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后感范文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三国志》读后感范文,第1张

 《三国志》 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到晋武帝国60年的历史。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三国志》 读后感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三国志》读后感范文

 自从读完威廉·房龙的《人类的 故事 》后,就喜欢上读历史类的图书了,前几天,我又攻读完了又一本史诗著作——《三国志》这是西晋陈寿的代表作,这让我像蜜蜂遇到了花蜜一样高兴,我像饿狼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

 下面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看的一篇。

 公元 198 年(建安三年),吕布再次反叛朝廷归附袁术,派高顺、张辽攻打沛城的刘备,刘备失败后投靠曹操,曹操派夏侯惇救援他,再次失败,失去一目,九月。高顺等破城俘虏了刘备的妻儿,曹操亲自率兵攻打吕布,到下邳城下,给吕布一封信,像他陈述祸福,吕布想投降,但陈宫等人由于负过罪,极力反对,而且对吕布说:“曹公远道而来,其局势不能持久,将军如果用步兵和骑兵驻守城外,我率领其余兵力在城门把守。曹操如果像将军进攻,我带领部队从后面进攻曹军;要是曹操只是攻城,将军就从外面支援,用不了一个月,曹操粮食全部用尽,发起进攻就可以打败曹军。”吕布同意他的看法,但又听妻子谗言,不采用陈宫的意见,暗中派人向袁术救援又亲自率领一千骑兵出城,打败后退回城内,守住城不敢出去。袁术也不能救援。吕布岁骁勇刚猛,但是谋少心胸狭隘多猜忌,诸将又各自猜疑,所以屡战屡败。曹操围攻三个月,决水围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最后大败,被曹操捆绑住,几次要求松绑,曹操笑着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吕布多次辩言后让曹操颇为心动,最后又被刘备一言断绝,吕布因此被曹缢杀,死前说:“刘备最不可信之。”后命丧白门楼。

 纵观历史,吕布的评价大多都是骁勇善战,有勇无谋,唯利而视,轻狡反覆,未有若此不夷灭也。而我的看法是他不会重用人才,只以强暴处事,非豪杰。

 希望大家也能找到一本有用的书籍,多多评价,多多感悟,这样才能真正吸收这本书的知识。

 篇二:《三国志》读后感范文

 《三国志》 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到晋武帝国60年的历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以优美,简练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副副三国人物肖像图。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以《三国志》为基础编写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讲述了黄巾起义,官渡之战,赤壁大战,刘备入蜀,败走麦城,平定南中,智星陨落,假刀杀帝等传奇故事,记载了许多将领的英勇 事迹 。

 篇三:《三国志》读后感范文

 《三国志》不像《三国演义》,它只具简单史实,并无多大笔墨去渲染事件、去让事件被描述得更加具体和精彩,这就使得读者有联想、虚构和批判的空间。对于小说家,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辅以自己的创作才能,著成一部小说,而且让小说比史书更加能引人入胜。对于普通大众呢他们私下里就会流传关于事件的始末,或真实或虚妄,对被隐藏的真相可能会不服气地披露,对崇拜者可能会大肆吹捧,对厌恨者则有可能更加歪曲,或以阴谋论议之。民间的 传说 能让事实本身更加清晰明朗,也能让事实真相更加扑朔迷离。比如,在《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忠义形象通过作者虚构的一些事件,而被强化乃至神化;诸葛亮更是被描述得“多智之近妖”,好像什么事情他都知道、能预测一样;不幸的是周瑜被树立成一个心胸狭隘、英雄气短的形象;曹操也被怒斥为“奸雄”。对于这些小说情节或是民间传说,好言也就罢了(虽然也可能有误解,但至少没有污蔑),若是被坏言论之,遭后世不断诽谤,一生真实形象全无,实可悲也,则真乃谓之人言可畏。

 另外,陈寿乃晋朝大臣,对于朝中人物的记述多有曲笔。如对于司马炎篡夺魏国帝位的时候,陈寿评曰:“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后代世位,立子以适;若适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汉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还有对魏国时期司马氏家族的描写多有隐恶溢美之嫌。这恐怕是在对当朝的避讳吧。亦即是说,基于政治厉害,一般当朝的史学家都不敢直言当朝弊端。敢于批评当朝执政者的所为、揭露当朝执政者的罪恶的人,不仅文字难以流传于后世,而且自身连带家族其他成员的性命也有危险。这种黑暗情况在中国的历朝历代皆有可悲地发生,而不仅仅是发生在封建时代。

 由此论之,即使是从史书里,我们也无法完全获知历史的真相。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比如你在看宋朝大官写的史书,那么这本书关于本朝的记载多是有所回护的。也就是说,是非功过,真正的历史只能留予后人说。不知过了若干年,那时候的人们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年代的历史,会是怎样记载和评价的呢

 篇四:《三国志》读后感范文

 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这样评价曹操的:“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这是世人的看法,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可是后来改变了,因为从武帝打败袁本初时我认为他就是天下之豪杰说来也巧武帝部下也有一些文臣武将,文有荀彧、郭嘉;武有曹仁、李典……更聪明的是挟天子,令诸侯,可见桥玄和何顒没有看错武帝。

 武帝永远是认为武力是可以争霸天下的,可是征战了大半辈子,也输过不少,赤壁之战一战打的曹军措手不及,但这也展示出武帝的气量,华容道的那几笑看出武帝的气派,只是曹操命不该绝,华容道没被云长杀死,又开始了征战生涯。

 可惜啊,没有实现愿望,在60几岁时因病去世。可以说武帝是个非凡的人物,盖世的豪杰!

 篇五:《三国志》读后感范文

 当英雄豪杰入尘世的那一刻起,一场混沌的纷争变注定会在天地间展开。

 ――题记

 为了金钱,为了名利,为了江山,都在刀光剑影中,腥风血雨里化作泡影。

 多少绝代天才的头颅里,装着杀戮的权谋与诡计,多少少年英杰的武器上,鲜血淋漓。在人类的自相残杀面前,任何语言都苍白无力,难道谁的头脑里,没有想过金钱名利

 孰是孰非,时间会抚平一切,岁月会带走一切,在三国的世界里,曹操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刘备没能鼎着仁慈的面具,赢得民心,孙权也没能把江东发扬光大,倒是隐忍一世的司马一家,维持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孰是孰非,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答案,因为历史的终极奥义,终不在用武力征服世界的人手中。

 是非成败转头空,谁可曾想过,英雄们用血肉之躯写成的宏伟篇章,在千年硝烟散去后,仅仅成为了历史书上轻描淡写的一笔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多少人,热血一生,终无法打下江山;多少人,权谋一世,终抵不过岁月流转;多少人,为这场注定无果的纷争,付出了生命。

 这是三国的悲哀!

 手指轻轻划过书页,合上这一场悲壮的纷争。但尘世间的纷争何曾会结束都在这书中,无止无休。

 

《三国志》读后感范文相关 文章 :

1 三国志读后感7篇

2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5篇

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10篇

4 《三国演义》5篇读后感范文600字左右

5 《三国演义》读后感高中优秀作文10篇(2)

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吕伯奢家草堂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买酒;但曹操却误以为家人的磨刀声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尽杀吕氏家人。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罗贯中《三国演义》这里,吕伯奢的事终于演变成了一桩展示善良、罪恶、暴力、人性的大戏。细节生动,节奏紧张,扣人心弦,使人震怖。然罗贯中得意忘形之既,不免也留下有欠推敲的痕迹。比如,既是杀猪,猪焉有不叫之理?操、宫又不是聋子,怎听不到?杀了人,才见有猪绑着?若果是夜,伯奢又到哪里采购?难怪曹操起疑。按“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的说法,即使是夜晚,也应该是月明之夜。

吕伯奢热心招待曹陈二人留宿,却起身入内,过了很久才出来,说家里没有好酒,要去西村买一樽酒,然后还要杀猪设晏款待。窝藏当今朝廷通缉犯,还敢公然买酒杀猪,与常理不合。先讲杀猪,古时农业社会,不是天天杀猪,只有重要节日才有。为了陈宫与曹操二人,要杀一头猪,况且吕伯奢还不认识曹操。而杀猪哀嚎之凄凉,邻居其谁不知,杀猪一事,太过招摇。 再来是美酒,曹操是不是贪杯的人,姑且不论,逃亡之际,还会享受美酒吗?而且酒是昂贵之物,家里有没有酒,即使是现代人都知道盘算,身为主人的吕伯奢怎会不知道家里有没有酒,还要起身入内去看看有没有酒。如果吕伯奢因家里富有,主人不知道有没有酒,那么买酒也轮不到富家的主人去买,所以买酒杀猪根本就是招摇外界,深怕人不知窝藏逃犯,可见杀猪买酒是子虚乌有。烹煮杀猪要多久?吃一只全猪要多久?曹操不是在逃亡吗?有时间啃大餐吗? 而且成臬就在京师附近,逃亡应小心翼翼怕走露行踪,引来追兵,愈早走开,走得愈远愈好,还有空留下饱食?买酒喝酒、杀猪吃猪,时间花费不少,在敌人随时会追来的阴影下,无疑是等死。 而且曹操杀死吕一家后,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到三国演义之后变为:「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 因此吕伯奢灭门一案从《魏书》、《世语》、《孙盛杂记》及《三国演义》各自表述来看,愈来愈离谱,有理由怀疑其真实性,尤其是曹操因猜忌而杀人全家的说法,非常不合情理

吕伯奢的名字最早见于《魏书》。《魏书》乃官史,其中杀吕伯奢“子与宾客”,系正当防卫之举。此正好彰显太祖威武,故书之。《魏书》中未交代当时另有别人在场,因此此事极有可能出自曹操本人的回忆和讲述。若果如此,至少事件的后果是真实的,同时在道德感上,曹操的表现是理直气壮的、正义的。如果曹操是错杀,他就没必要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重新说起,除非有当事人找到他追问原由,不得不说谎。比如:那个当时不在的吕伯奢。可惜,《魏书》对此并无交代,而那个吕伯奢也从此下落不明。

为什么“吕伯奢”到了《三国志》中却没有了?陈寿乃蜀国人,没有为尊者讳的嫌疑。唯一的解释就是:陈以为事体微小,不足写之。恐怕是因当时掌握的材料有限,未听到其他说法吧。

《世说新语》乃佚事小说之集大成者,一方面缀拾魏晋风流之牙惠,另一方面也深刻接橥了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书中借说历史影射时局之举比比皆是,此处即可看为一例证,不足当史实待。“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为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杀八人而去。”由此看出除了五子之外,还有三人。这三人是干什么的?想必是厨子、丫鬓。罗贯中一定也是这样想的,要不怎会写道:不问男女,皆杀之……

至孙盛《杂记》,更是野叟曝言,姑妄听之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未尝不是书生本人愤事嫉俗的心声。他原只是关起门发牢骚,没想到隔墙有耳,罗贯中却使得这声音壮大,传诸天下。世人闻之,无不心惊胆战,盖因这声音是灵魂里发出的恶声!这声音暗合了中国“外儒内法”、“成则将相败则贼”的历史伦理,也暗合了人性深处的黑暗,从而深深影响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国人虽尊《红楼》为“四大名著”之首,实则以《三国》影响为最。宝黛那样的人物,迄今甚至永远都是这个民族的异类,而“使君与操”这样的大小英雄随处尽可俯拾。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的古训,一语道出了两大名著的毒性。《杂记》这里一个令人费解的细节是“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食器应是锅碗瓢盆之类,如何联系到杀?故罗贯中将其引申为“磨刀”声,这才有“遂夜杀之”的可能性。

到罗贯中《三国演义》这里,吕伯奢的事终于演变成了一桩展示善良、罪恶、暴力、人性的大戏。细节生动,节奏紧张,扣人心弦,使人震怖。然罗贯中得意忘形之既,不免也留下有欠推敲的痕迹。比如,既是杀猪,猪焉有不叫之理?操、宫又不是聋子,怎听不到?杀了人,才见有猪绑着?若果是夜,伯奢又到哪里采购?难怪曹操起疑。按“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的说法,即使是夜晚,也应该是月明之夜。

由吕伯奢事可以管窥《三国演义》的重要写作策略,它撬开历史的缝隙,拓出一方天地,成就百万言煌煌巨著。它的叙述行走于虚实、明暗之间,或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常顾左右而言他,才使人生荡气回肠英雄气概,忽回首方觉只黄粱一梦。如其楔子所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罗贯中秉持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立场,但其中仍然可见书写者的良知和孤愤。这是《史记》之后,历史书写的尊严的又一次伟大呈现。

由吕伯奢事可以领略文学写作的自由,象吕伯奢,需要时就来,杀了也就杀了。以这样一个普通善良的小人物,充当黑暗暴力的献祭,更让人感觉历史和命运的无常。罗贯中还言之凿凿地造出了陈宫这样一个人物,让其充当见证者。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曹操纵然武艺高强,以一敌八,终也难逮,为他添一帮手。陈宫以其光明磊落,映衬曹操的乖戾残暴。这个人物完成了他的使命后,就自动消失了。消失只是不为我们所见,他其实还隐藏在文本的后面,发挥着作用。陈宫把一定把真相说给了草间巷陌,经过重重传播甚至传到了蔡文姬的耳中。不然,蔡文姬何以知晓?何以因此恼了曹操,远嫁匈奴?原来,吕伯奢竟是蔡文姬的远亲。一个“出台”即死的人物,关涉那么遥远寥廓!罗贯中真是信马游缰,却总能顺利返回初衷。

由吕伯奢事可以得到思维的乐趣。思维不一定都有价值,但一定有乐趣----王小波说过类似的话,但我将陈述句变成了转折句。这是写作此文的最大收获。

  陈寿(亦作长寿,233——297),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陈寿著《三国志》,受到大臣张华的称赞,并说要把晋史也托付给他。记述魏蜀吴三国历史、基本属于纪传体的史书。南朝宋裴松之注。含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为帝。吴、蜀君主即位,都记明魏的年号,以明正朔所在。东吴只有孙权称主,孙亮等都称名。这是因为晋朝受禅于魏,晋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须以魏为正统。蜀汉刘备父子称先主、后主,不同于孙吴,多少反映陈寿对于蜀汉的故国之思。

  前人责难陈寿,说他向丁仪的儿子乞米不得,因此不给丁氏兄弟立传;因有憾于诸葛亮,所以说他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实际这些责备缺乏根据。丁氏兄弟附见于王粲传,而诸葛亮传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还收录了亮集目录,为全书特例。说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当时其他人已有类似评论,而且也是公允的。但《三国志》对于晋朝皇室的叙述时有曲笔,对于魏晋禅代之际司马氏的所作所为,尤其显然加以粉饰,多所回护。

  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的人,书中都记录下来,此外也记载了国内少数民族以及邻国的历史,《魏志·倭人传》就是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三国志》没有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是一个缺陷。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所以前人说其书“裁制有余,文采不足”。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祖父时已迁居江南。刘宋初官中书侍郎,奉命作《三国志注》,元嘉六年(429)奏上。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陈寿的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陈寿本书。 历代研究《三国志》及裴注者很多,其中尤以清代人用力最多。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可供读《三国志》时参考。

  张华(232~300),西晋文学家。字茂先。编撰《博物志》,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博物志》10卷,有今人范宁校本。

>       翻检有关汉末魏晋的史料,一个奇特的现象,令人惊诧不已:诸葛亮自隐居隆中,到随刘备走出茅庐,统兵治国,以及死后,人们对之都是几乎众口一词,誉美有加,偶尔有谁稍微说点诸葛亮的不足,立即会遭到反驳。在汉末魏晋人的眼中,诸葛亮差不多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 >    诸葛亮隆中读书时,“每自此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而名士徐庶和崔州平却“谓为信然”。德高望重的襄阳隐士庞德公,更称诸葛亮为“卧龙”,名士们也竞相称之。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一次向著名隐士司马徽打听人才,司马徽有“水鉴”之号,极善识人,却唯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日:“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指的是谁,司马徽答日:“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徐庶到新野投刘备,受到刘备器重,遂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让徐庶去请诸葛亮,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至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刘备即亲往拜请,遂演出“三顾茅庐”的名剧。管仲、乐毅,是何等样的先贤,诸葛亮以之自比,而时贤们竞“谓为信然”。自秦汉以后,龙便成了封建帝王的专喻物,而时贤们竞以之喻美诸葛亮,称之为“卧龙”,这赞誉,真可谓高之又高了。而到建安十二年,诸葛亮还仅是个未出茅庐的27岁的青年。极力赞美他的几位,除徐庶和崔州平与之同辈,庞德公和司马徽都是其长辈,且正当盛年。听了司马徽和徐庶的赞誉便虔诚不移的刘备,那时也已47岁,也应该属诸葛亮的长辈,且也正当盛年。这样一帮人这样倾心于一个未涉世故的青年,足见诸葛亮身上,有着怎样吸引和折服人心的魅力! >    随着诸葛亮走出茅庐,人们对他的爱慕和赞美,也就与日俱增。刘备初与之接触,便“情好日密”。关 >羽、张飞不理解,刘备告诉他们:“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二人对诸葛亮也日渐仰慕。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政,国人更颂之为“一时之杰”。邻国人对诸葛亮也真诚敬仰。孙吴名士太子太傅张温使蜀,称美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总百揆于良佐”,是“遐迩望风,莫不欣赖”,比之于古贤伊尹之辅汤太宗,周公之佐周成王。引得吴主孙权嫉火中烧,却又不好公开发作,只有“阴衔”之,借别的的罪名,将张温废黜。这说明诸葛亮不仅声名卓著,而且有着不容不服的威慑力,当时,诸葛家三兄弟“并有盛名”,而各在一国。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仕吴,官至大将军,举国“服其宠量”。堂兄弟诸葛诞仕魏,为镇东将军、扬州刺史,名动京师。人们却品评道:“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竟真把诸葛亮推崇为无与伦比的时代冠冕。>    诸葛亮死后,人们对之追思不已。刚一死,各地都请求给他立庙,以便致祭,蜀汉王朝因礼制所限,没有答应,老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多少年后,仍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蜀汉王朝只好顺从民意而打破礼秩,在今陕西省勉县诸葛亮墓附近为之建祠。以后不久,几乎凡诸葛亮足迹所至,都有虔诚的人们为之立庙,“岁时伏腊走村翁”,香火不断。本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虽聪慧过人,却唯工书画,并无杰出的政才和将才,蜀汉臣民因怀念诸葛亮,对诸葛瞻也倍生好感,朝廷每有善政佳事,人们皆竞相传告:“葛侯之所为也!” >    不仅蜀 民如此,邻国吴、敌国魏之士人,也对诸葛亮无比怀念。自东汉明帝以后,置史官以修国史,便成为封建王朝的一件大事。自献帝建安初年以后,帝王身边又设专官以记起居。三国之时,魏和吴皆有史官和本朝国史,唯蜀汉不置史官,所以君臣“行事多遗”。为了不使诸葛亮的功德失传,吴之大鸿胪张俨毅然代蜀人完成这个任务,所作《默记》,多记诸葛亮行事,且极尽褒美。在《述佐篇》中,将司马懿同诸葛亮对比,极贬司马懿之“劣”,盛赞诸葛亮之“优”。甚至不惜为诸葛亮编造一篇《后出师表》,以彰诸葛亮之忠。至今盛传的“鞠躬尽瘁(瘁,原作“力”),死而后已”。便出自这篇伪作。可以想见,吴人张俨对蜀相诸葛亮崇敬、厚爱到了什么程度1 263年春,诸葛亮庙刚于沔阳建起,秋天,魏镇西将军钟会即率十万大军攻克汉中。行军至汉川,钟会即“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庙所左右刍牧樵采。”钟会此举,固然有羁縻蜀人的用意,但主要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敬, >    魏晋南北朝时期,称美诸葛亮,甚至成为君臣奏对,以及达官显贵、士族文人清谈的一项重要内容。 >    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命乐伶为亡国不久的蜀后主刘禅表演蜀国歌舞,“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司马昭大为感叹,谓人日:“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司马昭时为晋王,是灭蜀的最高指挥者,但他显然没有以胜利者自居,对诸葛亮指斥嘲弄,而是竭力为之开脱,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西晋武帝司马炎,和其父司马昭一样,也很推崇诸葛亮。一次,他向曾任蜀汉尚书令的樊建询问诸葛亮如何治国,樊建朗声应日:“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司马炎不禁失声赞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El之劳乎!”在司马炎眼里,晋之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人可望诸葛亮之项背。皇室扶风王司马骏镇关中,尝与“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有人讥斥诸葛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大谋小,不能度德量力。”郭冲起而反驳,“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只因功业未就,而论者惑焉。遂举出包括空城计在内的五件“隐没不闻于世”的事例,以论证诸葛亮的德业战绩。据裴松之分析,这五件事纯系子虚乌有,有的并有明显地颂扬诸葛亮、贬低司马懿的倾向。而“诸官属士大夫”们听后,“亦不复难”。做为司马懿之子的司马骏,竞也“慨然善冲之言”。西晋的君王臣民,已深深陶醉于褒美诸葛亮的时尚之中了。而这种时尚,在当时乃是一种风雅的象征,以这种时尚为内容的清谈,自然最易受到人们的激赏,至于偏颇失实,好尚所在,也就不愿细究了。类似的事例,还可以举出李密答张华问。著名的《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于祖母去世后,被晋王朝征至洛阳,张华见面便问他:刘禅这人怎么样李密答:可比齐桓公。张华问其故。对日:“齐桓公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李密是巴蜀名士,曾仕蜀为郎。张华乃北方名士,时任晋之司空,他发问即拈出亡蜀昏君刘禅,原是想杀杀李密的傲气。李密听出了话中之音,遂拉扯出诸葛来抗衡。张华无奈,只得在诸葛亮身上做点文章。于是又问:“孔明言教何碎”李密答日:“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为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如果说,李密前一答,还算符合逻辑推理,这后一答,就颇多诡辩成份了。但因他是为诸葛亮辩解,且把诸葛亮与古圣周公相比,所以张华同样“善之”。>    到了西晋末年,李密之子李兴代镇南将军刘弘为诸葛亮隆中故宅作碣文,把对诸葛亮的美誉,又推向了一个惊人的高度。碣文一则赞诸葛亮是“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二则历举古贤,认为大都不能和诸葛亮攀比,即使象孔子那样的大圣,也不可企及:“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济,良筹妙画臧文既没,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征。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于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康莅事,民言不流。刑中于郑,教美于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在李兴笔下,诸葛亮已是古今第一了。 >    在这样一种背境下,陈寿奉诏撰成《诸葛亮集》,接着又撰成《三国志》及时为褒美诸葛亮提供了丰富的谈资。张华“深善之”,朝廷也嘉其“有益风化”陈寿本来“折服于诸葛深矣!”在《三国志》中,明里暗里,极力渲染诸葛亮的功德,把诸葛亮写成了三国之时天下第一。但就这,人们还嫌不过瘾,遂造出流言,说陈寿乃“挟恨”贬低诸葛亮。一则说,陈寿之父曾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马谡,也髡其父头。二则说,陈寿曾为诸葛亮书佐,“被挞百下”。所以陈寿评诸葛亮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前者,晋人王隐《晋书》记之,笔下含恨。后者,口碑流传,义形于色。北魏之司徒崔浩和抚军大将军毛修之,还就这个问题展开一场辩论。而“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语,遂也在士族文人中广为引用,或讥或颂,因人而宜。东晋时,郗情被任为徐州剌史,王子猷前往祝贺,进门便不住吟咏:“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郗情之子听了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给他家扫兴。有人解释说:“人以汝家比武侯,复何所言!”郗倍的儿子立刻释然。 >    诸葛亮之所以被汉末魏晋人如此崇仰,以至于不容有谁道其半点不足,甚至编造一些想当然的传闻誉之颂之,这除了诸葛亮杰出的治蜀政绩外,主要是其几近完美的政治家的高尚人品,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极其美好、追思难已的印象。

《晋书陈寿传》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着作郎,出补阳平令。

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着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夏侯湛时着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

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

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

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一、陈寿其父是失掉街亭的马谡参军,被诸葛亮“髡刑法”;

后来陈寿传诸葛亮“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传诸葛瞻“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二、陈寿的老师是谯周。

后来谯周说降刘禅,著《仇国论》,反对姜维的穷兵黩武、发动连年北伐

三、陈寿父丧通婢,母丧不符葬

四、陈寿索米著传

五、文人相轻

《华阳国志》时梓潼李骧叔龙亦隽逸器,知名当世,举秀才,尚书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辞不就,意在州里,除广汉太守。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情好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

总、陈寿乃败将之嗣,降臣之徒,亡国之臣,背亲之子,睚眦必报,索米著书,文人相轻。

《三国志》读后感范文

 《三国志》 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到晋武帝国60年的历史。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