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乡下出生和生活,为什么皇族世谱里还有他?他自己编的吧?
古代对世谱,族谱是很重视的,尤其是皇族或有名望的,一般百姓都不会遗漏自己家人,更何况皇族后裔。刘备受推恩令影响,到他这一代已经没有什么资产和封地了,但这一支家族在当时应该是受尊重的,皇族世谱没有漏下他很正常。刘备从出来闯江湖,都是一个人,后期有了地盘,一个宗亲子侄或者沾亲带故的人都没有过来投奔他,难道刘备从小到大几十年来就一个人过来的,曹操孙权其他人,混到发达了,都会有一些亲戚同乡过来投奔,刘备自始至终都没见一个同乡亲戚过来投奔他,不觉得奇怪。
刘备的身份就好比现在的流量明星,名与实符不符合不重要,关健是有流量有粉丝就行。刘备祖父:刘雄,被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父亲:刘弘,东汉末年官吏。刘备少年拜卢植为师长期在洛阳学习,贫家农夫是没有这个财力的。另外张屠夫不是现在菜市场卖肉的,当时叫豪强,类似现在一个地方一霸,扫黑除恶的对像。关二哥是游侠,类似于西汉郭解一样人物,只是犯了人命到处流浪。这三人都不是真正的底层草根。
古代讲究门第,刘备是汉室后裔我觉得是真的,刘备家族在当地也算是名门望族,只是刘备父亲死得早,孤儿寡母的所以才显得破落了,但是他的叔父还是送他拜当时大儒卢植为师,没点背景怎么拜?
三国志里从来没有说过刘备逢人就说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都是三国演义里面瞎编的,偏向曹魏政权的陈寿都没否认过刘备的身份。南北朝之前,世家大族家谱都是官修谱,每个县都有修谱官。这是因为当时没有科举制,官员都是出至士族,普通寒门子弟是当不了官的。为了防止寒门子弟冒名士族,所以士族的家谱都是官修谱,刘备属于皇族后裔都会有官修家谱,在当时家谱具有现在身份证的功能,同时有鉴别士族与寒族的功能,因此在当时是无法冒充皇族的,过不了官修家谱的关,一旦冒充会被杀头的。
所以在当时自报家门是不能乱说的,因此刘备敢自报皇族那肯定就是皇族。大家可能要问为啥现在刘氏家谱世系有点混乱,感觉不可信。那是因为南北朝后五胡乱华官修家谱丧失殆尽,后来逐渐兴起科举制,官员不再唯一从士族中选拔,士族至此没落,官修家谱失去意义,所以南北朝后就不再官修家谱。同时五胡乱华造成了中国家谱第一次全面大断层,现今全国各姓真实家谱很难追溯到南北朝之前,即使有南北朝之前记载也是混乱嫁接的结果。这就是为啥现今刘备后裔的刘氏家谱有点混乱无法准确证实刘备身份的原因。
现在小孩子起名字两个字或者怎么洋气怎么来,我们起名字都是三个字,中间一个字必须是自己族谱的辈分。刘备家谱有个问题,他祖上每一个爵位名称一致,貌似祖上一直没出继承爵位的主,可是既然一直没继承爵位,可为什么连着十几代都是侯爵呢?都是侯爵还好说,可为什么后面的地名会经常会比之前看着要大。人家刘秀家在西汉没灭就混到县令,都是汉景子孙,凭什么你刘备祖先就能混到东汉中期才掉到县令,还是子孙数量巨多的中山胜王后代。
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三国演义里刘备祖宗的名字存疑,因为有人统计过,如果他的宗谱辈分不差的话,就不可能是大汉皇叔,甚至比汉献帝还小两三代。老罗把刘备祖宗几代恰好对应汉朝皇帝几代,可能忽略了兄弟继承。
实打实的说刘备应该是汉皇后裔,只不过他这个后裔太普通了,刘胜一百多个儿子,到刘备那时光刘胜这支都几万了,更别说刘姓其它后代了,史上也就微微提了一下他是刘胜的后代,并没有像演义那样宣扬,因为年代久远而且根本微不足道,就好比我说我是伏羲、黄帝炎帝的后代,听起来挺高贵的,其实特么十几亿人谁不是他们的后代?后面添加上说他是皇叔只不过凸出他的合法性,树立蜀汉正统的观念,是统治者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就好比拔高关羽是一个道理。
大概意思就是刘备少年时上学,游历,混的都是贵族圈子。刘备的老师也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人。一般人当不了他的学生 。而且刘备还有钱上学,收马仔呢。那个时代没有一定资产根本上不起学 。刘备落魄了,但是刘氏宗族还有人资助他。所以他的身份是真的。也有一种可能,刘备的皇族身份是假的,但汉献帝为了给曹操多树立一个敌人,从而帮助自己夺权,才承认他的身份。如果是在盛世,汉献帝大权独揽,怎么可能称呼刘备为皇叔。
刘备的身份最次也是农民,织席贩履并不代表是工匠和商贩的身份,农民的工作和生产不光是种植粮食,小手工业、集市贸易、建房打工自古以来都是农民经济来源和生活收入的一大部分属于小农经济不属于资本商贸经济,古代士农是国民上民,工商是隶民贱民,这里的工商并不是指所有手工业者或者工匠和农产品贸易的人,而是指依附官宦和地主家的奴隶仆人、衙门差役、城市工匠、务工出卖劳动力、手艺人和没有籍贯户口生产住地不稳定一生飘泊四处资本商贸赚取利润的大小商贾商贩这些人被视为贱民不能读书应试和做官的,就好比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业户口的人不能参加国有和全民公有单位企业和国家机关等非农业性的招工和聘用一样,现在是士商兵工农。
中山靖王是西汉的,经历过王莽乱政,后面是刘秀称帝,皇室族谱以刘秀这支为主,哪有那么多侯爵给中山靖王之后?不过据有人考证有一大批不是刘邦系的刘氏y染色体,中山靖王有可能不是刘邦的后代,不过这个咱不专业,真真假假也没什么,刘备从布衣到割据一方非常厉害这是事实。
刘备是汉朝宗亲八成是真的,因为那时候刘氏宗亲繁衍的太多了,混得好的贼好,混的差的跟平民没区别。虽然说古代没有现在的身份证也没有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什么的,但你祖上是谁这些当地都会有户籍记录的。而且刘备从小师从卢植,这些都假不了的。
皇族身份应该是真的,刘备祖上都是有爵位的,而且刘备不是一个人,刘备是有宗族的,这种事情他不敢做了,做了全族人掉脑袋,而且刘备少年游学,师从卢植,同学是公孙瓒,说明刘备家族还是有实力的。
刘备的爷爷是县令,叔叔也是,他们都是靠皇族身份当的。另外,当地大族组织武装的时候,刘备这个屌丝也是靠了皇族身份当的头目。至于张飞关羽,是在战斗中表现出彩,被刘备提拔出来的,并非一眼就看出是将才。
星期四下午,学校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电教室观看**《小兵张嘎》,这部**主要是讲张嘎子从小就没有爸爸妈妈,他跟着奶奶生活,后来奶奶被日本人害死了,他的嘎子就成了孤儿。于是,嘎子决定加入八路军的队伍,打鬼子去,为奶奶报仇。加入队伍后,嘎子用区队长给他的木头枪缴获了一把真枪,还捉住了一个汉奸。打仗时,嘎子被敌人打伤了屁股,还被鬼子捉住了。当八路军炸日本人的炮楼时,嘎子在那儿放火,后来八路军打胜了仗,救回了老钟叔,嘎子还佩了真枪当上了侦查员,为奶奶报了仇。
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后,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是抗日英雄通过艰苦的战争和大无畏精神,取得革命胜利,才换来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我一定要学习小兵张嘎机智勇敢的精神,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争光。
**《小兵张嘎》观后感300字
你们还记得为八路军,为祖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嘎子吗?可能你们已经忘记了,可对于我来说,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啊!
以前,嘎子和奶奶在乡下玩耍着,过着无忧无虑,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日本鬼子来袭击他们的家园,眼看着被破坏的家园,嘎子就勇敢地站出来加入了八路军。凭他的机智,聪明,勇敢的与敌人战斗到底!多次完成了任务,真不愧是八路小战士啊!
看完了这部**,我要像嘎子学习,不管多么困难,多么辛苦,我一定要勇敢地面对!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一定要坚强!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加油!!!
观《小兵张嘎》有感
当我看完《小兵张嘎》这部爱国主义**时,我被主人小嘎子的爱国精神感动了。
一提起小兵张嘎,大家一定都非常的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们佩服。因为嘎子的奶奶被小鬼子给杀死了,所以他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他在部队里帮助老罗叔和区队长完成了许多任务。有一次因为他和一个农民家的孩子比赛摔跤,结果被区队长软禁。他是多么的可爱啊!嘎子打鬼子非常心切,总是让区队长去端了小鬼子的老家,他是多
感动!
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谁不曾有过欢乐的童年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觉得是一种幸福吗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后,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我对他充满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他小时候生活很苦,但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有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嘎子的爱国热情、机敏、滑稽、幽默、可爱、坚强不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我思绪万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龙腾虎跃今胜昔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鲁迅先生说过:“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柴,而结果往往是一小块。”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会,我们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是充满希望的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祖国方兴未艾的改革大潮中,一切要通过实践去摸索,去开创。这就是新一代建设者的精神。我们要像张嘎那样,做生活的强者,争做祖国的有用人才。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为祖国的持久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首先魏延没有造反,是诬陷,脑后反骨那是罗贯中给他按上的,杨义才是真正的造反的人
魏延是投降过来的不错,可是马超也是投降的,张辽也投降曹操,这在乱世再正常不过了,
悲哀~一群被演义毁了的孩子们,就因为魏延和诸葛政见不同就诋毁他?魏延弱智?
魏延指挥一帮被打烂建制的少数民族都能把魏军打的满地找牙~你能?魏延子午谷奇袭计划简直可以和孙武的柏举之战,韩信的暗度陈仓相提并论,只是诸葛诸葛村夫没有那样的胆识不敢用他的计策,否则天下早就是蜀国的了,魏延守卫汉中,曹魏根本不敢来犯,既是是魏延死后,王平延续魏延的方法也大败魏军,就是那个姜维,非要改,结果呢?汉中失守,也从侧面看出魏延的军事才华高于姜维,刘备的识人眼光高于诸葛~
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见《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和"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是愚蠢?还是弱智?
杨仪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也可以看出杨义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就他还去说魏延造反?
《三国志·姜维传》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维守汉中,他认为魏延的军事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改变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驻军撤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盆地内部的做法,并认为此乃“殄敌之术也”可见魏延的方法是可以守住汉中的三国志和姜维都这么认为~
刘备讨伐平定了汉中以后,曾经考虑这么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派一个经验丰富,作战 勇猛的名将来镇守。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个角色非张飞莫属了,刘备统共哥仨,自己守西 川,关羽守荆州,汉中理所当然要给张飞。张飞呢,也真的就这样认为的,拉开架势就 准备上任了。结果呢,刘备宣布汉中太守是魏延!整个大军都惊呆了。 在任命仪式 上,刘备郑重的问魏:“你打算怎么守我的汉中?”,魏脖子一梗,硬生生的回答: “曹操如果亲自带着全天下的兵马来进攻,那我就利用城池和险要来抗拒。如果只是偏 将带领十万人马来骚扰,我就打开城门迎战,全部歼灭了 他!“刘备大乐。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南中一带作战回到成都,刚刚落下脚,兵 马还没有来地及休整。魏国的大将郭淮和费耀就进攻凉州的羌人,破坏羌人和蜀汉的联 盟。这个时候诸葛亮对魏延说:”我没有多余的兵给你,你带着汉中现有的兵去解救羌 人吧。“魏延一笑:”还要动用国家的兵马干什么?我带着一队亲兵,指挥着羌人就能 干败这帮杂碎。“于是带着少量轻锐亲兵兵秘密的潜进了羌部,指挥着一帮被打烂了建 制的少数民族兵马在阳溪一带大破魏兵看看魏延的指挥能力!“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闻之大悦。能取代张飞镇守汉中,足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数十年来,魏延镇守的汉中,一直是魏人不可逾越的障碍,颇具戏剧性的是,魏延冤死后,邓艾、钟会的大军从这里轻松进入了成都。
罗贯中为什么会在《三国演义》中“尊蜀汉贬曹魏”?——从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起
一,希望今人能认识到“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这三部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
昨天晚上,吵闹了许久的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安徽卫视播出了,随后,安徽卫视还安排了一帮电视人去说三道四这部新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
虽然新版三国演义的编导一再强调说,本次的新版的三国演义是“整容不改性”,意思是说,新三国演义电视剧并不打算去改变原著“尊刘贬曹”的价值观,
也不打算为曹操翻案,他们只是对人物的描写有所改变,还曹操本来的雄才大略面目而已。尽管目前这部新版三国演义只播出了前两集,但是,任何还有点文学修养的人都已经通过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一、二集看清楚了该电视剧的价值观倾向了。这就是,该剧已经颠覆了《三国演义》的原著了,已经在事实上改变了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尊蜀汉贬曹魏”的价值观了。
不知道新版三国演义的编导们是否知道自然科技的机械工艺中有个理论上的“三点定位”法则和实际操作中的“两点定位”法则?其实,人文社会学科,特别是历史文学这种作品,其中的理论“三点定位”和实际操作的“两点定位”法则也是表达得非常充分的。那么,什么是“三、两点定位法则”呢?如果从科技的角度上说,物体的动静和其时空位置,往往是由立体世界的X、Y、Z三个坐标去确定的,所以,立体世界中,只要定位了X、Y、Z这三个轴线坐标位置,那么,这个物体就被相对静止的定位了。而在平面世界中,因为平面世界是X、Y两个坐标系,所以,平面世界中,只需要东西和南北的两点就可以定位物体的静止位置。
相比之下,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特别是文学领域,也有个“三、两点定位”法则,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动机、语言,行动”这三个人文坐标。这个人文学科中的“动机、语言、行动”的三点定位原则,早在春秋孔子时代,就已被中国古人发现了,比如,孔子就说过:“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见《论语》)
孔子这里所说的“志,言,行”,就是人文学科领域中的“动机,语言,行动”的三点定位法则。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和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如何分别定位曹操这个人的呢?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第四回是这样描述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其说:“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正是: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
从以上原著《三国演义》对曹操和陈宫杀人这件故事的描述上看,最先起疑心和杀人动机的,是曹操,最先说要先发制人的也是曹操,虽然杀人是曹操和陈宫二人共同所为,但是,陈宫知错即改,曹操却因为他持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价值观,而滥杀无辜,最后,作者评论说曹操是个“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这样,原著《三国演义》开篇就定位了曹操的奸雄形象了。
而昨天晚上播出的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是怎么样去表达以上这场故事和表达该电视剧编导的价值观的呢?在新版三国演义的二集后半部中,是陈宫先起疑心,他摇醒了酣睡的曹操,然后,陈宫又把自己的疑心传播给曹操,这样,曹操才与陈宫一起杀人的。这样的改动,就彻底改变了原著《三国演义》对曹操的三点定位原则了,好像是陈宫先起了杀害无辜的动机和说出了应该先发制人的语言。因此,这部戏,笔者已经不打算再往下观瞻了,因为,其编导已经明显改变了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价值观取向了,下面的几十集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和表演模式,笔者不看也都知道了。
今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的三部古典名著的文学价值!笔者认为,当今人类世界上,历史战争文学的巅峰作品,当属《三国演义》;生活伦理情爱文学的巅峰作品,当属《红楼梦》;志怪文学的巅峰作品,当属《西游记》。这三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哲学、伦理、人文等价值内涵,恐怕比一般人想像的要深邃得多。笔者认为,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文学都难以超越这三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了。
我们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例,去说明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学,都各自有自己的套子,也就是自己传统和相对固定的文学表达程式,中国传统文学的套子,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相比之下,西方传统文学的套子,则是“男女爱情,血淋淋的战争,正义战胜邪恶”。
历史和历史文学,都是传播和表达道德伦理价值观的,这点,中国古人认识得非常清楚,比如,西汉史学家扬雄就一针见血指出过:“请问古。曰: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舆尸、血刃,皆所不为也。”(见《法言》)
唐朝的著名史学家刘知几也认同扬雄的这种对史学功能作用的判断,他说:“略外别内,掩恶扬善,《春秋》之义也。”(见《史通》)
大家知道,现实世界中,人们批判万事万物,都需要个标准,不成规矩,就无方圆。那么,中国古人评判历史、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善恶标准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和;生”这两个字!即,不管你是什么历史人物,也不管你生前的动机、语言和行为是什么,只要你违反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和平幸福与生存发展需要的这两个原则,那么,你就是“反动”天道的,因为,自然天道的本质,就是万事万物和谐生存的。
那么,人类社会中,谁最维护以上所说的“和;生”原则呢?当然是老百姓!老百姓天生爱好和平与幸福生活,天下没有一个真正的老百姓会喜欢争权夺利的战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所以,早在西汉时代,史学家扬雄就一语道破了这个人类历史是非的原则,他说:“众人’。曰:‘富贵生。’‘贤者’?曰:‘义。’‘圣人’?曰:‘神。’观乎贤人,则见众人;观乎圣人,则见贤人;观乎天地,则见圣人。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天下有三检:众人用家检,贤人用国检,圣人用天下检。”(见《法言》)
西汉史学家扬雄认为,圣人与老百姓的价值观是一样的,他们都崇尚个人、家庭和国家乃至于天下的共同富裕、和平和幸福,相比之下,那些“贤者”,也就是有自己利益小集团归属的士大夫们,他们看待历史社会和人物的标准,往往则是他们所服务的“国(即邦国和利益集团)”和“义(即某种利益集团遵循的政治意识形态)”。
那么,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其虽然是在描写战争历史,是在描写三国的战争演义,但是,作者罗贯中则一直在歌功颂德和平、幸福和人民生存发展的价值观,他是坚决反对奸诈和霸权的。而不管是历史上的真正的曹操,还是人民群众口头历史传说中的曹操,他千真万确就是个崇尚武力征服的霸权人物,并非是个倡导和平发展协商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元朝以降的中国戏剧舞台会将曹操描绘成为白脸奸雄的原因。
中国的三部古典名著,都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并非是仅仅在给人们讲述惊险、刺激的历史战争文学故事。比如,罗贯中如果对中国文化的正统问题没有事先非常深入的研究,如果他对中国历史没有深入研究,他是不可能著作出《三国演义》的;同理,吴承恩如果对中国道佛二家的修行、修真内涵和中国西部的自然地理、民俗没有深入研究,他也不可能著作出《西游记》;同理,曹雪芹如果对中国儒释道,特别是对中国道家和佛家的时空理论实践及其中国传统家庭的生活模式没有深入研究,他哪里写得出《红楼梦》呢?
中国的文学,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浅薄的,就是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说的稗史小故事,深邃的,则是中国哲学、艺术、人文的综合作品。说白了吧,文学犹如饮食,有小吃,有大餐,也有满汉全席;有苍蝇餐馆,也有富丽堂皇的大餐厅。搞文学,很容易,什么人,只要你喜欢摆龙门阵,他都可以自我文学一下,但是,你要达到文学的巅峰,作者必须同时是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艺术家、民俗学家等的综合人物。
再说白点,学者和学术,就像是在开蔬菜店堂、米粮店堂、修建筑;学者虽然可以开出非常丰富的学问殿堂,但是,学者,归根结底就是贩卖原材料的,或者是修精神文化大厦的。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学术作品,至今为止,就只有两部精神文化大厦,一是《易经》,二是《太玄》,其他的人文学术作品,都不能够说是精神文化大厦。文学领域,你也可以开各式各样的小吃店,但是,你要建设出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
巅峰作品,则犹如在在开满汉大餐馆了!
其实,笔者一向认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需要看太多的书,你只要看懂了《易经》、《太玄》、《汉书》、《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六部书籍,然后,你再背起背包行走大半个中国,特别是走走中国西部,那就足够了!只可惜的是,自古以来,还没有谁敢妄言说他看懂了这六部典籍了,也没有人敢说他已经走完过中国西部了。
二,《三国演义》为什么会“尊蜀汉贬曹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信史与历史文学,不是一回事情,但是,由于文学与历史故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历史与历史文学常常会搞糊涂人,许多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历史文学当成为历史故事本身去看待,这样,才产生了一些人要为“白脸曹操”翻案的闹剧来。其实,关于曹操是什么样
历史人物,自有《三国志》去作为依据,但是,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倾向。这个问题,需要今人区分清楚。
中国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有明确的“尊蜀汉贬曹魏”的价值观,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但是,为什么《三国演义》会有“尊蜀汉贬曹魏”的价值观,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这个问题,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其中的意味,非常渊源古老和深长!
任何伟大的作品,一定都与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文化心态有直接相关,《三国演义》也如此。罗贯中(生卒于约1300年——约1400年之间)是在元末明初所著作的《三国演义》,这段历史时间,不仅仅天下动乱甚多,而且,因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有歧视汉人和汉文化的问现实问题,因此,罗贯中生活的年代,如何捍卫中国汉文明文化道统的问题,再次被许多中国文人重视。这就是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寻根和赞扬中国本土中的汉文明文化道统的书籍。今人明白《三国演义》的这一历史文化背景,非常重要!
罗贯中,据说是山西人,也有说其是江浙人,而根据《罗氏家谱》及罗氏祖茔墓碑之记载看,其先祖又为四川成都府人。其实,罗贯中究竟是哪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价值观,几乎就是朱熹《朱子语类》的许多思想的翻版。这就是说,如果今人没有阅读过《朱子语类》,你几乎无法理解为什么罗贯中著作的《三国演义》会有“尊蜀汉贬曹魏”的历史思想价值观!
因为《朱子语类》论述历史人事和三国评论甚多,下面,笔者选择其中的一段来说明南宋朱熹与学生关于中国文明文化正统问题的论述:其说:
问:“‘正统’之说,自三代以下,如汉唐亦未纯乎正统,乃变中之正者;如秦西晋隋,则统而不正者;如蜀东晋,则正而不统者。”曰:“何必恁地论!只天下为一,诸侯朝觐狱讼皆归,便是得正统。其有正不正,又是随他做,如何恁地论!有始不得正统,而后方得者,是正统之始;有始得正统,而后不得者,是正统之余。如秦初犹未得正统,及始皇并天下,方始得正统。晋初亦未得正统,自泰康以后,方始得正统。隋初亦未得正统,自灭陈后,方得正统。如本朝至太宗并了太原,方是得正统。又有无统时:如三国南北五代,皆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统。义刚录作:“此时便是无统。”某尝作通鉴纲目,有
‘无统’之说。此书今未及修,后之君子必有取焉。温公只要编年号相续,此等处,须把一个书‘帝’、书‘
崩’,而余书‘主’、书‘殂’。既不是他臣子,又不是他史官,只如旁人立看一般,何故作此尊奉之态?此等处,合只书甲子,而附注年号于其下,如魏黄初几年,蜀章武几年,吴青龙几年之类,方为是。”又问:“
南轩谓汉后当以蜀汉年号继之,此说如何?”曰:“如此亦得。他亦以蜀汉是正统之余,如东晋,亦是正统之余也。”问:“东周如何?”曰:“必竟周是天子。”
问:“唐后来多藩镇割据,义刚录云:
“唐末天子不能有其土地,亦可谓正统之余否?”则如何?”曰:“唐之天下甚阔,所不服者,只河北数镇之地而已。”义刚录云:“
安得谓不能有其土地!”淳。义刚同。
温公通鉴以魏为主,故书“蜀丞相亮寇”何地,从魏志也,其理都错。某所作纲目以蜀为主。后刘聪石勒诸人,皆晋之故臣,故东晋以君临之。至宋后魏诸国,则两朝平书之,不主一边。年号只书甲子。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问:“何以主在正统?”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大雅。
问:“宋齐梁陈正统如何书?”曰:“自古亦有无统时。如周亡之后,秦未帝之前,自是无所统属底道理。南北亦只是并书。”又问:“东晋如何书?”曰:
“宋齐如何比得东晋!”又问:“三国如何书?”曰:
“以蜀为正。蜀亡之后,无多年便是西晋。中国亦权以魏为正。”又问:“后唐亦可以继唐否?”曰:“如何继得!”赐。
纲目于无正统处,并书之,不相主客。通鉴于无统处,须立一个为主。某又参取史法之善者:如权臣擅命,多书以某人为某王某公。范晔却书“曹操自立为‘
魏公’”。纲目亦用此例。方子。 (《朱子语类·通鉴纲目》)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后期人,朱熹生活的年代,当时的宋王朝国势甚微,西夏、辽、金、蒙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势力甚大,自以为自己代表了中国文明文化正统的南宋当时是岌岌可危,这是使得朱熹刻意去著作《资治通鉴纲目》的原因。当时的朱熹力图去矫正温公(司马光)等人的错误历史价值观,试图从理论上去论述中国汉文明文化的正统源流。《朱子语类》是朱熹生前与学生的对话集,其正式出版问世,是在朱熹死亡以后由他的学生和崇拜者整理于1270年。由于朱熹在晚年曾经得罪权贵,他的思想和著作被打成了“伪学”,类似于今人所说的异端邪说,所以,朱熹晚年和他死亡之初,他所构建的许多思想,都不被人重视。但是,由于当时的金王朝也崇尚孔孟等汉文化,金人也普遍崇拜孔儒,甚至朱熹本人也甚为金王朝官方和金王朝文人们所推崇,所以,朱熹死亡以后,原来弹劾他的高官韩侂胄因犯事被诛,曾经当过朱熹的学生的宋宁宗就联想到朱熹被贬与韩侂胄直接有关,这样,宋宁宗就在朱熹死亡多年后给朱熹平反昭雪了,朱熹也因此被重新封为了“信国公”,后又改封“徽国公”。1241年,宋理宗见学子们对朱熹学说越来越感兴趣,他便下达找诏令宣布说朱熹从祀孔庙,这,就是当时文人名誉上的最高荣耀,这样,朱熹在死亡之后的地位就上大大升了。1363年,元顺帝出于国家各民族一统的政治需要而追封朱熹为齐国公;清朝同样出于国家意识形态一统的政治需要,而在康熙51年,将朱熹被升配孔庙十哲,朱熹地位在清朝达到了高峰。
大家看清楚了吧,罗贯中,就生长在朱熹的地位和朱熹的学术思想逐步处于被抬高的历史年代之中。当然,元朝官方抬高朱熹,是想利用朱熹理学中的为君主服务的思想成果,但是,罗贯中这种民间文人所看到的,则是朱熹著作中的关于中国汉文明文化谁为正统的理论,因为,这在元朝时代,涉及到了一个中国汉民族的保种保族的重大问题了。
什么是“正统”问题呢?如果说起来,这个问题,早在唐朝时代就已经被提出来了,甚至,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被提出来了,甚至,这个关于中国文明文化的正统问题,已经成为了南北朝以降中国文人共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了。
南北朝时代,西域的佛教文化大势东进,有逼迫中国本土文化让位的态势,因此,在南北朝300余年之中,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存在着道佛之争,也就是存在着是老子化胡,还是佛化老子的争论。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唐朝后期,著名的唐朝韩愈的《谏佛骨表》,就是这样的事件的延续。而史载的南齐时代的太学博士颜欢的故事,也表达了当时的文人们的这种思想文化冲突,其记载说:“欢答曰:案道经之作,著自西周,佛经之来,始乎东汉,年逾八百,代悬数十。若谓黄老虽久,而滥在释前,是吕尚盗陈恒之齐,刘季窃王莽之汉也。经云,戎气强犷,乃复略人颊车邪?又夷俗长跽,法与华异,翘左跂右,全是蹲踞。故周公禁之于前,仲尼戒之于后。又舟以济川,车以征陆。佛起于戎,岂非戎俗素恶邪?道出于华,岂非华风本善邪?今华风既变,恶同戎狄,佛来破之,良有以矣。佛道实贵,故戒业可遵;戎俗实贱,故言貌可弃。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云于翦落之徒,全是胡人,国有旧风,法不可变。”(《南齐书·高逸传·顾欢》)
由此可见,早在南北朝时代,就有许多中国文人认为,中国本土可以接受外来的佛教文化,但是,中国人还是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坚持自己的民族习惯,否则,中国人就有亡国亡族的问题。由此可见,这个关于谁是中国汉文明文化正统的争论之中,潜藏着中华民族的保国保种的天大问题。
宋朝开国以后,曾经在1080年——1100年发生过一次著名的“蜀洛党争”事件,所谓的“蜀洛党争”,是以苏东坡为首的朝廷蜀党与以程颐为首的洛党发生的因为各自许多学术思想不同而导致的两个学派和两个朝廷党派的对立冲突事件。严格说,这场党争,二程代表是孔儒正统,而一向作风飘逸的苏东坡则是反程颐等人的孔儒正统之说的,这样的“蜀洛党争”自然会涉及一些历史价值观的问题,苏东坡赞成他的老师欧阳修的许多观点,他的许多历史观与程颐的历史观发生了冲突,比如,苏轼就一反儒生们普遍痛恨秦始皇的看法而认为“始皇、宣帝(汉宣帝)皆英主”(《始皇论》)。同时,苏轼一反自三国以来人们对蜀汉文化文明正统的推崇,而对统一了中国的曹魏大加赞赏,他甚至对大胆进行平民主义倾向改革的王莽也非常的推崇,这就是说,苏轼经常对历史上的一些“篡君”者的评价甚高,显然,这和苏东坡个人不太深入的历史学养有关系。苏轼认为:“正统者,名之所焉而已。名之所在而不能有益乎其人,而后名轻。名轻而后实重。吾欲重天下之实,于是始乎轻视正统。”(《后正统论三首》)
苏轼这样的以历史实际成就去评论人物是非和历史正统与否的观念,在程颐看来,当属叛逆之见,程颐曾经愤怒说到:“蜀志在兴复汉室,则正也!……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遗书》卷18)
程颐生前一直对过于开化兴胡风的唐太宗有谴责,两人经常在这样的人才观和历史观上发生冲突。由此可见,蜀洛党争,的确在重大的历史观上有水火不容之处,象这样的截然对立的历史学观,是很难以调和的。
苏东坡的“正统”理论非常明确,就是他认为,谁统一了天下,谁就是正统,这个观点,明显来自于他的老师欧阳修,甚至也是当时的史学家司马光的观点,比如,苏东坡就说:“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后正统论》)综上所述,可知,汉王朝400余年,即使是曹操成为一代权臣和已经在今河南许昌建立了魏王宫的东汉末期,荀悦等文化人还是通过自己是著作清晰表达出了汉文明文化的起源论观点,在荀悦等人看来,中国汉文明文化的源流,是来自于伏羲、颛顼、夏、周、秦道统,而不是来自于今河南、河北、江苏北部一代的殷商道统。这就是说,汉王朝时代,中国文化人就已经搞明白了中国大一统的国家中的确存在着两个大的文化板块,一个是西部的夏、周、秦、蜀汉道统,一个是中国东北部的殷商文化道统。虽然汉文明文化也认可殷商文明文化是中国文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从汉国家文化的正统的角度上看,当时的人们是认可中国西部文明文化才是中国正统的文明文化道统的。
是罗贯中。
罗贯中
编辑
[luó guàn zhōng]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还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1]
目录
1生平经历
2主要作品
3文学特点
4人物评价
5后世纪念
6争议
1生平经历
罗贯中(3张)
罗贯中始祖罗仲祥,原籍四川成都府人。五代后唐(公元924年~公元926年)时,仕为青州(今清徐县)仆射。因避水灾和战乱落户于清徐县城西郊白马山寺沟村。罗贯中父罗锦,曾任元代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司吏。 罗贯中成年后即离开故乡,外出漫游。他先在晋中和晋东南地区了解、收集关于五代时期梁晋交战的故事和传说,后离开山西到冀、鲁、豫交界的大名府、河南卫辉府、怀庆府、开封府、山东临清、东平一带活动,为他的小说创作收集素材。约公元1350年前后,罗贯中沿运河南下到了杭州曾创作了三个剧本。公元1353年,罗贯中投身张士诚起义军,结识了正在酝酿创作《江湖侠客传》(《水待传》底本原名)的施耐庵,并拜其为师。公元1363年,因张士诚拒绝部下劝谏,施耐庵等有识之士纷纷离去。罗贯中也经杭州到淳安等地考察了解当年方腊起义的遗迹。这之后的一个时期,他的足迹遍及江、浙、赣、皖四省广大地区,搜集三国时期东吴方面一些重要人物的故事传说。
清徐罗贯中铜像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社会生活逐渐安定。罗贯中先在江苏淮安住了一个时期,与施耐庵切磋小说创作。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施耐庵在淮安逝世。此后,罗贯中离别了客居二十多年的江南,带着未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施耐庵未竟的《江湖侠客传》书稿返回北方。他先取道汤阴县,凭吊了民族英雄岳飞,又来到与汤阴毗邻的浚县西北。他看到了黑山之麓,淇水之畔的许家沟背山依水,山青水秀,风景幽美,便在此隐居下来继续进行小说创作。在这里终于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许全传》两部不朽之作。[2]
大约在公元1385~1388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庐陵(今江西吉安)逝世。[3]
2主要作品
剧本
《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忠正孝子连环谏》
《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小说
《隋唐两朝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
《粉妆楼》
施耐庵合著《水浒传》
《三国演义》
《隋唐两朝志传》[4]
3文学特点
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对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且已经分卷分目,目录文字也很讲究。今见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他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除分回立目之外,他的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他的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他的作品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个性;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如此等等,都足以说明罗贯中的章回小说在中国的小说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也为明代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出现鼎盛的局面,发展得更为精致奠定了厚实的基础。[5]
4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著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种,后二种已佚去。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动机,一方面“无过于泄愤一时,取快四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民众,为说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材,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罗贯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6]。
5后世纪念
山东东平
山东东平纪念馆[7]
罗贯中纪念馆坐落于东平县城新区罗庄村,占地面积3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由曲阜古建筑学院设计,仿明代建筑风格而建,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主体建筑有贯中堂、水浒苑、三国苑、贯中居、罗园、碑廊等,纪念馆外建有南北两座罗贯中故里牌坊,北牌坊雕绘三国故事,南牌坊雕绘水浒故事。两座牌坊分别由著名学者冯其庸、欧阳中石题写坊名。两架牌坊均高166米,宽30米,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牌坊。
纪念馆主体建筑贯中堂为明代宫殿式风格,气势宏大,彰显罗贯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罗贯中铸铜坐像,高27米,重1吨,神态庄重深沉,气宇轩昂,栩栩如生。两侧对联“至圣尼山孔夫子,大贤东原罗贯中”,对罗贯中这位中国文化史的巨人给予了崇高的评价。[7]
河湾村
罗贯中故乡
河湾村在祁县是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全村有1400多人,全部为罗姓。66岁的罗作桩出自罗贯中后世二门,为罗贯中后裔19代孙;55岁的罗巨泉出自罗贯中后世四门,为19代孙;年龄最大的罗钟庭82岁,也为四门后人,19代孙;村支书罗雪梅,则是出自第五门,20代孙。 相传,村里原有少部分张姓人家,是元代末年张士诚的两个儿子。两人落户到河湾,认罗贯中为姨夫。在清代时,张姓人家全部迁到祁县境内的大贾村,另立神祇。[3]
罗家祠堂门面不大,门口两侧立柱上有着颜色还比较红的对联。走进祠堂院内,院子不很宽大,但很雅静。祠堂前有一棵树立于一侧,院子里顿时有了些许生机。进了祠堂,正面半腰下方摆满了牌位。这些牌位,最早从元代开始。再看两侧墙壁,是满壁的壁画,画的是祈雨图。房梁顶部那上面有字,有罗贯中全家当年对修建祠堂捐赠的记录,上面有“己身贯中”的字样,这说明当时罗贯中正在村中。[3]
罗贯中用过的砚台。这是一方由木盒装在里面的砚台,表面裹了一层厚厚的干墨渍,很难看出是哪一品类的砚台了。把砚台从盒子里取出,翻到背面,上面刻着几个字:“湖海置”,这行字的左侧有笔画很细的“时年十六”。罗贯中生前号为“湖海散人”,这里的“湖海”正好印证了“湖海散人”一说。[3]
罗贯中
故居书房院是一处规模不大的建筑物。门庭古朴,门檐突出,门楣上雕刻精湛。窗户的窗棂全部用木头雕刻而成,细致而有韵味。这些窗棂因年头太久而成为了古铜色,而且是生锈了的古铜色。整个院子呈四合院形制,中间院落空间不大,房上的瓦砾已经有许多残破处。[6]
罗贯中坟地在村边一块空着的耕地的中央,有一处蒿草丛生的突起部分,很难看出那是一块墓地。2001年1月已在福建省建阳市考亭村重建。[3]
罗氏族谱,即罗氏家谱和神祇。打开家谱,看到十二世祖罗五训,其妻刘氏,生一子名罗本,妻卢氏,所生五子,长子学财,次子学源,三子学茂,四子学盛,五子学来,分成五门。这份家谱是明代修订的,上面从三世祖开始,而世祖已失名。从明代的河湾村就有了关于罗姓家族人丁的记录,准确无误!打开那份神祇,有着和家谱相吻合的记录。神祇是明初遗物,虽然神祇有残破,但它是一种真实再现。山西省文物局国家授权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张颔在看了有关河湾罗氏族谱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后评价说:这些证据比清徐的家谱更有说服力,更能站得住脚。[3]
清徐纪念馆
罗贯中纪念馆是由
清徐罗贯中纪念馆[8]
清徐罗氏第二十一代传人罗二栋先生融资,于2000年建成的。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中隐山麓,清泉湖畔,与清徐三国城在一条中轴线上。占地四千五百平方米,青砖碧瓦,雕梁画栋,为仿明清时代的园林式建筑风格。主要建筑有山门、罗贯中石雕站像、主殿、厢房、曲廊、方亭、碧池、花园、玉带桥、九龙壁、麒麟吐玉书影壁等组成。院内种有松柏、竹林、绿篱、花坛、草坪等树木花卉,整体风格集古建筑风韵与现代园林艺术为一体,富丽而不失典雅,华丽而不失清幽,文华情趣,精雅别致,竹韵松风,花红草绿,匾额楹联无不清雅怡人,是一处求知探学、休生养性的幽雅之地。[3]
清徐罗贯中纪念馆
罗贯中纪念馆山门为仿古歇山式建筑。门前有一对青雕石狮。
门上悬挂有当代文化名人冯其庸先生手书“罗贯中纪念馆”匾额,山门前广场对面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五彩影壁,上嵌麒麟吐玉书琉璃浮雕。步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岗石雕罗贯中竖像。身高四米,其神态庄重深沉,两目炯炯凝视远方,气宇轩昂,栩栩如生。雕像台基高五米,三层汉白玉雕栏。大院中轴线有一塘碧水,清澈见底,鱼嬉其中,横跨碧池有一彩虹玉带桥,汉白玉栏杆上雕有八对石狮,形神各异,憨态可掬。庭院东西各有三间厢房,西厢房为中国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研究资料中心,内存各种罗贯中著作的版本以及各种有关书籍、论文资料,东厢房为罗贯中研究会办公及接待宾客所用,也是文人墨客品茗奕棋、撰文寻雅之所在。[3]
院内正厅为罗贯中纪念馆殿堂,其殿五楹,进深三间,明柱斗拱,彩绘飞梁,
殿门上正中悬挂有《文昭六合》金字横额,殿内正中是著名画家马泉所作罗贯中画像,墙壁上面是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影印件,殿堂内展品、文物琳琅满目,主要是有关罗贯中籍贯、生平的考证资料,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清徐罗氏家族繁衍发展史料,以及《罗氏家谱》、碑石、匾额等实物。[3]
走出纪念馆后山门,在正殿后壁上有高三米八、长十四米的彩色琉璃九龙壁浮雕,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九条蛟龙,造型古朴,体态雄健,形象生动,五彩斑谰,栩栩如生,蔚为壮观。[3]
6争议
籍贯争议
十种记载
诸葛亮
(一)《西湖游览志馀》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朝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二)《续文献通志》云:《水浒》罗贯中箸。字贯中,杭州人。
(三)《七修类稿》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州罗本贯中所编。
(四)《三国志传》万历本署,东原罗道本编次。
(五)《三遂平妖传》署:东原罗贯中编撰。
(六)《水浒志传评林》署: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辑。
(七)《水浒传》署:中原罗贯中编辑。
(八)《说唐全传》旧本署:庐陵罗本撰。
(九)《因树屋书影》云:《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
(十)《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9]
五种说法
五种说法分别为:杭州、庐陵、中原、东原、太原。最受关注的是杭州,东原、太原三说。[9] 杭州说:杭州地方学者赵宝峰的《赵宝峰文集》中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的名单中第十六位有个罗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认为罗本即罗贯中,但罗贯中曾参加过许多地方的政治活动不能以其中的一个地方便认定其正式籍贯。杭州一说不能成立。[9] 东原说出于明弘治六年庸愚子(蒋大器)先生,蒋大器认为在东原一代得书,把作者归为东原。东原说不可信,不能成立。[9] 太原说,来自《续录鬼薄》作者无名氏,经考证,作者为贾仲明。[9]
从罗贯中的作品在不同地点发现来分析,他曾走过许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迹,从而造成对他籍贯有多种说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当时,贾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范围很大,是那洲、那县人,贾仲明没有提出。但是从罗氏最集中的河湾村所发现的家谱,神纸、护梁签、墓穴、砚台、牌匾等,六大实证。可以说明罗贯中直属当时归太原管辖的祁县。[9]
刘备在乡下出生和生活,为什么皇族世谱里还有他?他自己编的吧?
本文2023-10-04 18:34: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