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故里是哪里?
孙武故里考证过程
孙武,世称孙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一位大军事学家。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尊称为“兵家圣典”,受到后人的推崇。因此,孙武也被世人尊称“兵圣”。
孙武,齐国乐安即今广饶县人。孙武里籍乐安地面在广饶县,历史上只有此一种说法。从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到清代孙星衍《孙子兵法序》、《魏吏部尚书孙邕传》、《阳湖孙氏谱记序》等史书记载甚明。新发现的唐代《贞观氏族志》以及孙处约、孙起、孙壬林等墓志碑铭,进一步证实了史书所载先秦齐国乐安县邑与世居东汉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与齐同姓”的孙武后裔为同一地面上的孙氏望族。经历史学家考证,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广饶县。民国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广饶县志》上亦均载孙武为邑人。
只是到了近、现代,国民党国防部李浴日先生没有见过孙星衍考证孙夫人碑的文章和《谱记序》以及《广饶旧志》所载,便在1938年著《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时,将孙星衍的“吾家出乐安”之语误解为:“孙子是从唐代之乐安郡……今之惠民县附近奔吴为将是可信的。”今人有的未加慎审,又人云亦云地讹传其无据之说。
1988年,东营市李殿魁、梁树等领导同志及有关人员建议广饶县,应对孙武故里问题进行深入考证,以澄清今人的误传,正本清源。中共广饶县委、县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遂邀请有关专家、教授一起参与孙武故里的考证工作。
1990年冬,县委决定成立由县委副书记许明友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德祯和县政协副主席张其爱任副组长的孙武故里考证领导小组,抽调有关史志人员赵金炎、王克春、颜华、孙子平、马文俊(后又增加任树德、战兆生)参加,并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维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教授骆承烈和淄博市的文博专家等10多名史地专家、教授,共同进行孙武故里考证并实地勘察了古乐安的地理位置。
通过考证和新发现的史料,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古济水、时水故道主流区域在广饶县并由此入海;乐安故城在广饶县城北近30里之草桥村;与齐国乐安邑为同一地面的东汉至隋代的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治所亦在广饶县。故孙武故里乐安在广饶县信而有据。
1991年6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北京文物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以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诸多专家对乐安故城遗址作了进一步的考古钻探与发掘。该遗址位于广饶县城北花官乡草桥村,南距千乘故城(即今广饶县城)125公里,西南距博昌故城30公里,西北距博兴县城25公里,东北距琅槐故城40公里。古济水和时水由西南而东北流至城址西南又折向东流入渤海。该城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80米。该城西南角地面上,现存有长10余米、宽2米、高3米的城墙残垣。从该遗址出土的文物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附加锥纹红陶鼎足,商周时期的陶壶、罐、盆及鬲、豆、盘等器物残片;秦汉时期的砖瓦、石磨、盔形器和陶壶、陶盘、陶罐以及漏器的残片和汉代的陶井壁残片等。根据专家学者考古发掘的结果和实地踏勘野外,对照史籍记载和历史地图标明:该城址即先秦齐国乐安县邑故城遗址。这一发现,证实了孙武祖父孙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和“自书始受邑于乐安”(见《新唐书》和《唐故滑州白马县令乐安孙府君墓志铭》)的记载是正确的。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张政烺先生在仔细勘察发掘现场后,欣然命笔书曰:“齐乐安故城重放异彩为广饶草桥遗址题。”著名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亦题词:“孙子兵法十三篇作者春秋齐乐安孙武故里”。
乐安故城的建造时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城是在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迹上建造起来的,至秦朝时被毁败湮淤。汉刘邦执政,又号召各县均筑邑城。东汉末,又在此城置青州乐安郡治所,即成为晚期城址。从出土的文物以及夯土层和夯窝特征断定,该城的建造年代,早期城址修筑时间不晚于春秋末期,后来修复使用的晚期筑城时间在汉代,迄于北魏。乐安故城遗址已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
《解梁孙氏族谱》中说其支派始祖由宋朝时迁居于解梁(今山西临猗)。《代州孙氏家乘》记载的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迁居山西,其始迁祖孙成受在洪武年间命为振武卫百户,由河南光山祖籍地迁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孙繁衍,被尊为迁代始祖。
起源:
孙姓起源很多,一般认为有八个来源:①出自姬姓,源于春秋卫国国君康叔,乃先秦孙姓来源最主要一支。《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②出自芈姓,春秋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此乃孙氏第二大来源。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便是这支孙姓的始祖。③出自妫姓,春秋时齐景公赐姓孙。《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是齐田完后代。田完四世孙桓子的孙子,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田完是舜的后裔。许多孙姓族谱把虞舜视为本族的第一始祖。④出自子姓,商汤后裔,比干之后。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⑤出自荀姓,荀况后裔。汉代刘荀称帝,因避讳下令荀姓子孙改为孙,并将战国时代荀卿都改为孙卿。⑥出自夏侯。据《汉书·夏侯婴传》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⑦赐姓和改姓。如三国时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被赐姓孙,因称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次子孙谊,三子孙桓,少子孙俊,均官显位。郓城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明史》本传载,明朝中叶士人孙一元,字太初,乃安化王宗族,姓朱,因安化王犯法被诛,惧怕株连而改姓孙。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另外还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在明初省字改姓过程中亦大都改为“孙”姓。⑧源自少数民族姓氏。如唐代安禄山部将孙孝哲,即为契丹族人。《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载,满洲旗分内尼堪姓:孙氏,孙天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地方,任护军参领。又台尼堪姓:孙氏,猷;尚,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地方,国初来归,其:孙梦柯,任三等侍卫。另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姓。鲁布哩氏改姓孙氏等。在今朝鲜族的一百多个姓氏中有孙姓。景颇族26个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其他各姓都是由它繁衍而出,格亮姓汉化为孙姓。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为孙。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姓。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孙姓。
迁徙:
姬姓孙氏在秦汉以前主要繁衍播迁于河南省境,其后则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妫姓孙氏早期主要集中于山东境内繁衍,这一支孙姓之所以显赫,主要得力于兵家之圣孙武,故后来孙姓人家便以“乐安”为堂号,后因齐国内乱,孙姓子孙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这一支孙氏成为播衍于我国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苏一带的主要来源。秦汉之际,已有孙姓不断在山西、浙江繁衍,使山西太原一带孙姓繁衍最为繁荣,形成孙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时江南浙江富春(今富阳)一带孙氏也已形成当地望族。他们都出自孙武之后。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连年战乱,孙氏族人大举南迁,使孙氏的分布更加广泛。孙姓的第一次南迁于东汉末年,第二次南迁始于永嘉年间,因永嘉之乱,很多孙姓族人随南迁大军渡江南下避乱。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孙氏迁徙主要形成五大支派:①四川孙氏:黄巢起义使中原百姓四处逃难,其时孙氏家族有不少迁入四川,繁衍形成四川孙氏。②广西孙氏:广西孙氏多尊宋代孙沔为祖,沔世籍山东青州府乐安郡白马县,官至湖南、江西按抚史,随狄青入广西平侬智高叛乱,爱其山水,遂定居广西,子孙繁衍成广西大姓之一。③上海孙氏:《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尊明代孙太和为本支始祖,明万历年间由新安休宁(今安徽休宁)迁娄邑(今上海松江),遂为娄邑孙氏始祖。子孙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区。④山西孙氏:《解梁孙氏族谱》其支派始祖由宋代时迁居于解梁(今山西临猗)。《代州孙氏家乘》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由河南光山祖籍地迁居山西代州,子孙繁衍,被尊为迁代始祖。⑤海南岛孙氏:《崖县孙氏族谱》载,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南宋淳熙十四年因先祖任官琼山而来海南定居,历元、明朝,后裔繁衍为四支,分迁岛内各地,主要聚居于黄流、梅东诸地。孙氏在迁徙过程中,还有许多人移居台湾或海外。《台湾省通志》载,早期移居台湾的孙姓有2Z起,近现代孙姓成员更有大批人员迁入,使台湾成为今日孙姓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孙姓还有大量移居日本、朝鲜、东南亚、欧洲、美洲,成为遍布世界的华人姓氏。目前孙姓人口在全国占12位。
郡望:
汲 郡 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 西汉置郡,在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
太原郡 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
乐安郡 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 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吴 郡 东汉分会稽郡而置,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
堂号:
平治堂 因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而得名。
乐安堂 因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 孙武带所著兵法见吴王,吴王命其带兵西征,战功赫赫,被封到富春,因号富春堂,与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 晋朝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在院中映雪读书,终成大名。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汲郡、陈留、太原、吴郡。②自立堂号:惇叙、积善、鹤衍、嘉会、燕翼、万石、垂裕、安庆、永思。
字辈:
湖北《乐安孙氏宗谱》所载字辈谱完整,至今仍用: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遵札乐道根基固,先哲德泽力弘扬。才华卓著时为用,信义仁廉树纲常。
靖安义门孙氏为孙钟后裔,其字辈谱为:必学志方宏,启传责协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长绵。各睦高同气,光辉粉厚贤。克佳宜有才,萌卜桂兰莲。
《益阳腊湖孙氏六修族谱》原派语:应仲玉原景,延松承继立。文崇明国璧,武耀大邦翼。续派语:孝友传家政,诗书启俊良。显扬逢盛世,动业振朝纲。
孙氏族谱的研究多数在文革以后,现世存族谱多数起始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喜鹊窝迁徙时期,即明朝永乐建帝前后,至今约600多年历史,民国期间的版本较多,因此对孙姓起源要研究历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成为记史性的书还是春秋时代文圣孔子所著《春秋》只有2500年,以后才有司马迁的《史记》,春秋时代的文武两圣的武圣孙氏家族原始祖孙子名孙武,孙武生于公元前552年比孔子早一年,孙武的父亲原名田凭,孙武的祖父原名田书,田书的前辈祖是陈完后改为田完,陈完的先祖是陈胡满,陈胡满在陈国封地,属于瞬的后代,在陈国封地因家族内部权力斗争,而互相残杀,陈完为躲避家族的残杀投奔齐国改姓田,后田家成为齐国掌握兵权的名门望族,齐景公命田书带兵讨伐莒国,田书带兵到莒国外围驻扎,派人到莒国内部找到反对莒国王的民众做工作里应外合,顺利取下莒国,齐景王念田书伐莒有功,封地乐安赐姓孙,田书一家非常高兴,小时的孙武9岁随祖父,父亲一家搬去乐安,其实乐安是齐国的北面一个仅约两平方公里的小城,实际上是镇守齐国的北大门,孙武用一炷香的功夫围小城转了一圈并看了东西南北四个大门,这一胜利在孙武的心灵里留下很深印象,他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带兵为国立功,从此钻研兵法13篇,齐国的都城在淄博,乐安的遗址在现在的广饶县城北12公里的花官乡草桥村,乐安的埙毁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丞相李斯为统一国家形象亲自指挥羿为平地的,孙氏家谱堂号沿用乐安堂对田书受赐孙姓封地乐安有了永久的纪念意义,现在广饶县在原有宋代大关帝庙的南面建有孙武祠堂,世界各地的军事家好多都祭拜过武圣孙武。后来孙凭感觉齐国内部集团的统治者对田家不利可能会有灭祖之灾,虽然已改姓孙但也怕受株连于是与29岁孙武商量要他带上兵书及孙武的次子经济南投奔吴国,今苏州东南郊区也建有孙子纪念馆,孙子到了吴国向吴王进贤兵法竹简十三篇,吴王赏赐宫女180名,要孙武演练兵法,孙武成了世界上最早训练女兵的指挥官,也有了三令五申这个词语的由来,吴国灭亡后孙武后代流向江苏,山东,安徽,福建,广东,太原,鄄城,等地,后来还有去台湾,美国,和世界各地,孙武的第五代孙出了孙膑,后来有孙权,近代还有伟大国父孙中山在清帝退位后推行了世界通用的公元记年历。
二.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 孙氏祠堂
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孙氏祠堂至今有600多年历史,专家考证孙膑生于公元前378年农历三月初三,孙膑从小和庞涓拜师于鬼谷子,后有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后在齐国看到齐国内部集团争斗要求告老还乡,回到孙老家村北30里的孙家花园开办孙膑讲堂,后孙膑墓建在孙家花园,现在鄄城县通过招商引资投资四亿元建设了孙膑旅游城,孙氏祠堂供有孙膑塑像,孙氏后裔将孙膑传影贡献给国家博物馆收藏,孙膑家谱前五十代班辈存于鄄城县文化馆,孙膑家谱自48代班辈字为;岳 讳 俞。 自51代又序20班字辈; 祖 汶 良 孚 环 循 凉 本 孝 映 景 希 哲 万 信 天 挺 志 余 作 现在孙老家68 代孙氏传人只有一人已91岁,69代后人不到30位,小的还有有72代人,文革后又续编班辈40字;学 明 维 广化 清 玉 栖 体 同 ,敬 爱 迁 先 可 永 善 自 有 庆,继 进 心 存 厚 光 宗 忠 孝 长,守 法 研 身 久 传 家 雨 兴 享 。孙膑是孙武的第五代后人因此孙膑家谱加四代就是孙武家谱,也就是说现在孙膑70代后人就是以孙武为原始祖的第74代,现在福建,台湾孙氏后人已有77代的和 78代的的,孙膑大六壬金口诀有110多页传给70代后人至现在还没印刷过,有必要在孙姓后人中相传。
三.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喜鹊窝
明代永乐元年前后山东,河北受到天灾和战乱影响两省人口只有不到 200 万人,而山西一省就有400万人之多,永乐元年前后四十多年山西迁30多个县的50多万人至山东 河北,相传我族48代时孙姓迁往河北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与聊城的莘县相邻,后因民不聊生,沿大运河南下寻找栖息地,一支后来来到郯城,五十代后自起班辈20个,同孙膑家谱一样,在后来各支自编班辈,这时的20代应与前50代相承,第20字辈与孙武家谱相续第74字辈,孙姓家族后裔应循序此谱牒~!
鄄城县是山东省菏泽的 和临沂是同族!!!!!!!!!!!!!!!!1
孙武是广饶的。
孙武,齐国乐安人,历史上只此一种说法。从宋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到清代孙星衍《孙子兵法序》等史书记载甚明。
新发现的唐代《贞观氏族志》以及孙处约、孙起、孙壬林等墓志碑铭,进一步证实了史书所载先秦齐国乐安县邑与世居东汉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与齐同姓”的孙武后裔为同一地面上的孙氏望族。经历史学家考证,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广饶县。
民国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广饶县志》上亦均载孙武为邑人。
通过考证和新发现的史料,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孙武故里乐安在广饶县信而有据。以弘扬孙子思想为主题的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节每年在孙子故里广饶县举办。
主要著作:
孙武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号为《孙子兵法》,共计五千余字。除此之外,孙武还有一些论兵法的著作。不过由于它们游离于十三篇之外,所以后来大多失传了。
《孙子兵法》阐述了战争中制胜敌人的规律,军队应该怎样组织和建设,作战时必须遵循的战略原则,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一些特殊的战斗方法,以及军队的后勤工作等,《孙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今日的山东在历史上分属齐鲁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名人。公元前551年,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降生在这里,十几年后,约535年,另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在这里诞生。他就是与孔子被后人并称为齐鲁“文武两圣”的武圣,后世百代兵家乃至各学派公认的“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孙武。
孙武出生在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一个世袭贵族之家,本姓陈,其远祖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的后代,后因在齐国做官改姓为田,到孙武祖父时因军功被齐王赏赐乐安一块采邑,并赐姓孙。对于孙武具体的生卒年月,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资料供参考,所知道的是,他的祖辈均精通军事。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孙武自小就萌发了对军事的兴趣,并有机会学习先秦军事典籍《军政》,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等人的用兵策略。
孙武生活的时代正值齐国内乱最为严重的时期,齐国宫室之间矛盾重重,为攫取权力明争暗斗、危机四伏。孙武虽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却不屑于政治上的纠葛,于是毅然离开齐国,长途跋涉奔吴而去。此后,孙武再也没有离开过吴国,死后葬在这里,这也是《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将孙武称为“吴人”的原因。
在成为吴国的军事将领之前,孙武一直隐居在吴国穹窿山。然而他并不像文人墨客那样寄情于山水不问政事,而是一面专注于自己兵学著作的写作,一面关注吴国时局,待机而发。在此期间,有两件事对孙武的后半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件是他完成了被后世誉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经典之首的旷世巨著《孙子兵法》;一件是他结识了伍子胥,并与其成为莫逆之交。几年后,在伍子胥的鼎力推荐之下,吴王阖闾终于答应接见名不见经传的草民孙武。而孙武先前写就的13篇兵法,使吴王看到了他的才能,并对其赏识有加。
然而,吴王阖闾是个深谋远虑的人,他不会轻易将兵权交与孙武,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阖闾为考验孙武故意让他训练宫女,并由自己的两名妃子担任首领,结果孙武严格按照军法进行训练,处死了违背军令的两名妃子。吴王看到孙武治军严谨,军令威严,就封他为上将军,辅佐自己治国。从此,孙武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担任上将军不久,孙武就指挥吴军攻克楚国的两个属国钟吾国和舒国,吴王想乘胜进攻楚国,孙武提出“民劳,未可”,被吴王采纳。真正使孙武名声大震的是吴楚之战,公元前506年,吴王采纳孙武“联唐、蔡攻楚”的计策,向楚国发起进攻。在决定吴楚之战胜败的柏举之战中,孙武凭智勇大败楚军,并在10天后攻克楚国都城郢都,几乎灭亡了楚国。值得关注的是,孙武率领的军士仅3万人,而楚国则多达20万,这次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使孙武一战成名,震惊中原诸国。
此后,孙武又辅佐吴王在很多战役中取得胜利,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因不听孙武劝告,进攻越国惨败,并气愤病死。孙武继续辅佐阖闾的儿子夫差治国练兵,于几年后大败越军。
随着夫差霸业的扩张,他走上了帝王惯于骄奢的老路,不仅不纳忠言,还凶残地将伍子胥杀死。对于孙武此后的经历,史书上并无记载,有人认为孙武认识到了“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悄然隐居,不问世事,以丰富的实战经验修订其13篇兵法,使之更趋完善。
公元前482年,夫差在黄池大会诸侯,争得霸主地位,这与孙武的军事谋略和精心训练军队不无关系,孙武为夫差的霸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也是在这一年,失去孙武和伍子胥辅佐的夫差遭越军袭击,从此一蹶不振,至公元前473 年被越国灭亡。至此,孙武希望吴一统华夏的梦想化为乌有。
孙武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的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本珍贵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此书总结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哲学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是我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最古老的军事著作。而孙武也正因为在此书中所阐述的丰富、深刻且全面的哲学思想,成为春秋末期思想界和孔子、老子齐名的大思想家,在中国历史的上空闪耀着光芒。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军事著作,又名《孙子》、《孙武兵书》等,共13篇,5000多字。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春秋末期孙武草创,其后人孙膑整理成书。此书主要反映孙武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系统地提出战争全局的问题。《孙子兵法》首次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普遍规律,总结了很多现在仍很有价值的作战原则,一直影响了后世二千五百多年。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孙武故里位于今山东惠民县。
孙子故里位于惠民县城内,是孙子故里惠民县人民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兵圣孙武兴建的一座集纪念、旅游和研究诸功能于一身的大型仿古建筑群落。其前身孙武祠始建于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孙子故园1992年被国防大学定为“外训教学基地”。
孙子故园一期工程建设由孙子书院、孙子石雕像、故园北门广场、孙子书院室内布展、乐安湖等部分组成,1991年动工兴建,1992年4月竣工并对外开放,占地43万平方米。整个故园建设将陆续由三期工程完成,其二期工程规划和报省立项已于1999年完成。
孙武故里兵学论坛:
根据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提议,经过向国家知识产权部门申请,决定创办孙武故里兵学论坛。论坛为非官方、非盈利、定期、定址组织。
通过该论坛,努力为海内外广大从事孙子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热爱兵学文化的人们搭建起一个高层对话、学术交流、促进发展、增进友谊的服务平台。这是孙子兵学文化应用和孙武故里发展的有机衔接。
孙武故里是哪里?
本文2023-10-04 22:03: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