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家谱循字辈后面是什么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夏氏家谱循字辈后面是什么辈,第1张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满 族 家 谱

  满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乡曹氏(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按祭祀时供五个香碟,族人自行断定 ,并 无其他依据。其他姓氏的几道沟之说,也同此),镶红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 松吾突,为一等轻车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拨入岫岩防御。曹氏行辈由京排列为 二十八字诗:“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

  哨子河乡汪氏(完颜氏)。镶蓝旗,完颜部后裔。祖先曾在铁岭范河南居住。来岫后先择城 南蓝旗营居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后落户于哨子河西蓝旗屯 ,子孙世居。自第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 景福长”。

  哨子河乡白氏。正黄旗。京始祖崇厄力,为护军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 自第十二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

  哨子河乡赵氏。长白山四道沟人,正黄旗。初来落户在岫岩镇火神庙胡同,后移居哨子河松 树沟,自六世祖起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廷瑞永连恩,万国景荣振,玉殿明安俊,福禄海成 云”。 大房身乡蔡氏(萨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拨至凤凰城驻防,镶蓝旗。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红旗。始祖三泰为京都文职笔帖式。1687 年(康熙二十六年)拨驻开原,同年又拨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辈排二十字诗为:“文景德 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达碑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初来落户在雅河,又从雅河分 到前营镇燕窝一支,庄河一支,哈达碑镇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 三年)买地落户的。

  哈达碑镇满氏。长白山三道沟人,镶蓝旗。从长白山出山时弟兄五个,来岫岩两个,一支落 户到哈达碑镇满家堡子,另一支落到哈达碑镇沟汤。

  汤沟镇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为族大分康、赫、张三姓。康姓为正黄旗,赫、张两 姓为正白旗。自1877年(光绪三年)订下行辈排二十八字诗为:“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 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偏岭镇关氏(瓜尔佳氏)。原居长白山西东北浑河。1651年(顺治八年)由北京拨至岫岩。 1924年(民国十二年)冬,编行辈排十四字诗为:“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

  杨家堡镇杨氏(易穆查氏)。辽东旧族,渤海国后裔,正黄旗。三世祖黑色携侄子黄毛来岫 岩,住在县城西门里道北。

  杨家堡镇齐氏(喜塔喇氏)。齐氏祖居北京巴颜洛豆籽胡同,镶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 四年)拨岫岩驻防,来三大支。行辈排四十字诗为:“○○永○○、保恩常贵庆、○○英奎 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世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为谱书上字迹 辨认不清)。

  兴隆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择大、小虎 岭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 文明”。

  兴隆镇赵氏。先人多尔衮。有一支到开原,又从开原来岫。

  兴隆镇费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镶红旗说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热河,雍正年 间来岫岩,占地娘娘沟。

  兴隆镇田氏。祖居长白山都市口,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落在娘娘城;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买费氏土地,落在兴隆娘娘沟。

  苏子沟镇王氏。镶黄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拨入岫岩,充当甲兵。生子六人。长子安索住,居 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黄旗沟东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黄旗沟后房子坟茔等 处。四子朱林太,居城北兴隆沟处,后移居远方,无从稽考。五子吾兰泰,居城北黄旗沟西 街。六子宁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边。自京始祖行辈排三十字诗为:“达平太阿那、 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钧溥林荣培”。

  岫岩镇唐氏(他塔喇氏)。长白山八木地人,正蓝旗。其先祖世袭五品,敕封云骑尉,京始 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厂,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拨岫岩驻防。

  朝阳乡吴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自第十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庚文明世、佩光 富贵荣、崇兴宁秉正、永庆和显同”。

  朝阳乡鲁氏。长白山三道沟人,正白旗。

  岭沟乡赵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黄旗。一支在北京,一支来岫岩。自民国年间行辈排二十 字诗为:“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新甸镇石氏(石马拉氏)。镶蓝旗。因拨兵驻防岫岩。行辈排四十字诗为:“那花跃金永、 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 庭”。 新甸镇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长白山二道沟。

  雅河乡洪氏。正蓝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 驻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沟的荞麦沟,后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乡董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其先祖撒玛哈先落户于北京,后移居雅河洪家堡东 十八副甲。行辈排20字诗为:“永成恩德志、广绪玉忠长、丰启明世显、立帝振家昌”。

  雅河乡巴氏(阿尔巴氏)。正蓝旗。

  红旗营子乡于氏(巴颜氏)。正白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先祖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而进京 , 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辞官带领族人来岫。早先居住在兴隆,取地名巴颜克拉屯(今地名 不可考)。后来族人大部迁往红旗营子,定居于家堡。

  红旗营子乡罗氏(萨各达氏)。正红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二始祖罗固三太拨来岫岩 驻防,住茧场沟。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拨兵岫岩驻防 。自第八辈排二十字诗为:“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永、德广世绍长”。

  红旗营子乡关氏(瓜尔佳氏)。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于岫岩北关门山坟沟中处为高祖立 坟。

  哈达碑镇关氏(瓜尔佳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户哈达 碑徐家堡。行辈排16字诗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大营镇何氏。长白山头道沟人,正蓝旗。

  大营镇温氏。长白山七道沟人,正蓝旗。

  龙潭镇白氏(齐义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

  汤沟镇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 东大营子,后移居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行辈排10字诗为:“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 哈达碑镇张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红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来岫岩后也建一四面 井。

  前营镇傅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镶黄旗。

  前营镇佟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白旗。

  前营镇闻氏。正白旗。来岫先落户仙人嘴,后移居闻家沟。

  苏子沟镇、兴隆镇张(彰)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先人彰武泰在乾隆初年随其父布尔 哈任乾隆皇帝御前侍卫,正三品骁骑校。后被派遣到岫岩任城守尉。因护驾有功,受到乾隆 皇帝嘉奖,提拔为锦州右卫副都统,正二品。在彰武泰任岫岩城守尉时,携带他的两个儿子 福兴阿、福伦阿及其家眷来到岫岩“跑马占地”。长子福兴阿在苏子沟北黄岭松树嘴(后称 张家隈)定居下来,次子福伦阿在兴隆大榆树定居下来。其彰姓后来演变为“弓”、“长” 张,但也有人继续用彰冠姓的。从彰武泰起行辈排列十字诗为:“武福宗继鸿,魁景云乐天 ”。

邢姓的来源

古老的邢姓来源有三,其中主要的两支是黄帝后裔。

周公姬旦的后裔

邢姓,《左传》上所记载的:“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说明得最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们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当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黄帝子孙。

春秋时代的邢国在被卫国并灭之后,周公的这一支子孙纷纷“以国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迁,仍然在家乡过老日子,有的则不甘忍受亡国之耻,陆续出奔到其他各地,开创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从河北播迁到了别的地方的。

出自制礼作乐的周公姬旦的后裔。《元和姓纂·十五青》记载:“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后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通志·二六·二·以国为氏》记载: “邢氏,侯爵。周公之第四子,受封于邢。僖公二十五年,卫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五青》记载:“周公第四子靖渊,封为邢侯。其地广平襄国县是也。《春秋·僖二十五年》:卫文公灭邢。子孙以国为氏。齐大夫邢公。晋大夫邢伯、邢侯。勇士邢蒯,其后世为滁州全椒人。汉司空邢绥之后有文伟,相唐武宗。五代梁名州刺史益善。万胜小将师遇。晋卫尉卿德昭。高丽广评侍郎顺。”这就是说,邢姓起源于周代,此支邢姓为周公姬旦之后裔,当然也是黄帝后裔,是用国名作为姓氏的。公元前11世纪,成王封周公姬旦第四子靖渊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建立邢国。公元前635年,邢国被卫所灭。周公姬旦的这一支子孙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邢,最早的发源地就是现在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的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据为“常山王”张耐蹩ぁD媳背保沼衷诖私⑺恼怨钡剿纬保哦咸ā

春秋时的晋国

出自春秋时的晋国。《姓考》记述:“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邢邑在今河南温县东平皋故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晋国是姬姓诸侯国,晋国公族系源于姬姓,韩姓也是源于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唐叔虞,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姓家族的另一支。所以,如果追根究底,这一支邢姓系周文王姬昌幼子唐叔虞之后,也是黄帝后裔。

尽管这两支邢姓得姓的时间、地点不同,实际上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姓的发源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的“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伐取邢丘”的“邢丘”之地,该地地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的平邢古城。

当周公的邢姓后裔陆续出现于春秋诸国,并逐渐锋芒崭露时,位于现在山西一带的晋国,又出现了另一支以邢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书所记述的:“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

少数民族改为邢姓

少数民族有的改为邢姓。北魏氐族人、清朝满洲人、满洲八旗性佳氏、黎族拉海氏、蒙古族等民族中均有改汉姓邢的。例如:

1邢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本汉族姓氏,世居三块石。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邢华源〗尼堪,满洲正黄旗包衣人,世居三块石。

2性佳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兴嘉、兴佳、邢佳,以地为氏。世居性佳、英额、马察、贝浑山秦等地,后冠汉字姓邢。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鄂能〗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贝昆沙秦,巴都礼同族。祖福瑚太祖时来归,父松阿里国初从征阵亡。鄂能攻定州先登城,赐号巴图鲁,以军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仕至奉天将军。子赫英袭。

〖都贝〗满洲镶红旗人,世居性佳,以地为氏,从征明桂王阵亡,赠云骑尉。

〖巴都礼〗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性佳村,父刚格,太祖时同族人福瑚来归。巴都礼屡从征伐,任佐领兼参领,累官都统、议政大臣,加世职骑都尉,无子,以从弟杭嘉袭。杭嘉子海都,护军统领、三等轻车都尉。

邢姓发源地

邢姓的最早发源之地河北邢台县,在历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这个地方,在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成为“常山王”张耳的王都。南北朝时,石勒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他的赵国,一直到宋朝之时,才定名为邢台,以迄于今。因此,邢台县之地一直声名响亮,来自该地的邢姓人,可以说是与有荣焉。

邢姓名人

古老而光辉的邢姓,名人载满史书。

如:三国时有邢贞,太常奉策;北齐有邢峙,国子助教;魏文帝时的邢庸,南北朝时的邢邵,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不胜枚举。北宋有邢禺;明朝有邢献之;清朝有邢谢;当代有邢西萍、邢崇智、邢兆棠、邢燕子,解放军将领邢士第,哲学家邢贲思,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邢新会,等。

邢峦:河间莫人,北魏官吏、学者。博览书传,有文才干略。累官散骑常侍兼尚书。后因大败仇池氐人杨绍先等其他战功,升殿中尚书。

邢劭:河间鄚人,北齐官吏、文学家。十岁能属文,少年聪慧,才思敏捷。官至国子祭酒、太常卿兼中书监。文章典丽,富于收藏。有《邢特进集》。其兄邢臧官至濮阳太守,清慎奉法,有令名。

邢杲:河间鄚(今属河北省)人,北魏末青州流民起义首领。公元528年起义于北海(今山东省潍坊),自称汉王,年号天统,拥众十万,威震各地。后被镇压。

邢颙:河间鄚人,字子昂,其性情高洁,时论称“德行堂堂邢子昂”、“真雅士”,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徙太常等,并被曹氏父子赐封为“关内侯”。

邢群:唐会昌年间在任户部员外郎处州刺史时,清正廉明,吏人畏之,百姓敬之,在其离任之日,百姓扶老携幼含泪送别。

邢焕:开封祥符(今属河南省)人,宋代大臣。其女为康王赵构之正妻。高宗即位后,封其女为皇后、其官历任枢密都承旨,庆远节度使。

邢昺:字叔明(932-1010年),宋代济阴郡人。太宗时擢九经及第,累官金部郎中,至礼部尚书。真宗初,设翰林侍讲学士,昺任此职,帝命昺坐讲《春秋》于殿上,并参与校定三《礼》,三《传》等。

邢宽:庐州府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永乐年间中状元,本来孙曰恭第一,帝以“曰恭”乃“暴”,而邢宽为刑宽,故点为状元。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署国子监事。

邢侗:字子愿(1551-1612),临邑(今属山东省)人,明代书画家。万历进士,官至陕西行省太仆卿。善画能诗文,尤以书法著名。其字为海内所珍,与董其昌、朱万钟、张瑞图并称。有《来禽馆集》。

邢澍:甘肃省阶州人,清代官吏、史学家。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好古博闻,精考碑版,工行楷。与孙星衍同撰《寰宇访碑录》,另有《关右经籍考》、《两汉希姓录》、《金石文字辨异》等。

邢居实:郑州阳武(今属河南省)人,北宋诗人。幼以奇童称。八岁作《明妃引》,知名于世。年十六、七又以文章驰名。有《 集》。

邢抱扑: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辽国大臣。历官政事舍人、翰林学士、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后拜参知政事,按察诸道守令。屡决滞狱,以平民冤。官终南院枢密使。其弟邢抱质,亦同朝任高官。

邢增捿:绍兴府新昌(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医药学家。屡试不第,弃儒学医,处方多灵验。有《医案新法》、《本草辑要》、《伤寒指掌详解》、《脉诀删补》。

邢契莘:浙江省嵊县(今峰州市)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考取清华第一期官费留学美国,入麻省理工大学选修造船造机系。

揭开战国序幕

春秋时代晋国的韩氏,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贵为上卿,后来更进一步与赵、魏两家分割晋国为三,揭开了历史上所谓战国时代序幕。这个显贵的家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已知是源自周文王的后裔唐叔虞,则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就实质而言,实在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较早出现于河北的第一支邢氏,是源自周文王之子周公,则两支邢氏的得姓尽管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所不同,而追本溯源实际上根本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氏的发源之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个邢丘之地,该地的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方的平邢故城。这项具体的证据,十足显出了邢氏的源远流长。 家世背景古老而光辉的邢氏,在历史上的表现一直十分优异,以汉、唐之际的漫长时间来说,杰出的邢姓名人就满载于历代的史书,如南北朝时的邢邵, 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迁徙分布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邢姓后裔分布于冀、鲁、豫、陕、京、津、东北、粤等地。

公元前635年,建都于今河北邢台的邢国被卫国灭亡,邢姓子孙出奔他方。后卫又被晋国吞并,则邢姓子孙有落籍晋国者,此际齐有邢郦目贵,晋有邢蒯,表明邢姓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北、山东一带。不久,源自晋国大夫韩宣子的邢姓开始在今河南温县出现,邢带便是韩宣子裔孙。两汉之际,见诸史册之邢姓有邢元、邢说、邢纪、邢举,还有东汉时任巨鹿太守的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邢穆。魏晋南北朝之际,邢姓名人大量涌现,高官不断,仅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就达十五人,且多为河间莫阝(今河北省任丘)人,多父荣子贵,诗书传家者,表明在此际,邢姓河间郡望已经形成。此期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纷争等导致社会激剧动荡,有少数邢姓子孙避居江南。隋唐之际,邢姓河间郡望依旧长盛不衰,兴旺发达,播迁繁衍以北方邻近区域为主,但南方一些地方,如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已有名载史册之邢姓出现。北宋时,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十分强悍,不断侵扰今冀、晋北部,邢姓因仕宦或避乱徙居当时的首都开封及河南各地者甚多。靖康之耻后,赵构偏安江南、北方各地悉归金人统治,邢姓避居江浙一带,其中邢世材由青州(今山东省淄博)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赵构之妻邢皇后的家族落籍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元代金后,北方邢姓发展平稳,而南方邢姓因避乱散居江南各地。明初,山西邢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北京、天津、东北等地。明中叶以后,邢姓有渡过台湾海峡赴台谋生者,此后至清鸦片战争后,因戍边、流放、仕宦、谋生等原因,有邢姓在一些偏远省份定居下来。如今,邢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等省为多,上述二省之邢姓约占全国汉族邢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邢姓郡望堂号

1、郡望

河间郡:汉为河间国,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北魏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2、堂号

邢姓的主要堂号有:“河间堂”、“守雅堂”、“三礼堂”等。

字辈排行

邢氏一支字辈:“巧联慧颖登富天长政和物阜宝康大运财气盈门友玉则仙”。

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源自邢国;望出河间:全联典指邢氏的源流和郡望。

皇宫讲史;帷幄参机: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济阴人邢昺,字叔明,宋太宗时抉擢九经及第,官至金部郎中。宋真宗初年,任翰林侍讲学士,宋真宗特命他在殿上坐着讲解《春秋》,又参与校订《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等书。后任礼部尚书。下联典指北魏朝时期的莫县人邢峦,字洪宾,博览书史,有文才武略,历官散骑常侍兼尚书、殿中尚书。屡次与梁国作战,多参预机密。

文章典赡;德行堂皇:上联典指南朝时期的邢劭,文章典丽,名动公卿。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邢颙,字子昂,以德行举孝廉,人称“德行堂皇邢子昂”。

御筵讲易;帷幄参机: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邢昺,宋太宗时擢九经及第,累迁金部郎中。宋真宗初置翰林侍讲学士,以邢昺为之,命坐讲经于殿上。下联典指后魏朝时期的邢峦有文才干略,累官散骑常侍,兼尚书,屡与梁国作战,有功,官终殿中尚书。

惜夫早世;愧貌不如: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邢居实,字敦夫,工文辞,早逝,苏东坡、黄庭坚皆为之痛惜。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尹夫人,自愧不如邢夫人貌美。

2五言通用联:

惜敦夫早世;愧美貌不如: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邢居实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邢夫人事典。

3六言通用联:

佺山藏书万卷;叔明及第九经: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史学业家邢澍,字雨民,号佺山,阶州人。清乾隆进士,官南安知府,藏书万卷。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经学家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擢九经及第,官礼部尚书。有《尔雅义疏》等。

德行称实美品;文章占榜高魁: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国的尚书仆射邢颙,字子昂,郑人。举孝廉。不就。曹操辟为冀州从事。时人语曰:“德行堂堂邢子昂。”后迁太子太傅,曹魏文帝时拜尚书仆射,赐爵关内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邢宽的事典。

4七言通用联:

方正纯厚通三礼;善诗能文列四家: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齐国子助教邢峙,郑人,通三礼及《春秋》。为人方正纯厚,有儒者风度。他不许太子吃邪蒿菜,恐行不正。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收画家邢侗,字子愿,临邑人(今山东临邑)。进士。官至陕西行省太仆卿,善画,能诗文。尤以书法著名,其字为海内所列。与董其昌、朱万钟,张瑞图并称“四家”。有《来禽馆集》。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红:此联为邢岫烟撰题联。

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扬辉桂一枝:此联为邢家老店西屋联。

柳下乍衔千眯絮;花间仍扶万年枝:此联为明朝时期的诗人邢昉《故宫燕》诗句联。邢昉,字孟贞,一字石湖,明朝诸生。为诗清真古澹,最为王士祯推赏。有《石臼》前后集

5典故、趣事:

邢进士遇盗:邢进士身材矮小,然生性滑稽幽默。有一次,他在鄱阳县遇到了强盗。强盗不仅搜去了他身上的钱财,还要杀死他以除后患。正在举刀之际,邢进士一本正经地对强盗说:“人们都已经嫌我长得太矮,而称我邢矮子了,官人你如果再砍去我的头,我不就更矮了吗?”强盗听了,不觉大笑掷刀,饶他而去。

你好,南乐县应该不会有卖台球桌的地方,你要开台球厅的话,可以到郑州看看,郑州有个卖绅士台球桌的地方,名气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台球厅用的就是他们的,全称是“郑州绅士台球桌”,你上网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南乐县位于河南省东北端,隶属河南省濮阳市管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字圣仓颉故里。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一行的故乡,古朴典雅的民俗民风,多种新颖的名优特产,有特色风味的小吃,形成南乐县经济开发环境。地处平原,物华天宝,处三省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

南乐县[1]位于河南省东北端,豫、冀、鲁三省交界处,辖5镇7乡,南乐

与清丰县相邻,东与山东省莘县隔河相望,西北分别与河北省魏县、大名县接连,境域624平方公里,其中县城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人,隶属濮阳市管辖。相传黄帝之子昌意曾经在此居住,并筑有昌意城,汉初因置乐昌县。“乐”取沃野平壤、茫茫乐土之意。西晋改为昌乐县,隋时县废,唐复置。五代后唐避庄宗祖父李国昌讳,因唐代昌乐县治在汉晋故治之南,更名南乐。

2历史沿革

夏为兖州,汉初置乐昌县,属东郡,其址位于今南乐县城西北175公里仓颉陵北侧,因县内古有昌意城,相传为黄帝之子昌意所筑。“乐”取沃野平壤,茫茫乐土之意。西晋置昌乐县,县治与乐昌同垣。何以将乐昌二字颠倒过来,可能认为昌在乐后,与古圣昌意之名不恭有关。南乐旧志与新志,皆言此县寻废。晋置废昌乐县时间和何以置废匆匆,其因不祥。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分魏县复置昌乐县。隋大业元年(605年)废昌乐县入繁水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昌乐县。六年(623年),昌乐县治由吴村北(即仓颉陵北侧)向东南迁至谷村一带(距今南乐县西北10公里)。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晋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以新治在旧治南,故改名南乐。一说在晚唐出土的墓碑志中已有南乐之名,南乐名称始于何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为避河患,敕令南乐县东迁今城,即今南乐县城。

2000年,南乐县辖3个镇、9个乡:城关镇、元村镇、韩张镇、近德固乡、寺庄乡、谷金楼乡、西邵乡、杨村乡、梁村乡、福堪乡、千口乡、张果屯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68360人,其中:城关镇43659人、韩张镇34919人、元村镇46781人、杨村乡28469人、张果屯乡34579人、千口乡40276人、福堪乡40426人、谷金楼乡32881人、西邵乡41679人、寺庄乡48984人、梁村乡41174人、近德固乡34533人。

截至2013年11月20日,南乐县辖5个镇、7个乡:城关镇、韩张镇、元村镇、福堪镇、张果屯镇[2]、千口乡、谷金楼乡、近德固乡、杨村乡、西邵乡、寺庄乡、梁村乡。

南乐战役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4月,中国八路军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河南省南乐县城及其周围地区对日军及伪东亚同盟自治军的进攻战役。

南乐县城位于冀鲁豫区腹地。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收复清丰、内黄、濮阳、朝城之后,该城已成为日伪军孤立据点。为巩固与扩大卫河以东和开辟卫河以西地区,冀鲁豫军区集中3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及地方武装与民兵发动南乐战役。24日23时,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主力部队在火力掩护下向南乐县城发起强攻,迅速从城西南和西北角攻入城内,旋即对伪东亚同盟自治军第3旅旅部和伪保安团团部及日军小队分割包围,尔后采取先打分散小股,后打集中大股之日伪军的战法,激战至26日,全歼守城之日伪军。与此同时,开赴浚(县)滑(县)和大名地区担负打援和牵制日伪军任务的冀鲁豫军区第3、第7、第9军分区部队亦将外围据点全部拔除,并击退由安阳、大名等处出援之日伪军。战役于27日结束。

此役,军区部队及清丰、南乐等县大队攻克南乐县城和清丰、卫河、南乐境内日伪据点,歼日军1个小队、俘伪东亚同盟自治军第三旅旅长杨法贤。八路军共歼灭日伪军、3400余人,攻克据点32处,缴获大量武器和粮食。卫河县全境获解放。

城关镇原为五代王彦章驻兵营地。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南乐县治迁此。筑土城,周长6华里又130步。明嘉靖年间易砖城。昔城内有七龙庙,八虎街,十二牌坊,八大槐诸景。

璨 固

在城关西南有赵、丁、李、张四璨固。“璨”在全国城镇乡村名称中未见用此字者,是罕见的稀有字。首先用此字者是元朝隐士张淳。张淳,字梦山,他学问渊博,不作官,著书立说,有《梦山文集》。“梦山三峰”为南乐八景之一。

岳 固

在县城北1公里,该村西南,旧有水潭,深数丈。四时清澈,因属元代处士傅西溪所有,故曰“傅潭”。“傅潭秋月”为南乐八景之一。今傅潭酒、岳固酒皆以此命名。

元 村镇

为元村镇政府驻地,距县城西125公里。该村镇形成于北魏时期,原为鲜卑族拓跋氏居住之处。孝文帝改拓跋氏为汉姓元氏,故名元村。

留 胄

属元村镇。传说武王灭纣以后,行至此处认为天下太平,令将士解盔卸甲,埋留此地,故名留胄。

操 守

属元村镇,原为操刀营。传说有三:武王伐纣,诸侯会此,严戒操刀;武王伐纣,军驻此处操练刀枪;南北朝时,北周军队在此操练刀枪,故名操刀。清同治年间知县以“操刀”二字不祥,改名操守。

谷 村

出自复姓谷那氏。谷那氏祖居此地,唐初有谷那律,其子孙改复姓为单姓,故名谷村。唐武德六年(623年),昌乐县城由仓陵北迁至东南55公里谷村一带。五代贞明二年(916年),晋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改名南乐。北宋元丰四年九月,东迁今治,县治于此历358年。

梁 村乡

为梁村乡政府驻地,距县城西北14公里。唐代已有此村,以姓氏命名。

千 佛

属梁村乡。该村外原有大寺一座,内塑佛像4尊,俗称千佛寺。明初姚张诸姓,从山西迁此寺旁建村,以寺为名,故名千佛。

吴 村

原名史官村、吴家楼,距县城西北18公里,今属梁村乡。村北有仓颉陵庙,仓颉陵,为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相传黄帝之子昌意封于此,建昌意城。黄帝史官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现有仓颉陵庙和造书台。西汉初于此置乐昌县。晋改昌乐,北魏置昌乐郡,东魏郡废,只存昌乐县。唐武德六年迁县治于谷村一带。

邵 庄

距县城西北13公里卫河西岸,今属梁村乡。该村南有一高台,台上旧有三娘子台和九天玄女殿,松柏成荫,每年二月二十五日和九月二十七日有庙会。相传宋时黄河泛滥,守堤官三女儿为救百姓跳水堵口而死,民感其德。筑三娘子台及三娘子庙,以示纪念。

寺 庄乡

为寺庄乡政府驻地。距县城西北75公里。该地旧有安庆寺,村以此寺得名。相传北宋元帅杨延昭与辽兵战于此得病,被西寺庄名医袁代治愈,杨以重金相谢,袁拒而不受,只求传习枪法。杨延昭应诺,并将杨家枪谱相赠。袁代无后,将枪谱送与东寺庄韩家。韩家视为珍宝,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利 固

在寺庄乡西南,为明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魏允贞故里。后迁于南乐县城内。

张浮丘

在寺庄乡西,濒临黄河故道。辛亥革命爆发后,该村以杨杰为代表的八家大地主与杨俨为代表的中小地主斗争相继近十年,时称“八大家”与“八小家”斗争,其时间之长,耗资之大,波及之广,涉及人之多,都是非常惊人的。

近德固乡

据清咸丰三年(1853年)《大名府志》记载,明初,县人在此设立社学,取名“近德”。意在赞村民和善,近乎道德。“固”坚固之意。愿近乎道德之风永固,故名近德固。

近德固乡在西汉时属乐昌县地,东汉时属阴安县,晋属昌乐,隋朝为繁水县地,唐时复归昌乐县,五代归南乐。乡名无考。明朝时,全县设35乡,近德固乡北部属长泰乡。明中期改乡为里,清朝改里为社。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社建区,近德固乡大部属四区。抗日时期,近德固乡为卫河县地。1946年撤卫河县,该地复归南乐。建国后,全县分6个区,近德固乡为六区,区政府机关驻近德固。1956年撤区建乡镇,始有近德固乡。1958年改为公社,1984年复为乡。

近德固乡政府原驻李村。1975年迁佛善村南安济公路北侧,即今址。

善缘疃

距县西9公里,今属近德固乡。传说明初燕王朱棣靖难时途经此地石上屯,人已逃亡,井亦堵填。时值盛暑,燕兵口干舌渴,战马嘶鸣,正在焦急时,见二童桃水而来,将士争相饮喝。一担清水,甘洌甜美,想不到千军人马饮之不尽。燕王知是仙童,遂相拜谢,却不见二童。后燕王登极为皇帝,便命饮差在此建二仙堂,改村名为善缘疃。

佛善村

在近德固乡北,有人5000口,为一大村,取拜佛求善之意命村名。该村于1927年4月成立中共佛善村党支部,为濮阳市最早的农村党支部。现村南有中共直南特委创始人刘大风和烈士吴书升陵墓,现已立碑纪念。

留固店

位于近德固乡政府南6公里,现有2000多口人,是个大村。据胡氏家谱载:明初自山西迁来时,该村就名留固店。相传宋代村西有一条官路,路旁有一店,地势高。原有一村,名佛台村,地势低洼,后黄河泛滥,村落冲毁,唯留一店。佛台村人皆依店建房而居,因地高店固,又以留下此店为由,故改村名为留固店。现村东路南有株古槐,传为刘秀系马槐,人称汉槐(据析可能为宋代前古槐)。1937年10月,***人刘大风在此槐下成立“181师抗日游击队”,后改名“四支队”,今为革命纪念地,树碑以志。

吉 七

现有西、东、温三吉七,位近德固乡南,相传为刘秀访吉昌、马五处。三村之间,潴龙河畔有阎王庙、建筑面积之广,在濮阳市尚属少见。现庙院内有株古槐,胸围15米,为大古槐之二代槐。

杨 村乡

唐朝时,杨村乡一带为昌乐县礼行乡。当时的村名有乐博村、曹八娘疃等。宋、元时期,仍为乡的建制,而乡名失考。据迁民碑记载:明初,有杨姓自山西洪洞县一带杨村迁此,定居成村,并沿用杨村之名;明中期,李姓从山西迁此;明末仝姓、史姓先后从山东濮洲一带迁此,睢姓从本县睢庄迁此,各分居一方。后杨姓渐衰,仝、史、李、睢等姓渐成旺族。遂在村名前加“仝、史、李、睢”字,称仝杨村、史杨村、李杨村、睢杨村以示区别。1956年乡镇取代区的建制,称吴村乡,驻吴村集。1958年人民公社取代乡的建制,公社驻地由吴村集迁到仝、史、睢、李四杨村之间,称杨村公社。1983年恢复乡的建制,称杨村乡至今。

吉 道

现杨村乡西有杨、郭、齐、聂四吉道和前后两吉楼。传说殷商时此处有一条殷河,其水清澈,鱼跃柳荫,鸟语花香,景色秀丽。纣王及妃妲己东游至此,招民工万余,命一天一夜盖两座花楼,并建花园和梳妆台,赖仙人鲁班相助得以筑成。后人于此建村,以神仙相助,逢凶化吉之意,取村名为吉道、吉楼。因纣王卫队在花楼旁住宿,其地名楼营。

曹八屯

位于杨村乡政府东北2公里。该村原名曹八娘瞳。相传曹氏有兄弟八人,皆有勇谋。其父率八子随李渊反隋,几经征战,军功显赫。父及七子相继阵亡,唯余八郎。曹八郎不愿受封居官,与母辞朝。李渊将其母子封于昌乐县地。曹母为人贤慧,和睦乡里,所居之处,人称曹八娘瞳,后演变为曹八屯。

南清店

在杨村乡南,界于清丰、南乐两县之间,取二县各一字命名。有言该村原名清丰店,隋孝子张清丰故里。此说有误。不可讹传。

西 邵乡

为西邵乡政府驻地,距县城北13公里。相传五花营为一古代营垒,军营四方设哨,该村居西,为西哨,后演变为西邵。此说是否属于附会,现已无法考证。

李西邵

位于西邵乡政府以东15公里、西与王西邵和赵西邵相交;村内以李姓为主;有名的手工艺村、小吃芝麻糖更是远近闻名。

王崇疃(町)

在西邵乡政府正北5里。清光绪年间因在村东头建有高炉“以冶为业”故又称“铁炉”。

五花营

在西邵乡政府西南2公里。明正德《大名府志》载:“五花营在县北十八里,唐河北五镇常会兵于此,故名。后人因其壁垒聚居成镇。”又考,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五月,北京(今大名)留守粱思宝,将十万贯金银珠宝、奇巧缎物,差县尉马安国一行送至京师,赶六月初一为蔡京上寿。途至此,被梁山好汉晁盖、吴加亮(吴用)、刘唐、阮氏兄弟等人所劫。这就是有名的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蔡 村

位于西邵乡政府西南黄河故道西岸。清光绪《南乐县志》载:“桑泉在县北迤西二十里蔡村坑,常伏不见,人呼其坑曰桑坑,深数尺。每大旱,村人掘之丈许,辄见古桑根,大如柱础,色类凡桑,隐隐有金星,中嵌一穴,围可四五寸,甘泉溢出,以为雨征,旬月后渐复湮塞。泉涌时有金蛙跃出,昔人以细绳缒铅探之,数十丈不可底。”今经实地考察,其说不谬。

谷金楼乡

为谷金楼乡政府驻地,距县城东北6公里。乡北官庄,清设私立学校,颇有名望。乡东西小集以生产甜瓜闻名。乡西闫李谷金楼有明初古槐一株,明代枣树两株。

平 邑

在县东北4公里,属谷金楼乡。周威烈王八年(前418年),赵成平邑,取意平原之邑。东魏置平邑县,北齐废。隋复置平邑县,大业初省入贵乡县。现有前、后、中、东四平邑,是一古老村落。

方山固

距县城北35公里,属谷金楼乡。现有梁、王、崔诸方固,皆以方山为名。此处原有东西二山,并峙而立,其形方正,故名“方山”。北宋时,黄河屡滥为患,方山几遭涤荡,渐不复存。“方山夕照”为南乐八景之一。

岳 连

现有前后二岳连,在谷金楼乡东南。该村明前称王庄村。明初有一姓岳名连的医生来此定居,行医有方,颇有声望。岳连去世后,人们念其德,改村名为岳连。

韩 张镇

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东125公里。该村为古遗址,三国后为东武阳县,隋唐为武阳县,后改武圣县。唐开元七年(719年),以春秋齐桓公会诸侯于此,赴洛阳朝周王为由,改为朝城县。五代梁将王彦章曾驻兵于此。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黄河泛滥,朝城东迁杜婆镇(即今山东莘县朝城镇)。原址遂成集镇,金称韩家镇。元末明初迁来张姓望族,改名韩张店。1986年,称韩张镇,原镇北有演教寺。“演教钟声”为南乐八景之一。

张果屯镇

为张果屯镇政府驻地,距县城东南12公里。相传明初,该村有一张姓老翁,膝下无子女,广行善事,家种果树百亩,果熟,多分送乡里,人称张果老人。死后,人们感其德,取村名张果屯。

孙 黑

张果屯镇政府西南有前、后孙黑和东、西吉干,其村名来历与王莽赶刘秀故事有关。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从濮阳过畔观县到东武阳县地,行至孙黑村时,太阳已落山.夜幕降临,人困马乏,刘秀与部下想在此休息一会。不料王莽追兵已至,刘秀跃马扬鞭,急急赶路,摆脱了王莽的追兵。后来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村,一名昏黑,一名急赶,后演变为孙黑和吉干。

张果屯北街鸡叫早,南街鸡叫迟。此处还有板倒井、马倒沟、哑驴寺等均与王莽赶刘秀传说有关。

千 口乡

为千口乡政府驻地,距县城东175公里。千口为南乐县大村之一,以百姓拥有千口而得名。该村阎现朝院内有株古槐,胸围735米,为濮阳市古木之冠,树龄约1500年,被誉为“活文物”、“千岁槐”。

张庄集

以张庄集为中心的李家村、阎村、武家村、杜家村和樊村六个自然村,像一朵抗严寒、斗冰霜的梅花,地处南乐、清丰和山东莘县三县交界处。东濒徒骇河,隔河与山东相望,西为广阔的红荆盐碱坡,南为理直沟,北有南乐通山东的大道,水陆交通方便,为战略要地。

1941年秋,中共南乐党组织派人来这里活动,把六个村的群众组织起来,用武装保卫家乡,取名“武联防”,共有300余人,90多支步枪和12门**。从1942年至1944年多次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大长了人们抗日救国的势气,成了抗日战争的堡垒。现作为革命纪念地,树碑志之。

东西梁村

该村为明朝御史梁天启故里,其墓在苗郭、北郭两村之间。

福 堪镇

为福堪镇政府驻地。距县城东北20公里。该村明初为韩家庄,因南街有一古井,水旺质好,堪称福地,故名。

宋耿落

村南有东汉公侯族墓,俗称“赫胥陵”。出土有黄釉陶仓楼、错金银铜带钩、盘龙石砚等国家珍贵文物。

才 丈

今属南乐县福堪镇。据传明初,杨氏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老大居北坟上,老二居今才丈。老二迁居此地后,种植许多杨树,后成材,不忍刨掉,盼望成材的杨树继续成长,取村名“材长”,后演变为才丈。

龙 卧

南乐县福堪镇古时有一条龙卧河,河边有一龙卧村。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驻兵卧宿于此,故名龙卧。

该村昔有龙卧寺,占地50多亩,建有前后大殿、厢房、耳房,盛时有僧数百人。1935年寺被拆除,在佛座下发现一大砖,上有“主建人程咬金”字样,故推测该寺建于唐初,可能与李世民居此有关。

7方言

南乐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隅三省接壤处。南乐方言属汉语华北官话中的中原官话,接近普通话。一县之内的方言又有差异,根据音系方面差别,可将全县分为:县城周围、元村、梁村、县东南边沿带四个方言小区。

县城周围包括城关镇、杨村、张果屯、西邵、寺庄、近德固、福堪镇、谷金楼乡、韩张镇及千口乡大部,人口3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96%,该区方言是南乐的主要方言。主要特点:尖团音分明,有节奏感,语尾拖长腔,且多降升调,口语有一些合音字。元村方言区,限元村镇所辖全部村庄,人口43万,占全县人口的 99%。某些字音同濮阳、滑县方言接近。普通话中基本音节是zhi、chi、shi的字,元村话中大部读作[tſi]、[tſ‘i]、[ſi],听起来好象ji、qi、xi,普通话中读zhu chu shu的字,在元村话中大部读作[tſy]、[tſ‘y]、[ſy],听起来很象ju、qu、xu,这是元村话区别城关话的重要标志。梁村方言区,在卫河西岸,梁村乡所辖全部村庄,人口36万,占全县人口的82%。主要特点不分尖团,没有尖音,邻近河北魏县的千佛、吴村、安庄等村庄部分人把声母是z、c、s的字读作zh、ch、sh,口音生硬拗口。县东南边沿地区包括千口乡的武家村、杜家村、阎村、张庄集、樊村、西节村、郭村、枣科、焦村、李家村、大清,人口近万人,占全县人口的23%,从语音到语汇很大程度上近于山东莘县。主要特点:声母sh、f相拼的合口呼韵母u、uo、ui不分,ei、ai混用,比城关话多一个声母,代表字有娘、牛、年等。

究其各方言小区特点的渊源,原因有三:

(1)受行政区划的影响 南乐县位于河南省东北边沿冀、鲁、豫三省交界,县西梁村乡与河北魏县,县东南边沿区与山东莘县,世代相邻,联姻通商,交际因便利而频繁,语言互为感染,故县西梁村乡口音与河北相似,县东南边沿区口音近于山东。

(2)地理环境的局限 旧时,县西卫河、县东徒骇河为天然屏障,交通受阻,两岸人民往来不便,水土相邻,语音有异。县东、县东南边沿地带同与山东接壤,而县东受徒骇河的阻隔,语音亦不受其影响。再则,南乐自古多南北向官道(即大路),东西官道极少,人们南北流动性大,交往多;东西流动性小,交往少,这也是形成南乐东西语音差异的原因所在。

(3)移民带来的语音差异 元明之际,由于战乱、灾害,南乐境内人烟稀少,明初曾徙山西之民实南乐。移民并非来自一地,语音各不相同,外地移民与本地居民语音互为杂糅、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这是元村话别出一格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是形成南乐现阶段各方言区语音特点的主要因素。社会交往的频繁,以及普通话的推广,使用方言土语的人越来越少,群众语音逐渐向标准化(普通话)发展。尤其是学校实行普通话教学,对于语言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夏氏家谱循字辈后面是什么辈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