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电影女明星王人美一一人生之中的“幸”与“不幸”
她是民国时期与胡蝶、周璇、阮玲玉同样出色的**明星。
她的一生有过两段婚姻,一次是与**皇帝金焰,而另一次是与著名漫画家叶浅予。
她的一次婚姻轰轰烈烈的开始,凄凄惨惨的收场……
她的第二次婚姻平平淡淡地开始,貌合神离地生活……
她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
她曾经亲笔撰写了 《我的成名与不幸》 ……
这个她就是在民国时期红极一时的**女星王人美。
王人美的一生可以说是幸运的,王人美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
很多时候,“幸”与“不幸”只有一步之遥……
1914年11月8日,王人美生于长沙的书香门第之家,她的原名叫王庶熙,她有六个哥哥姐姐,她从小就备受宠爱。
王庶熙的父亲王正枢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是一个满腹才华的高级知识分子。
王正枢在当地的名气很大,他精通古文、书法,医道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
更加难得的是,王正枢不仅学识丰富,而且思想开明,家里的女孩子从不裹脚,这在当时保守的长沙非常少见。
王正枢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尤其疼爱自己小女儿王庶熙。
这个时候的王庶熙无疑是幸福的……
王庶熙愉快的童年在七岁时开始跌宕起伏……
1921年,王庶熙的三哥王人艺因为偷着打牌赌博,让平生最厌恶赌博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王庶熙的母亲的突然去世让一家人伤心不己,也让她与三哥王人艺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一
“无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都要洁身自好。”
1926年,十二岁的王庶熙考进了女子师范学校,她的梦想是成为像父亲一样的老师。
可是,此时的命运又给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王庶熙的父亲王正枢被黄蜂蛰伤了,伤口不幸感染化脓成疾……
一只小小的黄蜂竟有如此大的威力,王正枢因为伤口化脓不治身亡,撒手人寰。
失去父亲的王庶熙不得己中断了刚刚才几个月的学业,她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的无奈与痛苦啊!
为了能够生活下去,王庶熙与二哥王人路和三哥王人艺离开家乡,他们于1927年来了远东第一大都市一一上海。
上海是王庶熙成长起步的地方,她就是在这里参加了明月歌舞团。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辉开办的,在这里曾经走出过很多红透半边天的女明星。
黎锦辉非常喜欢王庶熙这个健康活泼的女孩子,他亲自为其取名叫王人美,意为“美人王”。
王庶熙变成了王人美,她成了歌舞团的一分子,她的别样人生开始了……
王人美随着明月歌舞团在各地进行演出,辗转各地的表演不仅锤炼了王人美,还给了她很多的曝光机会,让更多人知道了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这时的王人美又是幸运的……
1931年,联华公司决定拍摄**《野玫瑰》,导演孙瑜决定让王人美与新人金焰分别担任男、女主角。
《野玫瑰》这部**打破了以往的大团圆结局,而以悲剧结尾,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王人美与金焰则被当时的影迷们称为最佳男女情侣,**公司再接再厉,让王人美与金焰又合作了几部片子。
王人美与金焰在合作期间,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因戏生情,因戏结缘……
只是,从来好事必经多磨……
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路坚绝反对妹妹与金焰的结合。
金焰面目俊秀,高大挺拔,演技精湛,多才多艺……
这么优秀的一个男人,王人路为什么要反对呢?
原因就是,金焰不是中国人,他是朝鲜流亡者……
金焰的父亲是一位革命家,他在朝鲜被日本人占领后,带着全家一起流亡到中国,继续从事着革命复囯活动。
后来,金焰的父亲被日本人毒死了,金焰全家迁至东北,而他则一人前往上海,追求自己的**梦想。
金焰身为一个异国流亡者,独自一人在上海打拼,是十分的不容易的事……
金焰为了自己的**梦什么苦都肯吃,他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后,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曙光……
1929年金焰担任了**《风流剑客》的男主角,**上映后票房大卖,好评如潮。
金焰那充满阳刚之气的表演,给了观众们极大的震撼力,他迎来了第一个事业的春天。
1930年,金焰与当红女星阮玲玉合作主演了**《野草闲花》,他凭借着这部**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
1932年,金焰在**明星的评选中,以高票当选为“**皇帝”。
不过任凭金焰再怎么成功,在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路看来,他都是一个亡国的流浪者……
“自己的妹妹不能嫁给高丽人!”
王人路在当时的《电声周刊》上发表声明,反对妹妹嫁给高丽人,称其妹做法极为任性。
王人美则在《电声周刊》也发表了声明,针锋相对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宁可嫁给失去国家的亡国者,也不嫁给出卖国家的卖国贼!”
女大不中留啊!
二哥王人路面对倔犟的小妹只好表示同意了……
1934年元旦,王人美与金焰在联华公司的新年晚会上宣布结婚,他们的婚礼很简单,也很热闹……
当时参加他们婚礼的人都祝福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永结同心。
王人美望着英俊帅气的金焰,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喜悦与快乐。
此刻的她心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当时的王人美正在拍摄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在**她担任女主角并演唱**的插曲……
可是,谁曾想到,王人美在拍摄过程中会突然宣布自己与金焰结婚的消息……
当时王人美的影迷听到此消息后,均为她感到万分的可惜……
可率性的王人美对此毫不介意,她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女人,她爱上了一个人就要爱到底,纵然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也再所不惜。
王人美在结婚后,被公司解除了合同……
在联华公司高层看来,一个结婚的女人,是不可能全心投入工作中去的……
王人美虽然被公司解雇了,但她坚持无报酬地拍完了《渔光曲》。
这是一个演员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态度,王人美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好演员。
1934年6月,《渔光曲》在上海正式上映,王人美饰演的渔家女儿“小猫”,表演自然生动,形象深入人心,该片创造了连映84天的傲人成绩。
1935年**《渔光曲》获得苏联莫斯科国际**展览荣誉奖,这部**成为我囯第一部在囯际上获奖的影片。
从此,**《渔光曲》的“小猫”名字深入人心,几乎成了王人美的代名词,有很多人叫王人美“野猫”。
这部**让王人美声誉鹊起,很多**公司争相要与她签约,但都被王人美婉言谢绝了。
此刻王人美心中家和丈夫才是最重要的,美满的爱情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们都笑王人美“野猫”变成了“家猫”……
王人美在婚后甘愿做金焰身后的小女人,是否要接拍**全由丈夫做决定,而自己只要乖乖的听话就可以了。
身为朝鲜人的金焰有着很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他压根就不希望自己的妻子外出工作,他只想要一个听话顺从的小孩子。
沉浸在幸福之中的王人美并没有察觉到俩人各性上的差异,她只是在偶尔会感到自己的人生有点说不出来的失落……
“我己经很幸福了,为什么还会有失落感?”
王人美自己都不知道,**己融入了她的血液,不可分割了。
金焰依然在一部连一部的拍着**,王人美仍然呆在家中等待丈夫的归来……
“如果我能有个孩子就不会孤独了。”
王人美在家中无人时,常常这样想着……
其实此时的她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了,没有任何经验的王人美依然爱游泳,而金焰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王人美由于过度的运动而导致早产,她一个人在医院生下了不足月的孩子。
产后的痛苦让王人美希望丈夫能够陪在她身边,安慰她,鼓励她,给她信心……
可是金焰并不是一个细心体贴的男人,在他的生命里只有拍**才是最重要,他只在医院里呆了一小会儿,就匆匆奔向了片场。
王人美孤孤单单地躺在病床上,内心充满了苦涩与失望,不经意间流下了眼泪……
更加悲痛的是,那个不足月的孩子,在出生不久便夭折了!
而作为丈夫的金焰依然在夜以继日地拍摄着**……
王人美孤独的拖着那虚弱的身体,一个人忍受着失去孩子的痛苦,她对自己的婚姻产生了怀疑……
孩子的早夭,金焰的疏忽,给这个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
王人美产后恢复回到了家,但她的心已不再甜蜜了。
夫妻俩各人忙各人的,经常相对无言,郁郁寡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人美与金焰先去了香港,后又辗转桂林、昆明、重庆等地。
抗战时期,上下齐心,爱囯宣传,人潮涌动……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想为抗战作岀自己应有的贡献!
王人美当然也是这样想的,她不愿再做一个“家猫”,她希望有自己的生活,她要走出这个家门,投入到抗战的工作中去。
可是,金焰却不同意王人美出去工作,他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又爆发了……
可这一次王人美决定不再妥协,她选择留在桂林,做好美军后勤部门的打字员。
王人美想出去工作,除了为抗战做贡献,还想要赚钱补贴家用。
由于战争爆发,时局动荡不安,金焰很久没有拍**了……
金焰对妻子出去工作的事感到十分的恼火,他坚决反对王人美做打字员来补贴家用,他认为王人美的做法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
金焰独自一人去了重庆的中国**制片厂,夫妻二人分居两地,互不相让……
1945年,金焰向王人美提出了离婚……
王人美没有大哭大闹,她平静地接受了现实,她离开了金焰,一个人走了。
王人美表面上平静如常,其实内心痛彻心肺,她平时豪气冲天,关键时刻却很脆弱……
想当初王人美不顾二哥的强烈反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金焰,现如今却以离婚收场,这悲伤让她久久不能释怀。
这一年,王人美只有三十一岁。
“我是一个失败者!”
王人美在孤寂中无声地流着泪,她的心碎成了一片又一片……
1947年12月7日,金焰在香港与秦怡结为夫妻。
而此时的王人美也在香港,她独自咽下了所有的苦痛……
“我是不幸的女人。”
1950年,王人美由香港回到了上海。
1952年,**界文艺整风,王人美被诬蔑与军统首脑戴笠有来往,她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得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了疯人院。
王人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后,被调入北京**制片厂工作。
王人美在此期间,先后出演了《花儿朵朵》、《青春之歌》等**,还导演过话剧《日出》、《家》等……
一个人的岁月真的太孤单了……
王人美由吕恩作媒,认识了漫画家叶浅予。
都到了这个年纪了,还计较些什么呢?
1955年,四十一岁的王人美与四十七岁的叶浅予结婚了。
一切都不计较了,一切真的可以不计较吗?
新婚第一夜,夫妻俩就闹矛盾了……
“人美,我破产了。”
叶浅予将所有的积蓄都花在婚礼上了,王人美只好自己花钱买了生活用品。
结婚才过了三十多天,王人美再次为小事与叶浅予争吵起来,她甚至提出了离婚。
“结婚不到两个月就要离婚,这也太胡闹了!”
叶浅予坚持不愿意离婚……
王人美第二次婚姻没有离成,俩人磕磕绊绊地磨着日子。
不到两年,王人美精神又出状况了,她又被送到了医院治疗。
在文化大革命中,叶浅予被打倒了,还被关进了监狱。
王人美没有与叶浅予划清界限,因为她不能在危难时刻抛弃他。
叶浅予被关了八年,王人美守了八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叶浅予回家了。
对于王人美在危难时刻的不离不弃,叶浅予的内心是非常感谢的,可是俩人性格的不同,让他们无法融入彼此的世界。
叶浅予过日子马马虎虎,一切大而化之……
王人美过生活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沙子……
叶浅予对金钱毫无概念,家中经常前吃后空,王人美常为此苦恼,俩人就这样凑合着过。
在最后的几年时间里,王人美是在病床上度过的……
她不再是当年那个健康活泼的“野猫”,她先是不小心摔了一跤,而昏迷不醒,成了瘫痪,之后又中风了。
叶浅予想要好好的照顾自己的妻子,但他却是一个天生不会照顾自己的人,又怎么能照顾好自己的老婆呢?
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还得要王人美操心,她每当见到去看望自己朋友们,总是口不能言,泪湿枕巾……
“叶是个好画家,却不是个好丈夫,除了懂画,别的什么都不懂,有好多好多让我恼火的事儿……当这种人的妻子,真不容易!”
王人美就在这种“不容易”的日子里过了三十年之久……
1987年,在床上病了七年的王人美安静地走了……
叶浅予望着自己的妻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他在想什么呢?
1991年,叶浅予回到老家桐庐,他指着一片山地,对自己的亲人说一一
“把我和人美葬在那里吧!”
四年后,叶浅予病逝……
他们究竟有没有合葬呢?
没有确切的消息,大约是合葬了吧!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与“不幸”一念之间……
往事随风,人生如梦,快乐哀愁,飘散无踪!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有些人生来就是追逐爱情的,甚至把爱情当做精神食粮。著名的舞蹈家戴爱莲就是这样的人,她虽然在舞蹈上颇有成就,但是婚姻上却没有好的结局,她一生结过两次婚,谈过三次恋爱。
第一次是她的初恋,但是两个人最后没有走在一起,她的第一次婚姻就维持了十年,因为她说遇到了真爱,于是开始了第二段婚姻,但是她的结婚对象却在婚后卷着她的钱财跑路了,之后她就独自一人生活,直到遇见了她的初恋,她一直没有忘记他,在初恋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她一直在照顾着他。
1916年,戴爱莲在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出生,她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从小,戴爱莲就开始学习钢琴和舞蹈,后来选择继续深造,在1930年的时候,她远赴英国伦敦,先后跟随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鲁道夫·拉班等人学习,后来又投奔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但是后来家道败落,戴爱莲不得不选择半工半读,她经常在伦敦艺术家沙龙表演舞蹈。
1939年的时候,她就认识了雕塑家维利·苏科普,她给他当免费的模特,艺术总是有共通之处的,所以戴爱莲有很多话和维利讨论,很快他们就陷入了恋情,但是由于当时维利已经有了未婚妻,而戴爱莲也不是破坏别人家庭的人,她选择了放手。不过因为是初恋,戴爱莲时常会想起他。
回国之后戴爱莲经人介绍认识了玉树临风、才华横溢的画家叶浅予,他们在相识一周之后就开始了恋爱,结婚的时候宋庆龄是主婚人。他们的婚姻期间,戴爱莲经常为支持抗战募捐演出,因为戴爱莲的中文不好,叶浅予会随行作为她的助理,而当叶浅予需要出国的时候,戴爱莲救护成为他的助理。不过因为戴爱莲不能怀孕,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叶浅予的前妻为叶浅予留下了一儿一女,戴爱莲作为继母,对孩子非常好。
之后因为工作原因,戴爱莲认识了同事丁宁,两人职业相同,所以交流很多,她时常感觉比自己和叶浅予在一起还快乐,所以选择追求自己的真爱和叶浅予离婚。1956年,她和丁宁结婚了,不过这段婚姻并不长久,因为丁宁卷走了她的财产,所以戴爱莲选择离婚。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戴爱莲都是一个人居住。不过在叶浅予的第三段婚姻中的妻子去世后,叶浅予的女儿明明问过戴爱莲愿不愿意和叶浅予复婚,但是戴爱莲拒绝了。在1979年的时候,她应邀参加英国伦敦举办的"拉班百年诞辰纪念"的国际会议,在这里,她又重新遇见了维利,她的初恋。两人再一次相谈甚欢,然后也和维利的家人成为了好朋友。
1994年维利的妻子去世一年后,维利中风了,起居生活不便,他要求让戴爱莲来照顾自己,维利的子女没有办法,只能去询问戴爱莲。戴爱莲欣然同意,之后便和维利住在了一起,照顾维利的饮食起居,直到1995年维利去世,同年,她的第一任丈夫叶浅予也去世了。
虽然没有结婚,但是某种意义上,戴爱莲也算是全了和自己的初恋在一起的夙愿,维利去世11年后,戴爱莲也去世了。
丁聪
丁聪(1916-2009),1916年生于上海,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曾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作品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老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众多作品的插图。
中文名:丁聪
别名:小丁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16年
逝世日期:2009年5月26日
职业:画家,编辑
代表作品:《丁聪插图集》
著名漫画家
人物简介
丁聪(1916年—2009年5月26日10时54分)别名小丁。
中国著名漫画家,舞台美术家。1916年生于上海,祖籍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笔名小丁。擅长漫画、插图。2009年5月26日病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自幼受家庭影响,在上海清心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发表漫画。抗日战争后为《救亡漫画》杂志作画,编辑《良友》、《大地》、《今日中国》等画报。1940年至重庆任中国**制片厂美术师,曾为话剧《雾重庆》设计布景。1942年在桂林、重庆、成都、昆明等地,担任《钦差大臣》、《正气歌》、《北京人》等美术设计,同时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抗战胜利回到上海,继续从事讽刺漫画的创作和舞台美术设计。1947年去香港,参加人间画会的活动。1949年出席第一届青年代表大会。全国文代会,后历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全国青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装饰》杂志主编等。主要作品有《阿Q正传插图》、《四世同堂插图》等,出版有《丁聪漫画选》。
笔名由来丁聪在中学时就开始发表漫画,原来是用丁聪的名字,但“聪”字笔画太多,做版后,小了看不清,大了占画面太多,不好看,后经张光宇建议,何不用“小丁”_张光宇说:“你爸叫老丁(朋友们都这样称呼他),你就叫小丁好了”。从此,丁聪就用“小丁”作笔名。
人生经历
抗日战争时期,转辗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从事画报编辑、舞台美术设计、艺专教员和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同时也以漫画参加过多次画展。在上海、香港等地编辑《良友》、《大地》、《今日中国》等画报。后在重庆、成都等地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创作了《阿Q正传插图》、《现象图》等;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后在上海主编《清明》文艺杂志。1945-1947年在上海发表过不少较有影响的以“争民主”为题材的讽刺画。
建国后,历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全国青联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美协第一、三届理事和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是第二、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丁聪通过其妹丁一薇结识了上海复旦俄语专业毕业的沈峻,两人于1957年结婚,1957年后的二十多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迫下放到黑龙江垦区,没有条件发表漫画,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又画起讽刺漫画来。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及讽刺画集《昨天的事情》、《古趣集百图》等。
1980年以后,为了弥补失去的时间,他以超常精力,从事文学书籍插图及讽刺漫画工作,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数量大超过以前作品的总和。他经常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作品,1979年《读书》创刊起,他的漫画专栏,始终没有中断过。
2009年5月26日,丁聪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主要作品
近二十多年来,他共出版了三十多种集子,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二马》等众多作品的插图;《丁聪漫画系列》;《中国漫画书系——丁聪集》;《丁聪画册——漫画、插图、素描、速写、肖像、设计集》;《瞎操心》、《绘图双百输》、(与陈四益合作);《Y先生语录》(和流沙河合作);中、英、法、德、日文版的《古趣集》及中、英、日文版的《今趣集》等。
丁聪的山海居
丁宅是四室无厅。一进大门,走道里就堆着书。要说“堆”,绝对恰如其分。因为这些书,不是放在书柜里或书架上,而是打着捆堆在地上,就好像准备搬家或刚刚搬来。其实这些书既不是刚搬来也不准备搬走,而是堆了很多年。
丁聪好读书和好买书是有名的。进了书店如果不买本书,他就会感觉有点对不起书店,或者对不起自己──白来一趟嘛。
总而言之,丁聪绝不肯空手走出书店,结果就是把书从书店往家里搬。身为漫画家,丁聪固然买书比较杂,但他说:最喜欢买的还是画册。书买回家来,过去当然是往书柜和书架里放,放不下了只好往地上堆。只是画册肯定被永远放置在书柜和书架里。不过丁聪说,如果买书回到家,最头痛的是给书找不到安身的地方,不要说书柜和书架上连个缝隙都没有,就连地板上也没有空地了。
丁聪的书房──也许更准确的叫法是画室,只有12平方米。书桌──或者叫画案,是一块画板搭在几个书箱上,画板的下面堆满了书,画板上四周也堆满了书和各种资料,像一座座小山,只剩下中间一小块盆地。丁聪说,自己既不画油画也不画国画,画的漫画都是16开的,所以画案上有块16开大小的地方就可以了。当然,有时候小山太高,不仅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就是依靠盆地工作的丁聪也常常被小山挡住,让别人无法看见他是否在里面。丁聪的书房不仅地上面积紧张,墙上面积同样紧张。书柜和书架,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照片、画等等,把墙面遮得密不透风。人家送了一张丁聪夫妇合影的大照片,非常好,可就是找不到挂起来的墙面。环顾丁聪的书房,惟一还有空白的只剩下天花板了,但是无法利用。
丁聪的书房称为“山海居”,是黄苗子题写的。“山海居”听起来风光很好。但丁聪解释,山指的是书房里乱,书堆得像山一样,而他找东西都像海里捞针一般难。原来如此!
丁聪自称是老年小家庭。儿孙在国外定居,家里只有夫妇二人,自己八十多岁,夫人七十多岁。但是他们没有请保姆,因为没有地方给保姆住,只好请了一个小时工。不要说没有地方给保姆住,就是儿孙从国外回来探亲,同样也没有地方住。他们只好花高价租房让儿孙去住。
从走道里都堆着书,就不难想象丁聪的四个房间里有多少书。丁聪夫人的房间是夫人的工作室,也是他们夫妇的餐厅。可是饭桌上堆满了稿子和信件,只剩下四分之一的地方供吃饭使用。丁聪说,他们从不在家里请客,因为没有地方为客人摆碗。
丁聪的书房很另类,因为不装修——十几年前搬进来时还不兴装修呢,当时就是想装修也无法让丁聪歇工三个月,因为凌乱不堪。丁聪的书房又很主流,因为书房是给自己用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而且别人看似凌乱其实自己使用时却是井然有序。况且书房的功能是读书和工作,又有谁能不承认,这十几年是丁聪先生的创作高产时期呢。因此,也应该为这间书房记上一笔。
永远的“小丁”
作者:李辉
“来世上走了一趟,很高兴做了一件事,这就是画了一辈子漫画”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有一个很别致的笔名:小丁。人们熟悉这个笔名,他就像这笔名一样:幽默、快乐、淡薄。
“小丁”,不到20岁开始使用,用了七十几年,一直用到了昨天2009年5月26日,93岁的丁聪先生因病去世。
“劳动模范”再也不能为读者劳动了
10天前,记者曾去病房探望丁聪。丁夫人沈峻女士说,他已昏迷不醒好几天,眼睛也没有睁开过。我们交谈时,他忽然睁开了眼睛,却已没有了过去熟悉的眼神,但看到他的眼角有一滴泪水流出。
2009年5月26日下午,沈峻女士在电话中说:“他生前的遗愿,一切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骨灰也不要。他常说自己来世上走了一趟,很高兴做了一件事,这就是画了一辈子漫画。”
获悉丁聪去世,著名作家王蒙非常难过。丁聪曾为王蒙画过漫画肖像,王蒙也是丁聪漫画作品的老读者,对其人其画非常了解,他这样谈到印象中的丁聪:“他的笔名叫‘小丁’,永远表现出天真、诚恳、善良,而且不管哪一类作品,都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愉快。即使是形象辛辣讽刺性强的作品,在犀利之中也有人性本身的厚朴,漫画家有讽刺的锋芒,但他又存在着圆润、可爱之处。”
在人们的记忆中,丁聪永远年轻。每逢聚会,只要丁聪在场,关于他的黑发,关于他的永远年轻,总会成为人们的话题。88岁时,大家感叹他的年轻,只有他自己颇有今不如昔的感觉。他会这样说上一句:“不行了!前两年坐公共汽车没有人让座,现在倒是有人让座了,可见还是老了!”话是这么说,还是有人建议,别看如今市场上挖掘出那么多所谓永葆青春的宫廷秘方,还不如丁聪现身说法令人信服。可是,问他有什么秘方,回答是:“不锻炼!不吃水果!不吃蔬菜!吃肉!”
其实,真正让丁聪永远年轻的还是他的达观精神。一生的风风雨雨,着实让他经历了不少磨难,可是,从来没有改变过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热情。他庆幸自己熬过右派生活,走过了“文革”,在晚年获得了难得的创作高潮。
丁聪晚年为《读书》杂志画了整整30年的漫画。《读书》原主编沈昌文说:“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埋头苦干,从不发表意见,读者只知道他给《读书》画漫画,不知道我们每期的版式都是他设计,有事找他,他来者不拒。我们都说他是劳动模范。”
今天,“小丁”这个“劳动模范”,再也不能为读者劳动了。
漫画父子
丁聪1916年出生于上海。父亲丁悚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者之一,既画讽刺社会现象的政治漫画,也画月份牌上的时装女人。上世纪20年代刘海粟创建中国最早的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丁悚担任教务长。1933年前后,丁悚组织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漫画协会,协会招牌就挂在丁家门口。
丁家一时间成为明星、艺术家们会聚的场所。每到周末假日,这里俨然是上海一个热闹的沙龙,张光宇、叶浅予、王人美、黎莉莉、周璇、聂耳、金焰
作为长子的丁聪,虽然还在上中学,却已成了这些明星们喜欢的小成员。他坐在他们中间,听他们谈笑风生。聂耳来到丁家,与年少的丁聪成了好朋友。一次他曾这样对丁聪说:“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你姓丁,我姓聂,写起来,一个最简单,一个最麻烦。”丁聪也曾缠着聂耳走进他在“亭子间”里的小房间,给他讲一个个恐怖的故事。“有一次聂耳喝醉了酒,走到天井里,顺着墙爬到阁楼上去睡觉。”一次记者陪同丁聪重回上海,指着旧居的墙角,他说:“聂耳就是从这里爬上去的。”
说到自己艺术修养和风格的形成,丁聪总是会一再提到在上海旧书店阅读那些欧美时尚杂志、**画报的经历。正是这样一些杂志,还有不断上演的好莱坞影片,使年轻的丁聪的思路活跃起来,眼界开阔起来。
丁聪为何对父亲的沙龙情有独钟?不只是因为他在这里度过快乐的少年时代,也不只是因为那些名流在这里留下过欢乐的笑。更让他留恋的,显然是当时上海呈现的文化多元形态,而父亲的沙龙不过是一个生动的写照。他也许就是在那时开始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画自己心中所想,画身边眼睛所见。丑恶者鞭挞之,美好者颂扬之。
虽然父亲是漫画家,却不愿意儿子今后也走同样的路。但丁聪自己喜欢上了漫画。十六七岁时,有一天,他忽然把自己画的京剧速写拿出来给前辈们看,他们不由得感到吃惊,他的笔触竟然如此生动而准确,能够把舞台上戏剧人物的造型、神态和动态感表现出来。他们没有想到,经常跟着父亲观看京剧的丁聪,不仅学会了拉京胡和吹笛子,还拿起了画笔。
丁聪在上海美专虽只抽时间自学了不到一年,却为他的绘画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他的笔从未停过,一双眼睛机敏地观察着周围的人与事。理发店、电车、教室、麻将桌、公园、动物园,所到之处,都成了他捕捉速写对象的场所。教室里围观的学生们,头戴礼帽横坐在电车条凳上的乘客,麻将桌上专注的妇女和好奇凝望的孩子丁聪保存下来的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教室里自学期间的生活速写,以及发表于1936年前后的生活漫画,让我们看到了他在艺术上最初起步的姿态。
漫画风格
针砭时弊,讥弹世态
从走上画坛初显身手的时候起,年轻的丁聪便学会了用批判的目光观察社会。身处光怪陆离的上海滩,丁聪与他的前辈和同辈漫画家一样,专注于描绘贫富之间的强烈对比,勾画那些社会暗角的丑陋。丁聪最初显露出的这种社会讽刺的特点,在后来的创作中蔚为大观,它与政治讽刺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成为他的创作中最有分量的作品。
在成为右派被迫停笔多年之后,晚年丁聪又挥动起他的笔。
今天的读者,大多是通过《读书》每期必有的丁聪漫画而熟悉了他的名字。他与陈四益先生在《读书》杂志长期联袂推出的“世象写真”专栏,图文并茂,尽现近30年间中国社会的世态万象,成了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记录。从未衰老的丁聪,就这样用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每日变化着的中国,用他的画笔,表达着一个画家的良心与思考。他数以千计的漫画涉猎广泛,政治风雨、世态万象,尽在笔下。自称“小丁”,丁聪挥动的却是一支如椽大笔。
以创作讽刺诗而著称的池北偶先生,也是丁聪的一个长期合作者。他这样评价丁聪的漫画艺术:“丁聪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艺术家。他一生坎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几十年间却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特别是他的许多漫画,针砭现实,讥弹世态,充分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世界命运的关心,体现出他对社会、人民的责任感。”
池北偶特别难过地说:“从80年代起,我与他有许多次合作,他为我的讽刺诗配过将近200幅漫画。前两年他因病不得不放下笔,去年年初,丁夫人沈峻为了鼓励他,特地要我新写一首诗,他居然真的配了一幅画。我把他的漫画选了100幅,每幅配一首诗,编了一本书《世态讥弹》,出版社说这几天就要出版,没想到书还没有出来,他就离开了我们。”
为池北偶画的这幅漫画,竟成了小丁——一个画了70多年的艺术家的——绝唱!
早期**漫画
丁聪的漫画名播天下,尽人皆知。吴祖光说过:“小丁的画有他独具的特殊风格,画中每一根线条都是他小丁的,而不可能是任何一个别人的;他的风格是这么的鲜明和强烈,是这么与众不同!假如有一千幅画摆在我面前,其中只要有小丁一张画,我可以保证一眼便能把这一张画认出来”。至于为什么丁聪后来的画都属名“小丁”,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我开始画漫画时,签名曾用过真名‘丁聪’,但繁写的‘聪’字笔画很多,写小了,版面做出来看不清,写大了,在一幅小画上占了很大一块地方,看上去很不相称,于是张光宇就建议我署名‘小丁’。我以为有理,就采纳并沿用至今。第二个原因是: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即‘小人物’,这倒符合我这一辈子的基本经历———尽管成名较早,但始终是个‘小人物’,连个头儿也是矮的”。
丁聪的这段自白,倒是给了喜爱他的漫画的收藏者一个提醒,凡是属名“丁聪”的必是时间上比较靠前的。这里出示的三幅丁聪的早期漫画,有二幅属“丁聪”,《狩猎图》属“小丁”,显然是听了张光宇的劝说之后的作品,而那两幅显然是更早一些的了,你看那“丁聪”二字的签名式是不是很繁琐很不好看很不好认?注意孙瑜和金焰脸下那个签名。虽然签名笔画多不好安置,但是,早期的作品比之晚期的作品,从收藏意义上讲,当然是愿意早而不愿意晚了,越早越少,越少越珍贵。
笔墨当随时代。丁聪漫画的题材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及个人生活际遇变迁的影响。我们看丁聪的早期漫画,从中可以窥视出一个画家成长的足迹和周围生活圈子对创作内容的折射。丁家是朋友常来常往的聚所,是非常热闹的沙龙,来客多是新闻界、演艺界、文化界的朋友张光宇、叶浅予、王人美、黎莉莉、周璇、聂耳、金焰、黎锦晖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丁聪把漫画的主要对象就锁定在这些生活圈内的**界的人物上了。我们从后来许多关于丁聪的老照片中也可以看到他和演艺界的明星们无拘无束亲密无间的合影,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丁聪的早期漫画会有那么多的**明星,不熟悉他们,何以表现他们?
韩兰根与刘继群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影坛的一对活宝,滑稽风趣,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到了丁聪的笔下,这两个活宝更搞笑了,一个端枪瞄准射击打得着打不着还没谱呢,另一个就忙着塞耳朵听不得枪声响还打什么鸟猎?这幅漫画还是彩色漫画,似从未向公众展示过,弥足可珍。
这一幅四人肖像漫画:导演二人、演员二人:蔡楚生、孙瑜、郑君里、金焰。吴祖光说的丁聪特有的线条在这四幅肖像漫画上表现得并不醒目,你可以将后来丁聪的人物漫画与之相比较,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后期的人物像线条是圆润的可亲的,而早期的是见棱见角十分地刚直不阿,四条汉子都只露一只眼。不告诉你,你不会一眼即知这是丁聪画的而非他人画的。
《银河星浴图》是丁聪1935年的作品,这一年丁聪还不满二十岁。在后来天下太平的时候,有人问到丁聪艺术修养和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丁聪总是会一再提到当年上海滩流行的那些欧美大画报对他的影响,还有不断上演的好莱坞**对打开他艺术创作思路的启发。丁聪学习国外漫画家的笔法和风格,但不是照抄。我们可以以丁聪早期漫画风格中依稀辨出外国某漫画家的影子。曾经见过一幅外国漫画家画的《好莱坞明星海浴图》场面宽广,中近远景皆备,人物众多(有五六十人),色彩艳丽,有可能丁聪的中国版《银河星浴图》是受到了“海浴图”的启发。
《银河星浴图》是张大型漫画,但相比于“海浴图”却只有人物的近景特写塞满画面,缺少景深、海滩,亦无广阔无垠之感,只有几把遮阳伞放在一个角落里点缀着。身着泳装的男女影星分别是(从右到左):孙敏、宣景琳、顾兰君、顾梅君、舒绣文、郑小秋、叶秋心、胡蝶、黄耐霜、龚稼家、梅熹、徐来、王献斋、高倩苹、高占非、严月闲,共16位,5男11女。这其中现在的读者比较熟悉的是“标准美人”徐来,“影后”胡蝶,在重庆时期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的舒绣文。也只有非常熟悉旧时影星人物的相貌体态的读者才能一一分辨他(她)们并准确无张冠李戴地一一对号入座。右下方托腮的是舒绣文,中间上坐者是胡蝶,徐来我也能认出来,坐在两个指手画脚大开玩笑的男星下面撑着胳膊的女子便是。
隔了不算久远的七十载岁月,星光灿烂已化为往事如烟,今天我们只能从丁聪的漫画中,依稀感觉旧日**人物曾经拥有过的光环和喧哗了。
纪念丁聪
为纪念这位漫画大师,在丁老去世2周年之际,丁聪的后人建立了“丁聪漫画艺术网”,于2011年5月26日起正式开通。该网站在线展示了丁老正式出版的画作2000多幅,珍贵照片近百张,展示了大师一生的艺术成就和历程,对希望了解与缅怀丁老的网友,这都是画作资料最详尽的站点。网友可登陆百度网站搜索站名进入丁聪漫画艺术网。
丁聪漫画馆
漫画馆布局
丁聪漫画陈列馆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北大街415号,建造于2003年6月,辟成7个厅两个室,分别为“前言厅”、“生平介绍厅”、“讽刺幽默厅”、“古今趣集厅”、“名著插图厅”、“人物肖像厅”和其父亲“丁悚作品厅”以及“录象资料室”和“纪念品售卖室”。展馆里有丁聪生平居住的摆设,各展室分别展出了丁聪的讽刺幽默作品、名著插图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等,容纳了各个时期代表作品一百二十多幅。
建馆缘由
丁聪14岁那年父亲带他来上海市枫泾镇泾寻根问祖,祭扫祖坟。2002年,应吉林电视台邀请拍摄专题片《回家》,回到家乡,看到枫泾的巨变,心中十分高兴。他欣然同意,在家乡陈列馆展出他的漫画作品。
经过一年的筹备,由他的世交好友,中国美术史学家、评论家、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题写馆名的丁聪漫画陈列馆在枫泾建成并开放。
展品介绍
在《人物肖像》作品展室,沈从文、秦怡、萧乾、巴金、冰心、方成、冯骥才、新凤霞、老舍、鲁迅、茅盾、黄苗子、钱钟书、聂绀弩、夏衍、王蒙等等,一个个名人以漫画的形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丁聪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结交的广泛。他与中国文艺界好多知名人士都有深厚的友情。《名著插图》展室里可看到,他为鲁迅、老舍、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等名家作品绘过插图。茅盾在1980年6月与丁聪重新见面时,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下了一首《五绝》:
“不见小丁久,相逢倍相亲。童颜犹如昔,奋笔斗猛人。”
不仅写出了他们间的友谊,而且对丁聪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评价。此诗手迹也展示在陈列馆内。陈列馆还有一间录像室,展出了他创作和生活用过的一些物品,丁聪把它们取名为‘小丁实物”。墙上还有他在十三陵水库劳动期间,为京剧界知名人物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盖叫天、周信芳、侯喜瑞、李少春、萧长华等画的人物画像。丁聪自画像,他的儿子、孙子等漫画像也在这里展出。
丁聪插图集
基本信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价格:2500元
所属分类:图书>典藏图书
所属分类:图书>图文>漫画
总页数:184页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ISBN:9787108028594
出版日期:2008年6月北京第1版2008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内容简介
半个多世纪以来,丁聪先生在漫画之外,为鲁迅、茅盾、老舍等众多作家的文学名著创作了大量插图作品,以形象概括、线条洗练、富于神韵而享有盛誉。《丁聪插图集》精选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从上世纪40年代的《阿Q正传》插画、60年代的《北京小事记》,至70年代后期以来第二个创作高峰时期的多种作品,计250帧,配合以原著片段,并附名家的推介文章数篇,集中展示了丁聪在插图艺术领域的成就。
作者简介
丁聪,1916年生于上海。30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至今已76年。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从事画报编辑、舞台美术设计、艺专教员和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同时也以漫画参加过多次画展。1945—1947年在上海发表过不少较有影响的、以“争民主”为题材的讽刺画。解放后,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1957年后的二十多年里没有发表漫画,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又画起讽刺漫画来。1980年以后,他以超常的精力工作,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书籍插图及讽刺漫画作品,自1979年《读书》创刊至今,他的漫画专栏始终没有中断。近三十年来,他共出版了四十多种集子,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老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众多作品的插图;《丁聪漫画系列》;《中国漫画书系·丁聪卷》;《丁聪画册——漫画·插图·素描·速写·肖像·设计集》;《王先生语录》(与流沙河合作);《我的漫画生活》;陈文丁画系列(与陈四益合作);中外文版的《古趣集》、《今趣集》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画集目录
《丁聪插图集》茅盾:读丁聪的《阿Q正传》故事画(代序一)
胡絮青:《四世同堂》和丁聪的插图(代序二)
丁聪:我为文学作品画插图(代序三)
鲁迅:《阿Q正传》
《采薇》
《铸剑》
《伤逝》
《明天》
《弟兄》
《祥林嫂》
《在酒楼上》
《白光》
《腐蚀》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牛天踢传》
《二马》
《老张的哲学》
《儿歌》
《北京小事记》
王莹:《宝姑》
新凤霞:《新凤霞回忆录》
汪曾祺:《安乐居》
张国风:《儒林外史的人间——浮世画廊》
《中国现代短篇杰作选》
郭沫若:《歧路》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冰心:《分》
许地山:《舂桃》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茅盾:《林家铺子》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张天翼:《华威先生》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艾芜:《石青嫂子》
叶紫:《丰收》
巴金:《月夜》
老舍:《月牙儿》
沈从文:《丈夫》
萧红:《手》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居京琐记》
萧乾:《泡》
冯至:《乐趣与没趣》
臧克家:《我和孩子》
卞之琳:《漏室鸣》
叶君健:《医生》
阳翰笙:《(草莽英雄)四十年》
常书鸿:《耄耋之年话北京》
冯亦代:《不速之客与电话铃》
董乐山:《问路》
谢添:《忽然发现了新玩具》
吴冠中:《投宿》
骆宾基:《谈谈出租汽车》
吴祖光:《洗衣记》
林斤澜:《收信》
周汝昌:《救救胡同》
李泽厚:《地坛》
邵燕祥:《仲夏夜无梦》
附录:
景宋:序丁聪《阿Q正传插画》
吴祖光:序丁聪为《阿Q正传》西插图
黄苗子:《阿Q正传插哥》跋
丁聪:《阿Q正传》插图重印小记
丁聪:我为老舍吉画插图
李大千
李大千(1907-1983)近代书画家、金石篆刻家;江苏高邮人,原名李文晋,别号大千、铁父、江左印人、笑笑老人。
中文名:李大千
别名:李文晋、大千、铁父、江左印人、笑笑老人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高邮
出生日期:1907年5月13日
逝世日期:1983年2月3日
职业:书画家、金石篆刻家
主要成就:精于金石篆刻、书画及鉴赏,尤长于篆刻
代表作品:《雕虫鼓吹》《金石剩目》《美学概论》
人物简介
为人朴实、爽直,学生时代刻苦生活,步入社会历程艰辛。先师从吕凤子先生学习书画,后拜吴昌硕先生攻习金石篆刻,其金石书画深得两位先生的真传。抗战胜利后应徐悲鸿先生邀请,_教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随之举家移居北京。
大千书画、篆刻深受黄宾虹、吕凤子、张伯驹、沙孟海、启功等名人的高度赞扬。
个人年表
1907年5月13日(丁未.光绪33年)生於江苏高邮;祖父李石君能诗善画,对其影响极深,自幼从其习画,读书习文。
1918-1922年高邮第五小学读书、毕业。
1922-1926年江苏丹徒六中读书时期,深受吕凤子先生教诲。吕先生书画如其人,笔酣墨饱,古趣盎然,一丝不苟,勤奋耕耘,享贻一生。求学以来为学校誊抄刻写蜡版半工半读,简朴、自立贯其一生。
1926年考入杭州西湖前国立艺术院国画系学习,亲得印学大师吴仓硕先生地教诲,篆刻治印、气魄宏大、浑厚古朴。1927年因反动派在学校搜捕***人,而被迫离校,随后考入南京中大。
1927-1931年南京前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西画科学习,此间师从徐悲鸿先生、潘玉良先生和吕凤子先生等艺术大师,於第四届毕业。
1932-1941年先后在前威海卫公立高师、江苏界首师范、泰兴第四临中等学校任美术、劳作教员、艺术导师及校长等职。
1941-1946年抗战期间学校由江苏迁入_南,在江苏临时中学、南京屯溪中学、安徽学院_南分院等院校任美术、劳作教员、艺术导师、国文教员、代理校长、副教授等职。此间於1943年自办‘鬲山阅报社’、‘私立大千艺术馆’推广民众教育。其推行教育的事迹被屯溪地方志和屯溪文史所收录。(见屯溪文史P61-62)
1946年应前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徐悲鸿先生的聘请到校,会同黄宾虹、李可染、王森然、吴作人、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董希文、艾中信等著名画家任教於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任副教授。
1951年调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第二期第八班学习、毕业。
1951-1954年由中央文化部和人事部批准,调河南漯河艺术师范学校。在省文教厅报到:省厅决定,漯河艺师尚未开办,留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兼文物鉴定、省博物馆指导。
1954-1955年因病回京医疗。
1955年由北京东四区人民委员会批准,试办北京私立大千实用美术补习学校。
1957年由北京市工农业余教育局批准,正式创办北京私立大千实用美术补习学校。至1961年私立学校均得通知而停办。
1963-1983年被安排到北新桥装订厂工作。文革中遭到冲击,先后被红卫兵抄家数次,家里被破四旧,砸毁石膏像佛像等艺术品,撕毁_毁画册古书等。抄家运走历代碑帖的拓本、拓片、中西画册、明清印谱、美术论著、个人艺术著作及个人收藏的名画等一卡车。
1983年2月3日因肝癌及消化道肿瘤转移,病故於北京第六医院,享年76岁。
艺术成就
金石篆刻、书画及鉴赏,尤长于篆刻,时贤誉为“江左四大印人”之一。每以治印的魄力,篆、隶的字法与刀法,古朴的气韵与趣味,以区别“乌、光、正”,用“淡、毛、斜”三字别开一面。清乾隆、嘉庆之际,书写大卷、意馆绘画,莫不以“乌、光、正”为责。而“淡、毛、斜”反其意而行;一印即成,不徒以形体完整,而在其内涵与古意。因这方寸之间,足具一完整世界,这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外国人望尘莫及。篆刻治印於秦汉、而外奉封泥;款铭秦砖汉瓦、而外甚玉钟石鼓,碑额石刻无不罗入印中,从文化遗产中去芜存箐,以振中风。名人沙孟海先生赞曰:“古采扬新姿”。“淡、毛、斜”也为后人导一先路。
大千一生为艺术,擅爱书法,尤以篆书、汉隶为每天的必修课而习习之,这重要的基本功一直坚持到_年。主张“作画者必先习字,以习碑为宗,书法娴熟,基础稳固,怡可操笔作画、治印”。绘画讲究行笔,传统笔墨,用墨酣饱,水墨交融,以篆、隶笔法用于作画。重於构图与线条,以致风格苍莽、雄健而有动感,篆、隶之意融入画中,传神达情。速写古朴苍劲,融书法与绘画於一体,可别树一帜。作画起稿构图,改用根据线,一洗前人传用方格放大之习法,堪称革新。
个人著作
《雕虫鼓吹》研究篆刻治印的著作,又名《治印概说》。
《金石剩目》研究钟鼎铭文.石刻碑碣的著作。
《中国美术史讲义》为教学编写的讲义。
《美学概论》为教学编写的讲义。
《美劳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学校编写的教材。
《大千行卷》
《大千印谱集》
《国画-双鱼、古松、墨荷》江苏学生出版。
附记
1.抗日战争期间,李大千携同妻儿随江苏临中流亡来屯溪,栖身于鬲山观音上殿内。他生活虽是清贫,然启迪社会,宣传抗日之心不减。经一番苦心筹划,鬲山图书馆约于1943年正式成立,至1949年结束。该馆正名为“鬲山阅报社”,全称是“安徽省立屯溪民众教育馆鬲山阅报社”。它的独特之处,除了借阅图书.报刊以外,还在“二天门”灵官殿内,举办常年金石书画展。进入这间殿堂,便觉有一股书_气,瀚墨香扑面而来。展品不多,却也琳琅满目。比如,其中有幅徐悲鸿题款的《百美图》,便是一幅镌有王昭君等一百名古美人印章的金石艺术珍品。
鬲山上殿是建在一处地势比较高陡,两边临空的平台之上。图书阅览室便设在殿前一排花槛窗下和两廊之内。凭窗远眺,云山村野尽收眼底,倚槛下窥,绿树花荫都上心来。殿内香烟缭绕,庭前花木扶疏;加上主人好客,清茗伴读,格外显得幽雅清静,超凡脱俗。每当春秋佳日,游人到此阅览者,几乎是座无虚席。
馆内报章杂志,图书画册,全部都是李大千先生私藏者,靠李大千先生及其夫人张多女士,在日常生活中,省吃俭用,自费购置。所陈书刊内容全部都是进步读物和宣传抗日刊物,其中的就有前苏联《鳄鱼》杂志。现今这个地方的殿堂僧舍,虽已荡然无存,但李大千夫妇当年所创立的这一事业,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摘自《屯溪文史》第四集中的《书城屯溪的图书事业》一文)
2.著名大画家黄宾虹赞曰:“捧观大作,篆刻古气磅礴,钦佩之至。郢之大匠,运斤成风,知由錾垩不伤鼻,而可见其刚中之柔,最不易到。金石书画本是同源,清二百余年,惟金石家画差强人意。请教以为然否。”(摘自黄宾虹书信)
3.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张伯驹老先生写道:“宋印多朱文,於宋徽宗双龙玺,政和宣和等玺及东波山谷和印当见之。元明及清康熙多朱文细笔,为项子京诸印,清梁清标高士奇.安缘周等印皆是,最宜用於收藏书画。嘉庆后更为_浙南派以树一帜,易不失於古近也。沪_王福厂、陈巨来皆宗元明印白文。宗汉印当为正宗,京师寿石工即宗皖派,陈半丁白文宗河印,齐白石即野狐禅也。今见江左印人李大千君治印存,看印谱一册,盖出入於皖浙之间者,纪文学艺术一成宗一派,必不能出与规矩之然,不失於古而后始能变能化。大千治印既成名,年逾七十获,孜孜不倦,而不自高得之矣。”(摘自甲寅.张伯驹序)
4.《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於1982年3月来函,征集书画、篆刻作品。函曰:“素仰李大千同志为我国书画篆刻名家,用特专柬征求敬请惠赐大作,诩赞其成。”
5.1981年春,江苏金石旧家陈寿荣先生
编纂《现代印选》,来函征集篆刻印稿作品。那时李大千先生疾病缠身,未能奉献。
6.2009年是近代书画家、金石篆刻家李大千先生诞生102周年。为了宏扬族文化艺术及对先人的悼念与哀思。家人近期收集、整理遗留的部分材料,特此印制《大千艺术》纪念图书一册。该书分为‘交往篇’、‘书画篇’和‘金石篇’三部份,其中包括友人信札、名人题词和大千的绘画、篆刻、印拓等近80余件。
方凤富
擅长中国花鸟画,受业于著名画家苏葆桢、李际科、郭克等教授,对任伯年、张书旗等大师作品也有较深的研究,同时广泛吸取大家之所长,自成一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创新意,严谨朴实,清新典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所画的白葡萄和白藤花,将写意、勾勒、染色相结合,力创新意,实有心得。
中文名:方凤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重庆忠县
出生日期:1937年9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
主要成就:擅长中国花鸟画
白葡萄和白藤花
代表作品:《葡萄》、《秋色烂漫》
简介
方凤富,重庆忠县人,1937年9月生。现为重庆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联合国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雕塑委员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旅游联谊中心理事,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盘古艺术书画院名誉院长。
方凤富擅长中国花鸟画,授业于苏葆桢、李际科、郭克等教授,广泛吸收各大画家之所长,自成一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创新意,严谨朴实,清新典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所画的白葡萄和白藤花,将写意、勾勒、晕染相结合,有所创新,实有心得。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以忠县三汇中学初三年级考生,中榜进入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现西南大学)学习音乐,后因嗓子变声,一年后转入美术系学习造型艺术(5年制大专)。1960年我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学校领导叫他提前毕业留校。在美术系从事行政工作,先在系办公室,后到资料室(实际上就是从事一些打杂的事务性工作与其专业毫不沾边),1976年10月才正式走上教学岗位,从事他梦寐以求的艺术教学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自然灾害频繁。1960年下半年,学校调方凤富去搞生产劳动,白天在学校参加各种体力活,身心劳累且疲乏。晚上又被派去照看猪圈(简称守夜人,预防猪儿被偷),他与猪同睡一屋达4个多月(1960年10月至1961年2月),颇多感慨。冬天的夜晚,与猪作伴,寒风呼啸,粪臭扑鼻,风月相知。往事不堪回首,但君记忆犹新。方凤富刚留校,在美术系没有一点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并被边缘化。1961年3月,他又被下放到重庆西山坪农场劳动(本来小本子上注明的是系上另外一位老师,结果却将其名字划调,让他去顶替)。当时,很多人都看不起他,有位老教授还放话说:“方凤富不是画画的材料,顶多只能算一个劳动力”。这位先生的此番言论,对一位留校不久的青年助教来说,太艰酸,刻薄,有损人的自尊心。就是这句话,彻底刺激了他的灵魂。从此下定决心,非取得一点成绩,干出一番事业来,证明自已是绘画领域的可塑之材。文革时期(西南师范学院分别搬迁至粱平,忠县两地),这位老教授于忠县美术系召开的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上,当着众人之面,跪在方凤富面前承认错误,说自已当时话说过头了,请他谅解。方凤富说:大可不必,人要有尊严,别这样,并马上扶起这位老先生说:“我不但不恨您,反而要感谢您送我这句话,是它激励,鞭策了我,使我更加刻苦,,勤奋地求知,求学,做人”
由于方凤富从音乐系转入美术系只读了两年半,知识面窄,底子薄,技法差,且无创作能力。为弥补自已专业知识和国画技能的严重不足,他虚心向本系老教师苏葆桢学习,常借苏先生的范画临摹。1962年至1964年上半年,方凤富在2年多的时间内,几乎每天晚上都把自已关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配电房内,这既是他的宿舍又是他的画室。在此,不分严冬与酷暑,如饥似渴,挑灯夜战,连续追意临写苏葆桢,张书旗及宋元明清诸名家精品画作200余幅。主要以苏葆桢先生的画作为主,其中,他用了6个星期天及6个晚上,把苏葆桢创作的巨幅花鸟画精品《鸟语花香》(简称百鸟图)完整的临摹了一张(现保存完好,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该画有9张半宣纸大,上百只鸟,十几种花卉,极为精彩(苏葆桢原画文革时已被烧毁),此画已成为一张弥足珍贵之作,亦展现出青年时期方凤富的临摹能力,及其基本功。
那时,美术系有关领导知道方凤富在跟苏葆桢学习花鸟画,就指派系上干部和学生,监督,阻止他跟其学习。说苏葆桢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有历史问题,防止他腐蚀青年,要他与其划清界限。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他自学绘画的历程和处境多么艰难。当时,他非常苦恼,寂寞,沉默,很少说话。他的心在颤抖,其思想极为矛盾,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为了偷偷学画,遮人耳目。晚饭后,他一般都去音乐系琴房练习弹钢琴。10点钟后才打着手电筒或借着星空,悄悄地,匆匆地,回到那间标志形的配电小屋内。独自一人,默默地临习各类范画。方凤富在校读书期间和留校后,连续5个年头的寒暑假都没有回过一次家(但他无时无刻不思家)。我问方先生是什么原因?他沉默片刻说:作为偏远贫困的农家子弟,一是没有钱,二是想利用假期多补课,多学习。然后参加学校一些社会劳动,挣点小钱补贴家用。这是他真实不虚的想法,胸怀长远,心存艺术。
天道酬勤。那时,方凤富年富力强,激情四射,每晚只睡3个多小时,时常熬通宵,披星戴月,夜以继日,拼命学习,很下苦功。从而,为他后来走上教学岗位及晚年变法,无疑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主要成就
壬辰初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推出的《中国近现当代画家》大型精品画集,日前在北京出版。
这本画集,是对近现当代中国画的一种比较和研究。从中遴选三个时期,跨度从清末至今的十四位为中国画的探索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呈献的200多幅精品画作的集中展示。
画集中包括: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叶浅予。亦囊括当今仍活跃在艺术教育和中国画坛上的丹青高手:孙其峰、黄永玉、刘文西、杨之光、刘大为、孔仲起等大家。其中,西南地区唯一入选的国画家就是忠州人方凤富(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退休教授,中国美协会员)。
编者在画集中选发方凤富代表性画作19幅。其中尤以《西域天赋》、《醉金秋》、《期待》等写意葡萄画最具亮点,惹人眼球。方氏能入编此列,实非易事。说明他在绘画语言和笔墨关系上,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越来越丰富的审美内涵。在手法表现上,兼工带写,笔奏溢彩。一果一篮、一藤一叶、一枝一景、一笔一墨、如同音符。在画面上形成自身节奏韵律,笔墨与对象形体的关联性更为松散、更为概略、笔线与笔触进一步放大;从小笔小墨、到大笔大墨、趋向大气象。表现方法从小写意发展到大写意,在作品中通过笔墨章法直接抒发自己性格情怀的主观成分越来越多,个性化的探索得以彰显。
品读方凤富,解读70多年的人生追求及作品。可用:“人生、教育、艺术、勤奋、爱心、奉献”12个字,6个关键词概括。方氏最可贵之处在于:勤学多思、志存高远;不断求新、求变、亦于晚年开辟了实验方式,转变创作思维,潜心于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并提出“七十起步破茧重生”的艺术主张。新的思维、新的理念;从头越、往前走、天地宽。“衰年变法”,对方凤富来说有里程碑意义,且具
民国电影女明星王人美一一人生之中的“幸”与“不幸”
本文2023-10-04 17:04: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4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