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都有谁
魏国
曹 操 曹 丕 曹 睿 曹 芳 曹 髦 曹 奂 曹 昂
曹 彰 曹 植 曹 熊 曹 霖 曹 冲 司马懿 司马昭
司马炎 夏侯敦 夏侯渊 夏侯霸 曹 洪 曹 仁 荀 彧
荀 攸 郭 嘉 贾 诩 程 昱 许 攸 杨 修 陈 珪
陈 登 蒋 干 嵇 康 应 瑒 陈 琳 王 粲 徐 干
阮 瑀 刘 桢 弥 横 钟 繇 陈 群 张 辽 张 郃
许 褚 徐 晃 于 禁 典 韦 乐 进 李 典 郭 淮
庞 德 张 绣 公孙瓒 郝 昭 吕 旷 吕 翔 张 鲁
左 慈 蔡 瑁 邓 艾 钟 会 崔 琰 邯郸淳 皇甫谧
马 钧 吉 平 刘 晔 毛 玠 任 峻 董 昭 公孙康
荀 悦 荀 勖 荀 顗 荀 爽 王 肃 王 弼 华 歆
阮 藉 辛 毗 枣 祗 杜 夔 郑 浑 朱士行 王 浚
张 允 文 聘 满 宠 曹 真 曹 休 王 朗 夏侯茂
王 双 曹 爽 丁 谧 毋丘俭 文 钦 诸葛诞 贾 充
司马师 蒋 济 徐 质 恒 范 卫 瓘 繁 钦 吴 质
蜀国
刘 备 关 羽 张 飞 诸葛亮 庞 统 赵子龙 马 超
黄 忠 魏 延 孟 获 法 正 马 良 马 谡 姜 维
蒋 琬 费 祎 马 岱 杨 仪 王 平 孙 乾 刘 禅
关 平 关 兴 张 苞 诸葛瞻 赵 统 赵 广 刘 封
刘 巴 糜 竺 糜 芳 周 仓 简 雍 彭 羕 严 颜
谯 周 秦 宓 邓 芝 孟 达 廖 化 李 严 霍 峻
吴 班 董 允 向 宠 张 翼 李 恢 乐 綝 张 虎
张 嶷
吴国
孙 坚 孙 策 孙 权 孙 亮 孙 休 孙 皓 周 瑜
鲁 肃 吕 蒙 陆 逊 张 昭 诸葛谨 诸葛恪 黄 盖
阚 泽 甘 宁 太史慈 丁 奉 韩 当 程 普 张 纮
徐 盛 周 泰 蒋 钦 顾 雍 凌 统 孙 静 乔国老
于 吉 祖 茂 陆 绩 张 温 潘 璋 吕 范 陈 式
周 善 步 骘 朱 然 虞 翻 马 忠 赵 咨 孙 桓
朱 桓 全 琮 孙 峻 孙 茂 于 诠
东汉末年朝中人物
汉灵帝 汉少帝 汉献帝 袁 绍 袁 术 王 允 马 腾
陶 谦 孔 融 审 配 丁 原 董 卓 李 儒 吕 布
李 傕 刘 表 刘 璋 刘 焉 张 任 卢 植 庞德公
水镜先生 黄承彦 崔州平 石广元 孟公威 徐 庶 蔡 邕
蔡 琰 貂 蝉 张仲景 刘 徽 华 佗 陈 宫 颜 良
文 丑 华 雄 张 松 陈 宫 田 丰 沮 授 袁 谭
袁 颐 袁 尚 郭 汜 张 让 蹇 硕 何 进 刘 恢
刘 虞 董 承 韩 馥 朱 儁 张 邈 黄 祖 刘 琦
伊 籍 管 辂 公孙渊 张 角 张 宝 张 梁
应姓的分布:
“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
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
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4,河南南阳: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樊湾村有应氏家族聚居,族谱或已丢失。
应姓历史资料发掘地址: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8,福建省建宁县应氏。自北宋正郎公迁入繁衍相传,迄今已至39代。建宁应氏主要聚居在建宁县里心镇应家坊,柏树坑等地。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福建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湖南,江西南昌市,新余,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和浙江衢州等地。字辈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先绪克绍兆代英华。
9,江西鄱阳应氏。鄱阳县“九应”指老场、槐树下、芦田应家村、店上、中庄、西岸、东岸、石门楼、横江九个较大的应氏家族聚居村落,鄱阳九应始祖应韬,河南汝南南顿人,西晋黄门侍郎应绍之子。早在东晋就已在鄱阳广石(今鄱阳芦田乡老场村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说应姓也是鄱阳比较古老的姓氏。繁衍至今,已至58代。鄱阳九应保存的《汝南应氏宗谱》,1-30代祖先资料只有世系,29世应克中制定子孙字辈排行(约1214),从南宋31世祖宁一公叔进(1241-1301)按其所创字辈载起,到现在的58世,记载的尤为详细,整部家谱记载时间跨度770年的历史,在整个鄱阳乃至江西省都实属罕见。其中芦田应家村保存的《汝南应氏家谱》最为完整。
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七位,人口约五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历史上应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万8干人,其时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应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时期,应姓大约有11万8干人,浙江仍为应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当代应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6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态势。如今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皖赣闽大部、台湾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在台湾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部、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一o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目前根据鄱阳应根生和浙江应卫强统计数字显示,应氏聚居村落已900余个,其中浙江省500余个,浙江已外省份400余个。
根据专家考证,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即超过8000万人,是中国第二大姓。王姓来源众多,但有一些共同点,即大多为帝王的后人自称为王氏。
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
一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高的后裔,因本来为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陕西、河北等地;
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被废为平民后,世人因其原来为王族称之“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山东胶南县、山西等地;
三是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孙子在战败后逃往泰山,因原为王族,就也以王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被昏君纣王剖腹致死后,其居住在河南卫辉的子孙改姓王,这支王姓后来又发展到天水、东平、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
出自田姓之王,田姓为战国齐国之君,为秦所灭后,齐人仍称其“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东昌乐、河南开封等地。其他还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后,王姓发展迅速,在西晋末年后逐渐迁往江南。唐朝时王姓主要迁往福建,也有迁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时期,主要迁往江苏、浙江一带,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等地。明末开始,王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
在此300多年里,王姓与谢姓并称望族。而其他时代也是英才不断,如西汉有王昭君;东汉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桀;魏晋有医学家王叔和;大将军王敦与堂弟王导一时权倾天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数学家王孝通,医学家王冰;宋朝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戏曲作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农民起义女首领王聪儿,文学家王文治;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海外的华人也不乏人才,如“电脑大王”王安,曾被列为美国十大富翁之一;企业家王嘉廉;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赣骏是著名科学家。
(故事亭) 2018-02-12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个回答
看历史故事,_拼多多,给你满意的答案
本月3930人下载
正品低价_品质保障_极速发货_轻松购物_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免费小说_历史小故事_上七猫免费看
根据学前教育相关内容为您推荐
「七猫免费小说」真正免费小说神器,全部免费,历史小故事,点击下载!注册领红包,当天能提出!
本月204477人下载
咨询
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告
王姓的传说故事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AKA 正在咨询一个数码问题
15条评论
菊菊的可乐12
👏👍
查看全部1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怀恩家谱APP:专业家谱编修软件
电脑端,手机端皆可编修,支持多人编修,导出打印电子档,专业系统,操作简易,高级别安全以及隐私系统!编修家谱,寻根问祖,宗亲交流!
广告2021-03-16
王姓的传说故事?
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4赞·39浏览2020-05-14
王姓的故事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1]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后代被世人称为王家,便以王为氏。太子晋去世后,楚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代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
2赞·3,136浏览2021-01-01
王姓的传说故事(短)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236赞·6,143浏览2016-12-01
姓氏王的传说
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扩展资料:
166赞·9,528浏览2019-10-13
谁能简要介绍一下王姓的传说故事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姓氏来源详考——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颤-页)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颤-页)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 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 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扩展资料
孙姓名人
1、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2、孙阳
孙阳是春秋中期伯乐。伯乐,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后来,伯乐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后人就用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来比喻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或集体。
3、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姓
根据专家考证,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即超过8000万人,是中国第二大姓。王姓来源众多,但有一些共同点,即大多为帝王的后人自称为王氏。
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
一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高的后裔,因本来为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陕西、河北等地;
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被废为平民后,世人因其原来为王族称之“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山东胶南县、山西等地;
三是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孙子在战败后逃往泰山,因原为王族,就也以王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被昏君纣王剖腹致死后,其居住在河南卫辉的子孙改姓王,这支王姓后来又发展到天水、东平、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
出自田姓之王,田姓为战国齐国之君,为秦所灭后,齐人仍称其“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东昌乐、河南开封等地。其他还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后,王姓发展迅速,在西晋末年后逐渐迁往江南。唐朝时王姓主要迁往福建,也有迁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时期,主要迁往江苏、浙江一带,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等地。明末开始,王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
在此300多年里,王姓与谢姓并称望族。而其他时代也是英才不断,如西汉有王昭君;东汉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桀;魏晋有医学家王叔和;大将军王敦与堂弟王导一时权倾天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数学家王孝通,医学家王冰;宋朝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戏曲作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农民起义女首领王聪儿,文学家王文治;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海外的华人也不乏人才,如“电脑大王”王安,曾被列为美国十大富翁之一;企业家王嘉廉;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赣骏是著名科学家。
(故事亭) 2018-02-12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个回答
看历史故事,_拼多多,给你满意的答案
本月3930人下载
正品低价_品质保障_极速发货_轻松购物_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免费小说_历史小故事_上七猫免费看
根据学前教育相关内容为您推荐
「七猫免费小说」真正免费小说神器,全部免费,历史小故事,点击下载!注册领红包,当天能提出!
本月204477人下载
咨询
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告
王姓的传说故事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AKA 正在咨询一个数码问题
15条评论
菊菊的可乐12
👏👍
查看全部1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怀恩家谱APP:专业家谱编修软件
电脑端,手机端皆可编修,支持多人编修,导出打印电子档,专业系统,操作简易,高级别安全以及隐私系统!编修家谱,寻根问祖,宗亲交流!
广告2021-03-16
王姓的传说故事?
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4赞·39浏览2020-05-14
王姓的故事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1]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后代被世人称为王家,便以王为氏。太子晋去世后,楚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代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
2赞·3,136浏览2021-01-01
王姓的传说故事(短)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236赞·6,143浏览2016-12-01
姓氏王的传说
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扩展资料:
166赞·9,528浏览2019-10-13
谁能简要介绍一下王姓的传说故事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姓氏来源详考——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颤-页)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颤-页)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 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 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
三国都有谁
本文2023-10-05 09:01: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