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的历史故事
历史由来:
人工酿酒是陶器的制造。否则,便无从酿起。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孔丛子》有言:“尧舜千钟。”这说明在尧时,酒已流行于社会。“千钟”二字,则标志着这是初级的果酒。《史记》记载,仪狄造“旨酒”以献大禹,这是以粮酿酒的发端。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粮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酒出。不少西方人都以为米酒是日本人的创造,但岂知,它实际上是中国人首先酿造的含酒精的饮料。而日本酿造清酒的技术是从中国引进的。早在公元前 1500 年,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提到用酒祭祀之事,公元前8 世纪,中国古代诗人也曾作诗描绘人喝醉酒的情景。至迟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中国就发明了发酵酿酒的技术,使酿出的酒中酒精浓度比普通啤酒至少高三倍。中国优越的造酒技术,在于最早使用曲来酿酒,并且还发现要提高酒中的酒精浓度,只要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加进熟的并经过浸泡的谷物即可。这是世界第一流的酿酒技术,它酿出了高浓度的饮料。这种技术只是在数世纪前才流传到日本以及世界各国。因此,可以讲最早发明米酒的是中国。
相关故事:
陆放翁在《游山西村》这首诗中提到的腊酒,俗称“米酒”。这是一种以糯米为原料的家酿土酒,色白,稍浑浊,性若黄酒而口味较淡,后力较足。一般是腊月酿制,春节饮用,故称“腊酒”或“春酒”。既然陆放翁老先生如此描述,那说明南宋时代的绍兴农村中,酿制和饮用米酒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沙地人的饮食习惯传承于绍兴,米酒也不例外。许多人家过年前都要做一两缸米酒,春节用来招待客人。有的自己动手酿制,有的请人代劳。制作的方法是:先将糯米浸胀,淘干净,用甄桶蒸成干饭后,摊于竹匾之上,用凉水浇淋,使米饭松散而不黏结,然后将酒曲碾碎拌入。酒料入缸前,须用热水温一温缸。入缸后,将酒料表面抹平,并在中心处打一酒涡。为促使发酵,酒缸须保温,不仅缸口覆草盖,缸壁也要裹上稻草、棉絮、塑料薄膜等。三四天后,视酒渗至半酒涡,即可放水(必须是冷水),米、水的比例按重量以各占一半为宜,故米、水都要过秤。即使想多放一点水,也不能超过一成。放水后一两天,酒料表面会出现花纹细裂,这时就用棍棒搅拌,俗称“开挬”。须隔日搅拌一次,共搅拌三次,分别称“头挬”、“二挬”、“三挬”。此后无需再动。一月后,即可开缸饮用。“开挬”时,酒料表面有否细裂,是决定米酒好坏的主要标志。有细裂者酒不甜,味醇厚,为善饮者所称赏;反之,味甜腻,力不足,只能供妇女小孩饮用。放水至出现细裂的时间,以短为好。一般过一夜即出现细裂,表明发酵正常;若三四天尚未细裂,则酒难成。做酒需好水。由于沙地的水质向来恶劣,所以以前做米酒的人家,总要赶往绍兴的湖泊或赭山的陆家泉挑水,一担水需两人轮流肩挑,清晨出门,日暮方归,着实不易。医生的观点:米酒适宜范围很广,一年四季均可饮用,特别在夏季因气温高,米易发酵,更是消渴解暑的家庭酿造物,深受老年人和儿童的喜爱。用米酒煮荷包蛋或加人部分红糖,是产妇和老年人的滋补佳品。不过对酒精过敏者不宜饮用,一次也不能饮用过多而至醉,夏季更不宜饮用;对神经衰弱、精神恍惚、抑郁健忘等症,加鸡蛋同煮饮汤效果较佳;对月经不调、贫血、遗精、腹泻和元气降损等症,可酌情加桂圆、荔枝、红枣或人参同煮饮汤,效果较好。因此最宜冬季饮用,只要没有酒精过敏反应,成人均可选用。尤其对产妇血淤、腰背酸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神经衰弱,精神恍惚、抑郁、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消化不良、厌食烦躁、心跳过快、体质虚衰、元气降损、遗精下溺、月经不调、产妇缺奶和贫血等病症大有补益和疗效。
酒是夏禹时期仪狄造的,《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白话意思: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夏禹喝了之后,觉得的确很美好。可夏禹不仅没有奖励造酒有功的仪狄,反而从此疏远了他,对他不仅不再信任和重用了。夏禹说: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饮酒无度而误国的君王。
这段记载流传于世的后果是,一些人对夏禹倍加尊崇,推他为廉洁开明的君主;因为禹恶旨酒,竟使仪狄的形象成了专事诌媚进奉的小人。
中国酒文化
中国现存的先秦古书中,不提到酒的书是很少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铭刻在铜器上)都有“酒”字。古文字简单,“酒”字作“酉”,写法都像是一个陶罐的模样。再推上去,西安半坡村遗址所发掘出来的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陶器中,就有像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酉”字形状的罐子;至于距今四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遗址的发掘中,已有大量的搏、豆、杯等盛酒的陶器,证明那时饮酒已相当普遍和讲究,酒文化的发展已有了相当水平。
春秋时代,从科技史和民俗学的角度而言,是一个酿酒与饮酒同趋大盛的时代。人们不仅运用“自然发酵”酿酒,而且发明了曲粟酿酒,相当普遍地掌握了“固态发酵法”与“复式发酵法”酿酒。
与酒有关的故事有煮酒论英雄,长安酒会,箪醪劳师,温酒斩华雄等,酒之所兴,肇自远古。贪饮之辈,不胜枚数。酒之所好,广有其伦。操卮执觚,唯酒是务。
至如郦食其名称酒徒,欧阳修号曰醉翁。陶潜家贫,饮有不足之恨;孔融性介,命因酒禁而殒。刘伶滥饮,文为酒德之颂;李琎癫狂,官欲酒泉之封。竹林七贤,逞酒兴以论道;饮中八仙,因贪杯而显名。
鸿门宴的故事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队,刘邦先破咸阳(秦始皇的都城),但刘邦兵力不及项羽,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
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
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
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亚父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
kweichow茅台就是茅台酒。茅台酒包装上使用的拼法是“威妥玛拼音法”,它虽然保持了接近英文拼法的一些特点,但是并不完全迁就英文的拼写习惯,威妥玛发明中文拼音法的初衷,是为了给在华外国人学习汉语用的。
上世纪20年代,贵州茅台酒已经走向世界,按照当时使用的威妥玛拼音,贵州茅台酒拼写为KWEICHOW MOUTAI CHIEW。 刚开始有部分年代的茅台酒包装上为“KWEICHOW MOU-TAI CHIEW”或“MOU-TAI CHIEW”,后逐渐演变为KWEICHOW MOUTAI,直至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贵州茅台酒在国际市场的形象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继续沿用KWEICHOW MOUTAI这一拼写。
树高千丈,本由根生;江河流远,当有源头。茅台家谱酒,来自悠远祖先血脉里的神秘向导,索引着亿万炎黄子孙。翻开浩瀚的史卷,追寻百家姓氏的来龙去脉,找回已被淡漠,遗忘,甚至一无所知的感动与魅力。品家谱酒,溯家族源,能在有形的空间步入无形的时空。 踏着浸透祖先血汗的热土,拂去岁月的尘埃,解读本姓家谱族先辈藏匿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的精神瑰宝,体味蕴含其中的传奇故事,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圆融的氛围中,谨向高品位的生活。
酒,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白酒,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是一种表征人的情感与思想,流淌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血液的物质载体,兼具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属性。
相传在明朝正德年间,粤州城西有一家小酒店,虽是陈缸佳酿、酒味醇厚,无奈因为店面不起眼,生意一直清淡。
有一年的八月,有一位名叫伦文叙的才子,乘船到粤州府参加科举考试,路过这家小酒店,他打了二两酒,喝完后赞不绝口地说:「入口醇正甘冽,下肚绵柔回甜,馀香悠悠,果然是好酒!」伦文叙赞罢,但见老板愁眉苦脸,直说生意不好,经常乏人问津。
伦文叙听罢笑笑说:「老板无须发愁,我有办法使生意兴隆起来!」说罢,要酒店老板取来文房四宝,写了一首诗,贴在店门口:
一轮明月挂天边,
淑女才子并蒂莲;
天边一月 有
女子为 好
水加酉 为酒
读字去掉语 为 卖
碧波池畔酉时会,
细读诗书不用言!
嗜酒者以文人墨客居多,路过一看,这首诗隐含「有好酒卖」四字,便纷纷进店喝酒,生意果然兴隆起来了。
米酒的历史故事
本文2023-10-05 08:03: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