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还收门票吗?开放时间和地址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将于8月13日起正式实施免票政策。以后大家都可以进去玩,不用门票。通常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免费玩!要知道,10块钱的票都有。它是一座博物馆,也是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基本信息
开放时间:
09:00-17:00(每周一休息)
地址:
龙港镇南联社区罗瑞河居民小组
地址:河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龙岗区龙岗镇龙源路(罗瑞河北街1号)。
1公交:乘坐309路、329路、351路、353路、366路、380A路、K651路、E6路公交车到龙岗镇跑站。
2地铁:乘坐地铁3号线到南联站。
2010年8月13日至2010年8月13日,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取消入场,实行凭身份证免费入场制度。
龙岗客家民俗馆曾是河湖新居;
湖心居占地约25000平方米,包括岳池、和平和魏武。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之一,也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场中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1996年改建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1998年,河湖新居成为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中国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是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及其渊源、客家宗族制度的社会结构、宗法思想和家族精神的历史载体。位于深圳龙岗镇洛瑞和社区,距离市区28公里。
它是由广东兴宁的客家人罗瑞丰在清朝乾隆年间建造的。它集生产、生活、防御等功能于一体。整个建筑被一个内环和一个外环包围着。中心是豪宅式的三堂两横墙,圈地以祠堂为中心。亭、楼、堂、厅、室、井、廊、院、天井、过道等建筑相互关联,相应守望。
荷湖新居作为深港城堡式围屋的典型代表,是闽赣粤客家围屋的精髓。融合了粤东北的唐横坞、围龙坞、四角楼等元素,融合了广府的诸多建筑元素,体现了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交融。它是深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开发深圳东部的历史见证。
文物收藏:
1996年,原龙岗镇政府将河湖新居改建为客家民俗博物馆。馆内有客家家具、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家谱等文物400余件,基本陈列《客家生活起居室陈列》、《客家劳动工具展示》、《客家民俗风情展》等。生动展现了客家先民劳动、饮食、婚姻等诸多生产生活场景。
客家民俗博物馆还收藏了重要的文物,如1835年清朝赠送给罗(瑞丰的长孙)的大福地牌匾。牌匾为木质,长201cm,宽755cm,高3cm。正楷“大福地”从平面突出,是客家民俗馆的镇馆之宝。1999年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因为像徽派建筑、八闽建筑、岭南建筑等,多少都与祠堂有点类似,但其实祠堂建造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各地祠堂仅从外观上看,基本都融合了当地民居的特征,只不过因为南方祠堂数量较多,所以给人造成了祠堂起源于南方的假象。
实际上,不管是从祠堂祭祀文化,还是从祠堂的家族文化上来看,北方都是祠堂的发源地,且祠堂鼎盛时期,北方祠堂数量要多于南方。 首先说说祠堂的祭祀文化,印象中祠堂不但是家族议事的场所,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祠堂正中摆放着大量牌位都是真实的,而祭祀文化起源于儒家中的孝道。
历史上儒家文化起源于鲁国,并逐步在中原地区发扬光大,而历史上的中原主要指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故而完全有理由认为祠堂起源于北方。
再从家族文化上来看,祠堂最开始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建设,普通人根本没有实力,更没有权利去建设,后来随着逐渐解封,祠堂才在民间兴起,当时祠堂在不同地区,又可称之为家庙、宗祠、家祠等,从这几个称呼上就不难看出,祠堂不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传承,更象征着家族荣誉、荣耀。
历史上,如果某个人因某件事触犯族规,被逐出宗族,那这个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因为古代用人都讲究来源、出身,甚至一个人的出身都融合在姓氏中,比如公孙X、公子X、孟姜女等,所以古代家族出身往往能影响一生,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族基本都集中在北方(中原),故而当时北方的祠堂数量也很多。
这种情况下大量汉人渡过长江(衣冠南渡),进入江浙、岭南一带,比如今天的客家人、广府人祖上基本都是中原汉人,而这些南下的汉人不仅带去了大量人口,也带去了祠堂文化,久而久之南方祠堂遍地生根,且为了不忘记中原祖先,南方祠堂也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到了近现代,北方祠堂、族谱还在“破四旧”运动中遭到了灭顶之遭,而南方祠堂则因为远离中心,得以大规模保留,这最终呈现的画面,南方祠堂规模、数量都高于北方。
广州市政府部门常务会审议通过了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文化象征性项目名录,确定龙形拳、龙船领头制做手艺、素馨花传奇、越秀山小故事、粤语相声、广府传统式婚嫁习俗、烧麦、广东肠粉、盆菜、白切鸡、艇仔粥、竹升面等第八批地市级非遗文化象征性项目。
第八批地市级非遗文化象征性项目名录共48项,在其中传统手工技艺类25项,传统美术类7项,传统体育、游乐与杂技表演类4项,民俗文化类4项,民间文化类3项,传统舞蹈类2项,传统医药类2项,曲艺团类1项。
有关部门表明,广州将落实“维护为主导、救治第一、合理安排、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遗产象征性项目保护的、承传、推广和管理方面,切实提高非物质遗产系统化维护水准,为弘扬中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推进文化强市基本建设作出新的奉献。
本次发布的第八批地市级非遗文化象征性项目名录闪光点颇有,项目总产量和新增加项目均是往年之首,48个项目中新增加项目42个,拓展项目6个。
项目类别十分齐备,除传统戏剧类和传统式音乐类外,本批项目包含非遗文化十大类别里的八大类,相较过去,构成了类别比较完备的项目名录。
除此之外,名录覆盖范围广,11区都有项目进到名录,在其中越秀区有7项,荔湾区与增城区各6项,海珠区与黄埔区各5项,其他区都都各有项目当选。
在项目品质上,名录成效明显,凸显出服务国家战略作用更突出、岭南文化艺术特色更为显出、濒临灭绝项目获得文物保护维护、大家实践活动项目获普遍认同等优点。
服务国家战略层面,熊氏易筋经、龙形拳、太极等中华武术,广东醒狮,龙船领头、虎尾制做手艺,全是基本建设深莞惠人文湾区的主要媒介。这种项目获得扩大,彰显了深莞惠三地同宗同源。而剪纸画、竹制品、龙舞等项目就成为了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借助。
岭南文化艺术特色层面,素馨花传奇、越秀山小故事、粤语相声、广钟、通草画、夏桑菊等和广州城市印象紧密结合,将成为最典型的大城市文化符号。
比如,素馨花传奇主要是广为流传于广州市海珠区一带,流传为了纪念南汉阶段宫娥素馨而引起的岭南民间故事。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时间,在《广东新语》和《广群芳谱》等古书中均有记录。
越秀山故事是以广州市越秀山和周边风景为背景故事群,主要包含越秀山本身传奇、古百越族和南越国故事、鸦片战争的小故事、红色故事、与当地风俗人情有关的特色小故事等五类极具最典型的小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非遗文化项目名录也促进许多濒临灭绝项目获得文物保护维护。如广府传统式婚嫁习俗充足阐述了大家对美好婚姻生活的追求完美,广府传统式婚嫁习俗是流行于广府地域并具备独特广府特色的最重要的人生风俗习惯之一,更是以大妗姐为特色。
广府酒席风俗习惯则再次汇总了广东菜师爷礼仪知识的渊源和家谱图。什么是“广东菜师爷”?它是由酒店的师爷依据酒席主题设计方案菜品,包含红白事酒席(如婚丧喜庆、生日贺寿等)、商务接待主题酒席(如业务洽谈、人际交往等)、庆典活动主题酒席(行帮聚会、神诞、节日等)等不同主题。
本次名录中,也有许多大家实践活动项目获普遍认同,在其中,饮食搭配项目是此次强烈推荐数最多的项目,烧麦、广东肠粉、盆菜、白切鸡、艇仔粥、竹升面、牛杂汤、广式甜品、绿豆糕等项目变成“食在广州”的绝佳诠释,都是提升交易活跃市场的重要环节。根据评定饮食搭配项目,将正确引导各界人士更加关注饮食搭配所蕴涵文化意义和社会意识形态。
有些网友提出来:客家人不跪活人;客家人不吃饺子;语言与山东差异也很大;山东人没有客家人的祠堂文化,不可能是山东人!
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生日祝寿很隆重,当天要举行拜寿仪式。
摆上八仙桌,用红布铺上。桌前正中放把太师椅,请一亲一族到左右两边燃点寿烛,边燃点,边喝彩词,边鸣炮。
燃点寿烛,鸣炮之后,请寿星及配偶坐在太师椅上,直系亲属开始拜寿,拜寿顺序从长子、长媳开始,然后女儿、女婿,成双成对进行拜寿,依次是孙、外孙、孙女、外孙女等。
儿女拜寿对寿星要下跪拜寿。表示敬意,祈求长寿安康。
我觉得客家人春节不吃饺子,可能早期从北方迁到南方之后,迁居地南方当时不能再种小麦,交通物流也不像今天这样发达,很难买到面粉。因而,过年吃饺子的俗无法实现,从而造成的这个传统习俗渐渐消失?
语言很容易受迁入地的环境改变,因为毕竟要和当地人打交道。首先,要听懂当地人的话,这才好进行交流生活吧!久而久之,自己的语言发音就会发生改变,特别是客家人的小孩儿,若同当地的小孩从小一块玩,语言影响就会更大。
当然也会留下自己族群独特的发音习惯烙印,比如有位网友就讲:客家话里的“龙字”发音,跟我山东章丘老家发音一模一样,liong,龙山文化发源地就在章丘。
下面这些话都是客家人喜欢说的口头禅:
人有面,树有皮,当面教儿,背后教妻。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倒狐狸满山走。
有缘千里来相会,么缘对面难相逢。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得人钱财,替人消灾。
跟好人,学好人。
懒人自有懒人福。
男人三十一枝花,
女人三十豆腐渣……
虽然,现在客家人的发音和山东差别不少,但是作为一位山东人,看到上面的这些客家人的口头禅,一定会感觉这也是自己父母长辈口中,过去经常喜欢说的话。
每年春节三十前夕,在我们山东当地居民之中,好多家庭也是割杀公鸡,祭祖过年。把鸡也看作吉利的象征,常谓:大吉大利。
在山东解放前,当时各地也基本上都有自己族群的祠堂。是祭拜祖先,处理族务,凝聚显示族群力量,保护族群成员利益的场所。解放后,由于在山东各地的农村村委会得到强化,在破旧立新的思想潮流推动下,各地的很多庙宇、祠堂才逐渐消失的。
南迁的客家人,由于毕竟是外来迁徙族群,在继承这一传统民俗的基础上,更需要这种祠堂来保护族群生存发展。
强化的祠堂文化也是客家人与当地土著,融合和争夺生存权的见证史。
大家都讲客家人特别好客,而山东也有好客山东之称。我不得不坚持自己的观点,主体客家人的祖籍应该在山东。主体客家人和主体山东人是血缘兄弟。
文泰创作
客家人不跪活人,客家人
不吃饺子,山东人没有祠堂,这些风俗习惯和山东人不一样的地方,可以各有各的保留,求同存异即可!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争论不休!山东人吃饺子,客家人原来居住在山东的时候肯定也吃饺子,南迁以后那儿没有饺子,只能吃当地产的食物,总不能饿死吧!就像以前有人到了牧区,那儿没有大米没有面试,只能吃人家的烤肉喝奶,难不成为了你的爱好,还要花大代价给你弄面粉大米吗?关于拜不拜活人的口舌之争,就更不要无理取闹,谁愿意怎么拜就怎么拜,没有统一规定,按说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北方,客家人南迁也是自动把各种风俗带过去的,,拜不拜活人也应该遵循发源地的精神,跪拜风俗不光是山东人,应该在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保留!不能光跟着网络当喷子要实地考察为准!至于山东人没有祠堂,还是说那句话,山东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所有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文明在北方,客家人有祠堂,也是南迁以后带过去的,不是到达南方以后才发明的。没有理由儿子出去了,延续了老子的传统,回头来又埋怨老子做的不好!没有祠堂,是因为某段时间搞运动,由于山东人离运动中心太近,都被摧毁了!那时候被毁坏的还有家谱有很多很多珍贵文物,都被焚烧一空。
古代的南方,长江以南。最早的居民并不是汉族,汉族是中原民族。
长江以南是一个民族混居区。
再朝南,就是少数民族,百越民族居住的地区了。
这里有畲,瑶,等各种各样的山民,落后野蛮,没有文字,语言单调,词汇贫缺,赤身裸体,脸上,身上涂着颜色,烧山火种。
汉族人从中原坐着舟船越过长江开始南移,开发南方,渐渐的,南方开发起来了。
南方温湿的气候非常利于农业,大量的开发南方,北人南移,大量的汉族无组织的进入南方,南方的人口基数大了起来。
政府开始重视南方,有组织的移民,并设立统治机构,征税,征粮,征兵,全面的统治这里。
淮河流域,十年九灾,不是旱灾,就是水灾,只要是灾年,大量逃荒的饥民涌入南方。以后在南方垦荒定居下来。这些定居下来的人信息传到北方,北方涌来更加的人口,开垦万亩良田,南方开始胜过北方。
皇帝对自己的子孙封国,把自己的子孙封到南方为地区王。每一次的封地,都要带去整套的官府机构,军队,征税的衙门,和整村,整村耕作的人民。这些人牵着耕牛,车载农具,家庭,随同官府南迁。
中国古代南迁重要的路径,就是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水道。经赣江逆水而上,散居在赣江两岸。
湖南也有湘江水道,为什么北人南移不走湘江水道呢?
古代的湖南有强势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比岭南的少数民族发达,由土司统治,能够组织土兵与北方政权对抗。
北人南移最便利,顺利的地方就是赣江水道。先来的汉人占据了赣北辽阔的平原水网地区。而后来的汉人到赣南山区开发,成为山民。
汉人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技术,优胜于当地的土属居民,大量的土地被汉人开发岀来。
汉人人口基数猛增,使岭南地区布满了汉族的村庄,当地少数民族被同化。
今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仔细的观看中国的民族分部,发现,中国的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很少,而中国的西部,西南部,中国的北部,居住着星罗棋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州,而有的省少数民族极少,全部是汉族,这就是古代北方移民的途经地与落脚地,(江西省)。这里是楚头,吴尾,是两强争锋的夹隙地带,也是更古时代,容易进入的地区。
浙江一带有野蛮强势的越人,而湖南一带有强势的苗人,瑶人。
大量的汉人由赣江水道进入南方,再进入岭南地区,而形成了今天的,广府人,客家人。
北方的中原地区,分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黄河南面叫河南,黄河北面叫河北。太行山以东叫山东,太行山以西叫山西。而古代的山东地区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中原地区。这些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河南省,江苏苏北,安徽皖北,河北大部。而真正南迁的是中原地区的人口,主要是鲁西南地区,河南地区,安徽地区,江苏地区。这些地区的先民开发了岭南地区。
山东没祠堂,有家庙,
社会动荡,迁徙分户,辈分代字自成体系,想认祖归宗,唯有借助现代技术甄别,家族姓氏改变都可以查出遗传基因,为什么孩子要跟男人姓,因为家族男人的基因,无论多少代都不会变。
我也姓许,祖籍山东荣成成山镇,家谱中有许国,明朝任二品官员。
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还收门票吗?开放时间和地址
本文2023-10-05 00:25: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