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听雨》古诗的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巜听雨》古诗的意思,第1张

《听雨》白话释义: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听雨一般指《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扩展资料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他还写了一首《贺新郎·兵后寓吴》词中所写情事,可以与这首词互相印证。这两首词,可能都写于宋亡以后。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顺叙下来的;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应当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

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继以上两幅一起反衬作用、一起陪衬作用的画面。

参考资料-虞美人·听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3、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王维《栾家濑》

4、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5、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6、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白居易《秋雨夜眠》

7、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团扇先辞手,生衣不着身。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白居易《雨后秋凉》

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尘起一月忧无禾,瓦鸣三日忧雨多。——陈与义《秋雨》

11、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

12、空庭相和秋雨。又南城罢柝,西院停杵。--王国维《齐天乐》

13、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杜甫《秋雨叹》

14、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

15、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1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18、地卑多雨润,天暖少秋霜。——戎昱《成都暮雨秋》

19、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0、微风拂掠生春丝,小雨廉纤洗暗尘。——黄庭坚《次韵赏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时候,朝元阁上刮起了西风,大风卷着雨滴落入了长杨宫中,远远的都能听到凄清的雨声。

出自:宋代杜常的《华清宫》

原文:行尽江南数十程,晓星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译文:结束了江南的漫长旅程,长途跋涉,越过数十个驿站的路程,终于在晓月朦胧时来到了骊山下的华清宫。这时候,朝元阁上刮起了西风,大风卷着雨滴落入了长杨宫中,远远的都能听到凄清的雨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因事在江南经过艰辛跋涉,旅越数十个驿站的路程,终于披星戴月,冒着冷冷的晓风来到了华清宫。曾经的汉、唐并称盛的汉家宫苑、唐朝殿阁,如今都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已是荒凉陈迹,只有饱受西风欺凌、冷雨侵袭。于是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盛衰之感。

——杜常

万壑千林送雨声

——咏夏雨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夏雨变化无常,雨后景象万千。唐代诗人施肩吾在《夏雨后题青荷兰若》写道:

僧舍清凉竹树新,

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

青玉盘中泻水银。

此诗是诗人在夏日雨后,为一寺庙所题写。描写了寺庙雨后的清新,以及寺庙内一片青青莲叶的美景。雨后的莲叶上水珠滚动,像青色玉盘中泻水银一般美丽。

北宋词人欧阳修的《临江仙》词,展现了雨后的美景: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  堕钗横。

这首词写的是夏季傍晚阵雨过后一时之情状。上片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

上片前二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柳外池塘雨打荷叶的夏日风光图。柳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一阵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此处一个“碎”字用的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盖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

夏雨来得急,去得快,“小楼”以下三旬写雨后情景。雨势本来就不汹涌,一会儿天就放晴了。小楼西角,一道彩虹挂在天空。断虹之美,令人难以名状,词人又只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已被“明”字描摹得淋漓尽致。虹一弯,忽现云际,则晚晴之美,在此时显得更加妙不可言,无可着笔处乃偏偏有此断虹,来为生色,来为照影。闺中女主人公出现了,她倚着小楼栏杆,看彩虹落下,“待得月华生”。这表明她曾长时间地伫立在此。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片描绘了一幅美人夏日睡觉图,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只见她躺着的凉簟纹理平整,不见折皱,而她头上的钗钿则垂落在水晶枕旁。词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

词中的这位女主人公,她的生活无疑是华贵的,她的心灵却并不欢快。凉席上,玉枕旁,陪伴她的只有她自己金钗。这就暗示 着:她正独守空闺。她在妆楼倚栏依望。她听到雷声、雨声、雨打荷叶声,却听不到丈夫归来的马蹄声。她看到雨后彩虹,夜空的新月,却看不到丈夫的身影。她又在无望的期待中度过一个炎夏的永昼。她只得怅怅的,恹恹的,独自回到闺房,垂下珠帘,因为她不愿那成双捉对的燕儿窥见她的萦寞,嘲笑她的孤单,可以想见她的孤独和愁苦,而睡梦中的她一定仍在期待。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别有情趣: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这首小词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

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池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璨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再看明代词人陈子龙的《谒金门•五月雨》:

        莺啼处,摇荡一天疏雨。极目平芜人尽去,断红明碧树。 费得炉烟无数。只有轻寒难度。忽见西楼花影露,弄晴催薄暮。

这首词的标题是“五月雨”,五月雨也就是梅子黄时雨,柳宗元诗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词中所写,正是这种景象。 

上片写景。在那黄莺儿啼叫的地方,满天正飘洒着雨丝,“疏雨”是间歇的雨,“摇荡”形容雨丝飘洒的状态,正所谓“雨丝风片”,再加上间断的莺啼,再准确不过地写出了梅雨的特点。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雨后轻寒,盼晚上天晴,聊慰心灵的孤寂。

清代诗人陈文述《夏日杂诗》中的夏雨,很有情意:

水窗低傍画栏开,

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

万荷叶上送秋来。

炎夏已逝,秋凉将至。“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席。萧疏,凉爽之意。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席。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诗人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词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缔。  

南宋诗人陈与义的《观雨》,寄寓忧国之情:

山客龙钟不解耕,

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

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

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

正要群龙洗甲兵。

此诗作于1130夏。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在东南战线攻破临安(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朝皇帝,高宗从明州逃至温州。在两湖(湖南湖北)一线,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卞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一场夏雨翩然而降,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雨丝在纷飞。该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了。

首联“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诗人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尽洗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诗人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的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积极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熔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

宋代诗人吕本中的《柳州开元寺夏雨》,寄托着家国身世之感:

风雨潇潇似晚秋,

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

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

人传书至竟沈浮。

面如田字非吾相,

莫羡班超封列侯。

吕本中在宋高宗建炎年间,避地柳州。当时时局不宁,山河破碎,他感叹国家多故,身世飘零,不禁悲从中来,遂借眼前风雨,将满腔心事,倾诉而出。

首联写景,点题“开元寺夏雨”五字。夏天的一场大雨,驱走了暑热,寺中本来清凉,这时更添上了丝丝寒意。于是,诗人听着风声雨声,心潮澎湃,虽是夏季,却产生了无尽的悲秋般的萧瑟之感。诗写的景色,极其清幽,无论是“风雨翛翛”还是“鸦归门”的黄昏景象、僧寺的空旷寂寥,都与自己流落他乡、忧国忧身的心情浑融交合在一起,写得很深沉。“似晚秋”三字是主题,是结合了气候与心情的感受。

颔联扣紧夏雨,写山中景色:暮云高涨,遮住了秀丽的山峰,耳中是涧壑中哗哗的流水声。这两句,一句通过视觉写,一句通过听觉写。视而不见转而听,承接得很自然。云雾蓊翳,水声喧豗,形象地表现山中下大雨的情况。

颈联转入写情,写钟声唤醒了思乡的美梦,回到了现实中,人便感到更加惆怅;惆怅的中心是连家乡亲友的消息一点也没有,所以心潮激荡,回照首联听风听雨的心情。这两句,以梦中及现实的反差,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游子思乡的深情。

尾联由思乡转入对国事家事的感叹。诗借用了李安民与班超典,且将二典糅合在一起,说自己不是封侯的料,一方面表达自己对功名富贵的鄙视,另一方面又对报国无门表示伤感。

这首诗,以景起,以情结,写景开阔,抒情细腻,构成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

当然,夏天的狂风暴雨,有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害,诗人们对此也有深刻反映。如南宋诗人陆游的《大风雨中作》: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屋漏不可支,窗户俱有声。

乌鸢堕地死,鸡犬噤不鸣。

老病无避处,起坐徒叹惊。

三年稼如云,一旦败垂成。

夫岂或使之,忧乃及躬耕。

邻曲无人色,妇子泪纵横。

且抽架上书,洪范推五行。

狂风怒吼似要拔山,暴雨倾盆如决河堤。在这狂风暴雨的肆虐下,房屋漏雨难于支撑,窗户发出震耳的声音。大鸟都堕地而死,鸡狗都噤声不鸣。老弱病人无处躲避,只好坐在那里发出惊叹声。本来庄稼长得很好,一下子就被摧残殆尽。诗人用他忧伤的笔,给我们描绘了暴雨肆虐的惨象。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邻居面无人色,妇女孩子泪流纵横。诗人也束手无策,只好到古书中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表现了诗人同情受灾百姓,面对灾害无可奈何的窘境。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自《新城道中二首 其一》,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诗如下: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译文如下: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扩展资料: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苏轼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新城道中二首

1 关于描写雨声的诗句

关于描写雨声的诗句 1求大量描写 雨声 的古诗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关于雨声的诗词

很旧的情操 很小的墙 还有一个 很无意地看过来的人 1 这不是我可以抵挡 不是时间的尘土 尘土指尖的花蕾 可以抵挡 它们太轻了 我太轻了 这条下雨的街 不会因我的经过 而有两行雨丝分落 而我真的 曾经经过 曾经在这样稠密的潮湿里 不知所措 2 不能给予江山 也不能轻言放弃 那道房檐上的烟 已经升腾了很多年 还没抬起手来 门前小径 就已被落花铺满 总是无法说出 我又回来 只是因我无法忘记 3 这是我在寂寂地奔逃 这是已获原谅的霜 一无所知的细节 我只乞讨一盏明月 乞讨白色覆盖房子 乞讨房子里唯一的那杯水 在夜色里泛起温暖 4 我已经不忍拥有耳朵 不忍拥有刺不穿黑暗的眼睛 我只是一个提篮西行的孩子 在这个如常的春天 听不见松柏生长 看不到那些隔年的绿 甚至想不起有人放下了包袱 远远近近 守在了我的身旁 听,那雨声 听 那雨声 叮叮 咚咚 在不停地说着 春 春 春 春 绿了黄河的沙滩 白了西湖的桃红 融化了你的牵挂 打湿了我的绢花 春 摇晃着 北方刚劲的枝条 亲吻着 南方柔软的柳纱 春 就这样天马行空 款款地 摇摆而来 盈盈地 飘忽而去 听 那雨声 缠缠绵绵 撕扯不清。

3描写雨声的古诗

《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铁马冰河入梦来,花落知多少,(王维。

(陆游:《饮湖上初晴后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春晓》) 2空山新雨后。

――――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甫,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

(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绿蓑衣,天气晚来秋,客舍青青柳色新,当春乃发生,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王维:《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泡轻尘。

(苏轼,客舍青青柳色新:《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中》) 5青箬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斜风细雨不须归,山色空蒙雨亦奇,路上行人欲断魂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展开。

4求大量描写雨声的古诗求大量描写“雨声”的古诗是要古代的诗,描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5关于雨声的诗词

雨声 窗外的雨断断续续地下着 像一个女人哽咽的倾诉 时而急促 时而舒缓 都被屋檐下陈旧的瓦罐收藏 不可避免的一些争吵 是母亲独自晾晒衣服时的背影 从童年的记忆里喧哗而至 敞开的门窗仿佛露珠一般的双眼 玻璃窗上的珠线 挂满一段段关于往事的帷幕 却又迅速滑落 浇灌着一株被遗忘的马蹄莲 等待绽放的呈现 心思若密的雨声 应该安放一种怎样的心情? 或许只是一次偶遇的交谈 你的陌生从不让人惊讶 正如惊醒睡梦的姿势如此融洽 今夜的雨声 似真似幻地落在枕边 仿佛一个人渐行渐远 又仿佛一个人越走越近。

6描写雨声的句子

细雨落在老屋的瓦楞上,那是春天在低声细语,讲述一路走来的故事。

滴水檐望着地上的石缝,用精心积攒的一滴滴水珠在石板上奏出一串串的平平仄仄。树影摇曳,张开一片片叶子迎接紧一阵慢一阵梳理。

菩萨蛮(雨声不断垂檐竹) 年代:宋 作者:赵彦端 作品:菩萨蛮 雨声不断垂檐竹。清歌唤起清眠熟。

洞户有馀花。同倾细细霞。

酒行如过雨。雨尽风吹去。

吹去复盈杯。一春能几回。

听 听 那 冷 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

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台湾湿度很高,最富云情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赖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

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

7有没有描写雨声的句子

1春天的雨,是最柔和的。如果春雨来了,你试着让雨水拂拭自己的脸,那种感觉是温柔的,就像妈妈轻轻地摸着你的脸,非常舒适。而小草们、鲜花们有了春雨的滋润,一定会更加鲜艳了。春雨,是它们的营养品。

2夏天的雨,是最激情的。雨打在屋檐上,玻璃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让人不禁认为夏雨就像一只发了疯的蜜蜂,不停在鸣叫。被夏雨打到脸上的滋味可不好尝,它像一块小石头扔到脸上,很疼的。

3秋天的雨,是春天的雨和夏雨的结合。有时秋雨细细绵绵的飘扫在大地,有时却像发哮似的降散。不过,秋雨是丰收果实的使者。下了秋雨,农民伯伯心里也轻松多了,因为丰收的日子到了。

4冬天的雨,像一位古时候的女子,很少露面的。如果说冬天的雨,恐怕是雪了吧。它絮絮扬扬地飞舞在天空中。这时候,孩子们可高兴着呢,又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把了。

5哭泣的雨:那雨就像婴儿的哭声,不仅在下落时没有一个从哽咽、抽泣、再到泪水夺眶而出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节奏或者预兆;而且收场也是戛然而止,没有一个雨珠渐渐稀疏细小,乌云慢慢散开去的过度,仿佛那雨珠还悬在半空中。你不像羞涩少女般的春雨,只给花草以柔情湿润的吻;你不像絮烦的老太太似的秋雨,给人们以难耐的阴凉和漉淋。

你倒像一个鲁莽、奔放的小伙子,把抑制不住的对花草、对庄稼、对大地母亲的爱,一股脑地倾洒出来;又像痴情的姑娘把她深深的恋情吐诉给她的爱人。

呵,夏雨,你这粗犷、不羁的魂灵?只有你才配称“青春的生命”!

呵,夏雨,你生气勃勃地走着,脚步匆匆担负着摧枝拉朽、洗刷世界的使命`

我赞美你,夏雨!

夏天的雨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全然没有纯雨的缠绵,秋雨的悠闲。夏天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夏风比春风更爽人,夏夜比春夜更迷人。白天的暑热渐渐退区,月牙儿便挂上了天,繁星洒下点点清凉的光。

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立即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如百马齐鸣,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相思的情人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索怀;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

雨成了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

闲暇之中,有幸回到了自己曾经听雨的地方。恰逢那天下小雨,又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雨声。迷蒙之中,雨声里透出一种古怪的情调,是久未沟通的那种。它拒我于千里之外,向我表明它对我的陌生,然而我却能从意识的最深处感受到它存在的气息。我有一种从梦中猛醒的畅快和历经迷茫后的沧桑感。

哦,我在雨声中相约的竟是已隔了时空的自我,它在讲述我以前的一切。我彷徨了,我问自己:我是谁?还是从前的那个我吗?

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

雨声依然在响,像我真实的心跳

“雨打窗棂细朦胧,静立窗前听雨声”,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描绘出一个人静静地站在窗前,听着雨点打在窗户上发出的微弱声音的情景。这样的描述将人的内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平静、深思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这句诗意的表达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雨的审美体验。在古代,雨被视为一种具有灵性和诗意的自然元素。雨水不仅滋养了大地,也为人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如同自然的旋律,给人带来宁静与冥想。

同时,这句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即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互相融入。通过站在窗前听雨声,人们能够更加亲近自然,感受到自然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此外,这种对雨的审美体验也体现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和绘画中。例如,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描绘了作者在雨中小楼的静谧与淡然;而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也通过描绘雨水淋湿的山林景色,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雨打窗棂细朦胧,静立窗前听雨声”这句诗意表达,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的传承。它引导人们停下来,静心感受自然的韵律和美,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同时,它也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引导人们将这种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巜听雨》古诗的意思

《听雨》白话释义: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