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的解释
秧歌的解释
[ yangge ,popular rural folk dance]
一种与小歌剧相似的民间舞蹈,用锣鼓伴奏,有的地区也表演故事。 中国 北方农村广为流行。跳这种舞叫扭秧歌或闹秧歌 详细解释 (1)插秧时在田间唱的 劳动 歌曲。 清 袁枚 《 随园 诗话补遗》 卷三:“月下秧歌四起,方知 桃源 风景,尚在 人间 。” 苏 曼殊 《淀江道中口占》 :“孤村 隐隐 起微烟,处处秧歌竞种田。” (2)流行于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歌舞活动。用锣鼓伴奏,形式 活泼 多样。或群体歌舞,或编成有故事内容的秧歌剧。为广大农村 群众 所 喜闻乐见 。 柳亚子 《国庆节天安门检阅台前作》 诗:“此是人民新国庆,秧歌声里万旗红。” 周立波 《暴风骤雨》 第一部 十七 :“ 妇女 小孩都用秧歌调唱起他们新编的歌来。”
词语分解
秧的解释 秧 ā 植物的幼苗:秧苗。树秧儿。秧田。育秧。插秧(特指稻苗)。 某些植物的茎:瓜秧。拉秧。 某些 初生 的小 动物 :鱼秧子。 栽植;畜养:秧几棵树。他秧了一 池鱼 。 部首 :禾; 歌的解释 歌 ē 唱:歌唱。 歌咏 。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能唱的文词:唱歌。歌谱。歌词。歌诀。民歌。诗歌。歌行(妌 )(旧诗的一种体裁, 音节 、格律比较 自由 )。诗言志,歌咏言。 部首
济阳鼓子秧歌,是一种群众自编自创,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因而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民族风格,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每逢过年过节,在鼓子秧歌的兴盛地,村村都搞自编动作,自创套路的鼓子秧歌,为的是再串村表演时给对方村庄一个惊喜,以“奇”和“新”显示本村的高妙指出,由于各村的思路不同,习惯有别,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在没有正式表演之前,村村互相保密,庄庄互补外传,因此就形成了套路、跳法及风格的多样化,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派。
一是旧派,也称“慢板”鼓子秧歌,以仁风镇的流河村和王家村的秧歌为代表,旧派鼓子秧歌的特点是:节奏较慢、动作舒展飘逸,刚柔相济,大鼓大锣伴奏,气势雄浑磅礴,十分耐听耐看,这一派最见功夫,大有讲究。颇有看头的是“头伞”,头伞为老者扮相,穿这大褂,胡须飘胸,一手握伞,一手持巾,神态慈善安详,表演步伐沉着稳健,动作洒脱老练,头伞的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指挥,表演中的一着一式,都是左右鼓子秧歌队全场的信号,头伞向哪里指,队伍就向哪里调,全场变化,出场收场,节奏快慢,全都操在他的手中,头伞可以说就是全场的灵魂,旧派鼓子秧歌在发展过程中,增添了女角,上场表演,女角称作“花”,打扮穿戴色彩鲜艳的服饰,一般踩高跷上场,跳跳扭扭,是场面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跃。“花”扭全场宛如彩蝶飞舞十分优美醒目,招人喜欢。这也是济阳鼓子秧歌的一大特点。另外由男性青壮年扮演的“花伞”角色也很有特点。“花伞”角色头裹毛巾,额戴头镜或英雄缨,一身短打装扮,英姿勃发,潇洒精干。表演起来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时而围绕踩高跷的“花”角表演各种舞姿,呈现多种技巧,一示传情表意,友好嬉戏。平添了几分纯真的生活情趣。
二是新派,也称“快板”鼓子秧歌,此派以仁风镇司家坊村的秧歌为代表,这一派的特点是节奏欢快热烈,舞步矫健潇洒,角色若以所持道具来分则“伞”“鼓”“棒”“花”一应俱全,“伞”由“黑伞”和“花伞”之分,“黑伞”角色在舞蹈的扮相及作用与旧派即“慢板”鼓子秧歌的“头伞”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黑伞”角色肩不扛伞,而是腰系一只小鞋,鞋中放一酒盅,将伞把插入酒盅内。表演时,左手握伞时,舞蹈中巧用腕力使伞尽情旋转舞动,右手则持一系有若干小铃铛的牛骨,随着舞步与队形的变换,牛骨铃铛响动,在铿锵锣鼓中呈现别样的伴奏声,虽然这些道具中的小鞋、牛骨和酒盅之类有何原始意义,还不得祥知,但至少能说明鼓子秧歌的道具是就地取材这一特点,“新派”鼓子秧歌中的“花伞”角色不踩高跷,而是跑地场。表演时,手拿花扇和花巾伴舞步变化不断作出轻盈的动作,“棒”是新派鼓子秧歌中最具特色的道具,扮演者均为青少年,表演时,双手持棒有节奏的不断敲击,清脆的棒击声有机和谐的穿插在锣鼓点的空拍中,“棒”角还要做些单独的表演,届时,其他演员分圆场助阵,“棒”角则表演一些有难度的动作,如来几个“跟头”,“旋子”什么的。很能扣人心弦,耐人回味。
上述两种是济阳鼓子秧歌的两个主要流派,其表演套路各有千秋,旧派即“慢板”的表演套路有“迷魂阵”“井字巷”“十字坡”“车撑”“里四外八”等。新派即“快板”的表演套路有“十字街”“阴阳转”“葫芦镇”“石榴花”“全花”“金棒槌”等。另外,新旧两派共有的套路有“花辫子”“十字街”等。
第三派就是“小伞派”鼓子秧歌,主要是引用小伞做道具而得名。“小伞派”主要以曲堤镇金李村和垛石镇大庙里村的秧歌为代表,这一派的特点是以小伞领舞,多以两队或四队出场,舞蹈动作多,场面变化快,演员扮相借鉴吸取了传统戏曲的人物扮相,脸谱形形色色,服饰五花八门,幽默诙谐。表演时,多有滑稽可笑的动作,观众往往被逗得捧腹大笑,欢快活泼,滑稽幽默,是小伞派与新、旧两派鼓子秧歌的显著区别。
济阳鼓子秧歌的三大流派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如三派鼓子秧歌的表演中都有“丑角”,尤其是正月十五日的相互调演,丑角更是必不可少,其二是舞蹈伴奏都以大鼓、大镲、大钹、手锣为主。大鼓是伴奏的主导,鼓是牛皮鼓,重锤敲击,声音浑厚雄壮。锣则为低音锣和高音锣相互搭配,铜音错落有致,锣鼓齐鸣,震天动地。远隔十里八里也可细闻其声,想见其景。
济阳鼓子秧歌无论哪一派,也无论是庆丰收、过新年还是闹元宵,那铿锵有力的锣鼓,那粗犷豪放的舞姿,都把鲁西北农家纯朴的民俗民风,平原儿女憨厚热烈的激情展现的酣畅淋漓,形象生动。
秧歌
简介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以热闹非凡。秧歌舞除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特点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
秧歌给人带来的益处
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因为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也给林区人民、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舒缓身心疲卷的好方法。
秧歌的起源: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闹秧歌
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形式简便,生动热闹。灯节期间,当地还要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的灯阵,群众随着秧歌队进入其内,观赏各种秧歌表演,此活动具有消灾驱邪的含义。
东北秧歌
辽宁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芫莛里的秧歌
芫莛补注:秧歌,是从乡人傩到地方戏的中间形态,它一头连接着驱傩者(傩神,其实就是巫),另一头连接着戏曲演员。本章拟具体介绍秧歌的名称来源、形式特征,秧歌与乡人傩、戏曲、傀儡戏的关系等问题。流行于各地的秧歌,均与上古乡人傩——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这种轨迹,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难找到。
陕西的“神会秧歌”
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称“神会秧歌”,“每年春节活动前,秧歌队在神会会长率领下进行敬神谒庙,第二天才开始挨户依门的进院入户拜年,群众称为‘沿门子’,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平安。”显然,“沿门子”就是沿门逐疫活动, 只不过傩人摘下了鬼脸壳。
伞头秧歌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民间传说,伞和响环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见秧歌与古代傩仪的联系。
秧歌的仪式
一些偏远山区凡闹秧歌必先祭瘟,然后是跑院禳瘟。秧歌结束时(一般都在日落之后),要举行送瘟仪式,由社家事先制作一只小船,多为高粱秆扎成,并糊上白纸。讲究的地方则用木头做成。船上置灯和一纸人,象征瘟神。或只写个牌位“瘟神老爷之灵位”。由秧歌队护送至河边,人们梵香叩拜之后。伞头唱一首送别秧歌,当即将纸船放入水中漂走。这和古代的驱傩仪式非常相似。
秧歌与插秧与插秧的关系
“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它与稻田插秧的关系。但是,在没有水田、不种稻、不插秧的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于南方。这说明,北方的秧歌与插秧无关。
南、北方“秧歌”名同实异。南方“秧歌”乃插秧时演出,以“歌”为主,而北方则为农闲时或新年时的一种游艺性化装表演。
流行于三北地区的、在元宵节时化妆表演的秧歌,与种稻插秧时所唱的南方秧歌不是一个艺术品种。它们使用同一名称,只不过是由于语音相近而比附的结果罢了。后文讨论的秧歌,除特别注明者外,一般指的是北方秧歌。
秧歌的历史:
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从秧歌发展、演变成的戏曲剧种,在全国剧种中所占的比例之高,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秧歌为百戏之源。
按《柳边纪略》的记载,秧歌的演出时间是在元宵节夜晚,有一装扮“持伞灯卖膏药者”为前导,后面跟着三四名“童子”装扮的妇女,又有三四名假扮的“参军”,他们手中,都持“尺许长”的“两圆木”。秧歌表演中有少数民族的成份,最迟在元代已经形成。
民国河北《沧县志》提供的资料信息价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一,它怀疑秧歌“命名之义”乃“南人种稻插秧而歌”,并提示出“秧歌”的另一名称——“阳歌”。其二,它具体描述了与东北秧歌大同而小异的华北秧歌的形式特征,其中各角色的装扮和所持道具最值得注意。例如,“公子”所持的“乐子”,上可联系到宋杂剧中“竹竿子”的形制、作用,下可牵涉到“落子”(评剧)的形成,是解决戏曲史上有关问题的重要资料。至于“长袍短褂,皂靴羽缨”,亦当是少数民族的装束。
华北秧歌
关于华北秧歌,李炳卫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 显然,北京的秧歌与辽宁更相近些。所谓“傻公子”,即东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沧县志》中的“公子”;沧县没有的“卖膏药”,东北和北京都有。
西北地区的秧歌
西北地区的秧歌表演,有所谓“白髯、花面、红缨帽,白皮短褂反穿,手执伞灯领队”者,相当于东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导者、华北秧歌中“长袍短褂、皂靴羽缨、持红罗伞者”。所谓“浪子”与“娼妓”,大概相当于华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们“且歌且舞”,互相调笑,并且演出具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借以引起观众的注目。
秧歌的特征
我们姑且这样来概括秧歌的特征:通常在元宵灯节前后演出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具有戏剧因素的化装表演;一般呈舞队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数舞队要挨门演出,保留着从沿门逐疫向沿门卖艺、乞讨发展的痕迹;舞队中角色的名称和人数多少不尽相同,但总有官员、武生、老人、和尚、妇女等(大体相当于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总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调笑的内容,男青年称“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妆、女扮男装的情况;舞队中有领队、殿后之分,领队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伞灯,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扮,有时称他为“卖膏药者”;有时官员(参军)也为少数民族装束。有的舞者手持两根短木棒;演出时锣鼓齐鸣,而以鼓较为重要。
用这个特征去衡量,长江流域甚至华南地区,也有类似的表演,不过多数不叫秧歌,而称秧歌灯、花鼓灯,或打花鼓、花灯、采茶等。
湖北的秧歌灯
湖北房县元宵上演的秧歌灯,云南姚安花灯戏十百为群,民国湖南《嘉禾县图志》:“秧歌,一谓之‘花灯’,饰童男女相对唱跳,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凑,类于衡州马灯矣。其风至十五日止,谓之‘耍元宵’。”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记江苏仪征的“花鼓灯”,是典型的秧歌。广东普宁、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写作莺歌、秧歌、因歌,不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称。
因此,我们不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来”说,甚至可以说:南方的英歌、花灯、采茶、花鼓等,是从北方传入的,起码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秧歌又名阳歌
在陕西河北等地,秧歌又叫“阳歌”。有人认为,因秧歌起于凤阳,故又名“阳歌”。又有人认为“阳歌”起源于上古人类的太阳崇拜,是秧歌的本名。都不符合实际。
当我们把目光移到塞外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就知道秧歌又有到姎哥、央哥、扬高、羊高这些名称,再向南看到英歌、莺歌、因歌等诸多同音名称。
“女子之歌”
清黄浚《红山碎叶》称:“红山灯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作‘姎’,谓女子之歌。按古书姎字乃渠帅之称,似有未协。” 说秧歌是“女子之歌”的说法,非常值得注意。
民国刘文海《西行见闻记》:“新疆缠民妇女,确实娇艳妩媚,遇者魂销。……有某好事者,曾作央哥词。央哥,即缠民妇女之谓。”又记新疆民谣:“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库车央哥子(缠回称妇女之谓)一枝花。”
清祁韵士辑《西陲要略》卷四记新疆方言:“呼妇人为鸯哥。” 据此,可以肯定地说:姎哥、央哥、羊高、鸯哥均为一声之转,系维语对女性的称谓。而且,这女性,主要当指少女,至少是**。难以想象,中年以上还会被称为“一枝花”。
所以,秧歌的本义是“少女之歌”。各地的秧歌都有青年男女相互调笑的内容,便是最有力的证据,“饰童男女相对唱跳”是秧歌的本质特征之一。
无论秧歌,还是花灯、采茶,都把少女作为主要角色;这少女,多是男童装扮的。
我们曾强调秧歌中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成分,现在可以进一步说:秧歌乃上古乡人傩即沿门逐疫与西域娱乐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新疆游记》的记载
谢晓钟《新疆游记》记“群召姎哥偎郎”,既有少男少女以歌舞调情,又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与汉族的秧歌极相似。其主要“角色”,均由姎哥(少女)扮演。汉族的“秧歌”之名,或即由此而起。
“姎哥”曾是角色名,东北有“秧歌角色”的说法。此外清雍正、乾隆间有严禁“秧歌脚、堕民婆”游唱的法令,今冀东秧歌在集体舞蹈之后,“由一民歌艺人出场(或秧歌角兼任)演唱秧歌调”。
又,民国李骏亚《湟中元宵社火》,记录了青海东南部一带元宵社火的演出情况。庞大的化装舞队中,有高跷姐、拉花姐儿、花梆子、老扬高(又写作“老羊哥”)、伪火神、报子、花鼓子、拉药姐儿、花和尚、哑巴、膀姑等角色。这与一般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而领队的“扬高”(羊哥),当即库车的“羊高”、“姎哥”,亦即汉族的“秧歌脚”或“秧歌角”。后来便以领队之名称呼整个舞队。
山东鼓子秧歌的五种角色
山东秧歌中的鼓子秧歌有“伞、鼓、棒、花、丑”五种角色。其中“伞”分“丑伞”与“花伞”,“丑伞”又称“头伞”,为男性老人打扮,是整个秧歌队的指挥者。“鼓”为武生打扮,是秧歌队的主要演员,人数多,动作复杂,边舞边击鼓,舞起来气势非凡。“鼓子秧歌”即由此得名。“棒”为男性青年,双手执两头有五彩条的木棒而舞。“花”为女性青年,服装仿戏曲中的花旦。“丑”人数可多可少,装扮成“傻小子”、“丑婆”、“县官”、“花花公子”等,即兴表演逗趣。
胶州秧歌的角色
胶州秧歌的角色是“鼓、翠花、棒、扇花、小嫚”,每种角色均为一对,共五对十个。所有的角色名,都是就他们所持道具和化妆、表演特色叫起来的。既然“鼓”、“棒”、“花”都是角色名,那么“姎哥”更可以是角色名。
“姎哥偎郎”
起于西域的“姎哥偎郎”,在向东部传播时遇上了带有驱傩因子的汉族的元宵社火,于是在东、西部结合处,具体说,是在青海、甘肃、宁夏、陕北及内蒙一带,产生了以“姎哥”为主要角色的化妆表演形式。当这种民间歌舞向东南传播时,由于姎哥、羊哥、扬高等不易理解,于是便借用了南方种稻插秧之歌——秧歌之名。
秧歌的产生
秧歌大概产生于宋代,最初可能叫“讶鼓”(迓鼓)。以“姎哥”为主要角色的西域歌舞,与汉族元宵社火结合而成为秧歌的时间是宋代,地点是中西部结合区域甘肃陕西一带。
秧歌与潮州英歌的区别
英歌也并非不说唱,只是将击鼓舞蹈(武迓鼓)与“戏装”表演(文迓鼓)分作两个部分而已。前一部分保留了讶鼓的名称 “莺歌”,而将戏剧性的表演称“后棚”。上文所说山东的“鼓子秧歌”,其实与潮州英歌没什么区别。还有山西汾孝地秧歌,也属于同类。
“宋江阵”
福建、台湾有一种名为“宋江阵”的娱乐形式,亦即英歌,却索性连“英歌”、“秧歌”之名统统舍弃,换上了在汉族人看来名实相符的新名称。然而,漳州、泉州却把饰童男女巡游称作“迎阁”,仍带有秧歌、讶鼓的印记。因为,秧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童子化妆、男扮女装。
《武林旧事》的记载
此处言以傀儡装扮妇人,令我们想起秧歌舞队中的童子化妆、男扮女装。秧歌的这种形式,当与傀儡戏有传承关系。《武林旧事》卷二在“元宵”条后载有“舞队、大小全棚傀儡”,其名目有:麤旦、细旦、夹棒、男女竹马、男女杵歌、河东子、瞎判官、旱划船、抱锣装鬼、村田乐、鼓板、耍和尚、货郎等。这与盛大的秧歌舞队,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来自秧歌的戏剧-----阳戏
湘西有一种地方小戏称阳戏来自秧歌,阳戏有南路、北路之分,北路阳戏又叫“柳子戏”。无论南、北路阳戏,都移植过木偶戏的剧目。
贵州天柱一带流行的“天柱阳戏”,演出往往以丑角为主,“起步时要抬脚”,“走边转弯转身抬脚,类似矮步和小碎步。旦角、丑角出场都要开四门,锣鼓伴奏。”在湖南,称人戏为“高台戏”,傀儡戏为“矮台戏”。丑角“起步时要抬脚”,正是福建小梨园戏中“傀儡脚”的动作,纯系模仿傀儡而来。
值得提出的是,贵州、四川等地的傩戏,也称为“阳戏”或“扬戏”。通常对“阳戏”名称的解释是:娱人的“阳戏”与娱神的“阴戏”相对而称,故名。其实,无论阳戏、阴戏,都是傩戏,在演出场所、时间、形式、目的诸方面,都没有什么区别。而且,“阳戏”又可以写作“扬戏”,用阴、阳相对而称是无法解释的。
傩戏称“阳戏”,与傀儡戏称“阳戏”原因相同。湖南傩戏《大盘洞》第四场,有“樱哥”教“桃花”唱莲花闹的场面。这“樱哥”相当于西域秧歌中的姎哥、羊高。
云南、四川都有梓潼戏,“一般由新婚、婚后不育、有女无子或童子久病的人家邀请去演出,意在求子还愿,祈神赐福。” 又名“子童戏”、“阳戏”,其实就是傩戏的一种。二者的关系很清楚,可见“阳戏”祈祷生殖的旨意。在元杂剧中,皇帝往往称其后妃为“子童”或“梓童”。《汉武故事》曾讲到卫子夫入宫,岁余不得见,涕泣请出。武帝则因夜梦“梓树”而幸卫子夫,从而得子,并立子夫为皇后。这或许就是帝称后为“梓童”的开始,也可能就是梓潼戏的来历。而又名“阳戏”者,则是从童子—姎哥—秧歌—阳歌而来。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罗甸县羊肠乡,流行着阳戏。“阳戏班里汉族人多一些,但和该戏有关的习俗,却以布依族为主。在布依族村民的某些家庭里,供奉着‘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约二十多公分高),如果某家长期不生育小孩,就要由亲戚朋友帮助,到供有‘送子娘娘’的家里去‘偷’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被偷的主人明明知道这些人来‘偷’童子的,则任其偷走,不闻不问,内心里得到一种愉快的感觉。童子被盗走到无子的家后,主人家即用红绸包好,藏在不易丢失的地方,同时向神灵许了获子的愿望,而当怀孕生育小孩之后,就要请‘阳戏’班来唱戏庆贺”可见“阳戏”中求子内容所占份量及其与傀儡戏的关系。因为,“送子娘娘”与“童子”都是木偶雕像,又都是被当作神来祈祷的。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农业劳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是逢年过节为增添喜庆欢乐气氛进行表演,舞姿自由、即兴,动作也无严格固定的规范。一般是舞者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而舞,参加表演的人数众多,以锣鼓、唢呐伴奏。有些地方的秧歌队中还穿插着狮子舞、龙灯、旱船等表演项目。因流行地区广泛,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按地区分则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西秧歌、河北秧歌等。秧歌形式简易活泼,富有表现力,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1943年新年和春节,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师生组成了秧歌队到街头广场演出,利用民间的秧歌形式,表现拥军、生产、学文化等与当时广大工农兵和革命干部息息相关的新鲜内容。因为这些节目,经过对旧秧歌的提高创造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出现,被人们称为新秧歌。不久后,新秧歌很快就普及到陕甘宁边区和邻近的晋绥边区,形成一个生气勃勃,热闹红火的群众文化运动。
新秧歌深入到广大农村和部队,人们取材于大家关心的生活和事件,编演了一批内容新鲜、形式活泼的剧目,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挂彩》、《惯匪周子山》等,这些载歌载舞的戏剧就是秧歌剧。秧歌剧保留了传统秧歌生动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广泛吸取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的因素,使其成为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和兴高采烈的心情。这一艺术形式不仅使古老的传统秧歌焕发出艺术青春,同时也为我国新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那可以这样学习秧歌:
1、复习秧歌的四方。
2、了解秧歌的基本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几种秧歌步。
3、先记好步奏“比如哪个步奏多少步”先学会脚步,再学手的动作搭配。
4、能随节拍优美地扭出秧歌十字步。
5、多听要学的舞蹈音乐, 懂得听音乐就一定能配跳得好。
扩展资料
秧歌种类:
1、东北秧歌: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2、华北秧歌:关于华北秧歌,李炳卫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
3、河南秧歌:河南地区的秧歌有“回民秧歌”,“军庄秧歌”,“大营秧歌”等。“回民秧歌”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回族民间舞蹈,风格与汉族传统秧歌有区别。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项城的南顿集。
4、高平秧歌:高平秧歌渊源于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晋城、陵川等邻近县份。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千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
5、西北秧歌:西北地区的秧歌表演,有所谓“白髯、花面、红缨帽,白皮短褂反穿,手执伞灯领队”者,相当于东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导者、华北秧歌中“长袍短褂、皂靴羽缨、持红罗伞者”。所谓“浪子”与“娼妓”,大概相当于华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
6、伞头秧歌: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
参考资料:
12日6、分组唱、师生接唱、男女生对唱等二、锣鼓伴奏1练习节奏。师:指导学生练习秧歌舞节奏。2选择乐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锣鼓镲等乐器
豆丁网
人教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 - 民族的舞步活动 - 秧歌舞 - 包洁优质课视频(配课件教案)
159次播放
07:10
优酷视频官方
2019年06月12日
大家还在搜
三年级秧歌舞ppt课件
三年级音乐秧歌舞音频下载
我是小小音乐家三年级歌词
秧歌舞优质课教学视频
我是小小音乐家三年级歌曲
秧歌舞小学三年级唱
小学三年级音乐微课视频
人教版秧歌舞视频
人教版三年级歌曲秧歌舞视频
小号手之歌优质课教学视频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课件
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教案
歌曲秧歌舞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歌
人教版民族的舞步歌曲
快乐宝贝音乐课教学视频
秧歌舞歌曲东北民歌
彝家娃娃真幸福优质课一等奖
秧歌舞儿歌三年级
东北秧歌舞曲大全
三年级放马山歌优质课视频
二年级音乐大头娃娃微课视频
放马山歌优质课视频
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教学视频
三年级音乐儿童圆空中课堂
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音乐优质课视频
五六级音乐雪绒花空中课堂
人教版音乐秧歌
秧歌舞儿童歌曲
三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秧歌舞》教案新人教版 - 百度文库
1 导入:播放回曲《秧歌舞》
2 唱歌小组汇报: 介绍秧歌的历史和发展,请同学们欣赏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 演唱创编新词的《秧歌舞》并教唱全体同学。
3 乐器小组汇报: 用学会的乐器演奏歌曲。 用锣鼓为秧歌伴舞,节奏可选用书上的固定节奏,也可是学生创编的新节奏型。 学生在乐器组的伴奏下演唱歌曲《
百度文库
获奖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上册 - 秧歌舞 - 齐老师优质课视频教学公开课
1571次播放
07:52
哔哩哔哩
2021年07月01日
大家还在搜
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歌词
三年级秧歌舞原唱
《秧歌舞》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音乐秧歌舞mp3
三年级秧歌舞优质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儿童圆舞曲
三年级欣赏紫竹调
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怎么唱清唱
获奖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 - 秧歌舞 - 赵老师优质课视频教学公开课
秧歌的解释
本文2023-10-05 03:54: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8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