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鲁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鲁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氏

分布地区

陜西扶风郡,河南新蔡郡。

历史来源

「鲁」源出

鲁(Lǔ)姓源出有二:一说出自姬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后,以国名为氏;一说出自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现在大多分布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壮岗镇居多。

得姓始祖

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西晋时,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今山西省阳高)人,鲁褒为南阳人。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姓已广布江东一带。唐代前期,鲁姓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姓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鲁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安徽之鲁姓为多,上述两省之鲁姓约占全国汉族鲁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堂号

三异堂:源出东汉宰相鲁恭,鲁恭以德化为治,天下出现三异:“虫不入境、野鸟化为家禽、童子有仁心。”

鲁姓的主要堂号有:“琴书堂”、“扶风堂”、“敦厚堂”、“五经堂”、“孝思堂”等。

家族名人

鲁班:春秋时鲁国人(今滕州市鲁家寨人),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建筑家。本公输氏,名般,后人称为鲁班。

鲁肃:(173~217)字子敬,东城人(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三国时名将。在赤壁之役,建议结合刘备来抵御曹操,并辅佐周瑜大败曹军,为孙权所器重,官拜奋武校尉,转横江将军。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小说家。浙江省绍兴县人,本名周树人。作品思想深刻,具体反映中国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在艺术上,融冶中外小说的技法而别开新局,好以讽刺的笔法,针砭中国社会的病态与人性弱点。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编为鲁迅全集二十卷。

有名的大同东关削面

环境好的大同东方连锁削面

肉大实惠的小南街削面

营养的司令部街海带手干面

大同黄花

黄花,学名萱草,俗称金针菜,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嵇康《养生论》神农经上,有“萱草忘忧,乐为食之”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也有专门论述,说它有利尿、健胃的功能。大同是山西省黄花的主要产区之一,从明朝开始,就享有“黄花之乡”的盛名。大同的黄花有三大优点:一是颜色鲜黄,干净无霉,颜色金光灿烂,绝少黑斑霉货;二是角长肉厚,线条粗壮,肥颀整齐;三是油性大,脆嫩清口,久煮不烂,大同黄花可为素食上品。

恒山黄芪

恒山山区最适宜于种植黄芪,山下的浑源县已成为我国的黄芪之乡。恒山黄芪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材,又是人们烹肉、泡酒、作菜、煮汤的佳佐。它的特点是条长顺直,皮光纤细,色泽黄亮,粉性大,空心小,是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的“正北芪”小堡葡萄

在阳高县境内桑干河畔的东小村乡尉家小堡村,是塞上知名的葡萄乡。这里,每到夏日,村里村外,葡萄满架,枝叶繁茂,呈现出一种特有的丰采。尉家小堡育葡萄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葡萄,已成为这里农民的传统经济作物。

这里种植的葡萄,不仅种植面积大,而且产量高。

浑源的凉粉,阳高的杏脯

莜面和黄糕。炸油糕,另外大同的红糖月饼,推荐玄东门一带的积德益,玫瑰味的特好

大 同 涮 羊 肉

如果你不是满族人的话 你的祖籍在浙江湖州 我也姓钮 就是湖州人

1、春秋战国时期祖居吴兴(现为浙江省湖州市)花林的先祖宣义公(家中排行二十六)之女为吴王夫差(公元前495~ 473年)第八宫后,宣义公时任吴王从卫骑都尉),当时以椒房之戚拜赐印绶指印“纽”而赐姓,故本姓“纽”,后才演变成“钮”,这就是钮氏姓的由来;最近,有我族人在陕西省黄陵县祭拜黄帝陵时,在“百家姓寻根问祖馆”请得有先祖宣义公的钛合金像,并抄录有如下的钮氏始祖简介:“钮姓始祖为钮宣义。春秋时期,钮宣义为吴国从卫骑都尉,因其祖上为专职从事钮柄制作的‘百工’之长,故以技艺为姓,称为钮氏。”

2、《晋书》记载,古代东晋时期的钮滔,著书立说,宣扬封建迷信,是个县令。北周有钮因、钮士雄父子,皆因至孝而闻名。宋代有钮钊,吴兴人。元代有钮克让,介休人,官至宣慰使,为官用法平恕,颇多善政。明代有德安知府钮衍,以清白见称。清代有文字学家钮树玉,吴县人;诗人钮福畴,乌程人;贡生钮绣,吴江人,博雅多闻。上述钮氏名人,其籍贯多为吴兴。

迁徙分布

钮姓是当今较少见的姓氏,人数不多,分布分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定县(今定州市姜钮庄),河南之义马,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阳高,洪洞,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浙江之湖州,江苏之武进、六合,江西之崇江,安徽之蚌埠等地均有此姓。另外,在黑龙江`成都`四川`广东`上海`云南、广西等地均有钮姓分布。现江苏吴江市尚有宅里桥村钮家汇,举村钮姓。 从距今大约一千七百年前的晋朝开始,我国便有了以钮为姓的古人。据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堂八号橱迁民姓氏记载,钮姓迁民后裔分布于江苏、浙江、山东、山西‘河南、湖北、河北、甘肃等地。根据历来的学者考证,钮姓人的老家是在现在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一带。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直到今天以钮为姓的人仍然以这个地方为最多。江、浙一带的钮氏人家人材辈出。杰出而有成就的钮姓人士,不绝于历代的古籍。 ; 钮姓最早起源于江南。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许多郡望,主要有吴兴郡[今浙江临安至江苏宜兴一带,都是老钮家的地盘]。经过历史上多次的繁衍迁徙,钮姓很早就分布在了全国各地。因此,(除满族钮姓外)钮姓是一个祖先,钮姓是不分家的。 另外,钮姓和岳姓在宋朝是时曾有过姻亲关系。岳飞的三儿子岳霖娶妻子钮氏 ,后封助德夫人。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阳高县西汉置高柳县,金改名白登县,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称现名。现辖7镇6乡。2000年总人口263万。

阳高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与浑源、广灵为界,西与大同县毗邻,东与天镇县、河北阳原接壤,总面积1726平方公里。

阳高县境三面环山,北为云门山,西为采凉山,南为六棱山,中部形成南北两个盆地。最高的六棱山,海拔2420米。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17%,川区占365%,丘陵区占318%,近于三分天下。境内有桑干河、吾其河、白登河、黄水河的黑水河。

阳高县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1℃,无霜期约125天,降水量400毫米。

阳高盛产谷子、黍子、豆类、莜麦、山药蛋、高梁、玉米、胡麻、白麻和甜菜。境内多山丘陵,林业资源丰富,有木瓜、玫瑰和枸杞等。王官屯镇的槟沙果、京杏、杏脯和罗文皂镇的元白菜驰名国内外,是全国7大蔬菜生产基地县之一。

地下矿藏探明的有金、铁、铜、煤、石灰石、石英石、铁矿石、钾长石等22种。

“许家窑人”遗址是在1976年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北京人”后裔居住的地方,位于古城镇许家窑村,这一发现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在下深井乡、长城乡天桥等处。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有云林寺,位于县城西南隔,始建于明代。还有闻名中外的古长城。

[编辑本段]交通

京包铁路以及大同至河北积儿岭的干线公路穿经境内城关;南部有大同至河北阳原的干线公路通过。西南部连接着内蒙古,此外各乡镇交通比较方便,县城通往公路简易多条,各乡镇间通汽车,大多村庄可通行大车。

县城西面的土长城是山西与内蒙古的边界,也是古代留下的历史

[编辑本段]风景名胜

境内古迹有位于县城内西隅的云林寺,现存明建的大雄宝殿及雕梁壁画,乃古建艺术之精品。此外,县城东南30公里的古城墓群,为汉代墓群遗址。

[编辑本段]特产

阳高县盛产京杏,历史悠久,主要产区在阳高县王官屯乡西部的都司口、恶石、康窑、花窑、胡窑、唐窑等处,属采凉山一带。

京杏,品种繁多,有成熟季节早的“土杏”,有外青里黄的“青皮杏”,有形状似鸡蛋的“桃接杏”,亦名“鸡蛋杏”,还有色彩红艳的“红杏”,果实肥厚、酸甜可口的“京杏”。“京杏”中,有核仁不苦与苦仁两种,其中,以杏仁不苦的京杏为上品。

王官屯乡产的京杏个儿大均匀,肉厚味甜,核小杏仁甜,颜色黄里透红,以色、味、香、形俱佳出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京杏营养丰富,果肉广为食用,内含蛋白质、脂肪、糖分以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甜杏仁可直接食用,亦可配制菜肴中的凉菜上宴席。苦杏仁经泡制后,可制杏仁霜、杏仁茶、杏仁露、杏仁糖、杏仁豆腐、杏仁罐头等。此外,杏仁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止咳、平喘、润肺、止血、散寒、驱风等功效。

阳高杏仁、阳高京杏,已成为名牌产品走入市场。同时,制成杏脯,包装加工后出口销售。阳高杏脯,打入市场,在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香港地区产生影响,人们称之为“中国名贵小食品”。

经济发展

阳高县水多地广草丰,区位优势显著,人文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怡人,阳和大地呈现着蓬勃的生机,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在地理位置上,阳高县东距首都北京320公里,西去煤都大同52公里,南下省会太原350公里,北距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30公里,距中蒙边界二连浩特市400公里,距大同飞机场45公里。境内有两条铁路{京包、大奏)、一条高速公路(京大)、两条国道(大塘、大张)及一条省道(神丰公路),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177公里,公路密度68.2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依托,干支结合、衔接顺畅、保障有力的公路交通网络。

在资源上,矿产资源亟待开发境内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石、金、铁、煤、镁等十四种矿产资源。煤炭现探明井田面积135平方公里,有工业地质储量4073万吨,可开采储量28511万吨。铁矿石现探明储量300万吨,从地质构造、赋矿地层来看,估算储量近2000万吨,目测品位在20—65之间。花岗岩储量585万立方米,石灰岩储量270亿吨,石英石400万吨,白云岩5000万吨,磷矿1775万吨(未利用)。

阳高县土地资源地广价廉,全县国地总面积2502万亩,其中农用地160万亩,建设用地为117万亩,未利用地为78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1%)。“十一五”期间,全县计划新增建设用地119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8%。按照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阳高县土地等级为14等,每平方米出让价格为84元。在大同市七县四区中属最低类别,我县土地基准价格为每公顷84万元。

阳高县还有前景广阔的地热温泉资源,全县地热田面积2.3平方公里,热能为5.742MW。水温25—32℃,热水资源量为2200m3/山水温43℃,热水资源量为1200m3/d。地热水水质以重碳酸钙型水为主,水质位居全省前列,锂、锶、硒等28种微量元素含量居华北地区之首。矿泉水水质优良,1994年被地矿部评定为锂锶偏硅酸复合型饮用天然优质矿泉水,并获得省级证书。地热温泉是洗浴疗养的理想水源,开发前景广阔。

阳高县电力通讯保障有力,境内共有220KV变电站一座,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7座,电力总容量37450KVA。有110KV线路3.3公里,35KV线路109.74公里,10KV线路904公里,完全能够满足各类企业的用电需求。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发展迅速,已建成现代化的移动、联通通信和数据通信网络。教育、商业现代服务业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齐备。

阳高县文化积淀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全县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5个,其中国家级3个(人类发祥地之一的许家窑人遗址、规模空前的古汉墓群、气势恢宏的明代建筑云林寺),省级文物1个(距今2000多年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长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有50年代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的大泉山水土保持典型,北岳恒山最高峰一六棱山主峰黄羊尖脚下的汉白玉石林、罗文皂怪坡、夏季滴水成冰的秋林冰洞、春季杏花绽放的雪海长廊等奇异美景举不胜举,民间艺术“二人台”唱晌京城,声名远扬,2007首届“二人台”艺术节成功举办;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滑银山鼓乐队、200多年历史的李满山道乐享誉国外;民间工艺绚丽璀灿,精美的皮革制品、刺绣、剪纸、泥塑、布艺等地方特色产品在周边地区晓有知名度。

阳高县人力资源丰富充足,阳高县人力资源丰富,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0.8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本地劳动力月工资水平在1000元左右。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99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055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5998人。

阳高工业园区腾飞在即,2002年以来,阳高县规划建设了龙泉工业园区,现为山西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该园区紧傍京包铁路和大张公路,距大同市区36公里。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3.5万亩),区内地势平坦开阔,地下水资源丰富。投资1亿多元,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水、电、路、油、通讯等综合服务均已配套。目前,园区正在兴建和已经达成投资意向的大型骨干项目达20多个,总投资额近200亿元。总投资1.57亿元的绿苑饮品10万吨杏仁露生产线项目已经建成,总投资11亿元的中亚合资3万吨氯丁橡胶项目、总投资5.89亿元的2X50MW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2.75亿元山西龙腾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500~d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恒泰制药项目、投资7000~元的利德纤维10吨碳纤维高科技项目等一批高新工业项目2008年年底将陆续建成投产。另外,总投资170多亿元的大同云冈啤酒集团、大同星宇人纤公司、大同市煤气化总公司、同煤集团300万吨钢铁技改四个整体搬迁项目也将逐步入驻工业园区。通过3—5年的不断发展,园区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上缴税金超伯亿元的目标。

阳高县拥有高效便捷的招商平台

1、政策优势

阳高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和山西省“两区”开发有关优惠政策。另外,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大同市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大同市阳高县等6县(区)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山西省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份、生态省建设试点和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省份,为上项目、搞建设、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县政府决定,在我县境内新办外商投资企业免收县级规费。

2、政府服务

项目审批实行”一条龙”服务。受投资者委托,县政府负责为投资者办理一切审批事项。在各种申请材料齐备完善的情况下,审批权在本县的,3个工作日办妥所有上报手续,并由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省市公布的办结时限内协助办妥上级审批手续。 对重点企业进行挂牌保护,实行“封闭式”管理。按照同一部门之间相互合并、不同部门之间相互联合、上下级部门之间相互同步的原则,实行联合执法。企业有权拒绝未经县政府批准的随意检查收费。

纯朴友善、诚实守信、热情好客、开拓进取的阳高人民,竭诚欢迎中外客商和有实之士来这里投资创业,大展宏图,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西汉置高柳县,属代郡,为西部都尉治。东汉末代郡来治,县遂废。晋复置,仍称高柳。北魏永熙年于县置高柳郡,北齐时郡县俱废。辽置长青县,属大同府。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白登县,以白登河流贯其间,故名。

元至元二年(1265)废白登县为镇,入大同县。寻复置县,属大同路。明洪武初县废。故治在阳高县南二十五里白登村。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阳和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宣德元年(1426)徙高山卫来此同治,属大同府。嘉靖二十六年(1547)设大同东路。清初改阳和卫为阳高卫,属大同府。顺治六年(1649)大同府来治(八年复还故治)。雍正三年(1725)改为阳高县,属大同府。抗日战争时期在本县南部山区建立了阳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察冀边区,1948年全县解放。

1993年7月,阳高县属大同市。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阳高县辖8个镇、5个乡:龙泉镇、罗文皂镇、大白登镇、王官屯镇、古城镇、东小村镇、友宰镇、狮子屯镇、长城乡、北徐屯乡、下深井乡、马家皂乡、鳌石乡。

龙泉镇

辖:西北街村、西南街村、东南街村、东关村、南关村、八里台村、青顺堡村、义合村、颜家沟村、胡窑村、花窑村、张小村、龙泉寺村、富贵村、景家庙村、兴隆巷村、李官屯村、旧孙仁堡村、谢家屯村、燕家堡村、新孙仁堡村、太师庄村、守口堡村、鹿角沟村、小龙王庙村、砖楼村、乳头山村、虎头山村等。

罗文皂镇

辖:罗文皂村、吴家堡村、莫家堡村、杨家堡村、柳林村、孤山村、平山村、许家园村、镇门堡村、管家堡村、陈家堡村、五墩村、大元沟村、小元沟村、马道沟村、角菜坪村、榆树沟村、太平堡村、席家湾村、十九墩村、三墩村、七墩村、谢庄村、二墩村等。

大白登镇

辖:大白登村、曹庄村、石庄村、王家堡村、小白登村、高官屯村、大泉山村、南杨官屯村、四百户村、陈官屯村、高山屯村、周官屯村、普家梁村、四姓庄村、张园村、潘寺村、腰庄村、赵家寨村、张连庄村、上富家寨村、下富家寨村、贺塔村、赏家庄村、闫家屯村、田家屯村、刘指挥庄村、杏园村、田家寨村、吴家屯村等。

王官屯镇

辖:王官屯村、南沙岭村、杨庄村、大安滩村、北沙岭村、张庄村、小安滩村、十里台村、杨官屯村、北唐窑村、南唐窑村、刘窑村、芦窑村、樊窑村、许窑村、康窑村、恶石村、都司口村、重兴镇村、闫家坊村、邢家堡村、朱家窑头村、半坡村、东常安堡村、西常安堡村、河儿屯村、马官屯村、上泉村、钱家堡村、闫家台村、随士营村、高墙框村、鹅峰涧村、正峰涧村、东李家皂村、西李家皂村、两家营村、柳沟村等。

古城镇

辖:古城村、许家窑村、赵家村、鲁家湾村、单家窑村、东靳家洼村、西靳家洼村、下娘城村、西要泉村、寺塔村、昝娘城村、上娘城村、水泉洼村、下神峪村、碾儿屯村、靳家窑村、东雷庄村、西雷庄村、上神峪村、彭家窑村、南仁窑村、麦早村、赵石庄村、箭插村、靳娘城村、下辛庄村、郝家窑村、上辛庄村、东山庄村、西山庄村等。

东小村镇

辖:东小村、西小村、峪家窑村、韩家梁村、东营村、西营村、神泉寺村、讲理村、尉家小堡村、神泉堡村、孙启庄村、下马涧村、上马涧村、永安堡村、第十其村、大咀窑村、神泉窑村、黄庄村等。

友宰镇

辖:友宰村、西团堡村、东团堡村、大峪口村、坊城村、秋林村、东册田村、大辛庄村、前贵仁村、后贵仁村、王官掌村、屈家窑村、黄土坡村、桃儿沟村、小北沟村等。

狮子屯乡

辖:狮子屯村、东双寨村、西双寨村、汪家屯村、下梁源村、上梁源村、潘家屯村、吴家河村、罗家屯村、任家窑村、苏家窑村、高家窑村、山口头村、水泉窑村、后营村、上吾其村、下吾其村、前营村、新杨塔村、杨塔村、青介山村、董家屯村、鞍马沟村、侯官屯村、燕窝村等。

长城乡

辖:二十六村、镇边堡村、银要沟村、善友沟村、黄彦沟村、九对沟村、小二对营村、大二对营村、天桥村、郭家坡村、范家窑村、斗林村、闫家窑村、庞家窑村、罗岭村、胡成岭村、牛马河村、宋家沟村、十九梁村、三墩村、六墩村、砖墩洼村、十墩村、堡子湾村、镇宏堡村等。

北徐屯乡

辖:北徐屯村、南徐屯村、纪家庄村、夏家场村、马家庄村、沙河台村、姚家庄村、王家庄村、柳家泉村、乔家坊村等。

下深井乡

辖:中家沟村、新团堡村、下堡村、贾庄村、观上村、丰稔山村、小堡村、砖井村、西坨村、上堡村、西中佃村、深井洼村、上佃村、东中佃村、东坨村、东水头村、上深井村、孙家港村、贾峰村、下佃村、张官屯村、金家庄村、官庄村、桥头村、董家庄村、滴滴水村、王千户岭村等。

马家皂乡

辖:马家皂村、安家皂村、定安营村、龙池堡村、兴隆堡村、强家营村、东要泉村、袁家皂村、西一柳营村、东一柳营村、张家窑村、同庆窑村、右所窑村等。

鳌石乡

辖:鳌石村、南徐村、东马营村、西马营村、南曹庄村、梁营村、乱石村、龙堡村、榆林村等。

邦[邦,读音作bāng(ㄅ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时期的上大夫邦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尚书·盘庚》中记载:“邦伯师长”。邦伯,就是中央 派遣至地方的行政官员。

在商王朝时期,一州之行政长官称作“伯”,相同的官员在夏王朝、周王朝、秦朝、汉朝时期皆称作“牧”,后世皆称“州牧”,州的刺史称作邦伯,俗称为“方伯”。

邦伯的后裔子孙中,有沿袭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邦伯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邦氏者,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鲁国孔子的弟子邦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邦巽,姬姓,字子敛,鲁国人,是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为后世所称“七十二贤”之一。

在典籍《家语·弟子解》中作“邦选,字子钦”,亦作“字子饮”。在史籍《史记·弟子传》的索隐中注为“邦巽”,义作“国巽”,乃当时避汉高祖刘邦讳字而形成。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邦巽为“平阳伯”;宋朝大中祥符二年,再加封为“高堂侯”;明嘉靖九年,又改称为“先贤邦子”。

邦巽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邦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出自南北朝时期拓拔部缬那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在史籍《南齐书·王融上疏议》中记载,王融当时在分析北魏政局时,有“总录则邽姓直勒渴侯”之句。其中的“邽姓”即“邦姓”,直勒即直勤,渴侯即元丕,是反对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政策的鲜卑贵族,时任凉州刺史。王融的上疏时间,在齐明帝永明七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公元489)。

鲜卑族中的邦氏,主要是源自拓拔部缬那氏部落,缬那,又称缬邦,按史籍《魏书》的记载,是属于以地因氏(今山西宁武),后成为部落的称谓,后基本融入汉族,主要分布在今江西丰城地区。

第四个渊源:源于 ,出自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邦氏,出自元朝时期西域人从海路来华的泉州地区,在古祟安定居,始祖称为“邦仲远”。

邦仲远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中国翻译有首部 教圣经《可兰经》,其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邦氏,后分衍有丁氏、郭氏。

邦仲远是 邦氏的肇姓始祖,在其墓碑上镌刻有古 文的《可兰经》。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满族正红旗佐领他塔喇氏部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世居扎库木、安褚拉库、宁古塔、扎克丹、萨尔浒、长白山、瓦尔喀、马察、占河、乌苏、伊兰木、海州、十方寺、吉林乌拉等地。

其族人多在满洲正红旗,世居瓦尔喀。其先祖他塔喇·马福塔在后金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率部族百余户归附于佟·努而哈赤,后以军功赐号“巴图鲁”,授世管佐领。

他塔喇·马福塔逝世后,其二子他塔喇·邦纳密承袭佐领之职。他塔喇·邦纳密骁勇善战,随皇太极、多尔衮征伐明朝,一直征战入缅甸,功授三等轻车都尉,逝世后由其兄他塔喇·尚禄袭其职。

他塔喇氏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而他塔喇·邦纳密的后裔中,因祖上官至轻车都尉,清朝时期轻车都尉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职,相当于官阶正三品,三等轻车都尉也官阶从三品(今正军级,或副部级),因此有以祖上名字为姓氏者,汉化简称邦氏。

二分布:

今江西省的丰城县,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邦别镇,江苏省的南京市,河南省的唐河市,福建省的泉州市崇安区、晋江市等地,均有邦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代 郡:亦称代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秦朝时期先为代郡,后为代县。汉朝初期为代国,后改回为代郡,治所在桑乾县(今山西宁武),东汉时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阳高)。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今山西代县),晋永嘉后期废黜,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北魏时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四历史名人:

邦 严:(生卒年待考),明朝时期顺德府通判

邦新立:(公元1945~今),河南唐河人。著名国家公务员。

研究员,现任国家发展和计划委员会副书记。

196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专业。副总经注师。

1990年起至今,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新闻发言人。

著有《中国支术产业振兴方略》、《现代政策研究全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各国工业发展政策比较研究》、《发展计划学》、《经济体制六大改革》等重要著作。

论文有《扩大内容:一项重大战略方针》等数十篇。

鲁姓的起源与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鲁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