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都做了什么贡献,为何贾谊能成为汉文帝时期最杰出的政论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他都做了什么贡献,为何贾谊能成为汉文帝时期最杰出的政论家?,第1张

西汉青年政论家贾谊,虽然才华横溢,两度被召进汉文帝身边,但是,没有做过什么实际的事情,他都做了什么贡献,为何贾谊能成为汉文帝时期最杰出的政论家?

第一个就是贾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这个是当地的太守给汉文帝推荐的时候说的,汉文帝来了兴趣,一问,我塞,知己啊!任贾谊为博士。之后就在朝堂之上,发表见解。他年轻敢为,锋芒毕露,思想敏锐。让汉文帝觉得还是很好的,有的时候很多的老臣也觉得不错,这样,贾谊在朝堂之上的小政论家的地位开始崛起。

贾谊在朝中一年,即被提任太中大夫。就积极上书要求改革旧制,这让很多的老臣不满,劝说汉文帝远离贾谊,结果贾谊到了外放为长沙王太傅。之后就又被召进京城,晚上谈论之后,觉得还是很得自己的心意,就让贾谊留下,教导自己的孩子,有一些政见还会询问他的意见,这个时候的贾谊,还是不错的。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作为梁王之师,自感没有尽到责任,内疚加伤感,过了一年多,也是郁郁而终。这样,一个年仅33岁的西汉政论家,就这样消失了。我在中学的时候学过他的一篇很有名的政论文章,叫《过秦论》,里面的内容早就忘记了,哎,年纪大了,什么也记不住了!

你觉得贾谊这样的人是不是很优秀的呢?你觉得他的死是谁造成的呢?

摘自http://wwwsharegrowcom/html/news/200686/0681913401050746html

一、早谕教

贾谊对于早期教育的论述,主要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观点出发,针对皇太子的教育而言的。

《尚书·吕刑》中曾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意思是指在专制社会,天下之命悬于天子一人,最高统治者个人的善恶直接影响着天下亿万百姓的命运。

贾谊通过对殷商国祚长久,秦朝二世而亡的史实考察,又进一步指出:“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因为太子的品行如何,已经预示着、决定着他日后继承皇位时的道德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对太子的教育,实乃治乱之机要,如果太子能受到正确的教育,养成善良的品德,则“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贾谊认为,对太子的教育应尽早实施,“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早期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期,当婴幼儿的赤子之心尚未受到外界熏染,先入为主,对他实施教育,就会收到最佳的效果,他说:“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同时,早期教育也是整个人生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一个人幼时接受的教育,往往决定着他日后的成长道路,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他强调“君子慎始。”并指出:“殷、周围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就是由于前者对太子自幼便实施了良好的早期教育,而后者则不然。

贾谊认为,胎教是早期教育之始端,王室之家应当重视对太子实施胎教,在太子未出生以前要设置专门实施胎教的处所——“蒌室”,安排专人监护孕妇的饮食、视、听、言、动等,使其合乎礼的规定。孕妇自身亦须有胎教意识,与周妃后怀成王时一样,“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贾谊的胎教理论虽无甚新意,只是祖述“古制”,但他却是汉代最早提倡胎教的教育家。

二、选左右

贾谊认为,慎选左右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成功的保证。为加强皇太子的早期教育,在宫廷内应设置专门辅导、教谕太子的师、保、傅官,建立保傅教育制度,一如西周时教育成王一样。当时周成王尚在襁褓中,即以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各负其责,“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导)之教训。”可见,当成王还是婴幼儿时,就已由“三公”实施德、智、体三方面的早期教育。除“三公”是保傅官的副职,他们常与太子同居处,共出入,起着监护人的作用。

设置“三公”、“三少”旨在太子周围形成良善的教育环境他们一方面以孝仁礼义之道教导太子,另一方面充当卫翼太子的屏障,使太子自幼闻正言、见正事、行正道,同时逐去邪人,不使太子耳闻目睹恶言、恶行、恶事。贾谊认为:“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之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无不正也,犹生长楚之不能不楚言也。”处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之中的太子,当然也不能不良善。师、保、傅是太子最早、最重要的教育者,他们的品行直接影响着太子德性的形成,最终关系互国运能否长久。为此,贾谊要求统治者必须慎择师、保、傅官,宜以“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术者”即德才兼备者充任“三公”“三少”。贾谊指出,以前周成王时所择选的“三公”均为古代贤士,如太傅周公“笃仁而好学,多闻而道(导)顺”,能“道(导),天子以道”;太师太公“诚立而敢断”,能够“辅善而相义”;太保召公清廉而正直,敢于“匡过而谏邪”。由于他们的辅导,才使周成王在即位后能够虑无失计、举无过失,成为古代有名的圣明君主。由此贾谊得出结论:“殷、周之所长久者,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与此相反,秦二世胡亥则由于择师不当,以宦官赵高为傅,所学尽为狱讼之术,幼时接触的不是斩、劓(yì,古代割掉鼻子的酷刑)人的酷刑,就是夷人三族的严律。由于早期教育失当,致使胡亥即位之后,视杀人若刈草,毫无仁慈之心;是非不分,良莠不辨,“忠谏者谓之诽谤,深为之计者谓之妖言。”如此昏君,国破身死,二世而亡,乃势所必然。因此,贾谊告诫西汉的统治者:“前车覆而后车戒。”指出慎选太子的早期教育者,乃存亡、治乱之枢机,“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三、重儒术

贾谊是西汉初期继叔孙通、陆贾之后又一位向西汉统治者提出以儒术治国的儒家学者。对于皇太子的早期教育,他当然企望以儒家思想统摄其心。为此,他向统治者进言,要求注重儒术,按儒家的理想人格来塑造太子,以儒家学说作为太子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太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贾谊主张应注重《春秋》、《礼》、《诗》、《乐》等儒家经典的传授。在贾谊看来,儒家经典不仅是古代文化的记载,而且含有丰富的道德涵养价值,他说:“或称《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以革劝其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或为之称《诗》,而广道显德,以驯(训)明其志。教之《乐》,以疏其秽,而填其浮气。” 儒家治学要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治国则提倡效法古圣先王之道。故在学习儒家经典之处,贾谊还提倡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他说:“教之语(治国之善语),使明于上世,而知先王之务德于民也。教之故志(记前世成败之书),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太子只有接受了古代典传知识的教育,才能通晓上古先王以德治国的方法,明了历代兴亡的史实,从而产生警戒、畏惧重蹈覆辙的心理。

在道德教育方面,贾谊主张应使太子自幼形成儒家倡导的忠、信、义、礼、孝、仁等道德观念,在他看来,具有此“圣人之德”的人,就是道德上的完美者,也即具备儒家理想人格者。为此,他要求对于太子不合上述道德规范的行为,教师应及时予以矫正,如当太子“将学趋让,进退即席不以礼,登降揖让无容,视瞻俯仰、周旋无节”时,太保就应当进行劝谕。

对将来君临天下的太子的教育,传授“君国畜民”之道自然是绝不可少的。为此,贾谊提出,师、保、傅官应使太子自幼通晓儒家德刑并举的治国方略,懂得文武之道乃治国之本,知道对臣子应赏罚分明、公正,切忌“赐予侈于左右近臣,吝授于疏远卑贱。”

此外,关于太子的早期教育,贾谊还提出了教养结合的主张,即除进行道德与知识教育外,并须由少保负责健养其身体。一方面监护太子,注意防止太子有可能伤害身体的过激行为,如暴饮暴食,狂欢无态等;另一方面照料太子的日常起居,使太子避免“饥而憷(lán,贪),暑而暍(yè,中暑),寒而懦,寝而莫宥,坐而莫侍……。“正是由于贾谊把保护太子的身体视作师、保、命傅官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及教育内容,故当梁怀王坠马而死后,他引以自责,竟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贾谊作为西汉初期的政治家,他关于早期教育的论述虽然只是针对太子的特殊教育提出来的,而且其列举的实施方法也大多是祖述文武三代之道,很少新意,但他毕竟是先秦以来第一位较为全面地论述早期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早期教育理论的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津梁作用。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出自《史记·贾生传》,全文译文如下:

贾生的名字叫谊,洛阳人士。贾生十八岁时,就以能赋诗作文闻名全郡。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了贾谊的才华,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

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贾谊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原文: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

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代表作品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吊屈原赋》、《鵩鸟赋》。

1、《过秦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2、《论积贮疏》

选自《汉书·食货志》,文题为后人所加,是贾谊23岁时(前178)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他从太平盛世的背后看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在他向文帝上的《论积贮疏》中做了大胆的揭露,并提出了他的改革政治的主张。

3、《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贾谊任梁怀王太傅期间,汉文帝多次向他征求治国方略,贾谊亦多次上书陈述政事,针对文帝时期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割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后由班固收入《汉书·贾谊传》中。

《治安策》论及了文帝时潜在或明显的多种社会危机,包括“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等众多严重问题,涉及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汉庭与北方异族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种种矛盾。针对这令人忧心的一切,贾谊富有针对性地一一指明相应对策和补救措施。

4、《吊屈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辞赋作品。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此赋。

此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作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

5、《鵩鸟赋》

作于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时。赋前小序说明写作《鵩鸟赋》的缘由。有一天有鵩鸟(俗称猫头鹰)飞到贾谊的屋子里,他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本来被贬就心情不好,又不适应长沙潮热的气候,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写下这篇《鵩鸟赋》以自遣。

贾谊的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宗首》、《大政》。

1、《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2、《治安策》

《治安策》这篇论文论及了文帝时潜在或明显的多种社会危机,包括“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等众多严重问题。

涉及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汉庭与北方异族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种种矛盾,针对这令人忧心的一切,贾谊富有针对性地一一指明相应对策和补救措施。这篇论文势忽峻忽缓、首尾相衔,大量采用夹叙夹议,还在议论说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运用文学笔法。

3、《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论积贮疏》选自《汉书·食货志》。文题为后人所加。是贾谊23岁时(公元前178年)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4、《宗首》

《宗首》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议论,是本篇政论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中央集权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5、《大政》

政论散文《大政》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非凡,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该篇政论文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汉帝国大一统创始期之积极进取。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贾谊出生于洛阳(河南郡郡治所在地),少有才名,师从荀况学生张苍。汉高后五年(前183年)即以能诵诗书善文闻名于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将其召致门下,对他非常器重,在贾谊辅佐下,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安定,时评天下第一。

汉文帝登基,听闻河南郡治理有方,擢升河南郡守为廷尉,吴公因势举荐贾谊。汉文帝征召贾谊,委以博士之职,当时贾谊21岁,在所聘博士中年纪最轻。出任博士期间,每逢皇帝出题让讨论时,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获得同侪的一致赞许,汉文帝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 贾谊初任太中大夫,就开始为汉文帝出策。汉文帝元年,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文帝二年(前178年),针对当时“背本趋末”(弃农经商)、“*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贾谊上《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 政治上,贾谊提出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

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文帝亦逐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文帝四年(前176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贾谊因贬离京,长途跋涉,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时周勃被捕系狱,贾谊上疏《阶级》,建议文帝以礼对待大臣。

文帝时,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又允许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因此,“邓氏钱”和吴钱遍布天下。汉文帝五年(前175年),贾谊在长沙又向文帝上《谏铸钱疏》,指出私人铸钱导致币制混乱,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鵩鸟(猫头鹰)飞入房间,停在座位的旁边。猫头鹰像鹃,旧时视为不吉祥之鸟。贾谊因被贬居长沙,长沙低洼潮湿,常自哀伤,以为寿命不长,如今鵩鸟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作《鵩鸟赋》抒发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 谪居长沙三年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入京,于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

贾谊这次回到长安,朝廷人事已有很大变化,灌婴已死,周勃遭冤狱被赦后,回到绛县封地,不再过问朝事。但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任职所在地更近朝廷,而且梁怀王刘揖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也算是对他的一种重视。 贾谊任梁怀王太傅,虽在梁国封地,但仍体察政事,居安思危。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因此多次上疏陈述政事(《治安策》),大体上围绕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悟凝等三个问题而展开论述。

文帝前元七年(前173年),淮南王刘长阴谋叛乱,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今四川中部),刘长在途中畏罪自杀。第二年(前172年),文帝又把刘长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贾谊担心文帝接着还要把刘长的几个儿子由列侯进封为王,上疏文帝,进行劝告,但是文帝并没有采纳贾谊的意见。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 年),贾谊32岁,随梁怀王入朝,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

梁怀王无子,按例他的封国就要撤销。贾谊认为,这样做对整个局势不利;建议为梁王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迁到梁国来;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根据贾谊的这个建议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

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贾谊在忧郁中死去,年仅三十三岁。

(贾太傅像来源 )

他都做了什么贡献,为何贾谊能成为汉文帝时期最杰出的政论家?

西汉青年政论家贾谊,虽然才华横溢,两度被召进汉文帝身边,但是,没有做过什么实际的事情,他都做了什么贡献,为何贾谊能成为汉文帝时期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