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家谱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如何写家谱序,第1张

先看一个案例吧 :

张氏世家谱序 沈如筠

张氏世家谱序沈如筠张氏者,黄帝之苗裔也。昔轩辕有熊氏,第五子名青阳,居清河,主司弧,赐姓为张氏,历数百千年。帝降而王,王降而霸,世运递更,贤才迭生。而黄帝族氏,且遍天下者,德有余也。嬴秦之末,张良崛起于韩魏间,为开国之王佐,汉将衰,张纲奋臂于谗邪中,为振世之良臣,而张氏之家风,不已由来远欤。余友张孝廉君授谱所载,传流良久,每怀抱残守缺之限,而大要以宋元两朝,其人物事业,为最详且切,至今学土大夫,犹咏歌其轶事,以传诵于无衰焉。如筠虽不见古人于当年,而获览遗行于今日,犹如晤古人焉。爰是笔之谱,庶几见张氏之渊源有自来,亦以见忠孝节烈,不绝于理义之门云。

参见:张高荣主编新编灵泉志武汉出版社,2006年1月

看见一般家谱序言必须包括几个要素:族源、族中名人、家风、家训等等。

(一)谱名。传统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即一个姓氏或家族的发祥地或望出地)、堂号(即祠堂名号或宗族支派名号,用以区别各家族或同族不同分支的标志)。

(二)谱序。一般内容涉及姓氏渊源,始祖源流,家族迁徙繁衍发展经过和撰修续谱、建谱缘由:或时逢盛世,或年久未修,或遇天灾战祸人口大批流迁,或由官方安排大批迁徙,或逢家族中出了圣贤名人等原因以及修谱理论、指导思想、对后人的期望等等。续修谱除保持以前谱序外,还可新增重修谱序。

(三)凡例。主要阐明撰修、建谱的方法、体例和原则,少则几条,多则数十条。

看了安俗赵村(赵四)家谱上的14篇谱序(苏轼的《谱说》不能算序),私底下给他们的“作文”进行评分,觉得,还是下面两篇写得最好,写得不落俗套,没有其它谱序中常见的空话、套话,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发现,对于现在赵氏后裔认清自己的来龙去脉帮助还是挺大的。虽然赵村的家谱上有不少名家留下的笔墨,如钱宰、程立本、于谦、骆问礼等,但那不过是赵氏后裔为自己的家谱增色而已。所以,如果要我来当评委,决定给下面两篇谱序的作者评一等奖。

有几个名字在这里解释一下:

1、安俗赵氏的“安俗”,是明清时代诸暨的一个乡的名称,它就在今赵四村附近一带。故家谱称“安俗赵氏”,按现在重修家谱的说法,应该叫“暨阳安俗赵氏”。

2、安俗赵氏的始祖是燕王四世孙、少师昌国公的后裔,是从“龙泉”迁过来的,这个“龙泉”也是当时诸暨的一个乡,在今璜山一带。

3、赵村的发祥之地在“五相”,也就是说,从璜山刚迁过来的时候是住在“五相”的,这个“五相”,就是“赵五相”,现在变成住宅小区了。

4、家谱中多次提到了“龙华扦葬”一事,“龙华”是地名,可能是山名,我不清楚,“扦葬”就是从坟地把死人的骨殖取出埋在事先看好、风水好的地方,所以赵村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祖宗迁墓一事,赵村的风水就是这么迁好的。

燕王四世孙、少师昌国公,官于暨,即家于暨。高宗辛亥绍兴元年七月封太祖,后令话为安定郡王。考宋史,令话后改令詪,少师第十一子也。三传至师熊,住安俗赵村,为赵村始祖。后孝宗登极,又封令詪四兄令玲、次子子涛为安定郡王。再传至师熙,住南门为南门始祖。 两祖群从昆季奚止数十余人。迄今,从数十传,后亿数。十传前如睹当年雍睦之风者,尽缘宗谱之由来旧已。顾作谱难,续谱更难。自欧苏而降,士大夫争相慕仿。家有其书,延及后世,士庶编氓,相率成风,其孝思锡类于是益广。及观叙述先世,往往远求得姓以来爵禄通显、道德明著者,奉为始祖,以光宗祊,虽水源木本不忘所自,意甚忠厚之至。然千百年来,遥遥华胄传闻于文残献缺之余,其冒拜汾阳者亦复不少矣。此作谱之难也。若夫前人未完之志,须为前人继之,后人未发之绪,当为后人引之。必敬慎郑重,缮完修辑,使所续之书揆诸数十世以前,与数十世以后之人心无一相刺谬者,始称续成高手。况事经三十余年之久,族内存亡不一,生长卒葬,嫁娶嗣续,必至棼如乱丝,莫可把梳,稍有不慎,所称世经人纬、礼达分定、情深而文明者,鲜有不尽成空言者矣。此续谱之所以更难也。今赵村之续修也,不数月而告厥成功焉。潮当过其谱局而谛视之,其诸老家长监造甚肃,其董事广立规例,井井有条,本已传之书,殚新续之力,严而公勤,谨而不繁。由其合而合之,一本之中又有本焉,何难远追锡姓之前;由其分而分之,则自一世十世以至百千世,无不可按籍而稽,披图而考;举凡前人所未完,后人所欲发者,一续而无乎不续,尊祖、敬宗、收族“三善”兼赅,奚止补残起废仅存三十余年所未备而已哉!行见老者长者谔谔于上,壮者少者唯唯于下,孝弟之心油然共生,一堂雍雍之风,洵有不愧少师后裔者。谱既竣,为道其成之易且速也,盖由续修之得其人焉。尔是为序。

嘉庆戊午重九日

族裔孙惟潮拜撰

安俗赵氏,少师昌国公之苗裔也。予览其旧牒,公生子十有一人,卜葬邑之龙泉乡,南门、山下诸巨族,皆为公后。其始迁安俗者,则公幼子,安定郡王令詪公第七世孙也。公讳孟贤,行祐一,推所自出,故尊福一公讳舆琼者为第一世始祖。 彼时金元纷继,蠧简残篇,未免脱略。自明洪武十年修辑,而后数百年来修者再三,续者四五。信乎!其为赵氏之完璧矣。然而,在昔先人言多直率,父传之下,书缺有间,列其名不书其行,书其行不列其名,纷然错出,或不便于稽查。至于嘉庆戊午则又焕然一新矣。既于父传之下书其名,又于子名之下书其行,俾后之览者一展卷而知为某公之子行第几,则行第几者即某公之子也,行第几者为某,则某公之子即某者,参互相证,回环以考,了如指掌,皎若列眉,宗谱之法庶乎备矣。自嘉庆戊午至今道光丁亥,仅三十载耳,历年未记事必真,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其谁曰“不然”,而执事者则曰“否”,“否”抑又未也,盖史氏编年之法必书“某年甲子”,赵氏之谱则仅书曰“某生于某甲子卒于某甲子”,今则甲子之上又加其年之次数,岂不翻然更新矣乎?予因之有所感焉。 (家谱模糊看不清缺一行) 于周宦游于秦汉晋唐,至于有宋则崛起而为帝为王,由是以降,而元而明而清,显晦不一,出处殊途,散居于闽、广、江、浙之间者,盖星罗而棋布。独安俗一派,二十余世绵绵绳绳,相承弗替,居心类多,缜密作事,务求精详。思之深者虑固远,积之厚者流自光。伫见人文蔚起,作王国之珪璋,垂勋名于竹帛,将宗乘改观,则又耳目一新之侯也。爰为重新,记以志毕,万之后必大云。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律叶无射全浣之吉

廪膳生陈祁枚撰

辅助资料:

吾暨巨族首推赵氏,余试历考宗支,其源出于高阳氏虞伯益,后十三世传至造父,周穆王赐赵城,因以为姓。历春秋、汉、晋、隋、唐,名宦未及殚述。延至五季,禅周而起为宋太祖高皇帝。传十八君,历年三百,云永其间,胙土分茅,难以备举,惟安定郡王受封熙宁为濮王首派者, 初嗣迁龙泉,再传居安俗,五相发祥,龙华扦葬, 则固彰彰在耳目间也。(引自《雍正四年续修宗谱序》)

我比较年轻,对这些是不太懂,我姓刘,祖籍醴陵,最早的祖辈是刘邦的弟弟(具体名字我不记得了)

不知道跟你们有没有什么关系,我只记得我们最近几代的辈分是 建 奇 均 到我这辈就是2个字了,我自己的辈分都不太记得。

具体祖籍地方是姚家坝(不晓得你认识不,我只去过2次)

族谱我是见过的,我表哥是个学者,他喜欢研究这些。。他的辈分其实比我大,因为他的父亲是奇字辈的,跟我爷爷是一个辈分的,

如果你也有兴趣研究这些族谱之类的,我可以给一个他的电话给你

虽然从你的提问里我知道我们应该不是一个血脉的,但是起码咱们都是一个祖籍,并且都姓刘

应该是有渊源的。我的QQ 338709。有兴趣再联系我。这里还是匿名好,比较涉及隐私了。呵呵

从内容上来说,分为三大类:一类,记述本族的发源,迁徙,繁衍及其中重要事项,著名人物业绩,本族先贤范典,并对其功德进行赞颂;二类,记述本族本届续修的起因,运作过程,对续修的意义进行评述,告诫族人已光宗耀祖。三类,叙述本族所涉重大事件,并对本族历史做出评判,考证,定论等,以求其严谨,真实,达到史谱相通。

你好!

一般家谱谱书中内容包含:目录、修谱名录、行第、凡例、旧序、新序、姓氏源流、祠堂记、传赞、(添加内容)、小引、外纪、世系图、(后记)等。

一般流程续修谱流程:

1族内成立修谱理事会

2理事会成员(族长、负责人)召开会议,协商续谱相关事宜

3选择修谱先生或者修谱机构

4下发人员统计登记表给每家每户

5收集登记表

6编修

7初步完成,打印稿件再次下发给负责人核对(一般至少需要核对两次稿件)

8正式谱书完成

9祭谱(有的称圆谱,民间用祭祀家谱来求祖先保佑,也有对谱书“开光”的意思)

你打算自己修谱吗?建议你还是请专业的修谱先生或者修谱机构来完成。

这是我看过的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修家谱可不能随便,背后的禁忌你知道吗?》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记录祖宗事迹的习惯,后世称之为“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方有志也。宗谱的存在有着“辨亲疏,明昭穆”的重要作用,古人常云:“谱谍立身之本也。”可见,族谱虽与国史、方志都属于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但谱更能通过追根溯源了解到你是谁、从哪来。

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家谱又是体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修谱即是行孝,那如何才能将行孝做到尽善尽美?修谱应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史料具有很强的可靠性,以史为据编修家谱能增强家谱的可信性。在家谱的编修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史料,辨别史料真伪,搜集本家族始祖、名人等重要历史资料,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物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客观记叙。对先人不作主观带感情色彩,影响后世对家族先辈客观认识的评论。

“生不立传”,是写史人的一个态度。古语有云:“盖棺定论!”、“历史对错让后人来评说。”,人会变化,先前行为良好,后来人生发生变化,导致晚节不保也是常有的事例。如若给生人立传会出现偏差,且带有请托行为、人情世故、主观色彩、个人喜恶等影响客观公正的因素产生,因此给尚在世的人立传为时尚早。既然要立传,就应让后来者认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盖棺再定论”。

人无完人,不能对一个人责备求全。且好坏也不是一两件事能定论的,判断历史对错也要因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环境而定,不以今时之参照标准去衡量古人,今日之标准也不能成为后来者评价今人的标尺!

家谱本身具有教化作用,警示后人更是家谱的重要作用。因此家谱里更不应有与传统道德观念有抵触的内容,否则不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

        据老人传,上一次杨胡张氏家族续修家谱还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事,经过了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很多家的谱记都已经断档。盛世修谱,这件事情义无返顾地摆在了族人的面前。

杨胡小学退休教师张在阵,联合张道君、张道春等人,启动了续修家谱的工作。2002年,由张氏宗亲近二十人,共同集资筹建了家谱续订委员会,方才正式开始了家谱的续修编篡。这项工作细致而复杂,挨家挨户的摸底,研究从相公小康庄照相得来的原有张氏旧家谱,一家一家的对号,但是很多家庭已对不上号,几个人碰了碰头,考虑是不是把现有人员的家谱修好,过去的情况作为一个大帽子放在前面,但后来又觉得这样做不十分合适, 续谱工作就这样停顿了下来,这样又过了两三年,本家族张在星兄长从家中的一堆盛老医书的书箱子里找到了一本由杨胡张其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续修的报本堂《张氏家谱》的族谱,使的张氏续谱工作又有了新的依据,这项工作才得以延续了下来。

自此,续委会又诸家开始了摸底工作,这项工作量大又辛苦,二百多个家庭,现有九百多人,去挨家挨户的跑,个中滋味谁人能知经过了近三年的努力,才具备了第一手的资料,接下来,跑印刷厂,一遍一遍的核对、修正,还搜集来了张氏始祖弓长氏的许多资料,以及张家始祖以来的张氏名人,这些都作为新版《张氏家谱》的组成部分 ,并由张在阵和我两人共同为报本堂《张氏家谱》写了序言,前后经过了两三年的时间,到了二零零三年,历尽千难万苦,才使这项工作大体定了下来。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籍。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进程。杨胡报本堂《张氏家谱》记录了自河北青阳迁来的章丘张氏鼻祖张重兴以来,杨胡张氏家族四百多年的兴衰历程,其中包括张氏始祖(轩辕黄帝少昊青阳氏之第五子)张辉的半身铜像照片、张氏名人的铜像及简介、续修的三十二辈族谱、现有杨胡张氏后裔的真实历程脉络及图集等等。续修家谱这项工作,利家、利族、利村、利国,这个贡献是人们永远铭记的。

如何写家谱序

先看一个案例吧 : 张氏世家谱序 沈如筠 张氏世家谱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