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真的是昏君吗
我国的宝鸡有着青铜器之乡的美称,马承源曾经说过:这世界上凡是有博物馆的地方肯定就有宝鸡的青铜器。我国著名的四大国宝: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均就是出土于宝鸡。那么今天我们班就一起来聊一聊这四大铜鼎,看看有着什么历史渊源。
1、破土惊世
2003年1月19日下午4点左右,陕西宝鸡眉县常兴镇杨家村的5位村民在村子北坡上为砖厂取土时挖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破洞,在夕阳的余晖下,隐约透着幽幽的绿光。他们贴近洞口往里细看,惊喜地发现里面有4个大铜鼎。
自汉代起,宝鸡就有青铜器发现,《汉书·郊祀志》记载了一个美阳得鼎的故事:西汉宣帝神爵四年,美阳(今扶风法门镇)出土了一尊青铜宝鼎,鼎上所铸的铭文无人能识,最后由那位因每日替媳妇儿画完眉才去上班打卡而青史留名的太中大夫张敞成功破译。
此后,作为周秦文化发祥地的陕西宝鸡不断有青铜器发现,加上近年来媒体对《文物法》的宣传和文物知识的介绍普及,当地村民知道这些出土青铜器都是宝贝。为了避免遭到哄抢,他们留下4个人在洞旁守护,派了一个叫王宁贤的人去打电话报告县文物局。
专家到现场后真是越挖越开心,因为洞中不是只有4件青铜大鼎,而是有27件!这是一个未经盗扰的青铜器窖藏,里面有鼎12件,鬲9件,壶2件,盂、盉、盘、匜各1件,而且这些青铜器保存完好,锈蚀得并不严重,最重要的是这27件青铜器件件有铭文。从铭文看,除盂以外,其余26件皆为一个名叫逨的人所作。专家们数了数,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共有4048字,这将是震惊世界的21世纪第一次重大考古发现!
2、拾遗补厥
最令考古学家惊喜不已的是其中有一个青铜盘,经过专家简单处理后发现上面有铭文370个字,这比1976年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史墙盘还多了70多个字。
史墙盘器型大、制作精美,高162cm、口径473cm、深86cm,盘底有铭文284字,记载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7代周王的功绩,与《史记》相印证。但此盘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作器者——西周恭王时的史官墙在铭文中记载了自己微氏家族6代人(皆为西周史官)的事迹,这在史籍文献中未见记载,史墙盘的发现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
逨盘的发现,同样令考古专家们兴奋不已,此盘通高205cm,口径534cm,圈足直径41cm,腹深104厘米,重185千克,方唇、折沿,腹部和圈足装饰有窃曲纹,口沿下有一对兽首衔环辅首,圈足下还附有4个兽足。整体造型恢宏大气,制作精美,被称为中华第一盘。
最为珍贵的是,此盘铭文分为21行,共372字,记述了周朝9代天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龚王、懿王和孝王,相比于史墙盘,多了3代。而且盘中铭文记载了单氏8代人约300多年辅佐周王的功绩:
第一代高祖单公辅佐文王、武王,灭纣建周,治理新占有的土地;第二代皇高祖公叔,辅佐成王驱逐异族方国,安定天下,管理国家;第三代皇高祖新室仲,帮助康王处理政务,使四方邦国臣服;第四代皇高祖惠仲盠父深谋远虑,辅助昭王、穆王,讨伐荆楚;第五代皇高祖零伯坦荡磊落,勤勉理政,辅佐恭王、懿王;第六代皇亚祖懿仲忠心效力于孝王、夷王;第七代逨的父亲龚叔襄助厉王,促使朝廷政通人和;第八代单逨勤勉忠心,因讨伐戎狄有功,深得宣王器重,赏赐了很多舆服器物。
从逨盘可以看出,单氏家族在西周时极为显赫,在西周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功绩卓著,这在以前的史籍中鲜少记载,逨盘的出土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既为确立西周诸王世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又中国族谱尤其是单氏家族发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3、证史与正史
31、逨盘的发现,第一次通过出土文物证明了《史记》所记载的西周诸王世系的正确性。
逨盘完整地叙述了文武、成、康、邵(昭)、穆、龚(恭)、懿、考(孝)、(夷)、刺(厉)及时王(宣王)11代12王的名号、位次和有关事件,是记载历代周王名号最多的一次发现。铭文还记载单氏家族8代与周王11代12王的对应关系,对估定西周年总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2、逨盘对古籍中有关西周诸王谥号记载的考证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西周诸王的名号中,考(孝)王第一次出现在青铜器铭文中,而且史籍中所记载的孝王,在逨盘铭文中记为考王;昭王在逨盘中记为邵王,恭王记为龚王,夷王记为得王,厉王记为刺王等,一方面说明这几位西周先王的谥号与史籍记载有别,另一方面从字面之意看,这些谥号而且都不含贬义。
33、生称还是死谥?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文、武、成、康等号究竟是死谥,还是生称的问题,争论不休。逨盘的出土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即这种号应该是死谥。
34、单氏始祖究为何人?
这在秦以前的古代文献中皆无记载,自唐以后,始见于姓氏书籍:
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单邑,为甸内侯,因氏焉。——唐·林宝《元和姓纂》
成王侯次子于翟,为翟氏。又封幼子臻于单,单世卿,为甸侯,——宋·罗泌《路史》
单,周室卿大夫。成王封蔑于单邑,故为单氏。——宋·郑樵《通志》
逨盘和一同出土的四十二、四十三年逨鼎的长篇铭文记述了单氏8代即:单公公叔、新室仲、惠仲盠父、零伯、懿仲敱、龚叔和逨的家族事迹,从铭文中单公夹辅文王、武王的记述可知,单氏始祖至迟在文王时已立,并非是唐以后姓氏书籍中普遍认为的周成王时将幼子臻封于单邑。
4、南行疑案与纪年争议
史籍中对周昭王的南行究竟是一次巡视活动还是一次战争语焉不详,导致史学界看法不一。《史墙盘》的铭文为弘鲁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此南行是天子巡狩视察还是出兵讨伐,不甚明了。事实上,这些隐晦的记载恰恰说明周昭王伐楚结局有些狼狈,所以通过语言艺术加以避讳。《左传》对齐桓公伐楚有这样一段记载:
齐桓公和蔡姬在湖上泛舟游玩,蔡姬生性活泼,嬉笑着向齐桓公泼水玩闹,船摇晃猛烈,齐桓公因害怕而脸色煞白,大声制止,可蔡姬玩兴正浓并未停止,齐桓公大怒,上岸后决定将蔡姬遣送回蔡国。蔡穆侯见妹妹受此羞辱,一怒之下将其改嫁。齐桓公只是让蔡姬回家反省,并没有休妻之意。恼怒之下,发兵攻打蔡国。
齐桓公打败蔡国后顺道攻打楚国,于是双方有了一段有趣的外交交锋。楚成王派使者质问齐桓公:你在北,我在南,风马牛不相及,你们为啥犯我边境?齐桓公为使自己师出有名,便罗列了楚国两项罪状,一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即没有向周王进贡,二是昭王南征而不复,也就是说周昭王向南征伐,在楚境死于非命。楚国使臣不卑不亢地说:不进贡是我们的错,但昭王之不复,你们还是去问问汉水吧!
楚王是怎么死于非命的呢?据说周王三次伐楚皆获大胜,每次都从楚地的铜绿山带回大量青铜赏赐各随同作战的诸侯和贵族,这些铜矿大多被用来铸造成了青铜器,其中就包括北宋年间出土的安州六器。
第三次昭王举兵伐楚,周军抵达汉水后,强迫当地船夫运送渡河。当地船民痛恨周军,不堪其扰,便献给昭王一艘用胶粘合的大船,船行至江心,忽然解体,周昭王不识水性,便淹死在了水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王丧六师于汉水。由于这种死法实在不怎么光彩,所以按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历史文献对昭王伐楚之事含糊其辞。逨盘的出土使楚王南行有了定论,铭文中的扑伐楚荆明确说明了楚王南行就是一场战争。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逃往彘(zhì,今山西霍县),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这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然而史学界对于共和是独立纪年、计入厉王纪年,还是算入宣王纪年,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1996年5月16日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并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在西周列王世系表中将共和列为单独纪年。对此,有专家提出异议,认为应通过出土文物来检测。
逨盘的出土,终于使这一争论尘埃落定:铭文在厉王和宣王之间并未出现共和纪年,由此可知,共和并不是一个独立纪年。
5、为厉王翻案
周厉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按历史记载,周厉王重用荣夷公霸占山林川泽,损害了贵族和平民的利益,激起了人们的仇恨和反抗。周厉王为了压制舆论,专门找了个巫师监视国人,凡是敢非议朝政说他坏话的人都抓起来关入大牢或杀死。厉王的弥谤政策终于起了效果,国人不再谤言,而是只将愤怒藏在心里,道路以目。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周厉王贵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富有四海,为什么要与民争利?二是周厉王面对国人非议,为什么要弥谤?
这要从1978年陕西扶风齐村出土的一个青铜器——㝬(hú)簋说起。这只青铜器出土时被推土机碾成了100多块碎片,后经过专家一个多月的修复才得以完整示人。
㝬是周厉王的名字,他是西周第10个王,叫姬胡,㝬即胡。这只簋是周厉王祭祀先祖,祈求祖先保佑的礼器,通过簋上的124字铭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心如焚、日夜孜孜、为国操劳的厉王:
我遵循先王的遗训,昼夜尽心经营先王事业,以配皇天,我任用义土献民,巩固周先公建立的宗室。今作此宝簋,告慰先宗列祖、有文德之先人,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赐降多福、长寿。先王永命,保我山川林泽专有利益,作固在下。
其实,西周到厉王时已是第10代,历经成康之治后,至第4代昭王之时,已是王道微缺(《史记》)。为什么王道微缺呢?真是昭王自己作的。昭王十四年秋天,鲁国发生政变,鲁国国君幽公被其弟姬沸杀死,自立为君,称魏公。对这样大逆不道、违反礼制人伦的事,周昭王竟听之任之,没有对其进行讨伐惩戒,其恶果是天子失了威信,也破坏了西周统治的政治基础——分封制与宗法制,更为甚者,助长了诸侯僭越礼制,觊觎国君之位的野心。
武王定天下之后,大行分封,将王族、功臣、先商贵族分封到各地,既巩固和扩大疆域,又传播了西周的礼乐制度。在分封的诸侯王里,与周王同姓的子弟占了绝大多数,周初就是靠着这种血缘分封得以巩固和发展。然而随着一代代周王分封下去,周王与姬姓诸侯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更糟糕的是,每次分封,都要从周王控制的土地中划分出去一部分,召蛋糕就那么大,越分越小,周王控制的土地和人民越来越少,诸侯渐渐地不把周王放眼里了。到西周第7位天子懿王时,王室已衰微。再到第9位天子周夷王时,竟至于诸侯或不朝,相伐(《史记》)。
厉王即位后,实际上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表面上周王富有四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实际上很多土地严重私有化,大多在诸侯、卿大夫和士手里。而且诸侯还互相攻伐,不断扩张,私占山林川泽,兼并土地。以至于到后来,周王控制的土地还不如一些大诸侯,而且越来越少。令厉王糟心的还不止这些,玁狁、戎狄和淮夷等游牧部落进犯西周边境。
一边是诸侯坐大,富可敌国,一边是周王室衰微,国库亏空还要应付连年征战。周厉王夜不能寐,他只能改革,他要加强王权,首先要控制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一方面充实国库,另一方面也削弱诸侯实力。
可这必然引起贵族的不满,于是,为了继续自己的改革,他只能一边弥谤,一边铸簋向祖先祈祷护佑了。大凡改革,必定会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反对的声音多了,自然不利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这时一定程度上的专制是必要的。这让人想起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他开创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那些嘴碎的儒生老是扎堆谤议他,一怒之下焚书坑儒。秦始皇成功了,周厉王却狼狈地被驱逐了,因为秦始皇是一个实现了专制集权帝王,而周厉王只是一个个独立王国的共主,所以,同样的事,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做,结局也不一样。
成王败寇,厉王被历史抹黑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然而,历史也常常穿越了时空,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将真相揭露给世人。正如2003年出土的这只逨盘,它用那些古奥的文字告诉我们:厉王并不厉,他只是刺(烈),一个夙夜忧心,急切地想通过急进激烈的改革来振兴宗室,守土卫国的改革失败者。
这点,或许也可以通过《诗经》中那些刺讽厉王的诗篇,如《板》中讲道:上帝板板,下民卒瘅。上帝指周厉王,板板即反,违背常理,也就是说周厉王改变祖先法度,违反先王制度,使百姓日渐疲病。
陕西眉县杨家村的西周青铜器窖藏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印证了史籍记载、增补了文献缺失、修正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堪称盛世吉金,国之重宝。
“天下第一保”,是邛崃市水口镇金山村(解放前称“彭家营”)当年的保长彭天禄。
为了查清这一史实,水口镇 、金山村村委会会同邛崃市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小组,进行了多方核实,印证了《王保长》中“王麻子”的故事原型———“天下第一保”就在邛崃。
在邛崃市市委、政协联合编著的《邛崃文史资料》一书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民国32年(1943年),彭家营分管八保的保长彭天禄因与烟民种分烟(按种植面积与种植户各得一半)和收烟泥金(税)以及贩卖鸦片生意发了财。
在一次成都开会中, 彭焕章师长动员彭天禄捐款购买飞机抗日,彭天禄在宴会中即兴表态,把贩卖鸦片所赚的价值20万大洋全部捐给 购买飞机……蒋介石获悉后,即授予彭天禄为“天下第一保”,并送予金匾题词为“天下第一保”。
彭天禄在邛崃设宴三天庆贺这一殊荣。
扩展资料:
彭中良称,父亲彭天禄生于1915年,当时是彭家营山区的大地主,家有良田上千亩,家中光碾磨就有10多座。
父亲还经营烟草、米庄等生意,并召集上百人组织了地方武装。
1941年,父亲调动自己的地方武装,配合邛崃县时任县长任和平成立保安队前往彭家营山区去剿匪取得胜利,任县长大喜,于是封彭天禄为彭家营分管8保的保长 。
彭中良回忆,父亲被授予为“天下第一保”,并赐予金匾一块。
在实体版第15卷中,网络上没有放出。
王忠和朱秦的关系还算正常,没有要组CP的意思。但是,番外篇里,他们发生了糟糕的事情。群仙大比结束,朱秦心情不好,躲起来喝闷酒,和他一起喝酒的还有王忠。
朱秦虽然心仪的队员是琉璃仙师姐,但是却第一时间来找王陆,足以证明他对王陆其实很是忌惮,也有可能是怕他抢了自己的队友吧。
朱秦应该算该剧出现的第一个反派人物吧,但是因为其倒霉的经历、搞笑的个性让人恨不起他来,反而每次他出现的时候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和笑料,相反愚记君还挺喜欢他的。
因彗星陨落,末法大劫而降临的奇才,来自现代世界的穿越者王陆,怀着千年未有的空灵根,踏入灵剑派山门,走上了一条成为智商碾压异界,成为绝世强者的不寻常路!
扩展资料:
十万年前:有记载的历史开始。仙王夏宇出世。仙秦始皇修行二十多年,一盏神仙茶击败群雄,统一九州大陆修仙界,飞升仙界。
数万年前:仙王夏宇登位仙王。烈风仙尊初入仙门。第一次仙魔大战,德胜太祖获胜并飞升仙界。亚兰蒂斯毁灭。九州修士远赴西夷,失望而归。布莱东龙族留下血脉。黄金王威震西夷,统治西夷万年后寿尽而终。昆仑山图书馆建成。
两万多年前:百黎州有一魔头试图**天机,,发天地震怒,天劫不断,百黎生灵涂炭,地脉枯萎。
一万八千年前:食仙以美食入道。
一万七千年前:钟胜明出生。千幻童子开始修行。
一万六千年前:剑魔钟胜明抗四九天劫。食仙功法大成,接近飞升。地仙斗堕仙失败后建造群仙墓。
一万三千五百年前:逍遥仙尊出世。
万余年前:黄金王丢失酒杯。圣光教成立,阴阳宗成立。上界赐予清澄飞剑、万法仙门创立、万仙盟成立。
一、姓氏源流
奚(Xī)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任姓,起源于夏代,是黄帝的后裔奚仲之后,以祖(地)名字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奚姓出自任姓,夏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奚姓的始祖是禺阳。禺阳为黄帝二十五子之一,受封于任地(今山东省济宁),故为任姓。禺阳裔孙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辖区的奚地(河北省承德一带),史称奚仲,官任夏朝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民)。奚仲原居于薛(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后迁于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的后代就用“奚”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奚氏。
2、出自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据《路史》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得姓始祖:奚仲。奚姓起源于夏朝。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黄帝的后代奚仲出任夏朝的车正(掌管车辆的官职),奚仲本身据说也是车辆的发明者,车正这个官职十分重要,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够坐车,因此,这个官职,只有王族可以掌握。奚仲因功被封于“奚”,因此,奚仲的子孙后代就以封邑的名中的“奚”为姓,称为奚氏。故奚氏后人奉奚仲为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奚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奚姓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姓。早在帝、舜、尧时期皇帝还没有姓,但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氏记载。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我国古代早有载入史册的“奚仲造车”的典故。我国姓奚的人不太多,但一份十分光荣的家世,奚姓的始祖是为人类造福谋利的伟大发明家奚仲。奚仲是4000多年以前夏朝时人,担任“车正”的官,《说文》上说:“车舆之论之总名也,夏后时奚仲所造也。”根据以上的记载,我国奚姓的始祖奚仲,本来是黄帝的任姓后裔,传到夏代的时候,由于奚仲造四对国家有贡献,其子孙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而世代沿用下来。奚姓并不都是黄帝后人,在历史上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代有改姓奚的,在代北地区有少数民族达奚氏、薄奚氏也改姓“奚”,都是随同北魏孝文帝南迁到中原后改汉姓,慢慢融合进中华民族的。奚姓后来在谯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谯国望。
三、历史名人
奚 仲:夏禹之臣。初黄帝作车,少吴加牛,奚仲加马,乃命奚仲为车正。造不同式样的车,安装不同的标志,以别尊卑等级。
奚 箪:北魏时代郡人,世典马牧,有宠于昭成皇帝。时国有良马曰“騧骝”,一夜忽失,求之不得。后知南部大人刘库仁所盗,养于窟室。奚箪闻而驰往取马,库仁以国甥恃宠,惭而逆击奚箪,奚箪捽其发落,伤其一乳。及符坚使库仁与卫辰分领国部,箪惧,遂奔卫辰。及道武灭卫辰,奚箪晚乃得归,故名位后于旧臣。
奚 斤:北魏时万骑大将军,代人,奚箪之子,机辩有识度。登国初,与长孙肥等俱统禁兵。后以为侍郎,亲近左右。从征慕容宝于参合。皇始初,拜越骑校尉,典宿卫禁旅。车驾还京师,博陵、勃海、章武诸郡群盗并起,斤与略阳公元遵等讨平之。从征,破高车诸部。又破库狄、宥连部,徙其别部诸落于塞南。又进击侯莫陈部,至大峨谷,置戍而还。迁都水使者,出为晋兵将军、幽州刺史,赐爵山阳侯。
奚 鼐:唐朝易水人。著名制墨专家。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在墨上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他的弟弟、儿子因制墨著名,南唐赐他姓李。他的孙子李庭硅制的墨更好,世称“李庭圭墨”畅销各地。
奚 陟:字殷卿,其先自谯亳西徙,故为京兆人。少笃志,通群书。唐朝代宗大历末,擢进士、文辞清丽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德宗立,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使吐蕃,表陟自副,以亲老辞不拜。杨炎辅政,召授左拾遗。居亲丧,毁瘠过礼。朱泚反,走间道及车驾于兴元,拜起居郎、翰林学士,不就职。贼平,改太子司议郎,历金部、吏部员外。会左右丞缺,转左司郎中。
奚 超:徽墨的创始人,徽墨始创于唐末。易水(今河北省易州)奚氏制墨世家之后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奚荣蒧:姓奚,名荣蒧,字子皙,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学生之一。《史记正义》谓为卫国人。唐开元封“下邳伯”,宋封“济阳侯”。
此外,还有西汉鲁侯奚涓、成汤侯奚意,宋代奚士逊,明代监农御史奚铭,清代诗画家奚涛、画家奚阙……等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源》记载:“夏车正奚仲迁于邱,其后遂称奚氏”。望出谯国。
谯 郡:东汉末建安析沛国之一部置郡,治谯县,现今在安徽省亳州市。隋唐为亳州谯郡。
北海郡:汉置北海郡,治营陵(今山东省昌乐东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治今山东省潍坊等地,汉唐都在北海郡境。
2、堂号
奚姓的主要堂号有:“礼耕堂”等。
============================================================
奚姓宗祠通用对联
〖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夏代;
望出谯国。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奚姓的源流和郡望。
夏朝车正;
清代铁生。
——李文郑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夏禹时的大臣奚仲,传说黄帝曾造车,少昊为车子配上牛拉,奚仲则为车子配上马,因此被任命为车正。下联典指清代篆刻家、画家奚冈,字纯章,号铁生,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散木居士、冬花庵主,浙江省钱墉人。性格孤僻耿直,年轻时就以画而出名。乾隆皇帝南巡时,他正在应童子试,杭州知府派人把他抓起来,让他为行宫画壁画,他说:“哪有请作画而被抓来的!头可断,画坚决不作!”抓他的人说:“你不是童生,简直是铁生。”于是便以铁生为号,从此终生不应科举考试。篆刻学丁敬,又有发展,风格清隽,为“西泠八家”之一;擅画山水,也能作花卉竹兰;兼工行书及隶书。著有《冬花庵烬馀稿》。
车正世泽;
弘农家声。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奚仲,黄帝时任为“车正”,以造车著名。下联典指北魏·奚斤,封弘农王。
古传车正;
各列孔门。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帝时奚仲为车正。下联典指奚蒧,孔子弟子,有文采。
世称忠孝;
邑号廉能。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奚斤,以忠孝著称于世。下联典指宋·奚祀,佐郡邑,有廉能声。
-----------------------------------------------------------------
〖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文房居三宝;
西冷占一家。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五代时制墨名家奚廷珪,奚鼐孙。他制的墨如玉,文如犀,时称廷珪墨。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并称文房三宝。下联典出清代画家、篆刻家奚冈,字纯章,钱塘人。篆刻风格清隽,为“西泠八家”之一。
七榆屏山樵;
万骑大将军。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诗画家奚疑,字虚白,亦字乐天,归安人,号方平山樵,又号榆楼。其家在郡城之南,临溪有楼,近对岘山,植榆七株,蔽其外,曰榆楼。下联典出后魏万骑大将军奚斤,累从征伐有功。后太武为皇太子,听政,以斤为佐辅,聪辨强识。卒谥昭。
-----------------------------------------------------------------
〖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武兼备惟户部;
诗书俱妙有铁生。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南京户部主事奚世亮,字明仲,黄冈人。嘉靖进士,历延平府同知。时倭寇,亲冒矢石拒之,南城已陷,犹西向迎战,身被数剑死。下联典出清代诗书画家奚冈,号铁生,工诗及书,精篆刻,善山水,以潇洒自得为宗。得南田翁遗意。兰竹亦极超脱。
四璧书声小邹鲁;
一庭秋色古黄虞。
——奚冈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书画家奚冈自题联。
-----------------------------------------------------------------
〖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定鼎加封,元功居于七位;
临变不避,忠气塞乎两间。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明代延平府同知奚世亮的事典。下联典出汉代名将奚涓的事典。涓从高祖丐沛,入汉,以将军定诸侯,封鲁侯。
学本孔门,七十子贤人,同传圣道;
功高汉室,亿万年香火,永奠山河。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奚村奚氏宗祠联。
附录:奚姓典故、趣事
〖奚陟摆茶会〗
茶道兴起于唐代。与陆羽同时代的太学生封演在他撰写的《封氏闻见记》中说:“因鸿渐之论(即陆羽)《茶经》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最早提到“茶道”一词的记载。按封演的说法,最先总结和阐述“茶道”的是陆羽。
但是,当时“茶道”在生活中是如何具体展现的,却很难找到详尽的文献记载。只有北宋之初宋太宗敕撰的《太平广记》记载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尚可见唐代“茶道”之一二。
奚陟为唐代宗大历末年进士,唐德宗时累进中书舍人,也为陆羽同时代人。《太平广记》所说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即发生于陆羽宣扬茶道之时。这则故事说:
奚陟成为吏部侍郎的时候,饮茶已为世人所推崇。奚陟这人本性奢侈,他备置了一整套在当时即使是公卿之家也不见得会有的稀奇而精致的茶具,如风炉、越瓯瓷盏、碗托和角匕等。
有一天天气正热,他邀请了官署里的一批同僚来家中大厅里举办茶会。当时来的客人有二十多人,奚陟坐在东侧首位,奉茶劝进的人却从西侧的客人处开始敬茶。二十多个人喝茶却只有两个茶碗,茶量又很少,客人喝茶时还不时嬉笑、闲谈,所以茶碗的传递越发慢了。
由于天热口渴,奚陟望着迟迟不过来的茶碗,渐渐烦躁起来。正在这时,一位不知趣的下属抱着一大堆帐本和笔砚进来,摆在奚陟前面的案桌上,要他签押。奚陟打量这人,只见他满脸油汗,长得又胖又黑。正处极度焦躁的奚陟厌恶之意油然而生,猛地一把将他推开,怒道:“拿到那边去!”这位不幸的下属冷不防被猛推一把,人与案桌一起翻倒在地,砚墨四溅,他的脸上以及那些帐本都被染得乌黑一片。众人大笑。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这个茶会非同一般,而是很有些讲究的,比如要有一套很精致的茶具,二十多个人分坐在东西两侧,由专门的奉茶人按一定秩序为客人敬茶,客人只用两只碗悠闲地喝着,而且茶量不多。两只碗喝茶到底是像浓茶那样传递着喝呢?还是用两只碗替换着点一碗,喝一碗呢?这虽然不太清楚,但熟知现代日本茶道的人一定会看出,这茶会的礼仪和日本茶道中的一些“做法”是有相似之处的,如对茶具的重视、主客座位的位置、专门的奉茶人和敬茶的秩序等等。日本茶道从这一记载中似能看出其渊源。
当然,奚陟所摆设的这次茶会,离真正意义上的茶道还相距甚远,仅具茶道之形式,而无茶道之境界,更无茶道之精神,以这场茶会的主人溪陟的最后行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
〖制墨高手奚廷圭〗
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墨”,是我国传统书画中的重要用品。它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独特风格。没有“墨”,书画艺术无从谈起,“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书画的效果。“墨”除了使用的功能外,它的造型汇集了绘画、书法、雕刻和传统工艺的技巧,也是一种特有的工艺品。自古以来也得历代收藏家的珍藏。
墨在我国是何时发明的,尚无定论。《述古书法纂》记载“刑夷始制墨”。相传刑夷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时的人,一次在河边洗手,偶拿起一块烧过的木炭,把手弄黑了,他从木炭染黑了手中得到启发,便把木炭碾成细粉末,用稀粥之类粘物调拌晾干,制作了墨块,因此它成为第一块人工墨。在我国见到最早的古墨实物,是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中出土的古墨。
自古以来,我国历史都很重视墨的制作,先后涌现出许多制墨名家。奚超、奚廷珪就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的最杰出的制墨高手。
奚超、奚廷珪父子,五代时南唐易水(今属河北省易县)人,是以制墨为业的工匠。当时社会动乱,奚家父子全家移居歙州(今安徽省歙县)继续以制墨为业。他们认真研究了前人的制墨经验,总结了制墨中的实践经验。加上歙州当地有着茂密的松林,是制作墨的极好原料。奚氏父子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认识到,墨的黑度与制墨用的松烟炭黑的纯度及颗粒大小有极大的关系。墨色黑亮,炭要黑纯,粒子要细,灰分要少,则分散度高。他们一面精选用料,改进配方,一面改革制作工艺过程。经过艰苦的劳动和创造性的生产,精心加工制作,终于制造出了“坚如玉,文如犀”和“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优质佳墨。这种墨相传浸泡在水中三年也不坏,得到了文人墨客们很高的评价,因而,使“廷珪墨”驰名中外。
南唐李煜酷爱佳墨。对于奚超、奚廷珪父子在制墨上做出的杰出贡献非常赏识,封奚超为墨官,全家被赐“国姓”李氏,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因此,“廷珪墨”也被称为李墨,一度名扬天下。“黄金易得,李墨难求”。李墨如此质精名贵,历代帝王、文人等都非常珍惜,均将此墨视为至宝。奚廷圭的弟弟和他的儿子,都继承了制墨的技艺,也都先后成了制墨的名家。奚廷珪制墨的高超技艺得到了后人的高度珍视,使歙州制墨形成独特的传统,世世代代把奚廷珪的制墨技术继承和发展留传下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周厉王真的是昏君吗
本文2023-10-05 08:15: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