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臣为什么宁肯亡国也不愿意捐款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明末大臣为什么宁肯亡国也不愿意捐款,第1张

1大臣们只有家天下的概念,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

从古至今,每个王朝向来都是家天下,其实每个王朝都是一本家谱,秦朝是嬴姓家谱,汉朝是刘姓家谱,以此类推,大明是朱姓家谱,而大臣们当然认为,这个国家这个朝代是你们一家的,跟我们没有关系,你朱家天下亡了,我只要投奔新朝,依然可以做大臣。

最典型的就是五代十国的冯道,他做了六朝宰相,朝代都换了六个,他依然是宰相,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皇帝就是那个兵,皇帝换了,依然还要让我来帮他治理国家,所以有恃无恐。

内阁首辅魏藻德就是这样的想法,只是没想到遇到了不按套路出牌的刘宗敏。刘宗敏问魏藻德,你为什么没有殉国?魏藻德恬不知耻的说,我要为新的朝代服务,刘宗敏上去扇了魏藻德几个大巴掌说,你从书生短短几年中状元并且坐上了首辅,崇祯皇帝哪一点对不起你?最后,魏藻德在被逼问家产的时候头裂而死,可谓罪有应得。

2贪污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不能摆到桌面上来

贪污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并没有杜绝,即使像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对贪污零容忍,贪污几十两就要剥皮填充稻草放在大堂上,但是依然堵不住贪污,实在是因为贪污是一本万利,而且这是个行业潜规则,大家都贪,你不贪,就没法在官场里生存。

还有就是中国的古代的官都是文人,文人还有一个尿性,就是做婊子还要立牌坊,我是贪污了,但是你不能摆到桌面上来说。所以中国才诞生了千奇百怪的送礼,就拿现在来说,送礼也有很多办法,有送卡的,有送分红的,有送房子的。在古代,那就是送一些字画古董,珍奇异宝,土地还有女人。

现在崇祯皇帝号召大家捐款,而明朝的官员的工资是很低的,这个时候如果按照崇祯皇帝的要求便捐了,就等于告诉皇帝和其他官员,我贪污了。皇帝你知道我贪污,但这都是暗箱操作的,不能拿到桌面上来说的,现在我捐钱了,是一个救国的功臣,等到危机过去以后,以崇祯皇帝心胸狭小,马上就会寻机整治,你小子贪污了,我一定要治你的罪,那岂不是大难临头,所以各个官员也存在这样的心思,免得日后算账。

基于以上两点,大臣们都没有募捐,大明灭亡,崇祯皇帝上吊自杀,而大臣们也没有好下场。不过历史上也没有哪个朝代是靠大臣捐钱发粮饷而延续的。

文史|崇祯帝身后风波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时年三十三岁。前夜周皇后在坤宁宫悬梁自尽,崇祯挥剑杀死了幼女昭仁公主,长女长平公主右手被斩断昏死过去。袁贵妃自缢的时候绳索断裂,崇祯冲上去补了三剑,所幸未伤及要害。癫狂过后,崇祯恢复了一个父亲的理智,命心腹太监将三位皇子乔装改扮送出宫去。

崇祯恐怕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特殊的地位,死后也不得安宁,围绕着谥号、三位皇子的下落,居然引出一场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的政治风波。

谥号之争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顺军进入紫禁城,围绕崇祯帝的下落,城内谣言纷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的尸体。生性鲁莽的权将军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强令京师百姓观看,以正视听。

崇祯的尸身以发覆面,一只脚赤足,衣衫零乱,尸臭四溢,状况惨不忍睹。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二人葬于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中。虽是亡国之君,却少不得有一番盖棺定论,大顺政权在《永昌元年诏书》中评价道“君非甚暗”。四月三十日,大顺军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多尔衮深知若想稳定政权必须要安抚人心。从五月初六日开始,命前明在京官员为崇祯哭灵三天,既然设灵祭祀,牌位上就必须要有谥号了。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怀”为崇祯的庙号,以“端”为谥号,合称“怀宗端皇帝”。根据帝王谥法,“怀”表示“执义扬善、慈仁短折”,“端”表示“内外宾服”。但根据惯例,亡国之君绝无庙号,因为国祚断绝,宗庙无存,谁来祭祀多尔衮对这些繁文缛节还不十分了解,于是一干前明故臣在“怀宗端皇帝”灵前真真假假地哭了三天。多年后渐悉中原文化的顺治皇帝恍然大悟,降旨取消崇祯的庙号,并改谥号为“愍”,此后的清代官方出版物上一概以“愍帝”称呼崇祯。

崇祯身亡的消息四月中旬才传到南京,各派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即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帝立刻表示不承认“怀宗端皇帝”的称谓,重新定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不想立刻遭致文士反对。“思”字是蜀汉后主刘禅死后的谥号,用于殉国的崇祯帝极为不妥,最后定为“毅”,再无争论。

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黄道周、郑芝龙等又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了南明的第二个政权隆武王朝,于是再次折腾起崇祯来,改庙号为“威宗”,称之为“威宗烈皇帝”。但隆武政权存在的时间更短,地域更小,只限于东南沿海一带流传。不可思议的是后世那些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人士,居然为了“毅宗”还是“威宗”争论不休。

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获得如此之多的美好字眼,即便如此,明朝的遗老遗少依然不依不饶,曾在崇祯朝出任过大学士的文震孟之子文秉专门撰文指出:“先帝以两宫毕命后始自为计,义也;初拟从权,徐图后举,既慨然知天命之不可争,不难身殉以谢天下,智也;业已身殉尤日不敢终于正寝,礼也;从睿殉难合乎天理大道,仁也。夫当变起萧墙,祸介俄顷,而仁义礼智俱全而无失焉可不谓正乎”谥号应为“烈宗正皇帝”,一时间广为流传,崇祯不再是那个悭吝成性、犹豫不决、视民如草芥的亡国之君了,而是合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的完人。

同崇祯帝幸存的几个皇子在后来掀起的政治波澜相比,谥号之争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真假太子

崇祯和一后二妃生育了七子六女,到“甲申之变”时尚有三子二女。多尔衮将长平公主送到外祖父周奎家恩养,十六岁的太子朱慈烺、十三岁的三子定王朱慈灿和十二岁的四子永王朱慈焕乔装改扮后被送出宫去。

护送太监将三位皇子献于李自成,李自成很大度地封太子朱慈烺为宋王,朱慈灿和朱慈焕也被封为公爵。从王朝更替的角度看,三位皇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战利品,对安抚民心,招降明朝官员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太子的存在也是一柄双刃剑,大顺政权在北京的一个月中多次发现传单,称“东宫已称帝,灭贼有期”,太子朱慈烺的名号俨然已经成为反对大顺政权的旗帜。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大军征讨吴三桂。在军中除了带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之外还带上了三位皇子,显然将他们视为要挟吴三桂的人质。大顺军惨败于一片石,吴三桂发出檄文,要求归还太子和二位皇子,却只字不提父亲吴襄。可见当时太子政治价值之大。

四月三十日,大顺政权撤出北京,其后兵败如山倒,在庆都、真定两次大败,元气大伤。民间都认为太子死于乱军之中,弘光政权还正式为三兄弟进行了祭奠,但实际上三兄弟居然分别逃脱出来。太子朱慈烺一路乞讨回到北京,意欲投奔外祖父周奎,不想被拒之门外,旋即被捕获。前朝太子的出现,无疑是个巨大的隐患,无论是谁都可以打出拥戴太子的旗号反抗清朝,而名正言顺的太子必定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多尔衮刚刚颁布优待前明各藩王的诏令,以示“宽仁”,如何自食其言将太子置于死地于是导演了一出认真为伪的闹剧。

十二月初,多尔衮命令周奎带着长平公主和见过太子的大臣来辨认,周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兄妹如何不相识长平公主开始说是真的,被周奎打了几记耳光后便不敢再开口了。太子身边的几个太监都说这个太子是真的,当晚便暴亡,大臣们却异口同声说太子是假冒。甚至连太子的老师内阁大学士谢升也信誓旦旦说太子是假的,朱慈烺对他说:“某年某月某日,先生讲《孟子》时说过某事,现在还记得吗”谢升实在无法回答,只得狼狈不堪地退下。

民间百姓果真以太子的旗号聚众起义。山东东阿地主祁八联合秀才杨凤鸣等人聚集千人起义,一举攻占东阿县城,给清政府发出通牒,要求“还我太子殿下”。尽管此次起义须臾便被镇压,但多尔衮在如此刺激下更加紧张,对凡是坚持太子是真的一律处死,其后“假”太子也被处斩。高压之下,一场认真为伪的风波才算平息。

南明弘光元年,北京的太子事件刚刚平息下来,南京又冒出来一个“太子”,事情更加曲折,风波之烈,甚至直接影响了南明政权的存亡。

三月初,前明鸿胪寺少卿高梦圮在从北京南下南京的路上遇到一个少年自称是东宫太子朱慈烺,高梦圮没见过太子的面貌,听此人大谈宫中往事朝廷秘闻,还真是难辨真伪。朱由崧大为吃惊,太子来到南京,自己的皇位如何维持下去刚听到这个消息,朱由崧就对马士英说:“朕将何以自处卿等细细查辨。”潜台词昭然若揭。

马士英协同大学士王铎、蔡亦琛以及皇亲国戚会同九卿科道的官员对少年辨别真伪。南明的大臣中见过太子面容的并不多,只有刘宗政、李景琏两个翰林远远的见过太子,都觉得这个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一些,哪有年轻人无端变矮的道理朝臣们疑心顿起,问了一些宫中内情,回答也多有谬误,但此少年态度傲慢,凡是朝臣认为谬误之处,都是答以“尔等宵小懂得什么”一时还真是很棘手,被激怒的大学士王铎大声说了一个“假”字然后拂袖而去,马士英立刻推波助澜,诸位大臣一致认同这个南来的“太子”是假冒。

一番审讯,这个少年叫王之明,是万历朝驸马王蕊的侄孙,家住保定府高阳县,听说太子下落不明,突发奇想假冒太子之名希冀富贵,所谓宫中见闻多半是听家里老人和父亲在朝为官时的朋友说的,还有一些就是道听途说。此事在民间搞得沸沸扬扬,弘光帝朱由崧特意把审讯记录刊刻出来颁行天下,以正视听。但民间和各地官员早对朱由崧的横征暴敛极为不满了,各式各样的谣言立刻满天飞,尤其是一些手握重兵早已蜕变成军阀的驻镇大将出于各自的目的,认定朱由崧是故意以真为伪,屈打成招,大逆不道。皇帝遇见兵有理居然也说不清,只得把王之明关在狱中,期望慢慢解释,以安抚各位军队首领。

不料多铎大军攻到了长江北岸,此时驻扎在武昌的大军阀左良玉自称奉了“太子朱慈烺”的密诏,借口救护“太子”,率二十万大军顺长江东下,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要攻入南京诛杀奸贼以清君侧。弘光政权顷刻瓦解,五月初十,朱由崧弃城而逃,南京的一些百姓拥着王之明到南明故宫的武英殿即位登基,希望他能率领南京军民抵挡住清军,这个王之明的确无赖,第一件事居然要选秀女,到五月十五日城破,小冒险家王之明死于清军的刀下。

神秘的朱三太子

“三太子”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趣,太子是储君,属于唯一法定继承人,何来序列

民间弄不清皇子的排名,更弄不清皇子的姓名,只知道按照皇家取名字的习惯应该叫朱慈什么的,于是乎便给朱三太子取了很多名字,影响比较大的叫朱慈璊、朱慈英等等,最靠谱的叫朱慈炯,根据明代皇室给子孙起名沿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做偏旁以示朱明王朝执掌乾坤经天纬地的规矩,崇祯的男性子侄辈的名字中必然会有个“火”字做偏旁的字。

顺治八年,一个自称是永王朱慈焕的年轻人被抓获,根据他的口供说是随着大顺的败军流落到荆湘,后来自己流浪到江南,本想找前朝的故宫要些盘缠,没想到这里曾闹过有人假冒朱三太子的骗局,被当作骗子立刻扭送官府。根据陆邱先生所著的《畿言》一书记载,这个年轻人对宫中往事能说得八九不离十,对一些宫殿也很熟悉,对宫中太监、宫女的生活也颇有些了解,很难想象是凭空捏造或是听说的,很可能是真正的永王朱慈焕。他在出宫时已经十二岁,完全可以有深刻的记忆,押送北京之后下落不明。但这只是一家之言,并无旁证。

顺治十二年,有个叫朱周稘的书生自称“朱三太子”,在苏北组织反清活动,事败遇害。顺治十三年在直隶真定有一个破产商人自称“朱三太子”朱慈煷,搞庙会招揽香火钱,香客可以按照未来光复明朝的官职相应的价码来捐献香火钱,一年后原价退回。按现在的说法是典型的招摇撞骗非法集资,结果骗局还没来得及搞大,两个花了几两银子的“未来”的七品“县令”在大街上因为争抢道路大打出手,下场自然是随同朱周稘一起被处死。

引起全国轰动的“朱三太子”案发生在顺治十六年,一伙江湖无赖以朱三太子朱慈英的名义几乎骗遍了大半个中国,这伙骗子分工明确,开口就能让人平步青云做清朝的官,而且大多是盐道、粮道、工部、吏部等肥缺,半年间骗了七万余两银子,朝野轰动。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清,落第秀才杨起隆自称“朱三太子”密谋在北京起事,成为仅次于“三藩”首领人物的的特级通缉犯,被称之为“朱三太子案”。

康熙十八年,清朝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新化抓获一名还俗的僧人,自称崇祯之子定王朱慈灿。当时就连许多明朝遗臣对这个名字都并不熟悉的情况下,一个游方僧从何以得知而此人不仅知道朱慈灿,而且还知道朱慈焕和太子朱慈烺以及夭折的几个皇子的名字和排序。反复强调自己是定王,并非太子,不能僭越太子名号。对于他的皇子身份真伪问题,康熙轻描淡写的“推测”道:“彼时朱慈灿年纪甚小,乱军中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无疑是否定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

随着清朝统治的和缓,康熙二十五年之后“朱三太子”已经鲜有所闻,崇祯帝幼子永王朱慈焕竟然奇迹般地幸存下来。朱慈焕不仅尚在人世,还繁衍出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康熙四十七年,一场意外使年过古稀的朱慈焕再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上,并随同他的家庭惨遭灭顶之灾。

“甲申之变”后朱慈焕流落到安徽凤阳时偶遇一位姓王的明朝给事中,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王给事收养了他,为了掩人耳目,按照凤阳王姓的家谱取名王士元,让他随同自己的几个子弟读书。朱慈焕十九岁时王家突遭变故,朱慈焕再度流落江湖,几年后,他娶了胡姓女子为妻,落户浙江余姚,在家开设私塾。

朱慈焕隐约对密友透露出其非同一般的出身,这种爆炸性的消息更大范围流传开来。在浙东有位念一和尚,在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岚山起事。凭此传闻号称自己拥戴着崇祯之子,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就这么阴差阳错的搅在一起。

康熙四十七年,念一和尚被捕,四月在山东汶上县躲避了两年多的朱慈焕被官府抓住,和念一对质,两人素昧平生如何认得朱慈焕一口否认参与谋反,他对主审的官员说:“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九月,五位大学士在审讯后结案由张廷玉书上奏称:“王士元自认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崇祯的第四子根本没有在崇祯十四年死去,这是明末清初各式各样的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而明朝亡国六十余年,就算有当年的小太监还留在清宫,那最小也要七十多岁,怎能根据童年的模样来辨认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的相貌康熙为了显示他的宽仁,特旨改凌迟处死为斩立决。

至此,崇祯的子孙俱已不在人世,再也不能被人奉为反叛的旗帜了,民间再也没有“朱三太子”统领大军的消息了。可谓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历史上刘宗敏抢了陈圆圆,最后他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上刘宗敏抢了陈圆圆,直接导致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最后他的下场是什么在一般史料中,刘宗敏的结局是作战失利,被清军俘虏,遭到杀害。相比于李自成的自杀说、被杀说、出家说这几个结局,刘宗敏的下场比较简单,这也符合时代背景和他个人性格。

刘宗敏是陕西人,贫民家庭,铁匠出身。他参加起义军很早,一开始在“闯王”高迎祥部下,和当时的“闯将”李自成可能是同僚关系。后来高迎祥牺牲,李自成继承了“闯王”名号,他就成为李自成的部下和亲密战友。

刘宗敏文化程度很低,但英勇作战,屡立大功。这些决定了他在战斗方面很英勇,对起义事业很忠诚,但是缺乏政治眼光与政治格局。

李自成建立政权后,刘宗敏被封为“权将军”,相当于“三军总司令”,是军队的最高领导。进入北京后,他是否占有了陈圆圆,这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甚至,吴三桂降清是不是真的为了陈圆圆,也没有定论。

但是,刘宗敏负责对明朝官吏拷掠索饷,这应该没有疑问。他运用酷刑,拷掠无度,这些应该都是在李自成的默许之下,但刘宗敏仍旧难辞其咎。因为拷掠,也因为其他政策失当,闯军迅速失掉民心,战斗力也大幅度下滑。

兵败山海关,是闯军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从此以后,闯军几乎是一路败退,兵败如山倒,连有效的反击也组织不起来了。

刘宗敏也在战斗中受伤,后来被俘。相传清军将领曾有意招降他,不知确否。但是显然,他不是甘心投降“鞑子”、忍辱偷生之人。而满清如果对他稍有了解,也不可能放心留他活路。于是,他被清军杀害。

因为刘宗敏觉得不应该要杀李岩,李岩对国家对江山都是非常重要,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来的,杀了他,上哪里找一个这么厉害,又有计谋又会打仗的李岩呢?所以手下第一猛将刘宗敏大怒了,换做谁应该都会生气的,毕竟不可多得的助力就这样白白的给杀了。可气。

李自成有李岩和刘宗敏两个大将

我们都知道李自成的成功离不开两位大将的功劳,就是李岩和刘宗敏,要是没有他们,估计李自成没有那么容易取得成功了。就简单说李自成想要攻打北京,是李岩出的计谋,叫李自成先把民心搞定,让百姓都相信李自成,从而为攻打北京奠定了基础了。

但是李自成最后失败了,也是因为他杀了李岩,没有人给他出谋划策了,自然就搞不定了,可以说李自成成也是李岩败也李岩,因为李自成杀了李岩,一个是失去了军心,军队变成一盘散沙了,更重要是李自成自断手臂了。

军队管理不当

李岩就这样给李自成错杀了,可以说最生气就是大将刘宗敏,李岩一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就是军队的军心大乱,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不是跟错人了,李岩这么有头脑,还有远见的人,对李自成还忠心,还是给冤杀了。

军队的人就纷纷有想法了,大家也不用心打仗了,李自成还没有发现问题,没有过多久,就因为军队管理不当,导致李自成最后的失败了。

刘宗敏的结局是:公元1645年9月,刘宗敏在湖北省九宫山打仗之时被清朝军队俘虏杀害。刘宗敏去世的时候,才三十八岁,而对于他的死,的确是因为他强占陈圆圆,吴三桂在九宫山杀害了他。

刘宗敏出身在贫苦之家,从小他的爸爸就因为朝廷收租,家里交不起租金自缢身亡,他的妈妈也流落街头,成为了一个讨饭的乞丐。所以刘宗敏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当他看到美女陈圆圆后,就爱上了陈圆圆,一心想要得到陈圆圆。

可是陈圆圆是当时有名的女子,放在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一线女星啊,陈圆圆自然看不起粗陋的刘宗敏,而是对大将军吴三桂情有独钟。这刘宗敏就不乐意了,心想:“来文的你不要,我就只能来武的了。”于是刘宗敏想要霸王硬上弓,得到陈圆圆。可是被李自成拦下了,李自成告诉刘宗敏:“这个陈圆圆是吴三桂的女人,咱们不能强占她,不然吴三桂知道后,不会放过你的。”

在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名声远扬,骁勇善战,朝廷十分重用他。吴三桂与陈圆圆两情相悦。可是刘宗敏却不知好歹,非要得到陈圆圆,还说:“吴三桂是什么,他不给我们投降,我们就打他打到投降。”最后吴三桂知道这件事后,冲冠一怒为红颜,决定与李自成为敌,最后李自成败给了清朝,在九宫山被杀,刘宗敏也在这里被杀害。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鲜卑党项族后裔。原名鸿基。尊党项族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省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叛满清,继续抗清斗争。

  生平

  李自成,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出生。 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60多里(两地现均为横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发现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口口相传,是李继迁的后人,这个地方正是当年党项拓拔氏东迁后聚居的地方。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属太安里二甲李氏。李自成先祖由甘肃太安迁入陕西省米脂县李家站(西夏李继迁兵站)居住其祖父李海因生活所逼,迁至原米脂地长峁村(现属横山县)《米脂县· 李自成族裔考》中记载到:"自成籍本县太安里二甲,世居北乡,距城七十里海会寺沟之李家站。"

  兵变

  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他去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进行了驿站改革,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被裁撤,李自成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

  征战

  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

  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

  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

  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

  十年冬,围攻成都多日未克,后折师梓潼迎战明总兵左光先,曹变蛟失利。遂分道返陕,移师潼关,遭明军伏击,将卒伤亡散失甚众,率部将刘宗敏,田见秀等18骑隐伏于陕西商,洛山中。不久,亲赴谷城(今属湖北),获取为明廷招抚的张献忠资助。

  十二年,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后协助罗汝才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杨世恩部。

  十三年,为明总兵左良玉败于房县,重入河南,破永宁(今洛宁),斩万安王朱采�。与当地农民军首领一斗谷合兵,众至数十万,攻克宜阳。进至卢氏,得牛金星,宁献策,用为谋士。纳李岩均田免赋建策,深得民众拥护,有歌谣“迎闯王,不纳粮”(《明史李自成传》)。

  十四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朱常洵。旋挥师围开封,数攻不克,南走邓州,与脱离张献忠的罗汝才合兵,众号百万。后乘明军四路向河南新蔡,项城调集,遣精兵于途中伏击,致明军阵乱败逃,执杀明总督傅宗龙于项城

  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召开“荥阳大会”,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会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张献忠与李自成不合,乃分军东走。

  1636年后金改清。清军第三次入塞。高迎祥进攻西安时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杀。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迂安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的激烈反对。崇祯和战不定,急调洪承畴等人东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难不死。

  称王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重新起义,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郑廉在《豫变纪略》载李自成大赈饥民的盛况:“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1月)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1],与将士们共享。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1642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与此同时明朝对清朝战事不利,3月,洪承畴降清。11月,清军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掠走36万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5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

  入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纷来降,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率军,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李自成下令予以“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进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2],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3]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4],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5]。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据说李自成进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时人许重熙在《明季甲乙两年汇略》借谈迁之口谓曰:“损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但可信度并不高。计六奇认为:“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据梁方仲估计,1390年至1486年,中国国内白银总产量只有三千万两上下。明亡前,虽有大量白银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万两。

  覆灭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彻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避战的方式流窜,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于1645年神秘消失。

  李自成的民族考证

  李自成是党项族后代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传》:"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

  李自成两次称帝都以李继迁为太祖

  第一次称王于西安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 ,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设天佑殿大学士。”

  第二次称王于北京武英殿

  《鹿樵纪闻》:李自成以李继迁为太祖

  甲午申刻,传示次日郊天即位,亦多束驮金帛,纷纷而去。乙酉,僭即帝位于武英殿,以李继迁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

  大顺永昌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后,曾创立了一些礼仪制,主要是结合历代朝廷和自身党项民族的生活礼节,使其礼仪大气而庄重大方 李自成修改明朝礼仪制度 《明季北略》: 李自成改制度 “明朝制度,任意纷更 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门为大顺门,颁发冠服,大僚则加雉尾于冠服,方领,又收各牙牌,自务明光安令成字”《甲申纪事》:“衣服尚蓝,故军中俱穿蓝,官帽亦用蓝。《定思小纪》“然明代官制大半更革,……服色尚深蓝,俱刊定成。

  李自成第十四孙的陕西铜川矿务局工作的李志强:"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后,是党项民族拓拔氏,至今,'闯王'后裔仍保持原有民族特性、相貌和习俗,这对研究西夏及党项民族有着极其重要的考证作用"。太平村李自成后裔至今仍保持原民族的特性、相貌和"秃发"习俗,尤其一些老人仍在保持着和当初建立西夏王朝主体民族党项人的"秃发"习俗,村里的人大多体格强壮,力气大,男丁习武之风较为普遍。

  西夏专家唐荣尧先生苦心研究西夏党项民族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他跑遍了大西北党项民族、羌族人的发源地和隐居地。从高原到盆地,从沙漠到草地,行程数万公里。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上过青藏高原,去过尼泊尔山区;在唐荣尧先生的研究中,确认李自成是西夏党项民族,在西夏研究中已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李自成》的作者教授历史学家姚雪垠到李继迁寨考察过,在他的历史名著《李自成》一书中(第四卷第十六章),这样写道:"李自成骑马走进皇城以后,几年来要取代明朝的梦想今日实现,一时志得意满,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在马上他甚至想到他日后的勋业应该同唐太宗媲美。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统一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国要强大得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如今他已经破了北京,不久将平定江南,混一字内,李继迁传到李元昊,又传到他身上,才真正使李氏发扬光大。"

  历史教研员纪连海:"因为我们都知道李自成不是汉人,李自成是党项羌族人。"“可以肯定的是,出生于陕西米脂双泉里李继迁寨(今属横山)的李自成的祖先应该是党项羌族人——也就是说,李自成应该是党项羌族人的后代 。"

  陕西历史研究所专家李登第和米脂县李自成纪念馆原馆长盛长明:"在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太平村发现整理的《李自成家谱》表明,李自成是西夏国王李元昊的后代,系党项族。"

  著名作家丁玲:找到了祖先党项人的感觉才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丁玲家珍藏的龙凤双耳玉扁壶、童子驭鱼玉雕及玉琮、玉耳杯等数件宫廷器物。丁玲的几位叔伯兄弟讲:“他们是李自成的后人”。丁玲生前也曾说过:事实就是如此嘛。1939年,身置陕北的丁玲对斯诺夫人说:“来这儿以前,我总是睡不着,可是现在睡得很香甜,也变胖了,莎菲的浪漫气息已成枯死在书页间的昨日黄花,在这里找到了祖先党项人的感觉,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2 李自成是鲜卑党项后裔。

  因为李自成尊李继迁为祖,而李继迁自称是鲜卑之后。(《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辽史》卷115《西夏外记》:“西夏本魏拓拔氏后。”《金史》卷134《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拔氏。”)

  3 李自成是汉族的观点。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

  民国小说家李健侯在他的《永昌演义》里说:“自成之败,非特自成之不幸,抑亦吾汉族之大不幸也。汉族不知助自成以拒满清,而反从满清以寇自成,” 李健侯在《永昌演义》说:自成定都西安后,首先“追王其先代,以李继迁为不祧之祖”。

  历史教授作家姚雪垠著的《李自成》第四卷第十六章:①西夏国――我国古代一支少数民族名叫党项,属于羌族。党项人以姓氏分为许多部落,拓拔一支势力较强,唐末居住于今宁夏、陕、甘边区及与内蒙古接壤一带。其部落首领拓拔思恭,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赐姓李氏。传了七代到李继迁,自称夏国王。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于 1038年称帝,建立西夏国。西夏传国将近二百年,于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北地区的党项人士也与汉族同化。李自成是米脂县的李继迁寨人,称李继迁为始祖,听以他虽系汉族,却是西夏国的羌族后裔。

  历史教研员纪连海:“我们要据此考证一下李自成的民族所属。 有的人说了,难道李自成不是汉族人麼?据我考证,李自成还真的不是汉族人。” 纪连海说的有的人就把李自成当汉人。

  米脂县政协委员高埃飞:而李自成是地地道道的米脂太安二甲老户,纯属汉人。

  李自成殉难杂说

  李自成遇难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在前几年召开的全国李自成学术讨论会上就已被专家们所确认。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样死的,却一直有争论。《明史·李自成传》也无法搞清其殉难经过。近年来,李自成殉难经过有以下几种说法:

  自缢说

  自缢者自尽也,自己上吊而死。其根据是清军统帅阿济格向朝廷的奏报,奏报中说:“……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得脱,遂自缢死。”但是后人认为,李自成久经沙场,果敢坚强,绝无自杀之可能。而且阿济格的说法,并非亲眼所见,故真实性甚低。

  战死说

  《通山县志》中的记载为:“九伯聚众杀贼首于小源口”;而《程氏宗谱》却是这样记载的:“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没有一个地方明确指出,程九伯的确杀死了李自成,而只是说杀死了李延。那么李延又究竟是谁?李延和李自成又可能是什么关系?他们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呢?

  然而,在查阅了《米脂县志》《延安府志》等李自成家乡的史料后,发现记载李自成乳名和名字说法很多,却唯独没有延字。

  误死说

  误死即误伤致死。清初吴伟业《绥寇纪略》中说:李自成率二十骑到九宫山,他让将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谒元帝庙。当地村民“疑以为劫盗”,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时,被村民在身后用荷锸击伤头部,李自成当即昏倒“不能起”。这时村民一拥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钱物时,发现“金印”,方知道杀错了人,“大骇,从山后逃去”。

  搏斗死说

  康熙年间费密撰写的《荒书》中说:“李自成率十八骑,由通山过九宫山岭”时,山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将十八骑打败。”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斗,程九伯不是对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并骑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杀之”。但刀被血渍又渗人泥浆;一时没拔出。正在这时,程九伯外甥金某,从背后以铲猛击李自成头部,即刻而亡。

  夹山寺禅隐说

  观点:1981年,湖南石门夹山寺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奉天玉和尚违背僧规,按俗礼下葬,而葬俗又与本地葬俗不同,最后通过种种物证认为奉天玉和尚很可能便是李自成。

  但疑点十分明显:在奉天玉夹山出家的历史中,奉天玉和尚与当地官员交往密切,而李自成“陕北口音,四十岁多一点,一只眼睛瞎了”的相貌特征相当明显,很容易暴露身份,这显然与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青城归隐说

  李自成亲族提出的观点

  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

  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李自成(1606一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鸿基,陕西省米脂人。据记载,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由武昌挥师东下南京,因形势逆转,征途受阻,即取道九宫山转战江西,不意在山下李家铺突遭清军袭击,仓促突围,单骑误入葫芦槽,被小源口寨勇头目程九伯杀害,遂葬于此。建国后曾多次维修,并增建了拱桥、层台、花坛、墓碑、陈列馆、休息厅等附属建筑。墓碑上书“李自成之墓”系郭沫若所题,墓后高处耸立着下马亭,附近还有落印荡、激战坡等遗址。南虹桥在通城县城东南16公里鲤港河上。因形若长虹坐落塘湖之南而名。清咸丰七年(1857年)建,为邑中著名石桥之一。青石叠砌,五拱并置,长40米,高5米,宽5米,设计大方,结构坚实,卓跞宏伟。经历百余年风雨,迄今依然如故。碧波荡漾,夹岸树木,烟霞掩映,异景别趣。

  李自成行宫

  位于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后,遂命人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来。行宫构思精巧,造型别致,主要建筑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玉皇阁、庆祥殿和北庆宫等,是陕北别具一格的宫殿园林旅游区。行宫内还设有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行宫进行了修葺,恢复了原来规模和景观,并建立李自成纪念馆介绍其生平事迹,正殿中安放着李自成的玻璃钢铸像。

  交通:从榆林乘车到米脂即可,行程约 2小时,车费6元左右(单程)。

  门票:5元

  同名小说

  一 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本书共分五卷,以写明末的农民战争为主,兼写中国内部明、清之间和清、顺之间的民族战争,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及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开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试图全面展现明清之际的社会画面,通过艺术形象来使读者得到较为广泛的历史知识。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桢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桢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之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之笔。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二 李健侯著的《永昌演义》

  《永昌演义》是一本富于强烈民族精神的大书。李自成本是陕北大山深处的一介草民,崛起荒野,马踏幽燕,十余年间推翻了大明三百年江山,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健侯先生说:“自成之败,非特自成之不幸,抑亦吾汉族之大不幸也。汉族不知助自成以拒满清,而反从满清以寇自成,此吾所以叹息痛恨于吴三桂者也。”

  毛泽东读长篇小说《永昌演义》后,写信给作者李健侯,赞誉李自成是“陕人的光荣”。

  作家风采

  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预科,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抗日战争前后,创作了小说《差半车麦秸》、《牛全德和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等。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东北大学副教授、上海大夏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3年创作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二十多年之后,这部五卷本小说才全部完成。

  李健侯名宝忠,健侯为表字,世居陕北米脂东街枣园挖洼。其父李蕴华,清光绪十八年进士,官拜四川,任过合江、盐亭等六县县令,会里、忠州知府,末任绥德州知州。健侯生在四川,十八岁前随父辗转进蜀,饱读诗书,后返回米脂。其见多识广,博古通今,1942年,与李健侯交往较深的李鼎铭先生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将《永昌演义》手抄本推荐给毛泽东看。毛主席写信道"实为陕人的光荣,尤为先生及作者健侯先生们的光荣。

刘宗敏是李自成老乡,同是陕西米脂人,他本来是个铁匠,在崇祯七年投奔李自成,成为闯军一员。

在冷兵器时代,为将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胆大,二是力大,多年的铁匠刘宗敏这两个条件都满足,很快得以晋升为将领。

刘宗敏打仗打仗常常身先士卒,却又不是完全有勇无谋,他善于出奇制胜,到崇祯九年李自成继任闯王后,他已成为李自成麾下的骨干,被认为是闯王手下第一员骁将。

此后,刘宗敏始终跟随在李自成身边,破洛阳,杀福王,击破孙传庭,拿下潼关,进而攻占西安,李自成称新顺王后,封刘宗敏为权将军,统帅大顺军兵力最强的中营,谷英、李岩、任继荣、吴汝义等大将都归他节制。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誓师后,直驱京师,明军一路望风而降,三个月后大顺军攻破北京,明朝灭亡。

刘宗敏强占陈圆圆,就发生在大顺军进入北京之后。

不过很快,吴三桂反叛,刘宗敏随李自成亲征山海关,在一片石被吴三桂和八期联军击败,刘宗敏在战斗中受了箭伤。

此后,大顺军几乎就没再打过胜仗,在清军追击之下一路败退,北直隶、山西先后被放弃,一直退回了老家陕西,在败退过程中,刘宗敏依然表现得很英勇,数次同清军大战,可惜整体实力不济,最终都败下阵来。

没多久,陕西也保不住了,潼关之战大顺军被多铎击败,陕北阿济格也攻破了延安,不得已之下,李自成只得放弃起家的陕西,全军南撤,进入最后仅存的控制地襄阳。

进入襄阳的李自成,合并了留守当地的大将白旺的7万精兵,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决定东征,同南明争夺南京以图再起,于是再次全军出发。

东征路上,驻守武昌的老对手明朝大将左良玉,为了避李自成风头,借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兵东下,放弃了武昌。

李自成兵不血刃接收重镇武昌,颇为得意,他没想到的是,才在武昌呆了几天,阿济格的清军就已追到。

士气旺盛的清军乘势进军,包围了武昌城,李自成命手下最强的两位权将军——刘宗敏和田见秀带兵出战,被清军打得大败而归。李自成的特点是流动作战,守城战本来就不是他的强项,由于他对火器的不重视,城头更没有大炮这样的重型火器,相反,清军阵中却有大炮,大顺军野战不敌,守城又无法守住,那就只有投降或逃跑两条路可选。

投降,李自成是不会投降的,这辈子也不可能投降的。他集中人马,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在前面开路,经过苦战,损失了许多人马,才终于暂时摆脱掉清军的追击,沿着左良玉走过的道路,撤退到了九江附近。

惊魂未定的大顺军,正在野外露营,打算睡个好觉,睡梦中又被炮声惊醒,原来阴魂不散的阿济格、吴三桂们连夜追击,又追了上来。这群不要命的辫子兵,体能简直个个赛过奥运冠军,大顺军从梦中惊醒,仓促应战,哪里还能讨得到好处,清军长驱直入,一直攻入了中军李自成的御营,李自成在众将死战保护之下才得以逃脱,其他人就没这么好的运气,头号重将刘宗敏、开国军师宋献策、李自成的两个叔叔都被清军俘虏。

刘宗敏曾强占陈圆圆,这次落到了清军手里,吴三桂恨不得将他抽筋扒皮,祭奠全家。倒是阿济格,看刘宗敏是条汉子,以大清国法为由,摆手阻止了吴三桂,下令将刘宗敏用弓弦勒死,多少给他留了点体面,其他被俘的大顺军将领,则都被斩于军前,俘获的大顺军家属,都被分配给清军为奴。

刘宗敏没有文化,不懂政治,只知道打打杀杀,是个地地道道的粗人,他只是李自成的打手、爪牙,在大顺朝建立后没能劝导李自成做出任何有利于王朝统治的建议,却是追赃助饷的头号执行者,对待明朝官绅刻薄残忍,是官员、地主、富商们心中的魔王。

但这只是刘宗敏的一面,对李自成来说,刘宗敏不可或缺。

作战中,刘宗敏身先士卒,常常出奇制胜,是每个主帅都梦寐以求的猛将,对李自成,他忠心耿耿,只剩十几个人的时候,他也没有背弃李自成,是生死与共的好兄弟。这样的朋友,可遇而不可求,每个人生命中有一个足矣,刘宗敏,生而就为辅佐李自成。

这样的人,从古至今都有,哪怕在现代社会,某个人粗俗无比又有许多不良嗜好,在外人眼里就是个不良之人,似乎一无是处。但他同样有朋友,有家人,在亲近的人眼里,他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形象,缺点会被优点抹平,恶意会被善意取代。

这是人的多面性,特别对于历史人物而言,简单把他们分为好人和坏人,那是小学生干的事。

刘宗敏以一个铁匠出生,帮助李自成成就霸业,最终不屈被杀,虽然他为人有许多不足,仍旧不失为一条好汉。

李自成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将领,一生的光辉主要是灭亡明朝同时又和清军对抗,不过他的辉煌同时也来自于手下的大将支持的,刘宗敏是李自成手下第一大将跟随李自成征战多年 最终因和清军对战被俘虏但拒不投降被杀害。死时不到四十岁,也是一个有着民族气息和抗争主义的将领,对于李自成的辉煌功业有着功不可没的功劳,但可惜也是早早的就战死于沙场。

刘宗敏也是比较低下的出身,因为儿时悲惨的遭遇,所以对于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是很愤怒的,遇到李自成之后两人脾性比较相投就跟随李自成四处征战,李自成成为闯王之后在和明朝军队战斗时受伤,刘宗敏就全力帮助李自成恢复战败的军队让李自成重新的东山再起,不久李自成被明军围困在危机的时刻,刘宗敏又帮助李自成重振士气助他脱离险境。

李自成灭亡明朝之后也对刘宗敏加官进爵,不过在山海关之战之中因为和吴三桂的军队战斗已久精疲力竭最终被观看的清军杀害。不过刘宗敏虽然对于李自成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功劳,但也在无形当中对于李自成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吴三桂本来是和李自成一起对抗清军的,但因为刘宗敏抢占吴三桂的爱人陈圆圆,吴三桂反叛让李自成前后受夹击最终失败逃离。

刘宗敏从战功上面来看是一个战场上不可多的的人才,但也因为年少读书较少对于自己的脾性不加控制,无法看到更远的未来。所以对于李自成建立的新政权有些不满,再加上因为他抢占陈圆圆导致吴三桂反叛导致自己被清军杀害,刘宗敏的失败也是说明了农民起义虽然有很大的震动性,但却也有相对的局限性。

明末大臣为什么宁肯亡国也不愿意捐款

1大臣们只有家天下的概念,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从古至今,每个王朝向来都是家天下,其实每个王朝都是一本家谱,秦朝是嬴姓家谱,汉朝是刘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