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宗氏家谱??急需知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有谁知道宗氏家谱??急需知道,第1张

历史来源

「宗」源出:

一、以官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代有宗伯之官职,掌邦国祭祀典礼之事,亦称太宗、上宗,其后有宗伯氏、宗氏。

二、出自子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宋襄公母弟敖,在鲁国做官,其孙宗伯被杀;宗伯之子州犁逃奔楚国,其少子迁家于南阳,遂以王父(祖父)之子“宗”为氏。

家族名人

宗悫

南宋南阳郡涅阳人,字符干(公元?-465年)。少时,叔父宗炳问其志愿,答曰:"原乘长风破万里浪。"历封镇武将军、左卫将军。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阳侯。

宗泽

宋代义乌人。字汝霖(公元1059-1128年)。知磁州,募集义勇,抗击金兵,后入援京师,忍东京太守,团结两河、太行义兵,以岳飞为将,屡败金兵,声威甚着,有"宗爷"或"宗父"之称。屡上书收复失地,不纳,忧愤而死。

宗连

隋代长安人。仕周官三原令,家产千金,有小女慧而有色,欲求贤婿。时赵元淑有才,不拘小节。宗连以女妻之,给奴婢二十,马十余匹及布匹金银珠玩。元淑后因功封葛公。

宗氏

晋代介休令贾浑之妻,有姿色。浑为刘聪将乔晞所杀,晞欲纳宗氏,宗氏骂曰:"屠贩奴,何不促杀我。"因仰天大哭,遂遇害,年二十余。

解放后,虽然一切已成废墟,社会期待休养生息,但作为阶级斗争对象的宗族文化和活动,却只能因“企图复辟封建”而继续遭受灭顶之灾。到了“文革”的时候,无数的家谱作为“四旧”被扔进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篝火晚会”。唉,族谱和地方志、正史一起,被称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除了火和烟,化为灰烬的是几代人的珍贵记忆和心血。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历史开始发生新的转折。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政社合一”人民公社的解体,一些地方,尤其是传统文化比较浓厚的江南,如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份,出现了继续建家谱的趋势。过去被彻底否定的传统正在逐渐恢复,似乎正在卷土重来。对官方媒体的态度也逐渐转变。相关文章的编者按也从“不允许”变成了“不提倡”。重要的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在这个时候,中国开始了重新发现社会的旅程。就像种子的信仰和力量可以裂地一样,社会自由自我的成长,让任何形式的“编者按”都站不住脚。更何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知识分子视为意识形态替代品的“轩辕黄帝大典”成为中国民族主义崛起的重要注脚。如今,宗族文化的复兴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地村庄的一种趋势。修族谱,建宗祠,让同宗的人忙得不可开交。大部分是热心公益事业、威望很高的当地人,包括一些退休教师。很多老干部也参与其中。“干了一辈子革命,该修修他们的家谱了”。除此之外,还有台港澳同胞和欧美等地的华侨。当年那个饱经风霜的“海外间谍”,在新时代已经大行其道,成为一个认祖归宗的真诚游子。2009年初春,我还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正好赶上县里熊氏宗族出家谱。作为一个在村里见过外面的世界,也“坑害过自己”的人,我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盛大的仪式。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其实我很想“参与见证”村里的老老少少去城里捡家谱的全过程。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虽然村子小,排场不起,但还是租了一辆皮卡车。十几个汉子站在后车斗里,一路敲锣打鼓,鞭炮轰鸣,红旗招展。他们“革命已成功,同志无需辛苦”的大度,让路人对其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当皮卡车终于冲进县城,加入到其他村子的车流中时,不知什么原因,另一个场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只觉得县城像一座孤岛,在广阔的农村水域里,农民进入县城,就像爬上了城市文明的岸边;回到村子里,就像潜回水里一样。收到族谱后,同行的几个年轻人伤心地和我聊起他们小时候参加的一些农村节日,特别是对元宵节前舞龙灯的消失感到惋惜。当然我们也说了,政府不支持农村的传统文化,放任自流,却热衷于弄几个明星来农村假唱几首流行歌曲,以为这是“送文化下乡”。真是天大的笑话!“送文化下乡”的措辞更是带有歧视性。事实上,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农村,并不是没有文化,而是被严重忽视和破坏,而不是被重视和发展。那一天,村里的货车在返程上也绕行了近20公里。当我终于回到村里时,在村口等候的村民和他们的女儿和远方的孩子立即点燃鞭炮,鞭炮吹着白烟遮住太阳和

1919年,胡适在《绩溪辋川曹氏族谱》作序时说:“中国的族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长史’的迷信。没有一个姓陈的不在胡公满之后,没有一个姓张的不在黄帝五子之后,没有一个姓李的不在伯阳之后。以后家家都是古代皇帝,古代名人,不知道古代那些小人的后代都去哪了?”所以胡适建议各族人民在编乐的时候要表现出一些信用,把所有不存在的祖先都忽略掉。而是应该多做自己部落的功课,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相信历史”的价值。当然,和大人物扯上关系,换取一些廉价的骄傲,这是人之常情。记得小时候,听村里懂点历史轶事的学长们说起“楚王姓熊”“屈原姓熊”的时候,拍贷被金融魔镜揭穿的时候,心里有点莫名的激动。然而时至今日,看到这个新校名试图“与楚王接轨”,我只能笑而不语。新版族谱中,强调家族“皇族血统”的字体名称如下:“源于楚亦帝,发迹于,立志留在兴化府长久。”多好的广告词啊!读者不要怪我不严肃不势利,甚至近乎粗鲁地嘲笑老人们的创作。是谁让我如此固执,目无宗主——如果有,我从这幅“久安”的世代图景中,看到了一幅衰落的图景:就像一个人,先做了楚王,后做了宰相,再投身房地产,最后无处可去,只好成为某小区门口向业主行礼的保安,从此“久安”——一辈不如一辈。解构,通过我上面的笑话,你可能看到了我这一代人对几代人没有恐惧。而且现在人心开放了,族谱怎么排都不会影响百姓的实际生活。其实这也是当今家谱遇到的困境。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按家谱取名字的孩子,在家谱记载的时候,不得不取另一个家谱名字。另一方面,既然人家要搞郡县谱牒,甚至为此设立谱牒局,那掌权者就难免有统一本县宗姓的野心。就像新官上任,不拆几栋房子,建几个广场,折腾点新花样,怎么能看到“政绩”?不同的是,因为没有强制力,局的“统一”并没有真正破坏大家的生活。今天的族谱只是一种注释族谱,绝不是强标。至于知识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宗族在社会整合、社区建设和公共产品提供方面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这个动荡的转型时代,当人们被抛入托克维尔所说的旧时代已去、新社会尚未建立的孤寂之地,这种古老的宗族亲情更多的是互助和慰藉人心,是一种共同体或共同体人道主义,其中自然隐含着群体间的自助和自治。有学者曾对农民做过问卷调查。当被问到“创业遇到困难找谁?”,农民首先找直系亲属,其次是朋友、旁系亲属、邻居,最后是党组织、农村干部、村民。既然在农村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全盘否定宗族文化,那么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这个血缘组织能否实现农村政治的问责。以及,如何让信仰它的村民成为现代政治意义上的公民,真正从血缘走向“人缘”?

崇[崇,古音读作sōng(ㄙㄨㄥ),亦可读作zhōng(ㄓㄨㄥ),今音读作chóng(ㄔㄨㄥ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妊姓,出自夏朝桀时期太史令终古,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夏桀时期,太史令终古曾泣谏暴君夏桀,但是头昏脑胀的夏桀却不予理置,伤心之余的终古,便出奔商汤,使夏桀的罪状更昭然若揭。终古的子孙后代便姓了终氏。古代“终”字通“崇”字,终氏亦称崇氏,读音作zhōng(ㄓㄨㄥ)。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有崇氏部落首领崇伯鲧,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虞舜时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动在今河南嵩山一带,其首领崇伯鲧帮助虞舜治理洪水。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从大禹开始,称夏禹。

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今黄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

崇伯鲧的有崇氏部落,大多以氏族名称“有崇”为姓氏,称有崇氏,读音作sōng(ㄙㄨㄥ),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到商汤时期,自商朝开国以来,有崇氏就辅佐商王开创基业,为商朝平定北方犬戎叛乱立下汗马功劳。至商纣王帝辛执政,崇氏兄弟二人皆封爵位,成为纣王的重要羽翼。兄崇侯虎继父之位成为北伯侯,掌控北疆地区,阻挡北方犬戎族的入侵。弟崇黑虎,封爵冀州候。当时商王朝辖下共八百诸侯,崇氏兄弟二人就统领四百诸侯,可见其宠势之大。

西周中期以后,有崇氏族人按陕西方言,将姓氏读音改作chóng(ㄔㄨㄥˊ),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崇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太子商臣之师傅潘崇,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在潘崇的后裔中,大多以“潘”为姓氏,称潘氏;但也有以“崇”为姓氏者,称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今天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均有许多潘崇的后裔。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将军崇公,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的麾下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车骑大将崇公。其后代以先祖名号为氏,称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金国时期金睿宗完颜氏后裔,属于避讳改名为氏。

据史籍《金史·宗端修传》记载,金国第六位君主章宗完颜璟(女真名麻达葛,公元1168~1208年)下诏,为避金睿宗完颜宗辅(女真名讹里朵,公元1096~1135年)名讳,凡太宗完颜晟(女真名吴乞买,金国第二代君主,公元1075~1135年)诸子之宗姓皆加“山”字头,改为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崇果噜氏,以地为氏,世居崇果鲁(今黑龙江通河),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汉姓崇氏。满族崇吉喇氏,世居乌拉、虎尔哈、瓦尔喀、讷殷等地,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汉姓崇氏、丛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得姓始祖:终古。

崇姓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的融氏的儿子陆终。据《元和姓纂》上说,出自夏朝太史令终古,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为姓,终、崇同字,亦即崇氏。终古是后世崇氏家族的始祖,在夏桀当政时官拜太史令,因劝谏夏桀不成而出奔商汤。崇氏后人尊终古为崇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在秦朝时期为县,西汉时期为楚国。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废郡,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除,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2堂号:

奔商堂:夏桀无道,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一月不朝。臣子崇古哭谏,夏桀不听。崇古遂放弃夏桀,到商汤那里去了。

八历史名人:

崇 军:(生卒年待考),字子云。著名西汉朝大臣。

年十八岁时入长安,从济南步行入关,关吏与繻(帛制通行证,上写字,分为两半,出入时验合)为信,令其返还时验合。崇军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后崇军果当选为博士弟子,官至谏议大夫。后执节出关,行使郡国。出使南越,自请“受长缨,一定捆住南越王的脖颈,把他带到宫殿下”。

崇军逝世时年仅二十余岁,世称“终童”。

崇 带:(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将领。

西汉末期,崇带任汉代校尉史。王莽篡汉后,崇带与陈良共杀校尉,自称废汉大将军。

不久,终带害怕匈奴入侵,祸及自身,便与陈良、司马丞、韩玄、右曲侯任商等人带领两千多人投靠了匈奴。

崇 郁:(生卒年待考),唐朝人。著名唐朝官吏。

为人仁义,做县官。著名诗圣杜甫和他很有交情,写过不少诗赠送给崇郁。

崇悦华:(公元1939~今),江苏滨海人。著名公安部一所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三级警监。

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器件研制工作。主持摄像管系列产品靶面研究和生产。其中图像存贮管等获国家科学大会奖;碲化锌镉系列摄像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系列硅靶微光摄像管研制和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约二十万字,其中《摄像靶负像》用静电场理论和半导体理论,在世界上首次完整建立摄像靶负像理论模型;《摄像靶光电转换特性》首次在世界上完整解释光电转换特性的物理机制。首先在国内建立三氯乙烯预氧化处理工艺,有效消除硅单晶二次缺陷,大大提高硅靶的成品率。此项工艺也适用于其它半导体器件的生产。碲化锌镉摄像管靶面制作工艺,实际上完全可以用于制作相同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工艺成熟,转换效率也高。希望与有志者合作,开发新的能源。

崇 刚:(公元1943~今),安徽天长人。著名地方新闻工作者。

196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7年到黄石人民广播电台从事记者工作,历任电台编办副主任、台党支部副书记、副台长、党支部书记、总编辑等职。

1992年任黄石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95年兼任《黄石晚报》总编辑。主持编辑出版了《黄石人民广播电台三十年》、《鄂东漫行》、《今日黄石》等书,《一封边防战士的来信》、《走出困惑》、《举步之劳嫌麻烦,一楼之内寄公函》等新闻作品,曾分获全省优秀广播作品二、三等奖;《散步健身法》、《大自然的报复》等科普作品,曾获黄石市科普作品一等奖。

获奖的论文有《中等城市台的改革要走自己的路》、《关于批评报道“属”的探讨》、《也谈报纸的商品属性和新闻的非商品性》、《坚持抓好三个环节,实现图文两翼齐飞》等。

崇世民:(公元1940~今),天津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现任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信息部主任,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设计并制造出:丝扣检查仪、塑料与粉末冶金零件破碎机、卸扣机、四百克注塑机、二百五十吨油压机及渗碳炉改装、自动搅腊机,挂砂与浇注流水线、250千瓦中频可控硅电炉、十二工位自动压腊机。

参与北京焊切工具厂厂房工艺设计,北京风机二厂、天津自行车厂、天津客车厂、重庆中美合资企业喷漆车间改造工程,北京纺织机械厂的零件难加工的攻关,燕山机械厂大理石切割机研制。并通过在北京化工设备厂推广组合作业法与窑炉改造的验收工作。

在推广少无切削、成组工艺、先进的工夹模具工作中写出有价值情报资料,如“国内外夹具发展概况”、“进一步推广组合夹具意见”、“北京市模具行业调查报告”、“国内外模具发表概况”等得到北京市经委领导的好评。并于1983年获一机部科技情报二等奖,1983~1984年分别获一机部和北京市机械工业局推广组合夹具先进个人称号。

他组织翻译二十二万余字科技资料,为上海职工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编印《公差与技术测量》、《液压》、《夹具》、《工艺与机床》等书。

根据市场需要为发展我国包装和食品机械行业,经过多年积累现正着手出版《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企业大全》、《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产品使用手册》和《食品加工工艺与设备成套大全》等使用性很强、技术性较全面的书籍。

崇有道:(公元1944~今),山东青州人。高级农艺师。

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任山东省青州市益民果树研究所所长。

从事果树工作二十多年,先后承担省、地、县科技课题十二项,其中获省科委三等奖1项,省农业厅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地区科委一等奖一项,县科委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四项,国家专利一项。

1983年主持的潍坊地区科委“苹果三当育苗技术研究”,把苹果育苗时间由二~三年缩短成一年,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主持的“青州蜜桃综合技术开发”使青州蜜桃面积扩大到四万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使古老品种又焕发青春。

l990年获山东省农业厅全省农牧业先进工作者称号,l991年获山东省优秀经济林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潍坊市优秀科技人员称号,1985~l990年3次获青州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79年被潍坊市直机关党委授予模范 员称号。

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山东省杏树优良品种调查初报》、《艺术苹果生产技术研究》、《冬雪蜜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论文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证,有两篇论文获中国农学会优秀论文奖;出版专著两部。

崇 泉:(公元1952~今),安徽人。著名中国外交家。

现任外经贸部亚洲司副司长。

毕业于经贸大学及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经理班。

1980~1982年,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机构常驻团任随员。

1983~1987年参加外经贸部国际司分管联合国技术转让行为守则谈判。

1988~1991年驻美使馆商务处任二秘。

1992~1996年新华社澳门分社经济部任处长,副部长、部长。

1996~至今,任外经贸部亚洲司副司长。

崇庆余:(公元1955~今),江苏射阳人。著名当代教育家。

徐州师范大学副院长、副教授。崇庆余副教授是徐州师范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人才,1983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 三代领导集体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八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的《中国现代史》、《中国政治》、《中国外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理论》等期刊全文转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出版《再铸辉煌——1992年的中国》、《同舟共进——王昆仑、屈武、朱学范评传》两本。相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江苏省党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会理事。

1999年1月江苏省教委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000年6月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崇辉林:(公元1962~今),湖南临湘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现任临湘市交通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要业绩:1978年参加工作,1991年调临湘县交通局。

撰写了多篇有价值的文章。多次被中央、省、市内部刊物采用,其中撰写的《对当前农村女党员队伍现状的思考》被评为1991年县党建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重视培养和发展农村女党员》1991年在县首届领导干部调查报告征文中荣获三等奖,《湖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获“改革开放与湖南经济发展研讨会”征文荣誉奖,并被收入《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研究文库》一书;《共谱国道文明曲》被收入《中国党政干部改革论坛》,《试论 正确对待犯错误干部的主要思想及重要意义》被收入《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文库》和《世纪之光》两部大型文献丛书。

被《人民公路报》授予1995年优秀通讯员称号。1984年、1987年被评为岳阳市保密工作先进个人;1988年被县 授予记功奖励,被省委办公厅授予省优秀机要员称号;1992年被市 授予记功奖励;1993年被评为市人事工作先进个人;1994年被市 授予三等功奖励,并被评为市组织工作先进个人。

1995年、1996年被市 授予嘉奖;1996年、1997年分别被岳阳市 评为107国道文明路创建工作先进个人和授予二等功奖励;1997年、1998年被评为市优秀纪检监察干部。

1998年在抗洪抢险中成绩突出,被岳阳市交通委员会荣记三等功一次,并被评为岳阳市治理公路“三乱”、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1999年被市 授予嘉奖。

宗姓起源参考之一

宗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宗姓出自子姓。春秋时,宋襄公母弟敖的孙子字伯宗,受封于宗国(今安徽舒城县东南),其后代以宗为己姓。另有一说,是起源上古周朝时候的一种叫作太宗的官职。太宗也叫宗伯,是帮助周天子掌管宗室一事的官员,主要负责举行礼典时礼仪、音乐、服装、队列等事务。是很重要的官职。周朝时候有世袭的宗伯,其后代就以官职为姓,世代姓宗。宗姓由于是来源于官职“宗伯”,形成以后,也有人用宗伯这个复姓的,但后来地都渐渐演化为单姓宗。在古代,宗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东。

有谁知道宗氏家谱??急需知道

历史来源「宗」源出: 一、以官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代有宗伯之官职,掌邦国祭祀典礼之事,亦称太宗、上宗,其后有宗伯氏、宗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