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懂了杀死芸娘的“凶手”,你就读懂了人性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浮生六记》:读懂了杀死芸娘的“凶手”,你就读懂了人性,第1张

一件事情过去的时间久了,人们总会习惯记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就像曾经读《浮生六记》时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在脑海中的,只有沈复芸娘那让人羡慕的爱情。

如今再次阅读这本书,在爱情外衣的表象下,又再次加深了对本书的理解,沈复芸娘的爱情虽然浪漫,但是他们短暂的一生并没有一帆风顺。

短短相依为命的二十三年中,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这些人生悲剧的造成,并非是时代的造就,更多的是人性使然。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变得是时间,不变的是人性。

时隔两百多年,再看《浮生六记》中显现出来的人性,依然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

而这些影子,也依然如同当初折磨着芸娘那样,折磨着现代生活中那些太过善良的人。

芸娘嫁到沈家,最初也是夫妻同心,婆媳和睦的,儿媳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婆婆慈眉善目,和蔼可亲。

可是同住一个屋檐下,就算是骨肉至亲也会常常闹矛盾的,更何况还是自古以来的“冤家”呢。

芸娘婚后的好日子没过多久,沈复就去了外地当学徒,留下她和婆婆一起在家,芸娘知书达理,帮忙代写家中书信。

没过多久,婆婆听到闲言碎语,就认为是芸娘在书信中说了不该说的话,公公因为芸娘没有写信,就认为芸娘清高,不愿写信,一下子得罪了两个长辈,芸娘在家中陷入了两难境地。

再后来,公公想要找个贴心的人照顾饮食起居,沈复便把这事交给芸娘操办,因为不确定是否能成,就瞒着婆婆。

后来小妾已经带到家里来,被婆婆看到才向婆婆解释,婆婆因此更加记恨芸娘。后来因为云南与娼妓结为姐妹,损害家中名誉,加上之前种种过节,芸娘就被赶出家门。

公公婆婆的决绝,不禁让我们替芸娘感到心疼,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芸娘没有错,芸娘错在自始至终都不解释,不表达。

一个人,无论你为别人付出多少,如果你只是默默的付出,不让别人知道,那么你的付出只能感动了你自己。

就像芸娘,明明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家人更好,却偏偏弄巧成拙,把自己置于一个不利的地位,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女。

人很多时候都是如此,在没有触碰到利益的时候,谁都可以慈眉善目,一旦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翻脸不认人才是常态。

婆婆在芸娘帮助公公找了小妾后,自身利益受到威胁,丈夫的爱被分去了大半,甚至连财产都有可能受到威胁,此时芸娘的好变得不值一提。

公公更是如此,芸娘为了他做过很多事,甚至帮忙纳小妾,最后因为芸娘和憨园结为姐妹,威胁到沈家书香世家的名誉,公公毅然决然的选择弃芸娘保名誉。

芸娘做得最冤,也是让人最心疼的一件事,是帮小叔子做担保向邻居借钱,却被小叔子反咬一口,说是芸娘自己借的钱。

芸娘自幼丧父,一个人承担起了养活一家人的重担,作为一个原生家庭残缺的人,从小便学会了自立。

但是由于在缺少父亲的家庭长大,芸和母亲弟弟孤儿寡母三个人几乎见不到外面的世界,因此芸娘虽然知道生活艰辛,但不知道社会险恶,因此很容易相信别人。

在为小叔子作保这件事上,一是因为芸娘刚嫁到沈家,急于讨好沈家众人,争取早日在家中立足;

而是因为芸娘太过单纯,她没有想过小叔子为什么不去找家中其他人作保,而来找她一个新嫁过来的人作保。

如果芸娘多想一点,聪明伶俐的她一定会知道,要么小叔子欺负她是一个外来新妇,不了解他为人习性,到时候不想负责就推到她身上;要么就是其他人知道小叔子为人,不愿意理他,小叔子才找到自己身上。

芸娘就是太高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认为别人也和她一样,爱屋及乌,把她当做自己的至亲,殊不知,人性凉薄,不是每个人都如她那般深情。

在现实生活中,太自卑的人总是很喜欢乐于助人,因为他们喜欢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所以很多时候会很容易上当受骗。

别人就是利于你人性中的弱点,来对你进行攻击,从而从你身上获取利益。

所以我们要学会理智帮人,不要不管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都把事情揽下来,这样不但费力不讨好,还会伤害到自己。

沈复在书中直接讲过,芸娘的死,大半是因为憨园,因为芸娘有血疾,憨园的离去,让芸娘血疾发作,从此便药石无医。

憨园是谁呢?为何在芸娘的生命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很多文学研究专家曾经对憨园和芸娘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芸娘也是一个同性恋者,憨园是芸娘爱着的另一个人。

这个说法或许说得通,但抛开这个说法,憨园是芸娘打算给沈复纳的小妾,后来被高门大户的人家夺了去,芸娘因此血疾大发。

芸娘与沈复感情如胶似漆,却在遇到憨园时,执意要给沈复纳妾,沈复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并且认为这等可人不是贫寒之家可以供养的。

芸娘不听劝,喜欢憨园喜欢的不得了,自作主张给憨园下了礼,并且结拜姐妹,从此之后,憨园成为了夫妻二人茶余饭后的话题,可见芸娘对憨园的爱着实不浅。

憨园最初认为能够进入书香世家,与芸娘这般知书达理的人做姐妹是一种福气,但是后来被豪门大户看中,人家答应赡养她的母亲,给她富贵一生的生活,憨园毅然的做了选择。

痴情的芸娘得知消息,一气之下,旧病复发,认为憨园薄情寡义,不顾姐妹情谊,只为利益不为情。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情深至极的毕竟是少数人,千万不要用感情去和金钱做比较,因为很多时候你都是必输不赢,毕竟人还是要先活着,才能有心思去谈感情。

如果说,“杀死”芸娘的最大凶手是谁,那一定是沈复。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沈复对芸娘爱之深,情之切,为了芸娘做了很多事,怎么会是杀死她的凶手呢?

沈复一生,确实给了芸娘一生无悔的爱情,但是他深爱的背后,藏着的是他的无担当。

因为他的无担当,撑不起一个家中妻子儿女的生活,导致一家人结局凄惨,妻子早逝,儿子早夭,女儿嫁给一个一无是处的世家子弟做童养媳。

但凡沈复有能耐一点,处理好芸娘与家中长辈的关系,芸娘也不至于在外漂泊,居无定所,颠簸流离。

但凡沈复有能耐一点,有自己的事业和家产,也不至于一直和父母住在同一屋檐,让芸娘过寄人篱下,忍气吞声的生活。

芸娘是一个非常会过日子的人,自幼丧父就是她撑起一个家,只是嫁给沈复后,家族太大,财产被父亲仗义疏财,沈复又没有能耐,芸娘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若是芸娘嫁给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人,凭借芸娘贤能,日子一定会过得十分殷实,只是可能芸娘的一生,可能不会有爱情。

一个男人,不管有没有奋发图强的心都不重要,但是一定要有所担当,能够担当起一个家的顶梁柱的责任。

如果过到沈复那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最后自己一个孤家寡人,再来感叹世事无常,那将是无比失败的人生。

芸娘的一生,有太多争议,一半活成了人人羡慕的样子,一半又活得让人觉得惋惜。她的爱情,成为了几百年来最美爱情的模板,她的结局,又引起了无数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愿我们能够在芸娘身上学会:做事情不要一味地把感情放在第一位,认为自己替别人做了很多事,就可以得到别人全身心的交付。

无论如何都不要去做威胁别人利益的事情,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还有就是,爱别人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忘记爱自己。

1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2但见木犀香里,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俱寂

3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4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

5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6可是心中也有种莫名的嫉妒。我们二十岁相遇,之前的日子便是空白,他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我。

7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8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9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10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11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12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13他的欢笑、眼泪、成功、失败,都由别人来见证,没有我的份,于是我嫉妒。

14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即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生之法也。

15舞衫歌扇,转眼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殆非大勇不能也。

16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17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之三手矣。

18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19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

20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

21正当桃李争研之候,而余则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

浮生六记经典句子语录摘抄

作者:沈复

《浮生六记》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的《童趣》已选入人教版的语文书中。

浮生六记经典句子语录摘抄

1、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僵。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沈复《浮生六记》

2、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浮生六记》

3、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沈复《浮生六记》

4、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不会再错过。归纳起来不外乎四个字:相见恨晚。——南康白起《浮生六记》

5、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沈复《浮生六记》

6、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沈复《浮生六记》

7、我吓唬他要分手,他一边看足球一边哼哼哈哈地说:“分吧分吧,东西和钱都归你,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你走的时候别忘了带上我就行。”——南康白起《浮生六记》

8、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沈复《浮生六记》

9、“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沈复《浮生六记》

10、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沈复《浮生六记》

11、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沈复《浮生六记》

12、余曰:“来世卿当为男,我为女子相从。”——沈复《浮生六记》

13、可是心中也有种莫名的嫉妒。我们二十岁相遇,之前的日子便是空白,他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我。他的欢笑、眼泪、成功、失败,都由别人来见证,没有我的份,于是我嫉妒。——南康白起《浮生六记》

14、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沈复《浮生六记》

15、冥冥中是不是有一种神秘难解的力量指引着我们,两个圆在某一点交错,我们便相遇。或者,一切都只是偶然。——南康白起《浮生六记》

16、洁一室,开南牖,八窗通明。勿多陈列玩器,引乱心目。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小几一,挂字画一幅,频换。几上置得意书一二部,古帖一本,古琴一张。心目间常要一尘不染。晨入园林,种植蔬果,芟草,灌花,莳药。归来入室,闭目定神。时读快书,怡悦神气;时吟好诗,畅发幽情。临古帖,抚古琴,倦即止。知己聚谈,勿及时事,勿及权势,勿臧否人物,勿争辩是非。或约闲行,不衫不履,勿以劳苦徇礼节。小饮勿醉,陶然而——沈复《浮生六记》

17、“识趣之人看美人,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沈复《浮生六记》

18、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沈复《浮生六记》

19、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沈复《浮生六记》

20、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沈复《浮生六记》

21、时方七月,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垂钓于柳阴深处。日落时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有“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之句。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篱边倩邻老购菊,遍植之。九月花开,又与芸居十日。吾母亦欣然来观,持螯对菊,赏玩竟日。——沈复《浮生六记》

22、余友淡公最慕柴桑翁,书不求解而能解,酒不期醉而能醉。且语余曰:“诗何必五言,官何必五斗,子何必五男,宅何必五柳。”可谓逸矣!——沈复《浮生六记》

23、他不过是一个不过的男子,我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或许,在这个世界上,仍旧没有我们这类人的容身之处。可是,总该有地方能容得下两个平凡的男人。——南康白起《浮生六记》

24、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沈复《浮生六记》

25、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沈复《浮生六记》

26、且从来拂意之事,自不读书者见之,似为我所独遭,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即如东坡先生殁后,遭逢高、孝,文字始出,而当时之忧谗畏讥,困顿转徙潮惠之间,且遇跣足涉水,居近牛栏,是何如境界?又如白香山之无嗣,陆放翁之忍饥,皆载在书卷,彼独非千载闻人,而所遇皆如此,诚一心平静观,则人间拂意之事,可以涣然冰释。——沈复《浮生六记》

27、情深不寿,寿则多辱。——沈复《浮生六记》

28、芸曰"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怀,抚慰之,始解颜为笑。——沈复《浮生六记》

29、时当六月,内室炎蒸,幸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檐前老树一株,浓荫覆窗,人画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此吾父稼公垂帘宴客处也。禀命吾母,携芸消夏于此。因暑罢绣,终日伴余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而已。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沈复《浮生六记》

30、其每日饭必用茶泡,喜食芥卤乳腐,吴俗呼为臭乳腐,又喜食虾卤瓜。此二物余生平所最恶者,因戏之曰:“狗无胃而食粪,以其不知臭秽;蜣螂团粪而化蝉,以其欲修高举也。卿其狗耶?蝉耶?”芸曰:“腐取其价廉而可粥可饭,幼时食惯,今至君家已如蜣螂化蝉,犹喜食之者,不忘本出;至卤瓜之味,到此初尝耳。”余曰;“然则我家系狗窦耶?”芸窘而强解曰:“夫粪,人家皆有之,要在食与不食之别耳。然君喜食蒜,妾亦强映之。——沈复《浮生六记》

31、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小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沈复《浮生六记》

32、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沈复《浮生六记》

33、芸曰:"今日得见美丽韵者矣”余骇曰:"此非金屋不能贮,穷措大岂敢生此妄想哉?况我两伉俪正笃,何必外求?"芸笑曰:"我自爱之,子姑待之。"——沈复《浮生六记》

34、是年七夕……。是夜月色颇佳,……芸曰: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性否?余曰:……若夫妇同观,所评论着恐不在此云霞耳。纳凉赏月到处有之,夫妇同赏的确令人羡慕……——沈复《浮生六记》

35、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沈复《浮生六记》

36、生活要是没有拿个肮脏面就不真实。人在反复压迫后又反弹的感觉最真实《浮生六记》

37、庭中有木犀一株,清香撩人。有廓有厢,地极幽静。移居时,有一仆一妪,并挈其小女来。仆能成衣,妪能纺绩,于是芸绣、妪绩、仆则成衣,以供薪水.余素爱客,小酌必行令。——沈复《浮生六记》

38、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即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生之法也。——沈复《浮生六记》

39、他生若续此生梦踏遍烟霞慰所思——吴言生《浮生六记》

40、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实则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芸或与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彼此皆不觉其所以然者,始以为惭,继成不期然而然。独怪老年夫妇相视如仇者,不知何意?或日:“非如是,焉得白头偕老哉?”斯言诚然钦?——沈复《浮生六记》

41、佳人已属沙叱利——沈复《浮生六记》

42、舞衫歌扇,转眼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殆非大勇不能也。——沈复《浮生六记》

43、“以老篷子磨薄两头,入蛋壳使鸡翼之,俟雏成取出,用久中燕巢泥加天门冬十分之二,搞烂拌匀,植于小器中,灌以河水,晒以朝阳,花发大如酒杯,缩缩如碗口,亭亭可爱。”——沈复《浮生六记》

44、是中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时但见满室鲜衣,萎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沈复《浮生六记》

45、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候,而余则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及抵家,吾母处问安毕,入房,芸起相迎,未通片语,而二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沈复《浮生六记》

46、无人调护,自去经心。《浮生六记》

47、酒瓶既罄,各采野菊插满双鬓。——沈复《浮生六记》

48、"身边一对白手起家,从成都一边角店起家到深圳创业打下上亿产业的模范夫妻,互道珍重各自转身!让我惊愕、感慨!《浮生六记》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浮生六记》"

沈复经典语录

1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

2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浮生六记》

3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浮生六记》

4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浮生六记》

5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6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浮生六记》

7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8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浮生六记》

9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10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11舞衫歌扇,转眼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殆非大勇不能也。

12夏日泛舟,以荷为伞,沉睡不知光阴之须臾。

13夏月,荷花初开时,时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14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15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之三手矣。

16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17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浮生六记》

18芸曰"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怀,抚慰之,始解颜为笑。

19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

20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小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

沈复的经典语录

1、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

2、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浮生六记》

3、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浮生六记》

4、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浮生六记》

5、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6、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浮生六记》

7、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8、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浮生六记》

9、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10、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11、舞衫歌扇,转眼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殆非大勇不能也。

12、夏日泛舟,以荷为伞,沉睡不知光阴之须臾。

13、夏月,荷花初开时,时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14、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15、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之三手矣。

16、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17、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浮生六记》

18、芸曰"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怀,抚慰之,始解颜为笑。

19、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

20、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小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

       

   

      《浮生六记》的作者是清代的沈复,出生于衣冠之家。既非才子秀子,也非操文为业的人,本着不辜负苍天的厚爱之心而提笔写下了他的生平自传,不曾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无意中的叙写,反而成为一本传世的佳作。读来只觉清新上口,笔墨清透,心中留香,似一颗颗的玉石轻轻敲击于心房之上,清脆之音掷地有声啊!实属得闲怡情的佳品。            《浮生六记》应用大量的篇幅写与妻子的闺中趣事,让我感触尤为深刻。

     

        李白有诗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而苏东坡也有诗说“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的道路中既有风雨坎坷,又有彩虹初现,只要人是平安的,又何须介怀呢?便如山中幽兰,自有清高的姿态。沈复能够与自己的妻子相执素手,看鸿雁轻飞,看月落日升,看春冬秋复的美景,此生亦足矣。

      翻看自古诗人,词人的佳作,多是恩爱却难白首的例子,读来让人唏嘘,呃叹。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句句深言直戳人肺腑,致使喉咙哽咽难当,恨不得能有死而复生之术,让其爱妻回还。但是时间最可恨之处就是麻痹当下人的心,让人不懂珍惜,误以为是最寻常不过之事,然后在猝不及防之时,便突然收走,让人难忘难当。就其本身而言,是让人非常无奈的。

你我如同一只蜉蝣,生存在广阔天地间,叫人转眼忘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本身是真真正正存在于这世界的,活于天地之间,因不愧于自己,珍惜当下的时光。

      《浮生六记》中,沈复,字三白。三白与芸娘的爱情便在于平淡而透出的自在可爱,如同是阳光照耀着,发出白光的美好珍珠。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与芸娘自小便互相倾心,三白暗许“非云芸娘不娶”之誓言,所幸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们七夕时,在河边共享如白练的月色,享天光一色,波光如练。看天上牵牛织女相会,白云流过。共游沧浪亭,感受两袖清风,明月作衣披身的身心舒畅。更有甚者,三白刻的两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图章,用作来往书信互为拓印,可真是羡煞旁人了。

      他们身上的洒脱和豪爽更是吸引着许多人。三白夫妇好友众多,也是得益于此的吧。芸娘与那时代的女性所不同,她身上体现着的是开放,积极向上,蕴含着新时代女性的美好。有沈复相伴,他们的爱情作为基础型,在封建的时代,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有歌唱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三白夫妇相互扶持,相互理解,互相尊重,两人走过此生。日子是一砖一瓦,而生命是不离不弃,他们的爱是一座琉璃小筑,外面世俗的困扰进不来,却不断向外散发着迷人炫目的光彩。

两人一路走过春秋冬夏,一同穿过时光,而紧紧相携着手,一起等待运中的花开,一起在阳光中喝酒,在月光中吟诗,一起体会身边每滴雨落,每一个安静的黄昏和每一阵浪漫的风起,他们一起将日子过成了一首诗,不是充满着才柴米油盐的风尘,不是官场喧嚣的无奈,而是以月吟花满的美好。

      芸娘是个极其聪慧的女子,即使她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但是她有着足够的担当和足够的勇气,靠刺秀养活着寡母幼弟,供其读书。她在书箱中翻出了一本《琵琶行》,便自己开始学着认字,从而又慢慢学会了写诗。在沈复的人生道路中,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不爱慕荣华富贵,珍贵首饰,却唯独喜爱破书残画,细心保存。芸娘曾对三白说,将来老了要以布衣诗酒为伴。

芸娘细心打理三白的起居。家中花瓶虽不名贵,却总是装满四季的各色鲜花,香气满室萦绕。夏季火热时,芸娘发明“活花屏”既可观赏又可以乘凉。家中贫困时芸娘也变卖自己的首饰陪嫁,无任何怨气。

更难得的是一次油菜花开的时候,沈复与友人想去郊游,却苦于无酒菜可随行。芸娘想出叫买馄饨的担子随行,这下有菜品酒品相伴,友人无不拍手称快。

芸娘的精巧心思,怕是少有人及。她曾将茶叶用小纱囊包裹住,放入夏日初开的荷花花芯中,一夜过后,早晨取出泡茶,清香余韵满室飘香。

      世间最美的事,便是遇见对的人,不负如来不负卿。三白对于芸娘也是极其包容的,绝不用规矩来束缚她,反而不停地引导她。三白一日被邀请去参加一场盛会,回来赞叹盛会的美好,芸娘感叹非生而为男子不能参加宴会。三白怂勇她作男子的装扮与其一同前去。芸娘穿上三白的衣服,改盘发为辫子,戴上帽子,便于男人别无二致了。

      他们夫妻的感情如同粘合的胶与漆不可分开。一日三白,要外出求学与芸娘分离几月。三白站在船上,明明当时春光正好,把桃花争妍,三白却仿若“群鸟失群,恍若天地异色”一样,其深情至此!然而世间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奈何芸娘红颜薄命,早早去世,独留三白于世。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我隔着200年的时光洪流,阅读这三白与芸娘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擦肩,相遇,让我感慨世间真有这样的纯粹感情。夫妻如明镜,活得精精致致,真真实实。他们像两滴水一样追逐相容,最后消失在浩瀚的烟波中。徒留给世人品读落泪。

      沈复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不到荣枯有数,得失衡量,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是清朝沈复的爱情,芸娘去世后,他说“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裂,绵绵此恨。”没有了芸娘的三白呀。不再完整的人了,灵魂都缺失了一半。

想想古今多少人,皆是痴情子。苏轼的纪念其亡之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归有光思念其妻子“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令人读来肝肠寸断。念其是悲怀。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三白与芸娘,但愿他们永远活在书中的第一卷里,相携着双手,看落霞满天,天边鸿雁轻飞过的剪影吧。

《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第二段至篇末为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一段趣事,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成语有:明察秋毫2怡然称快3怡然自得4庞然大物 5夏蚊成雷

作品原文

童趣

余1忆2童稚3时,能张目4对5日,明察秋毫6,见藐 小之物7必细8察其纹理9,故10时有物外11之趣。

夏蚊成12雷,私拟13作群鹤舞于14空中,心之所向,则15或16千或百,果17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18。又留蚊于素帐19中,徐喷以烟20,使21之冲烟而22飞鸣,作23青云白鹤观24,果如鹤唳25云端,为之26怡然27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28林29,以虫蚁为兽,以土砾30凸者为丘,凹者为壑3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32。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33正浓,忽有庞然大物34,拔山倒树而来,盖35一癞虾 蟆3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37所吞。余年幼,方出神38,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 蟆,鞭39数十40,驱41之42别院

释译文

编辑 播报

词句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的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驱:驱赶。

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1] 

白话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创作背景

沈复少年随父游宦读书,青年以后经历坎坷,中年曾经商,所以他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创作了《浮生六记》。《童趣》就是卷二《闲情记趣》中的一篇,追忆了童年富有情趣的生活,表达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2-3]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篇散文追忆了童年富有情趣的生活,表达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开篇点明主旨,突出“物外之趣”。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三十二字,行文简洁可见。

第二段至篇末为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浮想联翩,道出审美情趣。先写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又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人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在二、三两段中,作者还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处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在虫斗一节中,作者在入神之际,不料被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将两兽吞人腹中。待作者清醒之时,才发现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蛤蟆。他懊恨之极,用鞭子抽打癞蛤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时已经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全文紧紧围绕着一个“趣”字,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而这些“物外之趣”对大人来说似乎是闲情逸趣,可这却是孩子们把他们的小世界与外面的成人大世界融合在一起的结果,这使我们联想到孩子们“过家家”、视布娃娃为子、以纸盒子做屋的场面和乐趣,那么“我”视蚊为鹤、以草木为林,当然是真实可信的了,而且还能从中领略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启发我们进一步开发儿童的天性,培养发展他们的智力。

沈复的朋友们

文/丁茉莉

沈复是《浮生六记》的作者,也是书中的男主角。

沈复多感情,重承诺,爽直不羁,又素来好客,因此结识了许多朋友。

婚后的沈复和芸过上了让人羡慕的美好生活:避暑我取轩,走月沧浪亭,乡居赏秋景,相约太湖行等,这些共同度过的甜蜜时光让他们倍感幸福。沈复还刻了“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的印章;他们还请当时的著名画师戚柳堤为他们画了一幅月老图,朋友石琢堂还在图首题了赞语,每逢初一,十五,夫妻俩都对图祭拜;迁到仓米巷后,沈复为卧房的匾额题名为"宾香楼”,是因为芸有香气,又寓意他俩伉俪情深,相敬如宾。

然而生活不止花前月下,诗酒花茶,因家庭矛盾,他们夫妇被父亲赶出了家门。

夫妻俩正愁无处安身,幸好沈复的朋友鲁半舫听了这事,很是怜惜他们,就招他们夫妇入居他家的萧爽楼,这一住,就是一年半之久。萧爽楼也成了他们和朋友聚会的佳所。光是书中提到的朋友就有杨补凡,袁少迂,王星烂,夏淡安,夏揖山两兄弟,缪山音,缪知白两兄弟,以及蒋韵香,陆橘香,周啸霞,郭小愚,华杏帆,张闲憨等诸位君子,朋友们时不时前来,犹如梁上的燕子,自来自去,络绎不绝。他们在一起谈诗论画,品酒饮茶,又相伴出游,过得逍遥自在。

朋友聚会的良辰美景,从没有敷衍随意地度过,在萧爽楼居住的这段时间是他们夫妻一生中甚为快乐的一段岁月。

后来,父亲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不是他们的过错,就让他们重新搬回家里。

有一次,沈复替朋友担保借了高利贷,谁知朋友拿着钱跑了,放债人自然只管来向沈复要钱。

这也是沈复的朋友,可把沈复给害惨了,但沈复还好心地没有指名道姓,不然的话,这个人一定会挨骂。

年底父亲回来过年,见到沈复被讨债,又见有人探望生病的芸,误以为是憨园派来的,说芸不守闺阁训令,跟娼妓结拜姐妹,非常气愤,又一次把他们夫妇赶出家门。

万般无奈,他们去了芸自幼结拜的姐妹嫁在锡山的华氏家里。临行前,把女儿安排去做童养媳,儿子逢森托付给友人夏揖山学做生意。

这是朋友夏揖山在危难之时为他们分忧的开始。

寄居华家时,过了年后的春天,沈复想去扬州,但缺盘费,有故交韩春泉在上海幕府做事,沈复前往拜求,但那时的沈复,破衣烂履,狼狈得很,不好意思进衙署,就投了札,约韩春泉在郡庙园亭中相见,等韩出来见沈复,知道他穷愁苦寒,就借了10两银子给沈复。

还有一次,沈复去邗江盐署,拜访故交胡肯堂帮忙找了个差事,暂解了燃眉之急。于是把芸从华家接来同住,不料一月未满,沈复被裁员。

芸的病情越发严重,恰好沈复的朋友周春煦给福郡王做幕僚回来,正要请人绣一部《心经》,芸想着绣经书可以消灾降福,而且收入颇丰,可以补贴家用,就绣了,因时间太赶,十天就绣完了,她身子本来就弱,又骤然如此辛劳,病情加重,没多久就过世了。

朋友胡肯堂再次伸出援手,借给沈复10两银子,沈复又将房内所有变卖一空,这才办了芸的后事。

一年后,沈复的父亲也病逝,沈复悲痛欲绝,走投无路,欲隐居山林。

朋友夏淡安,夏揖山两兄弟劝阻,并邀沈复去自己家居住,还建议沈复有机会去找故交石琢堂,说他必然可以想出安置沈复的法子。

沈复有孝在身,夏家兄弟的老父母在堂上,沈复觉得住过去有诸多不便。揖山道:"我们兄弟来邀请你,也是我父亲的意思,你若觉得不便,我们西邻有禅寺,方丈僧与我交情最好,你就设榻在寺里居住,如何?”

沈复答应了,被寺里的僧人安置在大悲阁。夏揖山经常带着酒水果子来与沈复对饮。

嘉庆9年7月,夏父去崇明做生意,带着沈复,沈代笔写文书得了20两银子酬报。弟弟启堂以安葬父亲为由向沈复借一二十两银子,沈复打算把才得的20两全给他,夏揖山不答应,只给了其中的一半。

9月,夏揖山又带着沈复去东海收田租,来去之间,盘桓了俩月,归来时已是残冬时节,沈复移居至夏揖山家的雪鸿草堂过年。

沈复感慨:“夏揖山对我真是如异姓亲兄弟啊!"

嘉庆十年7月,石琢堂回来,沈复和他是发小,石琢堂是乾隆55年的状元,在四川重庆任职。这次回来,与沈复相见,甚为欢喜。

自此,沈复便跟着石琢堂做事,石琢堂官做到哪里,沈复便跟到哪里。

不久,沈复接到女儿青君的书信,得知儿子逢森已亡,悲痛万分,石琢堂听了,也为此长叹,还赠了沈复一名侍妾,沈复这才重又回归世俗生活。

在沈复夫妇生活无着时,芸曾说过一句:求亲不如求友。这句话对沈复是没错的,他的父亲两次将他们赶出家门,唯一的弟弟启堂不仅不帮忙,还处处为难沈复,怕沈复与他争家产,视兄为敌。

亲人指望不上,危困之际,总是朋友出面相助,才令沈复不致陷入绝境,最让人感动后是鲁半舫,夏揖山兄弟,还有石琢堂,尤其是夏揖山,他们正像沈复所说的是异姓亲兄弟。

人生有这些朋友,也是沈复的福气。

     《浪游记快》,主要就是写沈复的浪游生涯。跟随此卷时间线,再联系前三卷相关内容,沈复大半生的生活全貌便清晰可见。

说到沈复的旅游经历,按他自己的话说是“余游幕三十年来,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与滇南耳。”可见游历所到处范围之广,但都干了什么呢?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他的游,不是因为有了人生奋斗目标,不是为了谋求事业发展,而只是游玩,只是为了悦己。

沈复十五岁时,他父亲在绍兴赵县令处做幕僚,恰好赵县令延请了一个名儒,教授自家孩子,沈家父亲也让沈复拜于先生门下学习。

看,多么好的学习机会,还有优质的师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可不得发奋图强一番?可他,偏不!

当然,不是要灭人欲,玩都不让玩,劳逸结合自然是必要的,但见沈复却是玩远远大于学的——逢闲暇必出游,游览完毕,必设宴饮酒。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没有,反正看他玩得很嗨。

后来,先生因故返回家乡杭州设馆授徒,沈复便跟随先生前往,说是去求学的,却开启了周边畅游模式。

依书中所列时间节点,这时候的沈复,已经和陈芸结婚了,那时,十之八九的人都会认为,男人应该先成家,后立业。

沈复即是那一二,(还是特别一二:也并不会认为先立业,后成家就是正确的)

他大概是这么想的:成家,我是要成的,但我不要立业。谋功名、拓事业与我无关,我就要一生放荡不羁,悠闲自得。

虽然苏杭基本上都让他游览的差不多了,但在沈复看来,他的浪游生涯还没有正式开始。

啥时候开始的呢?沈复的父亲患了疟疾,日益病重,便觉着自己命不久矣(后来治好了),于是嘱托了沈复一番:“我病恐不起,汝守数本书,终非糊口计,我托汝于盟弟蒋思斋,仍继吾业可耳。”

父亲说他整日守着几本书也不是长久之计,让他习幕赚点钱以养家糊口,而且还可以继承家业。

他倒是听父亲的话,去学习幕僚了。但沈复在书中对此事是这么写的“此非快事,何记于此?”

可见,他对官场根本没有兴趣,接着又说了“此抛书浪游之始,故记之。”就这一句可知,沈复也不是个爱读书的人。还是这一句,让我们知道了他即将正式开启浪游生涯,而以前的玩,对他来讲,大抵是小打小闹。

在沈复的心里,大概“抛书”,即放下书本,从此不为课业所累,尽情放飞自我才是最为开心的。

他的这种心情,大抵和高考之后,有些同学撕书、撕卷子,觉得自己终于解放了,是一样的。

去学为官之道,沈复遇上了一个和他有着一样志向的人,那个人也想做个隐居山林,世间纷纷扰扰与我无关的闲雅之士。

知音难觅,知己难求。沈复遇上了鸿干,“浪游二人组”便组队成功了。

天不亮就相约出去玩,登山游园又泛舟,欢歌笑语又畅饮,真是好不快活。

回去喝得大醉,还乐哉游哉地将游历细细讲给陈芸听,这样的表现,其实内心想表达的无非就是一句话:玩的时候,是真开心啊。

而后,沈复去就任了,但并没有安安生生在一处工作,期间换了好几个地方,大抵也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居多,突然想回家,就回家,“闲则呼朋引类,剧饮狂歌,畅怀游览”,还说“少年豪兴,不倦不疲。”

读着读着就发现,能够被沈复称得上是“知己”的,基本都是能和他玩到一起的人。每到一处,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游历。

二十五岁时,沈复又去了一个叫做绩溪的地方为官,因与同事不合,便返回故里了。

他说在那个地方,他看到了官场中卑鄙龌龊之状,便生出了易儒为商的念头。

好吧,从商也不错,然,却爆发了叛乱,又遭海道堵塞,导致货源积压,本钱赔光了,不得已,只得重操旧业,去做幕僚了。

而之后,不知怎么的便赋闲在家,过上了烟火神仙的日子,连他表妹夫都看不下去,说:“你这样待露而炊,笔耕而饮,终非不是长久之计,何不与我同去岭南游商?不应当只赚点小钱吧。”

妻子陈芸也劝他:“趁现在父母健在,孩子尚强壮,与其柴米油盐上精打细算,不如一劳永逸。”

沈复倒也还不至于腐化堕落,他听了劝,并和表妹夫一起去广州,做游商了。

为支持沈复,陈芸亲手准备了一批绣货以及苏酒醉蟹等广州所没有的物品(物以稀为贵嘛)让沈复去做生意。

到了广州之后,货品太受欢迎,不到半月便被一抢而空,沈复赚了不少钱。但是,最后却被他花的一干二净,还差点倒“赔”上人家五百金。

话说,沈复腊月到广州,卖完货品,大抵十天左右就是除夕了。

然而,他竟然不想着赶紧回家,与家人团圆,也不想着赚了钱了,给家里改善一下生活,而是对当地风土人情各种稀罕好奇,一直到正月十五都还没有回家,还去游河观妓。

这一玩不当紧,没刹住车,又玩嗨了,还与一名叫“喜儿”的妓女纠纠葛葛,在广州四个月,花了上百银元。

直到后来,老鸨想索要五百银元强求他纳喜儿为妾,他担心喜儿纠缠不休,才想起返程。

这部分内容是沈复着墨最多的,读来却让人觉得他真是混账之至。

在此段游历中,他看上了妓女喜儿,他在书中写道“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说的他自己好像多么专情似的,找个妓女也是找了个和妻子相像的。

而后又写“……余乃挽喜入杯,抚慰之。瞩翠姑卧于外榻,盖因秀峰交也。”内心的潜台词估计是:你看,要不然她们都是跟我的,但我这个人讲原则——“朋友妻(也不是妻子),不可欺”。

让人无语的还有,每每跟喜儿在一起时候,总忘不了吐槽一下朋友朝三暮四,what?这是在标榜他自己是个一心一意的人吗?

更过分的是,他竟然还写了“有空闲无客者,知余在寮,必来相访。合帮之妓无一不识,每上其艇,呼余声不绝,余亦左顾右盼,应接不暇,此虽挥霍万金所不能致者。”

这啥意思呢?直白点讲,就是说他魅力四射,深受妓女们欢迎,花的钱少,还玩的开心。

也不知道回去怎么跟陈芸交代的,大概交代实情也无妨,毕竟陈芸不但支持他玩,还主动给他纳妾。

归家之后,沈复做了两年幕僚,又不干了。稍后,妻子陈芸因选妓女憨园给他纳妾一事,而郁郁大病,沈复便开了书画铺子,以补贴抓药的开支。

这时候,虽然沈复赚的钱并不多,但依旧唯玩至上,只要有人邀他去玩,扔下铺子给合伙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开启了。

他们生活拮据又清苦,但是,也还算不上悲惨。毕竟,那时候沈复一大家子人还在一起生活,还夫妻和睦,儿女双全。

没想到,触怒父母的沈氏夫妻,被赶出家门之后,生活质量就急转直下了,这说明什么?在家时候,父母多多少少还是帮衬着沈复一家的。

如今,该靠自己自给自足了,竟是如此狼狈了,说明什么?沈复没有自己谋生的本事,连做个最不喜欢做的幕僚,没有父亲帮忙,也是求助无门。

然而,勉强度日的沈复,连亲儿亲女都不管了(女儿给人做童养媳,儿子让他去跟人家学做生意。在那个时候,童养媳和学徒,其实就是为奴。)他消停了吗?并没有!

甚至更离谱,去拜访故人,因为穿着破烂衣衫,不好意思去人家里,故人了解了他的愁苦,给了他十两银子,然而归途上又想去某一胜景,便又去玩了。你说都窘迫成这个样了,怎么还一心惦记着哪哪好玩?

妻子病逝,父亲亡故,家庭离散,家道中落,他母亲还想着让他重振家业呢,他却想着去深山修行。

修行?对于沈复来说,好听一点叫领略自然风光,感悟人生百态;说的不好听点就是游山玩水,蹉跎岁月。

终于成了孤家寡人了,如果这变故换个人,大抵余生都会在自我反思,在遗恨中敬畏地度过。

而沈复,不知道是心态太好,还是没心没肺,很快从悲痛中又欢喜起来了,怎么个嗨皮法?

譬如书中这句“余更肆无忌惮,牛背狂歌,沙头醉舞,随其兴之所至,真生平无拘之快游也。”简直是放飞自我了呀。

而后仍旧是每到一处,总是有游历玩乐的身影,只要闲来无事,便“或吟或啸,或出游,或聚谈。”

没钱了呢?“典衣沽酒,且置锣鼓敲之。每夜必酌,每酌必令。窘则四两烧刀,亦必大施觞政。”

WORD老天,这群人真是太疯狂了!读至此,我不由又是一句:真的是简直了!

本卷最后,他到达的地方是京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去时还念念不忘登州(属山东)的海市蜃楼,遗憾竟没有机缘亲眼一见。

后两卷遗失了,无以得见,也不知道后来沈复是如何度过余下的时光的,或许弃世绝俗,遁入空门?或者隐居山林,垂钓躬耕?又或者四海为家,继续浪游,无从知晓。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似乎沈复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欢乐悦己,但是,欢乐又有多少呢?他真的快乐吗?

或者有人认为他是欢乐的,他乐观又乐活,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有过琴瑟和鸣的爱情,有过志同道合的知己,他胸中有丘壑,心中有河山,眼中有美景,一生浮沉也一世逍遥又潇洒。如何不欢乐?

或者有人认为他是糟糕的,无用的,保护不了家人,守不住一个家,家园不存,亲人离散,四处漂泊。没有家的人,到哪里都是流浪,何谈欢乐?

他一生游历丰富,拥有过美好爱情,遇到过知音知己,但似恍然一梦间,除了那些他行过的足迹,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什么也没有抓住。我也不知道他快乐不快乐?如果能穿越时空,我真想听一听他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看一看他眼神里是否会闪烁着光芒。

————————   我是分割线  ——————————

#写在最后: 《浮生六记》,看书名,既是“六记”,自然该有六篇文,但很遗憾,因后两记遗失,我们只能读到仅存的四记了。

《浪游记快》作为此书收尾之作,我亦是认真读了的。但是,读完本卷,却没有多少表达欲望。

读前三卷,或感叹,或愤懑,情绪积攒到这一卷,已是无语,不由叹出一句“简直了”。

这卷本无话可说(不想说),但是,做事总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

前三卷皆发表了些儿自己的拙见,那这最后一卷,也该略略谈一下自己的读后感受,也算是给读这本书画一个句号。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名句名言

1、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僵。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沈复《浮生六记》

2、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浮生六记》

3、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沈复《浮生六记》

4、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沈复《浮生六记》

5、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沈复《浮生六记》

6、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沈复《浮生六记》

7、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沈复《浮生六记》

8、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沈复《浮生六记》

9、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沈复《浮生六记》

10、余曰:来世卿当为男,我为女子相从。沈复《浮生六记》

11、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沈复《浮生六记》

12、夏日泛舟,以荷为伞,沉睡不知光阴之须臾。沈复《浮生六记》

13、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沈复《浮生六记》

14、识趣之人看美人,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沈复《浮生六记》

15、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沈复《浮生六记》

16、洁一室,开南牖,八窗通明。勿多陈列玩器,引乱心目。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小几一,挂字画一幅,频换。几上置得意书一二部,古帖一本,古琴一张。心目间常要一尘不染。晨入园林,种植蔬果,芟草,灌花,莳药。归来入室,闭目定神。时读快书,怡悦神气;时吟好诗,畅发幽情。临古帖,抚古琴,倦即止。知己聚谈,勿及时事,勿及权势,勿臧否人物,勿争辩是非。或约闲行,不衫不履,勿以劳苦徇礼节。小饮勿醉,陶然而沈复《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读懂了杀死芸娘的“凶手”,你就读懂了人性

一件事情过去的时间久了,人们总会习惯记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就像曾经读《浮生六记》时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在脑海中的,只有沈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