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最大的祠堂在哪里
邓氏最大的祠堂座落于香港屏山,是邓族的祖祠。
据邓氏族谱所载,宗祠由五世祖冯逊公兴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邓氏宗祠是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为屏山文物径的重点古迹之一,于2001年12月14日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很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时各房子孙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时,经常也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场所。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邓世昌(1849-1894),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祖籍广东番禺,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
邓世昌及其将士壮烈殉国后,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
海战失利,朝廷震动。光绪皇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也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
邓世昌有三儿两女,长子邓浩鸿,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
说起中日甲午海战,我国民族英烈中当首推一代海军名将邓世昌。因其为国捐躯,被称为“邓壮节公”。他的名字和忠勇之举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受到我国人民的影仰。
但是后人对邓世昌殉难时的情景说法不一,现有搜集到的史料和民间传说叙述如下:
一曰:在中日海战中,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管带(舰长)邓世昌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于十五时没入黄海,仅余7人。
二曰:致远舰不幸鱼雷出中,锅炉迸裂,舰体下沉,全舰250名将士落海。随从刘忠投救生圈给他,不受,表示“阖舰俱尽,义不独生”。邓的爱犬游到他身边,衔着他的胳膊,也被他推开。爱犬不忍离去,又衔住他的辫发。最后邓世昌“望海浩叹,扼犬竟逝”,沉入海底。
三日:邓世昌虽被救起,但他看到全舰官兵身葬大海,“义不独生”,复沉大海,壮烈牺牲。
在龙须岛的居民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邓世昌落水后,随身爱犬衔住他的衣服,不让主人沉入海中。邓世昌看到全舰官兵壮烈牺牲,誓不一人独存,便把狗按入水中。自己也沉入海中。狗见主人溺水,不忍心让主人漂流海上,便拖着主人奋力向岸边游去。它终于把主人拖上了岸。邓世昌苏醒过来后发现自己躺在海滩上,爱犬依然守在身边,回想起发生的一切,他“义不独生”,重又投入海中,爱犬见主人复投大海,亦随之。
“邓壮节公”之死种种,尽管说法不一,但其英勇忠烈,世人共赞,万古流芳。
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英勇殉国后,其族人用清廷抚银扩建为现今规模。1994年建馆,经全面修葺,旧貌新颜,昔日风采重现。邓氏宗祠已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民国38年(1949)秋,邓氏族人字祠堂内创办“世昌小学”。后曾改作妇产院。 1957年开始,邓氏宗祠为广州市结核病防治二所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内不少文物散失,附属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部分附属用地亦被违章占用。
1989年12月,邓氏宗祠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8月,在邓氏宗祠建立邓世昌纪念馆。整座建筑恢复了清代式样,祠堂的木雕亦精心复原,并涂上油漆,重现了邓氏宗祠的原貌。展品陈列线长80米,通过近600张和复印件、雕塑、模型、文字说明等,反映邓世昌青少年时代、甲午海战及其战后影响,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邓世昌纪念馆常年举办“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展览,以中日甲午海战为主题,介绍邓世昌的生平及其爱国事迹,是广州市及海珠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9年9月,海珠博物馆依托邓世昌纪念馆成立并开馆,两馆珠联璧合、同映生辉,常年对外开放。2000年,广州市将该馆纳入“广州市一日游”的B线中,是广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邓世昌纪念馆于1994年纪念邓世昌殉国100周年时设立。馆址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后用邓世昌殉国的抚恤金扩建,成为一座三路、两进、三院、两庑,占地4700平方米的典型岭南祠堂式建筑。祠内大殿、两庑和附祠已辟为陈列室。大殿和两庑的《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史迹陈列,展出文物、照片、文献、模型、雕塑、蜡像等200件,较详细地介绍邓世昌的生平事迹。东侧的附祠举办《中国船舰百年沧桑》展,展出甲午海战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军舰100多幅和部分军舰模型,反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灭后,近百年来中国海军几经重建,几经挫折及建国后人民海军建立、发展壮大的历史。
广州历史文化建筑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光孝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光孝路109号,寺址初为南越王赵建德王府。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居此讲学长达30年之久,又称虞苑,经多次改名,南宋以后称光孝寺。676年(唐仪凤元年),禅宗六祖慧能到寺与僧人论凤幡后,削发受戒,故有六祖殿等以为纪念。东、西铁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铸佛塔。素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一说。
六榕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六榕路87号。始建于南北朝,梁大同三年(537),刺史萧誉为迎“舍利”而建塔,梁武帝赐寺号为“宝庄严寺”,塔为“宝庄严寺舍利塔”。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北宋初毁于火灾,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为净慧寺。元符三年(1100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曾来寺游览,见寺内有老榕六株,欣然题书“六榕”二字,后人遂称为六榕寺。
三元宫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应元路11号,建于东晋时期越岗院,唐代改名为悟性寺,明万历年间改名三元宫(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为广州现存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寺庙。宗教哲学思想家和科学家葛洪亦曾到此修道。
华林寺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下九路,建于南朝,原名西来庵,是当年印度高僧禅宗初祖达摩渡海来中国传教,在西关下九路附近登陆,并在登陆处建西来庵,故名西来初地。1654年(顺治十一年)西来庵扩建,改名华林寺。
隋唐
南海神庙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又称波罗庙,创建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是中国古代祭海的场所,距今已有1415年历史。
怀圣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光塔路56号,建于唐朝,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最早兴建的清真寺。光塔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塔,比叙利亚的翁米亚主朝遗留下来的古塔要早80年。
大佛寺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始建于南汉,是南汉二十八寺之一。
南汉宫苑遗址(九曜园)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教育路80号,又称药洲遗址。
宋
仁威庙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泮塘仁威庙前街20号。相传始建于宋朝皇佑四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
明
番禺学宫(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创建于1241年(南宋年间),一说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由知县毛忠、训导李昕始建。现在的格局形成于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道光十五年重建。清代以前为番禺县的县学和祭祀孔子的文庙。因当时承宣街(今北京路)以东属番禺县管辖,故县学设于此。岭南书院建筑从南宋年间开始,至20世纪初,已近700年历史,番禺学宫是广州现今保存比较完好的学宫,是典型的岭南祠庙建筑。番禺学宫与德庆学宫、揭阳学宫一道,同为广东三大学宫。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举办了六届。第六届于1926年5月至9月在这里举办,毛泽东任所长,肖楚女、周恩来、彭湃等20余人任教员。毛泽东在这里主讲了著名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53年建立纪念馆,同年10月周恩来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五仙观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惠福西路西斋巷,1377年(明洪武十年)建成,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内有“岭南第一楼”。
镇海楼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越秀公园内,始建于1380年 (明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在越秀山上建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为我国四大镇海楼之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海幢寺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南华中路188号,寺处相传为南汉千秋寺所在地。南汉开国君主曾在这一带大兴土木,除建寺院外,附近还建有梳妆楼、刘王殿及郊坛等,但宋元以来多废为民居。明代富商郭岳龙于原千秋寺处筑建宅苑,占地极广。明朝末年,僧人光牟从郭家花园中募得一块地皮拟建寺院,仅以旧宅稍事修葺之后挂上“海幢”门匾。清初巡抚刘某捐资为之正式建成山门。山门在今南华中路处,当时还是“海边”(珠江古称“珠海”),佛教寺庙中有经幢(刊刻经文的石柱),寺名即取滨海佛寺之意。
城隍庙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原为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隍庙。
琶洲塔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新港东路琶洲村,建于明代,为广州明代三大塔之一。
赤岗塔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建于明代,为广州明代三大塔之一。
清
纯阳观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漱珠岗五凤村,建于清代。
聚龙村民居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芳村冲口街,建于清代。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西路抗英大街145号。1841年5月《广州和约》订立,同月29日,一群英军闯入三元里骚扰,被韦绍光等村民击毙数人。村民估计英军会来报复,于是在村北的三元古庙集会,决定武装抗击,并即与各方进行联络。
柯拜船坞遗址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埔区长洲黄埔造船厂,建于1845年。
沙面建筑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沙面,1861年,英法租界。沙面的建筑集中了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和现代主义,故被称为欧陆建筑的大观园。
圣心大教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一德中路,又称圣心堂,1863年(清同治二年)兴建,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落成。广州著名的天主教堂,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座双尖塔哥特式石结构建筑物。因整座建筑材料主要用花岗石砌筑而成,故又称“石室”。
梁家祠
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位于荔湾区龙津西路梁家祠街34号,建于清代。
庐江书院(何家祠)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之一,建于清代。
黄氏宗祠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320号,建于清代。
豫章书院和潮州会馆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沿江路市第九中学内,建于清代。
广雅书院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西湾路1号广雅中学内,建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创立。
万木草堂(邱氏书院)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原为邱氏书院,康有为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租借邱氏书室,设堂讲学,后将其命名为万木草堂。
陈家祠(陈氏书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动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建成。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
锦纶会馆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新街21号,建于清代。
邓氏宗祠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龙涎里直街2号,系邓世昌的出生地。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邓氏家人用朝廷给予的抚恤银扩建宗祠。现为海珠区博物馆。
十香园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江南大道中怀德大街3号,建于清代。清末著名画家居廉、居巢兄弟的居住、作画及授徒之所。园内种有写生用的素馨、茉莉等10种香花,故名十香园。现存紫梨花馆一座。馆内西部为居巢授徒处,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均曾学画于此。
惠爱癫医院旧址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芳村明心路36号,建于1898年。
刘氏家庙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河区广州大道中大洲地12号,建于1900年,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广东造币厂旧址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华路4号省党校内。
西关大屋建筑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位于沙地一巷36号;逢源大街8号、21号;逢源北街13号、84号、87号;长寿西路鸿昌大街22号;宝源路8—34号、5—23号;多宝路201—221号;南华西路。
泰华楼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多宝坊27号。
旧当铺建筑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位于荔湾区华贵路26号;中山七路22号后座。
东山浸信会旧址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寺贝通津9号,建于1909年。
广东咨议局旧址(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陵园西路2号,馆址原为清末广东咨议局,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为一组中西合壁的建筑群,主楼仿西方古罗马式的议会大楼形式。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11月9日广东各界代表在咨议局集会,宣布广东脱离清政府独立,成立都督府,后改为非常国会,1921年5月,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国民党中央党部,国共两党不少***曾在此工作。50年代在这里建立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波斯楼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洪德路海天四望街波楼3号,建于1910年。
近代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位于越秀区文明路215号原中山大学校园内,是原中山大学校本部的办公楼。原为清代广东省科举考试的场所——贡院的大院。钟楼和毗邻的“东堂”、“西堂”均建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8年改为广东优级师范学堂。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钟楼底层召开。同年,孙中山将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改为广东大学。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此举行。1926年7月为纪念孙中山,广东大学改为中山大学(1933年迁往石牌)。1927年1-4月,鲁迅在该校任教时曾住在钟楼。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建于1907年,旧址最早为广东士敏土(水泥)厂的所在地,建筑师是德国人。1917年9月1日,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领导护法运动,与北洋军阀进行斗争,在这里建立临时大元帅府。1918年5月被迫离职去沪,大元帅府的使命也随即结束。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越华路小东营15号,1911年3月29日发动广州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先烈中路79号,始建于1911年,至1921年烈士墓和纪功坊先后落成,由岭南派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
明心书院旧址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芳村花地街明心路,建于1912年。
黄宝坚石屋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文昌南路敬善里13号,建于1912年。
基督教救主堂
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位于越秀区万福路184号,建于1912年。广州早期具有圣公会教堂特色的建筑。
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沿江西路43号,建于1913年,为典型的古典柱式构建筑,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
广东财政厅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北京路376号,建于1915年。
粤海关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沿江西路29号,俗称大钟楼。1913年拆除原2层办公楼,新楼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设计,1916年秋落成。四层,高1885米,连钟楼高3185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由英国进口。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是广州近代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作之一,也是广州最早的罗马古典式建筑。
大新公司城外分店(南方大厦)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沿江西路49号,建于1919年,由澳洲华侨蔡兴等人集资在西堤兴建,原为大新公司城外分店,是广州首座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属巴洛克风格。
塔影楼
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位于荔湾区沿江西路36号,原陈少白所建的联兴码头事务所和寓所,建于1919年。
中国***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春园)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原名春园。自1923年,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处一直设在这里。中共三大期间,春园成了党中央机关人员的活动地方,包括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代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都住在春园24号二楼,并在此讨论修改中国***党纲、党章问题,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
黄埔军校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埔区长洲岛,建于1924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越秀南路89号,原为惠州会馆,大革命时期曾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是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第一个正式会址。内有1926年建的“廖仲凯先生纪念碑”和“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
岭南大学建筑群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新港西路中山大学内,建于1924年,为美国人所建。
中央银行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沿江中路193号,建于1924年。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东园横路3号,1925年。
文德楼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文德东路文德里1号、3号、2号,建于1925年。
广州公社旧址(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起义路1号,旧址原是国民党公安局,是纪念1927年12月爆发的广州起义后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被誉为“东方巴黎公社”。叶剑英题写馆名。
仲元图书馆(广州美术馆)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越秀公园内,主体建筑建于1929年,由岭南派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主馆仿北京故宫文华殿设计。
陈济棠公馆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中山一路梅花村3号,建于1930年,是一座布局园林化的西式建筑。
余荫山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北大街,建于1931年,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中山纪念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东风中路295号,1931年10月建成。原址为清代抚标箭道,后为督练公所,辛亥革命后为督学署,1921至1922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在此设立总统府。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击总统府,被夷为平地。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后,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的功绩,在孙中山当年的总统府旧址上,筹建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29 年动工,1931年10月落成。
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孙中山文献馆)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文德北路71号,1933年10月落成。1927年,旅居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地华侨为纪念孙中山,集资兴建广州市中山图书馆,由岭南派著名建筑师林克明设计,系宫殿式建筑。
海珠桥
位于,建于1933年,在广州解放前夕,曾被国民党反对派撤离大陆前将海珠桥炸毁,解放后人民政府仅用7个月就将桥修复。
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水荫路113号,建于1933年。1932年在全国抗日热潮的推动下,蔡廷锴、蒋光鼐两将军率领十九路军奋起抗战,并得到了全国人民以及海外侨胞的支持。许多青年华侨回国直接参战。有152位华侨青年参加了吴淞和江湾保卫战。至1932年9月止,共收到各地捐款1000余万美元,其中来自海外华侨的约500万美元。
广州市府合署大楼
现市政府大楼,第一期工程(正面前座及两旁的前座)于1931年7月动工,1934年10月竣工。由岭南派著名建筑师林克明设计。为了与北面的中山纪念堂建筑风格协调一致,大楼采用宫殿式建筑外形。
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河区石牌五山路、东莞庄,建于1935年。
爱群酒店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沿江西路113号,又名爱群大酒店,1931年开始设计,1934年10月破土动工,1937年7月27日剪彩开业,是同盟会员陈卓平集华侨资本创办,属于香港爱群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产业,故名爱群大厦。曾为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物,被誉为“开广州建筑的新纪元”和“南中国建筑之冠”。
东山旧民居建筑群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春园位于新河浦路27号;简园位于恤孤院路24号;葵园位于恤孤院路9号之三;明园位于培正路12、14号;隅园位于寺贝通津42号。
东亚酒店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堤326号。
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东路沙河段1号,建成于1947年9月。孙立人将军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原陆军新编第一军赴印缅抗击日本侵略军为国捐躯的27万多名将士而建,原总占地达8万多平方米。
邓村邓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邓村邓氏宗祠位于从化区太平镇邓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
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从建筑物外墙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西南至池塘东北岸线,其余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0米。
太平镇:太平镇位于广州市北郊,是从化市的南大门,总面积210329平方公里,总人口86519人,辖33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105国道和省道118线贯穿南北西东,西距京珠高速公路出入口3公里、白云国际机场15公里,南距北二环高速公路22公里,即将兴建的北三环高速公路、街北高速公路横穿太平镇境内,交通宽畅便利。北回归线从镇腹划过,标志着这里四季如春的亚热带雨林气候;
海军之魂----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鲁图”勇号。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仍兼“致远”舰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海军将领。他“执事惟谨”,“治事精勤”,刻苦专研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注意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他精心训练下,“致远”舰“使船如驶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约阂嗤�撩挥诓ㄌ沃�校�肴�⒐俦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氏最大的祠堂在哪里
本文2023-10-05 10:07: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