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一份关于乡镇的简史?需要哪些资料?
首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其次,惩恶扬善,教育后人。 第三,保存史料,流传后世。 那么,如何写好村史呢?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史与县志大同小异,可以参考县志篇目来写,但是村子的地理位置有好有坏,规模有大有小,历史有厚有薄,经济有快有慢,人口有多有少,情况各有不同,可以应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和收集到的资料情况来构思,不能千篇一律。但是有些主干的东西是必须写的: 一是概述和大事记:介绍一下本村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经济、社会等基本情况,让读者对本村有个基本的了解。大事记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记述本村的重大事项,比如何时建村,那年发生过什么大事,村里的大事记与县里不同,对于一个村子来说,哪年开始打井机,开始种植水稻,哪年修的那条路,哪年发生自然灾害,哪年上电,哪年有的电视,哪年安的电话,谁第一个买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谁第一个买的手机,谁第一个买的彩电,谁第一个买的汽车,谁第一个买的电脑、安的宽带,等等,这些对于县来说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村子来说可以算是大事了。 二是建置沿革:何时建庄的,有什么来由,需要交代一下。比如抚宁县最大的村子卢王庄,据传是唐太宗东征时有位姓卢的大将过此,见此地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就将家属迁到此地定居,叫卢各庄。明朝永乐年间,王各庄的大户人家将女儿许配给卢家,并迁到此地居住,因而改名卢王庄。据说,留守营镇原来叫孙庄和郭庄,明朝末年,辽东总兵吴三桂、冯守业屯兵留守于此,故改名留守营。今留守营镇宋庄一带,唐太宗东征时筑城于此,因临近洋河南岸,取庄名阳河庄,分洋河宋庄、洋河马庄、洋河王庄、洋河赵庄、洋河丁庄、洋河郭庄等。清康熙初年因洋河发大水,冲毁堤坝,就将县城东察院门前的两座石狮子移镇于河岸。民国以后,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这些村子独立成村,去掉“洋河”二字了。而且清朝末年还曾于此地置洋河堡,解放后改为宋庄乡,后来又并入留守营镇。又如留守营镇樊各南、樊各北原是一个村子,原名叫樊葛庄,据说有姓樊的和姓葛的两个大姓,后来姓葛的人越来越少,就叫樊各庄了,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就分为南北两个村了。 三是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自然资源、自然灾害、道路交通、山脉河流等。还要介绍本村所属的行政区划变动情况。比如我的老家榆关镇铁官营村,距离北戴河、深河、榆关都是八里左右。清朝乾隆初年属于临榆县北戴河堡,解放后才划归榆关镇的。 四是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农业、工业、矿山、旅游、商业服务业等等。有没有农场、工矿企业。包括土改、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到生产队,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等等。比如留守营镇潘官营屠宰场、宏都实业集团生猪屠宰加工情况,台营镇干涧岭的香椿,留守营镇七里涧的花盆等等都可以写写。 五是政治组织建设情况: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团员、妇联、民兵等组织从建立到现在,主要活动情况、主要人员变动、工作业绩等等。以及历届政治运动情况简述及评价。 六是军事建制、布防、主要战事等。比如大新寨镇界岭口、驻操营镇九门口等都是军事重地,历代战事不断,历史记载也较多。驻操营镇董家口、板厂峪、城子峪长城,石门寨镇傍水崖古战场,还有台头路(今台营镇)、石门路(今石门寨镇)都是明代军事重镇,都应该大书特书。但有的村子可能没有这些就可以省略。 七是文化艺术、文物古迹、体育卫生等情况。比如石门寨镇浅水营中村的古银杏树,抚宁镇白果树村的白果树,驻操营镇板厂峪村的明代砖窑遗址,深河乡蚂蚁沟的古驿站遗址、临榆县政府旧址,杜庄镇温泉堡的汤泉寺等都是几百年的历史遗存,应该不吝笔墨。 八是古今人物。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因而村史也主要突出写人。古今知名人物,好坏善恶都应写。既包括本村人,也应写从本村走出去的那些人。当今村干部、企业家、英模人物、能工巧匠、教师、科技人员等等。特别是要写村里的大家族。如抚宁县东街明朝嘉靖年间出了兵部尚书、宣大总督翟鹏;下庄管理区下庄清朝初年出了惠应诏、惠占春、惠延祖、惠世溥四代总兵官;榆关镇榆关村马氏家族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出了个武状元叫马鸿图、武解元、武进士马遇春,武举人马壮图、马雄图、马鹏图等,威名远扬。清代乾隆年间抚宁南街的单氏家族,是如何发家的,又是如何败落的,现状如何等等。也可以写反面人物,如抗日战争时期,抚宁西街出了大汉奸赵子恒,欺压百姓,卖国求荣,罪大恶极,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处决。 九是民间习俗。包括节日、方言、民间谚语,婚丧嫁娶,生活饮食习惯等。虽然本村生活习惯差不多,但是也许几十年、几百年后生活习惯就会变化,只有当时记下,才能让后人了解。一个村的习惯与另一个村的习惯可能不大相同,当代民俗与古代民俗不同,此地民俗与彼地民俗不同。要把它们之间的差异写出来。 十是文艺。包括民间故事传说,诗词、散文,历史文献记载,重要事件、人物和地名考证,新闻媒体报道等。如据清雍正四年《林氏家谱》记载,我的老家原叫铁官营。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地图标志叫铁匠营。据我父亲生前说,村南有条河,临河两岸原来有铁匠铺。解放后由于村子小,人口少,就改叫小营。1982年地名标准化时因与留守营镇小营村重名,又复称铁官营。我们村东三里有个村叫仓上,村南三里有周家营,村东南五里有马坊店、张家马坊、郭高马坊、药王庙马坊等,从这些地名不难看出,这一带是古代驻兵屯粮打造兵器的地方。时间大约是明朝末年。经过考证,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总之,可以不拘一格,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去写,但村中的主要变化、主要人物、重要事件应该写透。以上只是自己的粗浅看法,欢迎朋友们指正。
湖北孝感郭罗道汜世系:
根据郭罗氏历代谱牒记载。始祖罗卿公,原籍江西,为元朝时期时内阁大学士,元末明初,因遭红巾军起义战乱,流落入湖广麻城,再迁祈水之永乐里隐居,并遗诗一首,叙其源流:“平地干戈闹若蛙,红巾赶散各天涯。湖庥太祖麒麟种,永合綦江丹桂花。一姓易为三两姓,数家分出几千家。吾今提笔留与后,惟愿儿孙读五车。”
罗卿公生四子,一,二,三子皆徙于蜀之永胜,其后不详。惟第四子罗道汜,字友富,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居湖北孝感西门外龙井社(今湖北孝感西开发区罗家八塆郭家砦),落业于郭荣家,并入郭家赘。郭荣为明朝卫运军船户,军船在湖北黄州,为卫运军第二班。郭荣为正旗丁。罗道汜入赘后,随郭氏军姓,承郭氏名册,领郭氏运粮军船事。
自此,罗道汜既承郭氏,亦继罗氏,亦即郭罗二姓并行称郭罗氏,自罗道汜开始。从此,该族子孙,既可继始祖父姓为“罗”,亦可随始祖母姓为“郭”,该族之宗谱即为郭罗氏宗谱,罗道汜即为该支郭罗氏宗族之开基祖。
该支郭罗氏后裔,听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的信息后,认祖归宗的愿望强烈,再三提出入谱的要求。《中华罗氏通谱》编委认为,该支系始祖罗道汜,入郭家赘,按中华民族习惯后裔理应从郭氏,但其后裔永不忘“罗”,创造了“郭罗氏”复姓,而用“郭罗”二姓并行之法传承“罗氏”。经慎重研究,同意将该支系编入《中华罗氏通谱》。
罗道汜亦生四子,长子郭罗必亮,次子郭罗必宣,三子郭罗必高,四子郭罗必文,分为四份(房)。
郭罗必亮居高埠潭,后徙居罗家河塆,为上份。
郭罗必宣居广阳坡,即今罗家坡塆,为三份。
郭罗必文居河塆为四份。郭罗必文传七叶遂以不祀。
郭罗必亮、郭罗必宣、郭罗必高三家轮当军伍。代不乏人,历时五百三十余年,直至清同治丙寅年(公元1866年),漕运不通,军事始废,军转为民。以上即该族只水源。
罗道汜自明朝洪武年间入湖北孝感以来,六百三十余年,四大支系,相传二十六代。聚居点多在孝邑。上份有罗家河塆。中份有罗家坡,罗家砦,老新集,上下罗家塆。三份有罗家八塆,郭家大塘塆等。其分支有:河南之桐柏支,云梦之罗家台,广水沙河,泥河,高庙;大悟之大新店,郭家榜,三里城;湖北之枣阳,襄阳,仙桃;孝感之城南罗家台,城北之黄土坡等十几个支系。
全族宗谱,至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第九世祖郭罗士魁仅拟抄本。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第十七世祖业郭罗儒、第十八世祖郭罗炳坤始事修谱。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第十九世祖郭罗本珩、郭罗云门公再次续修。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岁次丙子,郭罗立朝第三次续修。
时至1992年清明节,郭罗立珈与罗德平主修第四次续修,由三十四人组成理事会,分工理事,筹集资金,搜集旧谱,走访调查,清查整理。为了尊重历史,以便后裔考据,对老谱首卷中的原序,续序,诗词,图例,传记,凡例,族规,族约。雍睦堂记,军民变更记等内容,保持原载,单独成籍,编为首卷。对未入谱者,造册登记,全部入谱。历时一年谱成,于1993年清明节迎谱入户。
1995年冬,郭罗氏大悟支系入谱归宗。
2001年冬,郭罗氏黄土坡支系入谱归宗。
至此,全族宗谱第四次续修完成。在谱人数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二人,全套共三十二卷,总谱三十二套,四大份支谱四十二套,分支谱二套。每套分为首卷原序,卷一总序,谱图(世绪图)三大部分。
该族自郭罗汜以下,至第十四世而无字派。至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第一次修谱时,由第十七世祖郭罗长荣始三十二字派,并从十五世起派命名。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第二次宗谱续修时,第十九祖郭罗云门对原三十二字略加修改后,一直沿用至今。
该族宗祠,有“雍睦堂”总祠。始建于清咸丰庚申年间(公元1856年),位于龙井社龙井庙近侧,即今之郭家大塘塆北飞机场南端。其“雍睦”之名,乃第十八世祖郭罗炳坤,根据汉史记载,有郭嶲字宏文者,七世同堂,家门雍睦,犬豕同眠,鸡鹊同巢,人以为义感。该支郭罗氏宗族,亦为一族大丁众,团结和睦之大家庭,是此,该族总祠即应以“雍睦堂”命名之。且书于谱,并于戊子冬迎接新谱入祠,延续香火近百年。后于日寇侵华时扩建军用机场,该祠被强行拆毁。
另有上份郭罗氏宗祠,大悟郭罗氏宗祠,郭家榜支祠,现皆已无存。
始祖罗道汜逝世后,墓葬郭家砦南细坟。始祖母逝世后,墓葬潘家墙垣东。因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公妣原墓址,早已公路横贯,高楼林立,孙等不忘木本水源之思,今奠基于罗家河南端,原上份祠堂旧址,筑假冢以祭祀,并刻有碑铭,以追念先祖,亦留告后人。
许氏家谱
阅读人数:19415人页数:5页
七.字辈排行:
安徽庐江许氏字辈:“金锡文章克成家道多有益方”。
安徽涂县许氏字辈:“佳吉正祥瑞忠良庆太和”。
安徽阜阳许氏字辈:“正大传家泽(廷德贤士广)和平继业长承先鐤俊秀绍租定忠良”。 安徽定远许氏字辈:“家文世德明秀忠”。
安徽霍邱许氏字辈:“大文建广生世有年”。
安徽南陵许氏字辈:“长开来万„„”
安徽歙县许氏字辈:“礼乐娴宣„„”
安徽无为许氏字辈:“永世大结昌修善有余庆”。
安徽凤阳许氏字辈:“来建守国林登增克正如红门开关世”。
安徽宁国许氏字辈:“家常优秀后能载富。
安徽许氏一支字辈:“德存大新宗万士春长荣”。
安徽许氏一支字辈:“福云百步紧显扬英吉侯华国文章美”。
江苏赣榆许氏字辈:“文能安邦武可定国习学圣贤克作家传”。
江苏青口许氏字辈:“廷元学俊哲谋”。
江苏扬州许氏字辈:“昌邦有金大爱国”。
江苏宿迁许氏字辈:“华宝臣勋„„”
江苏海安许氏字辈:“德玉树逢秀应金波
江苏宝应许氏字辈:“崇长瑞兆„„”
江苏响水许氏字辈:“红太(中)石(培)应”。
江苏高淳许氏字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万祥积德光前代治谋裕后人”。
江苏许氏一支字辈:“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贻俊泽辉”。
山东文登许氏字辈:“兴运继光天家传德丕迁”。
山东乳山许氏字辈:“天家传德„„”
山东泰安回族许氏字辈:“同孟嘉崇兴振启贞统会庆彦方贵登大开昌建升”。
山东聊城许氏字辈:“春洪文庆吉宗敬”。
山东荣成许氏字辈:“文德心善修道志成”。
山东威海许氏字辈:“全振兆凤翔”。
山东滕州许氏字辈:
讳序:“景运际光天家传德丕先成基贵善启世泽庆延年福厚钟之永兴朝普乃昌鸿勋增盛久祥瑞照忠良”;
字序:“锡光弘端庆唯孝本敬祖”。
山东日照许氏字辈:“世衍家传崇经象贤保之克继瑞祚长联”。
广东饶平巫许氏字辈:“有子以伯继可观宗必兴若能敦自守永见汝成名”。
广东汕头许氏字辈:“仁义德教尊先哲”。
广东湛江许氏字辈:“日学乃申立”。
广东肇庆、广宁许氏字辈:“帝廷开景兆学仕际昌明期尔宏世德宗泽大有成家声克丕振基业善继承勋名光上国忠良定太平”。
广东四会许氏字辈:“宪章文宇天子维新世经开景兆祯祥”。
广东陆丰许氏字 辈:“桔泰仁财盛雍和世德长耀祖开贤良荣宗唯茂敬”。
广东韶关许氏字辈:“禵腾开景兆学仕际昌明其汝宏世德”。
湖北宜昌、枝江许氏字辈:“先祖可光大启汝甲地”。
山西旅游必去八个古镇(值得收藏)
山西(晋)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文化数不胜数,在古代也是著名的黄河流域的大城市。不光这样,山西还有很多古色古香的特色小镇。下面介绍8个特色古镇给大家认识:有机会可以来游玩观光!
1:静升古镇:位于灵石县,位于在风光秀美的绵山脚下,依山傍水,一条大街横贯东西,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散布于北山之麓。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合命名为我国第一批前史文明名镇,并位居第一。首要景点有“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闻名海外的元代古刹——资寿寺。
2:碛口古镇位于临县,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闻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明之纽带,享有 “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现镇内有数量丰厚且保存无缺的明清时期建筑,首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古刹、民居、码头号,简直包含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仍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状,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3:襄汾汾城镇,兴盛于唐,唐初大将尉迟敬德封地于此,为讴歌贞观之治,故取名“陡峭县”,一贯接连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前史上有“金襄陵,银陡峭”之美称,物资富裕,文明丰厚。汾城镇保持着我国县级城市建筑的布局办法,署衙、学宫、仓储、寺庙、店肆、民居、塔、楼、桥梁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一应俱全。现存建筑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4年)到清末的建筑遗构11处,有近40余座保存非常无缺的前史建筑,时代特征明显。城西安排有文庙、学宫、试院、学前塔;西北安排了城隍庙、魏侯祠、娲皇庙、观音堂、仓储等;城东安排县署各司衙门、关帝庙、刑狱等设备。首要大街两端,民宅栉比,店肆树立,商业兴盛,是我国现存稀有的、保存无缺的古代县级城市标本。
4:娘子关镇隶属于阳泉市平定县,位于晋冀交界处,是山西的东大门,距平定县城45公里,因地势险恶,史称“全国第九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首要景点有“全国第九关”娘子关和北方最大的裂隙岩溶泉娘子关泉及瀑布。还有闻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工作过的娘子关电厂原址,传闻娘子关电厂的关停对《三体》的故事风格构成严峻的影响
6:新平堡镇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的东北端,地接河北、内蒙古,为三省区交界处的边城重镇,在当地一贯撒播着“鸡鸣一声闻三省”说法。在古代因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相接壤,其前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历代为战略要地,一起也是历代的生意重镇。2009年新平堡被评为山西前史文明名镇,2010年又以其一起的文明特征和前史价值被评为我国前史文明名镇。到底是怎样的容颜才赢得这一美誉,这个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洗礼的塞外古镇终究有着怎样的魅力。带着这份悸动,我们踏上了新平的旅途,去触摸其一起的边塞文明
7:青龙古镇位于山西省阳曲县与尖草坪区相邻的侯村乡,该村紧傍208国道、北同蒲铁路和大运高速公路,交通极为便利。青龙古镇被评为全国传统古村落、全省十大新锐景区之一。古镇仿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文西武构筑手法,东建文昌祠、西设龙王庙,北筑凤头寨,形成东文西武、南龙北凤、龙凤呈祥的总体布局。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成为 历史 上北方的闻名重镇。
8:周村镇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周村镇原来的名字不叫做周村镇,而是叫做长桥镇,后来因为将军周处的墓地在这里,所以因此改名。 历史 文化名村石淙头村就在此地,村内有潘家大院,风格酷似福建的方形土楼,在北方实属罕见,在晋城更属孤例。寨__是村西一座城堡状建筑,是冯小刚**《1942》的取景地。这个镇自古代以来还是商贾众多的商业重地。
古镇旅游景点排名前十
古镇旅游景点排名前十分别是皖南古村落、乌镇、三河古镇、西江千户苗寨、西塘古镇、周庄古镇、同里古镇、凤凰古城、婺源古村落群、平遥古城。
皖南古村落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是安徽南部民居中较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西递村面积近13公顷,已有950多年的历史,现有祠堂3幢、牌楼1座,古民居224幢。村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馆”之称。
乌镇是江南四大古镇之一,也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
皖南古村落景区地貌
皖南古村落地域处在黄山山脉及其南北两坡上,境内峰峦绵延,山高谷深,具有明显的皖南山区特点。皖南古村落地貌的发育形态,是在地壳变动和外力作用下发展演化的结果。约在距今八亿五千万年左右,经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系地层全面褶皱,构成了黄山山脉的基本地貌轮廓,以后大部处于上升时期。
大约到了距今一亿九千五百万年至二亿八千万年的时期,印支运动形成北东向的线性褶皱,构成北东向延伸的山体,从此,皖南古村落地貌形态趋于基本定型。
—皖南古村落、—乌镇
广西有哪些比较出名的古镇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一些古镇,看山水,体验情操。 说起古镇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个广西又一走红的古镇,据说这个古镇因为风景优美,还有小桂林之称呢,你们知道是哪个古镇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它就是广西的的四大古镇之一大圩古镇,兴起于明清时期,鼎盛时期却在民国。建立于公元200年,迄今为止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而且这里还有“小桂林”之称,是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状态古镇。最主要的是这里还拍摄过很多的电视剧,其中《刘三姐》也是在这取的景,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这个影视剧,大圩古镇在漓江东岸,距桂林23公里。
走进古镇,在街道的两旁都是保存的完好的老房子,特别有古典气息。还有街道上铺着的都是青石板,走在上面有一种十分舒服,有一江南风情的感觉。还有在街边的码头以及街上店铺,可以明显的看出这里曾经繁华的痕迹,生活中我常说岁月不饶人,没想到在这些古镇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褪去繁华后的沧桑
在古镇的好几个大门上虽然有掉落的痕迹,但气势还是在的。走在镇子的街上,看着满墙的青苔,还有很久以前的别样风格的屋顶,心里除了唏嘘以外,还觉得这里有种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的感觉,毕竟没有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只有这古典历史感的气息。假如你在这正好遇上下雨天,那真是别有一番体验,雨后的地面比镜子都要明亮。
来到这里最不能错过的就是万寿桥,一听这名字就非常有年代感,它建立于明朝,所以整体看上去有点老旧,它是由石头堆砌而成,经过时间的沉淀,还有游客们的常来常往,这里的石头都开始发光发亮,还有在石头的缝隙中还能看到一些坚强的小草坡地而出,给人一种仿佛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感觉,在桥的两旁居住不少的居民。他们经常闲来在桥上闲聊打发时间。
这就是广西又一走红的古镇,不仅是“四大圩镇”之一,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这个古镇呢?欢迎留言评论!
古乡湖到来古村经过哪些景点呢
您好,从古乡湖到古村,您可以沿着古乡湖边绕行,欣赏到古乡湖的美景,经过古乡湖边的桃花源,桃花源中的桃花林,桃花林中有着繁花似锦的桃花,您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乡湖的美景。
接着您可以继续前行,经过古乡湖边的古村,古村中有着古老的民居,您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村的历史文化,古村中还有着古老的庙宇,您可以在这里体验到古村的宗教文化。
继续前行,您可以经过古乡湖边的古村湖,古村湖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湖水清澈,湖边有着绿树成荫,您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村湖的美景。
最后,您可以经过古乡湖边的古村瀑布,古村瀑布是一个壮观的景观,您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村瀑布的美景,您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广西十大古镇都在哪里?
1、那良古镇
位于广西防城区西部,距区政府驻地65公里,那良镇属于边境重镇,距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东兴市只有半个小时经济圈。
被称为东兴市的“后花园",东邻东兴市的马路镇和东兴镇,南与越南隔河相望,西与峒中镇相邻,北毗邻扶隆乡和上思县。
2、丹洲古镇
位于广西省柳州市三江县南端,西邻融水,南靠融安县城,209国道贯穿全镇7个行政村,西有枝柳铁路线和融江航线。往南140公里达柳州,北上55公里到三江县城。镇人民政府驻板江街。
3、中渡古镇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西北26公里处,是鹿寨文明的发源地,建镇于孙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距今将近2000年历史。
4、笔山村
位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平朗乡中部,距乡政府所在地平朗街9公里,村境内设有一个六(景)钦(州)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口。
5、秀水古村
位于湘、桂两省(区)交界地,富川瑶族自治县的西北部,朝东镇之北2公里处,与湖南省江永县桃川镇石枧村相毗连。
6、罗锦镇
位于永福县城东郊,面积238平方公里,罗锦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文化底蕴丰厚,教育、文化在群众中有良好的基础,素有“彩调之乡”的美誉。
7、大圩古镇
在漓江东岸,父子岩东南,磨盘山北,距桂林23公里水程。大圩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 24'30''--1100 25'30'',北纬250 10'50''--250 11'05''。
8、松茂村
位于松旺镇西北边。松茂村是广西历史文化名村,有“一门三代连进士”、“一母十子九登科”的传奇典故,还出有被誉为广西清代“李清照”的杰出女诗人朱玉仙、被毛泽东称为“江南才子”的老一辈革命家朱光、爱国将领朱为_等。
9、新华村
位于大新至南宁的316省道上,是进入大新县城的主要路段,_闹芏际侨荷交啡疲淌鞒梢瘢诮爻牵懈鲂禄逅狻
10、大桐木湾村
位于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距乡政府驻地约15公里。该村现有45户250多人,其中80%以上的居民姓唐。据清光绪三年纂修的唐氏家谱记载,该村唐氏先祖原系湖南永州府零陵县人,乾隆初年由全州迁至此聚居繁衍至今。
桂林周边好玩的古村古镇
导语:想去旅游放松时间却不够桂林周边就有许多好去处。这些独具风韵的古村古镇,你都去过了么
桂林周边好玩的古村古镇
1、兴安榜上村
位于兴安县城东南面
是漠川乡政府所在地
距兴安县城45公里。榜上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漠川乡境内的山以中低海拔为主,地形北低南高,最高海拔1748米,最低海拔250米,气候宜人。
榜上村里典型的桂北古民居有数十座,座座都住着人家,建筑风貌得以完整保存。小青瓦,坡屋面,马头墙,木花格窗,青石墙裙这些桂北古民居的风格,散发出原始的芳香。沿着长长的石板路,在榜上村探幽访古,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领略到古桂北的历史文化。唔,还有两千年的古樟树。
2、灵川长岗岭村
位于灵川县灵田乡东北10公里
地处连接兴安界首镇至灵川大圩古镇,是经漓江通往梧州、广州最便捷的通道。长岗岭古村陈落陈、莫、刘三姓居民的先祖均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他们于宋理宗年间迁居至灵田大村和阳旭头村,明末清初迁居至长岗岭村。
长岗岭村有清、民国建筑近60座,民居高大宽敞,布局规整,其跨度、高度和体量堪称桂北民居之首,地下排水系统与各居民天井联成一体,独具特色,保留有完整的明、清、民国距该村五华里的三月岭古商道两侧保留有的完整的明、清、民国石雕圈墓30余座。长岗岭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历年来保存了各历史时期古民居建筑群的典型风貌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3、灵川熊村
位于桂林市大圩镇
从大圩出发约八公里的乡级公路就到达了熊村。熊村说是一个村,其实是一个圩,也就是一个古代的市场,进入市场必须要经过一道道的城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个小城。只要把住几个城门,外面的强人就很难进入,和黄姚古镇类似,只是熊村在规模上要小一些,但这里未经过商业开发,原生态要浓一些。行走在古圩上,依旧能感受到这里当年的繁华和热闹。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攻略
桂林三里店→五里店→桂磨公路(注意看路牌,有个大圩冠岩方向的路口,从桂磨公路左转进入)→大圩 过了大圩菜市有个十字路口,右转是去古镇,左转是去熊村。
4、阳朔朗梓村
距高田约8公里
古时因村前有三株一丈多围的橄榄树且连年结子甚丰而得其名--朗梓。该村有60多间一大型古民居群,目前保存尚完好,村后传说为覃将军丢盔弃甲后的藏宝处,宝藏丰富,至今难觅,更为朗梓村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
整个建筑群结构严密、布局精巧,处处雕梁画栋,十分精美,各厅堂连柱石均为不同造型,内有一碉楼,登上可俯瞰全村,为县里仅存的古代军事建筑,该建筑群前后花十年时间始建成。
攻略
阳朔14公里到高田镇,一大路口右转,路况不太好,再见一路口右转过一桥,行约4公里到达朗梓村。
5、阳朔葡萄
一座鲜为人知的石头城
漓江和遇龙河两大水域间的梅岭中隐卧着一座鲜为人知的石头城,占地近10平方公里,有东西南北城门四座,原有小城门24座,现保存18座。从阳朔坐车至葡萄镇,再坐小三轮颠簸至一个小山村,这村原在四大城门外,却是真正的石头城,无论路、墙、瓦、檐、门还是窗,一律石头砌成。
古韵悠悠,就在近处。不如趁隆冬未至,卸下这一周的疲惫,多出去走走吧。玉圭园环球名胜祝大家周末愉快!
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
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见颛顼的部落已经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颛顼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据《淮南子·原道》记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颛顼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毁造成天向西倾斜,江河遂向东流去。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11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3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3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14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其实从血缘上看,楚国王族与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祖先是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即从其母肋下生出来的儿子之一。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为文王师,由于这个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于丹阳,从此建立了楚国。楚国强大以后,便不断扩张疆土,消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公元前648年,黄国终于被楚国灭亡了。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
4、黄姓源自陆终
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在陆终的子孙后裔中,有相当数量的黄姓家谱都以南陆为公为一世大始祖。
5、黄姓源自湖南陆公
南陆公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南洋地区等。如江西永丰《龙山黄氏宗谱》、鹳薮谱、宝安坪山谱、潮州谱、《客家姓氏渊源》等,都宗南陆为一世大始祖,或称为“天下黄氏发源之远祖”。南陆系昆吾长子。
6、黄渊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7、黄姓源自黄国以国为姓
黄国的建立:
①潢川黄国
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
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这里所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许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来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诸嬴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它还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 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嬴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蓬(wě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时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10里处)之盟会,(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之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城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200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为54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琢玉水平。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有联姻和结盟关系。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黄子”。
②晋地汾水黄国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嬴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8、别姓改黄姓
① 王改黄。上古音黄、王相同,今天我国仍有一些地方黄、王不分。《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八:“闽州越地……皆蛇种,有王姓,谓林、黄等是其裔。”可知古老闽越王姓中有一部分是因音读混淆而改姓黄。又据《幼学堂文稿》卷四《黄忠桓公墓碑》记载: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黄得功,安徽合肥人,本姓王,后改姓黄,迁开原卫,封靖南王,后以身殉国。
② 陆改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孤,依永嘉黄氏,遂改其姓名。后迁富阳,其裔为富阳黄氏。
③ 巫改黄。巫、黄,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载:黄氏,即巫双瑞后裔。
④ 丁改黄。元朝著名文学家黄(氵晋)之父黄铸,本姓丁,为丁应复之子,人继义乌人黄塄为后,遂改姓黄,生子黄(氵晋)。今义乌黄氏,多为其后。
⑤ 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
⑥ 金改黄。据《棠溪黄氏族谱序》载,南宋初,有金姓武将镇守江西临川,居临川城西。后金氏的一位祖先,因逃难而易金为黄。宋隆兴年间,有金氏后裔黄细二迁居崇仁县颖秀乡棠溪,成为棠溪黄氏始祖。
⑦ 范改黄。《桐江集·黄堂记》云,邵武人黄洽,本姓范,婺州兰溪人,嗣黄氏为后,遂改姓黄。
9、少数民族中的黄姓——“黄洞蛮”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黄姓之源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黄氏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闽州越地的越族黄氏。历史上少数民族黄姓的产生,完全是汉族黄姓宗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同化的结果。这一融合同化过程,早在黄国灭亡之后就开始了。
公元前648年,楚灭黄,黄姓遗民们被楚国征服者强制驱逐出潢川故土,接着便大规模向东南、西南和广大江南地区迁徙。数百年后,至秦汉时期,黄姓遗民们已散处于江南、闽粤和湘、鄂、川、黔交界地带的广大地区。先秦时期,楚国江南的这些地区是当时的巴、濮、蛮、越等少数民族生活和栖息之地,因而被人们视为“南蛮荒服”的不毛之地。黄姓遗民南迁江南后,因长期与当地的土著蛮越杂居生活,到秦汉以后便有一部分黄国遗民被完全同化而融合到土著蛮越民族中去了,形成我国南方蛮越土著民族中的黄姓。
黄洞蛮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中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六朝隋唐时期的黄洞蛮是由汉魏时期南方蛮越黄氏族姓发展演变而成。
它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陈朝。《陈书·淳于量传》:“天嘉五年(564年),世祖使湘州刺史华皎征衡州黄洞。”又《陈书·孙场传》:“仍迁衡州平南府司马,破黄洞蛮贼有功。”这就是“黄洞蛮”之史的最早出处。黄洞蛮,也写作“黄峒蛮”,是指黄姓的溪洞蛮夷。由于汉族封建政权不断征伐和拓展,生活于湘南岭北的一部分黄洞蛮也被迫随着其他蛮越民族一起不断向南迁徙。至隋唐时期,他们已广布于岭南两广地区,成为这一时期岭南少数民族西原蛮、乌浒夷等蛮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黄洞蛮的势力不断增强,故《新唐书·西原蛮传》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西原蛮中的黄氏家族,与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韦氏、周氏不肯栏剑黄氏即行攻击,把这两个家族势力一直驱赶到了海边。
生活于岭南地区的黄洞蛮,不仅受到唐王朝沉重的赋役剥削,而且深受以买卖僚蛮人为奴再输于内地的“僚市”之害。至德元年(756年),黄洞蛮首领黄乾曜在黄峒(今广西大新县西)聚众起义,得到了陆州(今钦州)、朱兰 (今东兰)、武阳(今罗城北)等一百余洞西原蛮僚的积极响应,拥众20万,先后攻陷桂管18州,席卷广西数千里地,声势浩大。黄乾曜又建立起强大的政权机构,自称中越王,并以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公然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坚持起义斗争达4年之久。乾元二年(759年),唐王朝派大军镇压,同时采取分化瓦解政策,经过大小二百余战,才将起义镇压,黄乾曜等首领被斩首,余部归顺了唐朝。
伍
1778 全国伍氏合族总谱十卷首二卷
(民国)伍瑶光 伍润三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科图 广东中山图 广东台山县档(存三
卷) 广东恩平县档(存卷4下、10上)
美国
注:该族散居广东、广西等地。
1779江苏常州伍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伍承焕撰
清光绪二十年(1894)敦睦堂刻本
北图 辽宁大连市图
注:伍云陛创修於清雍正八年。
1780江苏常州伍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伍世璜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常州伍氏务本堂木活字本
北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上海图 江
苏 常州市图 日本 美国
注:伍云陛创修於清雍正八年。
1781浙江兰溪伍氏宗谱十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游埠区伍家圩村
1782安徽桐城伍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伍受糈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恩远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伍氏宗谱》。
1783湖南伍氏八修族谱□□卷
(清)伍永魁纂
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新化、湘乡等地。
1784湖南湘潭良湖伍氏四修族谱十八卷
(民国)伍声外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泽荫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1785湖南湘潭中湘伍氏五修支谱十二卷
(民国)伍蔚阳 伍体仁等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湘潭石中坝安定堂刻本
十二册
北图 广东中山图
注:伍伯远首修於清道光四年。
1786湖南邵阳伍氏十修宗谱□□卷首三卷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1787湖南新化伍氏九修宗谱□□卷首四卷
(清)伍发雁修 伍德温 伍芬苑等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2)
1788广东伍氏阖族总谱不分卷
(民国)伍铨萃 伍勋蕃等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789广东番禺伍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注:广东中山图
记事至民国二十三年。
1790广东顺德伍氏族谱不分卷
(清)伍桂山汇纶
清道光五年(1825)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扉页作《碧溪家谱》。
1791广东顺德伍肇基堂族谱十卷
(清)伍景尧总纂
清光绪九年(1889)刻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1)
1792广东新会南村伍氏家谱不分卷
(清)伍学扬 伍于海纂
清道光十八年(1838)钞本 三册
广东中山图
注:一名《伍氏族谱》。
1793广东新会伍氏家谱不分卷
(清)伍学良修
清同治九年(1870)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794广东新会伍氏族谱不分卷
(清)伍廷珍 何贤成合修
清光绪六年(1880)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重订化版伍氏族谱》。
1795广东梅县伍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伍永旋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7)东四家庙木刻本 七册
河北大学
1796广东梅县伍氏十修族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伍蕙溪 伍燮堂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三十四册
河北大学
1797广西桂林瑞长伍氏宗谱四卷
民国初年忳取堂刻本
广西图(存四册)
注:其中记事止民国八年。
1798贵州普定伍氏族谱八卷
(民国)伍典册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汉口大新印刷公司
铅印本四册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间。
1799 伍氏宗谱不分卷
(清)伍步月纂
清乾隆间木活字本
四川图(存五册)
1800 阳源伍氏族谱十卷
(清)伍凤韶重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福建将乐县档(存卷1、4、7、9)
1801 胥城伍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伍富兴等纂修
民国四年(1915)树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1802 安定伍氏宗谱
(民国)伍承乔等续修
民国十年(1921)石印本
怎样写一份关于乡镇的简史?需要哪些资料?
本文2023-10-04 19:26: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