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谁能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第1张

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有很多内地僧人离开中原,一路西行寻求修行之地。

公元366年,乐尊佐和尚西游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四处皆是沙石,时间已是黄昏,饮食和住宿都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太阳渐渐落下了山,虔诚的乐尊佐和尚正在地头赶路,蓦然间他抬头一看,眼前出现了奇景,只见对面的鸣沙山一片金光,四射的光芒中仿佛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

乐尊佐和尚被这圣景深深的震撼了,他想这是佛祖对他的提示。于是,他停了下来,用尽个人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闪现之地开凿佛窟。这就是莫高窟的开始。

分类: 资源共享

问题描述:

如果有相关的电视资料就更好了

解析:

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

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碧天黄沙的丝路贯通着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而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以艺术形象宣传思想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其中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 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的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供参观的洞窟较有影响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

西文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据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囫柱杖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1500年,至今,乐樽的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经过风沙侵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窟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建筑五座。此外,还有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盘事迹的造像。因为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无法进行雕刻,工匠们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珍贵难得。

另外还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世间万象,林林总总。

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璨烂的时代,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 融,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那雄伟浑厚高达十几米的巨大佛像;灵巧精致仅有十余厘米的小菩萨;场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经变;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单幅人物画无都使人印象深刻。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在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内容。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样和宝贵资料。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美术史上记载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敦煌艺术的大量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后,又受到人们的注意。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

中国从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六十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

-起源-

西元366年,

乐僔和尚经过敦煌,

那时夕阳照在三危山的岩石上,,反射出万道金光,

像极了一群大大小小的佛像,和尚认为这是一座佛山胜地,

就在山上开凿凿了第一个个石窟。

数量

自此,这一千多年间便不断有人在敦煌开凿石窟,据一些古书记载,石窟数量达千余个,至今今在敦煌地区的石窟区,到少有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榆林窟和五个庙石窟等。单是现存在莫高窟的就是有700多个,随着日后考古工的发掘,数字将不断增增;在这些洞窟中,只被对留有壁画或塑像的洞窟安排编号,目前就已经有492个。

现存的492个洞窟中,保存着十十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纥,西夏,元,清,民国等时期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如果把这些壁画以一平方米横向排列,长度可达45公里,是一座博大精美,无可比比拟的历史画廊,在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还保存着历代彩塑塑料3390身,其中中圆雕塑塑像2088身,影塑1302身。以及唐,宋,清,民国等时期的木构建筑余筑座。另一外,莫高窟曾于1900年发现藏藏经洞,保存了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典,经济文书,文学,科技术,史地资料以及画画,纸画,织染刺绣等文物五百万余件。

最大面积的的敦煌洞窟

是莫高窟第61窟,横约13米。

最高的敦煌石窟

是莫高窟第96窟,足有9层楼之高,里面的弥勒佛像高33米,外建的九层楼更成为莫高窟最大建筑的,也是莫高窟的标志。

最小的敦煌石窟

是莫高窟第37窟,小得连人也不能进入。

敦煌石窟的绘画总面单计莫高窟的便笺有45000平方米,若把它比作纵高1米的一幅画来算算,横长足有45公里里之多,这一种规模使敦煌石窟堪称世上最长最大的画廊。

甘肃省敦煌县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有很多石窟。这是从两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元前后一千多年中陆续凿成的。这就是莫高窟,共有一千多个洞窟,也叫千佛洞。现在还保存了492个,其中60%以上是隋唐时候开凿的。隋窟95个,唐窟213个,足见唐代是敦煌艺术的极盛时期。

敦煌艺术的产生,一是由于自汉代以来敦煌成了东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成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热闹的国际都市。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就是通过这里传入中国内地的。二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用以麻醉和欺骗人民。战争带来的灾祸,也给佛教的传播准备了条件,当时人们希望从宗教里得到一些安慰。因而佛教得以广泛传播,凿石窟、雕佛像、绘壁画等佛教活动盛行起来。于是产生了敦煌艺术。这不但是中国艺术史上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大事。

关于莫高窟开凿的年代,有人说自西晋开始,比较多的人认为是在前秦。根据唐《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莫高窟记》和156窟的题壁载,大致是:符秦建元二年(366),乐傅和尚西游至敦煌城东南的三危山下,时近黄昏,忽见三危山放射出万道金光,仿佛有千佛之状。他认为这是圣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对面鸣沙山上开凿石窟。其实乐傅看到的金光,只是落日的余辉照到山顶红色岩石上的反射。从乐傅开始,陆续开凿,到隋唐时期达到高潮。

莫高窟凿窟的崖壁,是冲积岩,质地松软,虽可凿窟,却不能用来雕刻。所以,在莫高窟看不到像云岗、龙门那样的大石雕刻。这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使敦煌艺术向泥塑和壁画发展,这就给我们留下这一份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否则我们看到的将是素朴的浮雕、圆雕,不会这样绚丽多彩了。

莫高窟的塑像据初步统计有2415身,其中唐塑就有670身,另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小千佛(多用影塑或浮雕)。这些塑像,有的秀骨清风,有的肌肉丰满,有的体态玲珑,有的气魄雄伟,有的色彩朴素,有的色彩华丽,显示出各个时代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个大雕塑馆,一部生动的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史。唐窟出现了前代不见的高大塑像。如武则天延载二年(695)的北大像高33米,玄宗开元年间(713-714)的南大像高26米,代宗大历十一年(776)的涅槃像长17米。唐塑有很大进步,头和身子的比例适当,菩萨像有高高的发髻,圆圆的面庞,风度优美,薄薄的贴身的衣服起着微波似的衣褶,在沉思,在微笑,眼腈和嘴角是那样的传神,俨然是唐代美丽的中年妇女的形象。艺术家们不是在颂扬神,而是在歌颂人类女性的善良、美丽、智慧和尊严。天王像更表现了男性的健美。或是全身盔甲,或是半露上身,用肌肉的紧张和暴露的青筋表示出勇猛、坚毅的性格,显示出唐代武士跃马横戈的神情。“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他们的神像便是怎样的”,由于对人的尊敬,对生命的歌颂,才创造出这样动人心弦的卓绝作品。

古代名画莫高窟四壁45000多平方米光彩夺目的壁画,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北魏的色彩沉着,用笔豪放。隋代的线条流利,用色柔和。唐代的构图宏伟,色彩富丽。内容主要是描绘佛教故事,如:经变,就是佛经的变相,也就是佛经的图画;本生故事,本生指释迦的前生,印度佛教徒相信轮回,认为释迦在降生前就经历了许多世,便把许多民间的寓言和传说穿凿、附会编成本生经,其中好的主角就是佛的前身。另外有供养人像,就是那些出钱修窟的人,把自己的像画在壁上,表示这窟内的佛菩萨是他们所供养的。他们是现实世界的人,穿着当时的服饰。这些供养人像,是一个包括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和不同民族的服饰展览会,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资料。即使是佛教故事,因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们无法离开自己的生活方式、经验等等,去设想天堂和地狱,所以它还是复杂而曲折的反映了现实生活。我们可以从壁画中看到,有统治阶级残酷镇压人民,把他们剜去两眼的血淋淋的场面,有农民辛勤劳动耕种、收割、打场的场面,有泥瓦匠正在修建楼阁亭台的劳动场面,有画师们在洞窟里借着微弱灯光,一笔一笔地绘制壁画的场面,有贵族官僚观看精彩的歌舞伎乐的场面。敦煌艺术所以永远保有清新的力量,主要是在于它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给我们用图画留下这一千多年的社会生活面貌,敞开了无数扇历史的窗子。也看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卓越才能。

莫高窟里还保存有大量古书、古画、户籍、契约、小说、词曲以及丝织品等珍贵文物,写本就有两万件以上,刊印本约占百分之一二。这些文物大约是在北宋中叶西夏占据敦煌前,和尚们逃难时藏进一个洞窟的复室里的。外面用泥壁封好,并绘上壁画,直到1900年才被人发现。后来英帝国主义分子斯坦因骗走24箱写本和五箱绘画、织绣品。法帝国主义分子伯希和盗购经过精选的文书经卷特制的化学胶布揭走无比精美的唐代壁画26方,搬走几尊最优美的唐代塑像。由于人民的反抗,才使莫高窟嘲塑壁画和部分藏经保存下来。

建国后莫高窟回到人民的怀抱,洞窟得到修缮,文物和艺术品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这个艺术宝库才得以大放光彩。

汉文的文献太多,汉佛的经文数量较多一些,比较如来佛经文,菩萨经文等等,都是有历史价值的。

敦煌藏经洞约有90%以上属于珍贵的汉佛经文献。长久以来,我们对敦煌文献的利用大多集中在数量不足10%的非佛教文献,并通过解读文献,补充传世史书的记载空白。其实,对“遗漏”历史的重视也恰恰成为敦煌学转型的推手,当非佛教文献的补史价值被“榨取”殆尽时,“新材料”也就变成了“旧材料”,这些非常珍贵而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更应受到更多传承和保护。

中国的随朝,唐时是当时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记录中国佛教发展的重点历史时期。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古逸注疏,是研究“八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因敦煌僧人昙旷、法成等弘扬,在中原已经式微的唯识宗却在敦煌得以延续,一些唯识宗文献也得以保留,晚唐敦煌僧人乘恩所撰《百法论疏》并《钞》甚至得到了京城大德的认可,并流通内地。禅宗在唐代中晚期非常兴盛,但经“安史之乱”“会昌灭佛”涤荡之后,早期禅宗文献大量亡佚。敦煌文献中若干8世纪左右的禅宗著作,对研究早期禅宗史的价值不言而喻,中古时期国人撰述的疑伪经因受僧团排斥,不能入藏,鲜有传世本存在。但敦煌僧人并没有严格的疑伪经观念,因此有大量的汉佛经文保存之至。

斋文、礼忏文、论义文都是纪录汉佛仪式并传承的优秀经文。更是研究中国汉佛演变的生动样本。斋文是僧人为信众做法事时所用的仪式文本,敦煌佛教类文学作品包括俗讲变文、佛曲、灵验记等,是我们理解佛教文学史上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材料。,如P2066《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收录的净土佛赞极为丰富,又如S2679《南宗定邪五更转》、S5567《禅门十二时》等则是禅宗类韵文佛曲。敦煌本灵验记中既有宣扬某一经典之灵验者,如《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P2094等);亦有宣扬某种行为之功德者,如《唐京师大庄严寺僧释智兴鸣钟感应记》(S381等);还有崇拜某佛教神灵或僧师者,如《刘萨诃和尚因缘记》(P2680等)。都是纪录研究中国历史汉佛的珍贵经文。

敦煌佛教各类珍贵文献在深化佛教史研究,以及拓展书籍史等领域具有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仍有待于各界学者持续关注和挖掘。

自敦煌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至今已有16oo多年的历史,经过十六国,经过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开凿的洞窟。现存较完整的洞窟有492个,洞窟中仅仅历代壁画就有5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 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规模巨大,技艺精湛,特别是壁画中有一类名叫供养人的壁画,更是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正是这些壁画中的供养人,代代相传,倾力开凿石窟,修建佛像,绘制壁画,才最终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 一、佛教文化的昌盛催生了石窟供养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天下大乱,不少名门望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纷纷来到河西以避战乱,促使中西交往的要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先后建立的五凉王朝,也集中了大批人才。中原世家大族的到来、以及当地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人的存在,为本地区接受外来文化提供了知识基础,也为向中原输送外来文化成为可能。 汉末魏晋时期,随着中原士族的到来,佛教很快在敦煌传播开来。当时政权的更替和战乱给佛教在敦煌的流传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西晋时期,有世居敦煌的月氏高僧竺法护率领大批弟子在这里译经布道,修建寺庙,开凿洞窟。加之后来东来西去的僧侣多如牛毛,给敦煌的佛教不断注人活力。现实环境的动荡不安,正为人们信奉佛教、追求来生的美好成为可能。北魏五朝对敦煌的直接统治,为敦煌地区带来了中原的佛教文化。一时间,当地和中原的达官贵人们纷纷在敦煌开凿洞窟。敦煌藏经洞保存了北魏驸马都尉冯熙在洛州亲手抄写的《杂阿毗昙心经》,还发现了北魏广阳王慧安发愿刺绣的佛像残片,多名信奉佛教的高官都曾到敦煌任职并开凿大型的佛窟,上行下效,给当地各阶层的民众做了榜样,信奉佛教,开凿洞窟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会时尚。 隋朝统一南北后,中国又开始走向两汉以来的全盛时期,在统治阶级崇佛浪潮的推动下,敦煌各阶层民众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仅仅在莫高窟一处就开凿了七八十个洞窟,掀起了一个兴建石窟的 。进人唐代以来,民族进一步融合,疆域不断开拓,佛教不断传人中原并兴盛起来,经济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丰富了敦煌文化的内容。大量的宫廷写经从长安输送过来,给敦煌这座佛教圣城进一步注人了汉地佛教的影响,多位皇帝都亲自下令在长安等地兴建寺庙大力弘扬佛教。在此背景下,唐代时,敦煌的望族仍然在持续不断地开凿家窟,到了极力崇信佛教的武则天执政时期,莫高窟已经持续开凿了1000多座洞窟,而且修建了模仿武则天形象的弥勒像(第96窟北大像)。 二、供养人是莫高窟真正的缔造者 在人们惊叹敦煌莫高洞窟之多,壁画之精美宏大,塑像的丰富多彩之余,总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些洞窟都是什么人建造的?他们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多的洞窟?其实,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在洞窟内就可以找到答案,答案就是壁画上的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就是这些洞窟的主人,就是莫高窟的建造者。 供养人画像,是敦煌石窟艺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所谓供养人即为出资发愿开凿洞窟的功德主、窟主、施主及与其有关的如家族、亲属或社会关系成员,当然并不表示他们是洞窟开凿的工匠等人物。供养人有敦煌历代大族、地方长官、僧界大德,也有一般下层平民百姓。他们是活跃在敦煌历史上的人物,因此这些画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供养人画像在敦煌石窟的大多数洞窟中都有,是研究洞窟营建时代及窟主等课题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敦煌服饰研究的宝贵实物资料。供养人画像从十六国北朝至元,由小到大,到五代宋时和真人大小一般,且是一个家族人物同处一窟,有家庙祠堂之性质。佛教传播很重视造像,认为信众面对佛、菩萨图像如见其真容,可以专心致志供奉。所以,佛经中专门有一部《造像功德经》宣扬造像的好处。对于官绅富豪,广造神像不但现在可以享受奢侈生活、机遇,且死后可以进人「 ”西方极乐世界”。对于平民百姓,佛教也教他们只要能够「 ”随其力分,而作佛像”即可永离贫穷苦海,过上富裕的日子。因此无论穷富,都来开窟造像、画像题名。佛教徒为了表示虔诚信教,时时供养,把自己的像画在佛像的下边或左右,手奉香炉或香花,列队恭敬或席地跪礼拜,榜书姓名、官职等。这种为出资开窟造像的施主所画的功德画就是供养人画像。 三、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特点 莫高窟供养人画像很有特点。供养人皆是全身且多为群像;有僧尼群像、家族群像、百姓群像、府衙官僚群像。这些画像包括了各阶层、各民族、各行业男女老幼的生者、死者,是社会人物最广泛的一种人物画像。莫高窟现存供养人画像8000余身,前后延续了1000多年,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肖像画图谱。 敦煌壁画供养人,大体可分为六类:一、地方官吏。即当时敦煌河西走廊及其他地方官员,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官府小吏以及他们的家属;二、戍边将士。即当时河西、敦煌、玉门关、阳关等地的节度使、军将、校尉等;三、寺院僧侣。包括僧统、寺主、法师、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庶民百姓。如车夫、马夫、侍从、守卫及掌扇、持杖,牵衣、捧物人等;五、少数民族人物画像。供养人画像多以主仆结合组成出现,等级森严,主人像大在前,奴婢像小在后,排列成形。画像大者高丈余,小者仅有寸余。有的洞窟供养人画像多达一千余身。早期画像尺寸较小,内容一般仅表现供养者虔诚恭敬之心。唐代供养人画像进人极盛时期,形象真实,个性显明,神态生动,繁华富丽。画像由小型变为幅,多绘于洞窟的醒目处,题榜内容详细。五代时出现大量的瓜沙曹氏家庭的肖像,画院有专门的肖像画师供养人,祖宗三代一一画出,如同形象的家谱。供养人画像由初始供养礼佛,渐变为服务于政治功利的宣传品。 四、供养人画像是敦煌当时社会现实最真实的反映 由段文杰先生最早复原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是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画像中规模最大的一幅。这幅画像共有12人,第一身形象最大,立粉堆金题名为「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第二身、第三身是都督夫人的女儿,后面9人为奴婢。而据研究,与此图相对的北面墙壁上画有都督乐庭琅及儿子、男仆,南北两壁合起来就是都督乐庭琅全家礼佛图。这幅画的结构和意境创造上突破了前代整齐严肃的供养人行列,人物位置错落有致,自由活泼,特别在人物背景的设计上出现了垂柳、萱花、曼陀,并有蜂蝶飞舞,别有一番生活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生活的富裕。 在《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一图中,更是深刻地揭示了于阗国与沙州(敦煌)当时的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于阗尉迟氏,唐代赐姓「 ”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敕封李圣天为「 ”大宝于阗国王”。史料记载,李圣天是沙州(敦煌)最高统治者曹议金的女婿,敕封后,他和夫人曹氏在莫高窟曹议金建造的佛窟中画了他们的供养像。画像头戴冕旒,穿龙袍,和汉家天子没有两样。据史料记载,高居诲出使于阗以后,曾记其见闻说:「 ”圣天衣冠如中国。”与此画像是一样的,反映了于阗与沙州中原王朝亲密关系。 《回鹘公主陇西李氏等供养像》出自莫高窟第61窟,窟主是敦煌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曹议金之子曹元忠。在4位夫人供养像中,第一身像称「 ”故母”,是曹议金的甘州回鹘夫人,第二身像称「 ”姊”,是曹议金的女儿,元忠的姐姐,嫁给了甘州回鹘,第三身像也是元忠的姐姐,嫁给了于阗回鹘,第四身像称「 ”故母”,是曹议金的元配夫人,元忠的生母。画像的排列顺序和婚姻关系,反映了当时沙州曹氏政权与甘州回鹘、于阗回鹘交往关系。从《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和《回鹘公主陇西李氏等供养像》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敦煌政权的稳定与其周边的和亲政策息息相关。 五、供养人画像是丰富的历史和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都有供养人画像,而且大多数都有榜书题记。据粗略统计,现存题记大约7000余条,这些题记反映了供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时代背景,都是当时真人真事的记录,而且多为史籍所不记载,对研究敦煌、河西及丝绸之路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都是难得的珍贵资料。同时,敦煌壁画供养人画像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像的集大成者。现存各朝代的供养人画像,脉络清晰地展示出我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与优良传统。淳朴的汉儒样式画像,骨风飘举的魏晋仕人风姿,瑰丽丰腴的隋唐仕女仪容,富于世俗生活风习的五代宋人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风格相同的作品。持续千年之久的敦煌供养人画像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肖像画图谱,它的发掘和利用,将对现代人物画产生很好的借鉴作用。 可以想象,佛教兴盛的隋唐时代,不知道有多少能工巧匠和丹青妙手在为开凿洞窟的活动服务,特别是那些一流的画家们,在倾心完成前世和来生的修行境界时,又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完成那些豪门望族、达官贵人的现世脸谱?在佛的世界中没有贵贱之分,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丹青圣手们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幅自画像! (来源:兰州晚报)

谁能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有很多内地僧人离开中原,一路西行寻求修行之地。公元366年,乐尊佐和尚西游到了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