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有什么生活习俗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0收藏

满族人有什么生活习俗吗?,第1张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满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风习俗。清朝以来,随着满汉文化的交融,促使满族的风俗习惯不断发生演变,但仍保存了许多传统民族特色,具体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

服饰。满族的服饰直接承袭了女真人的习俗,其袍、褂、马甲、鞋等都独具民族特色。男子的旗袍是圆领窄袖,向右侧捻襟,衣摆四面开衩,有扣袢,束腰带,俗称“箭衣”,多为官吏将士所服。不开衩的袍为便服,多为平民所服。女子旗袍在领口、衣襟、袖口等处镶花边,大方得体,可充分显示女子的曲线美,现为中国各族妇女所喜穿。因季节不同,袍有皮、棉、单、夹、纱之别。套在袍外的褂,长仅及腰,袖长及肘,袖口平齐宽大,俗称马褂。内穿袍,外着褂,是清代满族的主要礼服。马甲又称坎肩,有大襟、对襟、琵琶襟之区别,俗为“巴图鲁坎肩”,现已为各族人民所喜穿。满族最具特色的鞋是靰鞡,它用野兽皮或猪皮、牛皮制成,前平、后圆、口方。旧时,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多有穿者。满族妇女从不裹脚,其鞋履有靴、平底布鞋和“花盆底”鞋。所谓花盆底鞋即是在鞋底的中部装有前平后圆的马蹄形木底,高三至四寸,鞋面多有五彩刺绣并镶饰各种珠宝。旧时,在绥远城和十家满族乡妇女中十分流行。冠帽分礼帽和便帽。礼帽为有地位者所戴,分冬季的暖帽和夏季的凉帽。平民多戴用六瓣布合封的“瓜皮帽”,庄田上的农民则戴毡帽。

饮食。清代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满族饮食的种类、制作方法也不断丰富。内蒙古满族以白面、小米、黍子、糜子、玉米、高粱、莜面、荞面等为主食。主食的特点是喜欢面食、粘食,味尚甜和酸,且种类繁多。以绥远城为代表的西部区满族喜食面条、花卷、白面饽饽、黄米面炸糕、糜子面酸饽饽、萨其玛、莜面、荞面饸饹和小米粥。以十家满族乡为代表的东部区满族喜食豆面饽饽、菠萝叶饽饽、苏子叶饽饽、粘米饽饽(粘豆包)、搓条饽饽、烙春饼、哎吉格饽(冻饺子)、玉米面发糕和高粱米。满族屯满族自清代至今从事游牧业,故以肉类为主食,辅以米、面和奶制品等,其最具民族特点的饮食是“小肉粥”。做法是:将猪肉或羊肉切成小丁,放入锅中炒至变色,然后添汤加调料,再将洗净的小米或高粱米放入锅中用慢火煮熟即可。在敬佛和祭祖日必与亲朋好友共食小肉粥。

满族的菜肴以肉食为主,但忌食狗肉。菜肴的烹调方法很多,主要是煮、炖、熬、烧、炒等。东部区满族喜食猪肉粉条炖大锅、白肉血肠、火锅(包括白肉火锅、什锦火锅、以鱼为主的菊花火锅等)、猪皮冻、各类野味、炖酸菜、生菜(小葱、黄瓜、白菜心、萝卜等)蘸酱等。西部区满族喜食大烩菜、豆芽菜、羊肉酿茄子、拌凉菜、凉粉、土豆炖羊肉、羊肉酸菜炒粉、涮羊肉、各类炒菜等。早点则喜食烧卖、豆浆、羊杂碎等。

居住。清代以来,满族最具民族特点的房舍为泥墙草房。民间称满族的居舍是“口袋房、卍(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极其生动地概括了满族房屋样式的特点。内蒙古东部区满族至今仍然这样居住,其中尤以满族屯为代表。其形制为:墙壁多为夯土或土坯筑成,中间有木柱,四壁用草泥抹平;房顶多起脊式,呈马鞍形,在木椽上先铺一层木板,然后用草苫盖房顶,厚约二尺,再用绳索纵横交错把草固定好,为防大风吹走苫草,还需在房脊四周置一压草的木架。一般家庭的居室为三至五间,坐北朝南。居室大多在最东面一间的南侧开房门,五居室大多在东起第二间开门,形似口袋,故俗称“口袋房”。也有在三间或五间居中一间开门者,俗称“对面屋”。开门的一间称外屋,因有灶台,又称厨房;左右两侧的房间称里屋,为卧室。里屋南北设有火炕,西间山墙下有一连接南北炕的窄炕。故屋内南、西、北三炕呈“匚”形,俗称万字炕。西墙上置有供奉祖宗的板匣,内藏有家谱、影像、祭器等。居室外东西两侧立有与火炕相通的烟囱,满语称“呼兰”。烟囱高过屋檐二至三尺,多为中空的圆木制成,里外抹黄泥,也有的用土坯堆砌而成。房屋的门、窗很有特点。木板门的上部是类似窗棂式的小木格,下部安装木板。门枢在左侧,上下套在木结构的榫槽内,向外开门。窗户分上下两扇,上扇可向屋里开启,窗棂有横格、竖格、方格、菱形格等;下扇为竖着的二格、三格或玻璃窗,装在窗框的榫槽内,平时不开。门和窗户的棂格外侧,均糊以麻纸,这就是堪称东北三大怪之一的“窗户纸糊在外”。院子四周立有木栅,俗称“障子”。以障子围成的院落,前有院门,穿以横木为启闭。在院内东西两侧,建有仓房和牲畜棚。

内蒙古西部区满族居室以绥远城为代表。旧时,以绥远城将军衙署为中心,北面驻有正黄旗、镶黄旗,南面驻有正蓝旗、镶蓝旗,西面驻有正红旗、镶红旗,东面驻有正白旗、镶白旗。全城有主要街道28条和小巷26条。在每两条东西方向的街巷内,有八旗兵官房两排,前排院门南向,后排院门北向,每排宅院相连。旗兵宅院占地均为033亩,住房为两间。居室位于院北端,为砖瓦结构,房顶呈马鞍状。居室外屋稍大,兼为厨房;里屋较小,设有南炕,也有因人口多而置北炕者。宅院内建有东厢房或西厢房不等(厢房的山墙兼为影壁)。居室一山墙外侧为箭道,为平时旗兵习箭练武之地。窗棂为关东式,有方格、竖格、横格、菱形格之分。院之东南角立有祭神用的索伦杆。宅院空地种植花草果木,入夏满眼浓荫,花红叶绿,蜂飞蝶舞,香飘四溢,宛若一座座小花园。

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满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风习俗。清朝以来,随着满汉文化的交融,促使满族的风俗习惯不断发生演变,但仍保存了许多传统民族特色,具体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

服饰。满族的服饰直接承袭了女真人的习俗,其袍、褂、马甲、鞋等都独具民族特色。男子的旗袍是圆领窄袖,向右侧捻襟,衣摆四面开衩,有扣袢,束腰带,俗称“箭衣”,多为官吏将士所服。不开衩的袍为便服,多为平民所服。女子旗袍在领口、衣襟、袖口等处镶花边,大方得体,可充分显示女子的曲线美,现为中国各族妇女所喜穿。因季节不同,袍有皮、棉、单、夹、纱之别。套在袍外的褂,长仅及腰,袖长及肘,袖口平齐宽大,俗称马褂。内穿袍,外着褂,是清代满族的主要礼服。马甲又称坎肩,有大襟、对襟、琵琶襟之区别,俗为“巴图鲁坎肩”,现已为各族人民所喜穿。满族最具特色的鞋是靰鞡,它用野兽皮或猪皮、牛皮制成,前平、后圆、口方。旧时,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多有穿者。满族妇女从不裹脚,其鞋履有靴、平底布鞋和“花盆底”鞋。所谓花盆底鞋即是在鞋底的中部装有前平后圆的马蹄形木底,高三至四寸,鞋面多有五彩刺绣并镶饰各种珠宝。旧时,在绥远城和十家满族乡妇女中十分流行。冠帽分礼帽和便帽。礼帽为有地位者所戴,分冬季的暖帽和夏季的凉帽。平民多戴用六瓣布合封的“瓜皮帽”,庄田上的农民则戴毡帽。

饮食。清代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满族饮食的种类、制作方法也不断丰富。内蒙古满族以白面、小米、黍子、糜子、玉米、高粱、莜面、荞面等为主食。主食的特点是喜欢面食、粘食,味尚甜和酸,且种类繁多。以绥远城为代表的西部区满族喜食面条、花卷、白面饽饽、黄米面炸糕、糜子面酸饽饽、萨其玛、莜面、荞面饸饹和小米粥。以十家满族乡为代表的东部区满族喜食豆面饽饽、菠萝叶饽饽、苏子叶饽饽、粘米饽饽(粘豆包)、搓条饽饽、烙春饼、哎吉格饽(冻饺子)、玉米面发糕和高粱米。满族屯满族自清代至今从事游牧业,故以肉类为主食,辅以米、面和奶制品等,其最具民族特点的饮食是“小肉粥”。做法是:将猪肉或羊肉切成小丁,放入锅中炒至变色,然后添汤加调料,再将洗净的小米或高粱米放入锅中用慢火煮熟即可。在敬佛和祭祖日必与亲朋好友共食小肉粥。

满族的菜肴以肉食为主,但忌食狗肉。菜肴的烹调方法很多,主要是煮、炖、熬、烧、炒等。东部区满族喜食猪肉粉条炖大锅、白肉血肠、火锅(包括白肉火锅、什锦火锅、以鱼为主的菊花火锅等)、猪皮冻、各类野味、炖酸菜、生菜(小葱、黄瓜、白菜心、萝卜等)蘸酱等。西部区满族喜食大烩菜、豆芽菜、羊肉酿茄子、拌凉菜、凉粉、土豆炖羊肉、羊肉酸菜炒粉、涮羊肉、各类炒菜等。早点则喜食烧卖、豆浆、羊杂碎等。

居住。清代以来,满族最具民族特点的房舍为泥墙草房。民间称满族的居舍是“口袋房、卍(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极其生动地概括了满族房屋样式的特点。内蒙古东部区满族至今仍然这样居住,其中尤以满族屯为代表。其形制为:墙壁多为夯土或土坯筑成,中间有木柱,四壁用草泥抹平;房顶多起脊式,呈马鞍形,在木椽上先铺一层木板,然后用草苫盖房顶,厚约二尺,再用绳索纵横交错把草固定好,为防大风吹走苫草,还需在房脊四周置一压草的木架。一般家庭的居室为三至五间,坐北朝南。居室大多在最东面一间的南侧开房门,五居室大多在东起第二间开门,形似口袋,故俗称“口袋房”。也有在三间或五间居中一间开门者,俗称“对面屋”。开门的一间称外屋,因有灶台,又称厨房;左右两侧的房间称里屋,为卧室。里屋南北设有火炕,西间山墙下有一连接南北炕的窄炕。故屋内南、西、北三炕呈“匚”形,俗称万字炕。西墙上置有供奉祖宗的板匣,内藏有家谱、影像、祭器等。居室外东西两侧立有与火炕相通的烟囱,满语称“呼兰”。烟囱高过屋檐二至三尺,多为中空的圆木制成,里外抹黄泥,也有的用土坯堆砌而成。房屋的门、窗很有特点。木板门的上部是类似窗棂式的小木格,下部安装木板。门枢在左侧,上下套在木结构的榫槽内,向外开门。窗户分上下两扇,上扇可向屋里开启,窗棂有横格、竖格、方格、菱形格等;下扇为竖着的二格、三格或玻璃窗,装在窗框的榫槽内,平时不开。门和窗户的棂格外侧,均糊以麻纸,这就是堪称东北三大怪之一的“窗户纸糊在外”。院子四周立有木栅,俗称“障子”。以障子围成的院落,前有院门,穿以横木为启闭。在院内东西两侧,建有仓房和牲畜棚。

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于是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目 录

1“吴”字由来

2吴姓来源

3吴姓郡望

4吴姓图腾

5祠堂堂名

6吴姓人口

7吴姓由来

8吴与虞

9历史名人

10吴氏字辈

1“吴”字由来

吴字是象形字,据《说文解字》:吴者,哗也。古时先人在狩猪时,发现大兽后,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呼喊。这种大呼大叫的动作形象一个“吴”字。这种人,当时就叫吴人。吴人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有个大臣叫吴权,黄帝的母亲叫吴枢。上古时吴人及其源流已无可考。今天的吴姓及其源流是清楚的,与上古的吴人不是同一回事。

2吴姓来源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远到江南,以农为业。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3吴姓郡望

宋代《百家姓》明确记载吴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苏常州市附近地区。周朝的封国——吴国,有个季札公按父亲的意愿和当时国民的要求,他应继承王位。但他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后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将延陵封给季札。后世为了纪念他将吴姓郡望定为延陵,其后裔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吴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吴木熹(化名永贵)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

4吴姓图腾

吴姓的图腾是句芒玄鸟图腾,像是挂起来的一支鸟,表示吉祥、富贵。

吴氏图腾

5祠堂堂名

延陵堂、渤海堂、仆阳堂、让德堂、至德堂、三让堂、宗让堂、渭东堂

6吴姓人口

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占第10位。前十位按顺序名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

7吴姓由来

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8吴与虞

仲雍传到第四代周章时,周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为了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找到了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封周章为吴国国王,封虞仲在虞地(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建立虞国(又称北吴),其后人以虞为姓。所以吴虞是一家。

9历史名人

吴崇礼:(1552-1626) ,字彬卿,又字体严,别号节庵。明代宁阳县城西街吴家巷人。官至兵部尚书、刑部尚书。著有《三边总图》、《抚蓟奏略》等。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山东曹县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吴 芮:西汉初诸侯王,秦时任番阳(今江西省波阳东)县令,秦末率兵起义,因助汉高祖称帝有功,被封长 沙王。

吴 汉: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大司马,为南阳吴氏代表人物,因助汉光武帝平叛有功,被封为广平侯,使其家族成为东汉初吴姓中最为显赫的家族。

吴 均: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人,南朝梁时文学家,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辞清拔,时称“吴均体”。

吴 兢:汴州浚仪(今河南省开封)人,唐代史学家,官至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著有《武后实录》、《贞观政要》等书。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河南禹县,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 炳:毗陵武阳(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画院待诏。光宗皇后李氏爱其画,恩赉甚厚,赐金带。工画花鸟,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其画“写生折枝,可夺造化,彩绘精致富丽”。所作谨守院体画风格。画迹有《春池睡鸭图》《山茶鹁鸽图》《鸳鸯瑞莲图》《宝珠玉蝶图》《折枝绛桃图》《折枝芍药图》《鸡冠花图》《玫瑰图》《长春图》《水仙图》等43件,著录于《南宋院画录》,均“简易有生趣”,“精彩如生”。传世作品有《出水芙蓉图》及《嘉禾草虫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竹雀图》册页,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25厘米,画下侧署款“吴炳画”3字,是吴炳之代表作,藏上海博物馆。

吴 镇: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元代杰出画家,以山水、墨竹而著称,为“元四家”之一。

吴昌龄: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山西大同人。

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江苏淮安县人。以著有《西游记》而流芳于世。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广东南海(今广州)人。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浙江安吉人。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雄浑苍老,独当一派 。

吴刚:据传吴刚是汉朝人,修道学仙,因有过被贬谪到月亮上砍伐桂花树(引自同治谱)。

吴锡龄(?~1776),字纯甫,清休宁大斐人。乾隆四十年(177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吴国化:世界艺术家协会主席。

弟中状元哥养家

据现存上海图书馆的《休宁大斐吴氏族谱》和道光版《休宁县志》记载,吴锡龄的远祖是元末一个名叫吴富的山林隐士,非常有学问却不愿意做官。吴锡龄的父亲吴思英是康熙年间的休宁县学生员(也就是秀才),病逝的时候,吴锡龄才3岁。吴锡龄是靠同父异母的哥哥吴长龄抚养成人的。哥哥长龄是增贡生,本来很有前途,但为了侍奉继母陈氏,抚育幼弟锡龄,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替人当帐房先生挣钱养家,并延请名师为锡龄授课。锡龄见哥哥如此任劳任怨,对自己如此关心爱护,既感动又愧疚,无以为报,只有更加发愤读书,丝毫不敢懈怠,学业由此突飞猛进。乾隆三十七年(1772),江南乡试,他高中举人,授内阁中书,很快又进入军机处任职。3年之后,又大魁天下,夺得状元桂冠。喜事连连,哥哥与族亲们笑逐颜开,在村中吴氏“尊德堂”高高挂上“文魁武威”的金匾,不时炫耀着大斐吴氏的光荣。吴锡龄更是喜极而泣,他深知如果没有哥哥的无私奉献,他不可能有在万众瞩目之下,胸戴红花骑马游街的无上荣耀。他的状元桂冠,最起码有一半是哥哥的。他写信给哥哥,要哥哥保重身体,赡养全家老小的重担今后该轮到他来挑了。可谁知,纸墨未干,他这个做官不久的新科状元竟然口吐鲜血,不治而亡。噩耗传来,大斐山村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鬓发染霜的哥哥长龄痛哭失声,却没有被无情的现实击倒。他又挑起抚养孤侄吴若曾的重任,直到70高龄还到山外四处奔波,终于将弟弟留下的独苗培育成人,由拔贡入选吏部文选司,成为七品小京官。侄孙吴自孚后来也能自食其力,接续状元郎的香火。

“可惜徽州吴状元!”

公元1775年阳春三月的一天清晨,紫禁城太和殿丹墀下,身穿各色官服的朝廷大臣和新科进士穆然肃立,乾隆皇帝缓缓登上宝座。一阵钟鼓齐鸣之后,舒缓悠扬的《庆平乐章》凑响,殿试金榜揭晓的隆重典礼“传胪大典”便正式开始。诸位大臣和众多新科进士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聚焦在掌管朝仪的鸿胪寺官身上,随着他宏亮的宣唱声响起,原本立在丹墀下的吴锡龄听到自己的名字头一个在空中回荡,惊喜万分,连忙出列朝着高高在上的皇帝跪拜谢恩。几天后,吴锡龄率领新进士刚刚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恩荣宴”,紧接着又在午门前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乾隆见锡龄眉清目秀,心中已有几分喜爱,有意要进一步试一下新科状元的才学,突然发问:“那日大典,历经诸多宫殿,其中名联佳句可还记得?”锡龄没想到皇上要问这样的问题,先是一愣,随即脑中就象放**一样,闪现出那一日随礼部官员出太和门、经午门中门出宫到长安门放“金榜”的一幕幕,前宫后院的佳联名句也随即一一脱口而出,直听得乾隆皇帝连连点头,禁不住高声赞叹:“过目不忘,真乃奇才也!”不知是因为过于劳累,还是因为过于紧张,皇帝的话音刚落,锡龄止不住猛咳一声,竟然吐出满口鲜血。乾隆大吃一惊,关切地问锡龄是老毛病还是新创伤。锡龄知道自己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不敢隐瞒,便照实说是旧病复发,但还不至于碍事。乾隆略作沉吟,随即授锡龄翰林院修撰,赐六品衣冠和金质簪花,并特赐参汤一碗、御酒三杯,以示厚爱。谁知,锡龄已是痨病晚期,御酒、参汤加御医,都已无力回天,翰林没做满一年就不治身亡。乾隆皇帝闻知,叹道:“可惜徽州吴状元!”因“吴”与“无”谐音,当时在场的徽籍大臣听罢,无不潸然泪下。

忠房三十世孙 秋盛

二○○五年元月于慈城

10吴氏字辈

世界:

  ·新编吴氏统一辈谱,从太伯第101世开始,用完一百代后,可又从第一世字排起:“泰让文传宗 雍敦维景崇 开基百世继 务本千家从 章嗣国斯永 寿承名始雄 季贤其见博 友善观光中 至德启公同 海东表大风 高祖树典范 远孙锦程通 棠棣真毓秀 兰桂胜劲松 俊杰英豪汉 安邦智谋勇 好学期上进 览月步九重 历代人才济 富贵久兴隆”

  ·(19世季札、24世吴稿又名吴申、25世吴[艹丙]又名吴沐、26世吴浅又名吴霍、32世吴永又名吴千秋、34世吴封又名吴全、35世吴芸又名吴复兴、41世吴璞又名吴胜、42世吴镬又名先承、54世吴谔又名吴戢、58世吴堂又名洵文、59世吴明彻又名吴鬲、60世吴逵又名吴盾、64世吴[禾困]又名世伟、70世吴篪又名吴常,吴篪有子10人:吴彦辉、吴彦正、吴彦文、吴彦山、吴彦旦、吴炳、吴炎、吴皙、吴炜、吴焕。吴皙子吴烁太伯第72世。)

  

  贵州:

  ·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禄:宁毓俊美、传礼家声、经华远用、泽赞中和-->吴家猛供

  ·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德:集修顺受、明宗德宜、麟兆玉书、百瑞连坤-->吴宜友供

  ·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铭:振元定本、作述常遵、建阜维丕、茂协青松-->吴常滨供

  ·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雄:增开运会、恒展才谋、隆章锡庆、相佐咸钦-->吴谋学供

  ·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千佑:有益成就、亲贤安国、位育高厚、遇萃亨通-->吴国智供

  ·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万总:由斯怀德、治化荣昌、优极科品、善继超群-->吴荣仙供

  ·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泰伯-季札-?:起、国、茂、怀、永,开、学、定、洪、邦,宗、培、铭、毓、秀,正、治、裕、祯、祥-->吴洪军供

  ·贵州省余庆县:泰伯-季札-吴先春:新胜光奋起,金国朝大先,万有洪作正,四代永兴隆-->吴洪钧供

  湖南 :

  ·湖南省会同县地灵乡: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德:集修顺受、明宗德宜、麟兆玉书、百瑞连坤-->吴宜友供

  ·湖南省邵阳市长阳铺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德:光\廷\应\一\承\亨\士\文\宗\登\主\静\立\人\极\心\正\福\自\永-->吴兴龙供

  湖北 :

  ·湖北省当阳县:泰伯-季子-?:字 家 遵 道 毅 传 世 尚 文 章-->吴道华供

  ·湖北新县、红安、大悟、黄陂吴万七世系字辈:(吴荣一)玉培锡泽木、熙德绍基隆、茂绩光高代、宏名万世同。(吴荣二)士之大本、立行惟先、世守家法、福泽永绵。“四荣”后裔继:爰思宗子、秉正从中、永联孝友、相庆时雍;1997年继:弘扬祖志、长发其祥、宽厚仁义、商尚为方。

  ·湖北黄梅大河吴炳武支系:炳福锦德钧、元仲道世中、用天国应士、兆之本致知、明理希贤哲、修身慕善良、诗书攀桂蕊、忠孝永流芳。

  ·湖北黄梅吴七一支系:熙堂铭淑楷、炳塾铸洪材、丞育钧源本、辉增锡汝梅。然圭钟浚桂、灿圣锦沂桓、烈域锋淳柘、焯坦锐济槐。

  ·湖北黄梅山南:宏万利遥、协和攸思、元应呈祥、上达位列,文运开华国、忠义世名扬、光前启裕后、懿德永远长。

  ·湖北黄梅吴河:德思伯志孟、时天国道中、正心光宗应、懋学仕宜崇、周邦新景远、富寿兆长隆、昭代伟人起、恒兹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浩庆开先业、修和韶煜同、伦常展瑞象、敦厚作英雄、孝友祯福集、熙康治理通、书香延世泽、华耀振兴丰、信义符钦敬、亲爱乐咸雍、吉裕禧模范、纪纲训芳朋。

  ·湖北黄梅大洋庙口上:耀志荣大名、楚邦衍贤声、盛德光先业、良谋裕后昆、诗书贻世泽、礼义启宗庭、永远笃和顺、家园庆隆兴。

  ·湖北武穴市:世仁让开业、顾心定有天、家和长迪吉、毓庆懋承前、由斯方遂意、惟勤必遇缘、忠正培本厚、效作应常绵、善学增荣耀、谦恭继祖贤、谱光明汉献、良范启宗联。

  ·湖北蕲春桐梓:本从至德、延及大升、箕求济美、枝干齐荣、诗礼裕后、忠恕存心、习善成性、克绍先型、献身祖国、奋斗云程、金台显隽、艺苑扬声、书香永振、进泽长新。

  ·湖北蕲春大同南冲:三百千万兆、广德永泰兴、廷帮宏绍应、达登明圣君、儒昌禄位盛、善大福基生。

  ·湖北蕲春两河口蟹子地: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承祖训、礼让绍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继述昌,孝思惟锡类、兰桂庆腾芳。

  ·湖北蕲春黄厂梅畈:道大宗国世德新、贤才尚承先祖恩、作述家修教一本、延陵万代有余馨。

  ·湖北宣恩:再正通光昌胜秀、再正世咸德、光宗必荣昌、文明学仕贵、宏景应开芳;再正通光昌胜秀、承继先贤德、廷翰世泽长、嗣西中心振、万代照明芳;再正通光昌胜秀、绍祖本源茂、敦伦景象昌、国朝隆上选、英秀定联芳。

  ·湖北钟祥市楚凤贡起显、可廷开作尚、金;本修学先广、德明家定昌、继宗传承宪、崇道兆安邦;福泽奠业基、祖绩震环宇、忠厚源远长、世代葆康宁。

  ·湖北黄陂祁家湾星火村:坦锡济纯良天人景运昌齐遵先世志家国庆祯祥。-->本站供

  ·湖北汉阳:贤 良 方 正 克 振 家 邦-->吴学愚供

  ·湖北江夏::-----世,继起定荣昌,祖德争光大,--名--显扬-->吴荣祥供

  ·湖北武汉:世家继承泰-->吴永祥供

  重庆: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泰伯-季子-大庄:春元大学士 人文国家兴、扬名光祖德 世泽万年青-->吴健华供

  山东:

  ·山东省淄川市枣强镇:泰伯-季子-吴禹:永世宗兴凤廷化魁立志守本克承乃长、天宝晟辉千秋万昌-->吴建琴供

  ·山东省淄沂市:泰伯-季子-吴献:献化凤良廷????明?一世殿治岐开昌运-->吴志博供

  四川:

  ·四川省简阳市河东镇:泰伯-季子-吴宣-吴纶-吴宥-吴坤二-吴泰甫-吴四六郎-吴源-吴友全-吴伯善-吴永富-吴长发-吴文宝-吴万兴-吴永暄-吴颜-吴玉铿-吴普宙-吴海-吴文炜-吴世珍-吴愈-吴斯先-吴德舟:文武全敬孝、功成名显驰、修性能平治、世代辉门楣、亲恩群重报、后裔步金梯

  ·四川省简阳市:泰伯-季子-吴宣-吴念一郎-吴念十二-吴十四-吴十六-吴祖受-吴三哥-吴原得-吴永全-吴细满-吴应崇-吴文显-吴秉德-吴希贤-吴兴忠-吴嘉铨:应文秉希兴嘉、永继世德、大发其祥<--传家忠孝、辅国贤良、人文起、金玉满堂、天赐纯嘏、祚胤锦长-->陛虹万吉\功鼎宸碧\旭光源[明空]\晟煜玺泽\昊[羽中]武强\春钦熠昂\远瑾举昆\华贵辉章\常龙承邦\尚奉栋梁\嗣鼐安宝\皋振建康\有翥君皋\攀逵俊浩\[斌贝]伟立志\正义明朝\繁荣顺道

  福建:

  ·福建省安溪县剑斗镇:泰伯-季子-?:时学延茂佐、志思世伊衡、伯仲及叔季、贻谋子孙承、文武允吉甫、万邦为宪郷、光大列祖德、永昌厥后徵-->吴自力供

  ·福建省石狮市蚶江水头乡:泰伯-季子-吴仁甫-吴均德:继维文章家帮吉昌永锡祚允祖德绵长垂万世以重光-->吴少雄供

  ·福建省晋江县磁灶:泰伯-季子-?-吴先举13世吴福:公侯伯子卿平治庆家声孝友孙谋远诗书世泽宏22世吴鹰霄敦宗怀礼让绍德尚廉贞大道涵仁厚心清鉴理明-->吴少雄供

  广东:

  ·广东省韶关市:泰伯-季子-?:崇德伯子彦有风、日万以沁侍元隆、孟祖荣华文英显、仲孙慎秀发兴重-->吴孙庆供

  浙江:

  ·浙江省平阳市鹤溪镇:泰伯-?-吴伦清:伦、元、文、广、玉、天、茂、钦、存、宣、怀、振、秉、朝、永、有、起、大、正、可、成、家、昌、立、秀、华、美、体、尚、尊、仁、孝、昭、治、则、崇、守、安、敦-->本站供

  ·浙江省仙居鹤:泰伯-吴翥-吴全智13世起:元宗仲茂 贤智永昌 承嘉衍庆 继世弥彰敦诗说礼 桂秀兰芳 至德广运 拱立朝堂 文经武纬 数陈纪纲 思高远播 侯甸要荒 蛮夷率服 万国来王 持盈保泰 坚冰履霜-->本站供

  江苏:

  ·江苏盐城吴家河字辈:

  东门:文振登春榜 安帮武备修 承平黎庶福 远志秉千秋

  南门:文振金怀玉 其祥瑞国家 道宗巾永守 全义吉长华

  西门:文振英才育 儒林作栋梁 朝廷忠孝著 翰墨令名香

  ·江苏盐城新兴场字辈:

  三里半支:洪怀兆臣 殿毓奇廷

  吴家堰支:天景佳振彦 松元安汉树

  ·江苏盐城青墩字辈

  一家厦:春保廷开文 金玉大德茂

  北吴家墩:开魁佩士 汉宗明远 乃守德昌 祖承家训

  ·江苏射阳盘万字辈:

  长开文增景 士必益琪功 怀德善仁义 季贤千家从 龙元继春竹

  林青宇承峰 群杰华圣茂 天松守维榕 铭哲先祖志 恒礼观光中

  ·江苏虞溪字辈:

  昶显洗远梦 之昌克道廷 华大晋希尚 惟以国从忠 本立开文德 贤良兆永兴

  勤孝传家久 世泽承礼让 启仁保信义 富学耀先宗 清和延祖绪 圣教致善宏

  河南:

  ·河南省南阳,新野、唐河、镇平、西峡、南召:从19世--109世 从始祖太伯到19世季子至65世吴汉先祖到吴志尧,吴志辅到吴道泰、吴广祥、吴聪盼、吴永州、吴守卿到吴军赏 吴忠言、吴道钦 道广新祥,永守忠道

  ·河南省南阳镇平、西峡、南召从始祖太伯到19世季子至65世吴汉先祖到吴帮翰:邦元白永春,文玉其中应。 天(日)世相成美,志(乾鸿)大广朝廷,家祥长发富,时达显才能。-->吴廷录供

  ·河南省新县沙窝集东吴家湾:泰伯-季子-吴少微-吴达甫:金佃传明德、玉庭立俊英、文章治国宝、孝友理家珍、良善荣华久、仁义富贵兴、祖贤宗恩远、光前裕后昆-->吴自力供

  ·河南省新县:泰伯-季子-?-吴国宝:春永维家式、 荣华耀泽芳、瑞明从德载、 培延定克长、正达安邦志、 金玉立朝章、天赐必万有、 敦本应千祥-->吴华胜供

阴囊皮糙发痒又刺痛,蛇床子汤加蛋黄油有奇效

“肾囊风”就是阴囊上生疙瘩的一种病。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体内肝经湿热,又突然受风邪侵袭,两相搏击而引起。蛇床子汤苦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润肾,蛋黄油滋阴润燥、养血息风,两者一起外用,是治疗阴囊湿疹的良方。

“阴囊总是凉凉的,天热时会有些潮湿,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这是很多男士都曾经有过的疑问。其实,这是男性普遍的生理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在进化过程中,阴囊为了保持适度低温,形成了精密的空调般的功能。当温度降低时,睾丸会上升,贴紧人体取暖,同时褶皱和血管会缩紧;当温度升高时,睾丸会下降,褶皱会松弛,并开始微微出汗,所以适度潮湿不是疾病。

不过,睾丸的调温功能是有限的,睾丸温度失控,就会出汗多,阴囊部位就会总是湿湿的,久而久之,就开始发痒,然后发红,甚至长出疹子,这时就发展成阴囊湿疹了。中医认为,阴囊湿疹的内因是肝经本有湿热,例如人太胖、长期吃辛辣食物、裤子勒得太紧并且透气不好等,这时候阴囊皮肤就打开大门散热,突然一股风邪从外面杀奔而来,皮肤的大门立刻关上,风与湿相搏,就造成了阴囊湿疹。因为中医把睾丸称为外肾,加上本病主要由“肝经风湿”引起,所以就将它命名为肾囊风。过去人们把荨麻疹起的疙瘩叫做“风疙瘩”,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肾囊风”就是阴囊上生疙瘩的一种病。

肾囊风有干湿两种:潮湿发痒的,有时候会生疮脱皮,有时候会传到腿上变成癣或者疮,这是风湿毒气乘虚下行的表现,相当于急性阴囊湿疹;还有一类较干燥,开始痒得很厉害,皮肤表层会变厚,患者喜欢用热水烫洗解痒,严重时,会起疙瘩,又麻又痒,喜欢用手抓,抓破后流出黄稠水,皮肤灼热疼痛,如火烧一样,这是肝经湿热兼血虚生燥导致的,相当于慢性阴囊湿疹。

肾囊风在古代医籍里有详细描述,譬如清代《医宗金鉴》:“肾囊风发属肝经,证由风湿外袭成,麻痒掻破流脂水,甚起疙瘩火燎疼。”这应当属于后一种。对于这种干性阴囊湿疹,《医宗金鉴》推荐的是用蛇床子汤熏洗,并且说“两次即愈”,可见效果之神速。古方的蛇床子汤由多种药物配伍组成: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土大黄、苦参各15克,砂仁9克,老葱头7个。本书则建议单用蛇床子15克,煎水适量,熏洗阴囊,每次20~40毫升,每天2次。

相传秦朝时,江南的一个小村庄中突然流行一种怪病,患者皮肤长出很多疙瘩,且奇痒难忍,一时间,群医束手。后来,有位术士说远在东海的一座小岛上,生长有治这种病的药。但岛上遍布毒蛇,草药又常被毒蛇压在身下,采之十分艰难。终于,在一个老药农的指点下,几名壮丁挺身而出。他们在五月初五当天,带上雄黄酒登上蛇岛,一边向毒蛇身上洒,一边寻找草药。历尽千辛万苦,结果仅剩一人背回了两篓草药。村民用这种草的种子煮水洗擦,仅3~5次病就好了。因为此药多在蛇栖息的地方发现,如同蛇的床一般,故起名“蛇床”,其子即称“蛇床子”。上述传说的真伪虽无法考证,但蛇床子外用擅治皮肤疥癣湿疮,倒是千真万确,它可以治疗小儿癣、恶疮、皮肤湿疹、过敏性皮炎、头疮、妇女阴痒、滴虫性 炎等,多有显效。清代名医陈士铎在其《本草新编》中曾指出:“蛇床子,功用颇奇,内外俱可施治,而外治尤良。”

蛇床子是一种叫做蛇床的草本植物的种子,该植物生于低山坡、田野、路旁、沟边、河边湿地,在这样潮湿的地方它仍然能够开花结子,并且灿烂细密如伞形,可见它体内含有很强的抵抗寒湿凝滞的窜动之气。关于这一点,明代《本草乘雅半偈》中的描述很有趣,认为虫蛇喜欢与这种植物为伍,并且常吃这种植物的种子,所以它们都有在阴湿中窜动自如的特性。准确来说,蛇床子性温,味辛、苦,入肾经,明代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对它的药理作用做了详细论述:“蛇床子……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盖以苦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润肾……故能除妇人男子一切虚寒湿所生病。寒湿既除,则病去,性能益阳,故能已疾,而又有补益也。”

用蛇床子汤熏洗以后,可以再抹上一些蛋黄油。蛋黄油又叫凤凰油、鸡子油,本来不局限于鸡蛋、鸭蛋或者鹅蛋,因为鸡蛋用得比较多,所以一般蛋黄油都是指鸡蛋黄油。

蛋黄油如何制作呢?方法如下:用新鲜鸡蛋一枚,煮熟以后,剥去蛋白,将蛋黄碾得粉碎,放入干净的铁锅、铜锅中(不宜用铝锅,也不用平底锅),用小火干烧(不放任何油),蛋黄慢慢变黑烧焦,继续干烧,直至烧成炭,最后会炼出一些黑黄黑黄的蛋黄油,将它收集起来冷却备用。用棉签蘸蛋黄油涂在阴囊上,保留1小时左右,再用软布擦拭或温水洗去,每天4~5次,3~5天就可以收到明显效果。

炼制的时候,非常费时,而且冒烟,偶尔熬不出油来,原因可能是:鸡蛋不新鲜、鸡蛋煮得不够老;熬的时候火太大。如果可能的话,用农家自养的柴鸡蛋会更好。一般1个鸡蛋可以熬出1毫升油,只够用1次。所以熬制的时候,先熬1个试试,掌握诀窍以后,可以多熬一些,把蛋黄油用纱布过滤,放入干净容器,储存在冰箱里,需要时取出来用。另外,蛋黄油污渍比较难洗,注意不要沾到衣物上。治疗期间,注意不要用热水、肥皂水烫洗患处,不要食用辛辣 性食物及鱼虾等发物,尽量避免搔抓及摩擦等机械性 ,以免疾病复发。

此方法看起来像个民间老偏方,实际上蛋黄油具有滋阴润燥、养血息风的功效,作为药用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早在北周时期姚僧垣就用它来治疗烧伤,以后历代医籍将其用途渐渐扩大,用来治疗阴囊湿疹也不少见。由于蛋黄油功效颇多,古人经常熬制一些备用,用来治疗日常突发烫伤,也用来治疗儿童湿疹。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人阴囊湿疹和 很有关系。由于大多数男士不拘小节,对于 设计不良而产生的不适,经常隐忍,比如很多 前面都是双层的,把 和阴囊包得紧紧的,夏天出汗多,更易导致阴囊湿疹,所以 是阴囊产生高温潮湿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选用棉质、透气性好的宽松 。

转自胡维勤教授

满族人有什么生活习俗吗?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满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风习俗。清朝以来,随着满汉文化的交融,促使满族的风俗习惯不断发生演变,但仍保存了许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