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保住全家富贵,陶渊明的曾祖父为何会饱受争议?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一人保住全家富贵,陶渊明的曾祖父为何会饱受争议?,第1张

提起陶渊明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浪漫的田园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甘享清贫。可是陶渊明毕竟有资格享受“五斗米”,这全赖他曾祖的功绩。与陶渊明相比,他的曾祖陶侃可是根正苗红的寒门之家。

一、寒门之家

陶侃的父亲曾经做过扬武将军,职位虽然不高,也属于官宦之家了。只可惜,这个官职是东吴的。西晋灭吴后,所有东吴的官员尤其是武将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陶家迅速堕入了贫困。

他家有多穷呢?史书记载,有一次鄱阳郡的孝廉范逵去陶家做客,家里实在拿不出招待客人的东西,陶侃的母亲只能将自己的长发卖给别人做假发,才换来一顿酒菜。

后来陶侃被推举为孝廉,有资格到京城做官了。可是由于没有背景,被人嗤之以鼻,官位迟迟落实不了。正好伏波将军孙秀是孙吴宗室,在晋朝同样属于不被人待见一列,于是可怜人同病相怜,陶侃成为了孙秀的舍人。

就这样兜兜转转,陶侃一直都在七八品的官阶上下徘徊,看似一生永无变数,偏偏此时赶上了西晋末年的天下大乱。

二、与荆州的不解之缘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让一些中原地区的人被迫南渡长江,到相对比较富庶稳定的荆州就食。流民一多,原本平静的地方开始了动荡。

公元303年,张昌聚众在江夏造反,引来当地的流民纷纷投奔,顷刻间便聚众三万。张昌势力的发展引起朝廷的不安,因此任命刘弘为荆州刺史率军前去镇压。

刘弘任命陶侃为校尉长史,率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陶侃与后者几次大战,前后斩杀数万人,除张昌逃窜以外,部众全部投降。

刘弘很欣赏陶侃,对其说:“我年轻的时候给羊祜(晋朝名将)当参军,他夸我说日后可以到达他的水平。我没想到看见你就看见了当初的我。”此时的陶侃已经45岁了。

眼看步入中年的陶侃马上就要开启事业新篇章了,偏偏刘弘过世。继任者王敦就是日后造反攻进建康的那位奸臣,他认为陶侃过于正直不好驾驭,于是在工作中不断使绊子。陶侃一直从容面对,默默等待希望来临。

公元313年,杜弢率领荆、湘两州的流民造反,将刚刚调任为荆州刺史的周顗围困在浔水。已经当上武昌太守陶侃派部将前去救援,杜弢退守泠口。

陶侃判断自己主动惹了他们肯定要招至报复,于是率兵在武昌周围埋伏下来。杜弢果然带兵前来偷袭武昌,被伏军杀得大败,官军缴获大批辎重。捷报报到了老领导王敦那里。此时的王敦已经率兵杀入京城,通过谈判成为了东晋的镇东大将军,拥有宰相一样的开府权。

站在国家统治者的角度,王敦也不禁感叹:要不是老陶荆州就丢了,周顗就是个书呆子,治理地方还是得靠陶侃这样的人。王敦下令拜陶侃为新任荆州刺史。

不过感叹归感叹,任命归任命。王敦知道陶侃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与自己这种造反将军站在一起的。按照流程,新任刺史需要到上级处述职,没想到一进王敦的官府就被软禁了。很快,处罚结果下达:荆州刺史的任命作废,陶侃被调到广州为刺史。

作为现在经济最为繁华省级单位的省会,广州在晋朝时期还属于蛮荒之地,一般都是遭到贬谪的人才会去上任。面对王敦的故意刁难,陶侃欣然接受,高高兴兴地赴职去了。

三、最终崛起

广州这个地方胜在事少,作为能臣干吏的陶侃三下五除二就将行政事务打理地井井有条。空闲之余,陶侃喜欢每天早上将一百块砖头搬到书房外边,傍晚再搬回去,每天如此从不间断。

别人看着很奇怪,问为何要如此折腾呢?

陶侃回答:我的志向是收复中原大地,如果悠闲安逸的生活过惯了,就怕一旦遇到大事我没有精力啊。

上天断不会辜负有心之人,一直备战的陶侃迎来了与荆州的第三次交集。公元325年,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将陶侃从广州召回,重新任命为荆州刺史,这是陶侃第一次以官方身份真正主政荆州。

陶侃治理地方很有一手,他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王敦之乱让当时天下中枢地带的荆州闹起了灾荒,大批百姓饿死。陶侃并没有使用什么高奇的招数,只不过是在丰收的时候用官价买米,在灾荒的时候将粮食用低价卖出去。这看似普通的手法迅速稳定了荆州地面。

在他的治理下,荆州数千里的疆域,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

除此之外,荆州的部分地区还被北方政权占据。陶侃派其子陶斌等人伐樊城,派侄儿陶臻等攻下新野、收复了襄阳。襄阳为荆州北大门,守住这里就阻止了北方政权顺江而下攻击建康的可能,又成为东晋进攻北方的桥头堡。

这次军事进攻让陶侃的人生达到了顶峰,晋明帝拜其为大将军,赐予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讽刺的是这是王敦不惜造反而要得到的荣誉,却被陶侃坚决上书辞让了。

四、与陶渊明

陶侃鞠躬尽瘁,最终死在了任上。其一生的功绩被朝廷肯定,风骨与节操被很多大臣叹服不已。后来东晋被刘宋所灭,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为了权力能够顺利交接,特意保留了王导、谢安等几大士族家族的特权,这样是为了能够得到当时江东大族的支持。

很明显,陶侃的家族只属于地方家族而已,按照刘裕的标准根本不算优待范围之内。但由于新任皇帝特别钦佩陶侃的品德,因此特许陶家同样享受特权。

这样的特权包括子弟可以优先做官,这也就是陶渊明对官职为何弃之如敝履的原因,因为当官太容易了。根据可靠的历史记载,陶侃的女儿是陶渊明的外祖母,因此陶侃与陶渊明虽然同姓“陶”,但不是一家。

可由于一则陶渊明四处说自己的曾祖是陶侃,打着“陶”家的招牌四处攀关系;二则古代表哥娶表妹也不是什么明令禁止的事。因此后世普遍认为陶渊明的曾祖是陶侃,可惜没有可靠的家谱史料支撑,因此陶侃“攀亲”陶渊明这件事史学家认为还是具有争议的。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出自清代张澍的《姓氏寻源·序》。

翻译:参天大树,一定有其深根;绕山的河水,一定有其源头。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姓氏寻源·序》表达的内容: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姓氏寻源》

  一、姓氏源流

  逯(Lù)姓源出有二:

  1、出自嬴姓,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上的记载,逯是一个地名,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有一个邑名叫逯(今陕西省境内),后来有一为秦国的大夫被封于此,其后人就以封邑名为姓,称为逯氏,世代相传。

  2、出自芈姓,亦以邑名为氏。据《路史》上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的王族中的同族,后代中也有以邑名为姓者,称为逯氏。

  二、迁徙分布

  逯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代时,秦国有一位公族受封于逯邑,后来逮邑公族子孙就以封地为姓,世代姓逯。逯邑那地方,就在现今陕西省境内,而逯姓始祖原是秦国的公族,秦国公族姓嬴,所以说逯姓是出于嬴姓的,嬴姓作为秦国公族,出过许多了不起的人物。比如使秦国强盛,奠下称霸基础的秦穆公,姓嬴名好。嬴好重用百里奚等能人,扩展势力,雄踞一方。可是秦国风俗粗野好武,有些礼仪很野蛮,比如葬礼中盛行杀殉,秦穆公死时钉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子车奄息等三人是秦国人崇敬的贤良。后来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后,也排斥文治。关于逯姓的来源,在许多姓氏古籍上都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所在地,主要是在今天的甘肃和陕西一带,当时的逯邑,也在这个地区。另外,根据《路史》上的记载,楚国的公族中也有逯氏。望族居于广平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鸡泽县东。

  三、历史名人

  逯姓虽然不繁人不众,但在历史上却成名甚早。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叫逯普的人,被封为蒙乡侯,新莽时逯并,为大司马;元有监察御史逯鲁曾;明有孝子逯相、镇抚逯德山……等。

  逯中立:明朝文士,为人正直,敢作敢为,有胆有识。他举为进士后入仕,官给事中,虽然因为打抱不平被朝廷贬官,虽然因为打抱不平被朝廷贬官,但人们都称赞他胆识过人。

  逯钦立:山东巨野人。字卓亭(1911-1973),笔名祝本。研究有关古典文学。著有《屈原离骚简论》、《陶渊明集》,辑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散著见重庆《读书通讯》、南京《学原》等刊。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东汉废入巨鹿郡,三国魏初复置郡。

  临河郡: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置临河郡,故治在今山西省永和县西南三十五里,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

  2、堂号

  逯姓的主要堂号有:“广平堂”、“孝子堂”等。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来看,葛姓主要有以下三种渊源:

一是源于部落名。远古时期,中原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葛天氏等十五个部落。葛天氏的部落是一个擅长歌舞的部落,主要活动在今河南东部一带。那里树林茂密,百鸟云集。葛天氏从鸟儿的鸣叫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共八曲,这是华夏最古老的音乐。相传葛天氏治世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是远古理想、淳朴之世。后代奉其为始祖,葛氏得姓由此而始。

资料来源:东汉应劭《风俗通》说:“葛氏,古葛天氏之后”。汉代高诱《吕氏春秋训解》说:“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解释“上古帝王。关于葛天氏时代有两种说法:宋代《路史前纪禅通纪》称:在伏羲氏以前。《辞源》注释:“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帝王世纪》则谓:“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袭号应在伏羲之后,但年代相距又不会太远,当在神农氏之前。

又据《吕氏春秋》等典籍载,葛天氏部落曾创造了“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卷五《仲夏纪第五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秦始皇焚书前,当时可据古籍定多;再者,吕不韦曾悬书城门,“改一字,赏百金”,时人普遍接受,故此书可信可传。从其第四阕歌名“奋五谷”推断,当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葛天氏之乐”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缩影。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昔葛天騧离膉炕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绮。”

从文献看,葛天氏部落还是古人称道的“理想之世”。《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说及理想世风时说:“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元沈禧《竹窗词阮郎归山寺樵歌》有“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的词句。《新编二十六史》载:“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俗称熙熙自治也。《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辞源》谓“其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史记司马相如传》记“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可见葛天氏时人性纯真、世风醇厚,是古人赞叹的理想之世,当为原始共产社会。

综合分析,不管是“君号”、“帝王”、“帝号”,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或曰部族首领当无疑,年代约在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间,考古上属新石器时代之初,距今一万年前(距今一万年前之说,见宁陵县政府的考证报告)。如此看来,葛氏的得姓是相当早的,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葛姓在我国跟其他的千百个姓氏相较,的确算“老资格”,却是无可疑的。

那么,古葛天氏部落的具体地址在哪里呢?根据河南宁陵县政府的考证报告称:宁陵县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上古时期,此地叫“葛”,葛天氏部族就在这里休养生息,创造了较高的早期文明。

二是源于国名。大约在据今4000多年前的五帝后期,颛顼的后裔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禹临死时,欲将天下禅让给他,但伯益坚持不受,且避居箕山之阳,于是禹的儿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夏朝建立后,伯益的后人被封为伯爵,封地在葛国(在今河南宁陵县以北),为夏朝的诸侯国之一,葛国的国君被称为葛伯。商朝兴起后,葛国被商所灭,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奉葛伯为葛姓始祖。

资料来源:《姓考》说:“黄帝支庶,封于葛”。宋代郑憔所著《通志》载:“葛氏:伯爵,嬴姓。夏时诸侯。今郾州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即其地也。子孙氏焉。”

《孟子·藤文公下》也曾提到:“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其注则说:“葛,夏诸侯,嬴姓之国。”根据陈昌远、陈隆文在《论山西垣曲商城遗址与"汤始居亳"之历史地理考察》曰:“垣曲商城与古葛伯国遗址邻近,与‘汤始征,自葛’的历史记载相符。”

据史载,葛国在商代由伯爵降为子爵国,后被商汤所灭。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人)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音zi:古代祭祀用的谷物)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这就是《书经》中“仲虺(huī)之诰”曾提到的“葛伯仇饷”。《尚书》载的“葛伯仇饷,汤往征之。”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前,葛国最终为商汤所灭。其后便有《通志氏族略》所载的“夏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这就是“郡望顿邱”的葛氏,世称“北葛”。

根据《风俗通》考黄帝后裔世系,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颛顼的儿子为女修,女修的儿子为皋陶(音yao ),皋陶的儿子为伯益,则伯益是颛顼的四世孙。据载,伯益名大费,娶姚氏女为妻。有说因佐舜有功被封在顿丘,赐姓赢;有说因佐大禹有功被封为葛国国君,赐姓赢,成为夏朝诸侯国之一。据考“顿丘”,为古地名,晋设顿丘郡,现为河南清丰县。亦说,夏代有诸侯方国「葛」国,在今河南长葛县。

三是源于外姓改来。据有关资料载亦有三种渊源:

一种是江南葛姓为洪姓改来说。此说主要是根据《姓氏考略》中的一段话:“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于是,有人就据这段话断定:江南葛姓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东汉初期,由洪姓所分支出去的,世称这一支为“南葛”。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后担任水官的共工氏的后代,所以与源自颛顼的北方葛氏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转述葛振斌发来资料,网上其他资料亦有此说)

其实,对《姓氏考略》中的这段话,早就有人提出不同的理解:“汉洪■祖子浦庐”中的那个■符号,是“曏”字,(读xiang,从前的意思),因电脑字库中打不出此字,故以■代替。知道这个字的字义是“从前”的意思,那么“汉洪曏祖子浦庐”这句话,就不是姓洪的洪曏祖或洪浦庐,而是东晋时的葛洪在回忆祖宗时说的一段话,话中的“洪”字其实是葛洪自指,是说:我葛洪从前的祖宗葛浦庐。这样,所谓浦庐,一作葛庐,“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就不是由洪姓所改,而是地地道道的由葛姓分支出去的。有人说是由“葛文”分支出去的(语见)。

对此,我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第一,如果那个让封于弟弟的浦庐确姓洪,何来又有“一作葛庐”一说,有这个必要吗?第二,既然他姓洪,即使是到了江南照样可以姓他的洪,有必要改姓葛吗?又不是犯了什么罪害怕追杀需要隐姓埋名。由此,据我看来,所谓葛姓系由洪姓改来的说法,多半是没有弄清“汉洪■祖子浦庐”那句话的真实字义,而望文生义的以为“汉洪■祖子浦庐”就是洪浦庐,以至于以讹传讹。当然,我这也是一说,不一定正确,还有待讨论。

第二种是由鲜卑族的贺葛氏改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贺葛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将鲜卑族的贺葛氏,改为为汉姓葛氏。

第三种是成吉思汗后代一支改姓。据史籍和兴化《阳山葛氏宗谱》、《如皋冒氏家谱》及国学大师冒广生先生《如皋冒氏得姓源流记》等记载,南通葛氏家族中确有一支系兴化冒姓葛氏后裔,蒙古族,乃葛承祖所传。兴化冒姓葛氏源于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出于蒙古族乞颜部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长子拖雷,拖雷子即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与王妃篾儿乞特氏生子脱欢,封为镇南王,开府扬州。元顺帝时,脱欢后裔七一为元忠武将军,世居苏州。后辗转迁兴化城,取母系祖先篾儿乞特氏首字谐音定汉姓为冒,称冒七一,成为迁兴化的始祖。冒七一子冒八一为避明廷疑忌,改冒姓为葛氏,称葛八一,为第2世。葛八一生葛思义,为第3世。葛思义生葛惟谦,为第4世。葛惟谦生葛文进,为第5世。葛文进生葛世威,为第6世。葛世威生葛洪,为第7世。葛洪生葛一林,为第8世。葛一林生葛承祖,为第9世。明中期,葛承祖从兴化迁居南通。

此外,也有葛姓改为他姓的。汉代诸县(今山东诸城县)的一支葛氏迁往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因为阳都原先已有一支葛氏,为了与当地的葛氏相区别,便改称“诸葛”,即诸县之葛。据史书记载,三国时的诸葛亮“其先祖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诸葛亮生于阳都,十七岁时隐居南阳(今湖北襄樊市)。

古往今耒,文坛内外,读了陶渊明《归去耒兮》和《祭程氏妹文》的人,

都把陶渊明的程氏妹,说成是嫁给了程姓男人的妹妹。按理说,是妹妹、是妻子

无碍于陶渊明中国大文豪的形象,其实不然,是妹妹,陶渊明是以妹妹故去为由

头,对现实不满,“世与我而相违”不原做官,回家隐居,与世隔绝。是妻子,

是因为妻子故去,出于对妻子故去的谦疚,把感情延续至孩子,痛爱孩子,出于

无奈,回家抚养孩子,深埋谦疚,不做官,回家种田。实际上《归去来兮》不是

隐居篇、陶渊明不是头上长角与世抗争的英雄文豪,他是典型的,生耒嗜酒,深

爱妻子,痛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父亲、重于文学、不善应对变故的传统的不懂发

财的一大穷儒。

这样开篇,有人会认为我有意要把文人弄得顺应朝庭,教育大家爱妻子,

爱孩子,赶时髦,作宣传,瞎炒作。我没有这个能耐,也不会那样做,我只想靠

就“原生态”说清这个事实,还中国真正知识分子的本耒面目。

陶渊明居住的彭泽与我家一水之隔,追踪到其父辈做官的湖北武昌,也

是两省交界的近邻,北方的习俗我不懂,我们南方自古有个习俗,有条件的家庭

生了男孩后,自小就会为孩子找好未耒的媳妇,把小女孩领回家和孩子们一起长

大,到了婚嫁的年龄,张罗办宴,让他们结为夫妻,俗称“童养媳”。然而陶渊

明的婚娶是不是这种情况呢?我认为自古荐文的编辑说了不能算、家谱录记也该

怀疑,唯独陶渊明一人说了算。实际陶渊明在《祭程氏妹文》中已说得很清楚,

只是后来人,硬性把他往同胞哥哥的位子上推,便利造个与众不同、出仕隐居的

英雄文豪而已。《祭文》述:“谁无兄弟,人亦同生;嗟我与尔,特百常情。”

千万不能忽视的是,此句是文章中直接阐述作者和程氏妹,不同父母生的异姓兄

妹。该句是骈对句,不能分割理解,各取所需,应连贯起耒,相互相承:“谁无

兄弟”对“嗟我与尔”,“人亦同生”对“特百常情”,意思是说:“大家都有

兄弟姐妹”对“我和你也是兄妹”,“人家的兄弟都是同父母生”对“我和你是

特别的、百里挑一的、不同父母生的、又符合常情的兄妹”符合常情就是我认为

的“童养媳”,“特百”是与“人亦同生”的不同的特别位置 ,这是陶渊明直

接交待与妹妹不同姓的理由。因为有“特百常情”才会有后文的“庆自己蹈”

(后叙)。接下来回忆和妹妹一起生活的童年:“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

六,尔才九龄;爰从靡识,抚髫相成。”这里的“二六”是“十二岁”。闺中的

妹妹是:“咨尔令妹,有德有操;靖恭鲜言,闻善则乐。能正能和,惟友惟孝;

行止中闺,可象可效。”这是写青春爱慕期的妹妹 。这种祭文不同于一般祭悼

妻子的祭文,他可以夹插于其中写妹妹,是“特百常情”给于陶渊明的特有权

利。是人们容易误解的关健所在,如果人们能正确理解“特百常情”,也就能

顺理读懂“我闻为善,庆自已蹈”了,这句是说:“我听到看到妹妹的举止,

感到亲善和爱慕,庆幸自己遵循了父母的安排,娶了程氏妹为妻”。这里应该

强调的是“蹈”在字典上有多种解释,而我是确定了程氏妹是异姓妹后,选择

了“遵循、实行”解释。“庆自已蹈”他写得很现实,因为无论那朝那代“童

养媳”结合的不多,对父母这一好心,领情的很少,所以陶渊明庆幸自己遵循

了父母的安排,娶了个好妹妹。

弄清了祭悼妹妹,还要看他怎么祭悼妻子,正是因为其祭悼妻子的文句

太感人,他的这种生死恋促使了我去寻找“程氏妹”是他妻子的证据,陶渊明

写道:“寒往暑来,日月寖疏;梁尘委积,庭草荒芜;寥寥空室,哀哀遗孤;

肴觞虚奠,人逝焉如!”结尾写 道:“寻念平昔,触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

满眼。如何一往,终天不返!寂寂高堂,何时复践?藐藐孤女,曷依曷恃?茕

茕游魂,谁主谁祀?奈何程妹,于此永已!死如有知,相见蒿里。呜呼哀哉!

以上祭文谁都知道是写给妻子的,然而为什么都不敢认呢?这是我们的教育理

念的问题,是不敢违师道,不相信自己的体现。(我的“违师道”是指在此覌

点上,不敢指正老师的错误理解)

祭文好在,妹妹情、妻子情相互巧人妙融合,这种融合出自于陶渊明的

特经历,独特感情,是一般文人体会不到的因我太喜欢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

中的一句歌词,请允许我借这句歌词,代抒一下陶渊明的当时心情:"留住所爱、

留住所想、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

读懂了程氏妹是陶渊明之妻、我们再读(归去来兮)就会发现以前读错

了(归)篇,也因从纯妹妹的角度理解(归)篇,产生误解了陶渊明这个人,故而

(归)篇不是隐居篇,(归)篇 不是轻松快乐的文词,(归)篇是悲惨至极的生死恋

式的散文篇读懂了程氏妹是陶渊明之妻,我们就有理由纠正历代对(归)篇的

错读,如第三段人们习惯这样读:"归去耒兮,清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

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实际

应该这样读:"归去耒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

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这段文词关

健错在对"息"字的理解,确定了程氏妹是妻子后,这个"息 "就应理解为"生息"

即"孩子",这样就形成"息""以绝游世","我 ""相违复驾"该段文词应解释为:"

回去吧!回耒了啊!希望孩子们互相邦助横渡人生长河,我老了,人生旅途中舟车

与你们背道而驰,这就是我说的回耒了啊! "这里我还是要解释一下译"归去来

兮"的道理:"回去吧"是程氏妹呼唤丈夫回家的祈求,因为前文陶渊明己阐述了

入仕前家人是不同意的(后述),自已也认识到是"迷途",然而我们家乡传统的

喊"迷途",就是一喊一答,虽然还带点迷信色彩,到底还是民俗,"回耒了啊"是

陶渊明谦疚地应妻而答后面是说:"求得亲友的安慰、温暖之情,每天在家里

说无弦的琴、读书以消忧愁,邻居农友告诉我春天快到了,即将要准备农田

耕作了"接下原文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

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该文词按文人说是

,触景生情,我粗一点说是,借景生情这里我要把后一句先理解,以便把情绪带

往前文正确理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是说:"羡慕万物得时而向荣,

可叹我生命将走到尽头"然后我们就知道其在"蓬车上"、"孤舟上"所看到的和

联想到的,至于看到的不需解释,只说借景生发的联想:"窈窕寻壑"是"妻

子一去不返"、"崎岖经丘"是"我将在人生道路上盘绕拨涉"、"木

向荣"是"大儿子正在成长"、"泉始流"是"小儿子刚刚步入人生"这里深

深地隐藏着对妻子的谦疚之情,及妻子去世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感吾生之

行休"是把他一家同景联系起来的根据

由于过去人们误认程氏妹是陶渊明的同胞妹妹,因此就不能按正常逻

辑,揣摩陶渊明的心理,这在古文阅读和理解中是最至命的,犹如画家进行素描

不懂先画大体让我们回到(归)篇的开始继续论述:"归去耒兮!田园将芜胡不

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己往之不谏,知耒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

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

微"我认为应这样理解:"回去吧!回耒了啊!田园将荒芜我怎么能不回耒!既然

自已愿意到衙门服役,为什么又伤心而悲痛呢现在我领悟到亲友不同意我入

仕的道理,知道回耒是要补救过去错误的选择;实际这种迷途走得不远,觉得今

天我回耒是对的,昨天入仕是错误的舟船一路轻快地行驶,河风阵阵吹拂衣

袖,问过路人回村路怎么走,恨晨光还如此微弱,还末天亮"我认为,"回去吧!

回耒了啊!田园将荒芜我怎么能不回耒!"好象是和妻子对话,这表达对妻子谦

疚心理船行驶,风吹衣是放弃了仕途的轻松感觉常走的路问过路人,恨不快

天亮,是惦记孩子们,希望能快到家接下耒的第二段就是思念妻子,这段文词

让我们逐步深入理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

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是说:"看到了自家的房子,高兴地直奔;僮仆

欢迎,孩子们依门盼父;走进庭院杂草丛生,松树、菊花依然在;牵着孩子们入

室,桌上摆满了酒莱"这里的"僮仆欢迎""幼子候门" 是以僮仆高兴反串失去

了母亲的孩子们的痛苦"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是妻子失去了,自己和妻子的

感情还在"携幼入室"自已远处归耒,只牵得幼子入室,那人们常说的"妻室"

呢看看入室后他怎么描写:"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状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我是这样理解:"拿起酒壶自酌自饮,斜视庭院松菊得到点安

慰,脸上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倚靠南窗昂望远方顿生思念妻子的烦躁,孩子们

围过耒抱住膝,府看有这么多孩子心里得到点安慰"我认为:以前喝酒总是妻

子酌酒,或同饮,第一次自酌,还是会想念妻子,斜视松菊还是找安慰,找情感

,斜视是要撇开孩子的视线孩子发现父亲倚靠南窗心里烦躁,惊恐地围过耒,

抱住父亲的膝,生怕父亲又要离去我为什么要把"容膝" 理解为孩子呢我

们家乡有句自古传下耒的古话,这语言,无论识字的或不识字的父母都知道:

"生耒抱膝,死耒抱头"意思是:"孩子生下耒就知道抱住父母的膝、要吗不

让离开,要吗拿吃的、父母死了,孩子们抱着父母的头痛哭不肯让离去"

故而"容膝"应理解是"孩子"下面的语言不是痛失妻子的人是写不出耒的: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

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是说:"庭院内人们常

耒往是高兴的事,可我家设了门却常关着;柱着拐仗在庭院休闲散步,时而

远望着天边,彩云自由地出入山峦,鸟儿飞疲倦了还知道飞回巢穴;天渐渐

暗下耒,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仍扶着孤松徘徊等待"这怀念妻是肯定的,

有一句词是不懂我们这里习俗的人不知道的,这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

设而常关"此句是指失去妻子,我们家乡的传统生活习俗是这样的:逢年过

节女人们互相串门,送上些自家做的米果、米酒之类的东西,让邻居们尝尝

自己烹调手艺青黄不接的季节,互相借点钱、油、盐、米等, 缝补、洗涮

有时还借个针线、槌棒,就连锅、铲、刀、盆出了问题也找邻居借平日纳

底、绣花,大户人家座的是一打一打的女人初生儿贫乳,邻近的母亲总会

踏门而至生孩子、办宴席全是左邻右舍的女人们邦着张罗那家的孩子哭

了,邻居家的女人会抓点自家的咸菜酱干之类的食品前往,哄哄父母临时

外出了的孩子们若是外耒做小生意的入户,总会找错了女户主因此门常

关是失去了女人故官家文人难以理解,与文墨深浅无关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

桓;"所以说是生死恋的痛作,道理在:四十出头的人就柱拐仗,无论是未老

先衰,还是处于病态中,都是失妻之灾打击的结果快入夜了鸟倦了还知道

归巢,想到妻子一去不返,由鸟的归巢,幻想也许妻子出了远门,她会回耒,

因而尽管太阳下山了,仍抚孤松徘徊等待 明明知道等不到,仍痴心不去,

或许是妻子刚刚离去,习惯自然这么等,然而时间长了,二年以后这种等

待确是无用了,因此他知道妻子是死了:"死如有知,相见蒿里"妻子啊你

心不要死,我会到坟墓里和你相见的如果能说是妹,那么伦理道上的妹

夫又该往那儿搁呢中国的文人是不会写那种文章的!

唐尧虞舜启族首,三郡五堂济阳叟。

末汉恭祖溧阳侯,戎马群雄牧徐州。

齐梁贞白隐道山,鄙弃金笼画双牛。

长沙郡公开国臣,闲逸四海栽五柳。

楚陶三绝僧密庵,知行如一车马前。

革命北伐创光复,术数丰功当哲轩。

上启圣明下至贤,旷古烁今仍自谦。

花开百蒂遍华夏,品性流传洁如莲。

陶姓可谓尊贵无比,只因其姓起源有二,一为唐尧,二为虞舜,家谱一事事关重大,不敢造次,粗笔滥言,万望海涵

一人保住全家富贵,陶渊明的曾祖父为何会饱受争议?

提起陶渊明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浪漫的田园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甘享清贫。可是陶渊明毕竟有资格享受“五斗米”,这全赖他曾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