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豪刘伯温
#古代能人刘伯温的一生,开局辉煌结局却悲惨,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公元1311年农历6月15日,在浙江青田县南田镇武阳村,一个刘姓的书香人家,一个男孩呱呱落地。他就是日后成为明朝开国元勋、三不朽伟人的刘基。
刘基,字伯温,小时候,因父亲刘爚任遂昌县教谕,在外工作,母亲富氏便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刘基天资聪慧,5岁时能将半部《国风》背诵得滚瓜烂熟。
刘基一生好学,年轻时就读石门书院,22岁中举人,23岁考上进士。刘基对元朝政权的腐败无能有着深刻的认识,看穿元朝的无可救药,于是,1358年辞官归隐青田,将自己满腹经纶和对 社会 的愤慨,以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熔铸于笔墨,写出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寓言《郁离子》。
刘基敢于与元政权决裂,是他人生转折的关键。此一步,成了他走向辉煌的起点。
刘基的 历史 功绩在于与时俱进,顺应 历史 潮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勇敢地承担起统一中国的任务。他的功绩是多方面的。
朱元璋曾三次派人请刘基出山。刘基出山后,初次见朱元璋时,曾陈事务“十八策”,就当时的天下大势、战略对策和治国方略、用人原则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共计十八条款,后人称之为“十八策”。这对帮助朱元璋认清形势、树立信心、统一全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与君一席语,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对刘基来说,“十八策”金声玉振,在朱元璋心中,他的“帝师”地位初步确立。后人常说“前有诸葛隆中对,后有刘基十八策”,指的是“十八策”的非同一般。
为朱元璋制订“西征东战大计”是刘基最突出的功绩之一。朱元璋起兵于淮河,渡江后,势如破竹,但只限于浙江一带,而且东有强敌张士诚,西有劲旅陈友谅。当时,许多人认为张士诚据有苏湖富饶之地,宜先攻取。但刘基自有看法,认为:“张士诚只能自守,不必顾虑;陈友谅劫持主人,名声不正,他地据上游,时时刻刻想灭我们,我们应先对付他。陈灭后,张势孤,一举可破,然后北图中原,这样,王业可兴。”朱元璋采用了刘基的战略决策,终于成功了。
刘伯温深谙韬略,通天文地理,在重大战役中,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30万,战舰5000艘,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势甚嚣张。当时,朱元璋驻金陵守兵仅10余万,双方力量悬殊。朱元璋军心动摇,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有的主张决战。只有刘基一言不发。朱元璋把他请到内室,征求意见。刘基说:主张投降和放弃的,应该杀头治罪,因为他们不看大好形势,散布失败情绪。实际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马壮,又打了几次胜仗,自以为了不起,目空一切。我们可以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诱敌深入,一鼓可破。
朱元璋请刘基制定作战方案,首先派人诈降,诱陈友谅夜来劫城,约定到江东木桥呼“老康”为联络信号。陈友谅不知是计,点精兵30万依约前往,结果伏兵四出,又逢暴雨,被迫退至江边。谁知原有的战船被刘基用计拘掠,只留下300艘于江边。陈军争先逃渡,又遭朱元璋军火炮攻击,破船连人沉没一半多,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军,挫败了陈军的锐气,乘胜收回太平,攻下安庆、信州、衮州。陈友谅仓惶逃回汉阳。
三年后的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再度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鄱阳湖大战,刘基始终与朱元璋在一起。一次,他忽然见一群水鸟惊起。刘基预感大事不妙,急忙拉朱元璋一起转移到另一条船。他们人未坐定,敌人的炮火已将原来朱元璋坐的船打得粉碎。此消息传出,朱元璋部下都以为自已有天助,于是士气大振,杀敌更猛,最终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战死,刘基指挥的这次战争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历史 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胜利之后,刘基多次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明朝开国前夕,1366年,刘基受朱元璋之托,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并与李善长、杨宪等人一起定律令。平定张士诚后,朝廷里有大臣上书赞颂朱元璋功德,劝其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此欲为赵高也。”并及时提醒朱元璋要“居安思危”。
刘基还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法办贪腐。
刘基于61岁告老还乡后,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临终前,留遗嘱给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须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刘基博学多才,著述等身。有《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散文323篇,诗词1613首,赋骚23篇,杂著百余篇,还有《百战奇略》《黄金策》等书问世。散文名著《郁离子》是一部寓言集,写的是小故事,讲的却是治国、治军、伦理、道德、经济、 社会 、自然等大道理。他是明代与宋濂齐名的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教育和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
明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30年的战争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 社会 开始稳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这就当时来说,是推动了 历史 前进,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促进此种好事的是刘基,所以,他也是为统一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功臣。
刘基的道德人品,一直受到后人推崇。
刘基不计名位,不贪爵禄。朱元璋分封官职时,刘基坚辞公爵,一再辞让相位。洪武三年所封的37位功臣中,刘基列为第36位,其他功臣都被封为公爵或侯爵,只有他和汪广洋两人封伯爵,他的年俸为240石,封为忠勤伯的汪广洋年俸是500石,而李善长的年俸是2400石,是刘基的10倍。这里要提到的是,不是刘基智不如他人,也不是奉献不如他人,而是他“坚持辞让”。这充分表现了他不计利、不谋私的崇高品质。
刘基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刘基在元朝四次任官,三次辞职,一次被罢职,原因并不是他犯错,而是因为他的清廉刚直。在明朝,他身为御史中丞,敢于不顾宰相李善长的情面,依法奏斩他的义子、中书省都事李彬。这种不畏权势、嫉恶如仇、秉公执法的精神,高山仰止,垂范千秋。
刘基忠公护国,不结党营私。据《明史·刘基传》载:丞相李善长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想撤换丞相,与刘基商量。刘基却说:李公丰功卓著,而且能调和诸将,不可以罢。朱元璋反问刘基:李善长多次想加害于你,你却为他说好话?刘基说:“调换栋梁,必须先得大木,如果用小木捆扎起来代理栋梁,大厦马上会倒塌。”
可是,朱元璋不听刘基忠言,还是罢了李善长的丞相之职。朱元璋想用刘基好友刘宪为相,刘基说:“宪有相才而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又问,汪广洋可否任相?刘基回答说,汪比杨宪更狭隘浅薄。再问到胡惟庸,刘基说:“如小牛拉车,会偾辕破犁,误国败事。”朱元璋听他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好,就说:“我之相,诚无逾先生?”刘基急忙回答“我不敢贪天之功,我嫉恶太深,工作又不耐烦,我若为相,会辜负皇上的恩德。国内人才众多,只要皇上细心寻访,一定能求得贤才的。”刘基谦让相位,对话皇上,敢于直言,不计个人恩怨,不搞打击报复,不搞结党营私,为的是忠公报国。
刘基去世多年后,一次,朱元璋对刘基次子说:“你父在时,满朝都是同党,只他一个不从,你应多行好事,休污了你父亲的好名声。”
刘基的道德操守、崇高品质,千秋万代,为世敬仰。
立德、立功、立说,问五千年华夏,谁能三不朽;
通天、通地、通人,数九万里江山,公系一全才。
是青田人~
刘伯温(1311-1375年)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
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扩展资料:
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时,文靠刘伯温武靠徐达常遇春冲锋陷阵。尤其是对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更是言听计从,因而能在群雄纷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统一中原大地。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要封刘伯温为一品左丞相,可是刘伯温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坚决辞封不受,要求告老回乡。朱元璋觉的反正基业己定,有没有他亦无关大局,也就顺水推舟,遂了他的意愿。
临走的时候,与刘伯温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达,舍不得刘伯温离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刘伯温深受感动,洒泪分手时,对徐达说。
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
徐达一直把刘伯温的话记在心里,自上楼后,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边,寸步不离。朱元璋一一给功臣们敬过酒后,看了李善长一眼,推说要去小解,便与李善长下楼去了。
徐达灵机一动,喊着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
—刘伯温
不知道什么时候网上出现了这么几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您还别说,是挺押韵的,但本着对历史的好奇心,笔者查了查刘伯温这个人,不是说我不知道,而是在我的印象里,一统天下貌似和刘伯温并没有什么关系。
好了,咱们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借这几句话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正史的刘伯温是不是跟传说中的一样神奇。
一、刘伯温并非开国文臣之首这会儿先不说正史当中的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就说刘伯温的功劳有多大。首先,在1360年到1363年9月份这段时间里,刘伯温是作为一个随军参谋的身份陪在朱元璋身边的,而且还不是一直都在。因为其中有将近1年的时间都是在老家守孝。也就是说,刘伯温真正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的时间不过区区2年, 不提李善长,单一个胡惟庸跟朱元璋的时间都不比刘伯温短,他又怎么跟其他开国功臣相比呢?
有人可能会说,那人家刘伯温有才华啊,比如帮朱元璋制定各种军事谋划,例如先平陈友谅,再平张士诚等。因为时间太长这个事儿的真假已经无从考证,但如果说刘伯温真的那么神,什么都算到了,那为什么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当中,竟然一度被陈友谅团团包围,最后不得不让人替他去死,才勉强逃出呢?
除却这些之外,可能还有老哥会说,刘伯温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西湖望云”故事,而且还说他早在朱元璋没能攻下南京的时候,就已经算出朱元璋有天子气。
首先这个“西湖望云”没有任何官方史料可以证明,基本可以判定为瞎扯。而算出朱元璋有天子气的,恐怕也不止刘伯温一个人,因为当时所有的割据势力之中,只有朱元璋一个人拥有礼贤下士、尊重人才、阻止手下烧杀抢掠的气魄,不然各位以为就凭朱元璋一个要饭的出身,凭什么能聚集那么多谋臣武将?
二、刘伯温为什么在民间这么有名首先,我们都知道古代讲究名正言顺,朱元璋虽然打败了天下各路诸侯,成功登上了皇位,但事实上他对自己并没有什么信心,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来为他的登基称帝提供认可。虽然他自称是什么大明王转世之类的,但这毕竟是虚的,而且很多人都怀疑是他杀死了小明王韩林儿。但就在这个时候,咱们的刘伯温出现了(史料上确实或多或少地记载了一些刘伯温懂风水懂算命的事儿),他及时地替朱元璋排忧解难,担任了类似钦天监之类的官职。
问题来了,如果刘伯温不出名,那他算出来的“天象、祥瑞”有人信吗?肯定没人信,所以说很大程度上刘伯温的出名都是由朱元璋一手捧上去的。另外,刘伯温是浙东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与他们针锋相对的就是淮西派。
在这儿笔者简单地说一下,所谓淮西派就是明初跟朱元璋起家的那一批人,以李善长徐达蓝玉等人为首,而浙东派就是开国前后才跟着朱元璋的一批文人,以刘伯温和杨宪为首。
咱们说句实话,总说朱元璋屠戮开国功臣,但问题在于这个淮西派确实干了很多坏事,这就导致淮西派在民间百姓看来就是一群官宦子弟,而浙东派因为都是普通的文人世子,所以在民间拥有很好的口碑,久而久之刘伯温也就被大家送上了神坛。
三、被神话的过程《烧饼歌》,相信每位了解刘伯温的人都知道(因为这段对话太长就省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上面清楚地记载了很多后世的故事,比如清朝入关、朱棣夺权等。但问题在于,如果这首歌是真的,各位认为,以朱元璋的性格会允许那些事情发生吗?毕竟里面真真切切地提到了明朝被胡人灭亡。反正笔者是不相信他是真的,以朱元璋的性格(就算朱元璋不管,朱棣上位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剿灭女真人,因为这首歌已经算到了他的上位,为了大明,管他什么胡人,都只能是“死人”)。
另外,民间还有传闻说,刘伯温是天神下凡,是玉帝派下来拯救苍生的,咱们先不管这个是真是假,假如说刘伯温真有传闻中的一半聪明,他还会被胡惟庸毒死吗?
结语笔者之所以说刘伯温是捡漏王,原因就在于那父子三人(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身上。朱元璋是刻意地拔高了刘伯温的才华,因为他需要这么一个人来证明自己是真龙天子,自己有能力做皇帝。而另外两就是朱允炆和朱棣,倘若没有朱允炆执意消藩激起朱棣兵变,那么刘伯温恐怕到现在也不过是个算命的(不会封他啊,封也是封方孝孺)。
但偏偏朱允炆因为猪队友的挖坑被朱棣成功打败,而朱棣登上皇位后,自然而然要分封一批臣子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可当时大部分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清理掉了,咱们算算,明朝开国分封的那些文臣武将有几个是没有被牵连的?恐怕也就只有刘伯温了(开国文臣第一的出处),毕竟宋濂都被流放了。
所以从这看,刘伯温能名垂青史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捡了个漏。当然也不能否认刘伯温的才华,咱们只是就事论事,他是有才,但远远达不到所谓的“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不然自己也不会落得那样一个凄惨的下场。
刘伯温的后代其实过得并不是特别的幸福,以及和善刘伯温死后,严禁他的子孙研读帝王之术,步入官场,而他的儿子并没有听懂自己父亲临终的遗言,到最后还是跟随朱元璋开启了一段新的官场仕途 当时刘伯温巧对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讲到不要轻信官场中人,不要轻易的相信胡惟庸 。
一、为人正直,看不惯乱党也许就是刘伯温这一段话,使得他的子孙后代再进入官场之后对待胡惟庸等一系列党派中的人都不抱有特别好的想法,但是刘伯温的子孙一直都是忠于整个元朝的,他们忠心耿耿 任劳任怨,为民服务,但在后期,他的长子榴莲不如官场,虽然是席了刘伯温的绝味,但是他看不惯当时胡拥等一系列党派迫害百姓,试图经常和胡惟庸等人对立作对,最后惨死。
二、无心权利斗争,依旧被迫害而刘伯温的二儿子无心官场,也是看透了整个官场的黑暗 他安心的在家整理自己父亲各种书籍和样本,但是当时朱元璋的底下是不会放过他的,假意说她整理的书籍有问题,而将她被捕入狱,陷害致死。
而刘伯温的孙子其实也是看在自己的爷爷和父亲的面上,没有走进官场,一心在田园过着自己舒适安稳的生活,但是他不忍心看着元朝的疆域就是如此的破败,他向当时的朱元璋禁言,说到朱棣早晚有一天会造反,但是他的奏章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朱棣造反成功之后,而他的一些言论也被朱棣所发现了,它并没有放过他,最后孙子也被迫害。
也许是对于刘伯温后代太过聪明脑子的鸡蛋,或者是以及各种方面的考虑,刘伯温的子孙后代基本上没有好下场,这是由于对于整个朝廷和官场的看透,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没有逃过自己祖先的命运。
此二人没有关系
众所周知,蜀汉的开创者刘备又称刘皇叔,原本是汉朝的皇族。
《三国志·蜀书》上说,蜀汉皇室来源于中山刘氏,是西汉景帝刘启第八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多达120个,其中第五个儿子刘贞封陆城亭侯,由中山国(今河北省定县)来到陆城侯国(在今河北省涿县),后裔形成中山刘氏的分支--涿县刘氏。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实行削藩政策,以"酎金事件"为借口,废除大批同姓诸侯。涿县刘氏开派祖刘贞,也在这次削藩运动中被削去陆城亭侯的爵位,降为普通平民。
刘贞以后,涿县刘氏的情况,正史没有记载,刘氏族谱则大都有对这一段空白的补充。不过,族谱中所记的有关世系和史实,又有很多互相矛盾和错误牵强的地方。这里,我们不妨根据各地刘氏族谱来作一大体的勾勒和订证。
关于中山刘氏涿县分支始祖刘贞的出身,典籍记载已经非常明确清楚,无容置疑。因此,广东梅县刘氏谱说刘贞是刘胜的孙子和他迁自彭城郡,都是错误的。同样,湖南桂阳刘氏族谱、新化刘氏谱、刘氏滔公支谱和广西刘氏谱都说刘贞是刘向的儿子,刘向是刘胜的儿子,这也均与历史事实不符。
在今人刘少卿所编《刘氏新族谱》中,刘备是中山王刘胜的第17代孙,从刘胜到刘备的传递世系是:
刘胜(中山靖王)→刘贞(陆城亭侯)→刘昂→刘禄(漳侯)→刘恋(沂水侯)→刘英(钦阳侯)→刘建(安国侯)→刘哀华(广陵侯)→刘宪(缪水侯)→刘舒(祈邑侯)→刘谊(祈阳侯)→刘必(原泽侯)→刘不疑(丰灵侯)→刘惠(济川侯)→刘雄→刘弘→刘备。
这是一种最常见、最流行的中山刘氏上古世系。
全国各地中山刘氏族谱所载也大体与此相近,如湖南桂阳刘氏谱、四川荣昌刘氏谱所载就完全相同。而湖南怀化刘氏(政公房)族谱和刘氏(吉蕴公房)族谱等则将刘贞误作刘向。笔者认为,这纯粹是字形笔画之误,因为"贞""向"二字字形相近。湖南刘氏(烟溪滔公房)族谱、板桥刘氏谱、新化刘氏族谱和湖南宁乡刘氏(吉祥公房)谱的编纂者大概对此并不理解,所以他们在刘向之后,又再增加刘贞一代。殊不知刘向即刘贞之误,此举实属画蛇添足。
另外,湖南平江刘氏谱和台湾谱从刘胜到刘舒与之相同,刘舒以后的世系是这样排列的:
刘舒→刘兴发→刘盛→刘必→刘达→刘才源→刘惠。
这个世系比前一世系多了2代,即在刘舒与刘必之间多了一代,在刘必与刘不疑之间又多出刘达一代。
江西泰和刘氏宗谱的世系是:
刘胜→刘贞→刘轩(刘昂)→刘禄→刘恋→刘英→刘巡(刘建)→刘辰华(刘哀华)→刘平(刘宪)→刘化(刘舒)→刘谊→刘用(刘必)→刘达→刘不疑→刘惠→刘雄→刘弘→刘备。
湖北汉川古柏堂《刘氏族谱》则记载从刘胜到刘备为12代,世系是:
刘胜→刘贞→刘恋禄→刘英建→刘哀→刘舒→刘必→刘不疑→刘济惠→刘雄→刘弘→刘备。
江西《中华刘氏通谱》所载从刘胜到刘备也是12代,世系是:
刘胜→刘贞→刘昂→刘禄→刘恋→刘宪→刘宜→刘必→刘惠→刘雄→刘弘→刘备。
尽管刘姓族谱的编纂者们为了填补从刘胜到刘备世系的空白而绞尽脑汁,然而,笔者仍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广大的刘姓族人:这些流传了很久的世系,绝大部分是虚构的、错误的。
因此他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也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而刘备与刘伯温没关系
如果在同一时代,他们俩只能算兄弟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此人的大名总是和神机妙算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智谋并不在诸葛亮之下,不过相比较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倒是开创了大明王朝的盛世。
如果刘伯温单单辅佐了朱元璋,似乎并不是让人高看他一截,毕竟中国古代的帝王如此之多,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能臣也为数不少。
而真正让人佩服的是他的“算”,准确地来讲,是他的预言。
刘伯温遗留于世的有一篇“神作”,叫做《烧饼歌》,确切地说是这是刘伯温与朱元璋的谶语对话,而正是这篇著作里的预言,让很多人怀疑,刘伯温是后世之人“穿越”过去的。
因为这篇谶语在后世的历史中很多都得到了验证,比如说明朝的气数,比如说朱棣的谋反,比如说明朝亡于崇祯,在比如说清军入关。
一个人能够预言几百年后的事情,当真让人大呼惊奇,所以刘伯温在“预言”的功力上,似乎要远胜于诸葛亮,至于刘伯温为何做出准确地预言,世人已经不得而知了。
不过在现在,我们却能推测出一二,那就是这本著作根本不是刘伯温写的,至于是谁写的,清末时期的人,则是有着最大嫌疑,而他们的目的也不言而喻,那就是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此时暂不论。
不过不管《烧饼歌》是不是刘伯温写的,但是他的神机妙算却是千真万确的,按理来说,刘伯温那么厉害,那就该用他的本事为后代指条明路才对,那么刘伯温的两个儿子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会顺风顺水,直到功成名就呢?
其实并不然,因为他千算万算都没能算出自己儿子的结局,他们两人一个投井一个自缢,皆不得善终。
(一)刘伯温的两个儿子。
元朝末年,天下民不聊生,为了推翻元朝的暴政,有数股力量揭竿而起,而朱元璋也是其中的一股,朱元璋能够夺得天下,离不开众人的鼎力相助,至于为何能够得到别人的支持,当然离不开朱元璋善于用人。
当他听说了刘伯温有才时,就立即前去请其出山,而刘伯温自然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礼遇,在朱元璋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智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施展,这让朱元璋打心底佩服这位“老先生”。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称帝之后,被封为诚意伯,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爵位,但是刘伯温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执掌御史台,这个御史台的权力相当大,因为他可以弹劾百官,不过也正是这个职位,为刘伯温的儿子埋下了祸根。
刘伯温的原配是富氏,被封永嘉郡夫人,继室有陈氏和章氏,而章氏为朱元璋所赐,而刘伯温的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都是继室陈氏所生。
(二)刘伯温的长子刘琏。
刘伯温被朱元璋封的爵位是不能世袭的,所以长子刘琏并没有继承自己老爹的爵位,既然无爵,那就只能靠自己来谋取功名。
不过刘琏还是很有才华的,在洪武十年,他凭借自己的本事当上了考功监丞,并兼试监察御史,按理来说凭借老爹的功劳和自身的实力,登上人生巅峰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他的人生并不顺利,因为他爹刘伯温执掌御史台的时候,因为李彬案与李善长和胡惟庸等淮西集团结怨颇深,这就导致了刘琏在仕途上举步维艰,想想也是,刘伯温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不代表他的儿子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
于是手握大权的胡惟庸等人加紧了对刘琏的迫害和打击,毕竟心里有口对刘伯温的怨气,不发到刘琏身上也说不过去,后来刘琏出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时,胡惟庸等人就对其下了死手,最终在这些人的胁迫下,刘琏投井身亡。
(三)刘伯温的次子刘璟。
刘璟的早年生活比起自己哥哥来,是很幸运的,因为胡惟庸等人先后被朱元璋给诛杀了,这些人并没有来得及陷害刘璟,而朱元璋在除掉这些人之后,又想起了刘伯温的辅助之功。
于是就把刘伯温受封的诚意伯从流爵改为世爵,也就是说这一爵位变成了可以世袭的爵位,而朱元璋就让刘璟承袭,不过刘璟推辞了,把这一爵位给了哥哥刘琏的儿子刘廌。
刘璟和刘伯温一样,在军事上颇有造诣,在洪武十四年的时候,吴达三等人起兵叛乱,朝廷就派唐胜宗去讨伐,而刘璟积极为唐胜宗出谋划策,取得了胜利,这也让刘璟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被朱元璋封为左长史,辅佐朱橞,官居正二品。
如果按照这样下去,刘璟的大好前程,那是被书写好的,但是历史的精彩之处,就是因为处处都有意外,而刘璟生平的意外,则来自朱元璋的死。
(四)刘璟的臭脾气。
朱元璋逝世,传位给孙子朱允炆,不乐意的朱棣就起兵造反,而刘璟是坚决站在朱允炆一边的,还向朱允炆献计该如何讨伐朱棣,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朱允炆一派不敌朱棣,朱允炆下落不明,而刘璟也逃回了南京。
后来等到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之后,又想起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刘璟,于是就派人到南京去请刘璟,可是刘璟偏偏看不上朱棣,直接把朱棣的邀请,当成了耳旁风。
已经成为皇帝的朱棣,看着刘璟的不识时务,自然心有怨气,于是就为刘璟按了一个罪名,命人把其押解到京,不过此时朱棣还并未打算要了他的命。
刘璟见到朱棣后,还一口一个殿下的称呼,并且还对朱棣说:百年之后,殿下逃不过一个“篡”字,这句话彻底接了朱棣的伤疤,于是气急败坏地朱棣,直接把刘璟关进了大牢。
而就在刘璟被关入大牢的当晚,刘璟自知生命已到尽头,于是用在牢中自缢身死,以此来明智,更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宁死追随朱允炆的誓言。
(五)刘伯温没能算出儿子的死法?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一生神机妙算,为何没能算出自己两个儿子一个投井一个自缢的死法,其实在历史中并没有真正的预言家,看似准确的预言,只不过是基于“势”所作出的猜测,而历史上的预言,真正被验证的又有多少呢,所以刘伯温算不出自己儿子的死法,并不足为奇。
不过,纵观刘伯温两个儿子不得善终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权力角逐中的牺牲品罢了,这发生在古代王朝中,又岂止只是个例?
黄少祺刘伯温
在刘伯温众多电视剧版本当中,很多都是一些老戏骨所主演,所拍出来的刘伯温十分老道,璀璨众星也有偶像明星的一席之地。
一表人才的黄少祺
黄少祺在2006年所出品的新版刘伯温电视剧上演主演,有些人说是他成就了这个版本刘伯温的火热,但也有人说是刘伯温成就了他,众说风云,但至少我们知道的是,现在有这么一个演技超佳的演员,以及有这么一部非常不错的电视剧。
年轻时候的刘伯温,给人的感觉就是翩翩少年,长得非常的帅,帅到掉渣,他的计谋,他的应对,他的出人意表,他的料事如神,以及他面对强权时的刚正不阿,总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躲过种种危难。可能他并没有这么好,但是我们赋予他完美的人格和品行,这是我们的追求和榜样。
黄少祺本身给人的感觉就是一表人才,他的演技十分的到位,台词十分切合刘伯温的用词特点,把刘伯温给演活了,使很多不怎么看闽南剧的群众,到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搜索它所放映的频道,可见当时的火热。关注依旧在延续,可能没有了首映的火热,但是群众对刘伯温事件还是挺感兴趣的。众多媒体都在报道,为何黄少祺版的刘伯温会这么火热,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他的风格更加适合如今浮躁的市场,给更多的人带来欢笑,这可能就足够了。
有人问黄少祺,问他对刘伯温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此人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现在浮躁的市场,出的都是三角恋以及病态情节的电视剧,刘伯温的到来,就好比打了一针镇定剂,使我们对国产电视剧重新产生希望。
刘伯温后人刘伯温有没有后人流传下来,这是一个谜。正史和野史都对此有所记载,但又争论不断,没有实证可以证明,暂且我们就相信正史吧,实际如何,就让后人来考证,我们知道的只有这些。
后人对刘伯温的拜祭
正史上有所记载的是,刘伯温回到故居之后,朱元璋也不放过这么一个有功之臣,特派胡惟庸以看望的名义,给刘伯温赐下毒药,让他服毒自尽。并且朱元璋有个习惯,杀人都喜欢株连九族,斩草除根,不留后路,因此在刘伯温死后不久,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被杀,意义上的刘伯温后人都被杀尽,那么何来现在刘伯温的后人呢。
刘氏一门被朱元璋搞得生离死别,错了,是死伤无数。刘氏本该因刘伯温而成为名望大族,却因刘伯温坠落深渊。
刘氏在江浙一带是大族,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七代的刘延庆,第一代战死沙场;第二代官至国共职位;第三代只不过是一介书生,远离官场,自己耕作……到了刘链(刘伯温的长子)就是第八代,因为跟胡惟庸余下起了争执,被胁迫跳井自尽。刘Z(刘伯温的次子)他的一生就是因为一句话而毁了,他对明成祖说:“殿下,在你百年之后的时间,肯定会有人篡改朝代。”他预卜未来,就被打入监狱自尽。
他的家谱正史记载也算记载清晰了,假如刘伯温真有后人流传下来,到现在也已经是一百多代了,希望还是上天还是能够留存他的血脉,一代伟人的血脉还是令人着迷的。
现在依旧有很多人以刘伯温后人自居,每年给他行拜祭礼,好不隆重,想吸引游客也罢,这样尊重传统的行为值得称赞。
刘伯温师傅谁都知道刘伯温是个智者,能够预测明朝之后的数百年,传说他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师傅传授的,那么这个神奇的师傅他又是如何相遇的呢。
人道中年的刘伯温
刘伯温还是穷困书生,他跟所有人一样都要上京赶考,一日,走到了一个荒野山村,看到所有人都在晒谷子。当时太阳当空照,天气十分甚好,但是他不知道为何说了一句:“大家快来收谷子了,大雨将至。”大伙都不怎么相信,他一个书生能晓得什么,都不怎么理财他,但就是过了一会儿,一朵黑云从东边飘来,来也匆匆,一场大雨淋得他们不知所措,刘伯温眼看全村所有人都去收谷子了,但是唯独有个老人家依旧坐在所晒谷子旁边,悠然自得的喝着茶,丝毫没有想过要去收谷子的意思。
引得刘伯温不解,上前询问,说:“老人家你就不怕谷子被雨淋死吗?”
那老人家信誓当当的说:“这雨淋不到我的谷子的。”
刘伯温还是不解,但是事实告诉了他,这雨淋死所有人的谷子,但就是这老人家的“毫发无损”,刘伯温深表怀疑,惊问老人家为何他就知道雨会几时候停呢。
老人家大笑了一声,对刘伯温讲:“你小小年纪都能料到等会要下雨,已经很不错了,难道你不知道“牛背水”吗,就是牛背一边可能会湿,但是另一边是不会湿的,我只不过是比你多一些见识和一些本事,我也老大不小了,终于可以把一生的本事传授下去了。”遂请刘伯温到家作客,以便传授他天文地理、预测学……刘伯温毫不犹豫的就前去,学了一身本领,便有了刘伯温之后创作的《煎饼歌》一文。
刘伯温属什么生肖一代伟人刘伯温任何事迹都是世人所希望了解的,现在的人迷信生肖,认为生肖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有的人猜测刘伯温属龙、属蛇等叱咤风云的生肖,这才符合一个伟人的身份,但是刘伯温恰恰相反,他属的只是猪,生肖之末,大大跌倒众人的眼球,但又在情理之中。
生肖猪纪念章
属猪的在大家眼里,第一点能想到的就是猪一生如何,倒头来还是被主人所杀害。这就让人联想到了刘伯温,他活着的一辈子替朱元璋出谋划策,但是老了不能善终,还是被朱元璋所陷害。仿佛他这一生就跟朱元璋所分不开,朱元璋的姓谐音就是猪,两个猪在一起,就意味着永远的和好相处这是不可能的,迟早都要被主人宰杀,两者就会有竞争,失败者的结局就是死。到死也不敢相信自己会被同伴所陷害,可见猪的世界并不是表面上那般淳朴。
大家都说属猪的人与人友好,总能保持与他人的关系,但是刘伯温他做的到吗?他做不到,他这一辈子跟很多人的关系恶化,可以说他的死,有可能就是自己没跟百官关系打好,他的刚正不阿性格,这也有点不符合属猪的性格。他不容易受他人的蒙蔽,行事果敢,刘伯温身上好像没有多少特点是跟猪所符合的,唯独有的也只不过是他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了。
对任何人的评价都不该仅仅从生肖评价,生肖只不过是对一个人事迹的揣测,更多的还是要遵循历史。
刘伯温名言刘伯温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简单来说就是,世上怎么可能事事都能满足自己的心意,但求不 有愧于自己的内心也就行了。但是身处在这个世上,难免会有一些事情总会迫于自己的内心,很难一个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唯心而作,唯心而动。刘伯温是很正直,但是他却受朝廷百官的厌弃,水至清则无鱼,他看不惯身边所见到的腐败,最后的结果他还是败了,还是归隐于湖。
刘伯温名言
在这浮躁的世界,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总喜欢去赶时髦,但是谁又能晓得,刘伯温早在当初就已经提醒过我们了,当世上所有人都去赶时髦的时候,唯独你能够保持冷静,能够坦然面对;每当所有的人都无所事事,开始木讷的时候,你却能保持一种持之以恒,并加以进取上进的心。刘伯温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不在于环境对你的影响,更多的还是自己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所付出的努力。
我们都知道一句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准则,也可以说是一种标准,用以刘伯温的话来说,就是水能够包容一切的事情,并且能够抵挡的住事物的重量,但是一经被泥所污染,它就失去这么个作用。说到人,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一片空白,并不能分辨出好坏,一旦被坏的东西所沾染,本质就会变,有些人甚至会变坏,走上不轨之路。告诫我们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是很重要的,需要对外界事物进行分辨。
刘伯温的名言有很多,更多的是偏向于为人之道,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能为一个有用之人。
刘伯温诗词刘伯温在诗词上的造诣并不比在军事上的才略低多少,虽然后人并没有像李杜诗歌那般赞扬,但是留存下来的还是不少。
刘伯温诗歌
刘伯温在养生之道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多一头黄牛可以耕地,造一所茅屋房,临近山泉,本就老去没有多少时日,只愿多在山里待些时日,官场都是浮云,自己快活倒才是真的,能赛比神仙。刘伯温只不过是刚满60岁,就已看透了世事,回归山林,给自己的是一片好山好景,远离官场的喧嚣,安享晚年,去过余下的快活日子。
刘伯温的《春蚕》,“可笑春蚕独苦辛”,诗人未免不有把自己比作成春蚕,用以自嘲,春蚕花费了这么多的功夫去吐蚕丝,却换来0的报酬,反而把自己的性命给搭上,还不如蜘蛛每天没事就吐丝,然后织一些看起来没啥用处的网,但是蜘蛛就是靠他们捕获飞虫,从而饱食终日,这种肆无忌惮的捕捉,却不用担心有人来捕杀。朱元璋晚年肆意的残杀之前的有功之臣,有多人都不敢抱怨,只能明哲保身。作者写这首诗的意义,在于替那些无辜被害的忠诚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但也只是间接明不平,他也不敢当面去跟朱元璋诉说,这种无奈感、怜世感油然而生。
刘伯温流传于世的诗,偏向于前期的军旅生活,以及后期做隐士时的养生和怜世之世,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还是深远,他跟人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足见他的诗歌的名气。
千古人豪刘伯温
本文2023-10-04 16:55: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