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都有什么名吃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4收藏

浚县都有什么名吃啊?,第1张

浚县的名吃有梨膏糖、吴庄饸饹、子馍、王桥豆腐皮、黎阳贡面、榆皮饸饹面、吴二锅花生米、角场营元宵、八仙糖人、义兴蒋烧鸡等。

1、梨膏糖。以雪梨或白鸭梨和中草药为主要原料,添加冰糖、橘红粉、芝麻、姜末等熬制而成。

2、吴庄饸饹。浚县正月古庙会特色小吃。其做法是用一种木头做的“床子”,把和好的面塞入饸饹床子带眼儿的空腔里使劲压,将饸饹直接压入烧沸的锅内,一边用筷子搅,一边加入冷水,滚过两次,就可以捞出来。捞入碗中,再放入多种佐料,香喷喷的饸饹面就做好了。

3、子馍。也叫做石子馍,因在鹅卵石上烘焙制成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子馍采用的都是上等面粉,配上油、葱花等制成火烧,然后再加入肉丝放到烧得滚烫的鹅卵石上面炕熟,最后浇入鸡蛋烤熟即可。

4、王桥豆腐皮。素有"豆腐之乡"的王桥村,早因其制作的豆腐声名鹊起。其豆腐皮的制作更堪称一绝,"四十多斤豆子,仅挑出七八张豆腐皮",挑制的豆腐皮又薄又筋道,吃起来满口留香,豆味儿十足,成为凉拌菜中的一道佳肴。

5、黎阳贡面。起源明代,产于浚县屯子镇席营村,以家庭作坊为主,明朝时,因被明代礼部尚书王越进贡给皇帝,列为宫廷佳品,而得名"贡面"。"贡面"以优质地下水、精磨小麦粉、精盐为原料,经28道工序纯手工精制而成的黎阳贡面,白如雪、细如丝、中空心。

-浚县

邢姓起源与历史

邢氏周公后代 发源河北邢台

邢氏甲骨文为“井”,在商末为子姓大族。后武王灭商,在子姓井氏地盘上再封姬姓周公后裔邢。另外,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阳。周穆王(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实际灭亡。井叔后裔也称邢氏。

  邢姓,《左传》上所载的:“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说明得最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们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当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黄帝子孙。

  这个荣耀姓氏的始祖,根据老证,是周公的第4个儿子,由于被封食采于邢而得姓。关于邢氏的这段源流,是详载于《姓纂》一书。该书指出:“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后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当年的邢国,爵位为侯,位置就在现在河北省,邢台县的西南。这个国家在周代初年虽然有如昙花一现,国祚并不很长,到了春秋时代就被强邻卫国所并灭。然而,却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声名响亮的邢姓,堪称永垂不朽。

  邢姓的最早发源之地河北邢台县,在历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这个地方,在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成为“常山王”张耳的王都。南北朝时,石勒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他的赵国,一直到宋朝之时,才定名为邢台,以迄于今。因此,邢台县之地一直声名响亮,来自该地的邢姓人,可以说是与有荣焉。

  春秋时代的邢国在被卫国并灭之后,周公的这一支子孙纷纷“以国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迁,仍然在家乡过老日子,有的则不甘忍受亡国之耻,陆续出奔到其他各地,开创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从河北播迁到了别的地方的。

  当周公的邢姓后裔陆续出现于春秋诸国,并逐渐锋芒崭露时,位于现在山西一带的晋国,又出现了另一支以邢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书所记述的:“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

  春秋时代晋国的韩氏,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贵为上卿,后后来更进一步与赵、魏两家分割晋国为三,揭开了历史上所谓战国时代序幕。这个显贵的家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已知是源自周文王的后裔唐叔虞,则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就实质而言,实在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较早出现于河北的第一支邢氏,是源自周文王之子周公,则两支邢氏的得姓尽管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所不同,而追本溯源实际上根本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氏的发源之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个邢丘之地,该地的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方的平邢故城。这项具体的证据,十足显出了邢氏的源远流长。 山东省临沂地区莒南县还有一个邢家水磨,这个村庄绝大部分都是姓邢的

  另外,少数民族有的改为邢姓。北魏氐族人、清朝满州人、满州八旗性佳氏、黎族拉海氏、蒙古族等民族中均有改汉姓邢的。

  综上,古老的邢姓来源有三,其中主要的两支是黄帝后裔,其具体情况如下:

  1出自制礼作乐的周公姬旦的后裔

  2出自春秋时的晋国

3少数民族有的改为邢姓。

邢姓现状

  邢姓寻根:邢台市(古邢国,邢姓起源地)

  邢姓郡望:河间郡(今河北省河间县,因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而得名)。

  邢姓堂号:北彦堂(指三国时邢颙学问道德比别人好)。

  现有村为邢氏:

  位于河北省深州市的深州镇大邢庄,有将近1000户姓邢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柴库村,多数姓氏为“邢”。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的邢家湾镇,邢姓较多 。

  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南丰镇邢庄村,全村96%的人都姓邢。

  位于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方里乡-邢占村,全村95%的人都姓邢。

  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单集镇---邢楼村,1000多户。

  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从古至今留传着四大姓氏“邢、孔、赵、李”的排名说法,全县邢姓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上,各行各业均冒尖邢姓不在少数,可见相当壮观。现主要集中在临城(原薛城)、肇倩、下塘、古柏、固城等乡镇;而且还有紧邻仅几里地之遥的大邢村(地属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湖阳乡),村东紧临“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石臼湖。现高淳临边地区古属吴国固城(古意为固若金汤战略之地),此地周边邢姓大多为春秋战国时迁徒至此的。

  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邢岗村委邢寨近三百户人家多为邢姓,村北有一冢子较为传奇。

  河南省开封市杏花营镇邢堂村。

  浙江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五塘头村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周村,有一百多家姓邢的地地道道的邢台人有绝对的历史证据;另越剧之乡绍兴嵊州也有邢姓望族。

  还有安徽省临泉县宋集镇邢庄,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屯子乡荆寨村,邢氏100多家

  安徽省太和县邢小街行政村,包括邢湾、邢范庄、邢小街三个村基本都是邢姓,

  河北沧州吴桥县邢家洼村,大部分为邢氏,

  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常乐村,大部分为邢氏。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于集镇有邢庄,该村绝大多数都姓邢,有800多户,邻村沙店集也有百余户邢氏。

  河北省大城县臧屯乡——邢庄子村,全村邢氏10000多户,山东省招远市有两个邢家村,及其周边,总共约有10000余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雁塔区有邢屯,有邢氏100多家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十八里铺镇小营村邢氏100多家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鲍沟镇邢寨村有邢氏将近1000多户,临近有个村子叫邢庄,有500多户。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固乡邢庄村,有邢氏两百多户,全村人口共计1100多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姓邢。

  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王二岗村有邢氏二三百户,拥有比较健全家族族谱。

  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亭口镇杏家庄村,古名为邢家庄村,由于近年来谢氏人口增加改名为杏家庄,有邢氏两百多户,全村人口近3000人,其中60%姓邢

  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后刁村,大部分姓邢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镇小邢村,大部分邢姓,据了解为在明朝时从河间府迁入此地,共迁入兄弟四人,现在居住这为老大后人,老二后人迁往章丘,老三、老四后人现在住淄博市桓台县邢家镇

  河南省新郑市邢庄村,全村90%都姓邢;狮子邢村,大部姓邢。

  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吕舍村有很大一部分人姓邢。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闫里乡大郝村,有部分姓邢,大约有几十户。

  安徽省明光市桥头镇楚塘村邢庄,大约400户,村西北有大片坟冢,经历无数代,家谱无考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东围沟二村大部分姓邢。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大邢屯村(后划分为郑东新区),村中上千户,95%为邢姓。

邢姓名人

古老而光辉的邢姓,名人载满史书。如:三国时有邢贞,太常奉策;北齐有邢峙,国子助教;魏文帝时的邢庸,南北朝时的邢邵,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不胜枚举。北宋有邢禺;明朝有邢献之;清朝有邢谢;当代有邢西萍、邢崇智、邢兆棠、邢燕子,解放军将领邢士第,哲学家邢贲思,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邢新会,等。

邢峙

字士峻,河间鄚人也,少好学,耽玩坟典,游学燕、赵之间,通《二礼》、《左氏春秋》。天保初,郡举孝廉,授四门博士,迁国子助教,以经入授皇太子。

峙方正纯厚,有儒者之风。厨宰进太子食,有菜曰“邪蒿”,峙命去之,曰:“此菜有不正之名,非殿下所宜食。”显祖闻而嘉之,赐以被褥缣纩,拜国子博士。皇建初,除清河太守,有惠政,民吏爱之。以年老谢病归,卒于家。

邢峦

  河间莫人,北魏官吏、学者。博览书传,有文才干略。累官散骑常侍兼尚书。后因大败仇池氐人杨绍先等其他战功,升殿中尚书。

邢劭

  河间鄚人,北齐官吏、文学家。十岁能属文,少年聪慧,才思敏捷。官至国子祭酒、太常卿兼中书监。文章典丽,富于收藏。有《邢特进集》。其兄邢臧官至濮阳太守,清慎奉法,有令名。

邢杲

  河间鄚(今属河北省)人,北魏末青州流民起义首领。公元528年起义于北海(今山东省潍坊),自称汉王,年号天统,拥众十万,威震各地。后被镇压。

邢颙

  河间鄚人,字子昂,其性情高洁,时论称“德行堂堂邢子昂”、“真雅士”,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徙太常等,并被曹氏父子赐封为“关内侯”。

邢群

  唐会昌年间在任户部员外郎处州刺史时,清正廉明,吏人畏之,百姓敬之,在其离任之日,百姓扶老携幼含泪送别。

邢焕

  开封祥符(今属河南省)人,宋代大臣。其女为康王赵构之正妻。高宗即位后,封其女为皇后、其官历任枢密都承旨,庆远节度使。

邢昺:

字叔明(932-1010年),宋代济阴郡人。太宗时擢九经及第,累官金部郎中,至礼部尚书。真宗初,设翰林侍讲学士,昺任此职,帝命昺坐讲《春秋》于殿上,并参与校定三《礼》,三《传》等。

邢宽:

庐州府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永乐年间中状元,本来孙曰恭第一,帝以“曰恭”乃“暴”,而邢宽为刑宽,故点为状元。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署国子监事。

邢侗

  字子愿(1551-1612),临邑(今属山东省)人,明代书画家。万历进士,官至陕西行省太仆卿。善画能诗文,尤以书法著名。其字为海内所珍,与董其昌、朱万钟、张瑞图并称。有《来禽馆集》。

邢澍

  甘肃省阶州人,清代官吏、史学家。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好古博闻,精考碑版,工行楷。与孙星衍同撰《寰宇访碑录》,另有《关右经籍考》、《两汉希姓录》、《金石文字辨异》等。

邢居实:

郑州阳武(今属河南省)人,北宋诗人。幼以奇童称。八岁作《明妃引》,知名于世。年十六、七又以文章驰名。有《呻吟集》。

邢抱扑

  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辽国大臣。历官政事舍人、翰林学士、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后拜参知政事,按察诸道守令。屡决滞狱,以平民冤。官终南院枢密使。其弟邢抱质,亦同朝任高官。

邢增捿

  绍兴府新昌(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医药学家。屡试不第,弃儒学医,处方多灵验。 -----zhuosn

浚县历史沿革:

母系氏族晚期(约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大赉店、刘寨、前公堂、北纸坊、卫李庄、前草店等地发现仰韶文化遗存。

父系氏族时期(约前4000年)先民开发火龙岗东、西两侧沃土,从事原始农牧业。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庄、冢儿章、大碾、亮马台等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存。 五帝末期(约前二十二世纪末)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尸子》载:舜"顿丘(今屯子镇蒋村附近)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

夏代,浚地处冀、兖、豫三州之交。

商代称黎,迁都殷后为畿内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内为邶、鄘、卫,浚地属邶、卫,后康叔封卫,领浚地。

  春秋时,浚地有牵城、雍榆、顿丘,分属晋、卫。战国时,属魏国。秦置郡县,分属东郡、河内郡和邯郸郡。

西汉高祖年间(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阳县、顿丘县。黎阳县治在今大伾山东北,属冀州魏郡;顿丘县治在今屯子乡蒋村附近,属兖州东郡。王莽时(9——20年),改黎阳曰黎蒸,改顿丘曰顺丘。东汉复原,隶属依旧。

  三国时,浚地属魏国,黎阳县属冀州魏郡,顿丘县属兖州东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黎阳县改属司州魏郡。置顿丘郡,辖顿丘、卫国、临黄、阴安四县。东晋时,浚地先后属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后燕。永和七年(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属司州。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族翟辽袭据黎阳,太元十三年(388年)在此称王,号大魏天王,辖七郡。后迁滑台。太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389——396年)间,废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废顿丘郡,顿丘县属汲郡(郡治在朝歌城)。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属司州。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东魏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六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新镇乡前枋城)。天平(534——537年)年间罢顿丘县。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仍治枋头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开皇六年(586年),于原东黎县置临河县。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临河县。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黎州总管府,治所在今大伾山北麓,辖殷、卫、澶、洹四州,领黎阳、临河、内黄、汤阴、顿丘、观城、繁阳、澶水八县。武德四年,又置清淇县,属卫州。六年,罢黎州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设道,黎州属河北道,辖黎阳、临河、澶水、内黄四县。卫州治由卫县迁至汲县,卫县仍属卫州。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澶水县并入临河县,临河、内黄二县属相州。清淇县并入卫县,属卫州。长安三年(703年)复置清淇县,县治在枋头城,神龙元年(705年)废,入卫县。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7年),黎阳县改属滑州。九年(944年),临河县改属澶州。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黎阳县改属河北道澶州。端拱元年(988年),于黎阳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县城东大伾与居山之间,辖黎阳县,县治仍旧。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通利军属河北路。天圣元年(1023

年),改通利军为安利军,军治迁至浮丘山西。四年,卫县属安利军。天圣七年(1029年),地震,军城陷为湖,移治浮丘山颠。熙宁三年(1070年),废军,黎阳、卫县属河北路卫州。熙宁六年,废卫县为镇,入黎阳县,改属河北西路卫州。元年(1086年),复置通利军,分黎阳县复置卫县,属卫州。政和五年(1115年),军升为浚州,号浚川军节度,旋又改平川军节度,州治在浮丘山颠,辖黎阳县、卫县。崇宁四年(1105年),临河县镇宁军,隶河北东路。宣和二年(1120年),汤阴县属浚州,旋复属相州。

  金天会七年(1129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浚州属河北西路。皇统八年(1148年),嫌与宗峻音同,改浚州为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复名浚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临河县治没于黄河水患,县废。

  元初,设省辖路,浚州属中书省(腹里)真定路,省黎阳县、卫县入州。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中书省大名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浚州属中书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属河南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属直隶(京师)大名府。四月,州降为县,始称浚县,县治徙浮丘山东北平坡。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北直隶(简称北直)大名府。

  清顺治元年(1644年),浚县属直隶省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署(行政公署),浚县属河南省第三行署(驻安阳)。

1949年10月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为人民政府,隶属平原省安阳行署。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行署。1957年11月,安阳行署并入新乡行署,浚县随之改属。1962年12月,复置安阳行署,浚县复属安阳行署。1983年10月,撤销安阳行署,浚县改属安阳市至1986年1月8日,后划归鹤壁至今。

屯子镇位于浚县西北部,距浚县县城12公里,北与汤阴县接壤,西与鹤壁开发区为邻,是浚县重要的工业大镇和历史文化艺术名镇。该镇现辖59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镇域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12万亩,18万余户,78万人。同名还有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子镇(屯字镇)。

浚县都有什么名吃啊?

浚县的名吃有梨膏糖、吴庄饸饹、子馍、王桥豆腐皮、黎阳贡面、榆皮饸饹面、吴二锅花生米、角场营元宵、八仙糖人、义兴蒋烧鸡等。1、梨膏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