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家风家训及简介_名言名句
胡适家风家训及简介_名言名句_
胡适家风家训精华:
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
做人要做最上簪的人, 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 要放在功夫里, 千万不要放在嘴上, 千万不可撰在睑上。 无论你志气怎样高, 对人切不可骄傲。胡适给儿子胡思祖的信。
简介
胡适(1891-1962年),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担任过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胡适是提倡文学改良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深受英国哲学家赫胥黎与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这些影响也深入到他的家庭教育思想里。
做了父亲后,具有浓重中西文化背景的胡适自觉地承担了文化维护的历史使命,也尝试着以西方现代教育理念践行巾国式的家训。
传统家训十分注重教子做人,胡适对孩子做人教育也是十分看重甚至是放在第一位的。长子思祖出生后,胡适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我的儿子》: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这是我所期望于你:我要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在胡适看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比做孝子更为重要。
这在百行以孝为先的传统旧中国不啻为空谷足音。思祖离开父母在苏州学习时,如何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和谐相处,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胡适考虑的重要问题。
他十分赞赏杜威的须养成共同活动的观念和习惯,于是提出了合群意识,告诫思祖要学会合群,要动脑筋想一想怎样同别人合得来。
你要做自己的事,但不可妨碍别人;要做到尽力帮助人,但不能帮助人做坏事。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时时要想想假如我做了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受得了吗?我不愿意的,他愿意吗?你能这样想,便是好孩子。
无论你的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他给儿子的这段话巾,有志气,体现了如何堂堂正正做人,谦虚则体现了如何合群。
而无论如何做人还是怎样合群,其核心价值和宗旨都是为了引导孩子自立成人,成为有独立思考、独立观察、独立判断的能力的自立的人。
傅雷家风家训及简介_名言名句
傅雷家风家训及简介_名言名句_
傅雷家风家训精华第一,做人;最后才是钢琴家
第一. 做人; 第二, 做艺术冢: 第三, 做音乐家; 最后才是钢琴家。一傅雷给儿子傅聪的临别赠言。
简介
傅雷(1908-1966年),字怒安,号怒庵。江苏省南汇县(现属上海市)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其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
傅聪出生于1934年,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分,傅雷曾经这样写道:傅聪三岁至四岁之间,站在小凳上,头刚好伸到和我的书桌一样高的时候,就爱听古典音乐。只要收音机或唱机上放送西洋乐曲,不论是声乐是器乐,也不论是哪一乐派的作品,他都安安静静地听着,时间久了也不会吵闹或是打瞌睡。
傅聪7岁开始学钢琴,又于1954年受中国政府派遣到波兰学习。
1955年在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傅聪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的新中国的音乐家。
傅雷很看重儿子傅聪的钢琴才艺,但更看重钢琴才艺以外的做人,一方面是因为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傅雷谆谆嘱咐傅聪保持赤子之心、家国情怀、独立精神;另一方面,钢琴才艺的精进也需要人格的健全和艺术素养的深厚。正如傅聪自己所说:固然比赛能令人迅速成名,但很多获第一名的选手也往往迅速地消失了。音乐不是用来比赛的,对音乐本身是否有深刻理解、独到的见解才是第一重要,钢琴家不应只是赛马的马。(钢琴家)对东方和西方的文化、艺术、哲学等等都要下工夫去学习。
傅雷做事严谨、细致、缜密,在给儿子傅聪的家书中,事无巨细,衣食住行,面面俱到。甚至儿子信封上的字体大小,邮票的粘贴位置,都嘱咐得很清楚。在两个儿子未来的规划上,他想得也很长远。傅聪也是完全按父亲设计的这个顺序走向成功的。
傅聪说:父亲的教导在我身上已是很自然的反映,不必随时刻意去想,它已成了我的一部分,是我之为我的原冈了作曲家陈钢在和傅聪交流时,谈到了他对傅雷这句话的理解:傅聪在父亲那里学到的是李白杜甫,是中国的诗情画意。
傅聪所演绎的肖邦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国之恨的愁绪,是把中国的诗情画意融到了欧洲音乐里面。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热爱生命的人,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的人。
何叔衡家风家训及简介_名言名句
何叔衡家风家训及简介_名言名句_
何叔衡家风家训精华:不敢稍微放松
讨论谋生处世的事,一切旁力费财的事,总要件细想想,要于现时人生百益的才做。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病痛绝不是时运限定的,都是人自己造成的。此理苟不明白,碌碌忙忙,一生没有出头之日。我平生对手过去的失败,绝不懊悔:未来的饶幸,绝不强求:只我现在应做的事,不敢稍微放松,所以免去许多烦恼。何叔衡写给儿子新九的信。
简介
何叔衡(1876-1935年),谱名启璇,学名瞻岵。湖南宁乡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清末秀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新民学会骨干会员,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国***早期***,中共一大代表。1930年从苏联学习回国,任共产国际救济总会和全国互济会主要负责人。次年秋赴中央苏区,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工农检查人民委员、『大J务部代理部长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
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途经福建上杭县时,为敌人追捕,英勇牺牲。
何叔衡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是位勤劳朴实的农民,在做事做人方面都对何叔衡产生了很大影响。何叔衡7岁那年,由于家中孩子多,父亲就在饭量上对孩子们进行限制。何叔衡每餐只有一碗饭,因此常常饿着肚子。一天,何叔衡放牛回家,几下子就将饭吃光了,但还是感觉很饿。他对父亲说:吃饭要是能像牛吃草那样,能放肆吃饱就好了。父亲当即告诉他:你长大了只要像牛一样做事,一定会吃得饱的。何叔衡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
1927年,在被白色恐怖包围的上海,何叔衡胆大心细,机智果敢地应对国民党特务的破坏与盯梢,以极大毅力坚持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7月,面对两个女儿及次女何实嗣的爱人杜延庆被捕,长女何实山的爱人、已是湘东南特委书记的夏尺冰被敌人杀害于长沙街头,何叔衡强忍悲痛,教育家人要抱定舍身忘家的决心。他说:一个***员不应该死在病床上,他一定要死在大马路上。
1928年.何叔衡受党组织派遣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并参加了当时在那里召开的中共六大。在莫斯科期间,他仍然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关心着家中的一切。这是1929年他在莫斯科写给儿子新九的信。
其中有一封写道,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求善终,绝对不能为一家一身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此数言请你注意。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成为何门重要的家训。
何叔衡自己抛家别子干革命,却对在老家赡养母亲而没有出来革命的儿子不能不有舐犊之情,他在另一封书信细细嘱咐儿子:凡你耳目所能听见的,手足所能行动的,你就应当不延挨、不畏难地去做、你自己要学算、写字、看书、打拳、打鸟枪、吹笛、扯琴、唱歌。希望他本本分分做人,孝悌友爱。何家后人很少有做出大事的,但个个都本本分分,靠自己的本事生活,他们一直留守在故居所在的杓子冲村,在深深浅浅的山坡里耕种劳作,过着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务农生活。只要能干、肯吃苦就有饭吃。我们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
我们每天进进出出这问故居,心里堂堂正正,也对得起公爷。何家后人说。
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名句
1、俭以养廉。
2、泯躯而济国。
3、毋为财货迷。
4、百善孝为先。
5、立身无愧,何愁鼠辈。
6、得意盎然,失意泰然。
7、才能知耻,即是上进。
8、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9、以直报怨,以义解仇。
10、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11、心口如一,童臾无欺。
12、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13、人而无信,百事皆虚。
14、丈失一生,廉耻为重。
15、施恩无念,受恩莫忘。
16、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17、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18、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19、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0、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21、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2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3、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
24、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
25、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
26、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27、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
28、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29、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3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1、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32、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
33、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34、一念不慎,坏败身家有余。
35、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
36、真心实作,无不可图之功。
37、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38、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
39、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40、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
41、钱财如粪土,仁义值于金。
42、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
43、千里不欺孤,独木不成林。
44、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45、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
46、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47、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48、多读书达观古今,可以免忧。
49、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
50、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51、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
52、匆贪意外之财,匆饮过量之酒。
53、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54、驭横切莫逞气,遇谤还要自修。
55、责己之心责人,爱己之心爱人。
56、远山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57、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58、人悔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数说。
59、人极不要跟寻,人愁不可喜悦。
60、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
61、不自恃而露才,不轻试而幸功。
62、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
63、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匆流连。
64、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65、贪爱沉溺是苦海,利欲炽燃是火坑。
66、官长之前,止可将敬,不可逐膻。
67、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68、江中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69、不要空言无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
70、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7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72、幸名无德非佳兆.乱世多财是祸根。
73、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
74、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75、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
76、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77、随时莫起趋时念,脱俗休存矫俗心。
78、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
79、莺花忧怕风光老,岂可教人在度春。
80、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81、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
82、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
83、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
84、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
85、不因群疑而阻独见,勿任己意而废人言。
86、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固己拙而忌人之能。
87、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福而姿杀生禽。
88、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89、读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90、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91、仗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
92、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
9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为维艰。
94、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95、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锅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
96、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
97、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胡适家风家训及简介_名言名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名言名句 专题。
民国最强的虎妈——冯顺弟 1 冯顺弟这个名字也许你是第一次听说,但是她教育出来的儿子,那可是民国时期鼎鼎大名的人物,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他就是胡适。 胡适是打响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第一枪;是中国近现代的著名学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引领人物;是北大校长;是新中国多门学科奠基人;五四旗手;还是一位顶着35个博士称号的文化巨匠等等 可以说是他的母亲一手培养出了胡适这位文化大师。 而冯顺弟本人,却是大字不识一个,17岁嫁了年近半百的小老头、23岁就守寡的女人;却在极度困境的情况下,给了胡适最好的教育。 胡适在《论家庭教育》一文中有言: 「 ”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 在《四十自述》回忆母亲道: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 「 ”家教里头最重要的第一个,是胎教,母教,母亲更重要。做女性,最难的是做一个贤妻良母。” 胡适故居 2 冯顺第出身于农家,父亲是冯金灶,14岁的时候,冯金灶被太平军掳走,,脸上还烫着「 ”太平天国”四个蓝字。后来趁机出逃,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只看见一片焦土,祖上的产业都被烧成灰烬。 经过冯金灶的努力耕种,没几年就修了砖屋,娶了媳妇。 次年,他们生下女儿冯顺弟,之所以取名叫「 ”顺弟”,是因为冯金灶本想要个儿子,希望下一胎能顺利生个弟弟。 冯金灶后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振兴祖业。她父亲去村外挑石头盖新房,还是小女孩的冯顺弟便去村口接应父亲,从筐子里取出一两块石头抱到地基外,算是为父亲分担一点辛苦。 17岁时,冯顺弟到了婚娶之年,媒人来提亲。父母很高兴,媒婆还没说完,父母的脸却黑了。 一个名为胡传(原名珊,字铁花)的当地官员,已经49岁了,居然前两任妻子都因病过世,嫁过去就是个做填房的。这要是嫁过去自己委屈、受白眼还得听着邻居们的冷嘲热讽。 冯顺弟却不这么看: 「 ”给人家做晚娘,聘金彩礼应该多些,将来可以帮忙,你们重建祖屋的心愿总能实现了,听说胡先生也是个人人敬重的好人……” 胡传与冯顺弟 一生为农的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盖上自家的新宅,为了满足父亲的夙愿,她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嫁给胡传做填房。 就这样,在1889年3月12日,17岁的冯顺弟嫁给了比她大32岁的胡传。 婚后,胡传教冯顺弟读书识字,还帮老丈人家盖了新房,夫妻生活美满。 两年后,冯顺弟生了个儿子,取名嗣穈,后来有人帮胡嗣穈改了个名字,叫胡适,字适之。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胡传把妻儿送回老家,自己带病在战乱中奔走忙碌,病逝厦门。 这一年,胡适刚刚4岁,冯顺弟才23岁,就成了寡妇。 3 之后,这个寡妇成了胡家的掌柜。 大女儿比她17岁;大儿子比她大2岁,而且还吸毒赌博;双胞胎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只比她小4岁; 这个掌柜的并不好当,「 ”以少年作后母,周旋于诸子诸妇之间”,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再加上后来家业中落、经济困窘,冯顺弟的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胡适的大嫂无能而不懂事,二嫂能干却气量窄。总是指桑骂槐,时不时拿些尖酸刻薄的话来 下冯顺弟。胡母常装作听不见,不与他们计较。 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是教练,一流的父母是榜样,冯顺弟就是胡适最好的榜样,最一流的父母。 因为她知道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但她的仁慈大度,并非没有原则。 胡适的五叔本就是个小人,成天在外游荡、赌博、吸食鸦片,一次在烟馆里发牢骚,竟说胡适的母亲生活不检点,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肯定给他不少好处。 这话传到了冯顺弟的耳中,气得冯顺弟大哭起来,哭完之后,冯顺弟将本家的几位长辈请来,并把胡适的五叔叫来,当面质问。最终他在众人面前下跪认错赔罪,还她清白,她这才罢休。 冯顺弟作为母亲的一言一行胡适都看在眼里,他跟母亲一起生活了9年,母亲大大小小的举动也给胡适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对人永远是谦谦君子的胡适,在名族大义面前,敢于当面批评蒋介石。 ▲胡适与蒋介石 4 她连书都没读过,却坚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23岁的寡母冯顺弟知道读书重要的重要性,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胡传临终前遗言: 「 ”穈儿天资聪颖,应该令他读书”。 对胡适教育极其严格,是慈母兼严父,并且她的教育方式与众不同。 胡适最早的照片 胡适开始识字时还不满三岁。当时,父亲就把教母亲的红纸方字教儿子认。母亲在一旁做助教,也借机温习她之前学过的字。胡适三岁多的时候,已经认得近一千字。 胡适还不到4岁,便被她送入送到本家四叔介如先生的学堂去读书。 最初,学堂里只有两个学生,一个是胡适,一个是他四叔的儿子。 嗣秫贪玩不爱学习,但是胡适不一样,母亲管的很严,自己又喜欢念书,因此常常一个人在学堂念书到天黑才回家。 学堂里的学生添加到十几个,别的小孩每年的学费只有两块钱,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这样的学金,打破了家乡的记录。 教育方式的不同, 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曾有着详细的记载。 每天天刚亮时,胡适的母亲便会将胡适叫醒。胡适从来都不知道母亲坐了多久,看到胡适醒了,她这才对胡适说他做错了什么事,并且要胡适认错。而且每次在胡适认错之后,还要胡适读书用功。与此同时,冯顺弟还会向胡适讲他父亲的种种好处,从文采到忠心报国,并且对胡适说:「 ”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是「 ”丢脸”,「 ”出丑”的意思。)。”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这样回忆他的母亲: 「 ”我的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如果犯的是大错,那也绝对不会姑息,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上房门,该骂的骂,该罚的罚,该打的也要打。 胡适在《四十自述》里写道。 「 ”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有一次吃饭后,胡适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件背心,小姨怕他着凉,就拿了件小衫出来叫他穿上,胡适不肯穿。 小姨说:「 ”穿上吧,凉了。” 胡适随口回了句:「 ”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胡适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便看见母亲冯顺弟从家里走出来,他赶快把小衫穿上,但是母亲却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到了晚上,冯顺弟把胡适叫来,让他跪在地上,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 冯顺弟气得坐着发抖,不许胡适上床去睡。 胡适跪在地上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霉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冯顺弟心里又悔又急。有一回,她听一个乡下医生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深夜她竟真的把胡适叫醒,用舌头舔胡适的眼翳。 5 胡适14岁的时候,去上海求学,但是深明事理的冯顺弟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甚至只允许他三年回家一次。 在胡适留美时期,冯顺弟一度病重,几乎不能起床。 她私下请照相的人来家里照了张相保存起来,跟家里人说: 「 ”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儿,当仍请人按月作家书,如吾在时。俟吾儿学成归国,乃以此影与之。吾儿见此影,如见我矣。” 后来,冯顺弟病情渐渐好转,即便生活窘迫到要变卖首饰的时候,她依然不忘了处处为儿子读书着想。 最令人敬佩的是,她甚至向别人借了八十块大洋给儿子买了一部图书集成。八十块大洋是什么概念呢? 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月薪是八块,相当于 十个月不吃不喝的工资总和,而当时北京一套四合院的房子也不过二百块而已。 这才有了后面的,1917年,胡适获得35个荣誉博士学位留美归来,成为「 ”洋博士”,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后成为北大校长)。之后,他遵从母命娶了江冬秀。 第二年,儿媳怀孕的消息从北京传来,冯顺弟高兴地合不拢嘴。眼看就要能如愿抱上孙子时,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顺弟却驾鹤西去,享年46岁。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世间最大的遗憾。 胡适都还没来得及从北京赶回来见她最后一面。 胡适悲痛欲绝的写下了纪念文《先母行述》: 「 ”伏念先母一生行实,虽纤细琐屑不出于家庭闾里之间,而其至性至诚,有宜永存而不朽者。” 母亲的与世长辞,胡适非常悲痛,他慎重办理了母亲的后事,将这份对母爱的感念永远埋在了心中! 冯顺弟对胡适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本身。 所以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们理应尊称冯顺弟 一声——大师!!!
文化大师胡适的父亲,大号胡铁花。
这当然不是古龙笔下的武侠名人、楚留香的好友胡铁花,而是中过秀才、当过知州的胡铁花。
胡适的父亲本名胡传,铁花是他的字。
他最后的官职是台东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
在清朝的台湾,这个官职不算小,但他更闻名于世的是诗才。
胡适曾谦逊自己不会写诗,《尝试集》那类白话诗也确不以文采见长。
但胡适的父亲胡铁花,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诗人。
我读过他的一些诗,奔驰、狂放而富有生气——“仰视飞云天外起,酒酣愁听大风歌”,在万马齐喑的晚清,应该是踔厉飞扬的。
然而,在胡适绚烂的文学冠冕上,我们找不到他父亲的名字。
胡传不甘心做个文人,他前往京师寻找报国机会,又怀揣一封介绍书,走了四十二天,到达冰天雪地的吉林,面见钦差大臣吴大徵,要求随大清使节去解决中俄边界纠纷。
吴大徵好奇地接纳了这个少年。
据说,吴大徵曾称赞胡传有治省之才,这也许是胡适的一家之言,但胡传却的确是个称职的地方官。
当时台湾刚刚建省,在朝廷大臣心目中是个瘴疠蛮荒的苦地方。
胡铁花却主动请缨,离开怀孕待产的妻子,来不及看一眼新生爱子,就踏上了茫茫海路。
胡传到达台湾的时候,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改革,已经人去政亡。
东海危机乌云般翻卷在上空,到处是不安谧的波涛。
胡传穷尽心血写下了第一部《全台兵备志》。
他一定又像勘察中俄边境那样,走进了台湾岛的森林、山峡、海口,踏遍了郑成功时代的城垛和荷兰人留下的赤莰城。
“华严世界,任凭我,踏遍云山千叠……”然而在王朝末日,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梦想。
三年后,中日甲午战争打响,胡传征募兵勇、守卫台东,但他的剑还未出鞘,就被光绪皇帝割让台湾的诏书冻住了。
皇帝下旨:所有在台官员一律内渡,将台湾交接日本。
胡传拒绝奉旨,做了封建文人最大的反抗。
他四处奔走,募兵保台,又徒步行走到台南,衣衫蓝缕,面见黑旗军老将刘永福,以书生之身要求参战。
我想,胡适身上那打破千年文字八股的躁动血液,就流动在他父亲喷薄的脉管中。
胡传病倒了,被刘永福护送回到厦门,几天后死于时疫。
那是日军攻占八卦山的第二天。
作为《全台兵备志》的作者,他应该是最知道八卦山对台南战略意义的人。
与其说他死于时疫,不如说他死于台湾陷落的可怕命运。
据说,胡传的家乡流传着他战死沙场的传奇,也许战死是胡传最美丽的神话。
他壮硕的身躯,停歇在南国的红色土地上,仿佛关于历史和未来的无字之书。
我注意到,胡适出生在1891年12月,他的父亲忧愤死于厦门时,应该只有三岁零几个月。
而他的母亲,则是二十三岁的妙龄 。
遥想娇妻幼子倚门而望,胡传眼中一定涌满坚硬如冰的泪水。
那是失意诗人的泪水,是丧失国土的官员的泪水,更是一个丈夫和父亲的泪水。
胡传内渡的船只,是台湾海峡封锁前的最后船队。
海面上惊慌的海鸥,哀鸣的白鹭,还有哭泣流离的人群,曾带给诗人怎样的哀愁?暴风雨的四周是万籁俱静的深夜,黑黢黢的潮湿的夜空中,传来海浪亘古不屈的呼啸。
然而,诗人胡传已经不能动笔了,黑暗的午夜里,他躺倒在厦门的风浪声中。
胡适动笔写下《文学改良刍议》的时候,一定想起了他的父亲。
当书生报国成为南柯一梦,文学就不得不站起来,拯救一个民族的生命力。
这是一种倔强的坚韧,坚韧中也有淡淡的悲哀。
胡传去世六十多年,他的儿子胡适终于第一次踏上了台湾。
父亲的精魂守护在这里,激动的胡适无法克制血脉贲张,几年后骤然辞世。
父子两人的生命,都在台湾画上了奇特的圆。
这也许只是巧合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在广东、河南、江苏、台湾等处充任幕僚或地方官佐。胡传有过三次婚姻,前两个妻子先后死于战乱和疾病。第三次续娶冯顺弟,也就是胡适的母亲。冯顺弟虽然出身农家,但是寡言稳重,惹人喜爱,不像是庄户人家的孩子。
胡适出世仅90天,父亲便往台湾供职。1893年春,冯顺弟带着胡适来到台湾,老夫少妻稚子相聚,度过两年的团聚生活。甲午海战爆发后,冯顺弟又带着儿子回到徽州绩溪老家。不久,便传来胡传病死厦门的消息,这时胡适仅三岁零八ge yue
望子成才
胡适自幼身体弱小,虽然已经5岁了,可是,像徽州老宅那样高的门槛,也难以跨迈。母亲还是把小胡适送去上学,上课时都要先生抱到高凳子上,坐上了又下不来,还得再由人抱下来。胡适在学堂年龄最小,却是识字最多的孩子。乡下孩子多有逃学的习惯,母亲管教严厉,胡适又聪颖好学,常常是一个人坐在学堂里温书念书,直到天黑才回家。每天拂晓,母亲把胡适喊醒后,便开始评点儿子前一天的行为,说你昨天什么事做错了,什么话说错了,要知错认错改错,用功读书。这样到了天亮,衣服穿好后,便催他去上学。每天早晨,胡适都是最早到学堂的,先去先生家拿钥匙,开了学堂的门,便一人坐在座位上背书。等到先生到来,才回家去吃早饭。母亲教训胡适从不拿腔作势,儿子做错了事,也不在众人面前打骂,顶多只是给他一个严厉的眼神。如果胡适犯的是小错,她会在第二天早晨儿子起床时教训他。如果是大错,那么到了晚上,她会关起房门,先是批评,然后便是行罚,不是罚跪,就是用手拧儿子的胳膊、大腿,不论如何痛楚都不许哭嚷。 有一次,胡适因犯错被母亲训斥,边啜泣边用手背擦眼泪,请母亲原谅。第二天起床时,胡适两眼又红又肿,并因此而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母亲很后悔,儿子可是她的命根子,是她的憧憬和希望。她听说用舌头舔眼,可以治好眼翳,便在夜晚将儿子叫醒,用舌头轻轻地舔儿子的病眼。徽州山里的蒙馆学费很低,每年只交两块银元,先生教学生的只是念死书、背死书,从不讲书。母亲清楚其中的蹊跷,便有意增加学费,嘱托先生要为儿子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胡适说:“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一次,同学的母亲请先生以她儿子的口吻给丈夫去信,信写成后,先生让同学带回家。同学偷偷抽出信,头一句便是:“父亲大人膝下”,这位同学不懂何谓“父亲大人膝下”,前来向胡适讨教。这时,他才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母亲的督导和教育,使胡适受益终生。胡母23岁守寡,这正是女人的如锦年华,而她所接受的家业,也已经失却往日的荣盛。她虽然是名义上的家主,可是,丈夫前妻遗下的儿子,对这位继母并非采取亲善的态度 两个儿媳妇都不太明晓事理,妯娌间常为一些小事,闹得全家鸡犬不宁。她们谁也占不了上风时,便都把气撒到婆婆身上。有时,她们还以打骂孩子的方式,用刻薄寡情的语言,指桑骂槐地骂给婆婆听。胡适的母亲只是忍气吞声,尽量避免冲突。实在难以忍受时,便悄悄来到邻家回避,或者夜深人静时,一人独枕床上轻声哭泣。她的宽厚大度往往使她们感动,在心境平息的时候,她们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向这位年轻的婆婆道歉。少年胡适在这种人生窘境中,知道了所谓人世间的脸色,是件多少可怕的东西,他说:“世界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界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胡传前妻所生的儿女,几乎与冯顺弟年龄相当。长子已经成家,自小便不成器,后来又染上吸鸦片、赌博的恶习,挥霍无度,欠下许多还不清的债务。每年除夕,总有一帮债主前来讨债,一个挨一个地坐在堂屋的座椅上。母亲已是见怪不怪,照样心平气和地料理着过年的事情。一直挨到半夜,快“封门”时,她才从后门出去,央求本家亲戚或邻居来家转圜,给每个债主打发些钱,好说歹说,将他们支出家门。这时,那个瘾君子才敲门回家,母亲从不骂他,也不在脸上挂一点愠色,一家人还是和和美美、欢欢喜喜地过年。
幼年失怙,家道衰微,在挫折中,胡适最深切的感受便是博大、慈祥的母爱。她给了儿子待人接物的榜样示范,处世做人的实际教诲,不经意间,胡适受到了完美的人格培养。他谨守母命、恪守孝道的最好例证,便是婚姻问题。早在1904年,母亲便做主将他与江冬秀订立终身大事。江冬秀因父亲早逝,家中重男轻女,识字不多,自小缠足,完全是一个旧式乡村女子。胡适一直在外读书,与江冬秀从未晤面,又留学西洋,接触了一些知识女性,自然与江冬秀没那种卿卿我我的感觉。然而,由于是母亲所定,便只能认作神圣不可改变的事情。其实,胡适在大洋彼岸已经有自己的心仪之人。胡适在给母亲的信中,聪明的母亲当然察觉其中的微妙。和胡适接触频繁,交谈极为投契。两年的时间里,胡适给她写了一百多封情书。可是,胡适终究是个孝子,想想寡母独处家中,经济拮据,甚至以首饰抵借过年,不免感慨系之,思绪万千,再也不敢违拗母命
胡适家风家训及简介_名言名句
本文2023-10-04 16:59: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4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