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女花讲的是什么故事?
《帝女花》故事讲述明末思宗长女长平公主年方十五,因奉帝命选婿,下嫁太仆之子周世显,无奈闯王李自成攻入京城,皇城遂破,崇祯手刃众皇女后自缢。
长平公主未至气绝,被周钟救返藏于家中。后来清军灭了闯军,于北京立国。长平公主知悉周钟欲向清朝投降,幸得周钟之女瑞兰及老尼姑之助,冒替已故女尼慧清,避居庵中。
世显偶至,遇上扮作女尼的长平公主,大为惊愕,几番试探下,长平重认世显。然而此事为清帝知悉,勒令周钟威迫利诱他们一同返宫。夫妻二人为求清帝善葬崇祯,释放皇弟,遂佯装返宫,并在乾清宫前连理树下交拜,然后双双饮砒霜自杀殉国。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粤剧戏宝《帝女花》,由唐涤生根据古曲《妆台秋思》改编而成,然而,有关清人黄燮清原著《帝女花》传奇及其本事,却很少人提及。
曲痴知县黄燮清,原名宪清,字韵甫,别署吟香诗舫主人,祖籍浙江海盐,道光十五年举人,官湖北松滋县知县。黄氏於仕途上,虽无大作为,却嗜好戏曲,着有《倚晴楼七种曲》,收入《茂陵弦》、《帝女花》、《脊令原》、《鸳鸯镜》、《凌波影》、《桃溪雪》及《居官监》共七曲十二卷。
清朝皇帝吃饭是极讲究的,不仅有最高的伙食标准、高大上的餐具,还有用膳时的摆谱和术语,更有不能让外人知晓的饮食偏好,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皇帝拥有高水平且庞大的御膳房团队。
皇帝用膳时间
清皇室源起于东北满族,因此在饮食上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
皇帝用膳术语
皇帝吃饭自有专门的术语。管饭叫“膳”,吃饭叫“用膳”或“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候——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这样,“传膳”的号令一路下去,,直传进御膳房。几十名太监的“传膳”大队,直奔养心殿。
皇帝御膳房团队
按照清宫规制,宫中的膳食机构内内务府和光禄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内务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负责,官厨役370人;御茶房和清茶房120多人,两处太监共一百五六十人,御茶膳房下设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和饭局。各种宴会则由光禄寺的礼部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和御茶膳房共同承办。御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设总领三人,承应长二人,承应人十五人,庖长三人,庖人二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此外还有太监一百五六十人。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员开列出膳单,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
皇帝用膳排场
所谓的“摆谱”,不是东北人的摆家谱,而是摆菜谱。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菜谱变少,120道减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当皇帝时的咸丰年间,又减为32道;奕詝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
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一顿饭少说要花200两银子。皇帝吃饭时摆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每道菜名叫什么,掌勺的大厨是谁,在盘子边都要标得一清二楚。这样一是保证饭菜的质量,显掌勺的手艺;二是万一饭菜出了质量问题,比如有毒,追究起来也方便。
皇帝御膳餐具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讲究的,以金银器为主,即使是陶瓷制品,也是上好的质地。其中,金质碗、碟、盘等器皿最能显示皇家的气派,故而皇家都喜欢“金饭碗儿”。如果改用其他质地的器皿盛饭菜,会惹主子生气的。
如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三日《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记载,当天乾隆帝使用的餐具是:金羹匙1件、金匙1件、金叉子1件、金镶牙箸1双、银西洋热水锅2口、有盖银热锅23口、有盖小银热锅6口、无盖银热锅10口、银锅1口、银锅盖1个、银饭罐4件、有盖银桃子6件、银镟子4件、有盖银暖碗24件、银盖碗6件、银钟盖5件、银錾花碗盖2件、银匙2件、银羹匙13件、半边黑漆葫芦1个、内盛银碗6件、银桶1件、内盛金镶牙箸2双、银匙2件、乌木筷10双、高丽布3块、白纺丝1块、黑漆葫芦1个、内盛皮7寸碗2件、皮5寸碗2件、银镶里皮茶碗10件、银镶里5寸无分皮碗1件、银镶里罄口3寸6分皮碗9件、银镶里3寸皮碗22件、银镶里皮碟10件、银镶里皮套杯6件、皮3寸5分碟10件、汉玉镶嵌紫檀银羹匙、商丝银匙、商丝银叉子2件、商丝银筷2双、银镶里葫芦碗48件、银镶红彩漆碗16件。
黄釉是皇权等级的象征
清中期外黄釉内青花团龙改碗一对
黄地粉彩八吉祥缠枝花卉纹盘
清乾隆黄地素三彩龙凤花卉纹盘(一对)
但是同为宫廷用具,为什么有的是全黄?有的只有一点黄?全黄釉的,为皇帝、皇后、皇太后专用。外黄釉内白釉盘,则是皇贵妃用的。黄地素三彩花卉云龙纹盘,是康熙的贵妃、妃子们用的,青花地黄彩云龙纹碗,是妃嫔们用的。”据了解,在清代,黄釉的多少标志着使用者身份的高低,由全黄釉到以黄釉为地,再到黄釉作彩,及至没有**,等级规定非常严明,不得簪越。
皇帝们吃剩的骨头、鱼刺吐在哪里?
黄地粉彩描金福寿无疆纹渣斗
雍正使用过的炉钧釉渣斗,这个渣斗通身深蓝色,腹部鼓鼓囊囊的,看起来有点像被压扁的小痰盂。这是清代皇帝、妃子们专用的“垃圾篓”。“你看这个渣斗,看起来很小,也很精巧,现在几乎找不到了。”据了解,皇帝、妃子们将渣斗放在桌上,吃剩的食物渣滓就吐在里面。明清两代的渣斗也被放在床边和几案上,用来放微小的废弃物,后来用途渐渐拓宽,材质也日渐多样起来。
清顺治皇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状》中透露了当初废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她“癖嗜奢侈”,“尝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
慈禧喝茶视季节选盖碗
晚清民国万寿无疆粉彩盖碗
喝茶是清代皇帝们都喜欢的。据说,乾隆一天早中晚要喝三趟茶,定时定量,从不间断。而乾隆之子嘉庆皇帝也是一个爱茶的主,嘉庆用的盖碗上还有他亲自题的诗。
清雍正青花加彩描金花卉纹压手杯
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令花卉纹杯
清代皇宫中的茶托多是金、银、铜胎烧制的,制成圆形、荷叶形、莲瓣形、元宝形等。1862~1874年,慈禧太后用茶具到了极致,她饮茶视季节选用盖碗,冬季饮茉(蟹)莉(蟹)花茶时,用黄地白里万寿无疆瓷盖碗,这种碗胎薄如纸,瓷面光洁均匀,造型纤秀精巧,纹饰五彩缤纷。到了夏季,慈禧太后喜欢用白玉金盖碗泡金银花茶,碗以羊脂白玉琢成,盖为黄金四层塔状,淡淡的茶汤与白玉、黄金相互映衬,显得清晰明快、清爽宜人,衬托出品饮者的高贵身份。”
酒,在清代皇宫中也是不可少的。
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12件)
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花卉杯共有12件,每一个杯子上都有不同的花纹,一月份是水仙花,二月是迎春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也叫十二月花神杯,杯的一面是花纹,另一面则配了对应的唐诗。杯底还写着:大清康熙年制。
清帝御膳内容
按规矩,清帝每日的伙食标准是: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9斤,大萝卜、水萝卜和胡萝卜共60个,包瓜、冬瓜各1个,苤蓝、干闭蕹菜各5个(每个6斤),葱6斤,玉泉酒4两,甜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早、晚随膳饽饽8盘,每盘30个,另外御茶房为皇帝准备的例用乳牛50头,每头牛每天交乳2斤,共100斤;每天用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75包。
清代饮食集大成者非满汉全席莫数,主要大菜有五十六种之多。
清中期外黄釉内青花团龙改碗一对1
第一份:头号五簋、碗十件
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鲜蛏萝卜丝汤、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蚌蟹羹、麻姑煨鸡,辘辘锤、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
第二份:二号五簋、碗十件
鲫鱼舌烩熊掌、米糟猩唇、烩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拌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
清宣统官窑黄地粉彩描金福寿万年纹碗
第三份:细白羹碗十件
炖猪肚、假江瑶、鸭舌羹、鸡笋粥、猪脑羹、芙蓉蛋、鹅肫掌羹、假斑鱼肝、糟蒸鲥鱼、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鱼肉片子汤、茧儿羹
第四份:毛血盘十件
獾炙、哈尔巴、小猪子、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挂炉走油鹅、挂炉鸽(月霍)、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蒸猪羊肉、白蒸小猪子、白蒸小羊子、白蒸鸡仔、白蒸鸭仔、白蒸鹅仔、白面饽饽、梅花包子、什锦火烧。
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份
小菜碟二十件、枯果、鲜果。
皇帝传膳方式
皇帝平时用膳的地点不固定,大多在寝宫的东、西间或办事场所。用膳时,东西两边不得走人,上菜的人全部走中间南门,东西两边是给皇帝留用的,因为皇帝要坐东朝西用膳。膳房太监负责摆好膳桌,铺上桌单,开膳时间一到,侍卫便通知御膳房将膳食送上,这叫“传膳”。然后,太监们便手捧红色漆盒排着队进来,将各种菜肴、饭点、汤羹等迅速端上餐桌,按照规定位置摆放好,无关人员一一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监。这时,皇帝在太监簇拥下步入膳桌入座,准备用膳,四名太监垂手立于皇帝身后,一名年长的侍膳太监则站在一旁,负责给皇帝布菜。膳桌一般用三张桌子南北向拼成,中间一张桌子供皇帝进膳用,主要摆放几只时令鲜菜和水果等。在膳桌旁边还另设一几案,以备皇帝赏赐,皇帝觉得哪道菜特别可口,说声“赏”,这道菜便会被放到几案上,,待会儿放入配有开水加温的食盒内,送到被赏赐的官员府中或妃嫔宫中。
皇帝用膳规矩
皇帝用膳前,会有待膳太监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块试毒牌,查看变色不变色,以检验饭菜是否有毒或变质,还有就是检查各菜所用的原料配合在一起会否产生毒素反应。试毒牌是一种银制的半寸宽、三寸长的小牌子,据说如果饭菜中含毒,银牌就会变色,如果变色皇帝是绝对不会食用的,以防止中毒,甚至还会追究厨师的责任,弄不好就要杀头。用试毒牌检验过之后,太监再亲口将每道菜尝一口,谓之“尝膳”。验证无误后,皇帝才示意待膳太监将自己喜欢吃的菜点盛至碗中,开始享用。
皇帝吃饭有个“吃菜不许过三匙”的规矩,无论什么菜,都不能连吃三口,吃过三口的菜立即撤下。因为皇上爱吃不爱吃的,都不能让外人知道。皇上用膳时,眼睛看了哪个菜,旁边的太监就会将菜朝挪到皇上够的着的地方,用羹匙舀进布碟。如皇帝说句“这菜不错”,太监再舀一次后,边将这菜往后挪。假如连吃了三口,太监头就会喊一:“撤”。此后十天半月就不会再有这道菜。
皇帝吃独食规矩
皇帝大多是一个人吃饭,没有旨意任何人不得与皇帝共餐。皇太后及妃嫔,一般在其宫里用膳。皇帝吃不完的饭菜,会赏赐给妃嫔、皇子公主及大臣们。随时剩饭剩菜,但毕竟是皇帝吃剩下的,能得赏赐,则是莫大的荣幸。据说,乾隆爷晚年喜食鱼,据案载,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一至十月三十日十天里,就吃了豆豉鱼二次,葱椒鱼四次,红烧鱼三次,浇汁鱼一次。
清朝皇室偏爱鸭
清朝的皇帝和后妃喜欢吃鸭子,每餐饭少不了鸭子,是有记载的。如乾隆爷的早膳里就有酒炖鸭子、托汤鸭子、清蒸鸭子,慈禧太后日常御膳谱里有焖蒸鸭子、清炖鸭子、烤鸭,鸭舌、鸭掌、鸭肝、鸭肠等等,老太太都爱吃。因为慈禧爱吃鸭子,小德张便因一道“烩鸭条”交了好运。据说小德张能炒几样慈禧爱的烩鸭条、炒干兰豆腐、炒胡萝卜酱、炒黄瓜酱等几样菜,慈禧就让他任了“寿膳房”掌案。据清档记载,皇帝每天份例是:盘肉22斤,汤肉5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等等,一天三只鸭子的招呼,可见爱鸭的程度。至于原因,可能是鸭肉清火平气和健脾开胃的缘故。
皇帝的一天
根据对清宫档案研究,清代皇帝在宫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规律的,除国朝大典外,一般的情况是:
清康熙 黄地素三彩双龙戏珠折沿盘
1上午 5:00——7:00左右起床、请安、早读;
2上午7:00——9:30早膳;
3上午9:30——11:00上朝理政,办理公务;
4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用膳;
5下午2:30——5:00看书学习、吟诗绘画或由妃嫔陪同看戏、听乐等娱乐;
6下午5:00—9:00晚点或酒膳,然后就寝。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拉丁文转写为 Aisin Gioro ,是清朝皇室姓氏。满语“爱新”是族名,“金”的意思。“觉罗”是姓氏,是以努尔哈赤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觉罗”(今黑龙江省伊兰一带)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一姓氏的含义是,像金子般高贵神圣的觉罗族。 满洲姓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满语中“姓氏”一词的穆林德夫转写为hala 、哈拉),一部分是基于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mukūn、穆昆)。爱新觉罗一姓中,爱新是族名,觉罗是姓。“觉罗”与“爱新觉罗”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李姓与赵郡李氏,谢姓与陈留谢氏,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嘉穆瑚觉罗、西林觉罗等分支,都源于同一始祖。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清代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如金、王、孙、艾、罗、肇、范等。 家族世系谱 按《满洲氏族通谱》,努尔哈赤原本姓觉罗。 宋朝徽钦二帝及其从亡的宗室大臣等后裔,基本上都转化为赫哲族,也有的融合于斡朵怜、胡里改两万户部落中,南迁辗转落脚地方(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后称董鄂部。但他们都以“觉罗”~赵为姓。又因其为中原贵姓,故女真人中也有随之姓觉罗~赵者。后又因诸觉罗氏的居地或处境不同,乃演化为: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葛籣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这些觉罗~赵姓都是在“爱新觉罗”之前就有的。 明朝建州女真大首领锁罗骨,以赵为姓。又称伊尔根觉罗,相对伊尔根觉罗的民觉罗,爱新觉罗意思是官觉罗,其实就是官赵。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间才开始采用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几名皇子曾先后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划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氏正宗辈份: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颙琰。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旻宁。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庆亲王奕劻,因其不是道光之子,则是“力”部。 顺序 辈份用字 部首 例 1 雍正 胤/ 允 示 胤禛(雍正帝) 允礽(原太子) 2 乾隆 弘 日 弘历(宝亲王) 3 嘉庆 永/ 颙 王 永琪(荣亲王) 颙琰(嘉庆帝) 4 道光 绵/ 旻 心 绵亿(荣郡王) 旻宁(道光帝) 5 咸丰 奕 糸 言 奕纬(隐志郡王) 奕譞(醇亲王) 6 同治 光绪 载 水 载沣(醇亲王二世) 7 宣统 溥 人 溥俊(原大阿哥) 8 毓 山 毓岩(宣统帝嗣子) 9 恒 金 恒镇(毓岩长子) 咸丰帝只有两子,长子同治帝无嗣,次子未命名夭折;而光绪帝和宣统帝均无子嗣,因此将道光帝的直系子孙当作近支。道光帝是“绵”字辈,近支至“恒”字辈已为六世,“启”字辈以下行辈的第二字偏旁已无统一了。 爱新觉罗家族的分布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王妃皇后,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与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学者认为,后金入关前,在第2代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约有100人;到第3代顺治时期,皇族成员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时期,皇族成员约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时期,皇族成员已超过1000人;到第7代嘉庆时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灭亡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皇族后裔已达2万人。1936出版的《爱新觉罗宗谱》,收集了这个家族几百年来的世袭繁衍材料。自16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努尔哈赤这一支系的后裔,仅男性就有近34万多人,整个宗室的后裔有46万多人,还有觉罗系统的后裔计34万多人,合计有8万多人,而这还仅仅是男性。如按皇子与皇女的比例来计算的话,那么,爱新觉罗家族在3个多世纪中,宗室的后裔有 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计有后裔近14万人。这近300年的时间,爱新觉罗家族,由于处于一个拥有特权的时期,子孙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历史,政府行为的修谱已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但1937年之前康德伪皇帝在伪满洲国最后一次整体的修缮了家族谱系,所有宗室、觉罗都罗列其上,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后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根据原先存留下来的碟谱和东北辽中新民地区的情况又由家族族长带领修缮了谱系,《爱新觉罗宗谱密雅纳支》 每十年系统修订一次,已经成为定规。经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批准,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恢复了家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三举行家族内祭祀。 不过,一种趋势是很明显的,爱新觉罗氏的人口,仍然还在不断膨胀,血缘关系也由近及远,逐渐形成众多分支。据估计,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 其实到清朝最后的三代皇帝,由于近亲结婚,几乎是没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现在估计子孙很少。 爱新觉罗这个姓,后来也有了简化,有的改为"肇",有的为"罗"等等。 爱新觉罗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多种多样,对待“爱新觉罗”姓氏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当中,有一位最有才华的人物,名叫爱新觉罗恒强,据说是宗室里面最出色的一位青年代表人物,只是详细资料不详,是怡亲王之后,汉名叫吕强,此姓的由来据说是按皇宫的宫去掉了帽子而为吕而来!
沈阳故宫建筑分为清入关前建筑和入关后建筑两个部分。其中,入关前宫殿建筑中东路大政殿和十王亭建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其他建成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入关前宫殿建筑的命名和使用基本上是在皇太极时期。
沈阳故宫鸟瞰
天命十年(1625年),即努尔哈赤开始修建盛京皇宫,首次建起了沈阳故宫的主体建筑——大政殿和十王亭。翌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汗位,继续修建盛京宫殿。皇太极在原有建筑群的西侧建起了大内宫阙,即今天的中路建筑。这里是汗王临朝听政和日常饮食起居的地方,汗王的后宫也在这里。天聪六年(1632年),宫殿建筑基本就绪。
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把国号“金”改为“清”,年号也由“天聪”改为“崇德”。同时,命名沈阳为“天眷盛京”,自此沈阳的宫殿开始称作“盛京皇宫”。皇太极吸收中原文化制定了宫廷典章制度,对宫殿正式命名。据《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十八》:“定宫殿名。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雎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台东楼为翔凤楼,台西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大门为大清门……大殿为笃恭殿。”后来,笃恭殿改称大政殿。
其他建筑名称沿用至今。入关前宫殿建筑布局及面貌和名称、使用情况基本确定。
位于东路北侧的大政殿,是沈阳故宫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是沈阳故宫的标志性建筑。大政即大事,统治天下至极之事。顾名思义,大政殿是后金国(清) 举行重大庆典的场所。皇太极时期每年最隆重的国家大典——元旦的朝贺和筵宴在大政殿前的广场举行。
除此之外,皇帝的生日——万寿节、冬至节、皇帝登基、出征凯旋等大规模庆典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这里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之地。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在此下达清兵入关令,在睿亲王多尔衮率领下的八旗铁骑冲破山海关挺进中原,翻开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中国的历史一页。大政殿与其前面的十王亭组成特殊的建筑组合,体现了八旗政治制度。
崇政,崇高神圣之意。崇政殿,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的“金銮殿”,是皇太极在此临朝理政的地方。将皇太极的办公之地命名为“崇政殿”,隐喻清王朝的合理性。崇政殿不仅是皇帝的临朝听政之处,也是举行后金国国家典礼的地方。国家小规模的庆典也在此举行,如皇子公主的婚娶、明朝较高官员的归降、接见外邦宾客等。
在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中,皇帝处理政务、举行国家典礼的地方叫“殿”,帝后居住的地方叫“宫”,合称“宫殿”。前面是“殿”后面是“宫”,“前朝后寝”是宫廷建筑的规矩。盛京皇宫的“宫”,建在崇政殿后面人工堆砌的四米高台上。这里居住着皇太极及其家眷,即皇太极和他的众后妃以及未成年子女。共有七座宫,居中的是坐北朝南的清宁宫,两侧排列六座配宫,其中清宁宫前东西两侧分别居住着崇德元年(1636年) 皇太极改元称帝时晋封的四位蒙古族皇妃。
清宁宫,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哲哲居住之所,从建筑布局就可以看出这里是后宫的中心地区。《老子》中有一句叫“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清宁,是赞美后妃之德的词语。
东宫关雎宫里居住着皇太极最钟爱的妃子宸妃海兰珠。《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一词表达了皇太极对宸妃的无限情爱。
西宫麟趾宫居住着贵妃娜木钟。《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趾,喻有仁德、有才智的人。
次东宫衍庆宫居住着淑妃巴特玛·璪。衍庆,绵延吉庆,得宠兴旺,是表达美好祝愿之词。
次西宫永福宫,居住着庄妃布木布泰。永福,永久幸福之意,同样也是表达美好祝愿之词。庄妃是顺治皇帝的生母,顺治皇帝福临就是在永福宫出生的。
在今天的沈阳故宫我们所看到的古代建筑,除了以上所举清入关前建立的主要建筑之外,还有清入关之后建立的西路以及东、西所建筑。
清朝入关迁都北京之后,盛京皇宫成了清帝东巡时驻跸和瞻仰的地方。乾隆年间,清高宗弘历在对盛京皇宫内祖先留下来的宫殿建筑进行维修的同时,增筑了可供皇帝东巡期间驻跸和贮藏宫廷文物的建筑。这些就是建成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 的包括颐和殿、介祉宫等主要建筑的“东所”和包括迪光殿、保极宫和继思斋在内的“西所”、敬典阁、崇谟阁以及沈阳故宫的最后一批建筑,即建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的戏台和文溯阁等西路建筑。
介祉宫外景
颐和殿是清帝东巡期间皇太后召见和宴请宗室觉罗与官员内眷的建筑。颐和,即颐养和顺之意,表明皇帝奉侍母后的恭敬之心。位于其后的介祉宫是清帝东巡期间皇太后居住的寝宫。这些建筑建成之后,共住过两位皇太后,即乾隆皇帝的母后钮祜禄氏和道光皇帝的母后钮祜禄氏。
迪光殿又称“别殿”或“便殿”,是皇帝东巡期间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位于迪光殿后面,与其相连的保极宫是清帝东巡期间皇帝的寝宫。
继思斋位于保极宫后面,清帝东巡期间随扈妃嫔的居所。
敬典阁和崇谟阁是专门存放皇室家谱—— 《玉牒》和《清朝实录》《清帝圣训》等清朝国史秘籍的楼阁。分别在东所和西所的最北部。
迪光殿外景
嘉荫堂和戏台是东巡期间的皇帝赐宴和赏戏之所,仰熙斋是皇帝读书的书房,文溯阁是贮藏《四库全书》的藏书楼。
另外,这一时期将原来在盛京城外的太庙移建于大清门东侧三官庙旧址。
至此,沈阳故宫的主要建筑建设完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格局。沈阳故宫宫殿的名称都是皇帝亲自拟定或审定的,往往是结合建筑的用途赋予美好的祝愿或永葆江山社稷的含义。
帝女花讲的是什么故事?
本文2023-10-05 04:32: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