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尼采的思想有什么用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学尼采的思想有什么用啊?,第1张

一、尼采哲学思想浅析

尼采批判叔本华以自我毁灭为终点的哲学,建立高扬生命活力,倡导个体独特性和创造力的酒神精神,权力意志与酒神精神一脉相承,都是批判颓废和虚无主义的利刃。权力意志引出了永恒轮回,为了能够完全满足权力意志的要求,尼采创造了超人的概念。尼采是一个积极反驳颓废消极的旧传统价值的战士,他强烈批判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对人本性的压抑,倡导生命本能的健康发展。

(一)叔本华与尼采

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关于这点我在另一个问题:叔本华与尼采两人的哲学思想有冲突吗?下面做了详细回答)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

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而缺乏理性能力的人则是个缺乏善的人,也就是罪恶的人。在此,理性与本能被对立起来,而且从此以后奠定了理性相对本能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而尼采认为理性破坏了人的生命力基础,削弱了人的本能,因此要解放人的生命力就必须反对理性抬高意志呼唤本能。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并非永远存在的,而是由一个神或造物主以善的理念为指导,以理念世界为模型,将各种理念模式加诸原始混沌的“物质”文明而创造出来的。因此现实世界都是不完善、不完美的,它之所以存在完全是由于对理念世界和善的世界的分有和模仿,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在此种思想的基础之上,他对雅典的民主和政治产生了很大反感,于是他按照各种善的理念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即理想国,

尼采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 尼采,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主要思想: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无非是把流动的历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结果是扼杀了事物的生灭变化过程,扼杀了生命。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动荡不定的,从而无法捉摸的世界。他说,实况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流动的,抓不住的,躲闪的。哲学家的第二个特性是“拒绝感官的证据”,颠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证据是真实的,可信的,只是对它们加工时才塞进了谎言。哲学家的第三个特性是混淆始末,他们否认生长过程,进化过程。哲学家的第四个特性是运用语言中的“理性”强制人们犯错误。“是”与“存在”混为一谈,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骗无知的人们。他认为,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的诉诸理性,是很荒谬的。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带来的谬误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硕果。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理性本身没有错,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没有理性,人类就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没有理性,人类将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历史与文化是少数强者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 尼采还提出他的超人哲学,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尼采认为,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藐视一切传统道德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弱者、群氓来实现自我。同时,他特别反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在他看来,人们对待妇女的方式就是“别忘了你的鞭子”。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尼采主要著作: 《悲剧的诞生》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不合时宜的考察》 《自白者和作家大卫·斯特劳斯》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 《历史之用途与滥用》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三部:《教育家的叔本华》 《尼采论叔本华》 《古修辞学描述》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人性,太人性的》第一卷《启示艺术家和文学家之灵魂》 《朝霞》 《快乐的知识》《乐观的智慧》 《敌基督者》 通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善与恶的超越》一译 《善恶的彼岸》 《道德的谱系》 《瓦格纳事件》 《偶像的黄昏》 《上帝之死》 《上帝死了》 《尼采自传》 《看哪!这人》 《瞧这个人》 《尼采自传》 《尼采的人生》 《看那个人!》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尼采诗抄》《尼采诗选》《快乐的智慧》《我妹妹与我》

当你把庄子和尼采放在一起阅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是跨越了时代和民族种族的一对孪生兄弟。当然,因为他们一个是真人,一个是超人,要想全面了解他们的想法,恐怕人类还没产生除他俩之外的第三人。

我只能道听途说,略略比较一下他们的外形。

说实在的,即使读懂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可能的,更别说两个全懂。且看两人的头衔,一个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据说古往今来,读懂庄子的全中国也就两个半人(刘文典语),一个是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创始人。

庄子创立了真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古之皇帝尚且只够称之为“天子”,庄子显然比天子高了两个等级,因为他是“知天之所为。”他做到天人合一,物我无界,不为生死或悲或喜,不被外物所迷惑,心如止水,恬淡超然。庄子在他的《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都描绘了他的真人本色,当然称呼有些不同,有至人,神人,圣人,大概都是同一级别的人。

尼采创立了超人:超越现在人类的人。超越现在人类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理性有什么好,道德有什么好,正义感有什么好,怜悯心有什么好?尼采声称“上帝已死”,超人接位。尼采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开篇便以超人下凡来拯救人类。

显然,在时间上,尼采的起点是现在,他的超人存在于未来,他不满于现在人类才超越成他理想中的人。庄子的真人存在于过去,并与天地并存,时间上更长久。尼采的超人是接上帝位的,这个显然又比庄子的真人低了一个级别。

尼采描绘了一番超人的形象之后,接下来便介绍了超人的精神:由骆驼变狮子,再变成小孩。骆驼、狮子和小孩,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怎么超人最后成了少不更事的“小孩”?莫非他也借用了他们老师老子的名言: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骆驼说他是忍辱受重,逆来顺受的世人,这个好理解!尼采用骆驼来比喻那些习惯了“你应该”的世人,用狮子来比喻那些“我想要”的“成为你自己”的超人。怎么最后返回到“小孩”了?尼采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原话是:“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容易忘事的,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己滚动的轮子,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神圣的肯定。”“现在,精神有了他自己的意愿,世界的遗弃者又获得了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小孩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没受过世俗污染的“自己”。小孩只受自己的意愿行事,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所以尼采的精神的三种变形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成为你自己”,这就是超人的精神!

庄子连自己都不要,提出无我!庄子在《齐物论》中专门说了他的“无我”状态,庄子发明了“天籁、地籁、人籁”:人籁依赖人才可发声,地籁尚且依赖大自然的有形之物才可发声,而天籁则无需借助任何外物,纯粹发自本性,不受任何束缚。做到自我而自然合而为一,做到“齐物”。

虽然,庄子的“无我”比尼采的“自我”又高了一个级别。但是,庄子的“无我”是先天的,而尼采的“自我”是后天创造的。一个基于现实,一个基于理想,一个是实,一个是虚。这有点象中医的疗法,一个是先天的质,一个是后天的补。中医的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基础上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等等,尽管中医对天人合一研究非常深入,但是,因为中国的哲学少有发展,所以中医的理论基础也少有创造,基本上各代医家都是从《黄帝内经》去发掘。而《内经》的形成却是汉朝时期的事。之后,中国的哲学基础理论少有发展。而尼采则创造了现代哲学,他用意识论创造了“超人”,那么假如尼采与庄子哲学一脉相承,中医的理论是否可更丰富,这值得深思。

酒神精神的含义,尼采前后解释有变化。早期指从个人的痛苦和毁灭中获得与宇宙生命本体相融合的悲剧性陶醉。[1] 后来尼采嫌这层含义太形而上学气,虽仍倡导酒神精神,却是指从生命的绝对无意义性中获得悲剧性陶醉:人生是幕悲剧,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它的没有终极根据,但生命敢于承担自身的无意义而并不消沉衰落,这正是生命的骄傲。

阿波罗(日神)原则讲求实事求是、理性和秩序,狄奥尼索斯(酒神)原则与狂热、过度和不稳定联系在一起。在这些戏剧表演中,合唱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它使得孤立的阿波罗式的个人,成为整个欢乐的酒神群体的一部分,这个群体赞美生活,接受生命的反复无常。希腊悲剧达到两种气质的平衡。通过这种调和作用,希腊悲剧使得希腊人和希腊文明格外与众不同。尼采往往用这个典范来衡量后来文明的不充分成就。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运用这两个术语解释了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独特性。这两个术语在希腊悲剧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的原则与阿波罗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相关联。

人类社会历史似乎总是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一是对个体内在情绪的抒发,即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一是对外在理性所标画的超越世界的追寻,即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这两种冲动代表着两种基本的人生哲学观: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尼采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尼采幼时聪敏过人,二十四岁时就因学业成绩优秀而提前毕业,并在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得古典语言学教授职,但在任职七年后因病退职。一八七九年尼采三十五岁上患了精神分裂症,从那时起直至一九○○年去世为止,尼采始终没能再恢复理智。 尼采在三十五岁前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悲剧的诞生》、《人性的、太人性的》、《论道德起源》、《曙光》、《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反基督教》、《瞧这个人》等。 对于尼采的著作及其思想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尼采生前苦于自己的思想不为世人理解,心情常处于过份自信和极度自卑的痛苦矛盾之中。尼采患精神分裂症后他的著述却突然风靡一时,不仅受到许多德国青年学生的热烈推崇,而且对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的文艺理论、美学、伦理学和心理学都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深远的影响。当时德国以至欧洲的学者名流如施蒂凡·格奥尔格、托马斯·曼、肖伯纳、弗洛伊德等人,都自称从尼采的思想中受到过启发。对于尼采的推崇在德意法西斯当政的年代达到了顶点。墨索里尼自称是尼采的崇拜者并捐款二万里拉资助尼采档案馆;而希特勒则亲自拜谒尼采档案馆以示崇敬之意。 也许正是由于法西斯主义者对尼采的偏爱,使尼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当作纳粹思想家受到广泛的批判。这种批判在苏联及东欧各国维持至今,但在西方却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重新评价尼采的趋势。除了哲学家们对于尼采学说做了一系列重新解释和评估外,一些历史文献的发掘和历史事实的澄清是这一转机的重要起因。 谈到尼采和他的著述,有一个人物是不容忽略的,这就是他的妹妹伊丽莎白·福斯特一尼采。尼采本人终身未娶,伊丽莎白则出嫁很晚,而且婚姻生活亦很短暂。尼采幼年丧父,兄妹相依为命,关系甚笃。尼采神经失常后,伊丽莎白又包揽了照料患病中的尼采以及尼采遗著的编辑出版工作。毫无疑问,伊丽莎白本人的知识和理解水平会影响对于尼采遗作的取舍和尼采思想的传播。因而西方为尼采正名的运动总是和对伊丽莎白的研究评价分不开。 西方学术界倾向于把伊丽莎白描写成一个野心勃勃而又目光短浅的妇人。当然问题的症结并不局限于伊丽莎白的个人品质,问题的提出主要围绕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排犹主义的问题上伊丽莎白是否理解并赞同其兄的立场;其二,伊丽莎白在尼采全集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是否做过手脚。 纳粹德国的宣传工具曾经把尼采描绘成排犹运动的精神先驱。那么尼采到底是否曾经宣扬过亚利安人种的优越和排犹主义的情绪?根据史学家发掘的资料来看,答案应当是:“否”。相反,尼采生前有知时,对于当时刚刚兴起的排犹运动是深恶痛绝的。纳粹党人把尼采说成排犹主义者当然并非事出无因,原因就出在伊丽莎白身上。 伊丽莎白的丈夫伯恩哈德·福斯特是个激烈的反犹主义者,他曾告诉伊丽莎白说,犹太人败坏了德国的传统美德,因为犹太人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一人类最没有人性的剥削制度,而又是一个犹太人,卡尔·马克思却宣扬什么摒弃一切私有制和建立共产主义的乌托邦。福斯特认为所有的主义,包括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和民主主义都是腐蚀德国民族精神的毒素。福斯特根本没有读懂尼采的哲学著作就尊尼采为弘扬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先哲。 可借尼采本人对于福斯特并没有好感,对他妹妹的婚姻也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甚至拒绝参加他妹妹的婚礼。尼采极度嘲讽他妹夫推崇的“德意志美德”,对福斯特鼓吹的“纯化亚利安人种”的事业嗤之以鼻。尼采申明他自己讲的“欧洲民族”的理想并不意味着强大的民族欺凌弱小的民族,而是希望欧洲各民族,包括犹太人在内,在战胜各自的狭隘性的基础上达到相互理解和融和。对于福斯特的巴拉圭殖民计划,尼采在做了仔细的研究后也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伊丽莎白对此非常恼火。可惜当时许多德国人对于排犹运动和殖民事业趋之若骛,而对尼采的思想却无人问津。更为可悲的是,尼采的激烈的反对排犹运动的言论、行动和书信多年来被隐匿、遗忘和曲解了,尼采甚至被人当成一个纳粹思想家、一个纯化亚利安人种的鼓吹者,人生最大的悲剧也莫过于此。 其实就连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福斯特本人也并不象她的丈夫那样是个坚定的反犹主义者。从一个普通的牧师的女儿上升为一个社会名流是伊丽莎白的人生目标,为此目的伊丽莎白很懂得艰苦奋斗,也很善于与世浮沉。在他丈夫的巴拉圭殖民地濒临破产、福斯特本人自尽身亡之后,伊丽莎白最初还独自支撑残局,期望挽救她丈夫的事业,但她很快就发现她失去知觉的哥哥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在日益上升,大有赶过她丈夫的趋势,于是伊丽莎白迅速地抓住了这一时机,放弃了没有希望的巴拉圭殖民地,将自己的名字由伊丽莎白·福斯特改为伊丽莎白·福斯特一尼采,把两个互相仇视的人的名字连在了一起,接着她又从她母亲手里争夺了患病的尼采的看护权和尼采著作的保管权,并把尼采本人和他的著作迁到了远离家乡的魏玛,一则想靠魏玛这座文化名城给尼采档案馆增光,二则想避开尼采母亲和尼采众好友对于尼采全集编辑出版工作的影响。 在编辑出版尼采著作的过程中伊丽莎白将尼采的朋友排除在外,在选择尼采全集的编辑人员的问题上,伊丽莎白几乎完全是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以致于在全集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接连换了好几个编辑人员。她曾对招聘来的哥赛里奇说过:“亲爱的哥赛里奇先生,您必须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您只能在我的赞同下成为编辑。”再如,伊丽莎白曾经很不以尼采和瓦格纳的决裂为然,在尼采宣布断绝和这位宣扬排犹主义的著名音乐家的来往之后,伊丽莎白继续以自己是瓦格纳夫妇这对社会名流的朋友为荣。前任尼采全集的编辑不能理解这一点,伊丽莎白就取消了他编辑整理尼采——瓦格纳书信集的权力。 伊丽莎白对尼采遗作做的最大的手脚,就是她以自己的意愿编辑伪造了一向被人当作尼采主要哲学著作的《强力意志》(一译《权力意志》)一书。根据史学家们的考证,这部所谓的《强力意志》根本不是出自尼采的手笔。半个多世纪以来尼采研究所倚重的这部所谓划时代的巨著,其实就是伊丽莎白·福斯特一尼采和亨利希·哥赛里奇两人从尼采遗稿的片断中选择、修改、编撰而成。意大利哲学家马提诺·蒙蒂纳利在多年从事尼采研究后申明:“尼采从未写过这样一部书,也从来没有打算写这样一部书。”他认为把所谓的《强力意志》当作尼采的主要哲学著作是不科学的。HF彼得斯在《扎拉图士特拉的妹妹》一书中考证了伊丽莎白对《强力意志》一书的企望和在编撰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漏洞,结合她对人生的态度和在尼采遗作出版过程中的所做所为指出,第一版的尼采全集(一八九四——一九二六年出齐)其实表现了伊丽莎白对尼采思想的狭隘的理解。 从伊丽莎白的生活道路考察她的人生态度,便不难理解她晚年倒向法西斯主义的举动。其实伊丽莎白本人有不少犹太人朋友,还曾不顾反犹排犹的社会舆论接受犹太人的捐款,尼采档案馆的主要赞助者就是一个瑞典犹太企业家。但是伊丽莎白过份注重个人的名望和社会地位,过于看重人在现世的成功,再加上本世纪二十年代魏玛共和国的当权者们为了偿还战争赔款而实行了通货膨胀政策,尼采档案馆的资产被一扫而空,伊丽莎白本人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她象成千上万德国中产阶级一样开始厌恶民主制度,渴望社会安定,欢迎纳粹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很多人认为伊丽莎白既是德国反犹主义先驱者的遗孀,她本人就也应该是一个坚定的反犹主义者,而伊丽莎白本人确曾为尼采档案馆获得来自纳粹政府的资助并成为民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哲学中心而倍感荣耀。这一切对于一个没有深刻理解力又缺乏历史责任感的女人来说是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但是倘若尼采九泉有知他会怎样表示呢?是愤怒?是悲哀?是默许?其实早在尼采生前有知时他就这样预言过: “一想到有朝一日,我会被最没有资格的人尊崇、歪曲……我就感到恐惧。”周红

尼采以骆驼、狮子和婴儿比喻人生的精神阶段。

骆驼、狮子好懂。

骆驼,言其吃苦负重。人们总能看见“沙漠之舟”在干旱荒苦的沙漠戈壁艰难跋涉的形象。尼采以为人生先得吃苦,这很像中国古代儒家所言,“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国民间亦有劝孩子小时要学会吃苦的俗谚:“小时不晒背,老时必受罪。”少时吃苦,经历一些坎坷,强身健体之外,更强健“心志”,及至长时,遇到波折不至于脆弱。骆驼,是强者人生的第一台阶。

狮子之凶猛,也是人生之不可缺。骆驼最能吃苦,但不能厮杀。即使遇上狼一类的敌手,往往也难逃厄运。人生遇到的对手、敌手、挫折,实在是太多了,没有狮子一般的体魄、牙爪及勇气,实难应付。像狮子学习,应该不错。许多民族崇尚师资,有的国家把狮子画在国旗上。我们国家雕刻石狮用以镇宅显威,其传统至今不衰。

但是,尼采还要人们由猛狮再到婴儿。婴儿之弱、无知,难道也要学吗?要学的!因为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一个最初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

婴儿的可爱处在于:

天真。这是人性的本真。没有伪饰,没有欺骗,没有恶意。记着你是婴儿,就是始终保持着没有污染的人性源头。

善忘。不是一切东西都得记住,许多事,忘了比记着好。忘了,可以从头开始,可以轻装前进。

无知。无知并非是缺点。因为取之,才产生出无限的位置欲望,看见什么,就想问,就想学。人常说“满招损”,使劝人要留出求知的空间,常常跳进“无知状态”去看世界。

成长。婴儿是人生的起点,总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在成长,成长永远是愉快的。老人的烦恼,恰在于不会成长了,而且即便成长,也意味着衰落。

尼采

上帝死了”究意是什么意思

这一小节我要为你引见一位伟大而又危险的思想家:尼采,西方思想史的“头号危险人物。”

尼采有不少邪恶的粉丝,其中最恶名昭彰的一个就是希特勒。希特勤对尼采近乎崇拜,多次拜访尼采纪念馆,还送给墨索里尼一套《尼采文选》作为他60岁的生日礼物。不过有证据显示:尼采去世后,他的妹妹在编辑出版尼釆遗作时歪曲篡改了他的作品,加入了种族主义的私货,导致尼采的作品被纳粹所利用。但必须承认,尼采的语言确实有很大的解释弹性,这让他的思想更容易被各种立场利用。尼采思想和纳粹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我今天和你讲尼采很危险,不是要说他的拥趸如何,而是要说尼采思想本身的危险性。尼采自己说过:“总有一天,我的名字将会和某种可怕的记忆连在一起。因为我不是人,我是炸药,我是真理之身。但是我的真理是可怕的,因为迄今为止的所有真理都是谎言”。你听听,这种话离经叛道,也狂妄至极!但尼采说自己是“炸药”也不算夸张,他的思想真有粉碎信念的力量。

但尼采的思想并不好懂,你可能也听说过一些概念,比如“上帝死了”“超人理论”等,但要说尼采究竟想用这些概念表达什么,没有多少人能说上来。不过,等你消化接下来的这三节内容以后,我想你对尼采的思想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会先解析“上帝死了”这句话。但在聊思想之前,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下尼采这个人。

叛逆的尼采

尼采的生平有一个关键词,叛逆。比如所有人都知道尼采反基督教,但其实尼采出生在一个宗教氛围很浓厚的家庭里,祖上七代都是牧师。尼采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小他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是女性:母亲、妹妹、祖母、姑妈。听上去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但尼采和贾宝玉可不一样,他后来表现出非常敌视女性的态度。比如,他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了带上鞭子。”

尼采不仅反叛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环境,在学术事业上也是走了不寻常的道路。他曾经是极为出色的学院派学者,后来却完全背离了学院派道路。尼采20岁上大学,25岁就当上了教授,是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他在大学从教十年后,觉得自己不适应大学的体制,加上身体状况不好,就辞职了。这之后十年,尼采坚持研究和写作。他的写作风格非常另类,形式上像诗歌散文,完全不符合学木规范。但尼采的文章读起来却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到了1889年,45岁的尼采陷入了精神癫狂,就这样直到去世,去世时他只有56岁。尼采知道自己的思想超越了时代,曾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是死后才出生的”。果然,去世之后,他名声越来越大,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思想。韦伯曾经说自己最重视两位前辈,一位是卡尔,马克思,另位就是尼釆。有点神秘的是,韦伯得抑郁症的时候,给他治疗的一位医生也曾经是尼采的医生。而韦伯也是在56岁去世的。

可怕的宣言:“上帝死了!”

尼采究竟留下了怎样的思想我们就从“上帝死了”说起。这句话几乎成了尼采的品牌标志,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句欢呼——尼采这个基督教的反叛者在欢呼上帝死了,人类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真是这样吗实际上,尼采在宣告“上帝死了”之后,下一句话就是“是我们杀死了上帝!”他说:“这个世界上最神圣、最万能的上帝,现在已经倒在我们的刀下”。他还质问:“我们这些最残忍的凶手,如何才能洗清我们身上的血迹啊”

你听听,这根本就不是欢呼,“上帝死了”完全可以是一句沉痛的宣告而且尼采指控人类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

那问题就来了,尼采不是反基督教吗,为什么他对“上帝死了”这件事好像很痛心又为什么说“是我们杀死了上帝”

先看第一个问题,尼采为什么痛心这是因为他知道,“上帝死了”,后果很严重。

尼采很清楚,基督教信仰是整个西方世界的道德基础和人生意义的寄托,意义极其重大。正因为如此,这种信仰本该是真诚的,容不得作假。但他却发现: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一种“虚假的信念”。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尼采做的事情就像是对一个从小被收养的孩子说出了他的身世真相。这个真相当然会对孩子造成沉重打击,但是这件事又太过重要,孩子应当知道真相。“上帝死了这件事比身世问题更严重。

尼釆用了许多比喻来形容上帝之死。他说“地球仿佛正在向下坠落”;他说“没有尽头的黑夜来临了,天越来越冷”;他说“笼罩我们的是永恒的虚空”。尼采用如此沉重的语调来宣告“上帝之死”,就是在表达后果的严重性。对于当时的西方人而言,否定了上帝,信仰的大厦完全倒塌,生命找不到意义,人们就会陷入虚无主义之中。

那么尼采为什么又会说“是我们杀死了上帝”当然,这个问题并没有定论,解读尼采是学术界最麻烦的工作之一,可以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尼采,我要给你讲的是我自己的理解。

在我看来,虽然尼采以反基督教著称,但仔细阅读尼采著作会发现,他对耶稣本身并没有敌意。只是他认为,耶稣不是要直接“救赎人类”,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生活”。耶稣的门徒却把经念歪了,不仅没有好好实践“怎样生活”,还搞出一套复杂高深的教义理论。这根本不是耶稣的原意,而是一套虚假的思想。人们用这种方式信奉上帝,就变成了自欺欺人的虚假信仰。所以我认为,尼采的意思其实是,人们用虚假的教义去理解救世主的启示,最终让这个信仰变得不可信。在这个意义上,是人杀死了上帝。

虚假的形而上学

你一定注意到了,这里我反复说到一个词,“虚假的思想”。不错,这个词是理解尼采反叛思想的一个关键词。

到底什么是虚假的思想呢尼釆给出的答案是四个字,“形而上学”。你也许知道,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最早的一个术语。“形而上”,顾名思义,就是在实体之上”。尼釆概括说,形而上学有三大信念:

第一,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后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

第二,相信这个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

第三,相信这个纷乱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

这和前面讲过的祛魅之前的世界有点像,都是说世界背后有一个更伟大的意义。当然,二者并不完全一样,但尼采要做的事情和祛魅很相似。尼采认为,那个所谓更真实的、有目的的、有统一性的本质世界根本不存在。哪有什么比现实更真实的世界,有人真正看见过吗根本没有,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编造。

我们之所以会编造这些东西,是因为人的心灵很胞弱。在这个纷乱紧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安慰。虚假思想虽然能带来安慰,但最终会带来恶果。比如说,尼采认为人为了生命的欲望奋力拼搏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但在奋斗中,人总会遭遇挫折与痛苦,感到无力和卑微。为了缓解痛苦与自卑感,基督教就造出了禁欲主义,宣称禁欲是高尚的。于是,人就可以通过否定生命欲望来逃避拼搏,继而逃避那些负面的感受。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很爱钱,但因为贫穷感到自卑,于是他就去信奉一套所谓“高尚的人应该视金钱如浮云”的说辞来躲避自己的自卑感。

但尼采认为,生命欲望是真实的,也是正当的。即使因为挫折而痛苦,我们也应当直面它们。就像鲁迅说过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按照尼采的观点,这就是诚实的英雄主义。但如果我们按照禁欲主义的说法,用否定生命欲望去逃避痛苦,就只会陷入自欺欺人的虚假人生。

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尼采的洞见:如果我们相信虚假思想,就是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不可靠的事物上面。当它们和生命本能冲突,我们就会怀疑这些虚假思想。结果是把我们寄托在上面的希望给打破了,人陷入虚无当中。所以在尼采看来,那些看上去高尚典雅、充满确定感的形而上学才是虚无主义的真正根源。

现在我们明白了,尼采的“上帝死了”这句话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在欢呼。尼采其实是说,上帝死了,后果很严重,人陷入了虚无主义。尼采说是我们杀了上帝”,实际上是在批判西方的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尼采认为形而上学就是一些虚假的思想,是人编造出来安慰自己的。因为虚假,所以根本上是虚无的。人们总说虚无主义来源于现代思想。但在尼采看来,古老而典雅的形而上学才是虚无主义真正的根源。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既然你说形而上学的思想都是虚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上帝死了,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是一片虚无,那人面对虚无该怎么办呢?

尼采的哲学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下面三个。

第一个是 「上帝已死」 ,它也是尼采最著名、被引用最多的哲学思想。

许多人都以为这是尼采发出的一种欢呼,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紧接着这一句话的下一句则是 「是我们杀死了上帝」 。可以看出,这其实是尼采一种痛心的疾呼。基督教信仰是整个西方世界的道德基础和人生意义的寄托,意义极其重大。正因为如此,这种信仰本该是真诚的,容不得作假。但他却发现,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一种 「虚假的信念」 。尼采虽然反对宗教,但是却并不反对耶稣。他认为耶稣并不是要拯救人类,而只是要告诉人类应当怎样生活。所以人们用虚假的教义去理解救世主的启示,最终让这个信仰变得不可信。在这个意义上,是人杀死了上帝。

尼采认为 「虚假的信念」 就是 「形而上学」 。他把形而上学概括如下: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后还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相信这个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相信这个纷乱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尼采认为,那个更本质的,存在其终极目的的统一的真实世界其实并不存在,而人们之所以相信它,只是因它能够带给人以慰藉和希冀,但生命欲望是真实的,也是正当的,即使因为挫折而痛苦,也应当直面它们。因为信念是虚假的,带来的是终极的虚无,所以在尼采看来,古老而典雅的形而上学从根源上催生了虚无主义。

尼采的这一思想,也让他成为了第一个 「否定哲学」 的哲学家。

第二个是 「超人学说」 ,这也正是尼采提出的面对虚无人实证方案,即用生命力量战胜虚无。

尼采认为人生本无意义,而古往今来诸多哲学家为了构筑一种虚幻的意义感而创造出了许多理论以慰藉人类缥缈虚无的茫然,他认为,这是一种 「理论虚假」 。尼采有一本书叫做《偶像的黄昏——如何用铁锤来进行哲学思考》,意在先破后立,他要用铁锤击碎古老的理论虚假的幻想,直面人生的虚无。

尼采认为,面对虚无,有这样两种状态——一个是 「消极的虚无主义」 ,一个是 「积极的虚无主义」 。前者指的是,由于面对依赖着的 「世界存在一个终极意义的虚假信念」 被破除后虚无产生的悲观和绝望的态度;而后者则是指,因为不依赖假象的人生意义而直面生命虚无的真相,并据此创造出自己的价值与意义的态度。

关于积极的虚无主义,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则是最好的例证。西西弗斯因为绑架死神而触怒了宙斯,宙斯为惩罚他,要求他把一块巨石从一座山的山脚推到山顶,但在抵达山顶的一刹那,这块巨石就会滚回山脚,前功尽弃。把这块巨石推上山这件事永远也不可能完成,西西弗斯的努力看起来是徒劳的,但他所拥有的对抗这种绝望的虚无的那种抗争精神,则成为他所创造的自我的意义本身。

加缪写道——

尼采理论中还有两个概念,分别是 「奴隶道德」 和 「主人道德」 。前者就是放弃自己生命的激情,用虚假的思想来约束自己、安慰自己,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虚妄的观念之中。而后者是放弃一切幻觉,直面虚无和荒谬,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创造,做一个勇敢,荒谬的英雄。而尼采所说的 「超人」 ,就是后者这样,成为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创造,追求自身生命力量的增长和完满,最终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尼采在《扎拉斯图拉如是说》中写——

他认为,要拥有 「超人」 一般强健的生命态度,甚至连提出这个理论的他自己本人,也不应当被教条地相信,因为每个人都应当彻底地自我创造。

尼采的第三个核心思想,叫做 「视角主义」 ,简单概括为——视角决定事实。

在《超善恶》这本书的序言中,尼采写道——

在未发表的遗稿中,他表示:没有事实,只有阐释。传统认知模式有一个前提假定,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真相或者真理,因此人们可以通过不断的优化认知方式努力去认识到它,但是尼采则认为客观的事实真相可能并不存在。 所以视角主义并不是说,不同的视角会对同一个客观真相得出不同的主观认知;而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客观真相。 因此,对于真相本身而言,人不是看到了它,而是创造了它。这也应对公共舆论中的 「后真相」 现象的体现,即许多社会议评中的分歧,其实产生在事实真相本身,而非观点。

尼采认为,外部世界的一切其实只是没有其本身属性的一团混沌,直到人的出现才赋予了它们意义,人们始终在制造 「真相」 。而关于一下基本事实常识,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尼采认为这种 「客观性」 只是一种合理的错觉。因为人们对于一些所谓的 「常识」 具有共同的视角,得出了一致的解释,才造成了这种错觉。但这种错觉很重要,因为人们需要一些稳定的事实认知,在此基础上很多人类活动才能正常展开。

因为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共同视角,人们发现真相并不是唯一的,因此会发生分裂与冲突,在当下这个后真相时代,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但其实视角主义另一面则阐释了另一种可能性,即理解每个人的视角都只是视角之一,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相,所以谦逊地倾听与理解则是人们能更深入理解客体的更好方式。

尼采在《道德谱系学》这本书中写——

学尼采的思想有什么用啊?

一、尼采哲学思想浅析尼采批判叔本华以自我毁灭为终点的哲学,建立高扬生命活力,倡导个体独特性和创造力的酒神精神,权力意志与酒神精神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