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姓的来源?
苏姓是一个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源于地名:一种说法认为,苏姓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叫做苏国,当地的人们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苏国的位置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位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源于官职:另一种说法认为,苏姓起源于古代的一个官职叫做“宿”,这个官职是负责记录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职务,苏姓的祖先可能是担任过这个官职的人,后来以“宿”作为自己的姓氏。
源于氏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苏姓是一个氏族的姓氏,源于古代的一个部落或氏族,其祖先可能是在战乱中逃亡到其他地方,并以所属的氏族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修谱
北宋时期确实有苏谱的编修,其中有苏轼为本谱题写的“苏氏族谱”;有苏洵为本谱完成的《谱例》、《苏氏族谱序》、《族谱后录上下篇》、《大宗谱法》、《苏氏族谱亭记》等;从收集到的苏洵五世孙苏继芳于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所写的《眉山苏氏重修族谱说》等资料看”仅眉山苏氏的族谱在宋代曾多次编修。
另外,从苏颂三世孙苏砒、五世孙苏汉为苏谱写序的情况分析,在宋代,苏氏家谱的编修已十分普及。到了明代,谱书的编写更加普及,传世的苏谱并不多,仅见有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编辑的《新安苏氏族谱》 15卷。
姓氏苏的来源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姓的故事
苏姓出自己姓。古帝颛顼孙吴回,为帝喾火正,掌民事,赐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为六族,长子樊,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阳,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之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门山),称有苏氏,有苏氏部族以苏草(即紫苏)为图腾。夏代末,有苏氏之国被灭,族人以苏为氏,四散避难。其中有一支向东南迁居于姑苏(即江苏苏州)。有一支向北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西)。周灭商时,这支苏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有一部分再迁苏水之滨(今河北完县境)。留在苏岭的苏族人归顺了周朝,其头领苏忿生入周朝为司寇,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灭。还有一支苏族人南迁今湖南梅山一带,后称为梅山蛮。宋代时再南迁,少部分混入土著,成为瑶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两广,成为南方苏姓先民。
苏姓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
苏的姓氏起源 苏姓的起源
历史来源
一 :「苏」出自「己」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於苏国,后迁於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二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苏」氏。
家族名人
苏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与张仪同学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游说,然穷困而归,后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使秦不敢东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后客於齐,被杀。
苏武 (前143?~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武帝时出使匈奴,单于胁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汉节。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得还,拜典属国。宣帝立,赐爵关内侯,图形麒麟阁。其著作流传於今者,有诗四首、答李陵诗及别李陵等。
三苏 宋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B苏轼B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B卷十一B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苏轼 (1038~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诗、词、文、书、画均有名,为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於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卒文忠。著有东坡集、东坡词等。
地望分布:河南河内郡,陕西扶风郡,陕西武功郡。
苏姓起源参考之二
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三。苏姓出自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是陆终长子昆吾的后代。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时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个儿子后来被封在苏,建立了苏国,他的子孙因此而姓苏。后来,昆吾的后代中有个叫苏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温县,建立了苏国。后来,苏国被灭,苏国的子民就用苏作为自己的姓氏。发展与演变:苏姓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汉时期,有苏姓开始迁居陕西,山东,广东等地,晋朝时,更是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唐代,苏姓开始进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间,苏姓扩展到了云南,台湾。苏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温县,河内,洛阳,武功,扶风,杜陵,平陵,北海,桂阳,襄阳,邯郸,蓝田,赵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游,兴化,泉州,晋江,南安,永春,龙溪等。
苏姓起源
关于苏氏起源,历代史书有不少记载。
《元和姓纂》:“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
《苏洵族谱》:“苏氏之先,出於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岭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求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华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避开寇苏公是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由上述可知,第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在今河南临漳县。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随迁到今甘肃河内,在>>
百家姓苏性排第几位?怎么来历啊? 以前排42新的百家姓中排41
苏 (百家姓典故)
苏氏系承昆吾,发源河南临漳。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停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氏起源? 苏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41位,有关古书都称他是昆吾的后代。昆吾有个儿子夏代中期时在苏国做官。苏国的都城(今天的河南温县西南)在公元前650年被狄灭掉,子孙用国号作为姓,就是苏姓。苏姓世代住在河内(今天河南温县、武陟(zhi)、沁(qi海)阳一带),在先秦时代,有一支迁徙到今现在湖南、湖北境内,一支迁徙到东周洛阳(现在的河南洛阳东)。西汉初,苏姓有一支迁到武功杜陵(现在的陕西西安东南),后来又有一支迁到扶风平陵(现在陕西咸阳西北),都发展成长为一个个很大的家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现在的郡(juin)治山东昌北)、桂阳(现广东连县)的苏姓。苏姓有一支在西晋末年迁到襄(xian)阳(现在的湖北),还有一支迁徙到蓝田(现在的河北)做官。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苏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在江、浙一带安家。唐代,赵郡苏氏有一支迁徙到四川,河南苏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苏氏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战国时有纵横家苏秦,曾经以合纵策略说服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国。西汉的苏武,杜陵人在公元前19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历经威胁诱降,始终不向敌人屈服。十六国时期秦国的女诗人苏蕙,唐代宰相,苏味道、苏廷同时也都是文学家,还有大将苏定方,诗人苏源明。北宋苏时,四川苏姓在文坛占有显赫位置,眉山(现在的四川)人苏轼,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他的书法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他的文章明白畅达,同他的父亲、散文学家苏洵以及弟弟、散文学家苏辙,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跟“三苏”同时,有诗人苏舜(shuen)钦,还有一位天文学家、药学家苏颂,南宋有个画家叫苏汉臣,清代有乾隆年间甘肃 和撒拉族联合起义首领苏四十三,清末捻军将领苏天福,汀军将领苏元春,近代有个文学家苏曼殊
苏氏的来源? 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关于苏氏的来历 隋唐时期,陕西依然是苏氏聚居的大本营,南北朝时期,虽然有苏姓后人向南方迁徙,但是在南方还并为形成有规模的苏氏大族。直到唐代,南方才形成了苏氏的闽派、蜀派、眉派。 苏味道 眉派始祖是苏味道,他原任唐凤阁侍郎后被贬为眉州刺史,这一支苏氏便在眉州(今四川眉州)开支散叶、繁衍后代,在当地形成苏氏眉派,又称眉山派,苏味道被尊为苏氏眉山派始祖。 进入宋代,苏氏家族的子孙人才济济,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成就尤为突出,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眉派三苏缘何称自己为“赵郡苏氏”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因其文名和名望,苏轼一支一直被苏氏后裔尊为眉山苏氏。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在很多时候都自称赵郡苏氏,这又为何故? 苏轼 汉兴,苏氏开始迁徙入秦,苏建家于长安杜陵,他在武帝时以击匈奴有功,封平建候。苏建后代遂在平陵安家,苏建生三子:长子苏嘉,中子苏武,幼子苏贤。嘉的六世孙苏纯为南阳太守,生子曰苏章,东汉顺帝时期为冀州刺史,又迁为并州,有功于当地人民,苏章的子孙就在赵郡居住下来了,赵郡苏氏便由此而起。 苏洵在《苏氏族谱》中提到:“苏氏出自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苏味道是河北赵州栾城人(今河北石家庄),他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当过宰相,后被贬为眉州(今四川眉山)刺史,迁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未赴任就死了,留下一子未能回栾城,故在眉山定居,由此,眉州就有了苏姓。眉山苏派源于河北赵郡苏氏,故苏洵三父子在撰文提款时都自称赵郡苏氏。 三苏可考的祖辈 苏味道[1]―→苏份[2]―→苏瑗―→苏诜(shen)―→苏汝集―→苏泾―→苏钅斤[3]―→苏祜(hu)[4]―→苏宗皋(gao)[5]―→苏序[6][1]苏味道(638311――705721),赵州栾城人(今属河北省石家庄市)。少有文才,九岁能属辞。与乡人李峤同以文辞知名,被时人称为“苏李。”成人后,苏味道被州里举为进士。及第后,累迁咸阳尉。延载初年(694年),苏味道历迁凤阁舍人,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元配裴氏,继配刘氏。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苏味道因亲附武后宠臣张易之、张昌宗之罪,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迁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年五十八岁。有文集流行于当世。为眉山苏氏始祖(即眉阳派)。 [2]苏份(673311――705721),苏味道第二子。配卢氏,留四川眉山。 [3]苏钅斤(861312――93566),配黄氏(877――93525),以侠气闻于乡闾。生五子,长子苏祈,次子苏福,三子苏礼,四子苏v,五子苏祜。 [4]苏祜(905514――958730),配李氏,生六子。长子宗善,次子宗宴,三子宗升,四子宗杲,五子宗德,六子宗晁。李氏严毅,居家肃然,多才略,犹有窦太后、柴氏主之遗烈。苏祜与李氏同葬眉山修文镇。 [5]苏宗杲(944724――99468),配宋氏。生子序。宗杲公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谨,而御下甚严。与李氏合葬眉山安道里。 [6]苏序(973119――1047511),字仲先,配史氏。简易朴实,与人交往,不择贵贱,摆架子,与乡邻相处融洽,无神主义者。与史氏合葬眉山安道里。其事迹详见于苏轼《苏评廷行状》、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等文献。 苏洵的兄弟和子女 苏轼的子孙及后代定居>>
安徽苏姓的来源 苏姓来源(1)出自“己“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时司寇忿[fen]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苏”为氏。(2)南北朝时有代北复姓所改。
苏姓的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苏姓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苏姓总人口的43%,占四川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两省的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这三省的苏姓又集中了22%。全国已初步形成了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苏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了9万。广西为苏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福建(11%)、山东(11%)、广东(9%),这四省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的苏姓又集中了35%。南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苏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锐减。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两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苏姓的人口606万,排在全国第四十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从宋朝至今1000余年中,苏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目前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河南、福建、山东五省区,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03%;其次在河北、四川、台湾、安徽、江苏、湖南,这六省集中了苏姓总人口的243%。广东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5%,为苏姓第一大省。形成了南方两广闽台、北方豫鲁冀两块苏姓集中分布区。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扬州、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江苏如皋也有大量苏姓分布,其中苏家巷因长寿闻名,乾隆帝曾两次赠匾,建百岁坊。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田、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 莆田、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德化、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安溪湖头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台湾 台湾苏姓40%多祖籍地在泉州。苏姓在泉州近23万人,排序第十,南安第八,台湾苏氏位列第23,犹以南台湾居多。泉州人最早徙居台湾,现有文字记载的是北宋末、南宋初,见之《德化使星坊南市苏氏族谱》。 据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人口总计达1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县、台北县、台北市、台南县、高雄市。在乡镇、>>
苏姓的介绍 苏姓,中国姓氏。颛顼之后,陆终长子樊居于昆吾,史称昆吾氏,为己姓。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今河南辉县苏岭),史称有苏氏。商末,苏国灭亡,族人以苏为氏,苏人四散。苏忿生为首的一支归顺周朝,苏忿生被封于苏,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1234苏姓的著名人物有韩国纵横家苏秦、东汉冀州刺史苏章、南北朝西魏政治人物苏绰、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等。
■相关网站
·百度贴吧·苏吧:http://postbaiducom/fkw=%CB%D5
·中华苏氏:http://zhonghuasupkmcn/
·中华苏氏:http://suofchiabokeecom/
·由于“”字数限制,更多的内容请参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9212&page=1
■苏姓排行
苏姓分布广泛,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一位,为全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全协苏姓人口的20%。
■姓氏源流
苏(Sū 苏)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②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③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⑤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迁徙分布
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割据,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省)相,而居山东。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章敦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海外者。满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如今,苏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苏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历史名人
苏 秦:河南洛阳人,战国时的纵横家,曾成功地劝说六国国王联合抗秦,身佩六国相印,可谓三寸不烂之舌能抵百万雄兵。
苏 武: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人,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匈奴羁留十九年,牧羊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啮雪吞旃,而仍杖汉节,为保持民族气节树立了榜样。
苏 章: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人,东汉名臣,少博学,善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历任冀州、并州刺史,后因抑制豪强,不徇私情而被罢职。
苏 惠:始平(今陕西省兴平)人,十六国时女诗人,以“回文璇机图诗”著名,此诗今人仍寻解不疲。
苏 林:外黄人,三国时魏大臣,博学多才,官至散骑常侍。
苏 颂:福建省泉州人,北宋天文学家、药学家,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有《新仪象法要》遗世,叙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药方面,编著了《图经本草》,对药物学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
苏 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张抗击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很不满。由于文学上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 轼: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的儿子。嘉佑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而入狱。哲宗亲政时出任知州,其后多次被贬,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称“三苏”。他写的文章挥洒畅达,因此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苏 辙: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进士。与父洵兄轼称“三苏”。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态度与苏轼一致,文学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苏忿生:周初大臣,官至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后被封于苏国(甘肃省的河内)为王。
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女、东坡的小妹。聪明异常,在民间的许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现。
苏定芳:冀州武邑(今属河北省)人,唐初大将,在抗击突厥、援救新罗的战斗中战功卓著,使大唐势力西至中亚,东至朝鲜半岛,因功封邢国公。
苏味道:赵州栾城(今属河北省)人,唐代文学家。乾封进士,武则天圣历初官居相位,当时武则天任用酷吏,政治环境险恶,朝官宰相动辄遭杀身灭族之祸。苏味道为达到辅佐武则天治国安邦的目的,处世谨慎小心,后人不理解苏味道所处的实际环境,贬称他“苏模棱”。“模棱两可”这一成语即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其诗文与李峤齐名,号“苏李”;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号称初唐“文章四友”。
苏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省)人,唐朝文学家,袭封许国公,曾与宋王景合作,共理政事。文学上,时人有与张说(燕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后人辑有《苏廷硕集》。
苏舜钦:四川省三台人,宋代高士,其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苏廷煜:安徽蒙城人,清代画家,其墨梅兰竹菊及书法,为时称“双绝”。
苏六朋:字枕琴,号怎道人、罗浮道人、南水村老,清代广东省顺德县南水人,岭南著名风俗画家。幼年从罗浮山宝积寺德堃和尚学画,后在广州石亭巷设石亭池馆,以卖画自给。善画人物,早岁精细之作多仿宋、元画法,山水作青绿重彩,晚年专攻意笔人物,略有黄慎之风,常写道释、仙人及民间生活与市井风俗,形象生动逼真,运笔流畅,颇具奇思,作细笔者尤佳。画有《群盲聚斗图》为时人所赏。
苏长春:字仁山,别署静甫、教圃、夤珊、七祖、栖霞等,自号菩提生身尊者鱼潺,玄妙观道士,清代广东顺德县杏坛乡人。个性刚强,不合流俗。善画人物、山水,兼写花卉。作画不泥古人法度,自辟蹊径。用笔构图冲破传统,能自成一家。与同乡苏六朋称“二苏”,写仙道人物用干笔焦墨,以线条和白描法,偏重写意,逸笔草草却能表达精神特性。论者谓其“白描有如石刻造像,苍劲古朴,气韵淳厚”。
苏曼殊: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近现代文学家,其小说以男女爱情为主,描写细腻生动。通英、法语和梵文,亦工绘画。后削发为僧,号曼殊,有《苏曼殊全集》传世。
苏兆征: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共早期工运领袖之一,曾组织过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1929年病逝于上海。
■郡望堂号
1、郡望
武功郡:战国时秦孝公置武功县,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四十里、渭河北岸。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
蓝田县: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蓝田县,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盛产美玉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河内郡:春秋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武陟西南)。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洛阳郡:东魏置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
2、堂号
芦山堂:北宋的时候,苏芦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气象台,集观测天体、演示图象与自动报时于体,比欧洲人发明的时钟表早了600年,被誉为中国时钟的祖师。苏姓以“芦山”为堂号。
此外,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风堂”、“蓝田堂”、“洛阳堂”、“白玉堂”、“路阳堂”、“嵋山堂”等堂号。
■宗族特征
1、在我国历史上,苏姓可谓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早在三千多年的春秋时代,便显赫一时,此后苏姓人材济济,俯拾皆是。
2、宋代时,整个文坛似乎都成了苏姓人士的天下 ,为他姓所不能比。除三苏外,还有苏门四学士(或苏门六君子),皆名垂千古,光照史册。
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二年苏晋生等修《苏氏族谱》,陕西长安县苏姓一支字行派语为:“洪华正昌佐,庆炳宗才贤,善成垂鸿章,绪克笃长。”
■苏姓宗祠通用对联
〖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苏望族;
五凤功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五教传诵;
片言息争。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引锥剌股;
仗节全忠。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若兰织锦;
小妹工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女诗人苏蕙,字若兰,丈夫窦滔任秦州刺史,因罪迁徙流沙,苏蕙织锦成《回文璇玑图诗》寄去,表达思念之情。唐代武则天曾作《璇玑图序》,说它“显现五彩,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字,纵横反复,都成诗句”。下联典指文学故事人物苏小妹,相传是苏洵的女儿、苏轼的妹妹。与秦少游新婚之夜,故意用诗词、对联考试秦少游,后在苏轼暗中帮助下,秦少游才得完成。
眉山三杰;
沧浪一亭。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苏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苏曼殊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近代学者苏曼殊(1884-1918)自题联,现悬于浙江舟山普陀寺。苏曼殊,字子谷,广东中山人,生于日本,父中国人,母日本人。有《苏曼殊全集》。
汉室忠臣第;
宋朝学士家。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武著迁秋源苦竹;
功传万代念芦山。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东镇苏氏公祠“武功堂”联。联首嵌“武功”堂名。联语典指西汉时,杜陵人苏建以校尉跟从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为望族,故称武功堂。苏建后人苏益随王朝、王审知于唐末入闽,为福建“芦山堂”苏氏始祖。清乾隆、嘉庆年间,从汀州府永定县苦竹入台湾的苏氏,多定居于新竹,建武功堂。对联写出了苏氏先祖自陕西武功迁福建的足迹,表达了台湾新竹寻根问祖的思想感情。
襟怀谈定天无二;
气象光昌月是元。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典指东汉平陵人苏章,字孺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官冀州刺史,当时有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贪山赃枉法,苏章到清河去查处他,他没宴招待,热情叙旧,并高兴地说:“人人都有一个天,只有我有两个天。”苏章说:“今日我和老朋友饮酒,是私谊;明日冀刺史办案,是公法。”果然依法处理了他,一州肃然。
唐宋八家三席占;
指挥六国一身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苏氏占了三人。下联典出战国虹纵横家苏秦(?-公元前284),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人。字季子。他曾与赵奉阳君(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退还部分侵地。赵封他为武安君。
北海牧羊不屈志;
南天放鹤超然情。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北宋文学家苏轼典故。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下联典出北宋六个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和李鹰并称为苏门六君子。其中前四人,在《宋史黄庭坚传》中谓“天下称为四学士”。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北宋文学家苏轼(1036-1101)自题联。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欧阳修一起参加诗文革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山有约常当户;
秋水为神不染尘。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无数云山供点笔;
且将墨竹换新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北客几人谪南粤;
东坡到处有西湖。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惠州市西湖苏(轼)公祠联。
〖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倚靠君山,双龙应侍;
聚回沙水,百凤和鸣。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
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宋代进士苏舜钦,字子美,范仲淹荐其才,召试集贤校理。好为古文诗歌,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酒酣落笔,争为人所传。有《苏学士集》。
才名列大家,父子媲美;
文章雄百代,乔子流芳。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眉山“三苏”。
■附录:苏姓典故、趣事
〖啮雪〗
“啮雪”这个典故出自于《汉书·苏武传》。
苏武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使者。西汉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侵扰边关,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苏武一行人抵达匈奴后,被匈奴单于扣留下来,单于让汉朝叛臣卫律前来劝降,苏武至死不从。单于见劝降不成,就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不给苏武吃喝,借此消磨苏武的意志。当时大雪封山,苏武饥渴难耐,只好口吃雪块,吞咽毡毛,即使这样苏武也不向单于屈服,最后被流放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长达19年之后,才获释回汉。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坚贞不屈,元代丁鹤年的《自咏》里就有这个典故:“啮雪心危天日远,看云泪尽岁时深。”
〖苏轼与酒〗
苏轼字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
〖苏轼的词〗
苏轼是北宋词坛的巨擘,在北宋词坛上,他突破了柳永以来“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在词中,他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琴诗》,扩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
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兄妹戏丑〗(民间故事)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苏轼难荆公〗
宋代大文豪苏轼,号东坡。他经常和王荆公(王安石)在一齐研究字义。有一次,东坡指“坡”字请教王荆公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者乃‘土’之‘皮’。”东坡听了,不以为然,反问道:“照这样说来,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喽?”王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不知辛苦为谁甜〗
苏东坡字子瞻,他任杭州太守时,经常与诗僧佛印参禅、唱和,二人最是友善。东坡喜欢吃烧猪。佛印和尚住金山寺时,常常做好烧猪等待东坡来吃。
一天,苏东坡又来到金山寺,而佛印做的烧猪却被别人偷吃了,佛印甚感不快。苏东坡便作了一首游戏诗,安慰佛印: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为甚酥〗
苏东坡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有一天,曾去何秀才家聚餐。何家做的油果非常酥脆可口,苏东坡边吃边问:“这种油果叫什么名字?”主人回答说还没有取名字呢。东坡又问:“为甚酥?”(为什么这么酥脆)座中众客皆曰:“您说的‘为甚酥’三字就可以作为它的名字了。”
还有,潘长官因知苏东坡不能饮酒,东坡每次来赴宴时,就特地为他准备了一些度数低的甜酒。苏东坡饮之笑着打趣道:“这酒一定是错煮水了。”
一天,苏东坡忽然心血来潮,想吃油果,便作了一首小诗向何秀才索求之:
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都是药名〗
苏东坡和姜至之参加朋友的宴会,二人同坐一席。席间,姜至之先说了个酒令:“在座的诸位各要打一个药名。”于是指着东坡说:“你就是个药名。”东坡莫名其妙,连忙请教。姜至之说:“子苏子。”东坡随口对他说:“你也是个药名,如果不是半夏,那一定是厚朴了。”姜至之一时不解,反问东坡有何说法。东坡笑着告诉他:“不是半夏、厚朴,为何以姜制(至)之呢?”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文字游戏〗
苏东坡听说王荆公的《字说》刚完成,前去荆公处祝贺,并戏言道:“大作中说:以‘竹’鞭‘马’为‘笃’。但我还有个疑问:“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么可‘笑’的?”荆公笑而不答,却反问道:“‘鸠’字以‘九’从‘鸟’,难道也有什么证据吗?”
东坡立即作答:“《诗经》上说:‘尸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娘,恰好是九个。”
王荆公听了,欣然点头应允。时间长了,才知道苏东坡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七分诗,三分读〗
秦少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诗人郭祥正有一次路过杭州,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咏起来,直读得感情四溢,声闻左右。吟完诗,征询东坡的意见:“祥正这些诗能评几分?”
东坡不假思索地说:“十分。”郭祥正大喜,又问何以能有十分。东坡笑着答道:“你刚才吟诗,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由于“”字数限制,以下内容请参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9212&page=1
■苏姓典故、趣事[更为丰富]
■苏姓起源[更为丰富]
■苏姓历代迁徙史[更为丰富]
■国外苏姓介绍
■苏姓分布[更为丰富]
■苏姓家谱介绍
■苏姓家谱文献目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F77917整理]
供你参考吧,漳州苏姓:
参考资料:
http://zzlhnet/viewthreadphptid=141244
里面内容较多,资料比较全面详细,我不一一转载,楼主有兴趣可以进去看看
(一)龙海市:现有姓氏388个,全市苏姓有26731人,排列第9位。
苏宋杰派系苏沛支派(格林苏姓),传衍至今有6个村社,2500人。
青礁,地处九龙江汇海之滨,古时属漳州府龙溪县三都,今属厦门海沧管辖。青礁苏氏肇基始祖宋杰公,名颐,号碧溪。第三世苏竦,字廷仪,登宋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苏竦传二子(四世),长子溥,字渊夫,登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居青礁;次子沛,字泽夫,迁居港尾格林,为格林开基祖,繁衍港尾镇格林村碑仔头、高厝、埔尾、和尚坑、下格林、凤岭等社,还有迁徙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
苏宋杰派系苏朴支派(虎渡苏姓),传衍至今有50个村社,24231人。
青礁苏氏肇基始祖宋杰公第四世苏溥,传二子(五世),长子椿,次子朴。苏椿传四子(六世),长文灿、次文育、三文炜、四文烨,俱守祖青礁。苏朴在南宋末年,由青礁避居虎渡,始为开基祖。朴公娶进士郑申舜之女,生八二宗簿;而郑氏先亡,置虎渡庄,再娶何氏,生八三府君。八二宗簿守居青礁大观后,二世又分居厦门海沧区东孚镇贞岱、凤山二村和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传衍至今,已有5000人。八三府君居虎渡,繁衍45社,尊朴公为虎渡支派开基祖。虎渡苏姓分布如下:
东泗乡有19个村社:虎渡村凤口、常春、岭头、南山兜、上径、猫仔空、风柜斗等社;太江村全村;东泗村庵前社;卓港村南陂、南陂头、高坑、厝仔等社;水浒村龙潭社;董浦村董门头、石钟等社;松浦村守宜社;松岭村全村;碧浦村全村。
海澄镇有23个村社:下埭村下内、田洋、三落、六壁、苍浦、仓前等社;内楼村外楼、许前、华瑶、东门、北门等社;罗坑村罗坑、广林等社;合浦村埭里、高井、下渡、新渡、东山尾等社;内溪村碑头、苏厝、田辽、溪田等社;玉枕村博士社。
九湖镇蔡坑村蔡坑社。
颜厝镇宅前村下洋社。
浮宫镇美山村青美苏社。
(二)宋杰派字辈
苏宋杰派系在漳州苏姓当中,占有四分之三人口,约有30000人。他们主要集中在龙海市南部60个村社,并形成两大支派,即虎渡苏姓和格林苏姓。
虎渡、格林苏姓通用昭穆字辈是:“文佛郎言五,十乾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
家风。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这首序诗有四十个字韵,每字一世,相传后代。先标部分何人何时所作,暂无资料可考,后标部分已知苏尚斌所写。尚斌,贞岱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举人,授临清牧,有治声。贞岱,原属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海沧区。南宋末年,虎渡始祖朴公有两个儿子。长子文焕(八二宗簿),由郑氏所生。郑氏先亡,朴公再娶何氏,生文发(八三府君)。文焕娶林氏为妻,婚后复回青礁大观后守祖,遂为贞岱开基祖。贞岱曾经人丁兴旺,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年间贞岱苏氏大量迁入深青,使这个古驿站变成颇有规模的小集镇。贞岱版字辈诗,有多种版本,抄录如下:
1、《苏氏族谱贞岱录存》(手抄本):“文佛郎言五,十乾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2、《高雄县路竹乡武功宗亲会周年大会手册》:“文佛八正秉,十乾启国崇,潜维恒隐用,奕世振家风。孝有成宗志,诗书择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连登。”
3、《苏氏族谱》(苏功成):“------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
4、《苏有哲族谱》(台湾苏云良提供):“------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这首序诗在贞岱和虎渡世系排列上,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对这首贞岱序诗就是虎渡大宗序诗,持有怀疑看法。不同点在于,贞岱是从第一世文焕算起。而漳州地区虎渡苏姓,包括格林苏姓在内,都是从朴公第四世孙算起,与贞岱的算法,相差两代人。也就是说,第一世文字辈在贞岱是朴公的长子文焕,但在虎渡却是朴公曾孙牧叟府君。
我的依据是道光六年版苏功成《同安苏氏族谱》,在这本族谱里面,从第十五世至第廿八世还保存着“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 这14个字。在虎渡祖庙,还保存着一块清乾隆九年《虎溪大宗义捐增置春秋两祭资田序》石碑,上面刻有23个捐款人名及世辈。如果按照贞岱算法,他们一个也对不上号。还有一句大家熟悉的古祠联:“五代分为四派瑶松竹梅”。 这个“五代” 就是虎渡第五世瑶溪、松溪、竹溪、梅溪。按贞岱算法,他们四人被排在第三世,与祠联相差二代。
总之,我认为贞岱版序诗不是虎渡大宗原有的序诗。因为资料欠缺,仅有《贞岱录存》手抄本存世,再加上十几年来太江等村社新编族谱,都把这首序诗当作通用序诗,时间一久就成了事实。
除了贞岱版序诗外,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序诗。作者苏信,虎溪人,寄籍广东饶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榜进士,官至巡按御史。今广东省海丰县梅陇镇石洲村,
还有苏信的后裔。苏信字辈诗是:“启世明伦理,孝友立纲常,敬恭在桑梓,礼义是吾乡,忠信以为本,积善有馀庆,兴育传纪广,邦族自荣光。”
究竟是贞岱版,还是苏信版,才是真正虎渡大宗辈序诗,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姓的故事
苏姓出自己姓。古帝颛顼孙吴回,为帝喾火正,掌民事,赐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为六族,长子樊,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阳,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之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门山),称有苏氏,有苏氏部族以苏草(即紫苏)为图腾。夏代末,有苏氏之国被灭,族人以苏为氏,四散避难。其中有一支向东南迁居于姑苏(即江苏苏州)。有一支向北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西)。周灭商时,这支苏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有一部分再迁苏水之滨(今河北完县境)。留在苏岭的苏族人归顺了周朝,其头领苏忿生入周朝为司寇,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灭。还有一支苏族人南迁今湖南梅山一带,后称为梅山蛮。宋代时再南迁,少部分混入土著,成为瑶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两广,成为南方苏姓先民。
苏姓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
苏姓的来源?
本文2023-10-05 05:28: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8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