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峪村位于哪个市
峨峪村位于莱城东北30公里、和庄乡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博(山)徐(州)公路东侧。地处山区,三面环山,北靠和庄村,南邻上佛羊村,东与西平州村接壤,西北与普通村交界,558口人,耕地395亩。
据《崔氏家谱》记载,明朝天启年间,焦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因址在山峪中,周围群山巍峨,故名峨峪。另据村中关帝庙碑文记载:“邑县东北去城七十里庄名恶峪。”村中风俗淳朴,物美,遂将“恶峪”改写成“峨峪”。从此,勤劳、智慧、淳朴的峨峪人就繁衍生息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村中仲姓居住尚早,后来焦姓迁此建村。现村中居有7姓,郭、陈最多,焦、闫次之,宋、仲、王偏少。
峨峪村作为行政村,不同时期隶属也不尽相同,据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杓山保•峨峪”。1941年5月莱芜三县分治,撤乡划小区。原六区的三个镇石马、和庄、普通隶属石马区。1956年分区设乡,峨峪隶属和庄乡;同年8月成立和庄人民公社。1959年和庄人民公社与常庄人民公社合并为常庄人民公社,峨峪归常庄公社管辖;1984年3月,撤销公社,建立常庄办事处,下设四个乡。设常庄、文字、啬泉、和庄,峨峪归和庄乡管辖;1985年撤处并乡,撤销常庄办事处,建立常庄、和庄两个乡,峨峪仍归属和庄乡至今。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峨峪人郭汉水、郭春玺、陈奉刚、栾秀英等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后辈敬仰、传颂。先后牺牲9位。民兵配合部队积极参战,妇女做军鞋,全力支前功不可没。
1976年到1979年3年间,勤劳朴实的峨峪人,起早贪黑,改河造地。开山劈石,肩扛人抬,搬运石方3000方。砌石堰3000余米。搬运土方20000余方,整平土地200亩,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峨峪村与上佛羊村、丁家南峪村、东车辐村、小英章村、关西坡村、下洼村、官家村、啬泉村、老姑峪村、上崔村、张家台村、马杓湾村、西车辐村、下崔村相邻。
2019年12月12日,峨峪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峨峪村附近有左家峪观音堂、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北宋初,后周忠臣卢琰,为保柴荣血脉,将其子柴熙诲收在膝下,取名为卢璇。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迁徙分布
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秦时,齐国的卢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齐,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其后卢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带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至汉时,又有卢绾,原从山东迁入江苏丰县,其后裔世居涿郡。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此外,战国后期,卢蒲氏改为单姓卢氏后,繁衍于今河北大兴县一带,以后属涿郡。至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以范阳称,俗称"范阳卢氏"。之后,范阳卢氏历代显赫,一举成为"四海大姓"之一,世称"崔卢王谢",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又有一支卢氏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唐代,卢姓在北方的繁衍区域更广,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称,南迁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卢姓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卢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可见,历史上卢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卢氏。
问题一:如何在网上查询自己的族谱 直接在百姓通谱网就可以查找啊,但得先把资料录入上去
问题二:怎么在网上查询自己的家谱 我家家谱是国生万贤昌学元守德芳朝廷世泽大永远庆龙光
问题三:请问家谱里怎么查到自己是多少代的 有一页是介绍排子辈的。那一页是单字。比如(元,震,碌,刚,强,梁,)这样的页面表示每个字是一辈人。如果你的名字里的字在家谱里找不到,那就别抱希望了。基本血缘淡化的不是本家人了。
问题四:全国有多少个姓氏,查询家谱可以去哪里? 截止2015年,据统计,姓氏共11969个。如下:
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
具体情况是:
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 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
家谱查询上百姓通谱网哦。
参见:baikebaidu/view/7043029
问题五:哪里可以查询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崔姓家谱介绍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传至第八世,东分有撸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另据河南省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
问题六:怎样能查到自己的家谱家族 家谱这种东西要代代相传的,不是去哪里查能查到的。
问题七:怎么能查到自己的家谱家族 找族谱。。
问题八:有哪些可以查询家谱的网站? 可以查询家谱的也不多。通常都是先把家谱搬到互联网上了的。才能随时随地查看家族成员,动态,日志等等。如。百姓通谱啦。算得上极为棒的一个。
问题九:家谱在哪里可以查看到? 家谱当然是自己家族才能看到啊 = = 有些家族专门找人修家谱 还有宗族祠堂的
问题十:请问家谱里怎么查到自己是多少代的 10分 应该是名字中间的字
最好找到相关家谱。
去图书馆找 2002年辽海出版社《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此书清代乾隆九年成书。书中辑录了除清代皇室爱新觉罗氏以外的满洲姓氏,共辑录满洲姓氏1114个及相关资料。是了解八旗人物、满族源流的典籍。
查《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与玉相关的姓氏:(转帖)
玉鲁氏Yulu Hala ,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穴居人”,世居吉林乌喇,所冠汉字姓待考。
玉尔库氏Yurku Hala ,满族姓氏,世居尼马察,所冠汉字姓待考。
玉克墨氏Yukmo Hala ,满族姓氏,又作玉抹,世居尼满河,后冠汉字姓陈。
玉库哷氏Yukure Hala ,满族姓氏,又作俞窟里,世居洪爱、虎尔哈、松花江、空科巴赛,后冠汉字姓于。此氏与俞窟里氏似同姓异写,安奇同见两氏之下,又作富尔库鲁氏。
玉图墨氏Yutumo Hala,满族姓氏,世居哈达,所冠汉字姓待考。
禹尔氏Yur Hala ,本蒙古姓氏,世居阿鲁科尔沁,后冠汉字姓姚。
裕瑚噜氏Yuhuru Hala ,满族姓氏,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讷殷、安楚拉库、长白山、裕瑚鲁,后冠汉字姓玉、裕、于、余、娄。
还可去图书馆查《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
收藏的资料让程银久对齐市的历史有所了解,也让他对一些历史情况有了自己独道的见解。 通过几个月的实地调查,对卜奎大街的得名,他做出了新的诠释。史学家大都认为卜奎大街是由达族的崔氏家族得名而来。“其实崔氏家族并不是达族人,而是汉族人。”1998年,程银久通过多方查找,在我市城南的三家子村,找到了崔氏家族第十三代后人。在看到崔氏家谱后,程银久坚信,崔氏家庭本是汉族人。
卜奎大街的得名由来,程银久介绍说:崔枝芳曾任黑龙江地方驿传事物总慰。他的侄孙名叫卜魁(崔枝蕐孙,崔瑄之子)任齐齐哈尔首任站官。当时齐市地区驿站没有名字,就以卜魁为名,流传至今。后因多种因素,卜魁的“魁”字,变成了如今的“奎”。“但不论哪个字,崔氏家族都为汉族人。
崔戈庄村
崔戈庄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处,是六汪镇四个驻地村之一。该村东靠泰薛路,到胶南城区20分钟,到前湾港码头35分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该村有耕地面积2520亩,山林1600亩,成材林1200亩,荒山荒沟300亩。
据《崔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崔守义、崔守仁、崔守为兄弟三人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崔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崔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崔戈庄。现崔戈庄村有446户,人口1435人。
崔戈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形成了黄烟、林业、畜牧,运输、个体工商业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以黄烟、成材林、苗木、瓜果、辣椒、畜牧业为重点的高产高效农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收。2004年发展黄烟320亩,退耕还林530亩,发展苗木230亩、西瓜250亩、辣椒200亩、其他蔬菜120亩,种植花生1000亩。畜牧业方面,黄牛存栏600多头,羊存栏300只,猪存栏700头,鸡存栏1500只。同时该村努力发展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2年青岛果瑞普葡萄园项目落户该村,2003年夏明橡胶制品有限公司与青岛奎源食品有限公司落户该村,吸纳该村剩余农村劳力200多人。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1999年重新修建了村级幼儿园,被青岛市评为农村示范幼儿园;先后有20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0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2人被评为胶南市级新型农民。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社会主义文明村庄”,并荣获胶南市“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2151106
2019年12月12日,崔戈庄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崔戈庄村附近有青岛黄岛金沙滩、青岛西海岸生态观光园、青岛大珠山风景区、青岛琅琊台风景区、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等旅游景点,有灵山岛海参、泊里西施舌、琅琊玉筋鱼、胶南绿茶、大村香菇等特产。
《西厢记》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人们不仅记住了张生和莺莺这一对才子佳人,而且还记住了小丫头红娘,并从此把在别人恋爱婚姻中牵线搭桥的人叫做“红娘”。据说,近年开发旅游景点,普救寺内还专门立一标牌,上书“张生跳墙处”,完全把西厢故事当作真人真事了。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文人元稹的《莺莺传》,在《莺莺传》中,男主角就叫张生,没有名字。宋代文人王懋的《野客丛书》第二十九卷,称“唐有张君瑞遇崔氏女于蒲,崔小名莺莺。”而在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张生一上场就自报家门说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看得出,张生的名字是被逐渐补充、完整起来的。那么,这个姓张名珙字君瑞的书生究竟是以谁为原型的呢
第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唐代有个姓苏的翰林,在他赠给张籍的诗中有“诗人老去莺莺在”的句子,并且加了注,说所谓张生就是张籍。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元稹所写的莺莺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其中有“明年,文战不胜,张遂止于京”的情节,那就是说,时至贞元十七年张生尚未中试。而唐代《登科记》载张籍贞元十五年即已登科,所以,说张生就是张籍,在时间上有点合不拢。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张生不是别人,就是作者元稹自己。元稹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微之,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有人认为元稹就是张生,首先是感觉到《莺莺传》在叙述这个故事时的真切,觉得事非经过,难以写得这样哀怨动人。
其次,则发掘了不少相关的证明材料:其一是元稹生平与张生年龄上的元稹吻合之处。生于大历十四年,到小说中所说的贞元十六年正好22岁,与西厢故事中张生的年龄相同。其二是元稹生平与故事情节上的吻合之处。韩愈在元稹妻韦氏的墓志中写道作婿韦氏时,微之始以选为校书郎。”元稹官授校书郎是在贞元十八年,他24岁的时候,这与西厢故事中说后岁余,生亦有所娶者也”的描述正好相吻合。
另外,元稹为他的姨母郑氏作墓志,其中说道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这个说法,与西厢故事中张生为保护崔氏一家出力的情节相吻合。
其三是元稹生平与故事中人物关系的吻合之处。元稹写的《陆氏姊志》中说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居易为元稹母亲郑夫人所作的墓志也说她是“郑济女”。这就是说,元稹的母亲是郑济的女儿;而唐代崔氏家谱载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也就是说,郑济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崔鹏。
崔莺莺是崔鹏的女儿,和元稹是中表亲,与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相同。元稹在写给白居易的百韵诗中提到幼年与蒲中诗人杨巨源友善,日课诗。”小说中也提到,张生有个“好属词”的朋友杨巨源。
其四是从元稹的诗歌中可以找到很多有关莺莺的隐语,比如他的《莺莺诗》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夜合带烟笼晓月,牡丹经雨泣斜阳。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频动横波嗔不语,等闲教见小儿郎。”因此,断定张生就是元稹自己,只不过他为隐讳起见,改了一下姓氏而已。
上面所提到的有关材料,除了元稹为其姨母郑氏所作的墓志不在元稹的文集《元氏长庆集》中以外,其他都是落实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元稹就是张生,张生就是元稹。因为文学创作总是从生活中来的,作者总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某种体验,才会有艺术构思,而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作者笔下的人物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有自己的个性,以至到最后连作者也必须听命于他的行动逻辑。
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就诞生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都可能有生活中某个人的影子,但又都不是这一个。因此,简单地把张生理解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对的。他是由许多古代文人所共同创造的一个艺术典型,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多情书生的写照。
趣历史附带要说的是,在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最终并没有娶莺莺为妻,而是把莺莺说成是“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的理由,遗弃了崔莺莺。张生把莺莺比喻成妲己、褒姒那样的人,说自己的德行不能胜妖孽,所以“忍情”。最后崔张二人各自结婚,张生一次路过莺莺的居所,想见一见莺莺,莺莺最终没有见他。
尽管作者在这样写的时候并没有贬抑张生的意思,但这样的结局却让渴望爱情自由的读者感到不满意,所以西厢故事在流传中渐渐起了变化,变成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说,西厢故事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张生和鸾莺就是这个美好故事中的美好人物。
峨峪村位于哪个市
本文2023-10-04 17:10: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