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为何都当了汉奸?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为何都当了汉奸?,第1张

四大名臣”之一的清派领袖张之洞。当之无愧的国家栋梁,中国近代教育先驱。

慈禧这辈子最欣赏张之洞,对他的提拔也很大。曾任山西巡抚、湖广巡抚,任内阁学士。张之洞也忠于清朝,挺身而出,挽救了国难当头的日子。中法战争,张之洞率先;洋务运动中,张之洞精疲力尽;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主张抗战;义和团运动中,张之洞旗帜鲜明,主张镇压。

可以说,张之洞是慈禧的左膀右臂,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张之洞的后代一定是张之洞那样的爱国楷模。但是张之洞的三个儿子(不是两个)相继成了汉奸。张之洞一生有13个儿子,其中6个儿子有姓氏,估计其余都死了;不然张之洞那么出名,儿子又不是省油的灯,也不会默默无闻。

但在这六个儿子中,有两个是汉奸,张之洞还有一个孙子,也是军阀张的左膀右臂。十一子张仁乐是汉奸中的领袖,是卖国求荣的先锋。九一八事变后,他投靠日本侵略者,担任伪满洲国的伪外交部长,负责亲日宣传。十三子张于1935年由汪伪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他去南京担任伪国民政府中央委员、天津伪市长,后成为武汉特区市长。

张之洞的孙子张后万,一直是张左林与日本人之间的一根针,为他们提供卖国服务,与日本人关系密切。1935年6月,《何梅协定》签订后,日本政府赤膊上阵,要求国民党政府罢免余学忠为省主席,让张后万担任河北省省长。有人说,这种尴尬局面是张之洞家庭教育不足,老人溺爱的结果。

因为张之洞的长子比他的小儿子张大38岁,而张之洞去世时,他的小儿子才9岁,所以老人没有时间教育他忠诚和爱国,所以出现了这种黑色幽默。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不难知道,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

六个儿子中有两个汉奸,概率30%。还能说是偶然吗?当时,中国有4亿人口。如果13亿人叛逃,你能说正常吗?俗话说,朱者赤附近的人都是黑人,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即使父母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孩子从出生到七八岁都会一直在父母身边,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的品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张之洞是国家的忠臣,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体制内的情况。下面的人,在清朝的宣传下,觉得大清国的船充满了生机,前途一片光明。但只有水手或舵手张之洞知道船生锈了,岌岌可危,随时有触礁的危险。张之洞比谁都清楚,大清体制有问题,跟着走是死路。所以他在喊“爱卿”口号的时候,就要想到自己的安全,不能等着卿死就死。

张之洞给自己的打算是让儿子去日本留学,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可以积累人脉。一旦清朝灭亡,他们就有了理想的归宿。事实上,不仅张之洞的儿子去了日本留学,他的孙子也去了。张之洞的长子张权和他的儿子张侯坤(张之洞的孙子)在日本贵族学校学习。张之洞还派孙子张后万去日本留学。他有多少儿孙去了日本一直无法核实。

清人以为清朝盛世,张之洞却知道清朝无望。他不会和遇难的船一起生或死而且在义和团改朝换代的时候,张之洞暗中联系日本人,派人到日本密谈,为自己找退路,也不是偶然的。为什么在关键时刻第一个想到的是日本?每一个起因都有它的后果,张之洞家族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历史渊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张之洞的儿孙为日本人打工不是很正常吗?

我们外人一定要把这说成张之洞的教育失败,这是自爱。其实只是说明他的教育是成功的,并没

张之洞,也是晚清名臣,尤以大力兴办洋务而著称。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晚年也号抱冰。他是直隶南皮人,所以后世也多称其为张南皮,或直以南皮代之,死后谥为文襄。

张之洞非但官做的大,学问文采无不精深绵长。他本是神童,九岁能背诵四书五经,十四岁应童子试,考中秀才,十六岁举进士第一名,为解元,二十六岁入都会试考中探花。张之洞廷试之时作施政对策,指点江山,破除旧套,洋洋洒洒数千言,大有东坡政论风采。考官范鹤生先得考卷,见之大喜,力荐此篇夺魁,可惜最后没有选上榜首。

唐人孟郊有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见这得中金榜的喜事。张之洞二十多岁就登科及第,还高中探花,自然与同科进士及都门文士诗酒唱和纵乐多日。一天,这些人在北京香山陶然亭宴饮,文人作乐当然得有些耍子,大家就说做些无情对来试试才气。平常的对联,除了要求上下联平仄和谐词性相对,还会要求上下联内容关联紧密而又不合掌。而无情对则不同,只讲究上下联词性相对平仄和谐,而内容最好绝不相干,甚至差别迥异,以此产生奇趣妙趣为佳。

传说张之洞是无情对的创始人。这一天张之洞拿出无情对来大家共对。比如出句“树已半枯休纵斧”,张之洞自对了一句“果然一点不相干”。按今日,果然就是一个词嘛,怎么能和“树已”相对,但是细细一想,不管意思的话,“果”对“树”,“然”对“已”不正是工整的很吗?在座的一位大学者李慈铭也对了一句“萧何三策定安刘”。

乍看之下,也是上下联内容全无关联,而且词性也对不上,但是无情对就讲究个有趣,细细一想,“萧”可作为名词,“何”当然是虚词,“斧”“干”“刘”还都是古代的兵器,这不就全对上了嘛!拐了个弯,趣味也就显出来了,文人游戏就是看敏捷看奇趣的。

宴席最后,张之洞又以宴饮之地“陶然亭”出了个无情对的上联,大家想了想,内中一个叫李文田的打趣说道:“若是作无情对,我有一个妙联可对,那就是阁下你的姓名啦。”大家细细一想,都大笑起来,“张之洞”对“陶然亭”,确实是天生凑巧的无情绝对了。

张南皮有一回入都,友人余金梁去见张之洞,二人深夜晤谈,臧否人物,议论历朝历代名相之作为。张之洞称赞谁呢?明代名相也是自己的本家张居正。大家知道,张居正其实后代名声褒贬不一,尚有一干文人指为权臣,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理想的辅相之人。

然而张居正是实干家,张之洞也是实干家,自然心有灵犀了。友人余金梁却有不同意见,他说:“江陵张居正比不上留侯张良,调鼐阴阳乃为良相。然而张留侯却还比不上张柬之慷慨反正。”我们知道,张柬之是武则天时丞相,后来率人逼宫,逼武则天退位,扶太子李显继位,复李唐神器,可谓有大功于唐朝。其行事果断,竟然敢于政变逼宫,虽然手段超出儒家纲常礼仪,但毕竟行的是所谓李唐正道。但余金梁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说出这么一番话,肯定是暗有所指,慈禧太后不正是武则天,光绪皇帝不就是被打压的太子李显?

余金梁还口口声声说张良的“默筹调护”不如张柬之的“慷慨反正”,这意思不就是暗示张之洞要效法张柬之,行拨乱反正之事吗?张之洞听了作何反应?须发怒张,眼神如电闪,几次深目望向余金梁,似乎想要说话,但最终还沉默而止。二人谈话无疾而终。不过后来,张之洞曾对别人评价余金梁这个人,说他:“年少胆大,思虑深远,但恐怕会以言取祸哪!”余金梁听闻后,最终明白了,张之洞不愿效法张柬之,长叹几日,以为失却谋国之臣了。

文士狂狷,自古皆然。张之洞身为封疆大吏,气度还是有的。有一回,他的侄子高中,大宴宾客,大家冲着张之洞的面子,许多都去了。多是文人,席间就做文章相贺,全都是些拍马屁阿谀奉承的狗屁文章。座中有一位大名士不高兴了,读着这些污人耳目的狗屁文章,当即就给撕了,怒掷于地。张之洞也没有怪罪,饮食如常,第二天跟别人说起此事的时候也只说:“某人的批评固然不错,但于我面子上下不去耳。”

历史中的张之洞是个非常能跟进时代的人,在他获得了权势、走上了极位之后,他并没有像其他迂腐的文臣们一样抵抗西方科技进入,而是和李鸿章等人一起大力推广起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在他的主持下,他治地内的军工业和重工业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而在历史中,张之洞是1909年去世的。

张之洞的去世,对于依靠他成为名门望族的家族来说,无异于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和损失。

在他去世后,他的家族也开始慢慢没落了下来,虽说在民国时期还保有着一定的权势,但与曾经的辉煌相比,却形同江河日下。

至于要说到张之洞家族的发展,他几个儿子们的发展是不得不提的。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张之洞儿子们的发展,历史中的张之洞一共生有13个儿子,只不过由于相关资料记载不足的原因,所以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就只有他13个儿子中的其中几个儿子。

张之洞的大儿子张权

张之洞的大儿子张权出生于1862年,因为出生比较早,所以他后来才有机会考中了清朝时期的进士。

在张权考中了进士之后,他开始踏入清朝的官场中当官。

在他父亲的提携下,他的官场生活其实还算是比较平稳的。

他曾经当过清朝的驻美公使参赞,主要肩负着监督留美学生的职责,此外,他地位最高的时候曾经做过四品京堂、被加授过二品的加衔。

张之洞的二儿子张仁颋

张仁颋出生时间比他的兄长晚了9年时间,是在1871年的时候出生的,只不过他的一生并没有受到他父亲太多的关爱,在他还年龄幼小的时候,他就被他父亲过继给了他的伯父,成为了他伯父的儿子。

张之洞的九儿子张仁侃

张仁侃的出生时间比他二哥晚了14年,在他成年后,他并没有能如同他大哥一样考中进士,他后来之所以能踏入官场中,其实完全是凭借他父亲的关系,被朝廷授予了荫生资格才能踏入官场中的。

在他人生最巅峰时期,他曾经在他的老家河北完县、肥乡县、抚宁县、新河县担任过县长官职。

张之洞的十一儿子张仁乐

张仁乐是在1898年的时候出生的,在他长大成年后,他曾被自己的家人送到日本留学过,可能就是受到这一份留学经历的影响,他后来才会走上了那样的汉奸道路。

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张仁乐开始凭借着自己父亲以往的名声进入了北洋政府中工作,曾经在李景林手下担任过天津县知事、在张作霖手下当过税务局局长、在伪满洲国中担任过实业部长和外交大臣。

总的说起来,张仁乐这个人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按照他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罪行来说,他应该是被以汉奸罪名处死的,但是由于他平时结交了不少的朋友,所以他得以侥幸保住了一条性命。

在他朋友的帮助下,他幸运地逃出了大牢、幸运地跑到了日本,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撒手离开人世。

张之洞的十三儿子张仁蠡

张仁蠡出生于1900年,在他长大成年后,他考入了北京大学,而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当过大学老师、湖北督军公署秘书以及民国几个县的县长。

在汉奸殷汝耕于日本人的支持下建立冀东自治政府的时候,他与他的十一哥一样并没有顾及到民族感情,直接就在殷汝耕的汉奸政府中担任了民政厅厅长。

在后来的汪伪政府中,他则担任了武汉市长和天津市长等职务。

不过他虽然和他的十一哥一样做了汉奸,但是他并没有他十一哥那么好的运气,在抗战胜利之后,他并没有逃脱正义的惩罚,直接在1951年被枪毙了。

谱名:河北南皮《刘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书名据版心、书签、书名叶题

版本堂号:民国二十三年天津寰球印务局印,铅印本

册数:一函十二册

修纂者:刘聿新主稿,刘月朋编辑

开本:长272厘米、宽178厘米、厚145厘米

目录:卷首序、凡例、祭田、诰封、科第、乡贡、学历、世系总图;卷一至十宗派图、世系备考、谱首,六世二门、三门、四门、六门、七门、四世五门、三世三门世系、联名纪世谱、族居表;卷末历代入志书事迹、历代碑志传状、藻翰存余、家庭故事、勘误表。

迁徙经过:始祖义,明永乐二年自山东始迁顺天府武清县,后迁天津府沧州,即后为河北沧县城南七十里第八区集北头庄。三世有澄、胜、清。澄失考;胜生五子,第三子鉴,生玹,玹生七子,长、五失考,余下五支即为“六世二门、三门、四门、六门、七门”;清即为“三世三门”;胜第五子环,即为“四世五门”。此即六世二门、三门、四门、六门、七门,四世五门,三世三门所合修。

排行: 略

历修年代:清乾隆三十二年创修,光绪十六修续修,此为三修。

赏析:在河北沧州,素有“南皮张、北头刘”的说法,“南皮张”即张之洞、张之万家。北头刘就是指这部家谱的主人——集北头庄的刘氏。

“北头刘氏”自明万历到近代,中进士者十四人,中举者数十人,出洋游学者四人,国立大学毕业二十二人,陆军专门学校毕业二十五人,国民革命军少将、中将八人,与“南皮张”相比毫不逊色。其中有刘果实,年十三成秀才,人称“瀛海人才真第一,燕台国土更无双”,康熙已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以敢于直谏著称;刘凤翔,江西道监察御史;刘仲珻,甘肃凉州府知府;刘子镜,汉中府知府。

近当代更有江苏都督刘之洁(字聿新,本谱主稿者)、八极拳大师刘云樵(居台湾)、《益世报》《大公报》、《北京科技报》总编刘毓萱等。

谱卷末“家庭故事”称:“集北头村刘氏,明永乐二年以木工来沧,传至五世名玹者,仍未昌大,赁庑黄氏,黄氏故富室,无子,只一女,黄翁梦人以独轮车运纱帽于刘氏门,三夜不止,醒而异之,以女妻玹,比黄翁夫妇殁,因无族人,遗命以产畀女,玹席其业,乐善好施,有子七人,六子存信,继承父志,施济尤宏,迨八世生中、生和兄弟同榜举人,生中联捷入翰林,生和旋亦成进士,官知府,从此科第连绵,官中外者不可胜纪。其以黄公之墓则春秋祭扫,永久不忘。”

生中、生和明万历辛卯科同为举人,后各成进士,此为北头刘氏发轫之始

追问:

告诉我字律(排出辈分 最好多一点)

回答:

这个不懂 还是采纳下

你这个我无法了,我就是毕节的,而且就姓张,我们没有被认为是张之洞之后。

族谱也没有这个记载。

张姓是大姓,虽是一家,但分支众多,讨论谱系关系还是要针对性地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1、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3、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4、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扩展资料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都是清朝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后,张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担任湖广总督之后,张之洞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新式教育活动使其教育强国的构想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张之洞为配合振兴实业,在湖北发展实业教育。其中较有成效的是创办了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农业和工业所需要的人才。

在张之洞的经济近代化构想中,农业占有重要地位。为改良湖北农业,张决定创办农务学堂,培养农学方面的人才。农务学堂成为湖北实业教育中卓有成效的一所学堂,毕业后的学员也为湖北农业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兴办湖北工业。他认为,中国士人囿于传统观念不屑于学习“工艺”,而一般的工匠又没有文化知识,缺乏具有理科理论知识的人才,因此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探寻其原因。

对于引进的机器,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这是中国人才匮乏,工业落后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发展新式教育就要有两类人才——工程师和技师。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将工艺学堂改办于原江汉书院故址,打算办成一所高等学堂。后因调职交于程颂办,使工艺学堂教学取得一定成效,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制造各种实用的新式机器。

张之洞重视基础师范教育。他认识到发展教育在于普及国民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普及小学。普及小学则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员,这是发展小学的先决条件,查各国中小学教员都取材于师范学堂,故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除选派两院学生赴日本专学师范外,张之洞又在武昌创办湖北师范学堂,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又奏请设立三江师范学堂,选派科举出身的中学教习50人,讲授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及体操各科。

中日教习也相互学习,就可以解决学堂的师资问题。在张之洞的倡导下,湖北的师范教育行政体系取得较大的发展,为推动湖北近代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湖北的发展造就了大量人才。

扩展资料

在继续主张改革传统教育的同时,张之洞开始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并着手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书院改革以两湖书院为代表,开办的新式学堂以工艺学堂、自强学堂为代表。

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在都司湖经心书院旧址,创办了两湖书院。书院学生定额240人,湖南、湖北各100人,特定商籍40人,开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宗旨是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之才。

1896年,张改革两湖书院,仿照西洋学院,每日上堂讲课,教习按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则改为经学、史学、舆地与时务四门,同时设立院长,负责讲明经济。张之洞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思想之控制。

1902年,两湖书院改为两湖高等学堂,分科为八门,成为一所包括文、理、法三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堂。学生则由原来的240名减至120名,初以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的优秀生升人高堂学习,入校者必先补普通学科一年,习专门学科三年,然后出西洋留学一年,共五年毕业。

两湖书院从一个传统的书院演变成一所新式学院,又随着西学课程的增多而终成一新式学堂。张之洞在1898年将两湖书院、经心书院改为学堂时虽提出“两院分习之大旨,皆以中国(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叛道之弊”。

但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却是“西学”课程,结果,一些学生却最终“离经叛道”,从事革命活动。

参考资料:

--张之洞 (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为何都当了汉奸?

四大名臣”之一的清派领袖张之洞。当之无愧的国家栋梁,中国近代教育先驱。慈禧这辈子最欣赏张之洞,对他的提拔也很大。曾任山西巡抚、湖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