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交流(4):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说理、心分殊(之二)
通说认为陆王系近孟子而远孔子,但与程朱系注疏《孟子》不同,陆王系却并没有注疏《孟子》,但陆王系在其语录当中,又不得不解《孟子》。
陆九渊的弟子朱济道说:我之前杀伐果断(“前尚勇决”),后来跟着老师你学习了,反而变得优柔果断,害怕做错事被惩罚。陆九渊则勉励他:
同样是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陆子和朱子所用则大不同:朱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但最终是要人 “应万物”、“顺万物” ,总之人是被动;而陆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却断无人被动之说。陆子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是要人不羁而发,无所顾忌(四个“自然”)。陆子之话倒有几分 万物都会顺着我来 的意思(所以陆子还有“六经皆我注脚”之语)。在后来的王阳明那里,这种作风依然不减。阳明曾有诗作“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一种随心所欲的、对人性的自信蕴含其中。陆王系这种近乎于狂禅的自我中心主义,和程朱系发乎精微、克己复礼的夫子作风大不同。
陆子说万物都会顺着我来,并非单一此处有感而发,而是合于心学一贯本体理论的。说到程朱系和陆王系在本体论的差异上,通说认为理学为“理”;心学为“心”,实非全然。事实上无论是朱子,还是陆子,他们既论“心”,又论“理”,并且都在一定程度上都认可“心”、“理”归于一。
▷心学系统论“心”、“理”
如上,心学系统的本体论是一脉相承,但又各有增进:(1)程颢《识仁篇》说“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既然物、我同体便当无所顾忌、恣意发挥而已;程颢的“浑然”、“同”,暗示万物与我在逻辑上并无先后、上下之分;(2)陆九渊说“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 ”,倒是彻底的唯心了:万物本无有,森然萌于内心;则心与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不对等了;(3)王阳明则断说“ 心外无物 ”,更上一层, 把物与我之间的隔阂彻底打掉 ,这对于程朱系的“格物致知”无异于釜底抽薪。
从程颢-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轨迹来看, 心的主体功能性一步步地增强 :(1)程颢的浑然一体理论,是说 吾心与万物同时在场而且是对等 的;(2)陆九渊说万物萌于心,则 心是形而上者,物是形而下者 ,逻辑地位是有高度之分了;(3)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则 万物连个形而下者的地位都没有了 。
本体论上的差异,则必然会在实践论上表现出来。在程颢那里,因为浑然一体,所以 没有必要 来一个类似于朱熹的以心“应万物”、“顺万物”(因为心与万物浑然);到陆九渊和王阳明那里则是 不能 了,要么是万物萌于心(陆九渊),要么是心外无物(王阳明),如果再执着于“应万物”、“顺万物”,则是缘木求鱼。
▷朱子论“心”、“理”
朱子也不是单论“理”的,他也论“心”,与前文所述心学之论对比来看,更可见其中分殊端倪:
表面看来:陆子说“心只是一个心”、“心,一心也”,朱子也说“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似乎无大分别,但细究起来确是有天壤之分:(1)陆子说“心是一个心”,是内外、上下绝对纯然的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圣贤之心并没有什么差别;(2)朱子说只有一个“天地之心”,但投射到人、物、草木禽兽上却异为人之心、物之心、草木禽兽之心。
朱子论“心”和他论“理”是一个思路:理一分殊。而陆王系断然没有这层意思:程颢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陆子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而阳明则说“心外无物”, 不仅是绝对的一元论,还逐渐演变成了以我为中心的超然一元论 。在这一背景下,陆王系是不能够认同程朱系在身外求理的主张的。此前已述,再此不赘。
有人或许说:朱子说“天地之心”,陆子却只说人心(“某之心、吾友之心、圣贤之心”),似乎不对等。心学传统是高度天人合一的,如陆子自己所言“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杨简则说“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因此是没有必要单说一个人心或天地心的。
因此,陆王心学的本体论要点为:
(1) 绝对的一元中心 :“心只是一个心”,不因投照到人上成为人之心、投照到物上成为物之心、投照到草木禽兽上成为草木禽兽之心。因此,是没有程朱系“理一分殊”的意思在里面的。
(2) 心的主体功能性和逻辑地位不断上升 。程颢浑然一体理论是说物与我的逻辑地位对等,只不过浑然一体而已;到了九渊这一代就是“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即万物萌于心,心的主体作用和逻辑地位更高了;到了阳明这一代,是“心外无物”,吾心与物的隔阂完全被打通,心断然成为万物主宰。
(3)陆王之“心”是一夯然敦厚的 实“心” ,而不是像程朱系那样是一个“虚”心。正如陆子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此是“ 满心 ”,因此无需朱子所说的“体之而实”,更勿论“格物致知”以内合外之说了。
如前所说:在程颢那里,因为浑然一体,所以 没有必要 来一个类似于朱熹的以心“应万物”、“顺万物”;到陆九渊和王阳明那里则是 不能 了。这就是心学系统在实践论上与理学的主要差异。
不过令我饶有兴趣的一点是,无论是陆九渊还是王阳明,都曾有过“格物致知”、“即物而穷其理”的体验。如:
少年陆九渊“遇事逐物皆有省发”,大抵和朱熹“即物而穷其理”类同;青年王阳明着实实践了朱熹的那套“格物致知”,然七天格竹无所得反而“劳思致疾”。阳明发配到贵州的蛮荒之地(“夷中”)后,反而有所醒悟,才知道“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 ”。九渊后来在象山精舍悟道后,也有诗作“从此劝君 休外慕 ,悦亲端的在诚身”,要说的也是理不在身外。这表明他们后来都从“格物致知”中走脱出来,开创了一个具有内在倾向的心灵实践道路。
如果说阳明“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犹是个囫囵吞枣、不明就里的话,九渊“发明本心”的心灵实践倒是有明确的说法。如:
所以,如果九渊来解读阳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话,是有两套实践方法:
(1) 剥落 :去除内心的蔽障,复归本源。这种本源,就是孟子所说玲珑剔透的“赤子之心”。这一套剥落的心灵实践。陆子此说和孟子的“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学说契入,是一套去伪存真、除蔽复源的实践。
(2)反过来从这颗“赤子之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出发, 日夕保养灌溉 使之发达。九渊的“ 日夕保养灌溉 ”,和孟子“ 存其心,养其性 ”的原教旨含义又是极为贴近的。故陆学近孟学犹可见一斑。
九渊大抵也是亲近“性善”说的,但他对这一立场持小心翼翼的态度,所以要小心守护、发而杨之。他温和地批评程朱系的求理于身外,说他们流于支离,本末倒置。九渊说“(宇宙之大)吾身立于其中,需 大 做一个人”。这一“大”,就是要 先立其大 ,首先“ 发明本心 ”。“大”既立,则无所不知道、无所不能。所以九渊说:
九渊说“大”既立,则无所不知道、无所不能,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还是程朱理学所追求的终极理想。程朱系要先格物,再致知,最后圆融于“吾心之全体大用”,这不就是九渊所说的成为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吗?。朱子的路径是一个 从局部到整体 的过程。九渊的途径则是先立其大,而后遇事豁然贯通、无所不能。这是一个 从整体到局部 的途径。因此,程朱系与陆王系实践论的分野在所难免。
陆子尝说:
在陆子那里,心灵实践是“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是一个从0到1、从无到有的莺飞鱼跃。因此是不需要程朱系“积习既多”的经验主义的。另一方面,陆子说“皆是”、“皆明”,也是没有朱子那般从局部到整体,最后豁然贯通的过程,而是一个类似于禅宗“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的“ 顿悟 "自觉。不得不说,陆子的心灵实践,是颇有些禅机在里面的。
最后,我们总结下心学一系在实践论上的主要观点:
(1) 从整体到局部,而不是从局部到整体 。如“知道,则末即是本,枝即是叶”,即知道桃木,则知道什么本、末,什么是枝、叶。
(2) 顿悟于圆融 ,而不是渐习然后归于圆融。陆子说“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就是这个道理。
(3)实践纯粹是心灵层面的,要么是“ 剥落 ”、要么是“ 保养灌溉 ”,是不需要假借外物的。因此无需向身外求“理”。
(4) 是先立其“大”的治心之学 ,反对程朱“即物而穷其理”的支离之学。并且,在我与外界的关系上, 我占据主动位置 (按九渊说)。
“理学”和“心学”争讼数百年,两者在“本体论”和“实践论”上却有分殊。
我以为,两学在“本体论”方面的差异主要为:
两学在“实践论”上的差别主要为:
以上说理学和心学的分殊,但写到最后越来越觉得两学并非断然隔阂:朱子理学固然重论“理”,但朱子也说“心统万理”,因此他的终极目标仍然是心(“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朱子说要格物致知,也是因为他认为“不穷 理 ,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 心 之量”。
如果但从本体论角度,“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尚不足以证明程朱理学的“本体”是“心”。 我认为朱学当中居于本体地位的仍然是“理” (如他说:“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又说:“有理就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只是 他并不认为得出“理”这个本体就是学问的终结 。否则的话,理学就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不是充满淑世情怀的人伦哲学了。
因此我说:理学和心学固然在本体论和实践论上有着分殊,但他们的 终极关怀 却是一致的:“心”。只不过, 朱子之学“心”是终点,而陆子之学“心”是起点 。他们的学说,就好像是一个圆的两半而已。
此,以后有时间再写一小文论之。
初于2018年2月2日
《一期一图》系列
《哲学交流》系列
《摄影交流》系列
《晴耕雨读》系列
《时节》系列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
第二次扩大会议顺利召开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第二次扩大会议昨日在无为县石涧镇纯疃村顺利召开。
到会人员有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顾问委员会成员、全体理事会成员以及特邀宗亲代表。另有石涧黄龙、含山运漕等外地纯疃派朱氏宗亲赶来参加。会议由朱庆霞副理事长(纯疃村主任)主持。
大会第一项议程,由副理事长朱宗钧和理事朱庆贵分别代表理事会向大家汇报了续修宗谱工作的进展以及经费筹集等情况。
大会第二项议程,与会人员为续修宗谱、重建宗祠工作献计献策。会上顾问委员会肯定了理事会的前期工作,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大会第三项议程,理事长朱士双代表理事会向到会的顾问委员会、宗亲们表示感谢,并向他们表态:立即采纳顾问委员会以及大家的合理化建议并付诸行动,一如既往地坚持节约办事的原则,把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这件族中大事办好。
会前会后,大家查阅宗谱、倾诉同宗之情时情绪激动;交流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话题时气氛热烈。
另,86岁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朱宗寿、80岁的族人朱荣祖的遗孀陈莲珠分别当场捐助2千和一万元现金。
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宣传办公室
2013年4月3日
朱子家训又称朱子治家格言
全文如下: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羞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材,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娇态者,贱莫甚居家戎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比多;颓堕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朱伯庐书
朱子治家格言 终
朱柏庐《朱子家训》全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
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
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
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
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
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作者朱柏庐(1617-1688)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
《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此《朱子家训》实际应为《朱子治家格言》,与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不同的,应该分清楚。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翻译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一定要亲自检查一下。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他们来的是很困难的。
宜未雨而绸缪 (chóu móu修缮的意思 ),毋( wù ) 临渴而掘井。
最好未雨绸缪,不要到了渴了才想起来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自己生活养身时定要勤俭节约,而请朋友的筵席上不要吝啬。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xiú )。
如果用的器具干净整洁的话,即使是瓦做的也比金玉为材料的要好;如果吃饭吃的少而精的话,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是珍馐美味。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不要盖奢华的房屋,不要谋取肥沃的田地。
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bì)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三姑六婆那些人,她们实在是荒*和盗贼的媒人( 这里不是"三姑六婆,而是指一些爱搬弄是非的女人,象水浒里面的王婆 );美丽的婢子漂亮的妾,这并不是家内的福气。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童子和仆人不要选面貌俊美的,妻妾一定不要浓装艳抹。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祖宗虽然离我们遥远,但是祭祀的事情不可不诚心;子孙即使是愚钝,经书也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平常做人修身定要品质淳朴简约,教育子孙定要用好的方法。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不要贪图以外得来的财富,不要和过量的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xu对别人同情 )。
与那些挑着扁担做小生意的人做买卖,不要占人家的便宜;见到贫苦的亲戚或者是邻里,要多加体恤安抚。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 chuǎn违背 ),立见消亡。
如果为人刻薄主持这个家的话,天理是不会让你九享福气的;如果违背伦常,乖戾叛逆的话,马上就会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对于兄弟 叔侄,要多多安抚贫寡;长幼内外,应当家法严格。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听从妇人的言论,溺爱骨肉,这哪是大丈夫的作为;偏重钱财,不孝父母,不是人的子孙行为。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lián嫁妆 )。
嫁女儿要选择品质好的女婿,不要要贵重的聘礼;娶儿媳要求端方的淑女,不计较厚重陪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看见富贵的人就生出陷害之心的人,是最可耻的;遇到贫穷的人故意作出不可一世的人,是最卑贱的。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主持家道定要防止争吵讼告,讼告会导致凶险的祸患;处世为人要戒除多说话,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性禽。
不要依仗着势力就去凌辱威逼孤弱的人;不要贪于嘴上的享受就恣意屠杀牲畜。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性格乖僻自以为是,后悔的事情和失误肯定会多;颓废懒惰自甘现状,家道是难以成就的。
狎昵( xiá nì亲近 )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与那些恶少交往,久而久之一定会被他们拖累;与老成的人交往,如果碰到急的事情可以依靠他们。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zèn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不要轻信别人的谗言,要想象是不是别人的污蔑,应当忍耐多思考;因为事情互相争吵,要想象是不是自己的不是,要平心静气再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帮助别人的事情别再整日耿耿于怀,受到别人恩惠一定不要忘记。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做什么事都要留出余地,取得成功就要适可而止。
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人家有喜庆的事情,不可生出妒忌的心理;人家有祸患的时候,不要有幸灾乐祸的情绪。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有善心一定要让别人知道,不是真正的善心;有恶心怕别人知道,这就是大恶。
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见到美色而起*心,报应就会在妻子女儿身上;藏匿怨心而暗箭伤人,祸患就会延及到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yóng飧sun不继( 吃了上顿没下顿 ),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囊nāng橐tuó( 一种口袋 )无余,自得其乐。
如果家中人人关系融洽,即使是吃不上饭,也有高兴的事情; 国学的学习完毕,即使口袋里面没有什么钱,也自得其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读书是以学习圣贤为志向的,不是仅仅为了科举考试;作官的时候心里要有国君和国家,哪里仅仅计较自己的家庭。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守住做人的本分安于命运,顺从时令听从天意;如果做人是这样的话,可以说很完美了。
朱子是朱熹的尊称,朱子文化是指朱熹理学思想。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
扩展资料打造世界级的朱子文化品牌
加强朱子文化宣传、展示和交流方面。
一、打造朱子文化“印象”
结合城市建设,打造直观性朱子文化,在校园庭院、公园广场、车站码头等处,设计建设朱熹塑像或有朱子文化内涵的壁画、石刻,对新建的街、区,以朱熹名句名词冠名。在朱熹出生、成长、生活、传道授业相关的城市入口处,建造“朱子文化”符号的城市雕塑。
二、建设“朱子文化长廊”
结合武夷新区通往武夷山的48公里绿色慢道建设,注入朱子文化元素,在绿道途中选择适合地点建设朱熹纪念馆、考亭学院、朱子文化公园等,形成上规模、高品位、有特色的朱子文化景观带。
三、开展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
组织以朱子文化(如朱子家训和“四本”等)为主题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创作,适时进行展演、展映、展览。
四、办好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和朱子祭祀活动
选择在清明节、朱子诞辰日举行大规模的朱子公祭、家祭活动,增强、扩大朱子文化的影响力。五是加强朱子文化对台对外合作交流。
发挥省内高校以及各类朱子文化研究机构作用,深入研究朱子文化,举办两岸理学论坛、朱子文化高峰论坛等,促进两岸之间和国际性的朱子文化交流,打造大朱子文化圈,共同推进朱子文化品牌建设。
-朱熹
1 家风家训的意思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互联网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2 家风家训内涵意义简单几句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 等。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互联网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
3 家风 家训是什么意思“家风”,在汉语词语中,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以及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是建立在中华文化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等。
词语释义
“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
家风特点:1、榜样性 2、社会性 3、传承性、4、吸纳性 5、创造性、6、创新性。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
家训的作用: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六)、修身齐家
4 家风家训分别是什么意思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崩离析。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是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被瓜分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员分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家风往往体现在有德望的祖先定下的家训家规中,这些家训家规在中国有着诸多的名称:“家规”“家矩”“家训”等等,若一言以蔽之,就是“家教”。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而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 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六修身齐家
例:
《曾国藩家训》语录
八字: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八本: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 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5 “家风家训”是什么意思
1 家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门风。
2 家训: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3 家风 读音: jiā fēng
4 重要性: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那些优良的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至今还在使用。
5 家训 读音: jiā xùn
6 重要性: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
7 造句:
1 惩罚规则是古代家法族规与家风家训的根本区别,家训是以谆谆告诫的方式教而不罚。
2 家风家训重在精神教育。
3 作为家风家训,勤能补拙是良训。
4 宋代家风家训中的“女教”反映了宋代两性关系上男性的话语主导权,宋儒借此成功地塑造了宋代女性,完成了儒家伦理对家庭的渗透。
5 家风家训是古代的一种家庭伦理教科书,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
6 有关家风家训古诗词有哪些1、《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2、《示儿》——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末清初朱伯庐《朱子家训》
释义:对于一碗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4、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释义:父子之间要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5、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清代曾国藩《曾国藩诫子书》
释义: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朱熹和《朱子家训》没有关系,朱熹所作的是《朱熹朱子家训》(《紫阳朱子家训》),而《朱子家训》是由清朝的朱柏庐所作。
《朱熹朱子家训》原载《紫阳朱氏宗谱》。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加之儒家衰弱。封建统治的腐朽,致使纲常破坏,礼教废弛,官场贪风日盛,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理想失落,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拯救国家,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奉行“格物致知、实践居敬”的教育理念,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力求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朱熹朱子家训》倡导人际和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人类所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它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统一,这与朱熹《家训》所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朱熹在文中特别强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即要努力做到“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在与人交往中,不要随便揭人的短处,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所长或工作有了成绩,就自我显耀而瞧不起别人,为人应当保持谦逊的本色,切不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当与人发生冲突时,解决矛盾的方法则是“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仇恨自己的人要用情谊来化解它,怨恨自己的人要用诚心去回报,用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切不可以仇报仇、以怨还怨,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和与人发生不愉快的事时,都要做到“随遇而安之”,不能为一点小事就记恨在心,争个你高我低,甚至出口伤人,拳脚相见。
在与人交往上,要做到“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有小的过错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之,别人有大的错误,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以理服人,用道理使他明白错误的地方,促其而改之。
哲学交流(4):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说理、心分殊(之二)
本文2023-10-04 18:52: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5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