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个怎样的家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4收藏

人称「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个怎样的家族?,第1张

不论是读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提到袁绍、袁术的时候,称他们出身的汝南袁氏为「 ”四世三公”,意思是他们这个家族已经连续四代人都当过「 ”三公”(东汉的宰相)级别的高官,家世尊贵,令人艳羡。 老版《三国演义》袁绍(演员和周瑜是同一人,哈哈) 「 ”四世三公”有时也会被说成是「 ”四世五公”,那么究竟是「 ”三公”还是「 ”五公”呢?其实两种说法都没错。「 ”三公”是指东汉时期设置的太尉、司徒、司空三个官职,是东汉王朝负责具体政务的行政长官,相当于三名宰相。「 ”五公”则是指袁氏在四代人中有五个人当过「 ”三公”。所以,「 ”四世三公”和「 ”四世五公”都是正确的说法。如果要非常严谨地说,应该是「 ”四世五三公”才对。 汝南袁氏究竟是个怎样的家族?他们是怎么做到「 ”四世三公”的呢? 其中至少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他们家族以研究《孟氏易》见长,有世代相传的家学;二是他们子孙繁盛,人丁兴旺,家族人口多,也就提高了产生人才的概率;三是他们积极与其他的世家大族进行政治联姻,经营人际关系网,例如袁汤让儿子袁隗娶了大儒马融的女儿,而袁逢的女儿则嫁给同为「 ”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的杨彪等等。 不过,这些都是当时世家大族在社会上立足的常规操作。汝南袁氏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们在东汉王朝的历次 中,临机决断,选边站队,通过一次次神一般的操作,成功获取了大量的政治利益和政治资源,其精彩的表现,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世:袁安以反对外戚窦氏得名 顶级的世家大族大多世代研习一两门经书,称为家学。汝南袁氏的家学是《孟氏易》(西汉学者孟喜著述的易经理论)。袁氏传习《孟氏易》,最早的是袁安的祖父袁良。袁良因精通易经,于汉平帝时举明经,历任太子舍人、成武县令。袁安从小跟随袁良学习《孟氏易》,以经学举孝廉,历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汉制,大县长官为令,小县为长)。 袁安的仕途虽以经学起家,但袁安并非只是 书斋的学者,他在政坛上立足发展,靠的是他的实干才能「 ”理剧”(善于处理疑难案件)。 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发生楚王刘英谋逆案件。因袁安在当县令时就已表现出优秀的「 ”理剧”能力,三公一致推举袁安为楚郡(即楚王封地)太守,负责审理这桩惊天大案。 处理此案的难点在于,刘英的口供已牵涉到数千人,这些被卷入案件的人因不胜拷打讯问,或者为了争取宽大处理,又继续检举揭发,导致涉案人员超过了一万人。 袁安在赴任前已经知悉这一严峻形势,他到任时,顾不上去郡府报到,就直奔监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整理出一份名单,名单上的人,都是只有口供而没有别的证据佐证涉案事实的人员。袁安列出这份名单,一一详细说明理由,上奏汉明帝请求释放他们。汉明帝无愧于他的谥号「 ”明”,他看了袁安的论证,深表赞同,并且称赞袁安的高效和严谨,完全同意了袁安的请求。因此得到释放的有四百余家(按一家十口人计算,当有四千多人)。袁安获得了「 ”以宽为政”的赞誉,也获得了世家大族的认可和支持(那些被释放的人,大部分都是楚郡的世家大族)。 因处理楚王案有功,袁安升任河南尹、太仆。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袁安出任司徒,进入了「 ”三公”之列。 袁安成为三公之一,也就进入了东汉王朝的最高决策层,很快他就与外戚窦氏产生了矛盾。导火索是对匈奴的政策问题。 匈奴在西汉时曾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到了东汉,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东汉的基本政策是拉拢南匈奴,打击北匈奴。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听政,打算派其兄车骑将军窦宪征讨北匈奴。其实当时北匈奴势力已衰,对中原已无实质威胁,窦太后的做法,目的不过是让窦宪去打怪升级加经验值,以便立功升官罢了。 因此,袁安联合了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上书反对出兵,理由是匈奴不犯边塞,不宜劳师远涉,空费国用。书上之后,窦太后置之不理,拒不答复。宋由等人怕了,不敢再说什么。只有袁安和任隗免冠上朝,当着窦太后的面据理力争,众人都为袁安捏一把汗,袁安却神色自若。 征讨匈奴是外戚窦氏为自身立威的重要一步,袁安怎么反对也没用,最后窦宪还是带着大军出发了。因此,袁安和窦氏之间的梁子,也是结定了。 此后,袁安又举劾与窦氏结党、向窦氏行贿的司隶校尉、河南尹及各州郡的刺史、太守,有的人事迹过于明显,窦太后也包庇不住,因此被免官的有四十多人。 袁安的行为,自然让窦氏忌恨不已。但袁安所作,都是在维护汉和帝的权威,是代表皇帝和外戚作斗争。因此,袁安得到汉和帝的保护,再加上袁安在朝野名望极高,窦氏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加害于他。 袁安和窦氏的恩怨还没有结束。窦宪北征匈奴,十分顺利,取得了「 ”勒石燕然”的空前大胜。窦宪为笼络北匈奴,打算立投降的匈奴大人为单于。请示至朝廷,窦太后下公卿议,袁安第一个提出了反对。袁安主张将南匈奴单于迁往北部统治其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立两个单于,因为立单于要拨给一大笔经费,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 有窦太后在,袁安当然是斗不过窦宪的。毫无悬念,窦宪的意见被朝廷采纳,北匈奴右谷蠡王于除鞬被立为单于。尽管如此,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袁安作为皇帝一方的重要支持者,获得了极大的信任。 永元四年(92年)三月,袁安去世。六月,汉和帝发动政变,窦宪及其两个弟弟窦笃、窦景自杀,汉和帝亲政。此时袁安已死,但袁氏家族的名声却因宿敌窦氏的倒台而大大提高,袁安长子袁赏以父荫为郎。永元五年(93年)九月,于除鞬反叛,事实证明了当初袁安的意见是正确的,袁氏家族的声望再次大涨。 第二世:袁敞反对外戚邓氏的教训 因为袁安在政治上的活跃,汝南袁氏迎来了家族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但这种兴盛的势头能否持续下去,还取决于袁氏子孙能否接下袁安的反外戚大业。 袁安的长子以父荫为郎,但事迹不显,很可能是英年早逝了。 次子袁京发扬了袁氏的家学专长,继续钻研《孟氏易》,并作《难记》三十万言,将袁氏的家族学术事业推上高峰。袁京以出类拔萃的经学造诣跻身名士之列,但却无意仕宦,官止于蜀郡太守。本来蜀郡太守也是二千石的高官,不算小了,但对汝南袁氏这样的顶级世家大族来说,二千石的太守还不足以彰显其家族等级。 当然,袁京在政治上的低调,也可能是袁氏家族的一种策略。因为外戚窦氏(汉和帝母族)倒台后,外戚邓氏(汉和帝妻族)又上台了。袁氏一下子占不到上风,不得不为自己留一条退路。袁京辞去蜀郡太守之职后,隐居于宜春郡的山中,是一种规避政治风险的行为,目的是保存袁氏的家族血脉。 维护袁氏家族政治利益的重任,落在了袁安第三子袁敞的身上。袁敞努力工作,官至司空,他继承了袁安反对外戚、维护皇权的立场和方针,与外戚邓氏对立。但袁敞性格刚直,手段不如袁安灵活,个人声望也不及袁安,再加上失去了皇帝的支持,袁敞被邓氏诬陷交结尚书郎张俊泄露宫廷秘密,免官,元初四年(117年)四月被迫自杀。 袁敞之死对袁氏家族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但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营造了袁氏坚决反对外戚专权的正面形象,仍然大幅度地提高了袁氏家族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因为袁敞是免官自杀,并未牵连子孙,而且袁京辞官隐居,也保留了家族血脉,因此这一悲剧并没有给袁氏造成伤筋动骨的伤害。只要有合适的时机,袁氏仍有能力卷土重来。 特别重要的是,袁敞之死给袁氏子孙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训:做事不能太耿直,得讲究策略。 第三世:袁汤精心布局,打下除灭外戚梁氏的基础 袁京之子、肩负袁氏第三代希望的顶梁柱袁汤,就充分吸取了叔父袁敞的教训。虽然袁汤也继承了反对外戚的家族政治基本立场,但他行事圆滑,在必要时也不介意与外戚合作。 汉质帝驾崩后,大将军梁冀召集三公九卿议立新君。梁冀中意的人选是蠡吾侯刘志,而太尉李固、大鸿胪杜乔主张立清河王刘蒜。从东汉皇室谱系来说,清河王刘蒜是汉质帝刘缵的堂兄,是享年九岁的刘缵血缘关系最近的皇室成员,兄弟之间互相继祧,也不违反宗法制度。而且刘蒜其人「 ”动止有度”,颇得人望,是继承帝位的佳选。而蠡吾侯刘志不仅与汉质帝血缘疏远,而且论辈分,刘志是刘缵的叔父,以叔父继承侄子,这是违背宗法制度的,因为这意味着刘缵的绝嗣。在古人的观念里,绝嗣的死者无法享用子孙的血食,只能沦为饿鬼,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梁冀仍然执意立刘志,因为刘志即将迎娶梁冀的妹妹,而且已经来到了洛阳。 时为太仆的袁汤,认真评估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后,毅然选择附和梁冀。因为支持梁冀的,还有太尉胡广、司空赵戒、中常侍曹腾等重量级人物,而李固、杜乔只是少数派,根本不是梁冀的对手。 果然,梁冀上奏梁太后,免去了李固、杜乔的职务,不费吹灰之力就扫清了障碍,刘志被立为皇帝,即汉桓帝。袁汤因参与「 ”定策”(确定皇帝人选)有功,由太仆升任司空,成为「 ”四世三公”中的第三世,还被封为安国亭侯。这是袁氏第一次获得侯爵爵位。东汉中前期封侯很少,袁汤获封亭侯,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足以使袁氏上升为除皇族之外的极少数顶级贵族行列。 由于袁汤积极向外戚梁氏靠拢,取得了梁冀的信任,继续升任司徒、太尉。这也是袁氏第一次有人出任三公之首的太尉一职。 但是,袁氏家族毕竟有着长期反对外戚的黑历史,梁冀在内心里对袁氏是保持警惕和戒备的。 元嘉三年(153年),发生了袁氏族人袁著上书劝梁冀致仕退休的事件。袁著时年十九岁,是刚从太学毕业的小青年,因成绩优异被任命为郎中。袁著初生牛犊不知天高地厚,他上书梁冀,不过泄一时之忿,没有想到会有何种严重后果。梁冀看到袁著上书后大为震怒,直接派人来杀袁著,吓得袁著东躲 ,最后还是被抓住鞭笞至死。袁著在太学的同学刘常、郝洁、胡武受到牵连,死者六十余人。 袁著事件发生后不久,袁汤也被免去了太尉之职,理由是冀州发生了蝗灾。这当然不过是个借口,袁汤免职的真正原因是梁冀怀疑袁汤是袁著事件的幕后指使者,但又没有证据,无法公开指责,于是便找个借口公报私仇。 老谋深算的袁汤,早已料到迟早会和梁冀走到这一步。为此,袁汤在担任太尉时就已利用三公举荐官员的特权,将几个族人安插到关键位置。其中,袁汤的堂弟、袁敞之子袁盱担任统领禁军宿卫宫殿的光禄勋,袁汤的堂侄袁腾担任洛阳城的行政长官洛阳县令,最狠的是,袁汤连宦官队伍也安排了自己人,一位袁氏族人袁赦,净身成为宦官,官至中常侍,是宦官集团的首领之一。 延熹元年(158年),袁汤尚未来得及着手实施推翻梁冀的行动就病死了。但他生前的精心安排已为袁氏的复仇打下了坚实基础。 袁汤死后不久,汉桓帝感觉不能再等,便开始行动了。他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先把卫尉梁淑等梁氏禁军将领派到洛阳西郊去修建显阳苑,再下诏由光禄勋袁盱、尚书令尹勋、司隶校尉张彪率兵围大将军府,迫使梁冀夫妇自杀。梁冀死后,中常侍袁赦奉诏持节,到洛阳西郊将梁淑等梁氏党羽免官收捕诛杀。 政变成功了,参与政变的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都被封为县侯,时称「 ”五侯”。但在政变中出力甚多的袁盱、袁腾、袁赦,却都没有得到显眼的升迁。 原因在于,汉桓帝新宠的皇后窦妙,是窦武的女儿,而窦武,正是多年前与袁安斗得不可开交的窦宪的侄子。 袁氏的宿敌窦氏,竟然在多年之后咸鱼翻身,再度成为外戚,这是袁汤生前千算万算也算不到的。可叹袁氏冒着灭门的风险参与政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和回报,反而迎来了一段政治上的暗淡期。 第四世:袁逢、袁隗兄弟八面玲珑,把袁氏家族带向空前繁荣 在窦氏第二次当政时,袁汤虽然已死,但却已经为他的两个儿子袁逢、袁隗创造了参与朝政的条件。 袁逢、袁隗两兄弟总结了袁氏家族历代祖先的成败教训,决定不再坚持一味反对外戚的立场。两兄弟不仅继承了袁汤灵活圆滑、能屈能伸的手段,行事不拘一格,而且更加发扬光大,成为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墙头草。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继承父亲的仕宦大业,确保袁氏家族的政治利益。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崩,无子,窦皇后与父亲窦武「 ”定策禁中”,迎解渎亭侯刘宏为帝,即汉灵帝。 袁逢、袁隗两兄弟都参与了这次「 ”定策”行动。由于后来袁绍的失败,有关袁氏家族的史料大量佚失,在南朝宋范晔编撰《后汉书》时就已经无法知晓袁逢、袁隗是怎样参与定策的了。但是,后来袁逢去世时,汉灵帝特别下诏要隆重举办葬礼,并「 ”赐以珠画,特诏秘器,饭含珠玉二十六品,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奉策,赠以车骑将军印绶,加号特进,谥曰宣文侯。”汉灵帝高规格举办袁逢的葬礼,可见汉灵帝对袁逢十分感恩戴德,多年之后仍念念不忘。袁逢对汉灵帝的恩德,最有可能的就是当年参与定策、推举当时还是解渎亭侯的汉灵帝为皇帝人选的功劳。 不过,在当年定策之时,袁逢、袁隗官职还不够高,而且窦武有意抑制袁氏子弟,在汉灵帝即位后,袁逢出任太仆,袁隗出任大鸿胪,都是九卿。其实这也很不简单了,但对在这个时候已经「 ”三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来说,出两个九卿实在不足为奇。 汉灵帝即位的第二年(建宁元年,168年)九月,中常侍曹节等人挟持汉灵帝发动政变,杀窦武、陈蕃。外戚窦武之死,虽然不是汉灵帝的意思,但汉灵帝也不反对宦官杀窦武,因为窦氏毕竟不是汉灵帝的亲娘家。窦武死后,窦太后被幽禁,汉灵帝生母董氏升为太后,这位董太后才是汉灵帝真正的外戚。 虽然史书没有明记袁逢、袁隗兄弟是否参与了这场政变,但从窦氏、袁氏两家多年的恩怨纠葛,以及袁隗在这场政变后不久就破格升任司徒来看,袁隗很可能参与了这场政变并且颇有功劳,才会获得如此超乎寻常的拔擢。 三公中太尉、司徒、司空是按顺序排列的,太尉最高、其次司徒、再次司空,正常情况下升任三公者都是先任司空,再依次递升。而袁隗此前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他不仅越过司空之位直接升至司徒,而且升任的时间在哥哥袁逢之前,这显然不是一次论资排辈的常规晋升,而是因为袁隗有特殊的功勋,才能破格予以非同寻常的提拔。 此时的袁氏家族已经完全没有固定的立场和节操,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哪边得势就站哪边,目的只为攫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袁逢和袁隗除了结交外戚和宦官,还积极笼络各路朝臣名士。名士崔寔病故时,家无余财,连殡殓之费也没有,时为太仆的袁逢联合同为九卿的光禄勋杨赐、少府段颎为崔寔准备棺椁葬具,身居三公之位的司徒袁隗则为崔寔撰写碑文,把崔寔的葬礼办得轰轰烈烈。袁逢的做法,不仅笼络了崔氏家族的心,更是笼络了天下士人的心,为袁氏树立了「 ”义”的名声。《三国志·袁术传》称袁绍、袁术兄弟「 ”尚气侠”「 ”以侠气闻”,其实这种乐于救人危难的侠义之风在他们的父亲袁逢身上就已经有所体现了。 袁逢接济崔寔一事,也反映出袁逢与杨赐、段颎二人关系不凡。实际上,杨赐是袁逢的婚姻亲家,袁逢的女儿嫁给了杨赐的儿子杨彪,著名的大才子杨修就是袁逢的女儿所生。段颎在西北攻打东羌的时候,袁隗曾到段颎军中犒劳,可见袁氏与段颎有着密切的交往。 熹平元年(172年)六月,发生了渤海王刘悝谋反案。渤海王刘悝是汉桓帝刘志的弟弟,本来刘悝比汉灵帝刘宏更有资格当皇帝,此案很明显是刘宏铲除潜在威胁、消除政治隐患的一次重大行动。段颎时为司隶校尉,负责逮捕审讯刘悝及其王妃宋氏,迫使刘悝承认谋反罪行并自杀。段颎因此案为汉灵帝立下一件大功,被任命为三公之首的太尉。 段颎一当上太尉,杨赐就升任司空,而此时的司徒是袁隗。一朝三公,恰恰就是当年一起为崔寔办葬礼的三个好基友,你说巧不巧?不用说,杨赐的上位,少不了段颎、袁隗的大力举荐。 到了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渤海王刘悝案再生余波。汉灵帝的宋皇后,是渤海王妃宋氏的侄女,刘悝案发生后,宋皇后失宠,中常侍王甫怕宋皇后伺机报复,便告发宋皇后用巫术诅咒汉灵帝,汉灵帝命王甫持节收宋皇后玺绶,幽禁于暴室而死,宋皇后的父亲宋酆及宋氏兄弟姐妹满门被诛。 值得推敲的是,在宋皇后案发生后,袁逢便升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袁逢此前的职务是屯骑校尉,即禁军主力部队屯骑营的指挥官,袁逢很可能是参与了宋皇后一案的处置有功,得以升任司空。此时,太尉是陈球,司徒则是袁氏另外一位族人袁滂,袁隗已于熹平五年(176年)卸去司徒之位,改任后将军了。 至此,汝南袁氏已经实现了「 ”四世三公”的空前伟业。如果袁逢不是死得太早,以他和汉灵帝的关系,很可能还会继续升任太尉、太傅等更显赫的职务。但因袁逢之死,这一任务只能交由他的弟弟袁隗来完成了。 一转眼已到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重,此时的皇后何氏,生有一子刘辩,王美人生有一子刘协,由汉灵帝之母董太后抚养。汉灵帝认为刘辩轻佻无威仪,打算立刘协,并将此事交给宦官蹇硕来办。不料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抢先动手,立刘辩为帝,并发兵收捕蹇硕,围骠骑将军董重府第,迫其自杀身亡,董太后亦被幽禁暴崩。 刘协即位后,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录尚书事,也就是让二人担任辅政大臣。袁隗能与何进同朝执政,当然是因为之前他和何进一起支持刘辩。而此时袁隗的侄子袁绍、袁术也都为何进效力,二人在诛杀蹇硕、董重的行动中表现积极,袁绍因此升任司隶校尉,袁术则任禁军要职虎贲中郎将,亦可见何氏、袁氏的关系,已经紧密结合为一个政治联盟。 想当年,袁安与外戚窦氏斗了一辈子,袁敞因为和外戚邓氏的矛盾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袁汤为了扳倒外戚梁氏费尽心机精心布局,而此时袁隗却和外戚何氏打得火热,真是令人感叹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世事多变,谁人能料? 袁逢、袁隗的政治投机,在为家族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隐藏着危机。袁氏同族、名士袁闳就不太认同袁逢、袁隗的做法,他说:「 ”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 袁闳的预言是正确的。随着东汉王朝的没落,「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也逐渐走上了末路。先是袁绍、袁术反对董卓执政,与支持董卓的袁隗发生严重分歧。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吴书》载:「 ”并州刺史段颎荐(董)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据此,董卓曾在袁隗的司徒府当过掾属,也是袁隗的「 ”门生故吏”之一,袁隗凭着官僚政治的旧经验,自认为可以倚靠乃至控制董卓。没想到袁绍、袁术自有主张,不听袁隗的安排,而董卓也丝毫不给老领导面子,于袁绍、袁术起兵讨伐董卓后,翻脸杀掉了袁隗一家五十余口。 袁绍起兵讨伐董卓 此后,袁绍也曾经短暂地当过太尉,还当过位在三公之上的大将军,说是「 ”五世三公”也不为过。只不过,此时的袁绍已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他的目标是称王称帝,三公、大将军之类的官职头衔,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 罗三洋:《袁本初密码》,台海出版社2017年版。 郑先兴:《东汉桓灵时期的外戚及其政治》,载《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3期。

我们评价一个君主,往往以“雄才大略”作为标准。有些人有大略而无雄才,有些人有雄才而无大略,最终就只能成为一方诸侯级别的人物。

袁绍就是这样,他有雄才,少大略。

如果仅论智谋的话,袁绍这个人的头脑可不简单。汉末三分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小瞧,不要以为袁绍败给了曹操,就觉得他水平很一般。那就错了,以袁绍的谋略,把咱们普通人卖到索马里去那是很轻松惬意的事情。

咱们今天就通过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这件事,来分析分析袁绍的布局。

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国政紊乱,陷入衰微。汉灵帝比较宠信他身边的“十常侍”,这些宦官们就把持着国家最高权力,胡作非为,残害忠良,鱼肉百姓,激起了“黄巾之乱”。

忠直之士不懈于内,经过多年的征杀,黄巾军主力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但国家却被折腾得奄奄一息,汉灵帝也心力憔悴,撒手归西。

汉灵帝死后,太子刘辩既位。国舅何进成为了大将军掌握了兵权,当时袁绍任职司隶校尉,他去见何进,认为阉宦掌权,对何太后不利,袁绍劝说诛杀“十常侍”,武力夺取朝政大权。

那么,具体是怎么个做法呢?袁绍建议“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要发动天下手握兵权之人进京勤王。

这确实是个馊主意,本来很好解决的事情,这么一搞,局面就复杂了。英雄聚会,各怀一心,客人好请难打发,谁又对权力和利益不眼热呢?

曹操认为,要除阉宦是很简单的事情,“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栽上罪名,再派几个派出所干警去捆回来干掉就行了,没必要大张旗鼓,反而更容易露馅。

但何进决定按袁绍的方法来,曹操无奈,“乱天下者,必进也。”

袁绍是智谋不够吗?当然不是,袁绍本来就需要的是一个乱局。

消息不知怎么就走漏了,宦官就设下了圈套,何进受太后召见入宫,被阉宦杀害。在宫外等候的袁绍、曹操又率兵冲进宫去,把宦官们杀了个精光。

这么一来,朝廷的权力中枢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真空,需要有人填补。朝廷中袁氏一系人物众多,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袁绍又有诛杀权宦的大功,这样的局势对袁绍是十分有利的。

大家现在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袁绍屡屡劝说何进诛杀宦官,还建议召天下英雄勤王。可以想想,是谁把消息泄露给宫中太监们的。

袁绍算计得精明,没想到董卓比他下手更快,出招更狠,提前一步行动,掌握了朝局。尽收何进之军,又另立新君,袁绍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计划失败的袁绍与董卓翻了脸,离京而去。开始谋划反击。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回到家乡招兵买马,矫诏天下诸侯勤王。袁绍看到机会来了,率领人马与曹操会合。

此时的京城中,袁傀仍为司徒,位高却权卑,在朝中任职的族人众多。袁绍这么一来,董卓为防止他们内应,就大肆捕拿杀害,袁氏族中精英被诛杀殆尽。

袁绍并没有投鼠忌器,而是坚决要兴兵勤王。朝中袁氏人员虽多,却并没有掌握什么实权,也起不到里应外合的作用。如果袁绍事成,驱走董卓,这些人能支持袁绍登上高位,但也会分散他的权力。毕竟,无论威望还是位份,袁绍还并不是一枝独秀。

这些在朝中的袁氏族人多是辈分更高,官职更大,他们被杀,朝廷内外地位和威望最高的就成了袁绍了,而各地的族人也会以他马首是瞻。

袁绍利用了家族的名望,却害了族人的性命。

和袁绍能有所竞争的还有个袁术,这厮自高自大,依仗自己为嫡出,瞧不起袁绍。袁绍也很清楚袁术的心思,就安排他掌握盟军后勤粮草。利用袁术牵制住众诸侯,却把恶名推给袁术,让众人对袁术仇恨鄙视。

所以说,袁绍还是非常狡猾的,脑袋瓜子转得滴溜溜,谋划阴深,机关算尽。

但袁绍这个人,有雄才,无大略。小算盘打得叮当响,但对大局势总是误判,策略失当。而他手下的谋士们,如郭图、沮授、田丰、许攸等也大多数是这种人,贪小失大,没有郭嘉、荀彧、程昱这类胸怀四海的大战略家。

比起曹操来,袁绍差得是一个境界,一种格局,一腔囊括天下的雄烈猛志。

袁绍起兵反董之时,他的叔父,太傅袁隗还是留在朝廷之中,等董卓反应过来,就把袁隗一家人给杀了,同时还有袁绍的从兄袁基一家人。

第二年(191年),公孙瓒在冀州发布讨伐袁绍檄文时,就给袁绍列出十宗罪,其中第三条提到:

(袁)绍为勃海,当攻董卓,而默选戎马,不告父兄,至使太傅一门,累然同毙。不仁不孝,绍罪三也。

其实在中平六年(189年),回到袁绍与董卓决裂的当时,袁隗也不可能跟随袁绍离开。袁绍在董卓决定废立之时就逃出京师来的,在所有反董的英雄当中,他是先行第一人。

当时袁家人在朝廷中当官的还有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虎贲中郎将袁术,他们都没有离开朝廷;其中袁隗是同意董卓的废立提案,并参与主持了废立仪式,袁基和袁术的态度未明,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也只有袁术逃离了京师。

也就是说,袁隗、袁基本人不离开,这是与他们自己的意愿有关,跟袁绍、袁术无关。

初平元年(190年),袁绍在勃海起兵反董。虽然他是反董先行者,但是起兵这事,他并不是第一个,在袁绍之前,就有张杨、曹操、卫兹、鲍信、桥瑁等人起兵了,袁绍则是被冀州牧韩馥派人软禁监视,无法有所动作。后来,桥瑁伪造三公书信送到各地州郡政府,韩馥这才召集幕僚商议对策,最后选择了起兵反董,所以说,袁绍起兵是在其他人之后。

至于袁绍为什么不去通知袁隗、袁基离开朝廷,笔者以为,这本身就是很难说得清的事。袁绍当初就是反对废立而离开朝廷,袁隗不离开,甚至参与废立,可见袁隗和袁绍的政见本来就不同,两人没有共同的政治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袁绍与袁隗的决裂。

在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下诏责备袁绍不肯来迎驾,袁绍在回信里理解自己的忠诚之外,也提到了当年的事,他写道:

会董卓乘虚,所图不轨。臣父兄亲从,并当大位,不惮一室之祸,苟惟宁国之义,故遂解节出奔,创谋河外。

在这里,袁绍就说叔父袁隗,从兄袁基,都在朝廷担任高官,而袁绍自己不畏惧一门会遭受灾祸,之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所以逃离京师,在外地密谋反董。

所以由此看来,袁绍和袁隗本来就是决裂了的,他决心反董之时,已不在乎袁隗是否会遭到董卓的报复。

提起袁世凯祖先是谁,大家都知道,有人问袁世凯是谁啊!另外,还有人想问袁世凯跟袁绍是什么关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袁世凯的祖籍在哪儿,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袁世凯是谁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袁世凯祖先是谁

袁世凯的祖籍在哪儿

1、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是谁啊!

2、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跟袁绍是什么关系!

袁绍是河南周口的,袁世凯也是河南周口的,东汉时袁氏是豪门,有比较好的经济条件大量繁衍后代,但是袁绍后来雄据河北年病死,到年袁绍儿子们纷纷兵败被杀,其后代就算没被曹操杀完,也可能没有回到周口。所以袁世凯是袁绍后代的可能较小,但是祖先很可能东汉时与袁绍同族。袁世凯的曾祖父是谁。

3、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的祖籍在哪儿

袁世凯的祖先是袁绍吗。

4、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叫什么

袁保中捐纳同知,未出仕,在家经营田产。生有两女六子,袁世凯为其第四子。当捻军王庭桢部占领项城城东新兴集、尚店等地,扬言将攻打县城时,袁保中团练对抗,在城东北40里险要处另筑袁寨,举家迁入。

5、袁世凯祖先是谁:袁姓的祖先是谁

是袁涛涂!

1、简介:

袁姓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期陈国的大夫袁涛涂。

2、详解:

袁涛涂是陈国开国君主陈胡公满的十孙,祖父名诸,字伯爰。根据当时盛行的一种,涛涂以祖父的字为氏,称爰氏。在当时,爰、辕、溒、榬、援五个字都和袁,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涛涂在不同的史料中,前面冠以的姓氏也常常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写法逐渐统一到了“袁”字上。袁涛涂也因此被袁氏后人尊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6、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是谁

7、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的后代?

袁世凯祖上名人。

8、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的爷爷是谁

答:袁世凯的爷爷是袁澍三(又名树三)~袁世凯的后代家谱。

袁九芝->袁耀东->袁澍三->袁保中->袁世凯~李鸿章不死袁世凯敢反吗。

袁家在此之前最牛的是袁甲三,袁世凯叔祖~

袁世凯爷爷、生父都是嫡长子,但他是庶出~

袁氏史上最牛时,曾有袁术袁绍的嫡庶之争~

9、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叫什么

袁保中捐纳同知,未出仕,在家经营田产。生有两女六子,袁世凯为其第四子。当捻军王庭桢部占领项城城东新兴集、尚店等地,扬言将攻打县城时,袁保中团练对抗,在城东北40里险要处另筑袁寨,举家迁入。

10、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是谁

袁世凯就是袁世凯

http://kecom/view/htm你没睡醒吧?袁世凯祖上是谁。

11、袁世凯祖先是谁:谁是袁世凯?

袁世凯(年9月16日-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家、军事家。

以上就是与袁世凯是谁啊!相关内容,是关于袁世凯是谁啊!的分享。看完袁世凯祖先是谁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袁姓皇帝一共36位

历史上有过两位,袁术和袁世凯。

1、袁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阳县人。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司空袁逢嫡次子,太仆袁基、冀州牧袁绍异母弟。

举孝廉出身,拜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拜为后将军,畏祸出奔南阳郡。初平元年,联合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联兵讨伐董卓。此后,对抗于袁绍和曹操,兵败逃亡九江,割据扬州。

建安二年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其骄奢*逸奢,横征暴敛,导致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受到吕布和曹操攻击,元气大伤。

建安四年,呕血而死。

2、袁世凯

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扩展资料:

袁姓其他著名人物:

1、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但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2、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卒于崇祯三年,享年46岁。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3、袁宗道

袁宗道,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官员。

万历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太子右庶子。

“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反对复古拟古,主张“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其诗文创作不事模拟,率真自然。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

4、袁枚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乾隆十四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嘉庆二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皇帝

——袁绍

——袁术

——袁枚

——袁宗道

——袁崇焕

——袁世凯

袁家辈分口诀

一、河南省柘城县袁姓字辈:心克树庆丙继康。

二、河南省光山县袁姓字辈:正殿传辉彩,儒登映茂迟。

三、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卧雪堂袁氏宗谱:中正至上,唯善则昌,崇德之家,修文习武。

四、安徽濉溪县临涣镇袁氏字辈:宗正永世成,立本昌自明,兴家为从化,长盛荣光华。

五、江西太和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六、江西抚州袁氏字辈:观光上国。

七、江西安义袁氏字辈:先后昆世业衡。

八、江苏沭阳袁氏字辈:国耀玉绍武卫伟国华昌。

九、江苏泗阳袁氏字辈:伍礼大峰同升益泰。

十、江苏如皋袁氏字辈:宇朝长德本强瑞。

十一、江苏扬州袁氏字辈:永恒长青。

十二、江苏新沂港头袁氏字辈:光三春景,一修厚坤。

十三、江苏滨海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十四、江苏海安袁氏字辈:日新辞德乃克永昌。

袁姓最大的官

最大的应该是袁绍三国时期18路诸侯的盟主还有袁术。明朝末年大将军袁崇焕是国家最后顶梁柱,吴三桂就是跟着袁崇焕混的!清朝末年袁世凯做了几个月的皇帝。

天下袁姓是一家吗

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舜为帝之前,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并让他居住在妫水旁。于是,舜的子孙就以水名为姓,是为妫姓。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自妫姓,遂有“妫_五姓”之称。

而袁姓,又出自上述五姓之中的陈姓。在以妫为姓的帝舜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于陈的妫满。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故又称其为陈胡公妫满。妫满的十一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叫涛涂,他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涛涂在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后被封于夏阳。由于当时“爰”、“辕”通用,故爰涛涂又被称为辕涛涂。涛涂的玄孙辕颇,徙居郑国。至秦末,辕颇的裔孙辕告又避难于河洛之间。辕告的小儿子辕政,于西汉初去掉辕姓的“车”边,开始以袁为姓。

胡公满,是陈姓的始祖,而袁姓又源自胡公满的第十三世孙。就这么回事。

浙江袁是谁儿子

同事。袁家军1962年9月生,吉林通化人,现任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健1971年3月出生,现任中共安阳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他们都是为国家工作是同事关系。

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里,一夫一妻制还没有明确,允许让男人纳妾,古代人非常讲究门当户对,男人迎娶第一任妻子和男人在当时社会上地位和家庭条件相匹配,所以,在封建社会里正妻有很大的权利和地位。在古代,妾室出身并不重要,很多名流人士的妾室大多是没有地位的女子。古时家庭中正妻主管一切大权,妾室不敢跟正妻对抗,那怕就是妾室得到男人的宠爱也不能撼动正妻的地位,有些男人也惧怕正妻娘家的势力。

因为这一地位就产生了嫡子庶子观念差距。古时候,嫡子是正妻所生,庶子是妾室所生。嫡子有权继承家族的财产,家族中的爵位也由嫡子继承,皇室也不例外,也是由嫡子继承。例如:三国演义中,袁术与袁绍虽然是兄弟,但嫡庶之分。身为嫡子的袁术根本瞧不起袁绍,袁绍还是大哥,通过袁术与袁绍直观的了解古代嫡庶观念差距。三国乱世争雄过程中,袁术宁可不要天下也看不起袁绍,嫡庶观念差距在当时的古代封建社会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古代的时候,普通老百姓家嫡庶观念也是一样,家中的嫡子,拥有财产继承权,庶子只分小部分,离开家里,单独生活,如果庶子的母亲死后,庶子的母亲根本无权利进家族墓地。嫡子庶子在平常生活中的生活待遇也不一样,例如:一家有嫡庶之分,只有嫡子读书,庶子只能相让。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嫡子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一些大户人家,有些下人都看不起妾室和庶子。更别说他们在家族里面的地位如何了。

总的来说,古代嫡子庶子观念差距让我们难以想象。所以,古代的族谱,只有嫡子才能入。

因为袁绍占据了极佳的地理优势,再加上袁绍在诸侯心中风评声望都比袁术好。袁绍和袁术本是兄弟,但是袁术是嫡出,是正室夫人所生,而袁绍是庶出,不仅是庶出,他的生母只是一个小小的婢女。后来他的伯父早逝,他的父亲就将他过继到他的伯父名下,所以袁绍一下子从庶出长子跃到了偏房嫡长子的位置上,又因为他自身相貌出众,深得自己父亲和叔叔的喜爱,后期进入官场又累积了相当丰富的人脉,为他后期铺平了道路。

后来董卓入京,大权在握,他试图废了刘氏江山,自己坐天下,袁绍当众顶撞他后出逃洛阳。董卓原本想要杀了他,但是这时候袁绍之前积攒的人脉起了作用。有人劝董卓,与其杀了袁绍不如卖他一个人情,给他一个小官,他有可能还能体念你的恩情,不再闹事。于是董卓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再后来董卓无道,各路诸侯纷纷簇拥袁绍起兵,一是因为袁绍曾经协助何进诛杀宦官,又在董卓当权时因为董卓要废刘辨立刘协这件事上抗拒董卓的光荣历史。第二则是因为袁绍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受限制。最后一点就是因为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袁家,声望极高。

而袁术虽然也出身于袁家,还是正儿八经的嫡子,但他眼高于顶,目中无人,时常不把别人放在眼中。又娇纵跋扈,时常骂自己哥哥袁绍是婢生子。再加之他远在鲁阳,起兵不便,因此袁术虽然官职比袁绍高,但还是袁绍被推举做了盟主。

人称「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个怎样的家族?

不论是读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提到袁绍、袁术的时候,称他们出身的汝南袁氏为「 ”四世三公”,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