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颁布的谱禁政策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4收藏

清朝颁布的谱禁政策是什么?,第1张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避讳皇帝的名字,用其他意思相同的字代替,如果实在找不到就用其它的字代替,那么就要换另外一个词,反正无论怎样,都不能用皇帝的名字,如果出现了,那就是大罪,轻者流放重者抄家。

清朝历史上出现的文字狱,就是因为文字被曲解而造成的冤假错案,但是我们讲的不是文字狱,而是另一个因文字而获罪的,就是族谱修订。原本统治者是提倡民间修族谱的,觉得这样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弘扬宗族理论。但在乾隆年间,有地方官员发现,很多地方的百姓,同姓不同宗的家族一起建宗祠,而且为了攀附权贵甚至还随意篡改家谱。于是地方官员把这个问题上报给了乾隆皇帝,要求整顿这种现象。因此,就有了后来乾隆皇帝颁发的谱禁政策。

这个政策对全国范围内的很多贵族都实行禁止频繁随意修家谱的要求。若是已经修过族谱的宗族,地方政府要仔细核查,族谱里是否有存在藐视皇权的字眼,如果有,不仅族谱要被销毁掉,而且族内人员还要全部下狱追究责任。政策上写的是禁止随意修改,就是说,如果有正当理由还是可以修正族谱的。如果宗族主动配合官府的审查,然后按照官府的意思来重新修订,还是能够安稳度日,最起码不会惹来官司。

比如徽州的张氏,因为在谱禁政策实施时,主动配合政府,灵活的运用文字修改族谱,坚决不触碰清朝的敏感区,修正之后主动交由官府审阅。所以族谱得以保存至今,族人也幸免遇难。张氏的后人都还能拿出当年的族谱出来。反观福建的胡氏兄弟修族谱,他们觉得把自己的祖先名字给改了,是对祖先的不敬,而且家谱按当时社会的风俗是不能外传的,所以他们觉得应该没什么隐患,就按照自己祖先的原名修订。结果他们家的族人就惨招下狱,族谱也被毁。

只能说他们生不逢时,生在一个君主专政的年代,成为了政令的牺牲者。据史书记载,在清朝的后期,不仅皇帝的本名要避讳,甚至连他的祖父外祖父的名字全都要一起避讳。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说你家族里的爷爷早已作古,但他名字里有一个字和当今的皇帝的名字里某一个字相同,那么你就必须把你爷爷在族谱里的名字给改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后代给祖先改名字,多少是有点不太尊重,违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礼仪。

虽然清朝的谱禁政策,清政府干预过多,使很多宗族下狱,造成文字狱,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这个政策并不是完全错误,最起码它打击了当时民间的攀附权贵之风,整顿了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用强硬的律法政策规范了民众的道德风向,使他们不跟风,不趋炎附势。

写家谱的规矩有以下这些:

1、已婚男性:记载姓名,出生年月日,供职处所,学历职称,配偶姓名,居住地。已故的要载明卒于何年。

2、男性配偶:记载姓名,出生年月日,供职处所,学历职称,生育几子几女。已故的要载明卒于何年。

3、已婚女性:记载姓名,出生年月日,供职处所,学历职称,配偶姓名,居住地。生育几子几女。记载下一代子女姓名。 已故的要载明卒于何年。

4、女性配偶:记载姓名,出生年月日,供职处所,学历职称。已故的要载明卒于何年。

5、未成婚者:记载姓名,出生年月日,出生地,何时何校何专业毕业或在读,供职处所,学历职称。

一般来说,以下这6种人事不得入谱的:

1、弃祖。水有源,人有祖;敬祖尊宗,人皆行之。如果不尊重祖先、不孝敬父母、随便改姓氏,这种人不得入家谱。所谓祖为身之所自出,有祖而不敬是弃之也。就是这个道理。

2 、叛/党。君/臣之义同与天地,背君者不祥。凡有藐视王/章干明犯义者直与州/党/同律。大逆无道者、欺君蠹国虐害及下民者、为书/吏舞文连累宗族者都不能列入家谱。

3 、犯/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大者不赦,三尺凛凛自干宪/典,国/法之所不荣,即为家法之所必弃。巨恶已经大辟者、绞六点刖者、无故将妇人缢死图赖者都会被家谱除名。

4、败伦。五伦为天下之达道,彝伦不墩是禽兽也。敢有败常渎乱者严之以肃家声。欺公灭祖者五伦乖唳者不能列入家谱。忤逆不孝殴亲致死者,凶暴横行殴亲致死者,奸/生妓/生及螟异姓子以乱/宗/族者也是不能列入家谱的。

5、 背义。义者宜也行不合宜则于众弃之勿滋虺蜴荼毒良裔,舆娼优奴隶为婚者,母出庙绝,失谱牒以乱世派者,修谱吝费而自甘弃祖者,这几种情况也是不可列入家谱的 。

6、 杂贱。贫而贱非贱也甘为下流斯乃一族之所鄙削去其名以为立志污下者劝 。现为奴者,为娼为优为隶者,为僧道弃辱亲者都不能列入家谱。

清朝颁布的谱禁政策是什么?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避讳皇帝的名字,用其他意思相同的字代替,如果实在找不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