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号谱,和其他乐器的谱子的不同处,怎么转换?
长号使用的是低音谱号,不存在转换不转换,你可以直接找长号谱。
有些乐曲你即便转换那也会比原谱低8度,因为你没有那么高的音。
一些流行歌曲你在网上搜的时候直接加上长号谱或者你找大提琴谱,也可以的,低音乐器的谱子你都可以用、
你看看这个有没有帮助,我不是从直接复制粘贴的哟
五线谱速读方法
大家在练习新的钢琴曲时一定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1 错音不断
2 双手的配合不协调,对位有问题
3 无法连贯的弹奏下来,总是断断续续,结结巴巴
4 视奏一个新曲子很困难,弹奏几遍都无法顺下来
这些都是因为对于钢琴五线谱的读法不正确而造成的!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种新而巧的方法,使您可以做到对五线谱的速读和100%的准确
钢琴的五线谱速读方法包括四个原则和三个要求
一原则
1 背口诀 在五线谱中,高音谱表的5条线是自下而上的排列的,最下面的是第一线,一次类推往上是第二 第三 第四 和第五线,我们要背的就是这些线上的音
请跟我说:高音谱表一线mi 二线sol三弦si 四线re 五线fa
低音谱表中五条线的顺序是自上而下的排列
请跟我说:低音谱表一线la 二线fa 三弦re 四线si五线sol
一定要根据键盘来背这些线上的音,高音谱表上的一线mi是在中央C右侧的那个MI,低音谱表上的一线la 是在中央C左侧的那个la ,然后按照线的
顺序高音谱表上线上的音依次向右侧排列,低音谱表上线上的音依次向左侧排列
2 看音的进行方向和音之间的距离
在五线谱上,音越来越往高走,在琴键上就会越来越往右侧走,反之,则往左侧走
这就是五线谱上音的走向和键盘上音的走向的关系
五线谱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我们只要知道几个基本距离就好了
在五线谱中,相邻的两个线上音之间的关系是隔一个音的关系;相邻的两个间(就是线与线之间的空格)上的音之间的关系是隔一个音的关系;相邻
的线与间之间的音的关系是挨着的关系
五线谱上音与音之间的基本关系就是这三种,那么,其它的距离关系都可以通过音与音之间所隔的线和间来间接推算出来比如,高音谱表上
三线si,那么有一个音在在五线上方的间里,那么这个音我可以用几种方法可以找到,第一种就是背线上的音,高音谱表五线fa ,那这个音比fa
又高一个,则这个音就是sol;第二中方法,就是通过三线si来计算,这两个音之间隔了两条线那么线和线之间的音是隔一个音的关系,那么最上
面的线就和si 是隔一个音再隔一个音的关系,则比最高的线再高一个音就应该是sal
练习时要注意看到五线谱上音向上走,手就向右侧移动,五线谱上音向下走,手就向左侧移动;音和音之间的距离是挨着,手指就挨着用;音与音之
间是隔着的关系,手指也就隔着用,除非是琶音,要按照琶音的指法来安排
3 要上下两行对着一起看
要两行一起,上下对着看五线谱,比如上面一行有一个单音,下面一行有一个和弦,那么就将这几个音一起看,同时反应手指在键盘上的位置/然后,
再横向的看下一组音,同样是上下对着看
这样,就可以看到两个声部之间的交叉点和配合了(就是对位),也可以看到两个声部的走向,也可以缩小注意力集中的范围,做到100%正确
4正确的思维方法
先看(上下对着看第一个音)---à分析 用哪个手弹奏 用哪个手指弹奏 弹奏哪个音 弹奏几拍 节奏是什么样的 两个手之间的节奏是怎么配合的
(也就是对位) 用什么弹奏方法来弹奏等等 ---à分析好后,用相应的手指弹奏下去,弹奏这个音的同时,眼睛再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看下一个音,再
分析 ,再弹奏……
如此这样连贯看 想 弹下去就可以了
五线谱速读方法还有3 个要求要做到,这样才可以做到看 想 弹 这三者之间的连贯配合
这三个要求是:
1 眼不离谱 弹奏时,眼睛是要先看谱子的, 而且在手指弹奏这个音的同时,眼睛又要看下一个音,因此,眼睛是不可以看手弹奏的当然这不是绝
对的要不看手,当手指要弹奏的音超过了8度,或是超过了手指可以用指距来量到的位置时,就要用眼睛的余光来看一下键盘,然后再迅速回到谱子
上来
2 眼快于手 在视奏时,要先看再思考,然后才可以用手弹奏因此,眼睛一般比手快一个音的速度 这样,才可以做到思维的连贯性
3 手指对琴键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要熟悉 在视奏时,眼是尽量不离开谱子的,所以,为了不弹错音,手指就要对琴键上音之间的距离非常熟悉,也
就是说手指的指距感要非常好这样,我们看到五线谱上音的走向和距离时,同时就可以在手指上做出相应的反应来
高音的 : 第一线下面再加一线的位置是 :do
加的这一条线和第一线中间的间隔是 :re
第一线上的是 :mi
第一线上的间隔是 :fa
第二线上的是 :sol
第二线上的间隔是 :la
第三线上的是 :xi
第三线上的间隔是 : 高音 do
依次类推 , 音越往上走越高 , 越往下就越低
低音的 : 第一线是 : 低音 sol
第一间是 : 低音 la
第二线是 : 低音 xi
第二间是 :do
第三线是 :re
第三间是 :mi
第四线是 :fa
第四间是 :sol
第五线是 :la
第五间是 :xi
上加一线上的是 : 高音 do
依次类推 , 音越往上走越高 , 越往下就越低
先看调号 调号就是五线谱最左面 , 高音 ( 低音 等 ) 谱号右面会有若干升号或者降号。不同的升降号代表不同的调。具体来看:
C 调没有调号。也就是没有升降记号。
一个升号( #F )是 G 调
两个升号( #F , #C )是 D 调
三个升号( #F , #C , #G )是 A 调
四个升号( #F , #C , #G , #D )是 E 调
五个升号( #F , #C , #G , #D , #A )是 B 调
六个升号( #F , #C , #G , #D , #A , #E )是 #F 调
七个升号( #F , #C , #G , #D , #A , #E , #B )是 #C 调
看到上面得升号调你能看出什么规律?每个调最后一个升号向上半音,就是所有这些升号所代表的调;后面一个调得升号会在前一个调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升号。所以你只要记住所有升号的顺序(用简谱简化说是 4 1 5 2 6 3 7 ),就可以知道是什么调了。
降号调也有规律,如下:
一个降号( bB )是 F 调
两个降号( bB,bE )是 bB 调
三个降号( bB,bE,bA )是 bE 调
四个降号( bB,bE,bA,bD )是 bA 调
五个降号( bB,bE,bA,bD,bG )是 bD 调
六个降号( bB,bE,bA,bD,bG,bC )是 bG 调
七个降号( bB,bE,bA,bD,bG,bC,bF )是 bC 调
首先降号的音名顺序与升号调正好相反 (7 3 6 2 5 1 4) 当降号超过两个时 , 倒数第二个降号正好就是这个调的名称
理解了以上理论 , 再把升降号的顺序背过 , 只要一看到谱子上有几个升号或降号就可以马上知道是什么调了
乐谱
乐谱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了不同的记谱方法。记谱法可以分为记录音高和记录指法的两大类。五线谱和简谱都属于记录音高的乐谱。吉他的六线谱和古琴的减字谱都属于记录指法的乐谱。传统的乐谱主要以纸张抄写,现在亦有电脑程式可以制作乐谱。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
1、中国古代就有“宫,商,角(jue),徵(zhi),羽”五音,对应 简谱 中的1 2 3 5 6,是
乐谱的相册 (20张) 乐谱的基本 音符 ,在谱曲时 古曲 用这五个音。在谱曲时是以它们其中的一音定调,只有在乐曲中才会体现音节,几分音符和音的长短。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这样谱曲的,整首歌里没47两音出现,是传统民歌。
2、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 记谱法 。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 唱名法 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 音阶 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0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 五线谱 的4分音符。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宗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 卢梭 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因此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得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体制,已基本通行于各个国家,在学校里已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3、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种方法。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和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一线、上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一间等,各代表一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 谱号 来决定。谱号有三种:高音谱号,又称G谱号,低音谱号,又称F谱号,中音谱号,又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五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三种用 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 大提琴 、大管、 长号 的较高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编辑本段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
总谱 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分谱 分别记载着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
大谱表 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 竖琴 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在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一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四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钱画成红色,c线画成**(后来又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五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到了16世纪又有了加线的办法,它更加完备了音高的记载。
有量记谱法是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的。这种用音符、 休止符 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的记谱法,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用涂以黑色涂成的,它被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又被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一直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沿用至今。如 小节线 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周逐步流传和使用,是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才有所推广。在五线谱之外,还存在着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在16世纪中意大利和英国就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世纪初,也有人对五线谱进行过改革,并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未能普及。
编辑本段 分类方法二 较有针对性的记录不同种类乐器的演奏方法的乐谱,如: 钢琴谱 、 吉他谱 、古筝谱等!
编辑本段 相关典故
欧洲记谱法历史 1985年,柏克莱加州大学的Anne Draffkorn Kilmer曾发表文章论证 楔形文字 板上发现了最早的记谱法。
希腊罗马时期,已经有简单的符号粗略地代表音的高低,不少诗歌会有节奏标记,如长短格(trochaic)和短长格(iambic)等等。
中世纪 时代,乐谱从早期的纽姆谱(Neumatic notation)逐渐发展到现代的五线谱。乐谱从单声部逐渐增加到多声部的分谱,亦开始有不同节奏的标记。
从 巴洛克音乐 到现在,乐谱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大大推动了音乐的传播,并因为 乐队 的发展以及各种新颖乐器技巧的出现而增添了更多的符号。 作曲家 会精细地标记音量、速度和音色变化。
随着 爵士乐 和 流行音乐 的发展,不少乐谱同时标有旋律、和弦标记以及吉他指法。但不少音乐直接演奏或者录音,乐谱仅仅作为一个大概的框架,而不一定会将每一个细节详细记录。
中国记谱法历史 中国留传下来最早的乐谱是 南北朝 时代的 古琴谱 《 碣石调·幽兰 》。早期的乐谱为文字谱,将指法详细地以文字叙述。后来为了简化记录方法, 唐朝 后期出现了 减字谱 ,记录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敦煌的 莫高窟 收藏了不少唐宋以来的乐谱,其中包括不少琵琶乐谱。宋代的 姜白石 道人歌曲出现了记录音高的俗字谱,证明当时的 宋词 是可以歌唱的。明清两代的 戏曲 ,包括昆剧、京剧、粤剧以及当时不少器乐曲都应用了 工尺谱 。 潮州音乐 有其独特的 二四谱 。
民国 年间,受到西方以及日本的影响,中国的学堂乐歌开始应用简谱以及五线谱。直至今天,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流行曲,都是以简谱和五线谱居多,但古琴的减字谱和戏曲的工尺谱也依然有人使用。
乐谱分为简谱和五线谱,
所谓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科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家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棱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的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教育体制,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已基本流行于各个国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五线谱是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 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
种方法。
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 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5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 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圭多(阿雷佐的)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 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五线谱记谱符号见附录:音乐记谱常用符号。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在五线谱之外,也存在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16世纪中意大利及英国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世纪初,有人立足于对五线谱进行改革而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昙花一现,未能普及。
作曲和编曲是两种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曲,你把一首歌用简谱唱出来就叫曲,是单一的,是作曲者用简谱或者五线谱写出来的,而编曲,则要用不同的乐器和音乐把写好的谱子搭配成好听的音乐,开始进什么旋律,用什么节奏,怎么引入高潮部分等,比如小柯,是著名音乐人,他写歌,写出来的曲子,就叫曲,他在电脑房里用合成器等东西,把这首曲子谈奏出来,变成卡拉OK中我们可以直接唱和用的伴奏音乐,这个过程,叫编曲.
长号谱,和其他乐器的谱子的不同处,怎么转换?
本文2023-10-05 01:54: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