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孔庙的历史沿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南宗孔庙的历史沿革,第1张

民国初,北宗衍圣公孔令贻病卒京师,南宗五经博士孔庆仪扶榇(chèn,棺材)归鲁,至孔德成承袭后始还衢州。百年之后的1935年1月18日,国民政府明令废除一切封建爵位,任命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德成为奉祀官,孔德成先生后在台湾,任考试院院长,仍有着“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的称号,其子孔维益是奉祀官的预定继承人,可惜于1989年2月26日患心脏病逝世。台湾媒体认为,将来奉祀官的职位,将由孔德成的孙子、孔子78代孙孔垂长承袭。“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孔庆仪于1923年冬逝世,其子、孔子73代孙孔繁豪于1924年承袭奉祀官世职。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寇侵占东南大地,国民政府电令浙江省政府转移楷木圣像。奉祀官孔繁豪负像辗转浙南龙泉、庆元,将之供奉于庆元县大济村圣修堂。1944年10月,孔繁豪逝世,因膝下无子,立遗嘱:二房长子孔祥楷承袭“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这年,孔祥楷虚岁8岁,也是最后一任南宗奉祀官。末代奉祀官孔祥楷先生,曾任沈阳黄金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1993年,受衢州市人民政府之邀,南归故里,担任市长助理、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部长等职,肩负重振家业,为衢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任。

自孔端友至今,孔子嫡裔在衢已生息繁衍二十八代。南宋南迁在以衢州为中心的孔子后裔,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到元末明初,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人口众多的一个群体。但是,正如明朝弘治十八年(公元1488年)衢州知府沈杰所奏“衢州圣裔自孔洙让爵后,衣冠礼仪猥同氓庶(鄙陋得如同普通的老百姓一样)”。据徐映璞先生的《孔氏南宗考略》中《宋代名贤事迹考》记载,南宋152年,南宗出了26位名贤,其中,有24人为官,颇有政绩,1人治学,著书立说,1人从教,是明道书院山长,从政比例高达92%以上,从教者比例不到8%,不愧为名门世家,朝廷望族。元代《元代名贤事迹考》共记载了南宗孔氏名贤33人,其中为官11人,从教22人,元朝89年间,平均不到三年出一位名贤,南宗依然不愧为名门望族,但与南宋名贤相比,元代孔氏名贤从政比例明显下降,约占33%;从教比例明显上升,约占67%。到了明代,《明代名贤事迹考》共记载了南宗孔氏名贤37位,其中,从政者除孔彦绳复爵之后的五位五经博士官外,尚有11人,占总数比例约为30%,名贤档次有所下降,而且,明朝276年,约每七年才出一位名贤,比南宋、元朝时略见逊色。到了清及近代,《近代名贤事迹考》记载了南宗孔氏名贤32人,其中,为官者除8位世袭五经博士和1位奉祀官外,仅有3人,从教者也只有8人,非官非教者有16人,点总数比例50%,这个名贤档次更低,如把抗日战争中为逃避日寇奸*掳掠而死难的孔庆荃等人列为名贤,应该说是比较勉强的。就是这样,近代304(指清朝至民国37年)年,南宗只有32位名贤,约95年出1人,比起南宋、元朝、明朝来,显得格外逊色了。

孔子庙即孔庙,是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庙的类型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1、孔氏家庙 历史上中国有两座孔氏家庙。最早的孔氏家庙,就是现在称之为“国庙”的曲阜孔庙。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次年他的弟子将其居住的三间小屋改造成庙堂,由孔氏族人供奉之,其间经历了283年的家庙历史。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后,家庙开始向国庙过渡。第二座孔氏家庙就是宋室南渡后,在浙江衙州建立的孔氏南宗家庙。孔氏家庙分南宗和北宗,南庙和北庙。南宗南庙指孔子后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迁至浙江衡州而建立的衙州家庙。北宗指留在曲阜的孔氏族人孔瑶袭封衍圣公,称北宗。2、国庙 作为国庙性质的孔庙,全国只有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它们与“学校”没有关系,是专为封建帝王、地方官员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曲阜孔庙是中国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孔庙,北京孔庙是专为清代帝王祭孔的专用庙宇。国庙重在“国”字上,曲阜孔庙由中央政府委派孔氏衍圣公(朝廷命官)来管理,并由国家出资维修的专为祭祀孔子的国家级礼制性庙宇。北京孔庙也由朝廷命官来管理,祭祀人员往往是皇帝本人或政府主要官员。在古代中国,作为国庙性质的孔庙是国家的一种精神象征。 3、学庙 学庙或称庙学,在古代中国就是以办学为宗旨的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它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学庙重在“学”字。除作为国庙的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现曲阜孔府内家庙、衢州家庙这四座孔庙外,中国其他的孔庙都属学庙性质。包括历朝历代的京师太学或国子监。作为学庙的孔庙,它是一座古代儒学教育的殿堂。中国古代的正统官学是儒学。儒学是古代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支柱。具体表现为三大支柱:一是朝廷的治国理论;二是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三是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庙学宫。三者互为联系,互为因果。孔庙的历史沿革中国最早且至今规格最大的曲阜孔庙修建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据《左传·哀公十六年》,在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将曲阜的孔子故居三间辟为收藏他生前的衣冠琴车书等的场所,并派兵卒守护,一年四节予以祭祀,建筑规模和内容都非常简朴。到了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12月自淮南还途径鲁地时,亲自以太牢(猪牛羊三牲)之礼祭祀孔子,开创了帝王祭孔的先河。后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居于正统地位,于是祭孔活动也倍受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扩建孔庙之风随之兴起,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代的扩修,到了清代已发展到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殿宇466间。巍峨雄伟的大成殿与故宫的太和殿、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北魏孝明帝太和十三年(489年),在当时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了第一座位于京城的孔庙,然后各郡、县大力修庙祀孔。唐朝贞观四年(630年),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各地。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衍圣公孔端友奉孔子及夫人亓官氏画像南下,宋高宗赐其安居于浙江衢州,1253年建立孔氏家庙,即所谓“南宗孔庙”。蒙古元朝在平定西南完成统一后,大尊儒术,要以文来治理国家,14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袭历代旧典,命人在当时的都城北京修建宣圣庙。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京师正式修建孔子庙。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颁发“大成乐”专祀孔子。成化十三年(1477年),增祭孔乐舞为八佾,加笾、豆为十二,扩大规格祭祀孔子。清代更是尊崇孔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康熙皇帝亲自到曲阜孔庙行叩拜大礼,雍正时期破格准许只能是帝王宫殿建筑才能使用的**琉璃瓦用在各地的孔庙建筑之上。孔庙的建筑结构和礼制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各级的孔庙逐渐的分为礼制性庙宇和非礼制性庙宇,但凡列入国家祭典的孔庙都是礼制庙宇,孔子后代的家庙、孔子活动过的地方所建的纪念性庙宇、以及书院内的祭祀庙宇等是非礼制庙宇。所谓礼制庙宇,就是由国家的力量予以倡导和推行,它的建筑模式、体量、色调以及祭祀的内容、等级等等,都必须遵循国家认可的规范和准则。在孔庙系列中,太学国庙和曲阜祖庙处于最高等级,而府之庙学又高于县之庙学,但同为孔庙,无论级别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筑构成和祭祀活动上大体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则。从建筑上说,绝大多数孔庙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敬一亭、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布局大多是中轴分明,左右对称。从祭祀的角度说,孔庙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孔庙祭祀仪式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但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一套专用于孔庙的祭仪“释奠”。“释奠”又称“丁祭”,这种祭仪规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丁日举行。各地孔庙概述中国历代连续不断的尊孔崇儒,在明代,孔庙已有1560余座,清代孔庙有2000余座。这些孔庙分布于全国各地,至今保存尚好的还有数百座,截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全国大约建造了各级学校文庙1749所。现在遗存的文庙大约有509所,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约有60所,基本完整的约有109所,保存中心一组的约有53所,保存大成殿等零星建筑的约有287所。幸存下来的文庙和孔子庙大部分都被公布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市(州、盟)、县(旗)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曲阜孔子庙于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各地孔庙的保护利用上,完整或比较完整的文庙大部分被该做了博物馆,小部分被学校或其他单位占用,只有零星遗存的文庙多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孔庙的发展和未来孔庙本来就是最高的文化殿堂,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着文化艺术,每一座孔庙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其建筑、碑刻、礼器、乐器以及祭祀礼仪、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越来越重要,文化大国的形象也越来越重要,孔庙的功能也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孔庙的存在,体现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孔庙将承担着文化传承与教化、促进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双重功能。

孔子现在的后代有多少

现在的掌门人是:孔德成(1920—)是 孔子的第77代嫡传孙。

孔子第80代嫡长孙2006年元旦在台湾出生,“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前“考试院长”孔德成经过一个半月的考虑,为曾孙命名为孔佑仁。

10代人跨越266年

据媒体19日报道,由于“奉祀官”为世袭,孔家将于最近向“内政部”报告孔子第80代孙孔佑仁已诞生。

他在台大医院出生时重3400克,十分健康,孔家已于几天前向户籍地台北县新店户政事务所报了户口。

帝制时期,孔子家族嫡长孙(第46代)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起世袭爵位“衍圣公”。

第50代孔拯于金熙宗时(1142年)袭封“衍圣公”、60代是明成祖左右的孔承庆(早死未袭爵,追封)、70代是清雍正帝时的孔广(1731年),每十代相隔约300年。

孔佑仁的出生,距70代孔广袭爵有266年。

孔子家族现在第几代了

孔垂长,1974年出生在台湾, 孔子第79代嫡孙 ,末代衍圣公、台湾前“考试院长”孔德成之长孙。2009年9月28日在台湾举行的“中枢祭孔大典”仪式上,接替孔德成担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记得采纳啊 孔子家族现还有多少人?

据新华社电经过10年续修,新版《孔子世家谱》昨天在孔子的出生地山东曲阜孔庙举行颁谱仪式,标志着这部传承2500多年家谱第五次大修最终完成。  这部耗资千万元续修而成的新版《孔子世家谱》再次打破由其自己保持的世界最长家谱纪录,将续修前家谱记录在案的孔子后裔代数向后延续1代至83代,并将在册后裔人数从56万增加到约200万人。

孔子家谱辈分排序

家谱一、孔子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 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嘉、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壮、孔祥娜(南宗) -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 -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2008年) -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维益 -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垂长 -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佑仁 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子后人的辈份是怎么排的

孔子后人的辈份依次是: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扩展资料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 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既然这么说,朋友们感到疑惑也是很正常的,如果说曲阜的孔氏家庙里,现在世居的已经不是孔子嫡长,那么孔氏嫡长又在哪里呢?关于这点,我想借用清朝的兵部尚书李之芳曾说过的一句话来回答您:“孔氏之家庙者遍行天下,唯曲阜衢州耳。”其实孔门的嫡长后人都在浙江的衢州,至于他们为何会在衢州世代生息,这就不能不提起一段发生在宋朝的风烟往事了。

公元1128年,也就是建炎二年,宋朝第十位,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在扬州举行祭天大典。当时的衍圣公,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奉诏伴驾陪祭。偏巧这时金兵大举南进,淮扬凶险。倒霉的宋高宗只好带着一班大臣逃命到临安(今杭州)。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孔端友护驾有功,在临安安顿下来以后,宋高宗就赐孔家在衢州建家庙。言外之意,反正整个北方也沦陷了,孔圣人又是最讲究忠君与气节的。所以您身为衍圣公,一个孔氏的嫡长传人,也就没有必要回沦陷区去面对那些金人了,还是踏踏实实留在南方伴驾吧。

正是由于高宗时,孔氏家庙的南迁,让南宋时儒学的活动中心从北方转移到了江浙一带,并逐渐向更边远的南方地区渗透,对儒学在整个南方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象那个时期的大儒朱熹、陆九渊等人的治学活动,也都是以衢州为中心开展的。政治上的推崇,学术界的仰慕,再加上孔子嫡长传人的社会号召力,自然也让衢州孔庙的地位非比寻常,南宋时儒学的发展重心,也就自然而然地由北方倾斜到南方。衢州的孔府家庙中,一共沿袭传承了六代衍圣公,留在衢州的孔氏后代被人们称为孔子家庙的南宗。

等到了元朝立国的时候,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元世祖忽必烈虽然是游牧民族出身的帝王,但是也很敬重推崇孔子。忽必烈觉得,既然国都定在了北京,那么作为世袭衍圣公的孔子后人,最好是离我近一点,才能体现我尊师敬贤的帝王风范,所以这孔氏家庙怎么能留在南方呢?还是应该迁回故地曲阜去。

于是忽必烈就令孔氏南宗第53代嫡长孙孔洙,率族人从衢州北迁回曲阜奉祖。但孔洙以孝为先,不忍弃上五代衍圣公的坟墓,又不能违抗圣命。于是就回奏皇帝:自己愿将衍圣公爵位让给在曲阜的族弟。为了日后不起争端,南宗与朝廷约定:由曲阜北宗袭爵千年不易,如果日后南宗子孙为爵位挑起争端,则“置之重典,永不叙录”。

知道孔洙的决定后,忽必烈非常感动,盛赞孔洙“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就这样,孔子世袭的爵位又从衢州,重新回到了曲阜。也正是由于南宗的礼让,孔府家庙的政治地位和民间威望又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随着时间推移,也因为北宗孔庙的日益兴盛,南宗孔庙在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被淡化,社会地位江河日下,再加上战乱的影响,到明朝的时候,几乎已同“氓庶”。

后来也有一些衢州的地方官,以维护孔子正宗嫡传血脉为由,极力上书,为南宗孔庙和孔子的嫡长血脉争取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这些努力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到明朝时,也曾经恢复过南宗的爵位,但南宗在政治和民望上的影响力,却是再难以恢复到当年的盛况了。

明以后,虽然有着最为正统的血脉,但南宗的声势依然不可阻挡地日益衰微,以至于大多数后世之人,只知曲阜的北宗孔庙,而不知还有在衢州的,真正为孔氏嫡长后代的南宗孔庙,也就更加不了解孔氏南宗,曾经在历史上那么重要而辉煌地存在过。

孔洙让爵

南宋和金的长期割据和对峙,导致中国的长期分裂,也使得孔子裔孙南北隔离。这种同时并存两个宗子、两个衍圣公的分裂局面,长达150多年,但是积淀在中华民族深层的“大中华”“大一统”的思想,必然会促使分裂的中国,重新归于统一。

元世祖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发现了关于孔子世家的两个情况:其一,东平宣抚使姚枢起奏曰:“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代孙孔元措垄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袭爵”;其二,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六月,元兵攻下衢州时,发现衍圣公孔子五十二世孙孔洙仍然健在。为了维护中国的礼仪和传统,为了“大一统”的帝国昌盛,经过数年的调查和思考,元世祖明确了“孔子后,自宋南渡初,孔子的第四十七世孙孔端操第四子孔玠寓衢。……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一月,元世祖为统一孔子世家,下诏“江南衍圣公入觐,命归曲阜袭封。”这项决定完全符合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有利于孔裔分离归于统一。但是,在荣誉和利禄到来的时刻,江南衍圣公孔洙却怀着仁义的信念,以衢州有家庙,有五代先祖的陵墓以及年迈的老母为由,请求朝廷让他回归衢州,率已经南迁在江南的众多族人,继续在衢州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恳请皇上将衍圣公爵位赐予曲阜的族弟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请求,封孔洙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江学校事”,并且给他“护持陵庙的玺书”,对孔洙让爵的高尚品格,元世祖十分感慨地赞颂说:“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

元世祖的决策,造成了南迁的孔子后裔具有两重身份:一是仍然和过去一样,具有一整套的宗族组织系统,让了爵位的孔洙及其嫡长子孙,持有元世祖签发的“护持陵庙的玺书”,仍然是这个特殊人群的首领。这个特殊人群,仍然以衢州家庙为祭祀场所,进行着正常的礼仪活动。因此,南北两部分孔子后裔,虽然在元世祖的促使下互相认同了,但是孔子世家在实质上,仍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曲阜,一部分在衢州。

从孔洙让爵之后,南宗的正统地位被废除。元朝统治者为了避免孔氏南北两宗日后相互嫌隙而生争执,更不允许南宗背忘孔洙让爵之风,制订了《整治孔氏弟子违犯家规》的典章,修订了《孔氏南宗家规》,立有“遵制典”“端教源”“示劝惩”“防冒姓”“严诡寄”“守祀田”“责报本”等条款,“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置之重典,永有叙录。”如此种种,格外严厉。这样,南宗的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宗室逐渐衰败。他们的衣冠礼仪如同平民;祭田须纳课税,家庙无力维修;族人难入仕途,只能沉浮于书院山长和儒学教谕之中。据《衢州东隅老执结为孔彦绳实系南宗嫡宗孙乞分豁祭田粮额事》记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因有民人王希达随母改嫁来家(南宗家庙),相依住过,冒投同籍,本人为事累及,前田抄没入官,改科重粮壹佰贰拾陆石零,以致子孙办理纳艰难,岁租不敷……”这种日见困苦的岁月,南宗世家经历了六代200余年。孔彦绳尚且如此,其他南宗孔裔更趋穷困潦倒,还有能力培养人才吗?这样,应该说,孔洙让爵是南宗中衰的主要原因。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思想学家,教育学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力,那么2019年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多少周年呢?后世又是怎样纪念孔子的呢?

问:2019年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多少周年?

 答:2019年是孔子诞辰纪念日2570周年。

 孔子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后世纪念

祭祀

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当时的政权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到东汉,才正式把孔子作为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

 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学官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成为公神以后,儒者们的宗教地位也相应提高。唐代为孔子设立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释儒经有重大贡献的儒者,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

 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回、曾参、子思和孟轲。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贤,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而后来的儒者,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

 孔庙

孔庙即孔子庙,是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自汉代以后,各地祭孔活动延续不断,在各地逐渐建成孔庙。其中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的孔庙为本庙,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初建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9年),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为孔庙的本庙。本庙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12月,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南宗孔庙

南宗孔庙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位于浙江衢州市区府山街道新桥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建炎初年,北方已被金人占领,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及其叔父孔传决定带一部分族人及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和圣像碑两件宝物南渡,孔子世家宗室南迁衢州之后,无庙奉祀先祖。他们请南宋朝廷,鼎建家庙,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拨款建造孔庙。但这座家庙,毁于元兵之后。留下的这座家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孔庙,孔府及后花园,思鲁阁三部分组成。大部分建筑仿照曲阜孔庙,唯思鲁阁为首创,是为告诫孔氏子孙不忘故里。思鲁阁是南宗孔氏子孙为表达他们思念山东曲阜和家人而精心设计建造的。

 孔林

孔林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至圣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它是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孔府

孔府位于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子孙的府第,即衍圣公府。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拓广,道光十八年(1838年)扩修。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内宅七座楼房。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现保存良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孔府占地75万平方米,九进院落,楼房厅堂463间。三路布局,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五间等,最后为花园。东路为东学,有家庙、慕恩堂等。西路为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等。

 祠堂

孔子还乡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孔子祖先为春秋时期宋国人,其祖居地及祖坟仍在此地。

周僖王二年(公元前680年),宋国发生内乱,孔子曾祖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孔子成人以后知晓夏邑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时常回夏邑祭祖省墓。于是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

孔子还乡祠始建于唐初,其形制仿文庙,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碑林等。宋真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由曲阜到此定居,对孔子还乡祠修复扩建。金代,又立杏坛碑于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崇圣祠。

南宗孔庙的历史沿革

民国初,北宗衍圣公孔令贻病卒京师,南宗五经博士孔庆仪扶榇(chèn,棺材)归鲁,至孔德成承袭后始还衢州。百年之后的1935年1月18日,国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