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子”和“祧子”是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嗣子”和“祧子”是什么意思?,第1张

在老家谱上有时有时会看到嗣子、祧子、继子、养子这些称呼。有的人可能知道这些词的大概意思:那就是给别人做儿子。但如果简单地说给别人做儿子,为什么还要用这些不同的称呼呢?

嗣子

这个称号是从古代开始的,原来指宫廷或者官宦之家为继承官位或者权力之人的称谓。嗣子用于族谱中,主要是指某男人一生没有结婚而导致膝下无子,亦或结婚成家只生育女儿而没有男丁。若此男将自己亲哥亲弟的儿子,在双方协商好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嫡亲血侄立到自己名下,成为自己的儿子,此儿子不再为亲生父母所有,并拥有继承自己所有的财产。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嗣子一定只能是自己的嫡亲血侄,不能为旁系族里的其他晚辈。立嗣在明清或者民国时期,是要经过官方办理相关许可备案的,相当现在的公证书或者法院的判决之类有效法律文书。

在以往,兄弟多,出现未婚或者膝下无子的情况也比较多,让侄子承嗣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在古代,由于男尊女卑,“过继”的多是“儿子”,称为“嗣子”,当然也过继女儿,称为“嗣女”,甚少。

祧子

祧子中的祧字,可以通俗理解为挑。挑担,是不是两头都有东西呢?当然把他说成挑,不是有意要把祧字说错,主要让大家好理解。祧子在族谱和现实生活中,使用就没有嗣子那么官方,这个是不需要官方认可的。

但祧子在人员关系上,也只限于亲兄弟之间,就是让嫡亲血侄做后,给自己养老。以前一夫多妻的时代,祧子是可以娶两房夫人的,既自己亲父这边一房夫人,承祧的伯父或者叔这边也可以娶一房夫人,所生后代均沿袭两家的血脉。

也有多祧的情况存在,即可以承祧两房以上。兼祧的目的是为了承继香火后代,实际上允许一夫多妻制的合法存在。

祧子与嗣子最大的区别在于:

承祧后,不必与亲生父亲断绝关系,也不必一定叫自己的伯或者叔为父亲。

扩展资料

虽然今人误解了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但是在中国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每一个家庭还是不希望自己这一支在家谱中断续的。

因此,男子无子者可以选定同宗辈分相当的男性为嗣子,以传宗接代、承继祖业,此即为立嗣或“过继”。承继人称为嗣子或“过继子”,立嗣人称为嗣父母或“过继父母”。嗣子与嗣父母之间发生拟制血亲关系。嗣子取得嫡子的法律地位,有继承遗产的权利。

过继一般选兄弟的儿子作为继子的居多,远一些的也很多,还有嗣孙、嗣重孙的,在过去都要立下文书。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汉班固《白虎通姓名》:“《礼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称伯仲。《论语》曰:五十而知天命。称号所以有四何?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少也。适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以鲁大夫孟氏。”

伯仲叔季

古时兄弟的称呼

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古代称呼兄弟的词组

伯仲。

一家有兄弟数人,在给他们起名字时用上“伯仲叔季”等字,以示长幼有序。这种习惯作法,如果从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汉 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呜呼!分同伯仲,古则拜亲。”《太平广记》卷一九三引 前蜀 杜光庭 《虬髯传》:“问其姓。曰:‘ 张 。’问伯仲之次。曰:‘最长。’”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卢渥》:“轩冕之盛,近代无比,伯仲四人,咸居显列。”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故开美、与参伯仲暨博士孔监、友昆极,有是举也。”清 钮琇 《觚賸·佞佛》:“ 魏里 丁清 惠公 之后,有伯仲二人,绩学工文。”

古代兄弟对兄长的尊称是什么

1、古代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或以数字为排行等。

2、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的,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

3、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因此,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你之弟统称“叔父”。如《史记•项羽本纪》:“其(项羽)季父梁。”这里的“季父”泛指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

4、另外,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等。

古代兄弟之间还行第六个怎么称呼

按照大小称兄道弟,大家族一般按照家族排序加兄或弟的,也有名字+兄/弟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因此,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你之弟统称“叔父”。《史记•项羽本纪》:“其(项羽互季父梁。”这里的“季父”泛指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

古代对兄弟姐妹的尊称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古代兄弟排行的称呼?

孙伯符:孙老大;

董仲颖:董老二;

刘叔向:刘老三;

左季高:左老四畅

马幼常:马老五。

古代兄弟名字有什么讲究?

这个没有讲究的,是家长自己设计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关系更亲密而已。

就是没有特别的讲究啊~比如会有人生了个儿子,希望他平平安安的长大,所以取名叫李安,后来又生了一个,想说也希望平平安安,那就叫李平了啊。其实反过来也可以,不一定非要倒著的。

大部分亲兄弟名字是没有关系,连不成词组的。所以你说的这种不具有普遍性,完全是家长个人的想法而已。

古代,父亲的结拜兄弟如何称呼

1,叔父

2,XX妹,比如翠花妹

古代兄弟十个分别怎样称呼

1,叔父

2,XX妹,比如翠花妹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家谱总览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孙 孙之子。

玄孙 曾孙之子。

来孙 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古今亲属称谓杂谈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 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 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 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 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 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 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 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 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 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 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 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 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 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 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 男女互称。

右客 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 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 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 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身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 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着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连襟”趣话 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东床”的缘来 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家谱总览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孙 孙之子。

玄孙 曾孙之子。

来孙 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古今亲属称谓杂谈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 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 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 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 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 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 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 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 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 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 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 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 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 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 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 男女互称。

右客 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 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 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 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身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 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着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连襟”趣话 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东床”的缘来 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以上内容引自“汉典”

在古代社会,兄弟排名通常是根据年龄来确定的。根据传统观念,年长者应该得到尊重和照顾,年幼者则要尊敬长者并遵从他们的意愿。因此,作为兄弟姐妹中的年长者,有时候会被要求对年幼的兄弟姐妹负责,而年幼的兄弟姐妹则需要遵从年长的兄弟姐妹的意愿。

在某些文化中,如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氏族系统也会影响兄弟排名。在这种情况下,氏族的成员通常会按照家族的谱系来排定兄弟姐妹的顺序。另外,在某些贵族家庭,兄弟姐妹的地位可能由其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婚姻次序来决定。

总的来说,虽然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兄弟排名会有所不同,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基于年龄来决定的。

兄弟排名中的“伯、仲、叔、季”是指按照年龄大小排行,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次之为“仲”,再次之为“叔”,最小为“季”。这种排行方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

“伯、仲、叔、季”这一用语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据考证,这些称呼可能起源于古代的宗法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家族财产和家族事务都由家长或族长来管理,而家族内部的成员也按照年龄和血缘关系来划分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根据这一制度,长子继承家业,被称为“嫡长子”或“伯”,次子为“仲”,第三个哥哥为“叔”,排行最小的则为“季”。这种排名方式不仅帮助家族成员界定了彼此的身份和地位,也有利于家族内部的管理和传承。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了宗法制度的影响,但“伯、仲、叔、季”这一排名方式在中国文化中依然被广泛使用。

在日本文化中,也有类似于“伯、仲、叔、季”这样的兄弟排名方式,被称为“长男、次男、三男、四男、五男,长女、次女、三女、四女、五女”。

在日本传统家庭中,家族继承和管理权通常都由长子来继承。因此,长子在家庭中享有特别的地位和待遇,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次子、三子等后生兄弟则通常会按照年龄依次排行,但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待遇要比长子低。

此外,日本家庭中还存在着“姐姐代理人”和“哥哥代理人”这样的概念。如果家庭中没有儿子,或者长子已经去世或不能担负家族继承和管理的责任,那么最大的女儿或次大的女儿就会被视为“姐姐代理人”,她将承担起代替长子的角色。同样地,如果家庭中只有一个儿子,那么他通常会被视为“哥哥代理人”,承担起家庭责任的重任。

总的来说,虽然不同文化中的兄弟姐妹排名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出了家庭、社会和文化中的特定价值观和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像“伯、仲、叔、季”这样的兄弟姐妹排名方式。但是,在一些西方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出生顺序也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待遇。

例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Walter Toma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家庭序列理论”,长子/长女通常会被视为家庭中最有责任感和最能胜任领导和管理角色的人,次子/次女则会寻求与长子/长女竞争,排行最小的则会寻求独立和个人自由。

此外,在一些欧洲贵族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地位也会根据父亲或母亲的社会地位来确定。例如,在英国王室中,目前的王储查尔斯就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长子,因此他将成为未来的国王,而他的弟弟安德鲁则排行第二,根据王室的传统,他的地位和待遇要比排行第三的弟弟爱德华高。

总的来说,虽然西方文化中没有类似于“伯、仲、叔、季”这样明确的兄弟姐妹排名方式,但兄弟姐妹的出生顺序和家族背景仍然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嗣子”和“祧子”是什么意思?

在老家谱上有时有时会看到嗣子、祧子、继子、养子这些称呼。有的人可能知道这些词的大概意思:那就是给别人做儿子。但如果简单地说给别人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