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甘肃镇原王新庄墓及墓志内容的详细介绍啊?
王新庄宋墓群
王新庄古墓群,埋藏地下800余年,历经风雨剥蚀,洪水冲刷,沟掌塌陷,逐渐暴露,被一打柴群众偶然发现。
墓群在镇原县庙渠乡文夏行政村王新庄东侧的白梁湾,两条山梁环抱成一个簸箕掌,地形隐蔽,环境清幽,湾掌平缓开阔,面临深沟,与孙寨行政村的挂山隔沟相望,墓葬就在这簸箕舌头中央、洪水冲成约丈余的峭壁上。
从地形状况看,这里原来应是一片宽阔缓坡平地,山洪绕开坟墓分流到前边沟渠。年久日深,冲刷塌陷致墓葬暴露于外。1976年麦收后的一天,本村群众李富邦到这里挖柴,无意间发现沟边崖壁上有一盘画龙,他感到十分稀奇,就想弄个究竟,顺手拾起土块照着甩过去,却掉下几块砖头来,露出一个黑洞。这才看清并断定是一处砖箍墓。为了能看个究竟,他又叫来几个人,在崖壁上挖通小路后,洞口塌落,画龙不复存在。他们下去一看,原来,暴露于外的是三座墓葬,均枕西面东,一字儿平行安厝。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多人反复践踏,全部被毁。三座墓中,一处为砖箍墓,另外为黄土洞穴。当时,砖墓里棺椁全部腐朽,尸骨尚全,头骨旁还留有发丝;墓室内有一“无咀油行”充塞着糊状物,显然是埋葬时供死者食用的祭祀品;一带盖陶罐,内空无一物;两个陶制锅腔。除墓志砖外,还有大量的条砖、方砖,方砖上有雕刻。此墓群发现后,邻近村庄不断有人前来观看,践踏破坏更加严重。在这样一个偏僻的村子里,了解古墓葬、懂得其价值的人太少了,他们不知如何对待。就请示生产队长,队长即组织群众将墓葬物全部搬到较近的马岔高窑存放,等待上级主管部门来处理。
两个月后,这个消息终于传到地区博物馆,这才由县文化馆派人陪同前来发掘,实际上根本谈不上发掘,只是察看地形、测量墓穴、清理墓葬,访问发现探墓及其他知情群众,现场再未有新的发现。通过测量整理,水磨砖箍墓为平面长方形,以磨制的条砖镶砌,单砖卷顶,砖块较现代的大而厚,墓高二点五米,宽二米,长三点五米。结构严谨,排列有序,墓室通体彩绘,华丽无比。彩绘的三层棺椁,置于室中。两壁有龛,浮雕彩绘门窗,前镶墓志砖三块,龛下镶砌对称的用方砖浮雕着人畜花卉。计有身着铠甲、手执剑钺的武士一对,瓶插荷花一对,鹿衔灵瓶一对,卫士牵马一对,胡人骑骆驼一对,手执棍棒卫士一对等。
这些砖雕画面,十分精致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陪葬的器物有黑瓷梅瓶,黄釉小瓷碗,灰陶灶,灰陶彩绘莲塔,这座莲塔的莲罐,置于三个相背而跪的大力士头上。此墓葬的华丽堂皇正如墓志所云,“各用香柏修棺,花砖卷屋”,“奇匠修极乐之宫,埏饰蓬莱之洞,睹而光添殊丽,千门罕比,其风事展后奢百里越常于众崇钦”。可以想象,这样的墓葬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亦属“千门罕比”了。镇原境内就目前已知道的墓葬,从墓室建筑来说,其华丽阔绰,陪葬讲究丰富,具有相当艺术价值,且年代较远者,当首推“奢百里越常于众”的王新庄墓群了。
从墓志看,墓主人白氏,大宋原州开边寨人户,后嗣白重立、重舜珉。墓建于宣和五年(1123年),后列砖匠、木匠、画匠及撰志者姓名。墓志只列其祖父、祖母、父、母的生、卒及送葬时间,无名讳记载,此砖墓为其“七公之柩”,“迁归于西郊之间,起茔于东穴之上”。墓志称,闻听高曾之祖“葬在新门之北”,新门寨在开边寨正北,为夏人边壕。宋时,开边寨于熙宁二年(1069年)并入新门寨,次年又复为开边寨。墓志证明,宋时镇原就称原州,开边、新门都是其西北边寨,历史上就有分有合,古今相通,墓群所在地,处深沟偏僻之隅,距离原面约4公里,800多年前的地貌环境已不得而知,仅可看出墓群北侧有山庄遗址一处,窑洞已被全部掩埋,空留填压未平的巷道遗迹,说明曾经有人住过。
冯氏英才辈出,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战国时的冯驩,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东汉人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清代有诗人冯班,太平天国***之一的冯云山,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还有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抗日时期冯旭臣,冯毅之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冯宝,字君珍,号元善(一说字柱石,号廷臣),北燕皇族后裔。约生于梁天监六年丁亥(公元507年),自曾祖父冯业浮海归宋,到祖父,父亲三代均为朝廷命官。父亲冯融是梁罗州刺史,公自小耳濡目染,受儒家思想熏陶,受孔孟礼教的影响,养成善良君子品行,自小勤奋好学,青年时又被送到京城建康太学读书,交游很广,二十岁左右就考取了功名,被粱朝廷委任为高凉郡太守。公年青得志,风流倜傥,本可以娶汉族名门闺秀为妻,但身为罗州刺史的冯融深知自己是北方南下的汉官,要在俚獠等少数民族占优势的高凉地区站稳脚跟,推行政令,不团结,依靠当地的豪强大姓是行不通的,于是融公高瞻远瞩,打破传统偏见,说服儿子娶俚人大首领冼氏女为妻,开创汉俚联婚的先河。
冯梦龙:〖FengMenglong〗(1574—1646)明末小说家。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犹龙,又字耳犹,号翔甫、姑苏词奴、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为崇祯间贡生,官寿宁(今福建省寿宁县)知县。他通经学,善诗文,尤工小说、词曲。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另有《桂枝儿》、《山歌》、《平妖传》、《新列国志》等;还有修改汤显祖、李玉等传奇剧本多种,汇编《墨憨斋定本传奇》。本人创作有《双雄记》传奇小说;著论有《智囊》、《古今谭概》等多种。
冯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至此始。
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东)人。初属王莽,更始元年(23年)归刘秀。随刘秀巡抚河北,提出广施恩德、笼络人心的建议。攻破王郎后,封应侯。同年,破铁胫农民军于北平(今河北省满城北),收降匈奴于林闟顿王。冬,拜孟津将军,统魏郡、河内郡兵驻黄河北岸,与河内太守寇恂合力防备洛阳更始军。二年夏,乘洛阳守将李轶不与争锋之机,率兵北攻天井关(今山西省晋城南),得二城;南夺成皋(今河南省荥阳西北)以东13县,收降10余万人。复渡河击斩更始所署河内太守武勃,歼5000人。东汉王朝建立,封阳夏侯。建武二年(26年)冬,替代邓禹西征。三年,经崤底之战,大破赤眉军。又击破延岑等割据武装,平定关中。四年,击败公孙述所遣数万兵于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屡次挫败公孙述进窥关中的企图。六年,汉军陇西之战受挫后,冯异受命进军栒邑(今旬邑北)。此时,隗嚣部将行巡率兵亦欲乘胜攻取驰邑。冯异力排众议,率兵抢先占领栒邑,然后偃旗息鼓,待行巡军至,突然出击而获胜,北地豪强武装势力闻风归降。先后领北地太守、安定太守事,平定上郡(治肤施,今榆林东南)、北地(郡治马领,今甘肃省庆阳西北)、安定(郡治今镇原东南)等地。九年行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西)太守事。十年夏,与诸将共攻落门(今武山洛门),病卒军中。 冯异长于谋略,号令严整,用兵进止有序;为人谦让,诸将会聚论功之时,冯异常独自避于树下,故军中称为“大树将军”。
冯嫽: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优公主远和禾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优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加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乘船组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随从回答:都死了。 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 张德地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湖广”一词,最早是指元代设立的“湖广行省”,相当于湘、鄂、桂及粤黔部分地区,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乱,湖广一带田园荒芜,人口减少,明朝政府将江西等省民众迁徙至湖广地区,允许其“插旗占地”,明末清初,历经战乱的四川荒凉凋敝,地旷人稀,清政府鼓励外省人入川垦荒,这就是广泛流传于巴蜀地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谣的历史背景。四川历史上历经七次大移民。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辖广西一部份)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是在老川人血泪快要流尽的时候发生的大移民,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即指这次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大移民。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人逃难或“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次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三峡大移民,有许多人落户四川。
哪里有甘肃镇原王新庄墓及墓志内容的详细介绍啊?
本文2023-10-04 19:56: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