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屯堡文化的简介
在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从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都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演义着一幕幕明代历史的活化石。而安顺屯堡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西秀区七眼桥镇以云山、本寨、雷屯为主的云峰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该景区位于安顺市东面21公里处,景区面积225平方公里。景区自开发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他们认为云山、本寨的明代古城墙、古箭楼、古巷道、民宅、古堡等,保存良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2002年在七眼桥镇出土的明代率军南征将军傅友德、沐英将军捐资建庙的石碑证实了专家学者的论断。二零零二年七眼桥镇以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屯堡'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二零零一年国务院将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屯堡村落云山屯、本寨古建筑群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安顺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沧桑。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现代的史书,时光倒流,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这里被定格。黔中屯堡人,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
让我们走进屯堡,走进那久远的年代…… “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平坝)县志——民生志》)
屯堡人不是当地土著民而是外来户,这在大量的史料中是有记载的。
“屯堡者,屯军居住之地名也”(《安平县志》)。
“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而来,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安顺府志)。
“汉族迁徙来最早者,为明洪武初年征南屯田戍边之军队”(《镇宁县志)。
“县境汉里之民,多明初平黔将士之裔,来自江南,尚有江南遗风”(《兴仁县志》)。
“安顺府民之种类,于苗民之外,有屯田子、里民子,又有凤头鸡(即凤阳妆头饰),凡此种种,实皆汉民”(《黔南职方纪略》)。
“凤头苗,惟安顺府有之。此族原系明初征苗来黔,其始祖皆凤阳人也,女子挽髻于项,与各族迥殊,俗以凤头苗目之。其习俗多与汉人同”(《贵州通志》)。
“明祖以安徽凤阳起兵,凤阳人从军者特多,此项屯军系为凤阳藉。又此种妇女头上束发作凤阳妆,给一笋,又呼之为凤阳头笋,决非苗夷之类也”(《平坝县志》)。
“凤头鸡在安顺府属,原籍凤阳府人,从明傅友德征黔流寓于此”(光绪《百苗图咏》)
除史书记载外,众多屯堡后裔留存的家谱中也可看出屯堡人的来龙去脉。安顺西秀区九溪村(原名“大堡”)征南先锋官顾成后裔宗谱记:“始祖成公,由前明洪武二年奉救征讨滇黔,授征南都指挥之职,躬膺王命,统率王师,自吴来黔。其后平服黔地有功,封镇远侯征南将军,遂久镇南疆。”
日州詹家屯曾氏族志记:“曾巩后裔曾德一祖居江西南丰,至明朝初年,任征远将军之职,率师来黔,镇居于安顺府。”
雷屯雷氏家谱记:“始祖讳龙,原籍凤阳人,后调江西建昌府……洪武十四年随颖川侯傅统领带兵平贵州,留守镇宁卫,……因我祖来黔屯兵以守此地,故名雷屯。”
夏官屯严氏家谱记“原籍江南应天府柳丝巷铁牌楼。明开辟黔省,奉命填南而来,立足成家。” 众多史料和家谱记载,足证安顺屯堡人实系“明代屯军之裔嗣”。随着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有所扩大,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人口有约30万人。明朝皇帝“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举措,不仅实现了明王朝镇压反叛、巩固统治的军事目的,而且屯军移民带来的江南先进耕作技术,也促进了安顺的发展。屯堡人虽然来自中原和江南各省,但同一目的、同一命运、同一生存的需要,人众聚族而居,村寨连缀成片,逐渐形成有别于当地民族和其他汉族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构成安顺多元文化中耐人寻味的一元。 贵州屯田的最早记载是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8年)十一月,朱元璋命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屯田定边、姚安、毕节诸卫”。定边、姚安在云南境,惟毕节属于贵州范围,但毕节彼时受节制于四川都司,和此前“屯田云南品甸”、“屯田云南”,均早于贵州黔中一带。据史料载,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十年间,明朝先后分三批从四川、湖广、陕西等地抽调十余万军队屯田云南;十三年(公元1380年)置平溪(玉屏)、清浪(岑巩青溪)、镇远、偏桥(施秉)等十二卫屯田;十七年(公元1384年)汤和、周德兴又在铜鼓(锦屏)、思州(岑巩)屯田;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唐胜宗、张龙又在黄平、镇远等地屯田等,都是围绕着黔中地而实施的云贵屯田,但惟独不见有在黔中屯田的记载。云南平定后,原先的三十万征南将士除沐英留守一万余人镇守云南外,其余大部返回黔中。其时全国卫所军队人数仅一百二十万人,留驻黔中的兵力就达约二十万,几占全国总兵力的六分之一,然从未有黔中屯田记载,可见黔中军队以戌守为主、屯田为辅当不虚也。还有一个说明黔中屯军彼时不以屯田为主的事实:明代屯军制度,规定每六十里设一屯堡,这是法律,亦是明代屯田的标准。在全国屯田地方遗存名称的距离和位置上可以得到佐证。但黔中安顺一带屯堡的设置却根本没有受此限制,在方圆二百里的范围内,共设立六卫九千户所,每所管领十屯。明万历《贵州通志》载:“普定卫设管屯指挥使一员,下设五个千户所,五千广所设管军屯印百户各十员,专理卫所军屯事务。”《黔南识略》中说:“旧卫(指普定卫)管五十军屯”即指此。仅普定周围六卫九所,每卫五千六百人,每所一千一百二十人,共有屯军四万三千六百八十人,加上随之至黔的家属,计有十七万人之多(《安顺文史资料十五辑》)。这是在黔中加入全国屯田之后的统计,还未屯田时的戌守兵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可见黔中屯兵的目的和宗旨了。
屯堡人与屯堡文化是封建耕战经济在安顺一带的留存,它宿命地在大山皱褶里还飘逸着“明代遗风”。这种现象令人费解又不难理解,屯堡人祖先的故乡,在现代文明大潮的冲击、挤压下,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别说“明代遗风”,即便是“清代遗风”、“民国遗风”也荡涤殆尽。相对来说,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屯堡人后裔所在地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变化,但步履缓慢得多。特别是几百年的风云流变,在特定态势下所相对固化的特定思维,使他们对于古代祖先的文化传承,从建筑、服饰、语言、信仰、饮食、娱乐、风俗习惯上仍然或多或少地遗存下来,犹如一块块化石,一幅幅岩壁画,一首首古歌民谣,召唤人们去寻觅先民的履迹,去体察历史的刻痕,去作一次次跨越时空的漫游。 亘古千年,纵横百里,时空在这里演化出一方迷人的土地,它,就是你脚下安顺!古往今来,地理学家发现了它“扼锁滇黔”的雄险;富商大贾领略过它“万马归槽”的繁华;文人墨客在它的奇山怪水间留连忘返;考古学家在这里拾取夜郎古邑的断瓦残砖;文化人类学家则在这里追寻“屯堡文化”的踪迹。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山山水水雕琢成一幅幅独具风格的画图;智慧的各族人民在苍凉高原上留下了人类文明的痕迹。于是,神秘与明朗叠映,怪诞与秀美共存,犷野与典雅交融!历史的尘灰遮不住格外神奇的土地!
屯堡在大山的皱褶中闪射夺目的辉光,既是那么古老,又是那样年轻,既曾拖着蹄姗的脚步从远古走来,又正迈开坚实的步履向未来走去……岁月将它熔铸成一部引人入胜的典籍,每一页都留下一个难忘的故事。
这就是屯堡人和屯堡文化!
更新时间:2019-02-17 20:03
徐达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1385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本名:徐达
别称:中山王
字号:字天德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濠州钟离
出生时间:1332年
去世时间:1385年
主要成就: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徐达农家出身,土里刨食。他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
郭子兴举义,濠州人汤和率壮士10余人参加。应汤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年仅22岁的徐达欣然 。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初授镇抚,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众人徐达简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郭子兴与一同举事的孙德崖等人不合。占据徐州(今属江苏)的赵均用、彭大兵败,投奔濠州而来。不久,赵、彭称王,郭子兴受制于下,并险遭杀害。朱元璋见在濠州难成大事,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达、汤和等24将离开濠州,南进定远徐达简介,攻下滁州。徐达冲锋陷阵,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滁州粮草不继,徐达和朱元璋攻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攻打和州后,郭子兴抓走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抓走朱元璋,徐达提出用自己换朱元
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徐达为中书右丞相。一切准备就绪,朱元璋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徐达挥师由山东向河南进军,攻占汴梁。4月,自虎牢关(河南荥阳西北)西进,在塔儿湾(河南偃帅县境)一举击溃托音特穆尔所率元军5万,迫使元梁土阿鲁温于洛阳投降。随后,徐达、常遇春分兵攻占嵩(河南嵩县)、许(河南许昌)、陈(河南淮阳)、汝(河南临汝)诸州。亡潼关(陕西潼关东北)守将李思齐、张思道闻风齐关四逃。徐达等派兵进驻潼关,并西进占领华州(陕西华县)。
5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战,与渚将商讨下一步作战计划。徐达根据元廷外援已绝的军事形势,建议乘势直取元都,朱元璋表示同意。7月,徐达率军自中滦(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攻占卫辉(河南汲县)、彰德(河南安阳)、磁州(河北磁县),转向临清,会合山东各路明军,沿运河继续北进,在河西务(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县)击败元军万余人,进逼大都。
元顺帝听到消息,在至正二
徐氏家谱中记载有徐达诗两首,分别为《澜渡秋声》、《金陵重九》,又有作对联《题金陵明宫联》一副。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明史》:明太祖奋自滁阳,戡定四方,虽曰天授,盖二王之力多焉。中山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锡土,若二王者,可谓极盛矣。顾中山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尝语诸将曰:“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
朱元璋: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徐达密不可分。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明洪武(1368--1398年)年间,太祖朱元璋常邀开国元勋徐达在此楼下棋。徐达虽棋艺高超,但恐有胜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负。当朱元璋得悉其中奥秘之后,一次对奕,便命徐达不必多虑,拿出高招,结果,
全国各地自称徐达后人者,其家谱中提及徐达父母、先祖姓名,各不相同。1980年代,徐达第四子徐膺绪墓志在南京板仓出土,才确定徐达父母、先祖姓名。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载,徐达“世业农”。其先人作为平民,以数字为名,在元朝常见。
徐膺绪墓志称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宁王(徐达)贵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谢氏则“皆封中山王夫人”。
妻子
儿子
在朱元璋为徐达所撰神道碑称其四子四女。徐达四子,皆由朱元璋赐名,三女皆嫁皇子。
明代史料多称四子四女均由谢氏所生,第四子徐膺绪墓志出土后证实史料错误。
明代史料多称第二子,墓志称“季子”(第四子),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逝世,年四十五。其生母孙氏,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
三子
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后代世袭定国公。
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仪华、徐妙云。明成祖朱棣皇后。
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册为燕王妃
徐达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街192号,为明代开国功臣之首、中山王徐达的墓葬。徐达逝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即紫金山)之阴。
墓前有巨碑,碑高55米,下承龟趺,高18米,通高7.3米,宽22米,厚07米,碑文两干余言,明太祖亲撰,碑文有标点符号,很罕见。神道两侧有石马、驮、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墓前石刻用整块大青石雕成。
徐达墓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与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5月与其他明初功臣墓一并与明孝陵合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达庙殿名为“延安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徐达七世孙徐鹏举的西花园,并非徐达老宅。清初,此地变革为江宁布政使司署,专门辟出一处厅堂,名为延安殿,作为历代江宁布政使祭祀徐达的地点。置有“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殿宇明间正堂,正面墙壁上布置徐达画像,案几之上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人物,隶属五行旗。
功臣中唯一得以保全首领的就是汤和,汤和为人直爽,但是,并不愚笨,他自认功劳远在邓愈之上,但是,酬庸却在邓愈之下,所以,借着喝酒的时候,向朱元璋发牢骚,自谓“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后来发觉朱元璋不愿同功臣始终,所以,立刻敛容谢罪,态度一直非常恭顺,特别是徐达、李文忠死后,汤和自解兵权,再加上揭发李善长立功,所以,死后封为郡王,享受李文忠一样的待遇。不过,以汤和的谨守如果不是在洪武二十八年这个关键的年份上死掉,恐怕也不见得一定能死于枕上。这点从汤和
的后裔自汤和死后居然四十年不得袭爵的结果就能看出来了。汤和的爵位直到孝宗时才录以世袭指挥使,嘉靖十一年也才奉还侯爵。武将中还有一人也是比较幸运的,那就是沐英,不过,都是因为西南军务紧要,离不开亲信,所以,朱元璋才放手让沐英世领云南,为明朝之屏藩。
明史 15卷 孝宗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祐樘,宪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纪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宫。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岁,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二十三年八月,宪宗崩。九月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丁未,斥诸佞幸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党,谪戍有差。冬十月丁卯,汰传奉宫,罢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钢等千余人,论罪戍斥。革法王、佛子、国师、真人封号。乙亥,尊皇太后周氏为太皇太后,皇后王氏为皇太后。丙子,立妃张氏为皇后。丁亥,万安罢。壬辰,追谥母淑妃为孝穆皇太后。癸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徐溥入阁预机务。十一月癸丑,尹直罢。乙卯,詹事刘健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戊午,下梁芳、李孜省于狱。十二月壬午,葬纯皇帝于茂陵。是月,免江西、湖广被灾税粮。是年,安南、暹罗、哈密、土鲁番、乌斯藏、琉球入贡。封占城王子古来为王,谕安南黎灏还占城侵地。 弘治元年春正月己亥,享太庙。丙午,大祀天地于南郊。己未,始考察镇守武臣。二月戊戌,祭社稷。丁未,耕耕田。封哈密卫左都督罕慎为忠顺王。丙辰,禁廷臣请托公事。三月乙丑,疏文武大臣及中外四品以上官姓名,揭文华殿壁。癸酉,释奠于先师孔子。乙亥,小王子寇兰州,都指挥廖斌击败之。丙子,御经筵。丁丑,命儒臣日讲。夏四月甲寅,以天暑录囚。嗣后岁以为常。六月癸巳朔,日有食之。秋七月戊辰,减浙江银课,汰管理银场官。八月乙巳,小王子犯山丹、永昌。辛亥,犯独石、马营。冬十月乙卯,振湖广、四川饥。十一月甲申,妖僧继晓伏诛。乙酉,免河南被灾秋粮。是年,土鲁番杀忠顺王罕慎,复据哈密。琉球、占城、撒马儿罕、乌斯藏入贡。 二年春正月丁卯,收已故内臣赐田,给百姓。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癸巳,振四川饥。三月己未,免陕西被灾秋粮三分之二。戊寅,闭会川卫银矿。 夏五月庚申,河决开封,入沁河,役五万人治之。秋七月癸亥,以京师霪雨、南京大风雷修省,求直言。戊寅,振畿内水灾。免税粮,给贫民麦种。八月丁酉,复四川流民复业者杂役三年。己酉,宪宗神主祔太庙。十一月戊午,顺天饥,发粟平粜。十二月甲申朔,日有食之。辛卯,赐于谦谥,立祠曰「旌功」。是年,土鲁番入贡。撒马儿罕贡狮子、鹦鹉,却之。三年春正月甲子,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壬辰,免河南被灾秋粮。甲午,户部请免南畿、湖广税粮。上曰:「凶岁义当损上益下。必欲取盈,如病民何。」悉从之。三月丙辰,命天下预备仓积粟,以里数多寡为差,不及额者罪之。庚午,赐钱福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甲戌,侍郎张海、通政使元守直阅边。秋九月庚戌,禁内府加派供御物料。闰月癸巳,禁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十二月辛亥,以彗星见,敕群臣修省,陈军民利病。己未,京师地震。壬戌,减供御品物,罢明年上元灯火。是年,琉球、安南、哈密、撒马儿罕、天方、土鲁番入贡。 四年春正月癸未,以修省罢上元节假。己丑,大祀天地于南郊,停庆成宴。二月己巳,敕法司曰:「曩因天道示异,敕天下诸司审录重囚,发遣数十百人。朕以为与其宽之于终,孰若谨之于始。嗣后两京三法司及天下问刑官,务存心仁恕,持法公平,详审其情罪所当,庶不背于古圣人钦恤之训。」六月辛亥,京师地震。 秋八月庚戌,苏、松、浙江水,停本年织造。乙卯,南京地震。己未,封皇弟祐耆为寿王,祐梈汝王,祐橓泾王,祐枢荣王,祐楷申王。冬十月丙辰,以皇长子生,诏天下。戊午,河溢,振河南被灾者。乙丑,礼部尚书丘濬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十一月庚辰,振南畿灾。十二月甲子,土鲁番以哈密地及金印来归。是年,暹罗入贡。 五年春正月壬午,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丙寅,命陕巴袭封忠顺王。庚午,减陕西织造绒毼之半。三月戊寅,立皇子厚照为皇太子,大赦。录太祖庙配享功臣绝封者后。辛卯,广西副总兵马俊、参议马铉、千户王珊等讨古田叛僮,遇伏死。夏六月丁未,免南畿去年被灾税粮。秋七月甲午,振南京、浙江、山东饥。八月癸卯,刘吉致仕。乙丑,停苏、松、浙江额外织造,召督造官还。冬十月壬戌,湖广总兵官镇远侯顾溥、贵州巡抚都御史邓廷瓒、太监江惪会师讨贵州黑苗。十一月丙申,闭温、处银坑。十二月丁巳,荆王见潚有罪,废为庶人。是年,琉球、乌斯藏、土鲁番入贡。火剌札国贡方物,不受,给廪食遣还。 六年春正月己卯,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甲寅,录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后裔,世袭指挥使。丁巳,擢布政使刘大夏右副都御史,治张秋决河。三月癸未,赐毛澄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己亥,土鲁番速檀阿黑麻袭执陕巴,据哈密。己酉,侍郎张海、都督同知缑谦经略哈密。辛酉,久旱,敕修省,求直言。五月丙寅,小王子犯宁夏,杀指挥赵玺。闰月乙未,免南京被灾秋粮。六月庚午,捕蝗。壬申,都御史闵珪击破古田叛僮。秋八月甲戌,免顺天被灾夏税。九月丁酉,免陕西被灾夏税。冬十月丙寅,以灾伤罢明年上元灯火。庚辰,停甘肃织造绒毼。十一月庚申,振京师流民。十二月己卯,敕天下镇巡官修省。 是年,安南、乌斯藏、土鲁番、暹罗入贡。 七年春正月丁酉,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甲子,以去年冬孝陵风雷之变,遣使祭告,修省,求直言,命内外慎刑狱,决轻系。三月癸巳,贵州黑苗平。戊申,两畿捕蝗。夏五月甲辰,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同刘大夏治张秋决河。秋七月乙巳,京师地震。丙午,工部侍郎徐贯、巡抚副都御史何鉴经理南畿水利。九月丁亥,以水灾停苏、松诸府所办物料,留关钞、户盐备振。冬十一月壬子,京师地震。十二月甲戌,张秋河工成。乙卯,振甘、凉被兵军民,给牛种。是年,免北京、河南、湖广、陕西、山西被灾税粮。琉球入贡。以土鲁番据哈密,却其贡使。 八年春正月乙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以太皇太后不豫,免庆成宴。壬子,甘肃总兵官刘宁败小王子于凉州。二月乙卯朔,日有食之。戊午,丘濬卒。乙丑,礼部侍郎李东阳、少詹事谢迁入阁预机务。己卯,黄陵冈河口工成。三月壬辰,免湖广被灾税粮。己亥,宁夏地震。夏四月甲寅,苏、松各府治水工成。壬戌,谕吏部、都察院,人材进退,考察务得实迹,不可偏听枉人。五月己丑,免南畿被灾秋粮。 秋七月丁亥,封宋儒杨时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庭。戊子,广西副总兵欧磐击破平乐叛瑶。八月癸亥,以四方灾异数见,敕群臣修省。冬十一月己酉,免直隶被灾秋粮。十二月辛酉,巡抚甘肃佥都御史许进、总兵官刘宁入哈密,土鲁番遁,遂班师。是年,爪哇、占城、乌斯藏入贡。乜克力诸部款肃州塞求入贡,却之。 九年春正月壬辰,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庚午,免河南被灾税粮。辛未,右通政张璞、大理少卿马中锡阅边。三月丙申,赐朱希周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戊子,以岷王膺鉟奏,逮武冈知州刘逊。给事中、御史庞泮、刘绅等谏,下锦衣卫狱,寻释之。六月庚子,免江西被灾税粮。秋八月壬寅,免湖广被灾秋粮。九月己酉,禁势家侵夺民利。是年,日本、琉球、乌斯藏入贡。 十年春正月庚戌,大祀天地于南郊。三月辛亥,以旱霾修省,求直言。甲子,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于文华殿议庶政,后以为常。夏五月戊辰,小王子犯潮河川。己巳,犯大同。六月己卯,侍郎刘大夏、李介理宣府、大同军饷。秋七月癸丑,都督杨玉帅京营军,备永平。冬十一月庚子,土鲁番归陕巴,乞通贡。是年,免南畿、山西、陕西被灾税粮,振山东、四川水灾。安南、暹罗、乌斯藏入贡。 十一年春正月丁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己巳,小王子遣使求贡。夏五月戊申,甘肃参将杨翥败小王子于黑山。秋七月己酉,总制三边都御史王越袭小王子于贺兰山后,败之。癸亥。徐溥致仕。八月癸未,振祥符民被河患者。冬十月丙寅,命工作不得役团营军士。甲戌,清宁宫灾。丁亥,敕群臣修省,求直言,罢明年上元灯火。十一月壬子,免陕西织造羊绒。闰月壬戌朔,日有食之。乙酉,罢福建织造彩布。十二月庚子。禁中外奢靡逾制。壬子,以清宁宫灾诏赦天下。是年,免山西、陕西、两畿、广西、广东被灾税粮。土鲁番、乌斯藏入贡。 十二年春正月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免庆成宴。二月壬辰,免山东被灾夏税。戊申,严左道惑众之禁。三月丁丑,赐伦文叙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癸巳,敕宣、大、延绥备边。是月,免湖广、江西被灾税粮。五月戊寅,免南畿被灾秋粮。六月甲辰,阙里先师庙灾,遣使慰祭。秋八月,免河南、南畿被灾夏税。九月壬午,普安贼妇米鲁作乱。甲申,重建清宁宫成。是年,占城、乌斯藏、土鲁番、爪哇、撒马儿罕入贡。 十三年春正月乙丑,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戊子,免山西被灾税粮,庚寅,定问刑条例。乙未,严旌举连坐之法。夏四月,火筛寇大同,游击将军王杲败绩于威远卫。乙巳,平江伯陈锐为靖虏将军,充总兵官,太监金辅监军,户部左侍郎许进提督军务,御之。五月甲寅朔,日有食之。丙辰,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于平台,议京营将领。癸亥,火筛大举入寇大同左卫,游击将军张俊御却之。六月甲申,免江西被灾秋粮,停山、陕采办物料。庚子,召陈锐、金辅还,保国公朱晖、太监扶安往代,益兵御寇。秋七月己巳,京师地震。八月辛卯,振江西水灾。冬十月戊申,两京地震。是月,小王子诸部寇大同。十二月辛丑,火筛寇大同,南掠百余里。是年,小王子部入居河套,犯延绥神木堡。琉球、土鲁番、乌斯藏入贡。 十四年春正月庚戌朔,陕西地大震。乙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己亥,罢陕西织造中官。夏四月庚辰,工部侍郎李鐩总督延绥边饷。戊子,保国公朱晖、提督军务都御史史琳、监军太监苗逵分道进师延绥。戊戌,免陕西、山西物料。是月,火筛诸部寇固原。五月庚戌,振大同被兵军民,免税粮。辛酉,免陕西被灾税粮。戊辰,修阙里先师庙。命各布政使司上地里图。秋七月丁未,泰宁卫贼犯辽东,掠长胜诸屯堡。癸亥。南京户部尚书王轼兼左副都御史提督军务,讨贵州贼妇米鲁。丁卯,朱晖、史琳袭小王子于河套。庚午,分遣给事中、御史清理屯田。闰月乙酉,都指挥王泰御小王子于盐池,战死。戊戌,振两畿、江西、山东、河南水灾。八月己酉,免河南被灾税粮。是月,火筛诸部犯固原,大掠韦州、环县、萌城、灵州。己巳,减光禄寺供应,如元年制。火筛诸部犯宁夏东路。九月丙子朔,日有食之。丁亥,遣使募兵于延绥、宁夏、甘、凉。甲辰,召史琳还,起秦纮为户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代之。冬十一月癸巳,分遣侍郎何鉴、大理寺丞吴一贯振恤两畿、山东、河南饥民。十二月戊辰,辽东大饥,振之。是月,寇出河套。是年,免湖广、江西、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畿内被灾税粮。安南、琉球入贡。 十五年春正月丙子,朱晖帅师还。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癸丑,免河南被灾税粮。三月癸未,罢饶州督造瓷器中官。庚寅,赐康海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壬寅,振京师贫民。五月庚子,免湖广被灾秋粮。秋七月己卯,录刘基后裔世袭指挥使。己丑,王轼破斩米鲁,贵州贼平。辛卯,命各边卫设养济院、漏泽园。八月庚戌,以南京、凤阳霪雨大风,江溢为灾。遣使祭告,敕两京群臣修省。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戊子,放减内府所畜鸟兽。冬十月癸卯,罢明年上元灯火。十一月壬申,琼州黎贼作乱。甲午,罢广东采珠。十二月己酉,《大明会典》成。辛亥,以疾不视朝。是月,免南畿被灾秋粮。是年,琉球、安南入贡。 十六年春正月癸酉,遣官代享太庙。二月辛丑,视朝。戊申,大祀天地于南郊。三月癸巳,免山西被灾税粮。夏四月辛亥,敕宣、大严边备。五月戊子,以云南灾变敕群臣修省。刑部侍郎樊莹巡视云、贵,察官吏,问民疾苦。 秋七月,广东官军讨黎贼,败之。九月丁丑,振两畿、浙江、山东、河南、湖广被灾军民。冬十一月甲戌,罢营造器物及明年上元烟火。是月,免南畿被灾秋粮。十二月丙午,免淮、扬、浙江物料。是年,安南、暹罗、哈密、土鲁番、撒马儿罕入贡。 十七年春正月辛未,南京工部侍郎高铨振应天饥。甲戌,大祀天地于南郊。壬午,严诬告之禁。二月甲寅,减供用物料。己未,严谶纬妖书之禁。庚申,免浙江被灾税粮。三月壬戌,太皇太后崩。癸未,定太庙各室一帝一后之制。夏四月己酉,葬孝肃皇太后。闰月辛酉,阙里先师庙成,遣大学士李东阳祭告。庚午,免山东被灾税粮。乙亥,以四方灾荒敕群臣修省。庚辰,命诸司详议害民弊政。五月壬辰,罢南京、苏、杭织造中宫。六月乙亥,始命两京五品以下官六年一考察。辛巳,召刘健、李东阳于暖阁,议边务。癸未,火筛入大同,指挥郑瑀力战死。秋七月癸巳,工部侍郎李鐩、大理少卿吴一贯、通政司参议便丛兰分道经略边塞。甲午,左副都御史阎仲宇、通政司参议熊伟分理边饷。八月戊辰,命天下抚、按、三司官奏军民利病,土民建言可采者,所司以闻。甲申,免南畿被灾夏税。丁亥,召马文升、戴珊于暖阁,谕以明年考察,务访实迹,以求至当。九月庚寅,谕法司不得任情偏执,致淹狱囚。甲寅,太常少卿孙交经略宣、大边务。丁巳,御暖阁,谕刘健、李东阳、谢迁:「诸边首功,巡按御史察勘,动淹岁年,非所以示劝。自今奏报,以远近立限。违者诘治。」谕讲官进讲直言毋讳。冬十一月戊子,罢云南银场。十二月庚午,申闭籴之禁。甲申,免湖广被灾秋粮。是年,琉球、撒马儿罕、哈密、乌斯藏入贡。 十八年春正月己丑,小王子诸部围灵州,入花马池,遂掠韦州、环县。户部侍郎顾佐理陕西军饷。乙未,大祀天地于南郊。甲辰,小王子陷宁夏清水营。二月戊辰,御奉天门,谕户、兵、工三部曰:「方今生齿渐繁,而户口、军伍日就耗损,此皆官司抚恤无方、因仍苟且所致。其悉议弊政以闻。」三月癸卯,赐顾鼎臣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戊寅,刑部侍郎何鉴抚辑荆、襄流民。甲申,帝不豫。五月庚寅,大渐,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受顾命。辛卯,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六。六月庚申,上尊谥,庙号孝宗,葬泰陵。 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近年来,山东青岛、烟台、莱州、日照不断有人来访或来信,寻找祖籍之地,其家谱都记载:“原籍成都,明朝洪武二年(1369)由四川成都东关铁碓臼,或大十口,或江右,或铁狮子口大树村,或铁碓臼石狮子胡同、大槐树下、或成都府驸马县枣栗村迁居山东”,据称 “烟台、招远、莱州、蓬莱、龙口、莱阳,大约80%的村庄的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四川迁过来的。”据此推断,当时有一定规模的迁徙活动,随军出征,或是避乱。
一、从史籍记载看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徐寿辉将明玉珍据成都路。”(《明史》卷1)“至正二十二年(1362)五月辛未,明玉珍据成都,自称陇蜀王。遣伪将杨尚书守重庆,分兵寇龙州、青州,犯兴元、巩昌等路。”(《元史》)至此四川地域为明玉珍所据,直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汤和平定四川,明氏建立夏朝,据有巴蜀之地仅仅十余年。(按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所引新都杨学可《明氏实录》,明玉珍攻占成都应在至正十九年。)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明朝建立后,虽然是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辛亥,诏户部,置户籍、户帖,岁计登耗以闻,著为令。”(《明史》卷二)正式制定了一套严格完善的户籍和流动的制度,但是在洪武二年(1369)朝廷已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据《明史·食货志》《明太祖实录》《续文献参考》等资料记载,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历时近50年时间。先后组织大规模移民活动十余次,共向山东、河南等地移民数十万人。据《洪洞县志·古迹》记载:明朝政府在洪洞县的广济寺“设局驻员”,规定凡移居者都必须到广济寺办理手续,发给迁移勘合及“凭照川资”。然后按照官方指定的地方,在兵士的监护下,分别迁往各地。
明代对人口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明代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任何人离乡百里,都必须持“路引”,“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老百姓一旦定居一个地方,就不允许随意流动,如果要到其他地区走亲访友或办事,须到官府开路引,如果没有路引,就会被关卡或巡逻的军队逮捕,这样一套制度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大量的随意流动而引起社会不安定。据此,洪武二年,四川尚被明氏所据,象上述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众迁徙活动,跋涉数千里迁徙到明朝统治下的山东地区是绝不可能的。
二、从地名考察来看
其家谱所记“成都东关铁碓臼,或大十口,或江右,或铁狮子口大树村,或铁碓臼石狮子胡同、大槐树下、或成都府驸马县枣栗村”,由于成都市在明末遭受大规模战乱的破坏,成都城成为一片废墟,清代康熙年间重建,因此古地名已难以查考。现仅从以上记述简析:
“东关铁碓臼”: 东关,即指东门一带;碓,《说文解字·石部》谓“碓,舂也。” 臼,《说文解字·臼部》“臼,舂也。”即二字为同义字,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如此。但是无论在古代,或是现代,碓、臼二字在文献中都没有连用的。碓、臼,即过去用来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用铁制作用来舂米的碓、臼不多见,道家炼丹多用铁碓、臼捣矿石、药材。近现代以来,中医药铺中则多用小型的铁碓(臼)来捣药材。如果用作地名,其地当有一著名的铁碓、或铁臼。碓、臼,今川人多称“碓窝”,而成都市郫县则称“沙盔儿”。今日成都市东门一带没有这样的古遗迹。
“江右”,古代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由于古代的成都城一直是二江抱流的格局,故东关江右应在东门附郭一带。
“铁狮子口大树村”,今日东门一带没有铁狮子遗迹。
“大槐树”,清代光绪五年《成都城坊图》中,出东门,沿水井街而下为“古双槐树街”,是否即此,难以确考。
“成都府驸马县”,元明时期成都从未设置过此县。
“石狮子胡同”,胡同即小街巷,最早始于元代。但在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街制》中称胡同为“衖通”。明嘉靖年间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衕集》、万历沈榜的《宛署杂记》里,“衖通”则写为“胡衕”。《宛署杂记》中的解释是:“胡衕本元人语”。后来逐渐被简化,写作胡同。故称街巷为胡同是在明代后期。因此其家谱非源于旧本,当为后世所修。
三、结语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明朝初年迁居山东的山西移民留传的一首民谣。据史籍考察,明初大规模的移民,迁出者也不仅仅是洪洞人,还有太原及泽、潞、辽、汾、沁诸州的。然而,为什么世世代代,众口一词,都提到大槐树这样一个标志如上面家谱所说“大槐树”也可能本于此。当时外迁移民涉及到山西2府、17州、66个县。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情况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部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哪怕是短时间的吃、住都是难以解决的,显然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的。由于明政府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点签移民,大槐树下当是移民“聚集地”,影响所致,移民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因此,明朝初年迁居山东的移民应是从山西迁移的。那么上述家谱所提及的成都移民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从成都迁往山西,再从山西迁往山东的。
那么成都移民是什么时候迁往山西的
元朝末年,明玉珍攻占重庆后,元右臣完者都“会平章朗革歹、参政赵资,谋复重庆,屯嘉定之大佛寺,玉珍遣万胜御之。胜攻嘉定半年不下”(《明史》卷123),又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己亥(至正十九年(1359)),玉珍亲领兵至嘉定围之,令明三(即万胜)率锐兵直趋成都。时元省平章买奴、参政韩叔亨为青城贼所执,城中窘迫,惟都事薛元理署省事。守省兵皆新募者,闻明兵至,皆惊溃。明三领兵入省中,虏朗革歹、赵资妻子,顺流而归。新都杨学可《明氏实录》”。时东路、西南路为明氏所阻,溃兵只能向北退走。因此,为了避乱,此次即可能有大批的成都民众随军迁徙。明玉珍攻占成都后,又“分兵寇龙州、青州,犯兴元、巩昌等路。”龙州,今日绵阳江油一带;青州,历史上陕甘、四川从无青州之设置,疑为青川之误,当在今日平武一带;兴元,今日汉中一带;巩昌,今日陇西一带。在当时战乱的情况下,民众只能不断地向北迁徙,寻找一个安居之地。
此外明氏建国后曾发生一次大规模的内乱。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明玉珍去世,子明升自立。其母彭氏临朝听政。时大将万胜与司空张文炳不和,万胜派人杀死张文炳。明玉珍养子明昭为张文炳复仇,假托彭氏旨缢杀了万胜,引起朝臣的不安。“胜有开国功,死非其罪,人多不服。《平夏录》”(《国初群雄事略》)驻守保宁的大将吴友仁上书,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声讨明昭之罪。“丙午(至正二十六年),保宁镇守平章吴友仁叛。······遣使与陕西李思齐、张良弼通。幼主数调兵诛,皆败而回。四月,命丞相戴寿讨吴友仁。明氏实录”(《国初群雄事略》)吴友仁又致书戴寿,“谓不诛昭。则国必不安,众必不服。昭朝诛,吾当夕至。”(《明史》卷123) 戴寿乃上书诛杀了明昭,吴友仁才息兵入朝谢罪,内乱得以平息。因此,在这样的内乱中,双方的部下、百姓为避乱也可能外逃。
洪武四年(1371),明朝军队伐蜀,汤和率军从夔门入,傅友德率兵由陕西出,此时蜀中民众再无北迁的可能。明升投降后,被迁往南京,封归义侯,后又迁高丽安置。明氏后裔,据资阳1928年重修《甘氏族谱》记载:“吾族肇自江南,继迁于楚。元末明初入蜀,有明珍公,抚有四川。传自明升公,封归义侯。侯公四子,曰庆一、庆二、庆三、庆四。庆一公居渝城,庆二公居富顺,庆四公迁江西、湖广、广东、贵州、云南等处。庆三公居长邑、邻水、资阳、内江、荣昌、威远等处。明珍,楚随州人,元末据蜀称夏帝。”从此家谱看,明氏后裔已改姓甘,其迁徙源流十分明晰。此外,元末明氏入蜀,其部属多为湖广籍,据有巴蜀之地仅十余年,如果是明氏部属迁居山东,绝不会称籍成都府。
综上所述,明朝洪武二年迁居山东的移民应是由山西迁移的。成都民众向外迁徙的时间当在至正十九年、至正二十六年。其所修家谱多为后世重修,或故老相传、口授所误,或在一些细节上略于记述,故致后世难于详解。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重庆市江北区一块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施工,突然发现了一座古墓。专家们接到报告后,很多就赶了过来,看到此墓地的规模不是太大,“专家”本以为只是普通的古墓。令人震惊的是,居然在这座古墓中发现了一件龙袍,经过深入研究,此墓居然是大夏国开国皇帝朱玉珍的陵墓。
对于明玉珍及其所开创的大夏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明玉珍,元朝末年湖北随县人,与明太祖朱元璋一样,他也是一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扛把子。因当时朝廷腐败不堪,各地先后爆发了起义,胸怀大志的明玉珍,就带着上千老乡起义。后来,明玉珍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靠了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深得徐寿辉的信任,并任命为征虏大元帅,驻守沔阳。
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相当愤怒,就与陈友谅分道扬镳,并自称陇蜀王。三年后,在部下刘桢等人的拥立下,明玉珍自立称帝,国号大夏,定都于重庆,其所控制的疆域范围包括重庆、四川、陕南、湘西、黔北、滇北等地。公元1366年,大夏国的开国之君明玉珍病逝,年仅38岁,其子明升继承了皇位。
因当时大夏国实力有限,加上明玉珍为了勤俭节约,其陵墓修建的并不是太豪华,甚至有些寒酸。在墓中,除了有一件龙袍外,还出土了一些金杯、银锭、丝织品等,并且有哦一块名为“玄宫之碑”的石碑。
公元1368年,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等竞争对手,建立了大明王朝。随后,为了统一全国,朱元璋不仅派徐达及常遇春等人进行北伐,还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人出征大夏国。公元1371年,明军兵临城下,大夏国皇帝明升开城投降,并被带到了明朝都城应天(今南京)。朱元璋因念及旧情,并没有杀掉明升,而是把他和陈友谅的儿子一起送到了高丽,并封他们高官。此后,明升在高丽繁衍生息,成为当时高丽的名门望族。
据不完全统计,韩国现在有4万多人是明玉珍的后裔,并且保留着家谱。上世纪九十年代,听说自己祖先明玉珍的墓地被找到后,韩国的明玉珍后裔就纷纷前来重庆寻根、祭祖,甚至有人在墓前长跪不起,哭的一塌糊涂。
如果觉得我写的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教,一定多加改正!若觉得写的还可以,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新知”,记得转发和点赞哦!
福建罗氏,根在哪里,源在何方?随着《中华罗氏通谱》福建分会三次会议的召开,随着各支族谱的相继出版,随着笔者编著《中华罗氏二十五史及福建闽清洋头源流》的进展,随着摘录《福建通志》中罗氏人物传记的完成,福建罗氏的根,逐渐显现,福建罗氏的源逐渐清晰。
福建紧邻江西,而江西的南昌,是罗氏的郡望之一,豫章郡(其它四郡为:长沙、襄阳、河东、齐郡)奉罗珠为始祖。江西又是罗氏聚居的一个重要的省份,因此,福建罗氏,大部份都是从江西迁徙而来,但要考证谁是最早入闽,恐怕无文字可考。然而,不同时期,不同支派的罗氏入闽始祖,却有族谱记载,可资参考。
一、罗氏迁徙入闽的原因:
1、 为了做官。古代为官作宰,大都远离家乡,即要易地为官,所谓“千里当官,为了吃穿”。如汉初,豫章罗氏始祖罗珠,“高帝时(前206—前195),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子孙因家焉。”《江西通志》134卷),汉代长沙人罗宏任交州(今广西、广东、越南一部等)刺史。(《湖南通志》)汉代成都人罗衍“察孝廉,徵博士。”罗衡,四川郫县人,任万年县令,广汉长;(以上俱《四川通志》)长沙人,罗怀,“汉时梁相”。(明伦《科书集成·氏族典》)三国时,襄阳人罗宪节侯,任巴东太守等职(《三国志·蜀志十一》);晋代湖南桂阳来阳人,湘中琳琅罗含之曾祖父罗彦,到浙江临海任太守。(《晋书·文苑》92卷)等举不胜举。沙县罗氏的始祖罗周文,据谱载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庚子,授沙县尉,俗称:少府,居沙县城西,子孙蕃衍。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进士,罗彧,参议机务(正二品)乞归后,仍知本州事(汀州),子孙因“公领汀州刺史迁平和县长乐乡”。(族谱载)
2、 从军。如闽清罗氏始祖罗应祥,于元末天下大乱时,跟随吉水的族人一起参加朱元璋的明军,而后随大将汤和,进入福建。因功受封土地,子孙遂定居。又如漳浦的罗士鉁,原籍广东饶平人,原任泉州中营参将(正三品)改副将(从二品),“应募征台湾,以功授左都督(正一品,明制),袭骑都尉(正四品)世职。二次入籍福建,遂为漳浦人。”(《福建通志》230卷)。清代罗万仓原籍甘肃宁夏府人,任台湾北路参将(正三品),战死在台湾,后入侯宫(福州)“褒忠祠”。子孙遂入侯官籍,世袭五品守备。
3、 为拓展生存空间而移民。如宁化的罗氏先贤罗令纪。其先由江西过境,在宁化县垦居,罗令纪开拓治理,功绩卓著,开元十三年(725),获准置黄连县,令纪任县令,授宣义郎(从七品下),福州的清韩、新梅系从连城到省城求发展,罗清韩一支以商见长,罗新梅一支,以武功外交显赫。
还有几种迁徙的原因如:受贬谪遣戍而迁官服罪的;游学执教于异地,而后定居于所在地的;天灾、人祸、逃荒、避难的;隐居、人赘的;不一而足。
福建罗氏较有影响、规模较大的迁徙活动,大约于唐代入闽,主要聚居于延平府和汀洲府,而后迁徙于全省各县。最主要的一支罗氏,即沙县和连城为邵节,邵筠兄弟之后。罗邵节因黄巢起义,家迁福建南剑州鱼鳞阁,子孙徙连城等地,而沙县罗从彦的先祖,据李侗撰《豫章罗先生墓志铭》说:“王审知实制乎闽,因择七姓随乎节銊,罗居其一”。数传来,惟罗最蕃衍,迁徙靡一。(《南平县志》)固然两兄弟入闽的原因不同,但总是于唐代入闽,而其父弘(宽)广。叔父弘贵,讳咏,子一:邵权。
该支罗氏的族谱,上溯至“弘”字辈,而谱称是罗遵生后裔,其世系图如下:
遵生 吴 智时 温中 景显 官趾
勋 智友 成中 景哲 官达 元郎 世推 志为
英中 景郎 官奉 元稔 志行
景章 元明
志为 尹泰 怀大 弘广 邵节
尹宁 怀洛 汉卫 弘贵 邵筠
尹瞻 大定
尹穆
章
英
昌
据《旧唐书》罗让传让中载:“罗让再从弟泳”。咏子邵权,字昭衡,进士擢第。邵京、邵权知名于时,并历清贯”。而罗让之父罗珦。父子两人均唐朝名人,唐宰相权德舆为罗珦撰墓志铭《唐故太中大夫、守太子宾客、上柱国、襄阳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罗公墓志金铭并序》,明确浙江会稽罗氏的郡望是襄阳。如果弘广和罗咏是从兄弟的话,那么弘广也就是浙江稽人,襄阳郡望。
据《旧唐书》罗弘信传载,罗弘信曾祖秀,祖珍,父让,子绍威(威,邵威),孙周干、周翰、周敬。他们是唐末五代初罗氏十分重要的一支,《新五代史》三十九卷,明确载:“罗绍威,字端己,其先长沙人,祖让,北迁为魏州贵乡人。”弘信在唐,以其先长沙人,故封长沙郡王,绍威袭父爵长沙。绍威长沙周干,聚梁太祖女安阳公主,卒,又聚金华公主。次子周翰寿春公主,三子周敬聚晋安公主。并且与唐末的著名诗人、浙江钱塘的罗隐(给事中,正五品上),著名文人四川成都的罗庺(员外郎,从六品上)联宗,共奉长沙为郡望。福建沙县罗氏的先人中,在弘、邵、周三代的辈份与罗弘信一支均相同,应该可以确认与罗弘信、邵威、周干、周翰、周敬为同支。但是,有的谱载:“罗周文,邵筠公子,又名吉,一传名沂,字源达,号绍簋,原籍江西省洪都南昌县柏林里”。此与《江西通志》记载罗从彦祖籍为南昌人相同。而罗从彦学者称“豫章”,以表达对其祖先郡望的崇敬,亦证明沙县罗氏,宋代时奉豫章为郡望。群望与堂号,是我国汉民族中一种特殊文化现象。郡望,世居地,而为当地所仰望。指某一姓(氏)长期聚居在一郡或数郡内,而产生突出的声望和影响。堂号则是家族(宗族)祠堂的名号,是家族的标志。注重祖籍,郡望,可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心理。
罗氏历史上形成五个郡望、长沙、豫章、河东、齐郡。各种郡望,历史上均出过名人。但在中唐以前,以襄阳罗氏为最著,因其三国时出现罗宪(罗鄂县侯、巴东监军二品),这一著名人物,而唐初则有燕王罗艺。唐中期有罗珦、罗让父子。唐后期,罗弘信从名不经传的小军校,上升为豫章郡公、临清王、北平王、罗绍威承父业,封为长沙王,邺王,罗隐,以文名著一时,绍威认为叔父,所以长沙郡望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分显赫,以至豫章罗氏如南唐进士罗颖,亦奉长沙为郡望。(见罗颖撰写的《豫章罗氏源流总序》)而宋代以后,许多罗氏又转而奉以罗珠、罗企生、遵生为代表的豫章郡为郡望,包括大理学家罗从彦。河东郡,现山西太原一带,主要是北魏时代州人罗结(屁蛇侯、持节、散骑常侍、第三品)一支十分显赫,形成河东郡望,宋初有陈桥兵变的主要人物之一,罗彦环(瑰)(节度使从二品)明初有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作者罗贯中。齐郡现在山东济东一带,北魏时罗结的家族在山东有宠大的势力,子孙官居显位多人,罗拨进爵济南王(第一品),至唐初出现山东历城的罗士信(剡国公,从一品)十四岁上战场,为著名少年英雄,小说《随唐演义》中第七条好汉罗成的原型,使得山东齐郡成为罗氏又一郡望。
在沙县罗氏有世系图 及文字说明中,称元郎为官奉长子,讳艺,名恩,武德二年降唐,敕封为燕山王,配武衔将军女,秦琼元帅之姑等,此记载为说唐演义,与正史严重不符,首先罗艺为襄阳人,其次罗艺夫人姓孟,至于生座年月,谱中更不能自圆其说。
谱中说:“世推,元郎公子,名威,讳仕信”。此记载亦是严重失实。首先,罗士信为山东历城人,其次《新唐书》八十九卷,罗艺传中明确记载:“太宗(李世民)即位(627),进(罗艺)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罗艺)内惧,乃图反”,《新唐书》本纪二,太宗:“贞观元年(627),正月乙酉,改元”。辛丑,燕郡王李(罗)艺反于泽州,伏诛。“(罗)艺弟寿,时为利州都督,缘坐伏诛。”也就是说罗艺反唐后,全家抄斩,起码灭三族,对襄阳罗氏造成严重打击。所以山东的罗士信不可能是罗艺的儿子。浙江会稽的罗珦被封为上柱国(正二品)襄阳男,是因为政绩十分突出,不但没有被历史旧案牵连,反而官至高位,垂名青史。
同样,世推的长子志为,讳通,改名照。亦是小说中的人物。这样,在有的沙县罗氏的源流中,出现了三代的失实。据称,乾隆丙子后沙县罗氏的世系图来自大成谱,那么,对大成谱就要认真去伪存真,从新评价。而沙县乾隆丙子谱,没有罗艺、罗成、罗通的记载。
宁化罗氏,有一支认为是晋罗企的后代,隋未入闽有世系图,其中涉及唐代罗珦、罗让世系亦出现混乱。应为彦荣、思崇、怀操、珦、让、邵京。但其是敦睦堂的后裔无疑。《豫章书院》至今仍高悬《敦睦堂》牌匾。
据谱载:
唐末,景新从江西新建迁宁化石壁葛滕村。
宋乾佑年间(950),礼通孙子升从江西南丰沽河迁武夷山五夫镇毛厂。
宋开宝间(970)明通曾孙本深(又名乾三)迁到邵武和平镇罗家村。
宋景德六年(1004),仪修孙文祥子之子俊文,名或,因领汀洲刺史,迁平和县长乐乡。
明洪武初年间(1368-1398)洪德后裔美源从广东大埔湖寮迁入云霄呈奇岭。
福建闽清县,有一支罗氏,始祖罗应祥(把总,正七品)为江西吉安吉水人。元末明初入闽。福州还有一支以清代太仆寺卿,驻英大使外务部侍郎荣禄大夫(从一品)罗丰禄为代表的罗氏,与湖南吉水籍的罗泽南联谱,采用吉州八十行辈,认为源出江西吉水,经连城徙福州。福州这两支罗氏均奉唐代庐陵(吉安)吉崱为始祖,但罗崱的先世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如下:(据说亦来自大成谱)
企生 昱 智慧
籍亮 庆祖 景彦 万年 元干 世宪 志银
智达
智通
智强
志银 尹斌 有主 汉仁 弘从 绍经 周吉 仪主 天民 崱
在晋代“一忠一孝”罗企生、遵生兄弟之后,智、景、元、世、尹、汉、弘、绍、周字辈一样,似乎当时有一首字辈的诗,在全国尤其江西、湖南等地罗氏中流行,但此“字行”应考证。
宋代著名文人、诗人光禄大夫(正二品)、谥文节杨万里(1127-1206),他是庐陵举人,诗人罗绋字天文的女婿,吉水人。其在为罗上行、罗元通、罗价卿(维藩)、罗仲谋(全略)、罗元忠等撰写的墓志铭中,多次写到“其先以五季之乱”。自豫章徙也。在《罗氏万卷楼记》中开篇即明确:“罗氏,皆豫章别也。其在于晋,君章(罗含)以文鸣降;及五季,则有江东公(罗隐);今庐陵之罗,其后也。”梁开平四年(910)闽人,状元,累官吴越国丞相,谥曰文献),沈崧为罗隐撰《墓志》“昔者轩皇广运,锡其族以疏封;光武中兴,策有勋而复姓。两驻之后,三国以还,间出令人,实惟显族。吞禽叶梦,君章(罗含)之位极泰山(廷尉、长沙相、从一品);拉虎输忠,令望(名、事迹待考)之功崇乔岳。暨乎永嘉(西晋怀帝307-312)南渡,封邑多迁,代不乏贤,世贤其美,枝蕃派远,讵可编书。”因此,罗崱为罗含、罗隐之后,先世长沙人,有充分的史料依据。
福安罗氏,宋代出了许多进士,如罗云中、罗辉、罗洪直、罗寅等,其先世从何而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漳浦罗氏,以左都督(正一品)罗士鉁,原籍广东饶平人为始祖,清康熙年间入闽。子孙世袭,骑都尉(正四品)。
长汀罗氏,在太平三国三年(978)即有罗或中进士,而宋代长汀还有罗烈、罗子纯、罗垚、罗訚等中进士,可惜他们的传记中未提及先世,在沙县罗氏的家谱中,没有长汀罗氏这几位进士的传略,其先一定另有其人,但属于何支派人闽,待考。
徐达,素有明朝第一大将军的美誉,他同朱元璋一样,都是农家出身,也是朱元璋正儿八经的凤阳老乡,都是古濠州钟离人。
据民间传说,徐达年少时同朱元璋、汤和、周德兴一起给地主刘德家放过牛,因为实在太饿了,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偷偷杀了一头小牛犊吃掉了。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回乡募兵,徐达应募。从此,徐达跟随了朱元璋,帮朱元璋打下了大明的江山基业。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因功改封魏国公。徐达在赶走了北元残军后,长期留守北平,戍守北方边境。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并于洪武十八年,因病情加重去世。
徐达去世,朱元璋悲痛不已,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并御制神道碑文。同时,朱元璋特旨徐达“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徐达的器重。
根据御制神道碑的碑文记载,徐达共有四子四女。这个可信度较高,毕竟是当时的人,记录的当时的事情。长女嫁给了朱棣为妻,后来成了皇后,一共为朱棣生了三子四女,其中包括明仁宗朱高炽。也就是说,明朝自仁宗之后的历代皇帝,都有徐氏的骨血。
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生有一子。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小女儿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在野史中名叫徐妙锦。朱棣在徐皇后去世后,想纳徐妙锦为妃,之后再册立为皇后。可能是因为靖难之役的缘故吧,徐妙锦拒绝了朱棣的请求,并出家为尼。朱棣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
徐达的四个儿子及其后人徐达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靖难之役,他坚定的支持朱允炆,反对朱棣,并数次率军击败燕兵。靖难之役后,徐辉祖守在徐达祠堂中,拒不迎接朱棣。朱棣虽然恼怒,但看在徐达和姻亲的关系上,并没有直接处死徐辉祖,而是将其削爵禁锢在家中。徐辉祖五年后病逝。
朱棣作为一代贤君明主,如果只是简单的用残暴无情来形容,就不免有失偏颇了。不管是出于感情,还是政治需要,朱棣对徐家还是很有情分的。《明史》记载:“辉祖与齐、黄辈谋危社稷。朕念中山王有大功,曲赦之。今辉祖死,中山王不可无后。”朱棣就让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
虽然之后因为徐钦有过,被朱棣褫夺过魏国公的爵位,但是朱棣在略施惩戒后,又恢复了徐钦的爵位。魏国公一爵之后又经徐显宗(徐钦子)、徐承宗(显宗弟)、徐俌(承宗子)、徐鹏举(承宗曾孙)、徐邦瑞(鹏举子)、徐维志(邦瑞子)、徐弘基(维志子),一直传到了第11代徐文爵(徐弘基之子)。
满清攻陷南京后,徐文爵在南京投降,被贬为庶民。推测其后人应该还留在南京,及其附近。徐达次子徐添福,早卒,后人不详。徐达三子徐增寿,靖难之役时支持并暗中帮助朱棣,屡次向朱棣密报京城的消息。结果被建文帝察觉,“手剑斩之殿庑下”,将其亲手诛杀在大殿之上。很多人说建文帝仁慈,还
安顺屯堡文化的简介
本文2023-10-04 16:11: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