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姓 茅氏家谱 茅姓起源 茅姓名人 茅姓的来源 茅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茅(Máo)姓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上古周期时,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茅,并建立了茅国(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到春秋时,茅国被邹国所灭,茅国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茅。又“茅”与“茆”通。
二、迁徙分布
茅姓出自姬姓,发源地是今天的山东省金乡县西南。周公旦是西周时周文王的儿子,他的第三个儿子名叔,叔受封于茅邑,世称茅叔,茅叔建立了茅国。后来茅国被与其接壤的邹国所灭,茅国的王族子孙就相约以原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就有了茅姓。茅焦是秦始皇时的一个客卿,当时秦皇太后与嫪毐私通,蓄谋作乱,事情败露后,秦始皇把太后打入阳宫,并且下令,凡为此事进谏的人一律处死。茅焦则冒死进谏,晓以利害,秦始皇悔悟了,于是,把太后接回咸阳。茅姓现今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三、历史名人
茅 蒙:字初成,传为秦代名闻天下的神仙。传说他道成时白日乘龙飞升。街巷中家喻户晓。老幼都传唱他留下的神仙歌谣,内容是:“神仙得道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这歌谣既是表达茅蒙得道飞升时意气风发的心情,也是茅蒙的预测:茅氏家族既有仙根,后罪子孙中当出数位神仙人物,这其中必有一位名叫盈的仙真根苗。并告诫修仙者要贵生养德,定下心来下苦功修持济世,如果漫无目标求仙寻仙,改改年号好企望长生久视,即为帝王亦是徒劳!时事就这么偶然而又必然地被这位神仙言中。后来秦始皇听到那首神仙歌谣,竟然没有深悟其中之涵意,反而真的就自作多情地将年号改腊 “嘉平”,并在天上迎请方士,遍访仙山,寻找灵丹妙药,以期成长生久视的神仙。
茅 焦:秦朝时齐人。秦大后与谬毒私通,事发,始皇车裂谬毒,迁太后阳宫,下令:敢以大后事谏者杀。先后杀谏者27人。齐客茅焦冒死进谏,始皇觉悟,下殿接之,爵以上卿。即迎大后归咸阳,复为母子如初,尊立茅焦为仲父。
茅 坤:字顺甫,号鹿门。明朝归安人。好谈兵,自负有文武才能。选唐宋八大家文钞行于世。著有《白华楼藏稿》、《玉芝山房稿》等。
茅 维:明浙江省归安人,字孝若。茅坤子。工诗,亦善作杂剧。与臧懋循、吴稼登、吴梦旸称四子。不得志于科举,以经世自负,尝诣阙上书,希得召见。陈当世大事,不报。有《嘉靖大政记》、《论衡》、《表衡》、《策衡》、《十赉堂集》。
茅元仪:明湖州府归安人,字止生,号石民。茅坤孙。好谈兵,天启初,为孙承宗幕僚。崇祯初,上《武备志》,为翰林待诏。后任副总兵,守觉华岛,旋以兵变论戍漳浦。边事急,再请募死士勤王,权臣不许,悲愤纵酒卒。有《暇老斋笔记》、《野航史话》、《石民集》等,所辑《武备志》网罗历代军事著作,附大量插图,尤具资料价值。
茅大芳:明代将官,忠心朝廷而被杀,当时人们都称赞他忠义。
茅鸿儒:又名兆儒。清浙江钱塘人,字子鸿。工诗词,喜远游。画山水花鸟有文人气。有《东篱草堂诗钞》。
茅星来:字岂宿,号钝臾。清朝归安人。工文辞,才气勃发而有义据。后专攻经史及程朱书,年70以诸生终。著有《近思录集注》、《钝望文钞》。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考入清华官费赴美国留学,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唐山交通大学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大学教授兼校长、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国民 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处长、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第一届评议员、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交通部技正、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土木系教授、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第二次高等考试典试委员。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第三届委员。民国38年(1949年)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并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上海科学技术联合会主席。从1950年起,历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铁道研究所所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1954年起,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第五届代表。人大常委会第一,至第五届委员、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6年起,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起,为中国科协副主席及全国政协历届科技组组长。1959年起,为九三学社副主席。1960年起为北京市科协主席,1982年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84年被选为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名誉会员。著有《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桥梁——古桥与今桥》、《力学概论》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东海郡:汉代设置。一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一在今江苏省邱州市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据《世本》记载:“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茅,子孙以国为氏”。望出陈留、晋陵。
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
晋陵郡:又名常州,今江苏常州市一带。
2、堂号(缺)
============================================================
茅姓宗祠通用联
〖茅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茅仙术;
四世义门。
——佚名撰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咸阳人茅盈,字叔申,十八岁时弃家赴恒山修道,后隐居句曲,人称“茅君”。他二弟茅固官执金吾,三弟茅衷官五官大夫,都弃官渡江,到东山找他修道,后都得仙而去。据说老君任茅盈为司命真君,茅固为定箓真君,茅衷为保生真君,世称“三茅君”。下联典指宋代泰州人茅信卿,全家百余口人四世同居。每天早上,家长坐堂上,以下按长幼而立,垂手听从活计安排,完成了再复命。有懒隋者,受鞭打惩罚也无怨言。不论严寒、酷暑,都是如此,太守霍仲顺报告给朝廷,旌表其门为“四世孝义之门”。
同堂四代;
脊令三君。
——佚名撰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茅姓名人茅信卿,秦州人。四世同居,举家百余口。每旦家长坐堂上,卑幼各以序立,拱手听命,分任以事。毕则复命。州守霍仲顺闻于朝,旌旗其门曰“四世孝义之门”。指西汉道人茅盈及其弟子茅固、茅衷三人修道于恒山,都得道成仙。相传太上老君拜茅盈为司命真君、茅固为定箓真君、茅衷为保生真君。
杀鸡奉母;
破瑶安民。
——佚名撰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陈留人茅容,字季伟,四十多岁时在地里耕种,到树下避雨时,别人都蹲着,只有他正襟端坐。名士郭泰见了,感到惊异,晚上便住进他家。第二天一早,茅容杀鸡给母亲吃,自己则以青菜与客人一起吃。郭泰向他行礼,赞为“贤人”,又劝他读书学习。后来,茅容果然成为贤德之士。下联典指明代归安人茅坤,字顺甫,号鹿门,善古文,又好谈兵。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广西兵备佥事,曾攻破瑶族十七寨,使一方得以安宁。著有《白华楼藏稿》、《玉芝山房稿》等。
广平世泽;
孝义家声。
——佚名撰茅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茅信卿,四世同居,治家有方,朝廷表彰为“四世孝义之门”。
华山乐道;
南亩供亲。
——佚名撰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秦人茅蒙师鬼谷子,受长生之术,遂入华山修炼,道成,乘龙白日升天。下联典指后汉·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郭泰宿其家。第二天杀鸡供母,自以蔬菜与客共饭,郭泰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
〖茅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老群拜司命;
始皇封上卿。
——佚名撰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道人茅盈,字叔申,咸阳人。相传,太上老君拜他为司命真君。下联典指秦代谏官茅焦,齐地人。任始皇谏官。为始皇迁母于雍地事,劝谏者被杀了二十七人,他冒死又谏,历数始皇罪恶并指出其对秦王朝的危害。终于使始皇警醒,被拜为上卿。
春光无限好;
重任在双肩。
——佚名撰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化用当代铁路梁专家茅以升《为〈人物〉青年专号题词》集字联。题词全文是:“双重重任在双肩,应是青年胜老年。无限春光无限好,时来又见养花天。”茅以升,江苏镇江人。他于1920年在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任过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
-----------------------------------------------------------------
〖茅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东来紫气歌盛世;
海宴河清庆新春。
——佚名撰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顶格嵌典茅姓名门望族居住地之一“东海”郡的嵌字联。
博通儒学推知至;
壮烈忠义誉大芳。
——佚名撰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国子助教茅知至,仙游人。操尚介洁,博通坟典。介六经孔孟之道貌岸然,以开明人心。著二十一史绎,注十三经旁训,以阐发奥旨。后荐于朝,补国子助教。后归隐。下联典指明代副都御史茅大芳,泰兴人。博学能诗文。洪武中为淮南学官,擢秦府右长只,辅导尽职。建文初迁副都御史。靖难兵起,寓书淮南守将,忠义激烈,闻者壮之。燕师入南京,不屈死。
经史俱擅称博士;
文武双全号奇才。
——佚名撰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博士茅镛,字庭韶,仙游人。性嗜学,通经史。正德、嘉靖间,纂修孝宗、武宗实录,镛皆被征与修。书成,授博士。下联典指明代博士茅坤,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人。善古文,又好谈兵。累官广西兵备佥事。后迁大名副使。尝提兵戌倒马关,总督杨博视其营垒,叹为奇才。有《白华楼藏稿》等。
奇勋屡立专祠祀;
大节克全事建文。
——佚名撰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茅诚的事迹。下联典指明代副都御史茅大芳,泰兴人事典。
一、姓氏源流
张廖(Zhāng liào)姓源流独特,源出有二:
1、出自张、廖两姓璧联而成的复姓,称张廖氏。最早的张廖姓源于元末明初福建漳州有张元子公者,入赘诏安廖府,单生一子,因受恩于廖氏,乃誓约后裔子孙:“在世为廖,死后归张”。此为“张骨廖皮”、“一嗣双祧”之由来,族人自称“双廖”,并立“清武”为堂号,族谱命题也都以张廖姓为多,例如《云林张廖氏家谱》即是。
2、出自清·光绪时,台湾日据时代,一廖氏人家所改。1895年,清朝甲午战争失败后,台湾在《马关条约》中割让予日本,从此展开了台湾岛上五十年的日据时代。期间,再衍生另一支复姓的“张廖”姓,据说肇因于日治时期,在台湾中部台中市有一户廖姓人家,某一天日警来廖家查户囗,当他看到神龛上都以张姓记载祖先名字时,就质问该家户长为何谎报廖姓,在一时无可辩解下,就声称是姓“张廖”以化解当时日警之刁难,此后全台亦仅台中市有此一家以“张廖”为姓者,到目前子孙共有二百多人,台中市议会议长张廖贵专,即属此支裔孙。
得姓始祖:张愿仔(张元子)。我国《百家姓》一书中,没有记载“张廖”这一姓氏,这一独特的姓氏并非音译,而是两姓的结合,一嗣双祧的一族,在血缘上是张公廖母,二姓合一家。论姓氏虽系两姓,论血统实为一脉。张廖是在台湾俗称“双廖”(正统之廖氏称“单廖”),发源于福建省漳州诏安县二都官陂。元顺帝时,白莲教猖乱,官陂始祖张愿仔公(后改名元子公),字再辉,原籍云霄县(北邻於诏安县)西林和尚塘,为张天正公之三子,避居官陂坪寨教读。当地廖化公(又称廖三九郎),单生一女名大娘,品行端正,聪慧贤淑,通读诗书,事亲至孝。廖公见张愿仔英姿义气,忠厚风雅,敬而慕之,赘为东床。廖公视婿如子,把产业全部交给爱婿执掌。张愿仔对岳父母也像亲父母一样孝敬,身受族人赞誉。张元子48岁,张、廖长子友来诞生,未冠之时,廖族有犯国法不容赦者,若人逃逸无踪,累及全族。张元子公挺身而出,以廖姓亲族身份,往官申辩,然当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在返家途中患病垂危,临终遗嘱友来:“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张寥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父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清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业,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张寥友来的后代子孙,就以祖嘱改姓张寥氏,称张寥姓,故张寥姓的始祖是元末明初福建省诏安县的张愿仔(张元子)。
二、迁徙分布
张廖姓,又称“双廖”,起源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系元朝末年张姓与廖姓之合。张廖氏源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发祥于福建漳州诏安县二都官陂,张廖氏始祖张元子(1328-1392),祖出张虎(伯纪),张伯纪於唐总章二年随陈元光开漳州,后在福建漳浦县南郊中营开基。元顺帝(1341-1364)时,白莲教猖乱,张伯纪第十三世孙张元甫迁福建云霄县西林和尚塘,明洪武七年(1374年),张元甫第五世孙张天正第三子张元子,字再辉,到福建诏安县二都官陂乡教书,为官陂廖化赏识。廖化,年以白米三百石贡献朝廷,乃封外部员外郎,赐九品衔,人称三九郎,三九郎单生一女名为“大娘”。并招张元子为婿,元子入赘廖家事三九如父母。翁视东床如己出,廖家事业皆由元子执掌。明洪武八年(1375年)张元子48岁,张元子妻大娘生子依俗姓廖名友来,友来未及加冠。某年,族人有犯国法者,拖累族人,族人不敢见官潜逃株连无数。当时,张元子就以廖姓身份,往官申辩。不料官讼多年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致官事清白结案,张元子年事已高返家途中重病垂危,临终时遗嘱儿子友来:“吾深受汝外外祖父(三九郎)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效,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于前,死归姓张,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张友来尊父遗嘱,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我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清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业,以后应回西林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外地,张姓、廖姓由其自便。”张元子死后,廖友来奉父神主往廖姓祖祠,廖族善意奉还,廖友来转奉神主往云霄西林张姓祖祠,并将张元子遗嘱告知亲族。张族嘉勉曰:“生廖死张,是一嗣双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张廖门楣。”赐祠堂堂号“崇远堂”,并赐灯一对书“清河衍派,汝水流芳”,清河为张氏堂号,汝水(南)为廖氏堂号,又赐谱序五十字“宗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士,良民万世钦。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庆式玉金。”后用蓝轿八台鼓乐送张元子神主牌回官陂,廖友来并将官陂坪寨故居中厅改为祖祠为父祖立祠。奉父为「张廖」始祖,自己改名“张廖友来”,自立一族“张廖氏”。 张廖族为了发扬祖先勋业训勉世代子孙,族谱的封面均书为《张廖氏族谱》,并叙述“张廖氏”的由来,承认“张廖”之本姓,并定“七条祖训”刻碑文嵌入祖祠墙壁,教导子孙明白本源的由来,此亦为“七嵌”的来源。广东省潮州市张廖氏开基饶平有三派,都是福建诏安官陂“张廖”姓(或称双廖、一嗣双祧)始祖张元子后裔,张元子子张廖友来生四子,长子张廖永安、次子张廖永宁、四子张廖永祖后裔由福建诏安县二都(今官陂乡)迁饶平县建饶。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侨胞有张廖富源、张廖富南等,都是官陂愿仔公的后裔。又如移居广东潮汕一带的张廖族人,也多用联姓。在此之前,元末有简德润者,入赘南靖张家,此派下张简同宗,以后乃有张廖简三姓联宗之说。
长子张廖永安为建饶涂屋楼张寥氏始祖。张廖永安生五子,第四子张廖元聪,后裔派衍台湾。移居台 中西屯区、南投、云林县西螺、板桥、三仑乡的张廖子孙就有数万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们都一直奉守祖训,除了户籍登记,平时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张廖并用。
次子张廖永宁为建饶石坛张廖氏始祖。张廖永宁生四子,第四子元真又生四子,次男素庵之第四代孙张廖旭予(第九世)。于明末由官陂乡坪寨村迁来建饶石坛,为开基祖。张廖旭予生七子。张廖旭予生七子,第五子张廖拨诚于38岁去世后,继子张廖名天,迁徙台湾。
四子张廖永祖为建饶杨梅坑张廖氏始祖。……
台湾云林县西螺镇廖族公祠“崇远堂”倒塌后,裔孙廖景裔孙廖景琛将元子公祖龛请回家中奉祀,并执掌祖业一切权益,嗣经辗转改选管理人,廖族遵守“七崁箴规”力图振作,于1926年由族人廖天来、廖重光、廖富渊、廖学昆等推选廖大满主持筹建新祠。经宗亲出钱出力。纠工匹材,于西螺镇福兴里福兴路222号现址重建“崇远堂”祠堂,于1928年春天完成,今裔孙繁荣发达,在台湾,张廖的子孙是非常旺盛的,各地的张廖宗祠,像云林县西螺镇的“张廖姓崇远堂大宗祠”,台中市西屯区的“张廖家庙承佑堂”,云林县二仑乡的“清武家庙垂裕堂”等等,都是规模宏大而组织完密。另“张廖姓”后裔台中市议长张廖贵专等。(余略)
三、张廖名人
张廖贵专:前台湾省台中市议会议长。据台中2004年10月《台中市前议长涉贪污起诉》报道,前台中市议会议长张廖贵专在议长任内,到有女子陪侍的酒店消费并将酒账报公账,台中地检署四日依违反贪污治罪条例将张廖贵专提起公诉。检察官调查发现,张廖贵专自2000年6月起至2001年2月止,连续在台中市金钱豹系列酒店与KTV、假日酒店与KTV等有公关**陪酒的酒店,召公关**坐台陪酒、宴饮、唱歌、跳舞娱乐,事后再利用其议长身份,在职务上有权办理核销业务费之机会,将喝花酒之私人宴客饮酒以公账报销。检方指出,张廖贵专为规避会计,审计单位得知其以酒家消费报公账之不法情事,及 规定每笔指定采购金额不得超过10万元之限制,在酒店消费或由其签账或由其签账或由同行宴饮之人代为签账,除要求酒店提供报账用之统一发票每纸面额不得逾10万元外,统一发票之商号也要一般饮食店或餐厅名义,酒店及KTV总管理处会计人员及收帐人员均在消费日后第二个月的次月5日,将消费明细签账单及发票送至台中市议会请款,消费事项均记载为便餐。承办检察官表示,张廖贵专以此方式,连续26次诈欺得款113万余元,一次请领48万余元未遂。台中地检署昨日依违反贪污治罪条例罪嫌将张廖贵专提起公诉,检方调查指出,台中市议会主计、总务、会计人员在审核作业,因请款凭证之记载内容为便餐,且开出之发票名称为一般饮食店或餐厅,无法得知该笔款项不得以公费报销因此陷於错误而予以核章,检方因此未将相关审核人员列为被告。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诏安县:诏安,历史悠久,南北朝为绥安之城,明嘉靖九年置县。诏安,北枕巍峨乌山,南濒浩瀚大海,东连闽南金三角,西邻潮汕平原,介于厦门.汕头两特区之间,是福建的南大门,分水关屹立于闽粤交界处。素称“漳南第一关”。
清 武:张廖姓,目前已传至二十五世,分布于诏安县官陂镇的17个村落。为使后世子孙共知张廖姓木本水源,张廖族人取张姓郡望“清河”和廖姓郡望“武威”各一字,以“清武堂”为本家族标帜。
2、堂号
崇远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张愿仔逝世,张友来奉父祖神主廖姓祖祠,廖族善意奉还后,张友来转奉神主往云霄西林张姓祖祠,并将父嘱告知亲族,张姓嘉勉曰:“生廖死张,是一嗣双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张廖门楣。”赐祠堂堂号为“崇远堂”,并赐灯一对书“清河(张氏堂号)衍派;汝(南)水(廖氏堂号)流芳”。赐谱序五十字“宗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士,良民万世钦。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庆式玉金。”并用篮轿八台,鼓乐送回父祖神主,嘱堂号如不适宜,可再撰,灯字勿废。于是将坪寨故居中厅改为祖祠,为父祖立开宗祖祠。于是“张廖”二家遂成一脉,自立一族,谓“张廖”氏,又称“活廖死张”、“张骨廖皮”。
清武堂: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 ,为福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堂”。
承佑堂:张廖家庙堂号承佑堂,为承续福分的意思。
此外,张寥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垂裕堂”等。
============================================================
张廖姓宗祠通用对联
〖张廖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清河衍派;
汝水流芳。
——张氏宗祠撰赐张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张氏望族居清河郡。下联典出廖氏望族居汝(水)南郡。
-----------------------------------------------------------------
〖张廖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千祥云集家声远;
百福年增世业长。
——佚名撰张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台中市西屯区西安里西安街205巷1号张廖氏家庙祠门联。
-----------------------------------------------------------------
〖张廖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承继双桃原为一体;
佑分九族本是同宗。
——佚名撰张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张寥姓宗祠“承佑堂”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堂名(下同)。
承先代传家惟忠惟孝;
佑后人缵绪宜俭宜勤。
——佚名撰张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张寥姓宗祠“承佑堂”堂联。
============================================================
附录一:张廖氏祖训、字辈派衍
〖张廖氏“七嵌”祖训〗
张廖族历代祖宗对祖先所定的“七条祖训”均刻意经营,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第五世廖道文、廖道行在祖祠旁兴建溪口楼时,更将其大门门嵌特设为七嵌,用意是要子孙时时刻刻铭记祖先留下的“七条祖训”,足见张廖族对祖训的重视,从此子孙也称这“七条祖训”为“七嵌箴规”。所谓的“七嵌”即:
第一嵌:生廖死张,姓曰张廖。
如户籍、兵籍、财产、名号、生辰、结婚等记载,都以廖姓为本,逝世后神主牌和墓志、祭祀则写张,代表廖、张血缘不分。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无论。
因二世祖友来公常代替父亲巡视农田,以牛和狗为体,有一次遇到老虎,牛为了保护主人与虎斗,狗则回家吠报,廖祖妣遂发愿为报救主之恩,不吃牛和狗。
第三嵌:得祀正位,篮轿八台。
是友来公因先祖元子公逝世,发愿说:“生而姓廖,以报母族。死而姓张,归宗父脉。”先祖得正祀位,内心甚感安乐,比八个轿夫去擡轿还快乐。
第四嵌:嗣续为女,继绍为先。
凡无男而次女继承者,日后招来配婿,所生之男则生廖死张,则生身之父无归宿者,待生子孙继绝为先,继承生父,次嗣女继承香火者须写明张廖妈,以明由来,婿归本姓不入张廖之祠。
第五嵌:制无苟且,恐生戾气。
在守制中假使女孩子怀孕,恐生脾气暴躁的婴儿,应注意胎教,不能疏忽。
第六嵌:堂教修谱,敦亲睦邻。
即祠堂作祭祀修谱之外,兼作教育子孙阐明祖训,导引后代能和睦相处。
第七嵌:迁籍修谱,天下一家。
即指迁居外地,要姓张或姓廖都可以,但必须修明家谱,以使后代子孙了解来由,子孙各房分散虽远,一看序谱,就知道是一家人。从此张、廖两家遂成一脉,自立一族“张廖氏”,后裔“张廖姓”,派衍“张姓”、“廖姓”。后裔若从母系本姓“廖姓”又称“活廖死张”、“张骨廖皮”。后裔若从父系本姓“张姓”则系承继本姓,三姓均书谱明缘由,使“张姓”、“廖姓”、“张廖姓”三姓相通。
-----------------------------------------------------------------
〖张廖氏字辈派衍〗
为了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张廖族人除了将七崁奉为箴规外,也十分重视族谱序列,日后张廖姓族人只要从名字上即可明了长幼亲疏的关系,并知道所属派系及世代了。如:
昭穆清武溪口日享公派为:
宗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士,良名万世钦。
昭穆日享元表公派自十六世祖为:
文明登仕锦松国恩,武有正锁奉天发隆。
============================================================
附录二:张廖氏典故、趣事
〖张、廖、张廖氏伦常〗
“张廖氏”是传统社会入赘他姓但仅生一子,决定后世继嗣伦常的一个特别规例,不过“张廖氏”派衍的“张姓”、“廖姓”,也曾两姓后世因为不明自己的渊源而发生一些憾事。
如清乾隆年间,“廖姓”十三世武魁进士,蓝翎侍卫廖国宝,深得乾隆信任,因而引起朝内“张姓”张国公忌妒,而保廖出征,致其遭人暗算,后来张公知道两人原系同源,后悔莫及。
台湾光绪年间发生的“白马事件”,也出现过误会,幸即时出现“张廖”一家而化解。
所谓“白马事件”,即“钟、廖、李拼生死典故”。在廖姓族人垦居七崁的同时,另有钟、李两大姓混居其间,光绪元年(1875年)廖姓族人因李家的白马盗食廖家稻谷,竟引发严重冲突,又由于李姓与钟姓有甥舅之亲,最后形成廖姓与李姓、钟姓的械斗长达三年,冲突激烈时双方各出动人丁数百名,在三姓部落间呐喊嘶杀宛如战场,居民们也死伤惨重,乃至于田园荒芜,是清代最大的一次分姓械斗。此事件过后地方上开始流传着“钟、廖、李拼生死”的谚语,在地方史上通称为“白马事件”。
-----------------------------------------------------------------
〖活廖死张〗
据《清武族谱》中对张廖合姓的源流,说明甚详,据其族谱所载,相传,廖三九郎为当地富家,惟独生一女,名曰大娘。当时一位年轻人名为张愿仔,为人俊秀忠厚,是一个生意人,经常往来於诏安官陂一带。廖家於是招张氏为婿,并将财产悉数交由他管理。张氏事岳父母克尽孝敬,但廖家还是怕将来张氏忘廖还张,于是对张氏说:“得我业而承我廖者昌,得我业而忘我廖者不昌。”张氏亦对曰:“生当姓廖,死必归张。”自此张廖两姓合而为一别开一族。廖氏大娘。单生一子名友来,等他长大后,张氏常叮咛他说:“汝父原住在云霄和尚塘,本姓张,因为兵目始来平寨入赘廖家,原籍尚有祖业,以后应回祭扫祖坟,至于春秋二祭,廖家公妈更不可忘,代代相传子孙当须如此。”所以现今,西屯廖家族人尚称自己是“廖皮张骨”世代相传,于户籍上写“廖”,而神主牌位则改为写“张”,即所谓“活廖死张”典故的由来。
-----------------------------------------------------------------
〖张廖禁食鸡头〗
在从前物资缺乏的年代,往往只有祭祀、拜神、宴客之时才能吃得较为丰盛。所以民间惯例,主人宴客时客人往往不能夹食鸡头,好让主人于下批客人到时,能够再添加几块鸡肉,又是一只全鸡上桌,以示款客诚意。相传张廖氏第六世先祖廖日享公家贫,一日为了赴宴,特地借了长袍马褂带著孙子参加,筵席上孙子嗜吃鸡肉,一不小将鸡头脑汁喷到廖日享公的衣襟,日享公大怒、孙子哭闹弄得场面十分尴尬。被沾污袍褂,袍褂为借用,奉还时物主出言羞辱一番。于是回家后,日享公便招集张廖氏族人戒之“食鸡头者,非我族类。”其父兄廖宗福代为解释曰:“男不可食鸡头,女则不拘。”从此,双廖氏后人男丁便禁食鸡头,但是单廖姓氏的族人就没有这个禁忌了。
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姬姓,周文王后裔,始祖为卫国创始人康叔,发源于河南卫辉、濮阳。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立,文王幼子、武王之弟初受封于康,称康叔。周公旦平定武庚判乱,把武庚原来管理的商朝遗民七族和商都周围地区都封给康叔,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死后谥号“康”。卫国灭亡后,其王族有以祖上谥号命姓者,称康氏。史称康姓正宗。②出自中国古代西域,“昭武九姓”之一。汉代,随着丝绸之路开辟,康国和康居国的王子到中国中原定居,后代以康为姓。③出自匡姓,为避讳而改。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为避讳,诏天下匡姓人改姓康。因匡与康读音相近,康字又是一个吉祥的字,所以改匡姓为康姓。④出自少数民族。如历史上突厥族人有康姓;金时女真人纳喇氏、清时满洲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瑶、蒙、土、羌等族均有康姓。 始祖:康叔。 迁徙: 康姓最早发源于卫国,辖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早期播迁缘于卫都迁移,范围止于河南北部。秦时,康姓主要徙陕西、山东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东平两大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史载,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今日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目前康姓人口列全国第七十五位。 郡望: 京兆郡 汉武帝时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北)。三国魏时置郡名。
东平郡 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
会稽郡 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 会稽堂 唐朝康志睦身材魁梧,善骑射,官大将军。后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李同捷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其堂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京兆、东平。②自立堂号:华山等。 字辈: 江苏如皋康氏字行:本贞茂荣,安雍近智,吉贤端秀。
河南邓州康氏字辈:民惠谈养盈,景起忠含宏,从玉新士振。
四川资阳康氏字辈:福(富)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四川遂宁康氏字辈:乃逢国运盛,聿定万年歌,承绪维忠孝,传家尚泰和,光裕名声振,佑启福祉多,富贵天以锡,诗书应发科。
资阳安岳康氏字辈:祭忠孝长,存乐友园。
新化温塘康氏新班辈:南诏仲发季,福友华祥瑞,甫万廷显国,世天兴光明,历代朝伦纪,忠厚钦承兆,敦本开基绪,储才启俊英,诏书能迪哲,礼让可亿型,传家遵典则,祖德定长新,诰命重周史,清廉贯古今。 名人: 康泰,三国吴人,籍贯不详,为中国早期去海外旅行家之一。约在226年(吴黄武五年)和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其经历及传闻之国家百数十个,并曾在扶南会见天竺(即今印度)使臣。回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
康承训(约809-874),唐将。字敬辞,灵州(宁夏灵武)人。宣宗时,累迁义武节度使、右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讨贼逗挠,贪虏获,不时上功”被劾,贬恩州司马(《新唐书》)。僖宗初,授左千牛卫大将军。
康昆仑,唐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国人。善弹琵琶,德宗时号为“长安第一手”之称。后又从段师(善本和尚)深造。善弹《羽调录要》(一作“绿腰”、“六么”)与《道调凉州》(善本作)等曲。
康与之,南宋学者。洛阳(今属河南)人,南渡后流寓嘉禾(今浙江嘉兴)。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顺庵。曾从晁说之学。建炎间,上《中兴十策》,名著一时。绍兴中,依附秦桧,官至福建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桧死,累贬雷州安置,后移押新州牢城。约卒于绍兴末。工词,风格婉丽,然所作多粉饰太平。著有《顺庵乐府》。另有《昨梦录》,虚构一理想社会,反映一种无法实现的荒诞思想。
康进之,元戏曲作家。棣州(今山东惠民)人,一说本姓陈。曾作《水浒》杂剧,《黑旋风老收心》已佚。今存《李逵负荆》,曲白隽美紧凑,描写细腻深刻。与高文秀同为当时善写黑旋风故事的杂剧作家。
康海(1475-1540),明文学家、戏曲作家。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进士。授修撰。疏通刘瑾救李梦阳出狱。瑾败,坐党落职。为弘治间文坛十才子之一。又为“前七子”之一。有杂剧《中山狼》、《对山集》、《沜东乐府》及《武功县志》等。
康济鼐(-1727),清西藏贵族。后藏人,本名锁南结布。原为拉藏汗噶伦。康熙间准噶尔军袭拉萨,他以兵固守阿里达五年之久,以隔断入藏准军与伊犁本部联系清军入拉萨,以功封贝子,受命以首席噶伦总揽藏政。雍正间被阿尔布巴杀害。
康广仁(1867-1898),清末维新派。名有溥,号幼博,以字行。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弟。1897年在澳门办《知新报》,后又在上海开设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兴办女学堂等。1898年至北京参加变法维新和新政,为康有为拟奏稿。戊戌政变时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被杀,为“六君子”之一。
康有为(1858-1927)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光绪进士。博通经史,探索西学。清光绪十四年(1888)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旋回广州聚徒讲学,致力变法理论著述。二十一年四月第二次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旋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又设上海强学会,创办《强学报》,鼓吹变法维新。又于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翁同龢、徐致靖等支持下,促成百日维新,受光绪帝召见,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许其专折奏事。此后迭上奏折,与梁启超、谭嗣同等全力推动新政。戊戌政变时,被清政府通缉,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办《不忍》杂志,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参予“张勋复辟”事,旋败。擅长书法,字体豪放,自成一家。其诗风格雄健,意境宏阔,反映了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广艺舟双楫》、《南海先生诗集》等著作数十种。
其他康姓名人有神州人物康回;康姓始祖康叔;南朝梁大臣康绚;唐经学家康子元;五代后晋大臣康福;明朝开国将领康茂才、康茂林;清康有为之女康同薇等。近当代康姓名人有妇女运动***康克清,政治家康生、康世恩,社会学家康心孚,川剧演员康子林等。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茅姓 茅氏家谱 茅姓起源 茅姓名人 茅姓的来源 茅姓简介
本文2023-10-04 14:31: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7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