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氏相声的常氏相声演员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常氏相声的常氏相声演员简介,第1张

1951年他随父常连安来津,在其父的教导下,掌握了相声的基础知识,并学会相声《报菜名》、《打灯谜》等,9岁时便进天津电视台录制节目。1958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在郭荣起、张寿臣、张庆森、赵佩茹等先生的亲自传授下,演出了《绕口令》、《八扇屏》、《卖布头》等二十余段传统相声。

常贵田:著名相声演员,1942年生于相声世家,他是已故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堃之长子。1954年拜相声表演艺术家赵佩茹先生为师。1958年参加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多年来,走遍祖国各地,成为国内广大观众喜爱的笑星。常贵田老师不但有深厚的传统相声基础,而且能自编自演创作新的相声作品。如《喇叭声声》、《动力研究》、《帽子工厂》、《祝你成功》等,均被评为优秀作品。 常氏家族,满族,祖籍北京,正白旗,后居天津卫,活跃于全国。常家的近代家族史算得上是近代中国相声史的一个缩影。

有据可考的,初创了近代相声单口、对口等主要表演形式的,是清末人称“穷不怕”的朱少文和雅号“万人迷”的李德锡(钖)。这是近代的祖师爷。再往后说,就到常连安、张寿臣等一代宗师,而侯宝林、常连安的长子“小蘑菇”常宝堃等大师,则属再后者了。

常连安七岁丧父,八岁即迫于生计进了北京著名的富连成科班学戏,师从京剧艺术大师萧长华学老生;富连成科班分喜、连、富、盛、世、元、韵等班,名家迭出,如喜字班的侯喜瑞、连字班的马连良、富字班的谭富英、盛字班的裘盛戎等等。后来人们常用“科班出身”形容受过正规教育而非业余起家,其典故即出于此。常连安与中国京剧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同属连字班,连名字都是科班教师给起的,可惜到12岁后嗓子“倒仓”(青春期变声),只好放弃唱戏改学变戏法(魔术),到天桥一带“撂地”。

那位问了,什么叫“撂地”?这可是句老辈子的行话,说白了,就是站在大街上卖艺,人和简单的道具都撂在地上。那年月,杂耍、相声不登大雅之堂,艺人们也谈不上什么理想、地位之类,先得把饭碗端稳了。天桥艺人圈子有句行话:光说不练嘴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会练会说才是好耍家。常连安拜师学艺苦练经年,奔波于北京、天津、石家庄、张家口一带,又变戏法又说相声,逐渐在江湖上站稳脚根。耍把戏这活儿一般属单练,偶尔有人暗中捧场,类似现在的托儿。在街头即兴式的表演,锻炼了常连安的艺术才能,他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发展的单口相声,以其冷峻幽默、讽刺辛辣而名重一时,著名的段子如“黄半仙”、“山东斗法”、“山中奇兽”等,至今让-些老辈听者回味不已。

有了成就和名气,常连安就不满足于撂地了,便大胆创办了“启明茶社”,地址在今天的北京西单购物中心附近。常老这个卖茶献艺的茶社成了北京曲艺界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当时许多名家,像张寿臣、刘宝瑞、赵倡(?霭)如、于俊波等登场献艺,观众也纷至沓来,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走进剧场和广播电台。相声从街头撂地终于发展到室内剧场形式,经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这个质的飞跃中,常连安老先生功不可没。

从启明茶社到解放后担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常连安几十年中培养了不少曲艺相声演员。1966年老先生临终遗嘱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要把新旧社会比一比,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看一看,想一想,对社会应尽些什么责任?怎样才对得起党的培养……” “小蘑菇”常宝堃,艺名小蘑菇,三十年代即大红大紫,四十年代常宝堃、侯宝林鼎盛齐名,成为相声史上两大名家。可惜英年早逝。只活了29岁。常宝堃一出生即随着父亲走南闯北,从吃奶就听他爹常连安说相声,4岁便上街“撂地”卖艺,做父亲的小搭档,奶声奶气地向人叫场、收钱,5岁开始与老先生搭档说相声。那时候这么小的孩子说相声还是头一回,再加上他表演才能极佳,很快就名声鹊起,人们有不知道常连安的,却没有不知道“小蘑菇”常宝堃的。

老天津人还记得这么一档子事。1930年春节,小蘑菇和父亲在广播电台里给听众说相声,结束时,8岁的他灵机一动来了个“现挂”(相声行话,根据现场情况即兴编词表演):大叔大爷我给大家拜年了,在这拜年您也不用给压岁钱了,要给您就送到我家去,我家住在某某大街某某胡同。本来他是开个玩笑抖个小包袱,可那些爱听相声的老大爷老奶奶真有上门送压岁钱的。

9岁时,父亲让常宝堃拜相声界德高望重的张寿臣为师,16岁时,又给他找了另一位著名童星小龄童赵佩茹作搭档,艺业大进。18岁时,小蘑菇就自当团长,组织了兄弟剧团,火爆一时。日本鬼子侵占天津后,一边压榨中国人,一边搞假繁荣,物价飞涨反说物美价廉。小蘑菇和弟弟常宝霖编了个小段《牙粉袋》,说日本人来了以后,东西真比过去便宜了,以前10块钱买一袋面粉,现在只要8块钱了--就是袋儿小点,不是洋面袋,是牙粉袋儿!

“牙粉袋”很快流传一时,成了讽刺日本人的典故,小蘑菇为此被捕关了一阵子。后来日本人搞强化治安,强行收缴各户的钢铁。他在说传统相声“口吐莲花”时,又加了一段“现挂”:我拿你的脑袋当锣敲。乙说:“你的锣呢?常宝堃大叫:叫强化治安给拿走啦。为此他又被抓走关了起来。您想想,在当时那种残酷环境下,敢这么变着法儿骂日本人的可真不多,民众敬重他为爱国艺人。

解放后,常宝堃作为社会知名人士参加了新中国1949年第-届文代会。他和侯宝林等著名相声艺术家以极大的热情,最早对传统相声进行改革创新,淘汰了旧相声中某些庸俗低下、宣传迷信的糟粕,提高了相声的艺术格调和文化晶位。他编演的《新灯谜》、《新酒令》、《新旧婚姻》等段子广为流传,他的台风潇洒大方,笑料厚实味醇,既生动幽默又含蓄深远,把人逗得笑破肚皮自己却一点不笑。他的艺术风格对当时刚起步的新相声起到了典范作用,影响很大。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4月,中央政府组织赴朝嫩问团,廖承志任团长,郭沫若、梅兰芳等北京文化界著名人士参加,本来没邀请天津演艺界。常宝堃听到消息后,一再主动要求到前线去,终获批准率一个演出服务队加盟慰问团。朝鲜战场战火连天,环境艰苦又危险,行军和演出时经常遇敌机轰炸。有一次正说着相声时敌机又采轰炸,小蘑菇临危不惊,还加了个“现挂”:美国佬这个运输大队长还真不错,抗战送救济,内战送飞机,今儿我们演出还给挂个天灯(照明弹)。全场哄堂大笑,紧张情绪为之一松。4月23日在平壤附近的小村庄,常宝堃和搭档赵佩茹正利用休息时间编段子,美军飞机突然偷袭轰炸扫射。赵佩茹身负重伤倒地,一颗子弹从常宝堃太阳穴穿过,他当即牺牲,年仅29岁。在天津市的公祭大会上,几十万人上街祭送小蘑菇灵柩,廖承志专程赴津参加葬礼。后来,中央人民政府又在北京中山公园为常宝堃、程树棠、登高英雄杨连弟等5人召开追悼大会,刘少奇、宋庆龄、郭沫若等***出席。

小蘑菇”常宝堃因为英年早逝,现在熟悉他的人不多了。可在相声艺术发展史上,他和侯宝林、马三立一样,都属于承前启后、开一代新风的大师级人物。 常连安的次子常宝霖、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孙子常贵德、常贵升、常贵春等都是成就不俗的相声演员,其中又以老三常宝霆、老四常宝华更为杰出。

相声界有句老话:不占一帅就占一怪,不占一怪就占一卖,三样都不占,就诙卷铺盖。有的人长得没特点,缺乏“傻人见喜”的幽默像,可在台上有技巧卖力气,也能赢得好评;有的有人长得怪,奇人异椽,如马三立老先生,一上台就出彩;有的人长得帅,台上活儿也透着帅劲,自然人见人爱。常连安的三子常宝霆可算是占帅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打小喜欢说相声,和大哥小蘑菇在一起受了很多薰陶。他长得精神,台上干净利落脆,口齿犀利,又特别擅长“柳活儿”(相声行话,说学逗唱中唱的功夫),表演上最大的特点是“火爆”,特能扇起观众的热情,所以从五十年代即名噪京津,大红大紫。后来他又推出一批相声新作如《挖宝》、《学广播》,都曾风摩全国。

常宝霆的搭档白全福,也是常老先生培养出来的著名演员,他和宝霆打小一捧一逗,一高一矮,一胖一瘦,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合作了近五十年,堪称中国相声界合作时间最长的黄金搭档。说到这儿,给您透个秘密,一般人简直不敢相信。白全福晚年耳朵聋了,平时带着助听器别人大声嚷他都听不清,上台演出总不能带着助听器大声叫呀,可他俩照样登台演出,照样你来我往妙语生花,观众压根儿想不到捧哏的是聋子,因为他俩实在是太熟悉太默契了。常宝霆一张嘴,白全福就知道他说什么;白老万一搭错了话,宝霆就能用“现挂”给折回来,严丝合缝不露破绽。没有几十年的功夫,能到这份儿上吗?

老四常宝华,1953年参军到海政歌舞团,如今虽已年过花甲办了退休手续,依然活跃在舞台和电视屏幕上。他是全国首届评选的十大笑星之一,技艺精湛人所共睹,然而他的显著特点是在相声新作品创作上独树一帜。传统相声一直以讽刺幽默为主,早在五十年代,艺术界就提出相声能否克服单一讽刺的局限,注入歌颂赞美新人新事的新鲜内容。作为首批向这个新课题冲击的艺术家,常宝华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尤其是他和赵忠、钟艺兵合作的新相声《昨天》,以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构想奇特,妙趣横生,既保持了相声幽默逗笑的特点,又热情讴歌厂新生活。这个段子一炮打红,传遍全国,和马季的新相声《找舅舅》等成为解放后拓宽相声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经典作品。

打倒“四人帮”后,常宝华与侄子常贵田创作并合说的《帽子工厂》,更是轰动一时,妇孺皆知。这个段子和姜昆等人的《如此照像》等成为新时期相声直接介入重大社会生活的代表作品。几十年来,常宝华不仅以杰出的舞台表演,更以他的一百四十多部相声作品奠定了自己的艺术地位。成名多年,他始终保持了一个老兵的优秀本色,下基层为兵服务更是不辞劳苦一丝不苟。1992年海政歌舞团下部队演出,已经退休的常宝华仍主动要求随团演出。在秦皇岛的一个油库,他听说有个战士值班没看上节目,便专门去为那名战士表演了一段。这几年,他赴西沙、下海南,足迹几乎遍及全海军。 常贵田说相声有点阴差阳错,因为他父亲常宝堃希望他好好念书上大学,反对他说相声。如果不是父亲牺牲得早,这位常氏的长房长孙也许早就干了别的行当。老人为什么反对,贵田无从得知,不过相声大师侯宝林当初也反对侯跃文说相声,直到跃文红了才认可。贵田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侯宝林,侯老笑而不答。贵田自己揣摸,父辈们准是觉得自己那一代太苦了,学艺太难成才,不愿再让孩子们受罪,又怕学得高不成低不就,反倒有辱门庭。好在常贵田以自己奋斗的艺术成就,告慰了父亲在天之灵。他说:今天我们应该承认,没有超过他们,但比他们发展进步了。

尽管父亲反对,可也许是遗传基因更强大吧,常贵田幼年偶尔沾了点相声边儿,便注定了一辈子的道路。1948年,解放战争正吃紧,大城市里人慌马乱,谁还有心上戏园子看戏听相声呢。可是吃开口饭的不演了就得饿饭。有一天常宝堃、常宝霆和康立本路过海河新桥,见倒卖美国货的“鬼市”上人挺多,小蘑菇灵机一动说:“咱要在这儿圆个粘子(招引观众)准行。”康立本心领神会,摘下帽子蹲在路边比比划划,口中念念有词,果然吸引了一大堆人看热闹,不知帽子里扣着啥玩艺儿。粘子圆上了,几个艺人又操上了撂地行当。6岁的小贵田就在这段日子里跟着哄着说了几次相声,身传家教出手不凡,一下子可就迷上了。天津解放后,父亲让他继续上学,别说相声,后来母亲见他学艺心切,到12岁只好让他拜父亲生前的搭档赵佩茹为师,一边学徒一边读书。高中毕业后他经四叔常宝华介绍考进海政歌舞团,违背父愿继承了父业。

曲艺节目人员精干道具简单,常贵田那时又年轻没拖累,所以每次下基层的任务都没跑儿。他有个玩笑式的顺口溜:哪里有战斗和灾难,哪里就有解放军;哪里有解放军哪里就有慰问团;哪里有慰问团,哪里就有常贵田。1958年炮击金门,他在厦门何厝乡最前沿和战士们一起搬过炮弹;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时,他在西藏前线慰问演出;抗美援越战争时,他在越南立了三等功;1963年天津大抗洪,他三进三出;邢台、锦西、唐山几次地震,中越边境前线,江南抗洪……从参军到如今,这些国内军内的大事他都没拉下,每次都在基层前沿。您还别说,吃苦受累是一种人生经历,也是一个人的财富。频繁的下基层慰问演出,事先来不及充分准备,经常要根据现场情况现编现演,这就极大地丰富和锻炼了他的艺术才能。他最早的相声创作就是在越南开始的,他被人称道的“现挂”的艺术特长也是在基层逼出来的。从六十年代的《死伤登记处》、《喇叭声声》到近年的《帽子工厂》、《动力研究》、《不可“就要”》等优秀作品,使他成为常氏相声第三代的杰出代表。

与先辈相比,第三代的常贵田文化素养更高更全面了,除去相声创作表演外,他还广泛地涉猎话剧、影视表演,在相声艺术的理论研究和语言艺术与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他违背了父亲的初衷,却没忘记圆父亲的梦。这里再抖个小包袱:高中毕业的常贵田,早已是师级待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一级演员,被海军政治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又反过来想到学院进修弄个大学文凭,被校方一口回绝:您是我们学院给本科生讲课的教授,再在我们这儿上学混文凭不是开玩笑吗?

明代将领常遇春为何战争胜利后要屠城杀降

明朝名将常遇春英年早逝,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常遇春的早逝是一种天谴与报应。虽说这种因果论不能全然让人信服,但常遇春的杀降与屠城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元至正十八年九月,常遇春与陈友谅大战,活埋投降士兵4000人。洪武元年,常遇春收取泰州后屠城。带病北上灭元时,下令将鲁中重镇潍县的全部元军及大部分城内居民杀死,又在北伐时,东昌屠城,城内和附近村庄几近断绝人烟。1369年,征讨平饶,血腥屠城。

如此行径在常遇春行军途中大量发生,不胜枚举。常遇春杀降屠城也成为人所周知的一件事,连朱元璋也常常叮嘱他不要嗜杀。

古语言之,杀降不详。然而一代名将却为何对“杀降屠城”情有独钟?一方面,对于放弃自己阵营转而投靠自己的士卒,常遇春的心中有一种疑虑,认为可能是诈降。为了免除后患,便一气杀死。此外,某些城池久攻不下,损失了常遇春大量的士兵,也极大的激怒了常遇春,破城之时便是泄愤之时。

还有一种说法是,降兵亦要大量粮草养活,且收服不易,为了不给敌人留下翻盘的机会,常遇春选择将降兵杀掉。

不过即使身后白骨累累,也不能否定常遇春的赫赫战功,他永远是乱世用兵如神的一代名将,是朱元璋忠心耿耿的左膀右臂,亦是明朝军功卓卓的开国功臣。

常遇春杀降:

中国历史上有个说法“杀降者不祥”,这句话大抵意思是,两军交战时,如果胜负已经区分出来,对于缴械投降之人,应该不能杀害。如果进行屠城,那这就是不仁不义的举动,将会遭到谴责。

纵观历史上,喜欢杀降屠城之人,往往都没有一个善终的下场。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猛将,跟随朱元璋征战南北,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常遇春攻下一座城池后,他就要进行杀降屠城,为这事,朱元璋曾教训过他,但是常遇春屡禁不止。

据说,常遇春在睡梦中,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悲惨的生活,于是便下令屠城。等他从梦中醒来,发现士兵都不在帐营中,便问身边的侍卫,士兵们身在何处?侍卫告诉他说,将军命令屠城,战士们得令后,便开始执行命令了。常遇春听后,连忙收回兵令,可是士兵们已经杀了很多人,血流20多里。

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等人的军队,统一了江南地区。便派遣徐达和常遇春带兵北上,剿灭元军,常遇春进入青岛途中,包围了潍县城,因为城内的元兵誓死抵抗,使常遇春军队花费了很多时间,常遇春部下在这次斗争中损伤惨重,但是最后还是攻下了县城。常遇春十分恼怒,便下令屠城,将潍县城内的居民和元兵全部都杀死。

朱元璋曾劝说常遇春,攻下了城池,得到了土地,但是没有百姓的话,空城有何用?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让常遇春改掉这一毛病。

后来,常遇春暴病而亡,享年四十岁。

常遇春是回族吗:

常遇春,明代著名将领。一直以来,常遇春的民族属性都是众人讨论的对象。有人说常遇春是回族,是从东亚迁过来的穆斯林的后裔,之所以有很多人这样说,也因为常遇春的后代中有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教徒。在北京常营回族乡,有家谱为证。但正史从未提及常遇春的回族身份。常遇春出身于安徽怀远县,祖籍浙江台州地区。

在朱元璋率兵攻占和州时,投奔朱元璋,后跟随朱元璋征讨天下。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常遇春是汉族的可能性更大。

据了解,在常遇春的出身地安徽怀远有一本常氏族谱,上面记录着常遇春、儿子常升、孙子常继祖等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此外,常遇春死后葬于南京太平门外紫金山地区,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

常遇春墓葬的方式完全按照汉族的礼仪进行厚葬,并未按照伊斯兰教穆斯林的礼葬的方式进行安葬,从这个角度也可证明常遇春是汉族人。此外,常遇春的后裔中,有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但大多数人是不信奉的。

据了解,常遇春的后代遍布云南、四川、广西、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地,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可能仅有十分之一左右;

因为少部分的后代信奉伊斯兰教便断定常遇春是回族,确实没有什么可信度。

请问您祖籍哪里?

『常』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常佳氏、觉尔察氏、周延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常宝坤(1922—1951)张家口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自成“常派”,代表作《卖估衣》。

================== ========================

常佳氏Cang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巴林,后冠汉字姓常。

周延氏 Joyan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讷殷,后冠汉字姓周、常。

瓜尔佳氏Guuwal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著姓,清初750户,满族最古老的姓氏,详见《满族八大姓》。

居住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姓常。

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氏(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入关后又有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分支。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旧姓夹谷氏、加古氏、古里甲氏。俄国学者史禄国说,对于瓜尔佳的含义,满族人也不甚了然。他认为与满语“捣乱、懦弱”有关,还可以翻译为"围绕菜园的水沟"。他说,这个氏族与奇塔尔(喜塔腊氏)、尼马齐氏族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阔雅里满洲,他们同时用猪和羊祭祀。还有一种说法,瓜尔佳是地名。

[编辑本段]简介

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末年,瓜尔佳氏散居在苏完(吉林省双阳县境)叶赫(吉林省梨树县境)、讷殷、安褚拉库、尼马察、哈达、瓦尔喀、嘉木湖(辽宁省新宾县境)、蜚优城(吉林省珲春北)、辉发、长白山等地。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瓜尔佳氏所冠汉字姓多为关,还有石、鲍、汪、李、高、顾、白、胡、郭、果、苏、叶、常、喜、侯等。世居苏完者,多姓苏。世居叶赫者,姓叶、关。内大臣华善之后,姓石。川陕总督音泰之族冠汉字姓“胡”。车克之后,姓果。居住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姓常。

觉尔察氏Giorc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族大姓,以地为氏。世居长白山、佛阿拉、觉尔察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所冠汉字姓赵、肇、孙、常、陈(丹觉尔察氏,备考)。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希尔根]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长白山,太宗护卫,天聪八年从征巴林,授骑都尉世职,后以虎劲参领征明,累加世职一等男,仕至领侍卫内大臣。子护军参领、云骑尉喀西泰,孙一等男尚士特。其家族知名者有,国初创立佐领雅拜,护军参领喀石泰,黑龙江副都统陈泰,齐齐哈尔协领保住,一等轻车都尉得禄,西安副都统八十。

[爱隆阿] 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二年以副都统、领队大臣西征,以平定准噶尔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累官伊犁参赞大臣。弟巴灵阿,仕至领队大臣、云骑尉。

[苏喇岱] 满洲正黄旗人,生而勇敢,天命六年从征,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子巴锡,加世职二等轻车都尉。

[巴穆布理] 满洲正黄旗人,姓塔查觉尔察,少侍太祖,有马尔屯人欲设“鸿门宴”,太祖将赴,巴穆布理力阻,命五人往,皆遇害,追授骑都尉,孙浑塔袭。

[阿巴泰] 开国十扎尔固齐之一。满洲正白旗人,世居完颜,从额亦都招抚东海四部,复取雅兰路,阵亡。累官纛章京,加授游击世职。子辛泰,以护军统领、三等轻车都尉从征明朝,阵亡,加世职三等男。其家族知名者有,工部尚书、二等男星讷。

[锡尔根] 满洲正白旗人,累官内大臣,加太子太保,其孙珍泰,仕至齐齐哈尔将军。

[牛钮]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觉尔察,以佐领从征耿精忠,仕至副都统。其家族知名者有,骑都尉巴智宜喇赤,江宁将军雍极纳。

[达海]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觉尔察,祖博洛国初来归,父散秩大臣艾密禅。达海九岁读书,通晓蒙、汉文字,初掌词命,后为满文加圈点,特加世职三等轻车都尉。达海以增定国书,满洲推为圣人。其子孙男子系紫带,亚于宗姓;女子不选秀女。其家族知名者有,内国史院大学士雅秦,内秘书院学士禅布,前锋统领喇们。

[安费扬古] 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满洲镶蓝旗人,世居瑚济寨,父完布禄效忠太祖,安费扬古少从太祖征四方,灭哈达、乌喇,功劳最大,列五大臣,佐理国政,赐号“硕翁科洛巴图鲁”。其家族知名者有,十六大臣硕尔辉,三等轻车都尉阿尔岱,一等轻车都尉达尔岱,三等轻车都尉敦兑,二等轻车都尉赫色,工部尚书兼都统、一等男兼一云骑尉逊塔,副都统、一等子马锡泰,一等男德彝,一等男、议政大臣杜尔德,三等轻车都尉翁义。

[额勒和布] 满洲镶蓝旗人,咸丰二年进士,累官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木讷寡言,廉洁自守。

百家姓常姓的来历 和代表人物

1、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演化而来的。又有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2、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卫康叔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3、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同义,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沿岸一带。

姓氏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郡望堂号

堂号:“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姓氏家谱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

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他精于波斯文,注意研究宗教哲学。于阿拉伯文经稿著述之外,还重视讲授波斯文的经典教义,后来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影响很大。

常遇春(1320-1369):明朝名将,今安徽怀远人,曾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善射,力大无比自称能率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1369年在攻克开平(今内蒙闪电河北岸)凯旋途中暴卒,追封开平王。

常林:河南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曹魏时任大司农,封高贵乡侯,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惠:今山西太原人,汉代官至右将军。他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余年而始终不屈。获释回国后被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常氏相声的常氏相声演员简介

1951年他随父常连安来津,在其父的教导下,掌握了相声的基础知识,并学会相声《报菜名》、《打灯谜》等,9岁时便进天津电视台录制节目。1...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