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毕业后进高校当老师,直接是副教授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博士生毕业后进高校当老师,直接是副教授吗?,第1张

博士生毕业后进高校当老师,直接是副教授吗?根据目前国内职称评定的相关规定,博士生毕业进高校当老师不能直接认定为副教授,可以直接认定为助教。

根据国家职称评定条件规定,获得博士学位工作满两年,可以申请评审副教授职称。评审副教授职称还要受其他条件限制,比如工作业绩,发表论文等。具备评审副教授条件,还要经过职称评委会审查评审,通过职称评委会评审才具备副教授任职资格。

有的高校只要本人申请参加职称评审通过就获得副教授任职,还有些高校实行的是职称评聘分开。由于副教授职位有限,获得副教授资格但没被聘任副教授的也有之。不同的高校职称政策也不完全一样。

由于这几年国家培养的博士多了,高校对进大学当教师的门槛也高了,很多高校规定必须是博士才能进大学当老师。因此进校后评副教授也竞争激烈。

博士毕业后进高校当老师,直接是副教授吗 ,这种政策已是咋日黄花 ,一去不复返了。人才, 逐渐占空 再到 快速下移 ,就是目前高校招聘教师的宏观态势。

回顾博士进高校的 历史 ,大家就会看到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1983年第一批自主培养的18名博士毕业,经过近4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首先高校数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500多所,发展到今天各类高校(包括高职高专校近1800所)共3005所,而博士从首批18人直到今天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近90万人。

起初,博士这种稀缺人才,各大学(本科),进入排名靠前的中央直属和部属院校,这些大学也求贤若渴,也竭力用各种政策吸引那时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一一博士,也各显身手制定了很多优厚的吸引博士甚至硕士的政策。包括住房、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甚至还包括安排解决夫妻另一方的工作问题。而当时的各校政策就是,只要是博士来校,一年实习期(适应期)过后,就可直升副教授。

如果说,1977年底恢复高考是中国高等教育恢复和发展的 第一个重大 历史 节点 ,高等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培养,那么1999年高考扩招,高等教育已转为通识教育培养,这是 第二个节点。 在这个时期,1998年出现了39所985高校第一阵列的划分,而下一年又出现了137所211高校(985自然是211)的一、二阵列的划分,然后是一、二、三本的开列。2020年400多所三本(民办和合作办学为主),在教育部的严令下已全部转制二本或消失。985、211当然是一本校,而开列中不到350所院校主要有两个标志成为事实(约定俗成,教育部并无官文)上的一本。其一,本科一批招生(先上车选学生),其二,有博士点(学校、学科实力的体现)。而随着大学生、硕士、博士数量的不断增加,到了2020年,全国具有专科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已达1732亿,其中本科是8500万左右,而硕研是900万,博研是90万。

而2020年12月14日,教育部开会下文,开始较大规模扩大硕博招生规模, 这是第三个高等教育改革的节点。 2020年全国550所左右有硕士招生权的高校招硕已达1114万,而19年、18年分别是84万和79万。博士从6万人增加到近10万人。而随着具有高学历(博硕)人数的不断增加,从2013年左右(各校不同,我校是这样)开始,原来的博士招聘优惠政策基本消失。博士毕业后,根据各高校的规定,不但不再一~二年后直升副教授,而且越强的高校,对博士的要求越来越严苛。除了看你博士的牌子、层次、学科,更要看科研项目和经历。下面有朋友写了,更可怕的是,6~8年内,如果达不到科研、教学的考核要求,不要说升聘副教授了,可能连饭碗都没了,只能卷铺盖走人了。

看到这儿,有朋友不理解了,那不能给他一个副高(教学、实验、工程甚至政工、图书馆系列职称都不同,跟岗位和工作性质有关)不行吗[可爱][可爱][可爱]那还真不行!因为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均规定, 一所高校的副高和正高职称,不得超过学校教师人数的30%和15%。 而如果你懂行的话,那是真残酷啊,一些名校为了再吸引高素质人才,甚至出台政策自掏腰包,招入人才的职称不是教授,而是青年研究员,却享受的是正教授的职称、地位和待遇。但你反过来想,博士不是没那么好了吗,怎么还会有这种变通那就是你作为博士够不够牛的问题了!

两个问题,一说大家就明白了。其一,高校老师岗位已非常有限,甚至稀少。985 211 普一 普二 高职高专的教师岗位数量,是递增的,但也将越来越少,而学历层次和要求却是递减,但也越来越小的。其二,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高校数量< 教师数量< 学生数量,这三个变量是紧密关联的。教育部已在12月14日明确,要求各可硕博招生的大学,必须尽力增加资源,扩大研究生招生和在学人数!

任何资源,通过不管什么政策、形式和体制,归根结底,其实都是配置和分配。中考、高考、研考,乃至所有的考试,无非就是通过考试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去对应选拔和分配人才。而所有的考试选拔,就是凭考分高低,先后买票上学校 工作 发展的一列列、一趟趟列车,高分可选先上,低分只能看着人家坐满了先行的列车,等着你能坐上的那班车。

优质资源,直至任何资源,在任何 社会 ,从来都是你行就多拿,先到就先得,除非你超强过人。而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规则!再举两个我自己身边的实例吧。一我的堂侄4年前,博士(本硕博)毕业于山东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由于他承担项目和科研及教学都非常出色,去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二我所在的安徽工业大学,虽然每年不一定会有这种破格提升,但这种情况也并不鲜见。关键就是,你是否足够出色,能否满足破格条件。 重点:一般, 每个学校都有机动副教授名额,专给牛博士。为什么副教授竞争惨烈因为它是瓶颈,而且中级升高级的人数众多,科研、教学都不错,那就只好真刀真枪血拼到底了!

我说的已经很直白,也很现实,都不知道这篇文章被不被bi现实,残不残酷,你却可以自己去悟、去想![作揖]如果还有问题问我,我一定竭尽全力解答、回复,与您交流!

不是,许多高校制定的晋升制度,是要根据科研教学业绩,在八年内评上副教授。否则非升即走,或转岗,竞争非常残酷。

取决于所进学校的需求。从市场角度说,是店客关系状态。店大则入店规矩多,吃菜还莫挑,少提服务要求就好。客大则直接上位,给好酒好菜,招待巴适。有的博士入校就给两年期副教授待遇,两年内可申报副高,评上再聘。有的是短聘期中非升即走。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胡老师在高校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这个问题不能直接给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因为每个学校引进博士的待遇和政策都不相同。

一般来说,有下面几种情况:

1 直接认定副教授 ,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比较少见的,要求也比较高,一般要双一流、985、211知名高校的博士,而且读博期间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和业绩,甚至有的高校还要求有海外背景。

2 享受副教授待遇 ,这类情况要常见一些。部分高校为了吸引人才,会给新引进的博士最低一档的副教授待遇(一般高校副教授岗级分为5、6、7三挡,7级最低)。但不是无条件的一直享受,会给3-5年的缓冲期,希望新进博士在这几年能潜心教学科研,多出成果,评上副教授。

3 直接认定为讲师 ,这也是很多高校的做法,博士毕业进校可以直接申请认定为讲师,如果在这一期间,有突出业绩,也可以去申请评聘副教授。下面是某高校招聘博士青年教师的条件和待遇,可以参考一下。

虽然目前博士毕业进高校还是相对容易, 但要注意的是接下来门槛会越来越高 ,而且现在职称的评聘权都下放到高校,对于正高、副高以及中级、初级的比例都有限制,就是说如果一个高校的副高比例已经超标了,但就只能等前面的人退休了才有名额,或者有些院校在岗位聘任的时候进行竞聘上岗。 所以,如果想进高校还是要早做打算。

现如今,博士已不那么值钱了![捂脸]

在江苏省,即便是高职高专院校,博士也 是紧缺专业,且本、硕、博方向一致(或相近)才能入编。

入编后,试用期 转正,定讲师。

许多本科院校已开始非升即走了!

博士生毕业进高校,一般直接认定讲师,两年后可以参评副教授。

但多数高校对博士是先内聘副教授,就是享受副教授待遇,但还不是副教授。

副教授是需要评的,并且非常不好评,因为参评人员多,指标少。往往准备的材料评教授也够了,但就是过不了副教授。

不是,博士进高校,除了极个别成果异常突出可以走绿色通道的之外,职称都是讲师。讲师二年之后,才有资格评副教授。个别成果特别突出的可以破格。

博士生进入高校以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一个职称水平,这是根据专业和个人的学习素养,研究履历息息相关的。

大学老师要求有博士学历,这个是硬性的规定要求,但是,有的时候某些专业想招聘到博士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和这些优秀的人才进行协商,比如说给一定的条件,再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许诺这个人才多少年之内可以成为副教授。

但是,有一些专业就业率比较差,博士毕业进入学校以后,还会被学校挑三拣四,这种专业的博士毕业生能够进入高校就不错了。他们不一定能够从讲师做起,进入学校以后有可能是以助教的身份在学校工作。

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专业由于就业率比较好, 社会 上的收入非常的高,在这种情况下招老师特别困难,这时学校是有可能给本科毕业生或者是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提供岗位,并且许诺在满足条件之后给予讲师地位的。

以我大学读的专业为例,我是读德语专业的。这个专业毕业以后进入 社会 的收入期望值很高,工作几年以后,年入三五十万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我目前毕业第五年,收入税后70W+。

我的两个朋友在某省一号的211大学,一个是本科毕业,北外德语系,现在是讲师身份。还有一个是南昌大学本科毕业,广外的研究生学历,已经快要升副教授了。由于德语专业太好就业了,大学不好招人,也很难按照国家的标准要求每个老师都达到博士学历。甚至每年考研和读博的人数的比例都很低,所以,一部分大学老师是入职大学以后,通过读在职研究生和博士的方式获得相关学历的。

在我上面提到两个朋友中那位女老师,她的老公是本科毕业,当时学校为了能够留住她,许诺给她老公讲师地位,并且安排她的老公在本校读在职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现在她的老公已经博士学历到手成功成为副教授,凭借他的一己之力,她把老公扶上位。这在普通的专业里面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聪明的读者有没有发现一个判断一个专业将来有没有“钱途”的方法?你就去看211大学里面这个专业的青年老师,有没有出现博士以下学历的,如果有那么这个专业就业前景肯定还不错。如果某个专业,教师清一色的是博士学历,甚至是博士后,那么这样子的专业,就业和收入期望会相当惨淡,而且行业里面可能会有严重的学历歧视,本科毕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你是不是突然发现很多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是研究生学历的?)

因此,“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是100%有效的。

从一定程度上讲,各阶层的高学历人才就是大学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既然是产品,就会遵循着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马哲学的好的同学应该都会知道,但 社会 上的某一个产品供不应求的时候,那么这个产品它的价格,就会偏离出它本身的价值不断的上涨。

如果,你读的专业是这个 社会 上稀缺的行业,那么你就是属于稀缺人才。有可能你在大学学习的过程并不努力,学历也不高,但是由于你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要付出更大的资金成本来获得你,你就以更轻松的方式获得了更高的收益。

读书奋斗,除了为 社会 做贡献这个目的以外,也要为自己的人生幸福考虑,用更加轻松 健康 的方式获得高收益,避免压力和竞争,拥有财富的同时又拥有 健康 和时间,让自己的起点高于别人奋斗的终点,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平,取决于你的选择分析能力。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看高校的政策,如果说你即将进入的高校缺乏博士,或者你这个专业的博士,那么学校在引进人才的时侯,可能会有优惠,直接给副教授的待遇,但是也是有要求的,如果说进入的是985211高校,可能政策上就没有这么多优惠,当然因人而异,因实际情况而已!主要还是咨询招聘高校的人力资源部们相关的政策。

我认为读博士要具备以下条件:

1,要有经济基础,如果家里比较贫穷,作为父母肯定希望子女早日出来工作,以解决家里的实际问题。

2,兴趣,对某一门科学要有浓厚的兴趣,没有兴趣是拿不到好结果的。

3,英语要六级以上,读听写都要过关,因为要参考国外大量的资料。

4,心要很细致,粗心大意的人不适合读博士,心里要抛掉很多杂乱的东西。

5,要积极向上的人,价值观、人生观要要正能量的人,读博士不仅仅是为了更好找工作,而是要在某领域做出重大贡献,为人类谋幸福。

这个问题本身也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博。也就是说,好多学生是适合读硕士研究生的,因为在读硕士研究生之前大家的读研条件都差不多。但是,适合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就凤毛麟角了。一个人适不适合读博,起码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硕士研究生应当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实证研究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等。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多种研究方法,这样才能为读博打下一定的基础。一项科研成果应当是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结果。

二、要会读书

无论读硕士还是读博士,博览群书是基本的要求。要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因此,读博就要能坐得住,要能静下心来看书。博览群书并不意味着什么书都读,而是要选择阅读自己研究方向方面的书籍。在硕士阶段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就应该着手大量阅读相关的文献。在阅读文献的时候,确定哪些文献应该泛读?哪些文献应该精读?而且,读书和笔记要相结合。

三、要善于思考

要读博士就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阅读文献的时候,要培养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要敢于质疑他人的观点,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要有敏锐的思维,要能够及时发现 社会 的实际需求。根据 社会 的实际需求,结合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如果你具备以上三个方面的素质,你也有读博的打算,那么你就可以行动起来。在硕士阶段,你必须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应当围绕某一个点展开,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做科研。

其实就想想那些读博的人,每一个人的动机其实都是不完全一样的,那么他们都具有什么共同的条件呢?其实每个人的条件也都是不完全一样的,当然有一些基本的共同条件,也有一些各自不同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基本的条件就都具有硕士学位。这个我觉得是必须的,当然也有人通过同等学力去读,那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所以具有前一阶段学历的基础,这个是具有共同的条件。其他的我觉得都不是必须的。

哪一些不是必须共同拥有的呢,我觉得以下这方面可能是大部分人有,但不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有。

一是对科研的兴趣。是不是所有的读博的人对科研都感兴趣呢?我觉得未必,其实现实当中有很多人读博,根本不是因为他喜欢科研,而是因为他工作上必须要有一个博士学位,所以他是为了读博士。这种人实际上也是大有人在的,之所以我这样认为是很多人读完博士之后根本不做任何的研究,他只是获得一个就业的敲门砖。

二是愿坐冷板凳的精神。是不是所有的读博的人都愿意做冷板凳的?不然!并不是的,很多人在读博士期间并没有每天跑到实验室,也没有每天围绕做课题每天写论文,但是他们一样能够顺利的博士毕业,当然这主要是根据学科的不同有所区别。

三是具有很高的智商。这个我觉得就更加不是了,实际上我反过来说,很多读博士的人至少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高的智商。他们之所以要读博士,有些是迫不得已,有些是因为学科必须再往上读,或者是他将来想进大学当老师必须要有一个博士学位,所以是不是他们个个都智商很高。总体上来讲,我觉得博士的智商还是相对比较高,但并不是特别高。比如说我我从来没认为我的智商很高,可能就是相对有一点小勤奋吧。

四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我刚才看到有一些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说读博士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个说难听点是点扯淡!读博是跟经济基础有必然的关系吗?我觉得有很多农村出来的孩子,最后读了北大读了清华,他们要读博士,跟他们家里条件没有一毛钱关系。而且现在读博说实话,现在一些学校能够给博士的待遇,其实基本保证生活问题不大的,2000 3000 4000 5000的每个月都有,现在各个学校都可能有。如果你能够认真的读,博士期间的补助基本生活还是够了,所以跟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必然的关系。

读博,肯定是有一定门槛的。

首先,您得拥有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或者是在读的硕士生,或者是攻“直博”的本科生。

但这些都属于所谓的“硬杠杠”条件,是您可以去读博的资格条件。

但您是否适合去读博呢?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从个人的经验看,想要读博,起码要具备以下条件:

1、真的喜欢读书研究问题(社科类),或者对 科技 研究痴迷(自然科学类)。兴趣是第一位的。

2、具备一定的天赋资质。博士生是要求具备科研视野,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有悟性。这些可能不是光会死读书考试的人,就能有的资质。这种资质多半是天生的,少部分是通过后天努力,慢慢开窍获得的。

3、能够解决生活学习费用等基本经济问题。要么是家里经济条件可以,能够资助,不用过早出来工作挣钱支持家庭,要么,就是能够在读博期间有一些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比如学校、导师给一些科研津贴,自己还有一些其他来钱的正当路子,能够支持读博期间的各种消费。这个其实挺重要,读博期间年龄一般少则20多岁,大则30-40,没有钱,很难静下心来搞研究。

4、心静,能够耐住寂寞。读博是要求出研究成果的,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扎实地做学问。当然,如果像翟博士读的那类博士,那就另当别论,不是这里讨论的问题。

希望以上回答,对题主有一些参考作用。

最基本的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理论知识

和楼主一样,我现在也在考虑要不要读博。

现在我马上就研二,如果打算读博的话差不多明年就要开始准备了。

关于读博,我想到了以下几个问题,下面一一道来,希望对楼主能有所帮助。

一:为什么读博。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我认为我读博的原因主要是一下两个原因。其一是我这人的性格并不适合进公司工作,留给我的也就只剩下两条路了,一个是考公,一个是当老师。当一个中学老师我内心是很不甘心的。留给我的选择就只剩下了大学老师,这意味着我最少得是博士才能进大学任教。其二是我觉得一辈子和书本打交道也挺好,做做科研,教教学生,一辈子也基本上挺好。虽然工资并不会很高,养活一家也基本上没问题。并且以后结婚了有孩子了,能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很多,我这人还是比较看重家人的。

读博需要什么条件呢?我认为首先必须得有家人支持吧。有了家人支持我们才能更好的读下去。其次,还得考虑婚姻大事。毕竟博士毕业一般都得30出头了,毕业也就意味着必须成家(对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讲更是这样,父母对这方面还是很看重的)尤其是女孩子,还要生育等各种问题,能在上学期间找一个共度一生的人是最好不过了。

最后是科研能力水平。都说博士进门容易出门难。说得就是科研能力。不然毕业就会很成问题。我也见过读博期间退学的学生,都是论文搞不定,最后放弃了。

暂时我就想到了这么多,希望对楼主能有所帮助。楼主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留个****,我们一起努力!

我是喜欢日语的皮卡老师,欢迎各位小伙伴咨询学习问题[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

真的不是什么人都适合读博士哦,只有读博动机明确的人才适合读博。我这样回答是不是太功利了,但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啊。

学术动机不明,你会读得很痛苦

虽然说现在在城市里随手一抓就有几个博士,但其实博士群体是很小的,博士学历也是专业领域培养的高级人才,主要是为领域学术研究或高层次成果产出做人才准备。所以,读博士要先有学术动机,愿意投身到学术学习与研究中,能坐得住静得下心。我身边就有同学读了两年读不下去的,还有的读了7、8年不了了之的,主要在于对所报博士专业没有明确的学术动机,无法投入其中。

学习动机不明,你会读得很低级

有些人读了个博士学位,但听他的谈吐为人处事,觉得没有比其他学历层次的人更睿智或更明白。特别是在专业领域,感觉根本没有掌握本专业博士应该拥有的学识,说明在读博期间并没有好好学习,可能只是为了混个文凭吧。

回报动机不明,你会读得很势利

很多人读博是为了职业晋升来读的,不为学术,只为文凭;也有的人只是为了挣个面子,有个头衔;当然,也有一些人读博是为了跳槽,从原来单位跳出来,读博士是非常好的跳板。

目前最喜欢去报考博士的人群有一部分集中在大学从业者。大学里很多人无论做不做学问,都去报考一下博士,特别是行政管理人员抢占名导名额,然后不好好读!他们往往报考时一腔热情,考上之后却不坚持,一直不毕业,拖垮导师的信誉度。当前,急需对大学教师考上博士不好好读挤占 社会 资源的情况进行摸排整顿!

1、喜欢科研或思考

2、能够忍受枯燥的学习或实验过程

3、心理素质高,能忍辱负重,懂自我调节

4、成绩优秀

5、家里经济尚可,父母支持

其实,真正适合读博的人很少的,博士已经不再是普通人的素质教育了,很多人读博都是非常勉强的熬够了文章挣扎毕业,而极少数适合读博的,比如课上学过的科学天才们,都是家里贼有钱,完了自己迷恋科学,脑子还好使,没听说过他们读博痛苦的。

研究生吧

一个想用读书改变命运的人,适合读博!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准确告诉你目前中国博士的数量,因为博士每年的数量是逐渐增加的,是一个动态的数量。自1983年中国第一批博士毕业到现在(2021年2月),中国博士的数量为97w人左右,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数量。为了证明数据的可信性,我就为大家简单计算一下,希望能让各位朋友心服口服。

      我国的第一批博士招生是在1978年,从1978年—2017年,40年间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实现了从18人到83878人的高速增长,到2017年已经累计招收博士生约115万人(包括未毕业的博士数量)。

      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国博士完成毕业的人数大约在70万,同时近几年每年博士的毕业数量在9万人左右(包括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经过2018年--2020年的发展,这三年博士的毕业数量为27万左右。所以截止到2021年2月(2021年博士还未毕业,暂未进行统计),中国的博士总数量为97万左右。

      以上图表为近35年中国博士数量的增长情况

      至于博士的待遇水平,我将结合我大学期间读博的同学来分享一下博士的待遇水平。

      2012年,我的本科同学,毕业后成功考上了江苏某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三年后又考上了南京某大学的博士生。通过和他聊天了解到:现在有读博想法的硕士生越来越少,很多硕士生毕业后就直接找工作,很多硕士毕业生反应,考博士很容易,但是要想博士成功毕业太难了。所以很多硕士生就放弃了读博的想法。

      通过下面的博士毕业就业去向调查表,我们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的博士毕业后选择进高等院校工作,其次是政府、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企业等。下面我们就结合博士毕业选择的行业不同来分析一下博士毕业后的薪资水平。

1

高等院校

      博士毕业后去高校教书育人,这是大部分博士的理想职业。我的大学同学就是因为想要到高校老师才下定决心读博士的,据他介绍博士期间的压力大的使他经常失眠。那么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教书育人的薪资待遇有多少呢

      以我同学所在的南京某二本高等院校的待遇为例,由于他本科院校非211、985高校,所以博士毕业后只能选择非211、985高校。面试了几家高校后,他最终选择了南京的这所高校,相对于面试的其他高校来说,这所高校给的待遇可以和一般的211高校差不多。

      博士毕业进入高校的程序也比较简单,通过学校招聘小组的面谈即可,面谈会上就可以咨询一下入职后的相关待遇。

      博士入职后直接给予事业编制,安家费20W--40W不等,科研启动经费3W--8W不等,一年后给予副教授职称。转正后,工资+申请课题资金等综合年收入在25W--50W之间,这个数额并不固定,和自己申请的课题有关。

      当然高等院校博士的待遇也和自己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的院校同时和自己的科研成绩有关,以下图表就是某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博士毕业生的待遇。所以说,博士的工资待遇不是固定的,即使毕业于同一个院校、同一个专业、在同一个高校任职工资待遇也是不同的,主要和自己取得的学术水平挂钩。

2

机关单位公务员

      博士毕业后选择去机关单位当公务员的也有一大部分,对于这部分的学生主要是怀揣着理想的人。当然博士毕业后进机关的层次不一样,待遇肯定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比如:去年我们地区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招聘了2名双非院校的博士,这在我们当地这个四线小县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引起轰动的主要原因是博士也比进入县城科局工作有点大材小用,而且县城对于博士的引进政策并不是十分优越。

      我们县城引进的博士,一年试用期,试用期转正后定级为二级主任科员,享受正科级领导待遇,加上人才引进不同,每月收入6000元左右,综合年收入也就在10W上下。这对于读博期间付出的成本来说相当地不划算。所以我们私下讨论的时候,都预言这个博士在县城呆不久,至少会去我们当地的高校工作。

      而对于大部分博士毕业生来说,进入机关的层级基本都是省厅部门或者部委机关。这样的岗位平台起点高,职级晋升得比较快,职级晋升快就意味着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对于省厅或者部委的公务员来说,一般副处以下岗位到点就提,不会像基层那样有严格的名额限制。

      当然博士进入机关单位的工资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只能说比一般的高等院校的工资要低不少。根据博士进入不同层级的机关,可以将博士的待遇分为两个等次,第一等次为部委或者省厅岗位年综合收入在20W--25W之间,第二等次为地市级及以下岗位综合年收入在15W--20W之间。当然不同地域的公务员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上数据仅限于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数。

      当然对于大部分从政的博士生来说,主要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进入机关拿这点待遇,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家国情怀,一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情怀。

3

科研院所、医疗等事业单位

      博士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毕业后会选择去科研院所工作,这种人基本上属于学术大牛、专业性较强,想在学术上有一番作为的人。当然科研院所的待遇也是很不错的,据可靠资料证明,科研院所的待遇和部委机关公务员的待遇差不多,只不过平常的科研经费要比一般的高等院校多点。

      同时科研院所的工作内容也比较单一,主要是研究自己所学领域的高精尖技术,然后争取科研上的一丢丢突破,这就相当了不起了。所以对于科研院所博士的待遇我们就不再列举具体数额说明了,大家心里有个待遇水平即可。

      而对于学有专长的博士来说,最典型的要数临床医学博士,他们毕业后大部分会进入知名三甲医疗机构,对于这个群体的博士来说,他们的收入也是很客观的,毕竟人家掌握的技术一般人掌握不了。以一名三家医疗机构博士生的待遇为例,,年综合收入在30W--80W之间。具体的收入待遇水平还要看自己所在医疗机构的水平和业务量。

4

企业

      对于很多博士毕业的人来说,很少有博士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除非自己所学的专业比较特殊,比如:药学研究、化学、机械等。对于这样的人才只有高薪的企业才能聘用得起,所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博士毕业生会选择到企业去工作,即使是独角兽企业或者是知名外企,大家也很少看到博士的身影。对于进入企业工作博士的待遇,因为行业的不同,提供的薪资待遇肯定也存在着较大差距,我们也就不在讨论了。

5

由于其他情况所占比例较少,我们暂不讨论。

      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薪酬待遇

总的来说

      综合来看,我们国家的博士毕业生数量整体还不是很多,总数目前不会超过100W人,而大部分博士的薪资待遇还是比较客观的,无论是进入高校还是从政还是进入科研院所,博士待遇几乎可以秒超本科生。

      所以对于有志于读博的人来说,博士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不仅仅是薪资待遇的诱惑力,更多的是一种家国情怀或者是科研上一点点的突破,这种突破带来的成就愉悦感是其他人所体会不到的。

博士出来不一定有编制。

博士如果依法进入体制内,包括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就可能有编制。如果没有进入体制内,如企业,就没有编制,而只有劳动合同,算是合同工。编制,是我国独有的一个用工体系,特指体制内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定额和职务的分配。

除特殊情况外,进入体制内获得编制,需要参加国考,博士也不例外。属于人才引进,博士很少,寒窗苦读很多年,有编制也是应该的。

博士是一个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历的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注:博士后不是学位)。

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博士的古义:

博士:在秦汉时期,这是一个负责书籍、经典和历史事件的官方职位。后来成为学术界的官职,专攻一门或多门艺术,从事教与学。 六国时有博士, 秦 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汉武帝推出“五经”博士,职责是教书、讲学,或侍奉、议国事。晋有国子博士。唐则是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 明清时期,略有不同。

孟姓氏的辈分排列 孟 氏 字 辈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据民国年间编写的《孟氏族谱载》:孟氏字派与儒家的孔、颜、曾、闵等“虽姓氏不同,始祖各异,然可示同属儒门后裔”,故这些姓的字辈均相同。民国《孟氏族谱》还为孟氏子孙规定了十六条族训,即孝悌、忠信、读书、务农、忍让、勤俭、善行、本分、戒奢华、戒赌博、戒 、戒凶酒、戒种坟间隙地、戒茔间牧牛羊、戒健讼、戒戏谑。这些族训现在看来有些已经过时,但大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堂号,是各姓氏的代称,往往以祖上的光荣业绩,人物事迹或具有启示后人的故事来定堂号的,如姓钱姓的 “吴越堂”,周姓的 、细柳堂”,王姓的 “三槐堂”,等。有的只有一个堂号,而有的则有多个堂号,如孙姓的就有 “平治堂”,“乐安堂”,“富春堂”,“映雪堂”等四个堂号。

孟姓的堂号是“三迁堂”,其来历是孟柯的母亲教子有方,为了培养孟柯成才,曾三次搬家,最后终于搬到学校旁边,才把孟子培养成圣人。这就是《三字经》中讲的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始见于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其文日: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说: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其嬉戏为贾炫。孟母日: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徒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说: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之”。

译文如下:

据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孟母带着孟子原来居住在一片墓地旁,由于出殡送葬的人群经常从他家门口走过,所以,九岁的孟柯经常看到,便模仿送葬的,或学着孝子号掏大哭,或学吹喇叭,或和小伙伴们做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看到这一切,认为长居此处,不但会影响孟轲读书,而且会败坏他的品德,于是便迁居到邹县城西北的庙户营,当时,庙户营是一个繁华的集镇,行商客贾,送往迎来,江湖术士,瞒哄欺人。终日置身于这样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孟轲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着商人做生意,讨价还价,叫卖吆喝。他的东邻是一家屠户,孟轲常去向他们学习杀猪宰羊。孟母认>>

姓孟的是有家谱吧~家谱是什么呢?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孟姓难道有家谱吗?为什么姓孟的都叫孟庆XX呢?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孟姓家谱 孟令保整理和续修的《孟氏家谱》分为旧谱和续谱两部分,大约7万字,收录了从明末清初迁入辽宁省抚顺地区的孟子第六十三代后人起,到现在为止的第七十九代后人的情况辽宁省抚顺市驿马站村的村民大多姓孟,其祖先为孟子的第六十三代孙。由孟令保整理的《孟子家谱》旧谱,是驿马站村孟氏后代于清朝光绪8年(公元1882年),经山东邹县孟庙所认可的“孟子世家流寓辽宁抚顺驿马站支谱”,共分四卷。此《孟氏家谱》支谱现保存于驿马站村孟氏族人之手。52岁的孟令保是沈阳化工学院教师,续修《孟氏家谱》始于1982年。《孟氏家谱》旧谱不仅收藏有山东邹县孟子故里图,提及孟子林、孟母林、亚圣庙,还有孟母三迁祠寺庙、孟子画像、石像,以及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孟子后人封号恩赉等。新谱分为五卷,增加了孟庙、孟子故里、孟子像等建筑的彩色照片。孟令保此次续修《孟氏家谱》,除增加从光绪8年至今100多年间抚顺孟氏族人的后代名丁外,还进一步考订了旧谱中有关《孟子年谱》中的相关内容。孟令保还亲手绘制了一幅长2米、宽1米的《孟氏族谱世系挂图》,收录了孟氏一族从黄帝起至孟子,再到孟子第七十九代孙的繁衍发展史。孟子名轲,字子舆,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90年至前305年间,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主张“遵先王之法”,实行“仁政”、“民为先”,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氏家谱的顺序是什么啊? 孟氏家谱:第五十六代开始:希、言、公、彦、承、

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

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

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

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

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

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

毓、传、继、广、昭、宪、庆、繁、

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

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

维、垂、佑 、钦、绍、念、显、

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

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

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

本人七十三代庆(庆)

孟氏家谱辈分排字 孟氏家谱孟家后代的排行家谱 全世界都是统一的,就是清朝皇帝御赐的辈分的排行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孟姓的家谱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T主持续修族谱。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v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姓孟的男孩名字,跟家谱,前两个字是孟立什么? 孟立雁,燕雀安之鸿鹄之志

问:家谱 姓孟 反繁 是孟家第几辈 如何排名? 我有个亲戚姓孟的,我叫他把家谱给我,你自己看吧!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博士当讲师没有编制。根据查询知网得知博士进大学教书没有有正式编制,这取决于教师岗位的招聘要求,以及博士与高校签订的协议里是否明确规定编制和待遇。国内知名高校的教师编制招聘要求很严格,如果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多篇顶级期刊发表的博士研究生而言,是可以拿到正式编制的。对于师资博士,有部分属于人事代理,博士档案放在外服人才公司,这就需要考编制。

博士生毕业后进高校当老师,直接是副教授吗?

博士生毕业后进高校当老师,直接是副教授吗?根据目前国内职称评定的相关规定,博士生毕业进高校当老师不能直接认定为副教授,可以直接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