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享堂的相关历史
李鸿章病危与去逝时,慈禧正在回京的路途中,道经河南。听到此消息,感到非常震惊,此后连下三道上谕封赏李鸿章,《申报》专门刊登了上谕全文。清廷为了表示对李鸿章耿耿忠心的感激和莫大的悼念之情,特旨予谥号“文忠”。李鸿章死后,海内外各大报纸竞相报导,《北京新闻报》上刊登了讣告全文,《万国公报》、《申报》、《纽约时报》等也刊载了相关报导,特别是《纽约时报》,于当地时间1901年11月7日头版头条刊登了李鸿章病逝的消息,并做了介绍和评价,此后连续多天进行连续相关报导。李鸿章死后,入祀贤良祠,该祠是清廷祭祀有功之臣的祠宇,可以说是清朝国家级的纪念馆,在当时是一项极高的荣誉。 1902年5月,李鸿章灵柩从北京起运,先到通州,经大运河到天津,然后走海路到上海,再经长江水路经镇江、芜湖,沿裕溪河经巢湖进南淝河登岸。《申报》对灵柩运送回籍也作了相关报导,沿途各地大小各级官员都早早作好各种准备,迎送的场面十分隆重。1903年3月26日下葬于合肥东乡夏小郢。《李氏宗谱》中记载了当时墓地的情况,如位置、山向(朝向)、范围等情况。李鸿章死后,各地纷纷上书朝廷,请求给他建公祠,主要是在他“立功建业”之地,有北京、上海、合肥、济南、保定等城市。
李鸿章所葬之地流传有这种说法“一里葬三公”,意思说在这方圆一里的地方,有三个封建时代的著名大人物不约而同选中了这一块“风水宝地”下葬,最早的一位是宋代的包孝肃公,然后是明代朱元璋手下大将后封蔡国公的张得胜,还有一位就是李文忠公李鸿章了。包公墓后迁至包河,蔡国公墓今已不存;而李鸿章墓虽在1958年合钢扩建时毁坏,但享堂历经百年风风雨雨,却依然保持完好。
享堂南距南淝河一公里多,当年规模极其庞大,周围是上万亩的护坟田地,四周还有大遍的树林。护坟田出产作为享堂的日常维护经费、人员开支等。一直由一位毕姓的管家打理,由于李家家大业大,恐怕连李家人自己都搞不清楚家里有多少财产,只有这些管家们才最清楚。据毕姓管家的后人介绍,李家的管家也有分工,毕姓管家专门管理李鸿章的直系亲属一支的房地产和其它产业。
过去古人讲究中轴线,城市、皇宫、住宅、陵墓的建设都在一条中轴在线,一般都是墓在享堂的后面,而李鸿章的享堂与墓并不在一条在线,而是在墓的东北平行方向,都向南略偏西15度,这是李鸿章享堂的一大特色,大概是古代风水的讲究所至。享堂是对墓上建筑的专指,不同于祠堂中的主体建筑享堂。中国的古建筑大多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容易受到火灾、雷电的侵袭,不易于保护完好;而享堂由于位于远离居所的墓地,更易毁损,因此李鸿章享堂在全国也属罕见,对研究墓上建筑有特殊的意义。
1985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开始由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对其原地修复,2003年5月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
李经述去世后,归葬合肥东乡的茅冈,时人感其孝行,在其墓旁建牌坊以表纪念,人称“孝子坊”。
2012年6月26日下午,合肥市李鸿章享堂管理处从合肥市二十埠河堤坝上发掘出一块精美的汉白玉石碑断片,断片长80厘米,宽40厘米,厚11厘米,刻有“已故承袭一等侯候补四品京堂李经述生有至性操履端严前居母丧哀痛毁瘠伊故父大学士李鸿章前年奉命来京……”等字样。根据残碑上的文字可以判断:已经过世的李经述承袭其父李鸿章一等侯爵,生前官至候补四品京堂,具有很高的操守,居母丧及在其父李鸿章过世前后都极尽孝道;由于李经述母亲赵小莲早于其父李鸿章去世,故此在文字排列顺序上母在前父在后;李经述死于1902年2月,文字上的“前年”,指的是1900年。经文物部门初步断定为李鸿章次子李经述孝子坊上的构件。除石碑外,如今发现的构件还有石鼓、石楹联、石台阶等,这些构件上的文字厚重端庄有力,图案考究精美流畅。
谈起此次发掘,享堂管理处的夏秀涛说,其实早在2009年就听二十埠河附近的村民陈家斌介绍,他孩提时候在二十埠河游泳时,就发现了河坝上有一些特别的石头,其中一块刻有“李鸿章”字样。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这些石头可能属于文物,便向李鸿章享堂报告。但是当时这些石料被筑在二十埠河堤坝上,发掘难度较大。近些年,李鸿章享堂一直关注这些构件,直至二十埠河改道完工,在瑶海区及大兴镇年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掘工作才正式启动。经过仔细寻觅,夏秀涛终于找到了已从堤坝脱落,遗落在尘土中的构件,并迅速带领工人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批构件的发掘,对于研究李鸿章家庭历史,丰富李鸿章享堂的文物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李氏家谱记载,李经述去世后,就埋葬在今合肥市长江批发市场以东的二十埠河附近,与其父李鸿章之墓成南北相望之势,这批构件应是在筑二十埠河堤坝时,从李经述墓前孝子坊处运输约2000米,被安放到了下游如今的位置。
李氏经嘉庆以来的经营发展,至清末成为平遥县的首富之家。从光绪末年起,李氏的各商号、票号、钱庄已经出现亏赔。辛亥革命后,亏赔愈益严重,债主已逼上李财东的家门。当时,主持李家商号和家业的是李五峰。他怕债主逼债,便把家里藏的许多财物寄放到内兄赵鸿猷家中,自己也躲藏起来不见人。后来,逼债的风势减弱,李五峰便向赵氏索取寄存财物,不想赵氏抵赖不承认有寄存一事。李五峰气急败坏,要到衙门告状,又怕招来债主逼债。不得已只好忍气吞声,吃了暗亏。最后,显赫一时的日升昌票号财东李氏,只落了个穷困潦倒的下场。
所以应该没有。
1、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3、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4、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扩展资料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都是清朝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洋务运动
李鸿章享堂的相关历史
本文2023-10-05 00:15: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