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中的[乡饮大宾]是何职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家谱中的[乡饮大宾]是何职位,第1张

  我们闲暇之余看家谱上的人物小传。会经常看到古代先贤小传里有"乡饮大宾"四字,初看很纳闷,不知何意。如淮安府桃源县胡氏家谱中的六世胡思轩(见下图)

乡饮酒礼 始于周代,最初不过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秦汉以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

“乡饮大宾”又叫“乡饮耆宾”或“郡耆宾”,有时官府或赠“筵宾大老”匾额,在家谱中经常看到这个名词,但好多人不识其义。其实,郡耆老这是个殊荣称号。“耆”即六十岁以上老人。“宾”者接人以义者。《仪礼·乡饮礼》注:贤者为宾。由此可见,“耆宾”为六十岁以上德高望重的老人。明朝时期对于士绅贤达者赠予义官、散官类虚职官衔。“乡饮耆宾”按清代制度,每岁各省州县儒学遴访一些年高德勋之乡绅,拜为“大宾”、“介宾”或“众宾”。所举宾介先由在籍儒学颁发资格执照,选定后要详报总督、巡抚批准,最后还要把被举荐人的姓名和籍贯等名册报送礼部备案,注册后方称“乡饮耆宾”。确任“乡饮耆宾”的程序需经县、州、省府三级举荐,并将其姓氏、籍贯、事迹上报朝廷。有朝廷发给顶戴、官服,核准乘坐轿子的品级。“耆宾”的社会地位高于读书出身的举人,举人不入仕者没有顶戴官服,入仕者或许可做知县衔的官员。据安作璋教授讲,“耆宾”的荣誉职衔可达知州知府,其社会地位也高于花钱捐官且闲赋在家的同职衔的人。“耆宾”是花钱买不到的,所以清代“耆宾”名号的“加冕”手续非常严格、郑重,必须由地方官方逐级推荐确认。如发现其中平日有失行过错的,朝廷还要追究举荐官员的连带失察责任。

对于乡绅贤达由县、州、省府官员举荐的“乡饮耆宾”,每年仲秋节前后要参加省里举办的乡饮酒会。入会者一等的为“耆宾”,二等的为“介宾”,三等的为“众宾”。参加由地方官吏主持的“乡饮酒礼”的待遇,是一种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宴会当天,各路“耆宾”在儒学讲堂依次坐好,主持官吏依次饮酒,互相礼拜,以这种独特的尊老仪式达到官方教化民众“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的目的。直到道光23年,清政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才被下令废止,前后沿袭约三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游氏流传的的姓氏楹联最常见的是“立雪家声古,宝峰世泽长”,喜庆楹联是“广平仪彩凤,宝峤集文鸯”。“宝峤”亦指宝峰。

从现存的《宝峰族谱》上可以看到有关岁时祭祀的记载,但祭典规约始于何年却未作交代。以下是民国时期族谱记载的有关祭祀内容:

合族议约祭祀规程:

1 正月元旦合族拜祖(礼物略);

2 春秋祭祀列祖(礼物略);

3 中元节祭祖,十二日迎接列代祖考妣,十六日敬送列代祖考妣:

国清公 妣陈氏

朝育公 妣郑、林氏

省斋公 妣林、何氏

竹溪公 妣陈氏

一泉公 妣林氏

肖泉公 妣张氏

次泉公 妣翁氏

地主、厝主及章姓公妈(礼物略)

4 重阳节祭扫:国清公、妣陈氏,墓在过海,每年合族备银,人数多寡不拘;朝育公,妣郑、林氏,省斋公,妣林、何氏,合墓在官桥;竹溪公、妣陈氏,一泉公、妣林氏,墓在本处土地公边(礼物略)

5 祭文曰:气序流易,德泽绵长,感春露之沾濡,念祭祀之盛典。兹逢□□佳节,用怀报本,诚心忾闻,懓见精英,接于几筵,陈醴献羹,爱敬通于俎豆,伏愿箕裘克绍,振立雪之家风,祖武克绳,继广平之世泽,尚飨。

大唐游氏入莆始祖考芳名:

一世祖入莆唐大理寺评事,初任泉州别驾植公 妣诰封陈氏宜人

二世祖唐节度推官獬公 妣郑氏孺人

三世祖唐奉礼郎鄜公 妣薛氏孺人

四世祖嘉议大夫太常寺太卿彖公 妣诰封林氏恭人

五世祖宋先儒维善公 妣姚氏孺人

六世祖宋处士瑀公 妣黄氏孺人

七世祖宋儒林谟公 妣邱氏孺人

八世祖宋国子监太学生知著公 妣王氏孺人

九世祖宋宣教郎赠大中大夫继爵公 妣方氏安人

十世祖宋进士奉直大夫任广东象州守名宦辅公 妣诰封方、康氏宜人

十世叔祖进士永康节度推官允之公 妣许氏宜人

十世叔祖进士永庆节度推官伯绚公 妣江氏宜人

十一世通直郎希先公

世伯祖宋进士御史、理学御史名臣文肃酢公 妣吕氏夫人

世叔祖宋知军,赠直龙图阁学士、理学名臣文清九功公

明十四世处士良昭公、莆阳信生公

编者注:本谱所载大唐游氏入莆始祖一至十世祖芳名与莆田《紫霄游氏家乘》1913年抄本所载相近。

附注

字辈:亦称行辈、行第、班辈、字派、派语等,是家族中不同辈分之间在名字上彼此区分的特殊用字的集合。字辈的功用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防止外人冒宗。字辈大都是由吉利和吉庆的单字组成,通常是四、五、七的倍数,连接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了带有一定意义、反映一定情怀、体现本家族一定价值取向的四言、五言、七言诗。有关字辈使用的明确记载是在宋初。宋太祖赵匡胤在《玉牒大训》中指出:赵氏族属虽多,但多数居他邦,导致疏远,“因无统序,昭穆难分,纵然相遇,亦若途人,心实有憾”,于是在乾德二年(964年)下诏,设立字辈,以别源流,以序昭穆。明代以后字辈使用渐趋成熟和规范,并扩大到少数民族中去。各个家族大都制订有本族的字辈谱,族众均需按谱取名,依世递延,不得紊乱,字谱每编一次大致可以使用十几代。如山东曲阜《孔子世系谱》是:“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二)贺游永祚先生八旬双寿序

恭祝永祚游先生暨淑配郑孺人八旬双寿荣庆

皇上御极之元年,时和岁丰,民康物阜,乃颁养老之典,自公卿、大夫、士子下逮黎庶,凡七十、八十以上者,皆给酒肉以隆赐予,盖欲登斯民予仁寿之域也。而吾宝峰村永祚游先生适以八十双寿闻,余深喜其年济大耋,会际清时,因细询其得寿之由,乡之人为余道其生平,直而能忍,俭而不吝,农朴自然,事亲命而子肃,至老不倦于勤;而其德配郑孺人,孝翁姑,和妯娌,勤于耕织,中馈之假,井臼躬操,家非饶裕,常有忘贫自得之趣。余闻而思之,因恍然悟其寿所由来矣。夫,古称孝为寿之征,仁为寿之本,而厚德无疆,健行不息,亦皆可以得寿。虽在编氓,不能如学士文人之修身治学,与其天性所近,理数可推,所谓与知与能,降衷有恒也。今其子公周、公造、公丹率其孙锦侯、俊侯、道侯、涵侯、圣洽、圣高、圣蕃、圣濯、圣趣,曾孙元壹、元捷等将奉觞上寿,请序予余,余执盏以祝,永祚翁曰:君知其所以致以乎者,盖我国家深仁厚泽,涵煦二百余年,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得以休养生息,享大年而兆升平之人瑞,而不徒为一家之庆也!是为

敕授修职郎庚午科举人就职州学正 愚□敬修 顿首拜撰

光绪元年岁在乙亥(1875年)腊月谷旦

注:永祚公,讳名文,系下厝二房献明公长子。此寿幛现藏于下厝里。

我不赞成生的孩子跟妈妈姓,唯有一种情况下,女方所生的孩子随母姓,那就是招女婿入赘。

招女婿入赘和女人自动留在娘家生活是两回事。

招女婿入赘是有通过家族的默许,女方以隆重的结婚仪式迎娶男方进门的,并且男方是甘愿跪拜女方的列祖列宗,承诺嫁给女方,挑起女方家的顶梁柱。为女方家传宗接代,被众族人认可的家庭,所生子女,一律随女方姓。

我五叔名下无儿子,唯有两个女儿,五叔就跟大伙商量着,让大堂妹招女婿上门,众亲无一人反对。一个家族兴旺,是枝繁叶茂,人越多越好。

堂妹临近生产时,那妹夫就有花花心事想孩子随他姓,众族人反对,说是孩子若姓外姓,就赶入赘女婿走人,家族不留异姓后代,就这样,妹夫嫁给了妹妹,家族里承认五叔女儿当儿子养,传承香火。

当初没有约定招女婿入赘的家庭,女方家族是不承认女方所生孩子随母姓。

并不是说,象现代女性那么任性一说,孩子跟妈妈姓。

没有三媒六证的迎娶女婿进门,每个家族都容不下孩子随母姓,问问族人,没有招女婿上门,孩子随母姓,可上的了家谱?一代不上谱,两代不上谱,将来孩子如此认祖归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丈夫不卖姓。女人既然是三媒六证的嫁给了夫家,出嫁从夫,孩子就是夫家家族的后人,代代入家谱,有根可寻。

三叔家是一儿一女,后来堂弟没有结婚就因病去逝,堂妹离异,带着儿子回娘家,他们私自改孩子随母姓,可每次家族修谱,堂妹的儿子上不了谱,三叔是气的扔了家谱,不再参与修谱的事。

女生和女生家长,别太任性,轻让孩子随妈妈姓,改姓容易入家谱难。若是想将来的孩子随妈妈姓,就在婚前跟族人长老商量好,跟男生及男生家庭商量好,要招女婿入赘,将来孩子随母姓,众人认可,方可光明正大的让孩子随妈妈姓。个人行为,不予看好,莫要误导孩子,将来漂泊无根。

再说,你让孩子随妈妈姓,孩子的父亲同意了吗?孩子的爷爷奶奶都同意了吗?你这可是干的忘恩卖祖的事,于孩子是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打破男女平等的框框,允许孩子随由父母任何一方姓,这样能改变重男轻女的思想,当然做为女性我是赞同的。

我知道三个姓母姓的人, 各中原因,各有不同。给你说说……

第一个是我自己。

我就姓母姓。

我母亲在我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些照片。她的好多事,还是我从一些书籍里知道的。我姥姥,姥爷很少提及她。他们都为她心痛。

我母亲十六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刀尖起舞的日子里,她是怎样度过的,我不得而知。也不想去了解。因为太心痛了……

解放后,她和我父亲结合了。父亲是他的同乡,比她年龄小一些。父亲很敬重母亲,管她叫: 大姐。

“大姐”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才有了我。以前干革命的时候,身体坏了。她一直都在治病。好容易有了女儿,还赶上文革了。没条件养呀!她含泪把我交给了自家的老保姆,带到河北乡下去了。我母亲一辈子很少流泪,但是,在她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因为思念孩子,总是泪眼婆娑的……

她去世时,还不到五十岁!

母亲的追悼会,是文革结束后开的。文革中我在农村,也没户口,老保姆就对外说,我是捡来的孩子,户口一直也没上。

文革结束了,我回北京,父亲给我上户口。取母亲的姓,父亲的名字中的一个字,再加上一个宁字,就是我的名字。

父亲一辈子都叹息母亲的离世。以此来纪念他的亡妻。

在北京的大院子弟中,姓母姓的孩子挺多的。

“革命路上常分手!”好多老革命家里,都是七零八落的。母亲,或是姥爷,逝世的早的挺多的。所以,“以此念之”!

没有什么男女争权,男女对立,父亲们完全是出于,对自己革命伴侣的敬重与纪念。

………、

第二个例子,是我的大学同学家。

他的小儿子姓母姓。这就是另一种情况下的产物了!

这是三年前的事。

我这个大学同学,我总叫他师哥。师哥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学校就看出来了。卓尔不群!有的男人带相。早晚是“锥子进麻袋”,崭露头角的命!

有智有才的师哥,做配一位高干子女。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当然,是姓丈夫的姓。但是,师哥在发达卓越之后,就开始摆脱妻子的控制了。他提出离婚!

家大业大的师哥,在离婚之前,把自家企业的股份,大部分都交给自己的大儿子了。

大儿子,前妻,前小舅子都是大股东。他倒是成了小股东了。

离婚就是为了再娶。

一位三十多岁的美女律师,成了师哥的第二任老婆。嫁入豪门自然是风光无限。小媳妇挺享福,和师哥也是甜甜蜜蜜的。

但是,不久这段感情就有了“硕果”了。一个胖小子!

这让师哥发愁了!

愁什么呢?

孩子姓什么呀?

根据强势的前妻的规定。这个孩子没有姓丈夫姓氏的权利。好多人都不明白,前妻还能干涉现妻。

太能了!

豪门向来有自己的 游戏 规则。在这里,财产才是最重要的。财产所有权大于结婚证。前妻联合长子一起给师哥施压,不许小儿子姓父姓。这样就预示着,在未来的财产所有权上,小儿子被排出在外了。

小儿子的妈妈不干呀!天天找老公打。好多事他老公也没办法呀!公司在长子手里了。长子拥有的权利越来越大了。他这个父亲已经无法驾驭了!

在好多所谓的“贵族学校”里,姓母姓的孩子不少。

我认识的一位正牌妻子生的小姑娘,说起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一脸不屑:“那都是小妈的孩子,随小妈的姓,我跟他们根本不来往!”

看看,同父异母的孩子之间,如此生疏。其中原因让人浮想联翩。

这位小姑娘自己有同父同母的哥哥,和她亲的不得了。但是,据她说: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今年都上中学了,还没见过奶奶呢!

因为奶奶不许她们娘几个进老宅!

大富之家,自有规则。没办法,这也是进豪门的媳妇要知道的。

…………

以上这些都还好。毕竟都有原因。

但是,这个例子我就不明白了。

这是我老家的一个老汉。

他是开小饭馆的。十几张桌子,卖大饼酱肉的。

老汉有个独女。帮他挑家立业。闺女到了结婚年龄,找了一个外乡的小伙子。本来俩人处的挺好。谁成想。一结婚,闺女怀上了,老汉突然跳出来说:“孩子要跟我的姓!我以后把饭馆传给他。”

小伙子和婆家人都不乐意。但是。老汉坚持,闺女也劝,于是,小伙子勉强同意了。

孩子一落地,乡亲们议论纷纷。说小伙子是倒插门女婿。自己连祖宗姓氏都丢了。以后在家里,就是“低头汉”。小伙子听了挺憋屈。好好的媳妇,仿佛成了自己的“领导”。

乡亲们一看见他领着孩子,就打趣他:这是带着人家的孩子去哪儿呀!

小伙子气得不行。回来就和媳妇打。和老汉打。没多久,提出离婚了。

小饭馆后来因为修路给改没了。老汉的闺女进城打工去了。孩子,老汉带着。至于小伙子,居然不知去向了。看着老汉自己带娃,生活拮据,闺女有时候回来,也就是待上几天,还得打工呀!

单亲妈妈抚养孩子不易。大伙都说老汉“瞎作的”!可怜的是,他家娃倒霉!

其实,孩子的姓氏就是一个代号。

但是,要是用这个代号,来挑战传统,剥夺父亲在一般情况下享有的冠姓权,那么,就要征取到男方的同意。这必须是发自内心,心甘情愿的事。

毕竟,他是孩子的爸爸。爸爸享有“冠姓权”是公序良俗。要是想挑战,就要考虑到,对他的负面影响。

为了所谓的女权,寒了婆家人的心,不值当!

毕竟,咱们结婚是为了过日子,养孩子。不是为了搞斗争!

您说呢?

不赞成。

中国田园女权,并没有弄明白重男轻女的由来,只是靠幻想认为是自己不能传宗接代才不被重视,幻想随母姓就能够平等的被其父母对待,实际上是扯淡的。

需要父母平等对待的女人,其父母也不在乎甚至不允许外孙子随她姓,其兄弟姐妹只会因姓氏更加厌恶她,独生女没有不平等的对象,也不会因为孩子随不随她姓而改变。

随母姓,只是独生女家庭不想绝户的小众要求,是计划生意下的变态,主流国家都没有出现过,因为在多子女家庭里,这是神经病的表现。

一家一姓,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跟男权女权没有关系,方便尔,可以直接判断孩子的父亲,方便建立亲子关系。男人也容易认同跟自己姓的孩子,从而负责。

女性的继承权问题,不在于姓氏,而在于婚姻是否需要父母帮助,如果男女结婚,都不用父母出钱,那么新家庭就跟父母家庭无关了,子女自然享受同等待遇,这就是人权。但是,如果由男方承担婚姻成本,父母为儿子提供一辈子的积蓄,小家自然就成为了男方父母家的延续了,这也是儿子养老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女权们如果想要争取人权,那就宣传和男性一起建设小家,不需要男方父母的帮助,这个才有独立的人格,男女都一样,才会享受到平等的人权。

只要现在高昂的结婚成本,不降低到男人收入能够承受,或者女方也负担一半,女人的继承权永远不可能得到,跟姓氏一点关系都没有。

女人坚持孩子随母姓,只会让 社会 伦理混乱,让男性不愿意负责,让其父母更加支持其兄弟,让女性地位更低。

支持孩子随妈姓,这才能彻底解决重男轻女丶高彩礼。有些女人重男人轻娘家,自甘为男尊女卑添砖加瓦,真为你悲哀,为你爹妈心痛,自甘作为重男轻女的守护者,就是你这种男权优先的思维造成千年的重男轻女,法律规定男女是结婚,孩子可随妈姓可随父姓。而男婚女嫁丶随父姓是 社会 传统陋习,这病一定得治,否则将会有更多人不愿生养女儿这个赔钱货,更多女人不愿结婚生孩子!中国的冠姓权和财产继承权息息相关,除非改变男婚女嫁丶子女随父姓这个封建传统风俗,否则重男轻女在中国永远严重。没人愿意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最后被人连盆带花一起拿走,养儿子成光棍至少儿子还在身边。

中国的姓氏看似一个代号,其实是深深的男权体现,只要孩子随父姓,女儿永远感觉是别人家的人,给别人家生孩子,重男轻女由此产生。虽是个代号,但很多人却是很在乎的,表面看似争姓氏,实则争公平和话话权。

因男人占有了女人所生孩子的姓氏权,所以男人成为了家族的利益收获者,收获了优先继承权丶啃老权丶就业权丶读书权,甚至于生存权,如果不让男人占有孩子姓氏权而回归于女人,那就不会有千年的重男轻女,儿子所享受的这些权力将回归给女儿,因为后代始终得女性去生,女儿才是真正的传后人,那男人的地位对于家庭将没什么价值!

我们传统的随父姓都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因为那个时代毕竟是一个男权主义的时代,讲究传宗接代,子女必须随父姓。

纵观现代 社会 ,有很多名人的名字根本都不存在自家的姓氏,甚至以笔名沿用一生。还有的伟人自己的子女根本不随自家的姓氏,这个我想应该众所周知。

所以,跟父姓或者跟母姓都不代表不了谁在家里的地位高低,也说明不了谁主导一切,所以,不要过分计较姓氏随谁。这只是我个人拙见,不知你满意与否?

赞成。我女儿即跟我姓。法律规定,孩子可随父姓也可随母姓,哪来那么多为什么。请记住,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跟妈妈姓,不需要额外的理由。

我不赞成!我不会让旁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我也不想两个孩子长大了,在某些事情上有什么分歧,我更不想没事儿找事儿,姓我姓咋滴,我们村子里几百户人家都姓一个姓,咋滴,你不劳动就没饭吃,怎么想办法把日子过好,把孩子教育成才,夫妻怎么样能够和睦相处,怎么样孝顺双方父母,只要把日子过好啦,姓谁的姓能咋滴,不姓我的姓就不是我的孩子啦?是这个理儿不!

自已有实力的情况下,孩子必须跟自已姓,条件比不得已,就只有把孩子的姓让给妈妈姓。一, 历史 以来的民族、家族传承。二,有辱祖宗脸面。三,阴盛阳衰不利家庭兴旺。

中国传统孑女跟父姓,但是也有随母姓。我认为只要过的好,随父母姓都可以。

  一世:周邕(前231-前169)。自周平王姬宜臼建立东周,至其20世孙周赧王姬延即位,共历25主。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于巩县,周赧王父子被贬为庶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即位,周平王少子姬烈19世孙、世袭汝坟侯姬邕,年仅十一岁,更姓为周,离开家乡卷县,流落沛县,在沛县织莆为生,成为汝南周氏始祖。周邕,又名周勃,为西汉开国功臣,官至太尉,封绛侯。周邕生三子:周胜之、周亚夫,周叔坚。

  二世:周秀(前208-前150)。周胜之前妻为馆陶公主刘嫖,袭周勃绛侯。后周胜之逃婚在外,更名周秀,隐居于山东任城,被揭发、处斩。周秀生五子:仁、义、礼、智、信。

  三世:周仁(前195-前138),字季房。因为医术高明而被皇上召见。景帝为太子时,他为舍人,积功升为太中大夫。景帝刚刚即位时,拜周仁为郎中令。

  周仁为人深沉稳重,不泄露别人的秘事。他平时穿补缀肮脏的衣裤,故意外示不清洁,因此得到宠幸,进入皇宫卧室。皇帝和后宫妃子们嬉戏,周仁常在旁边,但始终不说话。皇上有时问人的长短,周仁说:“皇上自己可观察到。”周仁虽知别人的缺点,但也不在皇上面前诋毁,如此而已。景帝两次亲自到他家。他家迁到阳陵居住。皇上赏赐得很多,然而他常推让,不敢接受。诸侯君臣的贿赂他也不接受。武帝即位后,他作为先帝的大臣得到敬重。周仁因病免职,带着二千石俸禄回家养老,他的子孙都作到了高官。

  汉景帝模仿三代封圣王或先朝后裔,因为周仁为周平王22世孙,复封为汝坟侯,赐正公。周仁迁居汝南安城,共生十子:球、琱 、瑍、珏、莹 、璈、璐、璋、 璘、 琅 。

  四世:周球(前173-前115)。西汉执金吾,督察京师治安。袭汝坟侯,周球生一子:周应。

  五世:周应(前152-前98)。汉武帝时平陵县令,随卫青进军匈奴,后因封禅案受贬。周应生一子:周道。

  六世:周道(前131-前72)。汉武帝时郎中。周道生二子:周询、周约。

  七世:周约(前109-前55)。汉宣帝初年五官中郎将。周约生一子:周燕。

  八世:周燕(前85-前51),字少卿。汉宣帝汝南郡决曹掾。因郡太守误判罪犯,周燕冒名顶罪。后受庵割之刑,自杀身亡。周燕生五子:兴、羽、良、仲、明。

  九世:周仲(前58-11)。初居汝南郡宜唐里,王莽初年官至兖州刺史。周仲生二子:周颉、周嘉。

  十世:周嘉(前20-42),字惠文。王莽年间于乱军中保护郡太守而闻名,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欲嫁公主,周嘉拒之,后为零陵太守。周嘉生二子周畅、周扬。

  十一世:周扬(5-56)。光武帝时以行善为名。周扬生一子:周防。周扬兄周畅生子周荣,周荣子周兴,周兴子周景,周景子周忠,景、忠皆汉太尉。

  十二世:周防(28-105),字伟公。陈留太守。周防生三子:周觉、周堂、周举。

  十三世:周举(73-149),字宣光。汉安帝时光禄勋。周举生一子,周勰。

  十四世:周勰(110-159),字巨胜。从兄周景事梁骥,周勰闭门不出。及梁骥受诛,方出门待客,旋即病故。周勰生二子,周灵、周异。

  十五世:周异(144-189)。东汉灵帝时洛阳令。后与从子周晖、长子周玢等被董卓派兵截杀。周异生二子:周玢、周瑜。

  十六世:周瑜(175-210)。汉献帝时偏将军,南郡太守,东吴大都督。与孙策共平江东,后事孙权,讨黄祖,破曹操于赤壁,走曹仁于荆州。周瑜兄周玢子周竣,周竣弟周鲂,周鲂子周处,周处子周琦。处、琦皆两晋时期著名大将。周瑜生二子:周循、周胤。

  十七世:周胤(200-239)。孙权称帝,周胤为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后因罪迁庐陵,成为庐陵周氏始祖。周胤生三子:周纂、周豫、周泰。

  十八世:周纂(219-272)。255年,周纂被任命为威远将军,随丁奉参与高亭交战。周纂为前锋,跨马持矛,冲入敌军阵中,斩首数百,缴获大量军器。战后周纂被封为庐陵侯。周纂生三子:周敏、周政、周徽。

  2009-7-27 18:30 回复

  1181204 2楼

  十九世:周敏(240-297)。西晋左中郎将,与从父周处赴西北平叛,同死军中。周敏生四子:周访、周谌、周记、周谵。

  二十世:周访(260-320),字士达。东晋中兴名将,寻阳侯。以八千人大破杜曾数万。王敦图谋东晋,因惧周访,不敢动弹。周访念念不忘北伐中原,亦闻王敦有不臣之心,未敢轻举妄动。周访生二子:周抚、周光。

  二十一世:周抚(292-365),字道和。东晋南中郎将。石勒遣军来攻,周抚中循环洗马计,逃奔武昌。后举兵破蜀国李雄及其余部。从桓温北伐,进军洛阳。后因桓温谋宫而返蜀,封建城公。周抚生二子:周楚、周梦。

  二十二世:周楚(311-371),字元孙。益州刺史,建城定公,曾随父亲平定蜀国,晚年平灭成都李金银等数起地方叛乱。周楚生二子:周琼、周璃。

  二十三世:周琼(333-393),历任数郡,平定地方叛乱,任梁州刺史。周琼生二子:周虓、周彪。

  二十四世:周虓(354-384),字孟威。梓潼太守,西夷校尉,前秦苻坚攻东晋,周虓因母亲被擒,降秦,被任命为尚书郎。淝水之战,苻坚大败,遣周虓太原。周虓生二子:周兴、周誉。

  二十五世:周兴(380-435)。燕兰陵太守,刘裕北伐,周兴降刘裕,仍为兰陵太守。周兴生二子:周疆、周强。

  二十六世:周强(415-493),字盘龙,以字行世。刘宋宫廷内乱中,有军功封县伯。南齐时任大司马,曾经与长子周奉叔双骑破数万北魏军队,名震北虏,晚年任南齐太子舍人,讲武京师。周强生三子:周奉叔、周世雄、周灵起。

  二十七世:周灵起(468-529),梁朝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梁城郡忠壮公。周灵起生二子:周表、周炅。周表子才卿,才卿子怀义,怀义子周基,周基子允元,周允元为武则天时宰相。

  二十八世:周炅(515-578),字文昭。陈朝大都督,平侯景之乱,击斩田龙升,封武昌郡公。周炅生三子:周法僧、周法明、周法尚。

  二十九世:周法尚(555-614),字德迈。隋武卫大将军,隋军总管。征讨高丽,平定江南,后平定杨玄感叛乱。谯国公。周法尚生六子:周绍基、周绍司、周绍德,周绍崇、周绍业、周绍范。

  三十世:周绍范(588-633),字归仁,号猛仁将军。秦王李世民库旦车骑,左屯卫大将军,殿中大监,襄阳刺史,息国公。周绍范兄周绍司裔孙周廷,周廷子周霈,周沛子周墀,周墀为唐武宗时宰相。周绍范生五子:贵珠、贵琼、贵瑛、贵瑰、贵璋 。

  三十一世:周贵珠(614-679),字道务,以字行世。因四世四公,娶唐太宗李世民临川公主,任营州都督,骁卫将军。周贵珠生二子:周伯瑜(文宝)、周励言(文颖)。

  三十二世:周励言(632-699),字文颖。唐高宗少府少监,汝南太守。周励言在世时,从父周允元深得武则天赏识,为宰相。周励言生二子:周先义(安时)、周先孝(安世)。

  三十三世:周先义(652-717),字安时,任判史,武则天左金吾将军。周先义生二子:周如锡,周如鍉。

  三十四世: 周如锡(673-757)字:彦德唐垂拱年进士。左金吾大将军.授征南大元帅。平定广西、横、廉、白、贵等六州。唐太宗即位,任左骑常侍。贞观元年(627)因事贬营道散参军,于是兄弟卜居宁远大阳洞江口。现存宁远县舜帝陵镇湾头村周氏宗祠内的《先祖墓碑记》标明“金紫光录大夫如锡公,葬望岗金鸡插翅形”,墓在宁远县天堂镇大陂岭村后,2003年8月被列为永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如锡生十八子:宏谦、宏量、宏德、宏度、宏休、宏顺、宏章、宏慎、宏正、宏让、宏道、宏亮、宏颂、宏交、宏本、宏明、宏初、宏立。

  三十五世:周宏谦(716-779),字:待选。唐天宝元年进士.朝议大夫;周宏谦生二子:崇昌、光济。周光济子周怀义,周怀义子周宝,周宝为唐末宰相,封汝南郡王。

  三十六世:周崇昌(744-810)字:雨轵永泰元年进士, 廉、白二州刺史.由宁远迁湖南道州;

  2009-7-27 18:30 回复

  1181204 3楼

  三十七世:周 寓(784-846)字:丞夏唐永贞元年进士. 颂州太守

  三十八世:周惟简(808-875)字:居正唐长庆初年进士 .嘉鱼县令 。

  三十九世:周 镶(827-892)字:怀玉。唐会昌初年进士.翰林学士。从兄周宝为宰相,封汝南郡王。周镶生二子:周彦朴、周彦托。周彦托子周本,周本子周邺,周邺子周行逢,周行逢子周保权。周本为西平王,周行逢、周保权为汝南郡王。

  四十世:周彦朴(858-928),字幼真。唐大中末年进士.延安太守。周彦朴从弟周本为南唐平西王,曾经徒手格杀猛虎。由于屡建奇功,在杨行密进入杨州受封为淮南节度使时,遂授淮南马步使之职,协助掌管兵权。907年,吴帝嘉其能,升本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为雄武将军、德胜节度使、安西大将军,西平王。

  四十一世:虞宾(894-963)字:光国唐天复初年进士,光州刺史.光禄大夫.周虞宾生十二子:宁远、从远、超从、从连、连芳、芳辉、芳荣、荣聚、聚松、清儒、汝元、启元 。

  四十二世:周从远(913-983),字:仲长宋建隆年武进士,马步指挥史.生子二∶智 强、智衡。从兄周行逢为武清军节度使,显德三年,周行逢控制了整个湖南,建立起五代史上的“周行逢政权”,常德一时成为湖南的政治中心,北宋封周行逢为汝南郡王。

  四十三世:周智强(944-1007)字:健行宋处士.仁孝有义、教子有方.隐居月山之严田.诗书自娱、颐养天年.葬营道安心寨。周智强生五子: 周识、周铎、周正、辅成、伯高。周智强从弟周保权为周行逢子。周行逢去世前,周保权兄周兴权已经去世。乾德五年(967)迁右羽林统军。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出知并州(今山西榆次)。

  四十四世:周辅成(977-1022)字:孟匡(即辅成)宋大中祥符进士。周辅成生四子: 敦砺、敦颐、敦文。

  四十五世: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先生;周辅成第二子,为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生二子:周寿、周焘。

  四十六世:周焘(1059-1121)宋元佑三年(1088)进士。初为黄池令,累迁至两浙转运使,成都知府,朝议大夫,官终宝文阁待制,随父徙居南康莲花峰下。善作诗,在浙江时与苏轼唱酬甚多。著有《爱莲堂集》传世。周焘生三子:周演、周絪、周缊。

  四十七世:周絪(1080-1041)绍圣四年进士,仕致礼部侍郎,出知河南祥符县,遂家于祥符东关镇。周絪生一子:周靖。

  四十八世:周靖(1102-1163)宣和间进士,中江主薄转彬州录事,为国子监博士,以太常博士随宋高宗宗南渡,有感于岳飞遇害,中原收复无望,初寓于杭,至绍兴十一年,由杭迁诸暨之紫岩盛原里。周靖生一子:周亥。

  四十九世:周亥(1129-1181)仕致大理评事。周亥生三子:周勤、周谨、周和。

  五十世:周谨(1158-1214)。周亥次子,为节度行军司马。周谨生三子:周治、周訚、周恪。

  五十一世:周恪(1187-1238)仕致翰林学士,承旨居诸暨之南门。周恪生四子:文奇、文惠、文原、文城。

  五十二世:周文惠(1209-1266)周文惠生二子:周莘、周茂。

  五十三世:周茂(1234-1289),字元泊。进士,左丞相,特进,紫金光禄大夫,封沂国公,赠太师。

  五十四世:周澳(1263-1323)。为行省令史,元贞间赘于山阴周桥温渎村俞氏,为“山阴始祖”。 周澳生四子:长子周德,次子周林,周楦、。

  五十五世:周林(1288-1353),字仕德。周仕德生三子:万和、万奇、万璋。

  五十六世:周景和(1309-1374),字万和。奉明太祖征永州封孱陵侯。周景和生二子:周宇、周寅(字寿虎)。

  五十七世:周宇(1329-1382),字寿龙,弟寿虎留居永州,周宇镇守江西永新,为大将军。

  五十八世:周庆(1350-1398),字德芳。山西道监察御史,赠文林郎。周庆生四子:叔庄,叔超,叔广、叔颐。

  2009-7-27 18:30 回复

  1181204 4楼

  五十九世:周叔庄(1373-1428),字玄童。永乐初选充北京顺天府大兴县第六箱万石长。周叔庄生二子:周宗、周守。

  六十世:周宗(1402-1458),字君太。继任父亲北京顺天府大兴县第六箱万石长。周宗生二子:周端、周富。

  六十一世:周端(1427-1469),归绍兴林家湾。明正统年间赈灾,被朝庭表彰为义民。周端生二子:浦、黼。

  六十二世:周黼(1457-1539),周叔颐的五世玄孙周健二将绍兴郊区黄枋岭周颐的茔地卖给了邻县一个姓刘的富商。此事顿时在周氏家族中引起轩然大波。周叔颐是全体周氏家族的骄傲,周健二的行为等于污辱和背叛了整个家族。族长周顺、周黼等人立即以家族的名义上诉官府。按照大明的律法:崛坟卖祖属大逆不道的重罪,作孽者不但要服以重刑,本人的名字也将从族谱中除名。官府查办的结果是将周颐的茔地交还给周家,而崛坟卖祖的周健二则因此被判重刑。周黼生二子:周述学、周述敬。

  六十三世:周述学(1492-1566),字继志。又推究五纬细行,为金木水火土《星道五图》,于是七曜皆有道可求。仇鸾闻其名欲致之,述学识其必败,乃还里。总督胡宗宪征倭,欲招幕中逃遁海州,新编族谱,定字辈:金木水火土,自国成大天,开元永达道,一明文仲子,世代千万年。 周述学生三子:周金铎、周金镡、周金铧。

  六十四世:周金铎(1526-1601)梅石,葬湖南零陵。周金铎生三子:木杨、木栋、木枋。

  六十五世:周木栋(1551-1625),字梁材,太学士。 周木栋生五子:水奇、水丙、水奂、水星、水瞿。

  六十六世:周水丙(1571-1640),字之屏。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历官广东按察使,浙江、江西右布政使。周水丙生四子:火灿、火烟、火炜、火灯。

  六十七世:周火炜 (1592-1667)字士鉴,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明末名士,以孙周渭赠怀远将军、大定营游击。生八子:土城、土至、土基、土垫、土垣、土重、土塑。

  六十八世:周土城(1612-1672)字万襄,多武略,为军中谋,后迁云路副司马。曾作《塞上曲》。 周土城生四子:自浆、自聘、自杰、自禄。

  六十九世:周自浆(1645-1705)又名周渭,康熙八年武举人,康熙十二年武进士,授大定营游击。1702年举家迁四川省潼川府北道安岳县同化乡,1705年归葬长沙花官陈家塘。周自浆生八子:国赞、国觉、国定、国琮、国昌、国琥、国辉、国圣。

  七十世:周国赞(1668-1736),又名于仁,字纯哉。四川安岳人。1708年举人,初知福建永春县,上官以为能,于1733年擢澎湖厅通判。任内遇事果断。时澎湖班兵素称骄悍,欺凌澳社,均能绳之以法,不少假借,民赖以安。1735年清查地亩,清垦地140余亩,报升网、缯、沪税30余两;资给牛种、耕具,吏无侵渔,民沾宝惠。接替前任官员梁樟,上任成为台湾澎湖通判,秩满告病回籍,途中去世,葬长沙花官塘。 周国赞弟周国昌,国昌四世孙周天受、周天培、周天孚为清朝名将,周天培六世孙周道刚,为北洋政府时期四川督军皆省主席。

  七十一世:周成刚(1696-1750) ,平生努力在当地建立金庄寺。周成刚为四川潼川府安岳县金庄寺周氏始祖,葬安岳县金庄寺青竹沟。周成刚生一子:周大贵。

  七十二世:周大贵(1731-1801)又名大本。安岳举人,出任贵州镇远县同知。 1769年(乾隆34年),周大本接替曹永植,于台湾担任台湾府诸罗县知县。掌管今嘉义、云林一带政事,后任山东寿张县知县。

  周大贵生八子:天文、天礼、天福、天裕、天祯、天禄、天爵、天祥。

  七十三世:周天爵(1777-1853) 字敬修。出生于山东寿张县。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曾任濮阳知县、卢州知府、江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周天爵生三子:开钲、开铭、开银。

  七十四世:周开银(1808-1871)又名开锡,字受山。为左宗棠军筹办军饷,功升护理福建巡抚,福建船政局提调,左宗棠南路诸军总统,兼理民政。配唐氏。生子五:元龙、元登、元榜、元勋、元魁。 。

  七十五世:周元龙(1830-1886)字士溥,山东郯城知县,1863年攻破磨山幅军,捕获幅军首领付西贵。周元龙生一子:周永甜。

  七十六世:周永甜(1851~1902),字邳礼,1874年山东郯城知县,后于成都开设书铺,钻研版本目录学。周永甜生五子: 达佳、达邦、达胡、达延、达文。

  七十七世:周达佳(1875-1934),字修计。族侄周道刚四川督军,周达佳为幕僚。后周达佳转安岳县做了一名律师。1934年,几股土匪以祝寿为名联合诱杀周达佳。周达佳生四子:周道隆、周道纯、周道益、周道儒。

  七十八世:周道益(1902-1961),字祥云。为报父仇,与其弟周道儒参加国民党军队。后出川抗日,周道益任大尉,营长。内战时期,周道益杀死两名土匪头子:肖汉武、廖湘云,杀死一个家族叛徒:周道思。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周道益在安岳县太平乡以务农为生。

  七十九世:周一禄,字海波。生于1931年,健在。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二次,擒获四名美国士兵,后任民兵连长,晚年为生产队长。生六子:周明安、周明柏、周明元、周明忠、周明吉、周明昌。

  八十世:周明元,字润元,1968年出生,四川省美姑县烟草局副局长,四川省雷波县烟草局局长。周明元现有一子:周琦林,生于1996年。

我之前作为新时代的高知女性,很难理解为什么农村一定要生男孩。我认为女孩子更有因为处境不好,所以更有拼劲儿,对父母会更加孝顺。但是,如果真的深入在农村生活,我认为家里需要一个男孩子。

一、家里农活需要

如果你没有长期干过农活,那么根本就不会明白家里劳动力的重要性。现在农村,大部分人可能已经不再种很多地,但是自己家里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亩三分地。男女在体力上天然存在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家里有劳动力,女性就可以稍微从事稍微轻松一点的活。也许有人说,现在都是机器,节省人力。这是一个美好的想法,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人力,尤其是中部地区。所以如果身体允许,我认为家里可以生一个男孩。

                                     

二、孝顺父母的需要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是古话,流传至今,自然有其道理。女儿成为其他家庭的顶梁柱后,娘家就已经是亲戚了。虽然残酷,但这就是现实。出嫁的女儿,就是很难顾及很多两个家庭。现实生活中,父母大部分跟着家里的男孩生活。所以,农村想要男孩,我认为完全可以理解。

                                   

三、传宗接代的需要

大家都说传宗接代,实际上这一点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愚昧,不仅仅是生育后代,更是家谱的延续。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自己家里的家谱,看自己家里的家谱是否还绵延,如果家谱断在你这一代,你感觉是否有压力。所以,这才是真正需要传宗接代的含义。农村人是非常看中传宗接代的,所以才有很多人总是想要一个儿子。

现实与真相,有没有差距,当然有。生了男孩之后,是否会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是否会有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这我们都无从得知。有些家庭,想生男孩的原因大家是否能够接受,这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我们现在能做什么?就是努力让文明高速发展,让农村不再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让男女之间体力差异不再成为理由,让男女能够一样工作,挣一样的工资。

家谱中的[乡饮大宾]是何职位

  我们闲暇之余看家谱上的人物小传。会经常看到古代先贤小传里有"乡饮大宾"四字,初看很纳闷,不知何意。如淮安府桃源县胡氏家谱中的六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