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氏-姓游的名人-游姓起名字-游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游氏-姓游的名人-游姓起名字-游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广平郡:汉景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游」源出

游(Yóu游)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春秋时期,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游”命姓,称游姓。

得姓始祖

从《元和姓纂》一书考证,游氏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郑国,是郑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由于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孙才有“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游。春秋时代的郑国,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传,后世的游氏家族,既然是传自郑国的公族,则诚然是圣君周文王姬姓的后裔。古代的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带,国都设于新郑。故子游就是游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游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六位。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名为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孙子皈为纪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游”为姓氏,称为游氏。游皈的二子游吉号子大叔,继著名宰相子产后执掌郑国国政,游氏的`声名也随之大张,传播更为广泛了。春秋时候,晋桓庄之族中也有游氏。另据部份族谱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游氏堂号有:冯翊、广平、立雪、东兴。自子游传至游道保,讳匹,号五丈,当李唐世乱之时,道保南迁南闽剑州建阳禾坪村(今长坪村),建家立业,子孙蕃衍,分布江西之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庐陵等地。到南宋时,因兵荒马乱,游氏68世祖,字文珀,号二三郎(约生于1131年)于1175年从江西庐陵林息坑迁来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稔田镇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开基立业。游氏从唐末五代开始,游姓在今我国南方的福建地区,就已兴盛起来。由此可见,福建的游姓,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后逐步播迁到南方的。游氏族人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广东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埔、宁化、明溪等县市。本县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台湾游姓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在分布较多的县市,有台北县、市,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余略)。

堂号

广平堂:游氏春秋时期发祥地在原河南广平郡(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故堂号曰“广平堂”。古书《交际大全》载有广平郡望,其中有“声实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诗卓识(诚之),独步六朝之伯始(肇),并膺三辟于高闾(明根)”的佳句。括号内是历代游氏先贤名,内涵深刻。美秀堂:春秋时,有游吉(游皈的二儿子)貌美才秀,举止文雅,熟于典故。他继名相子产之后任郑国宰相,为政宽和。

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鸿胪,处身仁和,接物礼让。故游氏又称“仁和堂”。立雪堂:原于“程门立雪”,典出宋代学者游酢、杨时向儒学家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游酢(游氏66世祖),字定夫,号豸山,与学友杨时都已是40来岁的进士了,还要继续求学,从福建到河南洛阳拜著名儒学家程颐为师。游、杨来到程家,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蒙眬中知有二人来却不动声色,二人恭恭敬敬肃然侍立,一声不吭,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是游、杨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犹在此呼”那天正是严冬最冷的一天,门外已积雪三尺。“程门立雪”传为佳话,流传千古。

此外,游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冯翊堂”、“广平堂”、“追思堂”、“东兴堂”、“聚辉堂”、“聚顺堂”等。

游姓宗祠通用对联

〖游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声实俱茂;秀美而文。——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魏·游雅,累官雍州刺史,甚有惠政。下联典指春秋郑国大夫游吉,美秀而文,熟于典故。

尚书世第;鸿胪名高。——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游明根,字志远,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

〖游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郑国家声远;建阳世泽长。——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游姓的起源于春秋时郑国。下联典指北宋游氏名人、哲学家游酢,建州建阳人。程门新世第;立雪旧家风。——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游氏宗祠“立雪堂”通用堂联。

〖游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大鸿胪仁和有礼;贤卿士美秀而文。——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游明根,字志远,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正卿游吉,即子太叔,美秀而文雅,熟悉典故,继子产执政。独步六朝之伯始;并膺三辟于高闾。上联典指后魏·游肇,字伯始,孝文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外宽内刚,耽好经传。下联典指北魏·游明根。

〖游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九言教晋卿,郑相声名周代震;三尺尊程子,豸山著作宋朝芳。——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郑国正卿游吉。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游酢。

基开阔滩,分坝头九大房,星罗棋布;派衍椷林,自建阳而庐陵,椒盛瓜绵。——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游氏宗祠“立雪堂”通用堂联。

绍定夫之徵,读圣贤书,方不愧建阳门第;继太叔之美,行忠孝事,乃克振郑国家声。——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游酢。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正卿游吉。

附录:游姓典故、趣事

〖求字〗游宗谦去探望书法家王百谷,王百谷当时正在写字,没来得及与游宗谦寒暄。游宗谦不由大怒,便指着王百谷的字大骂道:“你以为你写的字很好吗?哼!在我们莆中一带都把它看得如粪便一般。”后来游宗谦将离开王家,想求王百谷一幅字,碍于面子,不便索取,便令侍儿范鹿去求。王百谷也不答话,提笔便写。写完,对范鹿说:“把字拿好了。见了你家相公,对他说:又担了几石粪便来家了。”——明·姚旅《露书》

百科里的李夔(1047—1121)字斯和,其先无锡人,唐末避乱迁福建邵武。南宋名臣李纲父。神宗元 丰三年(1080)进士,调秀州华亭尉,移松溪尉,池州军事推官。历知钱塘县,鄜延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任鄜延帅幕僚时,至延安不到一个月,夏人倾国数十万兵来进攻,李夔陈守御方略,使一路得安。米脂之役时,有言夏军十余万将来进攻,诸将将弃城而逃,李夔在彼众我寡的情势下,坚决主张按兵不动,又张声势,使夏人认为有备,终使夏人不敢来犯。徽宗即位,迁大宗正丞。久之,擢宗正少卿,兼学制局参详官,移太常少卿。大观四年(1110),知邓州,兼京西南路安抚使。改知颍州。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事见《龟山集》卷三二《李修撰墓志铭》。李夔,字斯和,其先江南人,唐末避乱,徙邵武。元丰三年进士,释褐华亭尉,转奏议郎,授佥书平江军节度推官。尝摄郡事,适当累政因循之后,狱系甚众。夔命数吏分条其所犯,不日皆决遣之,遂以无事。子纲,相高宗。

我们字派是 正大光明,行义敦仁,含贞宝福,世道永昌。爷爷是敦字辈,我是含字辈。我们是安陆程家湾人,祖上是大悟迁过去的。我们这个湾只有100多年吧,人丁不兴,没祠堂,没人修家谱。过去讨生活不容易,可能你们祖上忘记了,字派乱了,应该是我们这个吧。大悟有个程姓本字派聚集地,据说有几千人而且有个大祠堂,有修家谱,有老家谱,而且有家训,有御赐牌匾3块。我所知我们源于南宋 二程 程颢程颐兄弟俩,很可能是程颐。二程和朱熹修《程朱理学》,二程是最有名的程姓人。程颐40多岁和少年苏东坡是同科同榜第四名进士,俩人关系不好甚至对立,小苏觉得老程太腐朽。哈哈。你只要搜索上面16个字的字派,就能找到老家谱。希望能帮到你。

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对其兄程颢于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程颐名人名言大全:

想要为自己谋得私利,必定伤害别人的利益,所以会招来很多的怨恨。

做官容易失去人的理想和抱负。

即使是天下的公事,如果用私心去办理,就是私事了。

人有欲望就会失去刚强,如果刚强就不会屈服于欲望。

做学问的人不可以不通达人情世故。

人有意识地为公,其实就是私心。

因情绪激动去赴死很容易,无所畏惧地为正义而牺牲就比较难。

世间的事情虽然很多,但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天下的事情,不是前进就是后退,没有固定的规律。

人静之后可以见到万物自然都有生机勃勃的春意。

用说话谨慎来修养他的德行,用饮食有节来修养他的身体。

易,是变化的意思,随时随地变化来顺从大道的要求。

凡是解读经典与别人有所不同,没什么害处。但是关键的地方不能不一样。

圣人的话,如果说远就像是在天上,如果说近就像是在地上。

做学问的人要先学会怀疑。

一草一木都有它的道理。

学问来源于思考。

学者求学一定要务求实际,不要过早靠近名利才对。

滋润养育自身一定要用诚敬,求学的目的就在于获得知识和学问。

了解了它就一定喜欢它,喜欢它就要追求它,追求它就一定要得到它。

圣人的道理,平坦得就像大路一样,学者苦于不能得其人门的要领。

如果不明事理,那么动就不知道往哪里去;如果不动,那么即使明白事理也没有用处。

凡是事物都有本和末,本末是一体的,不可以把本末分开为两段。

一个中字最难理解,必须是默默的理解,靠心来领悟。

良知良能,都不是从哪里学来的;是出自于天性和本能,不是依赖人力所能达到的。

本性就是天理。天下的理,推究其根源,没有不是善的。

评价圣人的本质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评价他们有为的事业功绩就会有差别。

天和人是一体的,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分别。

心志使气发动的情况十之有九,气使心志动摇的十之有一。

心有主见,就能不被外物所牵动。

孟子的行善和养气的学说,都是前世的圣人们所没有阐发过的。

君子教育学生是有次序的,先从小的、近的事情和道理教导他们,然后再从大的、远的事情和道理教导他们。

圣人不敢有忘记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

凡能在日常生活中学得人情世事,就是获得了人生最高真谛。

从经典中探求其理的目的在于实践和应用。

君子为人处世,如果事情对义没有什么伤害,顺从低俗的做法是可以的;如果对义有害处,就不能顺从。

君子做事依据天理而行,所以常常心情舒畅、安泰;小人做事被物欲所奴役,所以会有很多的忧愁、悲伤。

不偏不倚叫做中,守中不变叫做庸。

君子求学问为了自己增长知识,小人求学为了迎合别人的爱好。

每个人都各自有自己的长处,如果能避开短处而选择人的长处,都可以任用。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程颢(ho)(1032年1085年),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北宋洛城伊川人(今河南洛阳),出生于湖北黄陂。嘉祐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程颢名人名言:

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

戏谑不惟害事,志亦为气所流。不戏谑,亦是持气之一端。

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以疾。

学者先务,固在心志。

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

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

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善为本,固执之乃立,扩充之则大,易视之则小,在人能弘之而已。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知及之,而不以礼性之,非己有也。

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

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

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弘而不毅则无规矩,毅而不弘则隘陋。

惟圣人之道无所进退,以其所造者极也。

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

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凊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

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人既能知,见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著意,才著意,便是有个私心。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

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弘而不毅,则难立;毅而不弘,则无以居之。

凡人才学便须知著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

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

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所造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

论学便要明理,论治便须识体。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朋友讲习,更莫如相观而善工夫多。

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如求经义,皆栽培之意。

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

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也。

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

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

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

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

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

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

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

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

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

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

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

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

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

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心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也。惟其有与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面进。

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

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

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不已也。

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以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

学习本来是修习德业,有了德业之后才会立言。

因为富贵而傲慢自大,固然不好;因为有学问而傲慢自大,害处也是不小。

想要担当大任,必须是忠诚老实的人。

教育别人,修养他的善心就会使他的恶念自然消失;治理百姓,引导他们互敬谦让就会使纷争自然停止。

克制自己可以止住生气的毛病,明白事理可以制住害怕的毛病。

凡是人刚学习的时候要知道从哪里下手,已经学习很久了要知道从哪里收获。

一个人如果学习不进步,只是不够勇敢而已。

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会很快衰老。

懈怠心志一辈子,就是自暴自弃的表现。

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和一个应罢了,除此以外还有什么

道的外面没有万物,万物的外面也没有道,所以天地间无处不充满了道。

清代教育家李惺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李惺(17851863),子伯子,号西沤,四川省垫江县(现重庆市垫江县,1997年重庆成直辖市垫江县随之划归为重庆)城南郊冯家湾人。有《西沤外籍》10卷、《可邡诗稿》传世。

李惺名人名言:

使人俱不若使人爱,使人爱不若使人敬。

与朋友交,只取其长,不计其短。

人以言媚人者,但欲人之悦已,而不知人之轻己;人以言自夸者,但欲人之羡已,而不知人之笑己;轻而且笑,辱莫甚焉。

公生明,明生廉;廉生威,威兴业。

千金在手,一尘不染;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恶友,惟善自持者两得之。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

阳称其善以悦彼之心,阴养彼之恶以快已之意,此友道之大戳也。

习勤忘劳,习逸成惰。

昔日勤王上玉京,桃花马上请长缨。万里征战扫侵贼,震地威名白杆兵。金印又传三世将,旌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笳声杂纺声。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与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著名教育家李毓秀名人名言大全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李毓秀名人名言大全: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固邦国自宁。

游氏-姓游的名人-游姓起名字-游姓的起源与家谱

广平郡:汉景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