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谁历史上有姓甘的英雄吗?
辛亥革命甘绩熙
甘绩熙(1886--1951) 利川团堡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和共进会,参加了武昌起义。清军反扑汉口,甘率士兵血战,扼守满春园,数处负伤。汉阳失守,甘抱病组织敢死队夺回扁担、磨子二山。南北议和后,甘任各部总稽查,后授陆军步兵上校、少将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临时执行委员兼青年妇女部部长、第三届监察委员等职。后历任湖北省咸宁、宜城及山东省费县县长。解放后曾被错押。著有《躬与辛亥武昌首义及阳夏鏖兵之经过实录》(亦名《甘绩熙自述》)、《辛亥武昌首义经讨情形之概述》。
甘姓解放军名将:甘泗琪.上将。甘祖昌少将.甘思和.少将.甘炳祥.少将(现役)
1911年10月17日,湖北军政府门前祭坛高筑。祭坛前香烟缭绕,坛上黄帝轩辕氏灵位庄严肃穆。灵前摆设香案,陈玄酒,旗立两侧,鼓乐喧天,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跪读祝文,三军鸣枪,全体跪拜,山呼万岁。这是湖北军政府祭黄帝仪(一说为祭天大典)的盛典,也是黎元洪视职的庆贺大典。
辛亥革命首义取得取成功,照理说应该推选一个有才干、孚众望的革命中坚人物出来担任新政权的首领,以便把革命进行到底。
有的革命党人回忆说,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及其他的湖北军政要员员纷纷躲藏逃路,省城很快被革命军控制。当时,黎元洪躲在姨太太黎本危的床底下,被部下马队第一标第一营的排长萧燮增知道。萧带班长虞长庚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拖出来,他们用手枪逼首黎元洪来到省咨议局(即今阅马元红楼),将其关押在楼以上兵守卫。黎当时吓得魂不附体,一言不发,像个木菩萨。有的人持另一种说法:武昌起事后,黎元洪更换便衣,由执事官王安澜带领,躲到黄土坡刘文吉参谋家中。当革命军闻讯找来时,黎元洪吓得躲到屋中蚊帐后面,又从帐后钻入床下。革命军马荣将子弹上膛,命他出来,黎元洪见再也无法躲避,只好从床下爬出来,最后被革命军推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席位。以上两种传说,反映了黎元洪被胁迫参加革命的事实。
就在武昌起事的第二天早晨,革命军在黄土坡找到了黎元洪,当即将他带到楚望台,接着又拥至资议局,让他出任都督。但黎元洪执意不肯接受。他说:“此举事体重大,务要慎重。我不是革命党,我没有做都督的资格,够资格的是孙文,你们何不接他来担任都督。”这时,革命军将预先拟好的安民告示拿出来要黎元洪签字,黎元洪像怕被蛇咬一般,连声说“莫害我,莫害我!”黎元洪这种消极抗拒的态度激怒了周围的革命党人,他们气愤地骂道,“黎元洪不识抬举,是满清的忠实走狗”,“干脆给他个枪子儿吃算了”。在场的李翊东也大怒,他举枪对着黎元洪吼道:“你本是满清奴才,当杀!我们不杀你,举你做都督,你还不愿意。你甘心做清朝奴才,我枪毙你,另选都督。”说着就要扣动板机,吓得黎元洪面无人色,出了一身冷汗。此后几天,黎元洪一直是不思米食,缄默不语,他抱定主意既不再做清朝官事吏,亦不宜担任革命军职务。直到1911年10月13日黎元洪仍不肯就任都督,革命军只好将他软禁在军政府。他整天愁容满面,心思重重。心想,这下可完了,朝廷把我当叛徒,党人把我当囚徒,妻妾儿女,不得见面,如有手枪在身,莫如饮弹自尽,一致了之。由此可见,当时黎元洪消极抗拒的决心之大。
萧致治:“床下都督”并不是真的,当时黎元洪并没有躲在床下。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问过喻育之——他是最后一位去世的辛亥革命老人——黎元洪究竟是不是躲在床下?他说这个事情并不是事实,黎元洪当时是躲在帐子后面,并不是后来说的是革命党人从床下把他拉出来的。但不管怎么说,黎元洪当时杀了革命党人,是与革命为敌的,但之后随着形势转变,他也被动地参加了革命。毕竟他没有主动组织军队镇压革命党人,他只是躲起来了。而且根据当今一些回忆录记载,在辛亥革命前革命党的***就曾策划过,如果革命后没有首领的话,就拥护黎元洪为领袖。当天清晨,马荣把黎元洪找到之后。就把他带到楚望台军械库。吴兆麟得知黎元洪即将到来,就把部队组织起来,列队欢迎,希望他能出来指挥作战。在楚望台停了几个小时后,到了10月11号中午,黎元洪就被带到谘议局,除了革命党人之外,谘议局的一些议员,主要是立宪派,也都请来了。大家就推举黎元洪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 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随着汉口、汉阳的先后光复,以武昌为中心的革命大有形成波澜壮阔之势。在这种形势下,黎元洪看到武汉三镇已归民军掌握,于是,他的态度也开始有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剪掉长辫。
1911年10月13日,革命军的炮队击退了清政府的兵舰,黎元洪得知此消息后,表面上一副苦愁,但暗中已开始盘算,准备接受革命军的要求。这天下午,他开口同革命党人甘绩熙和陈磊说起话来。甘说:“你这几天总是苦脸对待我们,太对不起我们。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天成绩,抬举你做都督。革命成功了,你可做华盛顿;革命不成功,你可做拿破仑。你很讨便宜呢!你再不下决心,我们就以手枪对你。”黎元洪答复说:“你年轻人说话不要太激烈,我在此近三日,有什么事对不起你们?”陈磊接着说:“你的辫子就对不起我们,武汉三镇人人都剪辫子,你身为都督,就该做个模范,先剪掉辫子,以表示决心。”黎此时也顺水推舟地说道:“你们不要如此激烈,我决心与你们帮忙就是。你们说要剪辫子,我早有此意,你们找个理发匠来,我把辫子剪去就是了。
甘绩熙见此状,立即报告有关方面,并请来了理发师。理发师请示道:“都督剪去辫子,留多长头发?”黎元洪签道:“剃个光头。”不到半小时,理发师便给黎理了个光头。这时的黎元洪头是圆的,肩是圆的,身子也是圆的,肥头大耳,顶放青光。蔡济民在旁打趣道:“都督好像个罗汉。”黎元洪嘻嘻一笑说:“像个弥勒佛。”一句话惹得周围开怀大笑。黎元洪去掉发辫后,吴兆麟还特地买回一挂鞭炮,以示庆贺。接着士兵们请去掉长辫的黎元洪训话,黎元洪说道:“元洪不德,受各位抬举,众意难辞,自应受命。我前天未下决心,昨天也未下决心,今天上午也未下决心,现在是已下决心了。无论如何,我总算军政府的人了。成败利钝,生死以之。”黎元洪的一席讲话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转变,也才有了1911年10月17日祭天大典中黎元洪的就职表演。 辛亥革命时,黎元洪首先想到的是家人。清兵进攻汉口时,他托人在上海的公共租界租房子,把家人送去避难。黎家人在上海不随便外出,遇人问话,不说来自武昌,也不说姓黎,而说姓吴——用黎的妻子吴敬君的姓。
黎在天津时,每日8点吃早餐,餐后浏览报纸。看到中国的政局恶化,就用练习毛笔字来排遣烦闷。午饭后他会睡午觉。晚饭后和家人在客厅里聊天,除新闻外多是家长里短。他很喜欢在这时听留声机。9点回卧室就寝。 黎感到精神不振时,便在清晨骑马出游。黎家的花园里有个自建的网球场,他常在下午打上一小时网球,到了冬天便把网球场改为溜冰场,自娱自乐。在北京任大总统时,他常到北海去溜冰。
黎的另一个爱好是京剧。每逢春节,黎家总是邀请京剧名角和杂耍艺人到府演出。在北京时,他常到城南游艺园看戏,这是大众游乐的场所。黎出门看戏或看**多不要人跟随,相当平民化。 黎热心教育,屡屡助学。他捐2000元中国银行股票开办天津北塘第一所小学。南开创校他捐“七长公债”1万元。家乡黄陂创办前川中学(今黄陂一中)他捐款3万、家乡黎家河创办孝义学堂(现大悟县彭店乡黎家河)。他还曾拨中兴煤矿10万元股票,筹备创办江汉大学。后学校未成,筹款被用来建了一座体育馆,即武汉大学的宋卿(黎元洪字)体育馆。
有利川东大门之称的团堡集镇坐落在一马平川的高山盆地,这里交通便利,318国道、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贯穿全境;这里风水天成,东有“利川要隘”石板岭,西有“玉笔朝天”金字山,南有昂首奋蹄马鬃岭,北有峡谷险滩照河。古镇因石龙寺得名团堡寺,清代因商贸发展改名团堡市。集镇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古建筑遗存,彰显了历史与文化的合璧。 清光绪版《利川县志》称:“团堡市,邑中一大聚落也。”团堡集镇古为清江县都亭里,民国设区公所,1949年为团堡区,1958年为公社,1996年置乡,现为团堡镇。地处楚蜀通衢的团堡古镇从明初就设市开场,是川鄂古道上的商贸重镇。
集镇上保存至今的冉氏宗祠,见证了冉氏移民与团堡古镇发达的历史渊源。现任团堡镇工商联合会会长的冉瑞桐老人就是冉氏移民后裔,他带领笔者穿行在大街小巷,娓娓述说着古镇被尘封的历史。明洪武五年(1373年),冉如彪任四川酉阳知州,遣其弟冉如龙来利川拓土开疆,先在忠路、建南等地,后欲到施南,途经现在的团堡镇安乐坪村下马溪时,天黑迷路。第二天,见这里风水奇特,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认为居此地必发达,就此挽草为记,拓地数十里。冉氏移民将四川人的经商意识也带到了团堡,他们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中脱离出来,务工经商,还在集镇上建起了家庙、宗祠,带动当地更多的人进入集镇做生意,促成了团堡古镇的形成和发展。
古镇环绕石龙山而建,布局形如鹿角,主街道东西长约1公里,还有幺店子等3条巷道直通街前的团堡河。古镇的建筑主要由土家吊脚楼和众多四合院构成,或前店后栈,或前店后坊,处处体现出商业文化的氛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扩大了民间交往交流,古道上的来往客商、毗邻地前来赶场的人群和络绎不绝的香客,还有文人墨客云集古镇,旺盛的人气带来了古镇的繁荣——街上经营日杂百货、土特产品的店铺林立,茶楼、酒肆、客栈星罗棋布,以古道贸易为依托,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酿酒、熬糖、碾米、榨油、粉丝加工、鞭炮制造、织布、染坊、铸造等加工业也十分发达,街道居民大多是生意人、作坊主和手工业者。
有人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建造城镇的历史。有着600多年商业文明史的古镇,借现代交通优势,乘改革开放之风,浓墨重彩地续写商贸重镇新时期的繁荣景象。318国道的建设和改线,将集镇扩展成了3条主街道,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现常住人口12万余人。近年来,集镇新建了商贸步行街、龙头企业小区、客运站,实施了亮化、美化和饮用水工程,为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一批龙头企业落户集镇,将大自然赋予团堡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变成了财富,团堡山药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之一。 解放前,团堡镇出了辛亥革命首领、国民党陆军少将甘绩熙,解放后出了共和国外交官文隆盛,后来集镇上又考出两名清华大学生。团堡镇不仅地灵人杰,且古建筑文化内涵丰富,如学馆书院、寺庙古塔、观音楼阁、冉氏宗祠、亭台风景、文人题刻以及富人的深宅大院等等,有的保存较完整,有的只留下遗迹。
笔者在集镇上拍摄了冉氏宗祠、冉家古宅,还有集镇东西两头的姊妹塔——培风塔和宜影塔。两塔建于清代,一个在山颠,一个在湖边;一个古朴典雅,直指云天,一个雕花绘彩,倒影如鞭;一个倡导文风,一个陪衬风水。上面都篆刻有众多文人墨客的题词,足见当时团堡文风之盛。
建于川鄂古道上的团堡石板岭卡门,是清代防御白莲教的军事要塞。卡门上篆有施南知府王庭桢手书“利川要隘”4个大字,两边有王庭桢撰写的对联:“握建平符节,兴利除弊,展布五年,迩来,上下相浮,不过为斯保民障;辟楚塞崎岖,刊木随山,逶迤千里,到此,门关高峙,亦期永固我边疆。”雄关险隘终究挡不住江山更替的历史车轮。1949年11月,解放军某部九连智破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隘,解放了利川。随着318国道和高速公路、铁路的兴建,雄奇险峻的卡门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被遗弃在荒无人烟的石板岭上。
有专家考证,团堡石龙寺为我州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1993年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冉瑞桐老人的陪同下,笔者登临集镇石龙山拜谒了参天古树簇拥的石龙寺。穿过几重寺门,仿佛走过一条时空隧道,感叹古寺600多年岁月的悠长。石龙寺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有两进三殿一楼。第一进是清光绪年间扩建的佛堂,门楣上镶嵌着一组青石浮雕,楹联是:“仙鹤栖松非佛国胜似佛国,石龙绕殿是人间不是人间。”其字里行间蕴涵的禅机,让我辈红尘之人无法参透。
走过佛堂进入第二进,即明洪武初年所建的石龙寺。门楣上“石龙寺”3个大字被5条飞龙环绕,门上有楹联:“仙拥灵山飞法雨,龙藏胜景起祥烟。”寺内依次分布诵经殿、练功殿、藏经楼。殿内廊柱雄立,均以穿枋联结,不用一铁一钉。额楼刻有《鱼樵耕读》图案,山墙绘有古典神话故事,众多碑刻记载着石龙寺的历史。寺中央天井里盘卧着一条天然岩石形成的石龙,石龙寺因此而得名。
石龙寺不仅吸引了渝鄂湘黔边区的香客,还是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清末进士张定远到此游览,见石龙寺气势非凡,当即赋诗一首:“怪石峥嵘幻作龙,浑身鳞甲白云封。不是老衲吟雕琢,早乘风雷上九重。”
今天的石龙寺虽然没了当年“晨钟暮鼓声传十里,鸣磬诵经不绝于耳”的场面,但据寺里的管理人员讲,每月初一、十五或逢香会,寺里香火依然兴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张良皋先生考察石龙寺后,发出“鄂西古建筑一枝独秀”的感慨。
石龙寺可以说是团堡古镇文化的根,有关石龙寺诸多神秘的传说和所演绎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古镇独特的文化。团堡街上自古火灾频发,当地人认为与石龙有关,所以古镇上很早就有“送火龙”的民俗。街上一些老年人至今还津津乐道那壮观的场面:每年正月初九到十五晚上,22名舞龙高手擎着7丈多长的两条龙,龙的前面是狮子、车灯、龙船,最前面是4人抬的高架站台,上面绑着一对童男童女。送火龙的队伍在庙里焚香敬神后,敲锣打鼓浩浩荡荡舞向大街。这时,各家各户都将自制的烟火抬到街道两边燃放,把天都烧红了。直到正月十五深夜将龙焚烧后才收场,这个民俗一直沿袭到解放后。 在石龙山上,有一座抗战纪念塔,是国民党军政部第二十补训处为纪念利川籍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立的。塔的两侧镌刻“为民族尽孝,为国家尽忠”“继续先烈遗志,完成抗战大业”,底部有“碧血千秋”4个大字。另一座是中共团堡镇党委和市老区促进会为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立的纪念碑。碑面刻题“民族英雄永垂不朽”,碑后面还刻录了434名利川籍抗日阵亡将士的姓名。
团堡小学已故老教师谢家模曾在利川市政协文史资料上撰文回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团堡设立补训处,征集训练兵员输送到抗日前线。1941年7月7日,补训处召集团堡军政各界共5000多人参加抗战4周年纪念大会暨为抗日阵亡将士竖立纪念碑仪式。军政代表和民众纷纷上台控诉日寇的滔天罪行,会场上不断爆发出“打倒日本”、“还我河山”、“讨还血债”的怒吼。补训处二团团长陶子贞在大会上介绍了台儿庄大战的英雄壮举后,人们慷慨激昂地唱起《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5000余民众在纪念塔前向抗战英烈致哀。
中共地下党员、团堡小学校长冉甸方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编写校歌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团小,团小,团小是保卫国土的后备军,锻炼体格,勤学技能,健全心身,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不畏强,不凌弱,尚勇敢,重笃诚,我们要为人类的正义而牺牲!我们要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为了唤起民众抗日报国的激情,国民党补训处还在集镇河边建了一座耻亭、一座涤非亭,亭上刻有对联“游览莫忘山河碎,叙谈牢记同胞血”“半壁山河载满民族恨,一带江水涤净人间非”。据冉瑞桐老人讲,两座亭子和抗战阵亡纪念塔分别在解放初和“文革”时被毁。上世纪90年代,团堡镇政府从粪坑里找到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重新立在石龙山上。2005年立抗战胜利纪念碑时,还将耻亭上那副对联刻在碑上,让耻亭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世人。如今,两座纪念碑成了团堡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遥远的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的团堡古镇,虽然被岁月抹去了一些历史的沧桑,但却留下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 今日团堡,古之小镇。巴山余脉,钟灵繇秀,沃地广陌,景物卓异。龙聚福地1,日照新晨。州府恩施之要衢,锦绣利川之东门。
团堡建制于清初,沿袭诸端旧制。新中国生机勃发,美河山百废俱兴。农田整平,塘堰疏通,粮丰林茂,猪肥牛壮。道路通畅,新村林立,庭院幽美,集镇繁荣。医疗发展,商贸扩充。重教尊师,人才辈出;敬老爱幼,精神文明。六旬回首,赤帜高扬;卅载弄潮,花团锦簇。古镇焕发新姿,山乡人添福寿。八面风光,喜迎中外贵客;四围景象,谱成盛世华篇。
精悍团堡,气象雄浑。物华天造,人杰地灵,利川要隘,雄关卡门;物华天宝,山药著名。左托腾龙巨洞,右牵沐抚峡谷。东踞石板高岭,危崖壁立,万夫莫开。西拥玉笔金山,铺绿叠翠,连云林海。马鬃岭昂首奋蹄,雪照河银龙贲浪。南通长顺文斗坝漆之乡,货物集散不费吹灰之力,北达奉节夔州天府之国。交通往来有如闲庭信步。外交参赞,秉忠国是;甘侯将军,青史留名,更有可畏后生,联步清华,频入交大,显一方栋梁精英。
美哉团堡,景物奇绝。柳逗莺歌,花引蝶戏。山以石龙称雄,千年古寺,蕴涵洪武精魂;2洞以玉龙著奇,异彩琼脂,绽放瑶池奇葩。黄泥坡水库,清波荡漾美如西子涟漪,东岭山水堰,环境优雅不亚庐山瀑云。金字山团堡山云雾山山山藏金孕玉,四方洞观音洞响水洞洞洞流光溢彩。牛栏坪艳艳牡丹,天姿国色,绚似洛阳花会;朱砂屯灼灼桃花,春风沉醉,灿若昭君故里。宝地财源,山药魔芋烤烟生猪蔬菜,桩桩广开财路;商贾云集,财政税收保险医疗邮政,行行与日俱增。
宏哉团堡,史册彪炳。古银杏记载沧桑嬗变,硬壳榔演绎天择物竞。3雪耻亭涤非亭,慷慨激扬正义;培风塔宜影塔,传播古今文明。抗战碑,碧血千秋,铮亮民族脊梁;4绩熙墓,精魂长留,彰显首义英雄5。龙头石杨泗岩勇士舍身越天险,石板岭卡门关歼敌枪声驱万敌。6箐口虽小,却有小汉口之传说;龙台不高,广有跃龙门之典闻。长庆街,记录沧桑变迁,黄泥集,书写时代典籍。
飞跃团堡,变化迅猛。浩浩东风,吹枯拉朽;潇潇春雨,寄意抒情。党政上下,合力齐心,众志成城,共铸千秋伟业;公仆勤政,关注民生,科学发展,同开万世宏基。综合治理,百凤朝阳,平安创建和谐社会;全面发展,七桥拱月7,出新开拓古老文明。革故鼎新,蒸蒸日上。宜万铁路穿越箐口把水,隆隆引擎描绘千年梦想;沪蓉高路直通川鄂湘黔,滚滚车轮激扬盛世豪情。教育攀高,中考频夺状元;卫生突进,农和医疗贴心。环保蔬菜构成特大板块,气宇潇洒走进世博大会,高山牧业形成顶梁支柱,踏实稳重致富农家生活。烤烟万亩,黄金叶辉煌吊脚楼;山药亿元,白玉柱撑实企业家。合作社雨后春笋,竞相比高;投资商你来我往,鹏燕齐飞。改水改厕,滔滔清泉滋润集镇居民;节能减排,荧荧沼气洁净万户千村。电信村村通,远近同步同声;电灯家家亮,镇乡等质等价。朱砂屯野猫水新农村省州样板,黄泥坡大洞槽旧面貌更新典型。晒田坝高岩坝新田坝坝坝凯歌洋溢,安乐坪店子坪齐心坪坪坪红旗招展。
今日团堡,开放开发如火如荼,来日集镇,创业创富亦驰亦奔!
未来团堡,楚天明星。党委胸怀宏图,以人为本,洞察顺应民情。干部转变作风,素质提升,致力兴农富民。便民服务,上质量上水平上项目,男女老幼齐颂尧舜天地。明星集镇,保增长保发展保速度,士农工商共享改革成就)。气象氤氲,环境安泰,承前启后,发扬光大。诗曰:欲抱明星入壮怀,乘风破浪画图开;巨龙敢擎凭豪气,不尽春光八面来!
注释:
1龙集:指团堡境内带有“龙”字的地名最有特色:如:石龙寺、玉龙洞、龙头石、龙台
2有史记载:石龙寺修建于明代洪武初年。
3硬壳榔:一种稀有的树名,在石龙寺山上,相传有600多年树龄。
4指阵亡将士纪念塔。
5指辛亥武昌首义英雄甘绩熙墓碑。甘绩熙,箐口人。
6指1949年10月,我人民解放军解放利川时,在石板岭卡门激战,解放军在老百姓的帮助下,从绝壁杨泗岩突破敌军防线。
7泛指解放前后团堡人民自力在团堡境内修建的大小桥梁,如新桥、石龙桥、长岳大桥等。
(作者: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恩施分会会员 恩施州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你知道谁历史上有姓甘的英雄吗?
本文2023-10-05 03:05: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