哑,并矢志隐修于南山寺。后来唐皇得知真情,为金姑之志所感动,特赦金姑无罪,因而南山寺又名:“大赦庵”。

景福二年,唐昭宗帝恢复刘汾的官爵,又进至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右仆射等职。不久,刘汾病逝,葬于南山。

刘汾生有14子,后散住饶、信等地。弋阳万年刘姓多为其后裔。著有《大赦庵记》。

生十四子:汉兴、汉升、汉从、汉明、汉宗、汉瑞、汉广、汉匡、汉胜、汉吞、汉英、汉宁、汉彬、汉平。

长子汉兴,父丧后独自还乡徐州。

次子汉升,迁居安庆望江,其孙谟和诲2人同迁清源。

三子汉从,居归仁乡新陂里,后裔庆十一迁麻城!

四子汉明,迁弋阳之官庄。

五子汉宗,迁弋阳之兰溪。

六子汉瑞,迁铅山,其孙婴公卜居锦屏山。

七子汉广,迁信之上饶县葛源。生四子义昭、义允、义员、义方,三子义员居豫章郡彭泽竹垣坂。

八子汉匡,迁上饶之乐平县勇山。

九子汉胜,与子孙迁于鄱阳之清塘源(清塘村)。今鄱阳县凰岗镇清塘村,后赤壁、谷城、成都、石首、竹山刘氏多为其后。

十子汉吞,居住新陂里。子三人迁乐平之湖围,孙广微又迁鄱阳之义城。

十一子汉英,与子迁于新陂里之大桥后又迁流芳!

十二子汉宁,居新陂里,其子真玉(又叫义真)迁流芳,义玉迁张溪。

十三子汉彬,长子居东山,次子通任宣州通判居琴溪,后裔迁万山黄柏。

十四子汉平

大赦庵记

☆刘汾

汾,大中十三年进士。屡擢兵部侍郎。以讨黄巢功转信州军押衙都团练讨击使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尚书右仆射。镇守饶、信二州。文德二年进(阙一字)南节度使。

○大赦庵记

汾自大中己卯登科以来,官至兵部员外郎。咸通三年迁本部侍郎,出(阙)河南招讨使。乾符二年,黄巢起兵应王仙芝。四年,巢寇河南。汾屡战,斩其前锋诸将,贼遂败衄。五年,会元裕斩王仙芝於黄梅。巢方攻亳州,汾帅众直抵城下,贼遂引退。会尚让帅仙芝馀众归巢,号冲天大将军,引兵南寇福建。汾剿追之,巢又自岭南趋襄阳。汾出师间行巡荆门,会父刘巨容、曹全亦合军待焉,俱以兵伏林中,贼至伏发,大破其众,斩俘一十七万。巢与尚让收馀众渡江,转掠饶、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广明元年十一月,巢陷京师,车驾幸蜀。中和元年三月,汾转京城四面行营招讨使。巢遣其将尚让王播帅众五万寇凤翔,汾与都统郑畋、唐宏英等勒兵待之,大破其众於龙尾陂,斩首二万级,伏尸数百里。中和二年八月,汾转信州军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时饶信经巢兵火馀,民不聊生。汾一意抚恤,亲加劳问,简徭役,宽赋税,民赖以全活者甚众。四年六月,巢围陈州。汾会李克用至,遂去趋汴。克用追及中牟,大破之,让率众降。汾与李师悦率尚让追剿馀众,至虎狼谷。巢甥林吉斩巢兄弟妻子首献以降,由是巢祸既灭。

汾再战再克,十无一失。蒙诏镇守饶、信二州,连年不得回朝。汾遂寓居广信路弋阳县归仁乡四十六都新陂里。夙夕感激,视干戈则思斗,居村落则思耕。光启二年,佃得荒间山田一段,约计八百馀亩,名曰南山。坐落饶州路乐平县归桂、丰乐二乡,居崇山峻岭之间,人境寥绝。东至弋阳高界培分水为界,西至丰乐风门岭洪鹤山嘴为界。南至归桂乡东源坑合水为界,北至丰乐乡红鹤山盘岭分水为界。四至分明,源头坞尾,上{山罪}下坳,与外并无一毫之间。其田地成者少,荒者多。召人勤力其中,尽一夫可受。屡次召佃耕种,俱各辞以不能。

汾起微陋,致身荣显,忝有九妻。曰郑氏,赠信国夫人。曰鲍氏,曰宋氏,曰王氏,曰马氏,亦赠夫人。曰张氏,曰郭氏,曰李氏,曰武氏,俱有淑行。生子十有四人,曰兴、曰升、曰从、曰明、曰宗、曰瑞、曰广、曰匡、曰胜、曰吞、曰英、曰宁、曰彬、曰平。此岂非荷祖德哉!又且连年奉诏征讨,百战百克,未能一归故土。於祖宗之德,并无寸报,久违春秋二祭。文德元年,汾谨将前山田地施舍,创立禅寺一所,名曰南山寺。召到属郡鄱阳北隅妙果寺禅僧至明、至公等五人,入寺住持。勤於开耕,守奉祖宗春秋二祭,及礼三宝慈尊,兼得利生益死。

景福元年,佛殿、观音堂、坐禅亭并东西廊房俱克完焉。已经奏达,朝廷念汾忠孝,诏曰:“汾战阵能勇,思祖能敬,其山寺税粮,俱沐优免。”故寺曰南山七诏寺,庵曰大赦庵。二年,汾又进(疑)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散骑常侍右千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右仆射。汾念累荷朝廷诏赦,蒙恩不浅。於是将本身居官政事缘由,施山创寺事实,录作二本。一以垂之家谱,以儆后人,勿坠吾志;一以给付僧人,收管山田。凡诸僧人在寺住持,务要各守本分,不许贪花好酒,妄将田地移丘换段,及盗卖等情。其山已有四大界至,诸人不许侵占;第僧众务要常守清净,奉礼三宝。其常用食物,铜铁器皿,俱各完全,不可遗漏。如有此等僧众,即便赔还。所建三宝殿、观音堂、坐禅亭及东西廊房,四时俱检看,漏烂即行修礼,不可怠慢。亦且吾家子弟,不许常行到寺,需索酒食。遇春秋二祭,止许二三人到寺,拜谒祖先即返,不许动骚常住。自兹之后。僧众不从吾言者,即便斥退。吾之后人不从吾言者,定准不孝论。故书是说,以为砧基之本云。

刘汾世系

炎帝—→黄帝—→少昊—→蟜极—→帝喾(kù)—→尧—→ 01世祖 源明 02世祖 永河 03世祖 济乐 04世祖 岁纪 05世祖 正坤 06世祖 长历 07世祖 德尧 08世祖 仁宏 09世祖 廷光 10世祖 爵南 11世祖 行矩 12世祖 复旺 13世祖 茂清 14世祖 孔阳 15世祖 日永 16世祖 得荣 17世祖 聚义 18世祖 刘累 19世祖 昌益 20世祖 刘歆 21世祖 咏八 22世祖 相承 23世祖 全福 24世祖 美勋 25世祖 钊宁 26世祖 昞宽 27世祖 文盛 28世祖 锦遥 29世祖 升吉 30世祖 瑞明 31世祖 先柱 32世祖 源传 33世祖 维宗 34世祖 新兴 35世祖 建侣 36世祖 文桢 37世祖 晨禄 38世祖 任玉 39世祖 添桢 40世祖 树鸿 41世祖 登贵 42世祖 俊通 43世祖 彦武 44世祖 标林 45世祖 德朋 46世祖 敬典 47世祖 廷声 48世祖 元振 49世祖 胜海 50世祖 致禄 51世祖 隰叔 52世祖 士云 53世祖 仓模 54世祖 华封 55世祖 禄源 56世祖 星亮 57世祖 拱昭 58世祖 报联 59世祖 士阳 60世祖 宗仁 61世祖 大化 62世祖 闵鸿 63世祖 大禄 64世祖 富仙 65世祖 贵文 66世祖 刘得 67世祖 璋秀 68世祖 全盛 69世祖 榜照 70世祖 显科 71世祖 思泷 72世祖 恩盛 73世祖 荣 74世祖 煓 75世祖 邦 76世祖 肥 77世祖 章 78世祖 喜 79世祖 皋 80世祖 质 81世祖 渊 82世祖 长 83世祖 屈厘 84世祖 元 85世祖 荫 86世祖 振 87世祖 畴 88世祖 殷 89世祖 琨 90世祖 宏 91世祖 耽 92世祖 恽 93世祖 燕 94世祖 蕴初 95世祖 器资 96世祖 寅 97世祖 冲 98世祖 登 99世祖 裕仁 100世祖 遥基 101世祖 穆 102世祖 明 103世祖 炫 104世祖 婴 105世祖 德威 106世祖 曜 107世祖 栾 108世祖 高 109世祖 友文 110世祖 材中 111世祖 近仁 112世祖 隆道 113世祖 巨容 114世祖 汾

向氏家谱源流向氏字辈大全

中华向氏网 2013年4月9日 万家姓

湖北利川向氏各支派字辈:

向正路之派:“九必福明开正阳光晖天地人忠英信世代兴为国政礼义新尚宽裕广见闻”;

向天荣之派:“世万崇贞这开洪选弟德昌荣历代宗英永锡康平”;

向正常之派:“大志必有成明德绍廷声诗书启良左才学镇乾坤永远怀忠泽精心思传心茂昭垂道焕万世受昌荣”;

岳池迁利川派:“马原有祖永朝秀士永朝秀士学明胜大德兴宗征恩光茂天平地国钧”;

云阳迁利川派,“大宁朝龙列祖忠厚世泽孔长昭穆肖永笃禅人文日碧永新正道应若天兴极成贻谋善承”;

新河迁利川派:“天伦朝元修德立明安帮定国文武长城福禄维述百代昌荣忠廉孝友万载贵人金榜取选项明顺华堂政臣安乐新河南阳”;

派一:“大廷荣耀思遗祯祥贤才应殿昭启龙章天地开甲显达忠良”;

派二:“子山启永秀正大明应宗耀远必裕洪昌尧武圣德”;

派三:“天地宗英修德成仁历代文武正大光明克绍先治家声继承联美百世永威昌荣”;

派四:“天地宗英正大光明彝伦悠序修德成仁”;

派五:“天地钟英修德存仁彝伦悠绪孝友克敦敬忠睦族本立道生诗书礼乐丕振家声”;

派六:“门中文明登正永新兴大必昌道立言绪德达承先遗隆发远继志属仕家声自传”;

派七:“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贞元维秀奇世代显荣昌学大道德正科登久有光承绍能永远启兴自联芳百福长臻守一本际超常诗书传家宝忠孝定朝帮明月辉山海乾坤奠阴阳芝南庭献瑞芙蓉镜中朗桂生金飘岭梅开玉照堂祖宗盘碣固后嗣麟池祥”;

派八:“公泰世正日照乾坤光星兴文荣国永远明士昌帮君赐朝刚华都德景自义宏宽福月登臣季仲联辉康寿维新元镇奇海”;

派九:“天冬……永远帮光国仕大显朝庭”;

派十:“正大光明福寿康宁忠孝传远永德昌荣”;

派十一:“正大光明福寿康宁忠孝传远永德昌荣安帮定国世代启文裕其登厚佳敏成兴源本胜前洪毅崇祯诗书先进显扬秀清”;

派十二:“正大光明治国兴家世德康希永远发达”;

派十三:“左朝庭有相缓月文德阳孔乐承且豆诗书振家香春秋广绍人格之永发祥宗支多启秀万古庆泽长列光既太元盛芹其道昌完方呈荣华先世正大光正大光明孝悌忠信祖德宗功文武安定”;

派十四:“正大光明启福寿康宁喜仁义礼智信忠孝传家举”;

派十五:“正三文庭玉天地人和永绍宗光华绪志为国家珍奇才智长发世代受宏勋”;

派十六:“正兴开大学明德绍绍文光万代承先泽家传定远昌”;

派十七:“世茂仲志文国朝兴正大光明德益维新学开洪选启源宗荫天地君亲永远荣廷”;

派十八;“令君室庭丹光明志有源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

派十九;“永文宜登高国正天朝大运远泽自长世代启荣光”;

派二十:“仕智正添顺明德茂益盛”;

派二十一:“仕文宜登弟诗学可光荣国正天朝大华祥高信祖”;

派二十二:“仕学可光荣国正天朝大令君室庭丹光明自有源”;

派二十三:“仕文登弟贞德力升”;

派二十四:“朝文学仕元正其堂禹明毓秀永启英光士金功德时登久长”;

派二十五:“天地永兴国祚祯祥启修人纪为帮忠良为述先泽荣华流芳”;

派二十六;“先永圣世文宗启兴体朝光国宏绍希清步祖克续大开乾坤崇学待治丕振昌明瑞积良时万代长荣”;

派二十七:“兴体朝阳金汉呈祥”;

派二十八:“景福志彦文一二三成德明仕为国之珍光昭宇殿辉耀帮庭先声艺苑兰木齐荣奇才长发世守宏勋”;

派二十九:“万兴海治世代承永启源大昌德茂忠良贤绍书香传家孝友定国安康文武发秀兰桂腾芳福寿同庆本支流长乾坤多广耀显明扬河清海晏提升祯祥金榜取选明顺华堂臣正安乐新河南阳继往开来雄略添光奇才立露国定民强少杰鸿展宽洪远扬拓进建勋前程无量科学高登业绩声旺江峰峥嵘美誉为常凡事如意歌颂有章数载存宇腾达辉煌”;

派三十:“朝中文运廷显祖天国安朝中文运廷显祖昌明德肇启世代兴扬柳开碧继帮国之光鸿程大振永远流长”;

派三十一:“朝中英伯元定旺日光昌文才大德胜万代永兴隆”;

派三十二:“必志荣光庭诗书有科名继述长显达维德绍家声世界永大同群支庆昌隆乾坤新开运殷周复兴中人生敦原本家治昭肃雍和顺统南北文明化西东国祚平康泰开心正元洪富贵金玉宝福祥麒凤龙发达英俊举纲常礼纪崇星月江河景诗书孔孟功钧承作述绪继宗仁义凤长远存简策尊荣显祖宗”;

派三十三:“廷朝重可国登学万世海洪大耀金榜富贵紫荣昌永远多吉庆福寿保安康太平甲陵享宇水增家帮诗书最为尚必定出祯祥一齐振兴旺发达河南堂”;

派三十四:“君有善良子孙文武安帮定国世业显荣多奇凤仪永秀成德”;

派三十五:“仕有文大贵正天兴朝辉铭学开洪扬圣文定家帮宗秀永登榜万古得流芳兴明正大昌贤德振兴良和顺统南北群支庆隆昌”;

派三十六:“茂海澄清文明大登正天兴国世万崇祯学开洪选历代宗英第德昌荣永锡康平”;

派三十七:“仕有文大贵正大兴朝辉世万崇祯学开洪选历代宗英第德昌荣永锡康平”;

派三十八:“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

派三十九:“绍祖仁智大德文武安帮定国事业荣华多奇凤利永秀司泽”;

派四十:“金略起天程世德永长纯本荣智茂孝繁荣庆吉昌育英钟秀灵礼义开鸿仁学正贤志大修知达先登”;

派四十一:“修培先绪贤绍书香传家孝友定国安帮文武发秀兰桂腾芳福寿同庆源远流长”;

派四十二:“首登选贵厚天地忠义明世德光昌永兴文正大廷”;

派四十三:“修德茂洪泽诗书绍先芬奇才作常相昭穆耀乾坤”;

派四十四:“祖芝启可秀正大光明德”;

派四十五:“明史光辉大儒士勋猷正世佐乾坤圣主弘开金榜第满腹经纶卓越才朝廷重贤贵国泰振兴良家富青云志世代显荣昌”。

湖北汉川向氏一支字辈:“慕学志道近宗远绍源清楚发祖启川双世继显云”。

湖北汉川向氏一支字辈:“敬德世继显明元清”。

湖北仙桃向氏字辈:“汉廷思世得晋代振家生”。

湖北清江向氏字辈:“会庆忠子德诗文汝通光日兆朝廷用云礽逓(迪)传方乾元生瑞彩坤运起祯祥开封原世杰官任三振房祖泽熏民从兰选玉季扬扼守清白训裘代永期昌”。

湖北十堰房县向氏字辈:“大天生云修长发富贵荣华文武全”。

湖南秭归向氏字辈:

宋御派:“传系宗祖许士公之大元有能存此道可以守世全朝廷重贤贵国泰振兴良家富青云至永载显名扬”;

归香派:“志必思培立恒文继述昌守道家声振祖传刻永芳”;

杨林派:“严正启发秀世家维文亭”;

茅坪派:“铁方长邦”;

长阳派:“世宗正道自克希贤天锡嘉兆可光荣先”;

其他派:“家龙祖德昌”。

湖南沅陵向氏字辈:

永定老派:“文公明如隆贤时仁行宗八必七弥元天华子宗志永思彦汝锡(正)德学连廷(世道)万文登开国峻发邦家珍”;

永定续派:“登开国峻发邦家孝有成本修声雅烟守先泽远荣”;

永定下莲花派:“志永廷仲国应登君云万士宏大正开”;

永定中莲花派:“子都文志永廷仲守正朝学定科大启万士明高显”;

永定中莲花新派:“文龙祥凤积德培存忠臣名辅孝士克前儒珍受锡嘉玉保全图书献瑞世礼逢年美含春日颂裕家传泽有资益谱宜考占纯笃成习俊哲继宣庭修亮采烈翊南原佩度昭法省体慎言祖楷眙训宝之连绵”;

桐木溪派:“天华子諌才零朝仲正一应文子万国世道永熙和晋礼昌盛化祥兆富玉金光辉昭瑞景振克反樊康平”;

桐木续派:“增广纯武礼美经延蒿凝度九恒树余三善维纪宝达秉书庚楚湘储秀锦桂题魁敦厚集福崇建呸基”。

湖南怀化洪江向氏字辈:“朝宗英伯元子孙其绍志”。

湖南龙山、湘西向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地德”。注:该支向氏另有字辈:“起友文士正朝廷”。

湖南邵阳向氏字辈:

老派:“元重必文光祖宗才正应永思念道德,忠信世代书(香)”;

新派:“乾垣生焕彩坤运启祯祥公锡勋名远家声绪业长银台隆系籍绅宦镇辰阳善绍敦伦训贻谋定炽昌”。

湖南隆回向氏字辈:

老派(受一派):“受子仕友荣光德思文道大通方学显正立永继述”;

新派(邵阳派):“乾垣生焕彩坤运启祯祥公锡勋名远家声绪业长银台隆系籍绅宦镇辰阳善绍敦伦训 贻谋定炽昌”。

湖南保靖向氏字辈:“世德荣康修祖启洪泽诗书绍先芬奇才作帝相昭穆耀乾坤”。

湖南平江向氏字辈:“国泰振兴良家富青云至”。

湖南锦屏向氏字辈:“广春士正立克定家邦”。

湖南桃源漳江镇官家坪向氏彝德堂字辈:

原派:“照示来许迪光前人诗书礼乐丕振家声“;

新派:“天地锺(宗)英怀德成仁彝伦存(悠)绪(叙)孝友克敦敬忠睦族本立道生诗书礼乐丕振家声”。

四川绵阳向氏字辈:“定光世道……”

四川巫山向氏字辈:“灿应享琉世大洪昌学善登荣作得传方文明绍启长发其祥”。

四川向氏一支字辈:“正国天朝大世学可光中”。

四川宜宾向氏字辈:“万汝通文允庭秀才志兴思大正光纪富贵鼎述书乾恒生焕彩……”

四川宜宾永兴场向氏字辈:

受一派:“受子仕友荣光德思文道大通才学显正应永继述”;

科朝派:“宗世添必仲才祖思迁文朝仕名国正德安见太平”;

元寿派:“元重必文光祖宗才正应永思念道德忠信世代书”;

万山派:“万汝通文永庭秀才志兴思大正罔纪富贵鼎乾坤”。

四川双流向氏字辈:“天自元于尔以之曰纯全峻德世继显荣源清楚发祖启川双家声兆瑞裕后凡昌振光百业富民强邦崇仁尚匕左师传芳”。

四川宣汉南坝向氏字辈:“传系宗祖许士公之大元有能承此道可以守是本朝庭重贤贵国泰振兴良家富青云志永代显名扬”。

重庆奉节向氏字辈:“发其祥寿世永良绍承斯锡应远腾光崇本正德衍庆兆昌开启宏绪遗传曲章守道明志轩举春芳心存忠厚元善大杨”。

重庆三峡向氏字辈:“启承先祖志本永万昌龄”。

重庆云阳向氏字辈:“先永圣世文宗启兴体朝光国宏绍希清步祖克继大开乾坤崇学待治丕振昌明瑞积良时万代长荣”。

江苏向氏一支字辈:“孝友家声远诗书世泽长之宗敦德广明远树仁崇”。

安徽巢湖向氏字辈:“道从先泽学政”。

江西吉安向氏字辈:“沧廷木一洪启永文兴之水元朝宗明大定世可守时正泰运开修齐宜为首心怀治国才忠爱必先有贤能培德多光裕自长久”。注:该支向氏清朝咸丰九年谱记字辈为:“会庆忠子德思文汝通光日兆朝廷用云礽逓(迪)传芳干元生瑞草坤运起祯祥祖泽熏铭重籣辉蔚秀扬开封原籍世宦应三辰房落首清白训变代永奇昌”。

向氏一支字辈:“光清明志安”。

向氏一支字辈:“业选云多其”。

向氏一支字辈:“明正玉圆望”。

向氏一支字辈:“一德宗元本世代全家人”。

向氏一支字辈:“发长秀新启继文光元正”。

向氏一支字辈:“德章国忠应正大光明富荣昌盛”。

向氏一支字辈:“云日初晓光升达远天欲求家世永登本克成先”。

向氏一支字辈:“文学天光大穆德易召恭万代能显达永世克苍龙”。

问题一:百家姓有姓从的吗 从姓,我国常见姓氏之一。主要出自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东周平王小儿子名叫精英,被封在枞国,在今安徽省桐城东南,为侯爵称枞侯。枞侯的后代就以国名枞为氏,汉代以后,去木旁为从氏,才有从姓。 2、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汉代时,有大将军枞公,其后代以其名字为姓,姓从。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从公。 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是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指出,枞阳是一个地名,先人以地为氏,因此有枞氏,汉代有枞公,一作纵。枞公与从公,实际上是同一人,自汉朝以后,枞和从两姓,一向是混为一谈,不分彼此的。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自古以来,“从”这个比较少见的姓氏,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是由古老的枞氏“去木留从”而来的,从氏则以一个叫枞阳的地名而得姓。望族居于东莞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从氏后人奉从公为从姓的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从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七十一位门阀。 今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周口市郸城、新蔡县、信阳市光山县,安徽省的庐江市、宿州市、灵璧市、定远市、霍邱县三流乡三流村、凤台县,山东省的临沂市蒙阴县、沂南县,陕西省的山阳县,江苏省的泗洪市、高邮县,湖北省的潜江市渔洋镇从家村,以及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均有从氏族人分布。 [编辑本段]家谱文献 山东无棣 从氏谱书,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车镇乡五营中村从秀凯处。 安徽芜湖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巢湖庐江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郎溪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乌溪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泾县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繁昌从氏家谱,从氏世袭图一幅,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2005年重修。 湖北阳新(黄石地区)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云南元谋从氏族谱,(现代)从家发编修,2007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百五十册。公开出版。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从 谂:唐代高僧,居赵州观音院。精心玄悟,乾宁中示寂,谥真际禅师,世号赵州古佛。 从 贞:明代繁昌人,官至安陆卫指挥同知,居官清俭,萧然若寒士,管领漕运,尤爱惜士卒,童孺俱颂其美。 从 龙:明代知县,字云峰,安陆人。成化中以举人知麻哈州。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 从 任:明代大学生,字子重,江南人。负奇气,嗜异书,有绝技。 从所向:明代钟祥人,官刑部主事,清廉恬退,为人仁义,有仁声。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晋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置东莞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2、堂号(缺) [编辑本段]宗祠通用对联 〖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明时剖竹; 汉代分符。 ――佚名撰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从龙事典。下联典指汉・从成公事典。 〖从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知州易旧俗; 大将守荥阳。 ――李文郑撰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

问题二:有姓从的吗, 有,我以前同学有姓从的,叫从羚子。名字很好听~~

问题三:中国有多少姓从的人 中国姓氏无奇不有, 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历时30多年,终於写出了一本220万字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 》,该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 据初步统计,中国历代文献记载中前前后后出现过的姓氏,共达6403个,其中: 单字姓氏:3730个 双字姓氏:2498个三字姓氏:163个 四字姓氏:9个 五字姓氏:3个 但是,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姓氏,特别是许多复音姓氏,早已从历史上消失。 又据80年代统计,现在使用的汉字姓氏,北京市有2225个;上海市有1640个;沈阳市有1270个;武汉市有1574个;重庆市有1245个;成都市有1631个;广州市有1802个。以上七大城市共有不同的姓氏2587个。另据报导,目前台湾省近两千参佰万人口中,共有姓氏1694个。 从这些资料推测,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亿使用汉字姓氏的人口中,现存的姓氏数量约为三 千个左右。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材料表明:中国汉字姓氏中,以李、王、张三姓为最多,分别占人口总数的79%、74%和71%,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的100个姓氏为 :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 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 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个姓氏总计占人口的87%,而前19个大姓占人口一半。百家姓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腾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会 甄麴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麋松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甯仇栾暴 甘麻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S璩桑桂 濮牛寿通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复姓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司徒司空 鲜于闾丘 元官司寇 仇都子车颛孙瑞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梁晋楚闰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东郭南门 东门西门 南宫岳帅 侯亢况后 有琴商牟 余饵伯赏墨哈谯亘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中国姓氏无奇不有, 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历时30多年,终於写出了一本220万字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 》,该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汉字姓氏>>

问题四:百家姓里有姓一的吗 中 华 百 家 姓 一 览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柯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于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历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溥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阳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却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游 竺 权 逮 盍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

问题五:有姓离的吗? 有的。百家姓,有离这个姓氏,并且在字典上也有标注,但是很少有人用这个姓氏。

〈名〉

(9) 姓

(1)形声。从隹( zhuī),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离”是“鹂”的本字,因而声符亦兼表字义。本义:鸟名。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

(2) 同本义

离,离黄仓庚也。――东汉・许慎《说文》

离为雉、九家,离为鸟,为飞、为鹤、为黄。――《易・说卦》

离则配禹。――《颜氏家训》

流离之子。――《诗・邶风・旌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长离,传说中的凤鸟,比喻有才华的人

双鸾游兰渚,二离扬清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

(4) 八卦之一,象征火

离,为火,为日。――《易・说卦》

(5) 通“缡”。古代女子出嫁时系的佩巾

申佩离以自思。――《汉书・外戚传》

(6) 通“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如虎如罴,如豺如离。――《史记・周本纪》

(7) 通“弧薄I

桂椒栏,檗离朱杨。――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8) 通“蓠”。香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辞・离骚》

(9) 姓

问题六:中国有姓“都”的吗? 都敏俊不是姓都么。。。

都姓名人

汉代

都尉朝:著名东汉学者。从孔安国学受古文《尚书》,后转授于庸潭。

宋代

都随:著名宋朝大臣。曾出使辽国,辽国朝廷要他为大辽服务,他忠贞爱国,严词拒绝。辽国人都叹服其节操。既归宋朝后,辽国每次派遣使臣入宋,必问其起居、健康情况。

都贶:北宋臣。字君锡,陵川(今属山西)人。博览经籍,长于史学,以明经得中进士。哲宗时官朝请大夫、鸿胪少卿,出为梓州转运使。徽宗崇宁三年(1104),坐议弃湟州,降授承议郎,权发遣坊州,再贬监抚州酒税,入党籍。后五年复朝散郎。佞佛,为圆通F禅师法嗣。后因不愿做官,隐居义门村锦屏山中,结芍药会。当时文人谷汉臣、高子美等经常往来山中,流连山水,诗酒度日。县令吕由庚曾再三举荐他出外做官,他都婉言谢绝。

都洁:宋臣、学者。字圣与,江苏丹阳人,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间以左朝请郎知德庆府,历官吏部郎中、太府少卿、淮西总领。洁父都郁,字子文,尝为惠州教官,平生留意于《易》学。洁承家学,与其父处多有所得,自认土封辞义,先儒已多有详论,故撰《易变体义》十二卷,专就《易》的变体用法进行探讨。

都颉:宋臣。字光远,余干(今江西余干西北)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官至司农少卿。初家贫而笃于学,后闲居而作《七谈》,以述鄱阳人物山川之胜,辞艳而意远。 <

清塘村的家谱序言

刘巨容,字德量(826—889)徐州人。唐朝末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玩寇自重而闻名。早年是徐州的将领,后来庞勋之乱,刘巨容参加了叛军,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