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和孙膑的族谱
谱书认为:田书单传二代至孙武,孙武生驰、明、敌三子,其中孙明生服、膑,也就是说孙膑为孙武之孙。但据最新的民间调查,在山东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发现有清光绪年间修撰的《孙氏家谱》,后又发现万历年间的《孙膑传影》以及顺治年间的《孙氏族谱》。其后又在郓城县发现有二种《孙氏族谱》,有康熙本和1951年新本,尤其是1951年本为甄、郓十数个孙氏村庄的合谱,都认为孙武是孙膑的祖父
孙(Sūn)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为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后代。得姓始祖:孙书。齐国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
孙姓起源很多,主要有八个:
1、出自姬姓,源于春秋卫国国君康叔,乃先秦孙姓来源最主要一支。《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芈姓,春秋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此乃孙氏第二大来源。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便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3、出自妫姓,春秋时齐景公赐姓孙。《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是齐田完后代。田完四世孙桓子的孙子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4、出自子姓,商汤后裔,比干之后。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
5、出自荀姓,荀况后裔。汉代刘荀称帝,因避讳下令荀姓子孙改为孙,并将战国时代荀卿都改为孙卿。
6、出自夏侯。据《汉书·夏侯婴传》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7、赐姓和改姓。如三国时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被赐姓孙,因称孙河;郓城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明史》本传载,明朝中叶士人孙一元,字太初,乃安化王宗族,姓朱,因安化王犯法被诛,惧怕株连而改姓孙;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另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在明初省字改姓过程中亦大都改为“孙”姓。
8、源自少数民族姓氏。如孝文帝迁洛后,鲜卑族拔拔氏改姓“孙”;唐代安禄山部将孙孝哲,本为契丹族人;元代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满洲孙佳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木依库氏、木如氏、堵引氏等汉姓为孙;朝鲜、景颇、佤、苗、阿昌、哈尼等民族均有孙姓。
算法1:“乙为甲的几世孙”,要从甲的下一代(即甲的儿子)开始往下数,数到乙本人,能数出多少代,便是几世孙。换句话说: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的一世孙、自己的孙子是自己的二世孙、自己的曾孙是自己的三世孙、往下以此类推。
子(儿子):夫妻间的第一代。(一世孙)
孙(孙子):夫妻间的第二代。(二世孙)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代。(三世孙)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代。(四世孙)
来孙:夫妻间的第五代。(五世孙)
晜孙:夫妻间的第六代。(六世孙)
仍孙:夫妻间的第七代。(七世孙)
云孙:夫妻间的第八代。(八世孙)
耳孙:夫妻间的第九代。(九世孙) 世次对应关系一世孙子二世孙 孙三世孙 曾孙四世孙 玄孙五世孙 来孙六世孙 晜孙 七世孙 仍孙 八世孙 云孙 九世孙 耳孙 算法2:“乙为甲的几世孙”,从甲本人开始一直往下数到乙,能数出多少代,便是几世孙。例见22,212等。
算法2与孔氏家谱相符,在孔氏家谱中,玄孙之子来孙被称为六世孙,玄孙之孙晜孙被称为七世孙,玄孙之曾孙仍孙被称为八世孙,玄孙之玄孙云孙被称为九世孙。
下面是《孔子家谱》的部分内容: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叔梁纥之子,母颜徵在,……
2世孙/2代孙(儿子)孔鲤
3世孙/3代孙(孙子)孔伋
4世孙/4代孙(曾孙)孔白
5世孙/5代孙(玄孙)孔求
6世孙/6代孙孔箕
7世孙/7代孙孔穿
细细读来,很可笑,不知是谁第一个编写的《孔子家谱》,把孔子当成“孔子的子孙”,真是“谬天下之举”,因孔子是圣人,即使是历代皇帝也没敢更正这一错误,以致于谬传至今。今人以为,上面的家谱内容,应该更正为: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叔梁纥之子,母颜徵在,……
1世孙(儿子)孔鲤
2世孙(孙子)孔伋
3世孙(曾孙)孔白
4世孙(玄孙)孔求
5世孙孔箕
6世孙孔穿 11)《晋书》:孔衍,字舒元,鲁国人,孔子二十二世孙也。祖文,魏大鸿胪。父毓,征南军司。衍少好学,年十二,能通《诗》《书》。
12)《晋书》:刘超,字世瑜,琅邪临沂人,汉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焉。父和,为琅邪国上军将军。
21)《魏书·列传第二十五》: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弟太常馗司马馗之八世孙。父荣期,司马德宗梁益二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
22)《魏书·列传第二十·高湖 崔逞 封懿》:崔逞,字叔祖,清河东武城人也,魏中尉琰崔琰之六世孙。曾祖谅崔谅,晋中书令。祖遇崔遇,仕石虎,为特进。父瑜崔瑜,黄门郎。 崔琰崔谅 崔遇 崔瑜 崔逞 附:荀绰《冀州记》云谅即琰之孙也。注:算上崔琰的话刚好六代。 23)《魏书》:诏以孔子二十八世孙鲁郡孔乘为崇圣大夫,给十户以供洒扫。
24)《魏书》:显祖(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时,有崔道固,字季坚,琰八世孙也。祖琼,慕容垂车骑属。父辑,南徙青州,为泰山太守。 崔琰 崔钦 崔京崔琼 崔辑 崔道固 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京孙琼”,而《广韵》云“京生琼”,暂从《世系表》说法。绘表所上。 注:即便按《世系表》说法,算上崔琰也只有七代。初步认为《魏书》相关史书的这条记载有误。
25)《魏书》:杜铨,字士衡,京兆人。晋征南将军预五世孙也。祖胄,苻坚太尉长史。父嶷,慕容垂秘书监,仍侨居赵郡。
26)《魏书》:郑羲,字幼驎,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曾祖豁,慕容垂太常卿。父晔 ,不仕,娶于长乐潘氏,生六子,粗有志气,而羲第六,文学为优。弱冠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
27)《魏书》:裴延俊,字平子,河东闻喜人,魏冀州刺史徽之八世孙。曾祖天明,谘议参军、并州别驾。祖双虎,河东太守。卒,赠平远将军、雍州刺史,谥曰顺。父崧,州主簿,行平阳郡事。以平蜀贼丁虫功,赠东雍州刺史。
28)《魏书》:曹世表,字景升,东魏郡魏人也。魏大司马休曹休九世孙。祖谟,父庆,并有学名。
29)《魏书》:成淹,字季文,上谷居庸人也。自言晋侍中粲之六世孙。祖升,家于北海。父洪,名犯显祖庙讳 ,仕刘义隆,为抚军府中兵参军,早卒。
210)《魏书》:常爽,字仕明,河内温人,魏太常卿林常林六世孙也。祖珍,苻坚南安太守,因世乱遂居凉州。父坦,乞伏世镇远将军、大夏镇将、显美侯。
211)《魏书》:羊祉,字灵祐,太山钜平人,晋太仆卿琇之六世孙也。父规之,宋任城令。
212)《魏书·崔玄伯传》:崔玄伯,清河东武城人也,名崔宏犯高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庙讳,魏司空林崔林六世孙也。祖悦崔悦,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长史、关内侯。 崔林 崔悦 崔潜崔玄伯 注:《晋书》云“悦字道儒,魏司空林曾孙”。 3)《北魏清河文献王之志铭》:王讳怿元怿,字宣仁,河南洛阳人也。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之七世孙。高祖孝文皇帝(元宏)之第四子。 拓跋珪 拓跋嗣 拓跋焘 拓跋晃 拓跋浚 拓跋弘 元宏 元怿 4)《北史》:元文遥,字德远,河南洛阳人也。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六世孙也。五世祖常山王遵元遵。 与“世孙”相对应的词语是“世祖”,几世孙( 第几世孙 / 第几代孙) 对应几世祖( 第几世祖 / 第几代祖 )。
重孙和曾孙是同一个辈分,曾孙大于玄孙,曾孙:三世孙,玄孙:四世孙。
重孙:
释义:口头语中多将“曾孙”说成“重孙”,也叫重孙子。“重孙”多用于“背称”语境。
举例:“孙子”和“重孙”只对老人而言,健在人世的老人为第一代。儿子(第二代)结了婚生下第三代子女,称“孙子”,而孙子长大结婚生下第四代子女,称“重孙”,只要老人还健在。
也就是说,儿子的儿子生下的儿子,是老人的重孙,孙子女叫“爷爷奶奶”,重孙子女叫祖爷爷、祖奶奶。
扩展资料:
曾孙是亲属称谓,拼音zēng sūn,是指儿子的孙子,或称孙子的儿子。也就是三世孙。
玄孙:曾孙的儿子,或称孙子的孙子,或称儿子的曾孙。也就是四世孙。
参考资料:
孙武和孙膑的族谱
本文2023-10-04 16:46: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