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屡遭挫折,是因为他没有学会哪一点?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的核心是态度,所以说,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其实还是一个人做事做事的态度。
命运虽然无常,但抛开主观上不可控的因素,我们还是可以用改变态度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点,在历史上一些大人物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是我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合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这四人之中,曾国藩、李鸿章的关系尤为特殊。
有人说,李鸿章身上有曾国藩的影子,他完全接受了曾的衣钵。从事业上来讲,二人确有传承关系,但就为人处世的态度来讲,二人差别很大。
曾国藩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读书人,十分注重个人修养,在他身上,既有谦谦君子的一面,也有虚伪做作的一面。
李鸿章不重品性修养,他讲求实用主义,不肯下“笨功夫”,更加热衷于取巧。用曾国藩的话说,李鸿章一直在“拼命做官”。
这种人生态度,既让李鸿章在晚清乱局中翻云覆雨、辗转腾挪,却也让他年轻时代吃了不少亏,以致年近40岁还一事无成。如果没有遇到曾国藩,青年李鸿章估计已经泯然众人。
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小村庄,家族虽世代务农,却一直有读书的传统。到了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这一代,李家终于时来运转:李文安考取了功名,与他同年进士及第的还有一个湖南小伙子,名叫曾国藩。
李鸿章家中排名第二,他少年得志,17岁考取秀才,后进京拜在曾国藩门下,24岁时又高中进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从此鲤鱼跳龙门,一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然而,决定人生走向的往往是一个人的态度,而绝不仅仅是智商与才华。
对翰林院编修这个“金饭碗”,李鸿章根本瞧不上眼。在他看来,读书只是为了发迹,学问也只是敲门砖。他要的是封侯晋爵,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能靠读书。
当时,太平天国兴起,大清的正规军屡战屡败,反倒是湘军这种自筹自建的土民兵越战越勇,其***曾国藩的地位也扶摇直上。
于是乎,自己的老师就成为了李鸿章的效仿对象。但此时的李鸿章只想走捷径,却不知曾国藩背后下过多少“笨功夫”。
曾国藩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晚清做出一番大事,与他倔强刚毅、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有很大关系。
在曾国藩看来,人生要成就大事,就要有倔强进取的精气神,要立志“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
而要做大人物,不是靠取巧、靠取悦别人,而是要靠自己。这就是他所说的“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他从不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而是认为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能有人帮助自己。只有自强,才能真正成功。
曾国藩认为,要成功,就要下“笨功夫”,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他把这种看似笨拙的专心比作是“挖井”:但凡是挖井,就不能求数量,而要坚持挖一口井,一直挖到它出水为止。如果挖不出水来就轻易放弃,再挖第二口、第三口,这样终究挖不出水来。
他还把这种持之以恒的“笨功夫”比喻成“种树”,所谓“十年树木”,需要的就是恒心与耐心:播下种子,施肥浇水,静待花开。
对于艰苦努力后的失败,曾国藩同样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成功就是从这些艰苦的磨练之中生长出来的。
曾国藩带兵,数次遭遇惨败,他本人也曾身临绝境,一度灰心丧气,甚至要投水自我了断。
但他从来没有被敌人彻底打败,而是在失败中完成了人生蜕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人在身处逆境之时,拼的不只是智慧和才学,更需要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只有咬紧牙关,“打脱牙齿和血吞”,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可是,青年时代的李鸿章,他逢迎取巧,喜用手段,幻想着可以用走捷径的办法获得成功。
然而这个世界的真理往往是:成功的人下笨功夫,自作聪明才会取巧。
1853年,太平军大举东征,从武昌沿江而下,一路攻占安徽首府安庆,目标直指南京。消息传到翰林院,众皆哗然,唯独李鸿章惊喜万状,他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由于没有直接上书皇帝的资格,李鸿章怂恿老乡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而且奏折都给他拟好了。
动动嘴就能表忠心的轻巧活,吕贤基当然也是来者不拒。
可是没想到,咸丰帝这回却玩真的了:爱卿不是建议立即组织兵马收复安庆吗?既然有这份孝心,朕那就命你到安徽组织团练,征讨贼军。
吕贤基肠子都悔青了,现在连正规军都打不过太平军,更何况是民兵团练,搞不好还要掉脑袋的。
于是,又气又悔的他找到李鸿章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
吕贤基把当时给自己出馊主意的李鸿章也给拉下了水。
结果,这对难兄难弟回到安徽还不到三年,吕贤基因兵败而投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顶不住压力郁郁而终。
来自各方面的指责和弹劾也纷至沓来,李鸿章被削夺兵权,赋闲在家,人生第一次被打回了原形。
只有自己足够优秀,肯为成功下苦功夫,才会有人帮你。否则,任何的取巧与逢迎,都有可能演变成为弄巧成拙。这一点在李鸿章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作为普罗大众,唯有拼尽全力,才能走向成功。但在成功的道路上,无论你多么聪明,都无法逾越下“笨功夫”这3个字,即便强如李鸿章,也别想动动嘴就能万事大吉。
现在很多人羡慕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总认为有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殊不知,总想一步到位、一夜暴富,人不但会变得焦虑,反而会丧失目标,误入歧途。
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就要像当年的曾国藩一样,放弃“加速”、“超车”、“取巧”的幻想,以“拙诚”的精神对待和事业。“笨功夫”看似很慢,其实却是最快的。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清朝宣告灭亡,被称为晚清七十年。晚清七十年,出现了不少力挽狂澜的中兴名臣。其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4人,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中,谁的官职最大,爵位最高,谥号最尊?
一、官职
曾国藩做过的最高官职是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做过的最高官职是文华殿大学士,左宗棠做过的最高官职是东阁大学士,张之洞做过的最高官职是体仁阁大学士。
清朝时期,所有的大学士都属于正一品。官员当上了大学士,就等于“位极人臣”了。这样一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官职为同一个级别。
不过,就算是同一个级别的大学士,也有排名先后。清朝大学士分为“三殿三阁”,即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如果四大中兴名臣同时上朝,他们在站位一定是李鸿章第一、曾国藩第二、左宗棠第三、张之洞第四。
二、爵位
1864年7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了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后,结束了席卷了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清廷随即将曾国藩封为一等毅勇侯。
1864年,左宗棠率部收复了浙江全境后,被清廷封为二等恪靖伯。1876年,左宗棠挥师西征,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为中国圈回了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创造了晚清领土失而复得的奇迹。清廷为了嘉奖左宗棠的功劳,封为二等恪靖侯。
1864年,李鸿章率部收复了江苏全境后,被清廷封为一等肃毅伯。1901年,李鸿章奉命签订《辛丑条约》后没多久,就“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因病去世,被清廷追封为一等肃毅侯。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中唯一没有立过战功的人,因此终生没有获得爵位。
如果以生前实际获得的爵位而言,曾国藩最高,左宗棠其次,李鸿章第三,张之洞最低(没有爵位)。如果算上死后追加爵位,那么曾国藩依然最高,李鸿章第二,左宗棠第三,张之洞最低(没有爵位)。
三、谥号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享年62岁。清廷辍朝三日,并追赠谥号“文正”。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时,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4岁。清廷闻讯,追赠谥号“文襄”。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享年79岁。清廷追赠谥号“文忠”。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病逝于北京白米斜街寓所,享年73岁,清廷追赠谥号“文襄”。张之洞的谥号与左宗棠一样。
“文正”“文襄”“文忠”这3种谥号,哪个最尊呢?
按照清朝礼仪制度,“文正”谥号最高,排名第一。有清一代,近300年里总共只追赠了8个“文正”谥号,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在“文正”之后,“文忠”排名第四,“文襄”排名第二十三。
所以,曾国藩的谥号最尊,李鸿章其次,左宗棠和张之洞最低。
其实,在官职、爵位、谥号之外,还有一种东西,也能体现官员的身份、地位和待遇。那就是花翎。
花翎是官员头顶上的一种冠饰,又叫顶戴花翎。花翎分为三眼花翎、双眼花翎、单眼花翎三种。三眼花翎最尊贵,双眼花翎次之,单眼花翎最低。
清朝立国近300年间,获得三眼花翎的大臣屈指可数,总共只有7人,李鸿章名列其间。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都只获得过双眼花翎。
晚清虽然腐朽,但仍有几位能影响国运走向的能干权臣,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三人。这三人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彼此牵连极深,但又经常磕磕绊绊,就这么别别扭扭地走完了一生。 那么,他们3个人,谁的官职最大,爵位最高,权力最重呢? 一论官职 1867年6月,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被朝廷补授为体仁阁大学士,一年后又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不设宰相,殿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职。所以,虽然曾国藩公务繁忙,没有就职,但仍然算是拜相了。 1874年8月,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补授为协办大学士,不久又补为东阁大学士。清朝大学士分为「 ”三殿三阁”,即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与武英殿大学士级别一样,都是正一品。不过,如果曾国藩和左宗棠同时上朝,曾国藩的排序在左宗棠之前。 1868年,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被朝廷补授为协办大学士。1895年,李鸿章因为中日甲午战争失利,被朝廷问责,革除了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等职务,只给了一个文华殿大学士的官衔。文华殿大学士排名还在武英殿大学士之前。 假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同时上朝,他们的站位是李鸿章第一、曾国藩第二、左宗棠第三。 二论爵位 1864年7月,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克了天京(今南京市),宣告了太平天国的灭亡。清廷以曾国藩功劳最大,将封爵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据称,当年咸丰皇帝在临死前,遗命谁攻克天京,就封谁为郡王。然而曾国藩攻克天京后,清廷食言而肥,只封了一个一等毅勇侯。 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后,清廷对湘军、楚军、淮军进行嘉奖,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伯。1876年,左宗棠挥师西征,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浴血奋战,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为中国圈回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廷为了嘉奖他的功劳,封爵为二等恪靖侯,比曾国藩低了一个级别。 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后,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这时候,李鸿章的爵位比左宗棠高。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晋封为二等恪靖侯,又超过了李鸿章。1901年,李鸿章奉命签订《辛丑条约》后没多久,就因病去世,朝廷追封为一等肃毅侯,又超过了左宗棠。 总体而言,曾国藩爵位最高,李鸿章其次,左宗棠最低。 三论权力 曾国藩创建了威名显赫的湘军,历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是首屈一指的地方实权派。他的门生和弟子更是满天下,遍地督抚都是出自湘军这棵大树。不过,曾国藩唯一的遗憾应该是没有做过军机大臣。 左宗棠以举人的身份走上仕途,又创建了能打硬仗的楚军,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也是不容小觑的实权人物。晚年时,左宗棠又两次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这就意味着,他既有宰相之名(东阁大学士),又有宰相之实(军机大臣)。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创建了淮军。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匆忙裁撤了湘军,而李鸿章坚决不撤。正因为此,李鸿章在曾国藩和左宗棠死后,还能在「 ”权力的游戏”里占有一席之地,为朝廷所倚重。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建立了北洋水师,几乎控制了清朝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手中权力之重,不是当年的曾国藩、左宗棠所能相提并论。 因此,在北洋水师建立之前,曾国藩权力最重;北洋水师建立之后,李鸿章权力最重;左宗棠没有自己的人马,且不善于建立关系网,在这3人之中权力最低。
要了解他们谁的官职高,那要先了解清朝的官职等级,我们来看看这四位大臣曾担任的最高官职。
曾国藩官至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候。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候。左宗棠官至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封二等恪靖候。张之洞官至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没有封爵位。
他们四个人都是总督,但是清代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加授兵部尚书、督察员右都御史为从二品,另兼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总督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清朝的总督按照地理位置等因素,东三省总督是众总督之首,下面依次是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
再来是大学士,清朝大学士便以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这三殿三阁的官职名称定下来的。大学士都是正一品,但是实际权力还是有差别的,通常以三殿三阁的高低顺序来体现大学士的职位大小。因此保和殿的大学士地位最高,东阁大学士的地位是最低的。
如果按照官职大小来看的话,他们的排序就是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而按照爵位排名的话,就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这四人作为中兴名臣,都在尽自己的力量来振兴国力,拉近与列强的差距,但是晚清没落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加上保守派的阻挠,最终也没能改变落后晚清落后挨打的局面。
李鸿章屡遭挫折,是因为他没有学会哪一点?
本文2023-10-04 15:06: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3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