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姓 红氏家谱 红姓起源 红姓名人 红姓的来源 红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红姓 红氏家谱 红姓起源 红姓名人 红姓的来源 红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红(Hó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为熊氏所改,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姓熊,而楚国公族子孙中,有一位公子叫熊挚,字红,故又叫熊红,受封于鄂,称鄂王。熊红的后代,就以祖上名字为姓,形成一支红姓,世代相传。

2、出自以地名取姓形成的。汉代时候,有个地方称为“红”,就在现今江苏省肖县西南一带,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红为氏,称红姓。

3、出自刘姓,以地名为氏。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子叫刘富,就受封于红地,他原来就已封为侯爵,所以人们称他为红侯,或称红侯富。他的子孙理应世袭封地和爵位的,可是传到他曾孙时,因为曾孙没有生儿子,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的。而红侯富不止一个妻妾,他的支系儿孙还很多。这些后代,有的就取封地为姓,世代姓红。

得姓始祖:刘富。从《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三书上考证,红氏出自,是楚元王交子刘富的后裔,因刘富被封为红侯,他的支庶子孙以国为氏而得姓。春秋时代的楚国,是上古颛顼帝芈姓后裔所传。而颛顼帝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红氏既然系出二三千年前的楚国公族,推算起来,则是黄帝子孙。故红氏族裔奉刘富为红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红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期,楚国的皇室子孙中,有公子挚,又叫熊红。他的后代中为了显示祖上的皇系身份,就取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为红氏。另一说,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自己的同母弟刘交为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被封为休候,后来改封为红候,封于红(今安徽省萧县西的红亭)。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红氏。汉代时候,有个地方名为“红”,在现今江苏省肖县西南附近,居住者多以红为姓。发祥于楚国的红氏家族,按照历史位置,在今山西省境内。望族居昌平郡(今北京市昌平县东)。

三、历史名人

红氏或许是长期人丁不旺,红姓中人一向不太知名,仅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出现过一位官拜郧西县丞的红尚朱。这位红尚朱,为山西省阳曲人,长期以来,红氏家族,也主要以今山西地区为繁衍中心。此外,红姓名人还有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将领红军友、红娘子。

红 娘:元·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西厢记》,剧中极力撮合张珙、莺莺成其好事的丫环红娘,因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爱。后人因又称媒人为“红娘”。

红军友:明末农民起义初期首领之一。崇祯五年(1632年)转战陕甘边区,声势甚大。后遭谋害。

红娘子:明末农民起义军女将,江湖艺人出身,李岩在河南杞县散粮济贫时,她率众起义,攻破县城,与李岩成婚。后与李岩及其义军同投李自成。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昌平郡:西汉时置军都县及昌平县,属上谷郡。东汉属广阳郡。北魏入军都,属燕郡。东魏天平年间于军都县城置昌平县,为燕州及昌平郡治所,徙军都县治于县东北,北周废州郡与军都,旋复置昌平郡。隋初废郡,属幽州,大业初属涿郡。辽昌平属析津府,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属顺天府。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

2、堂号

红姓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等。

====================================================================

红姓宗祠通用对联

〖红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鄂王;

望出昌平。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唐朝侠女;

汉代红侯。

——李文郑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潞州节度使薛嵩家的青衣(女婢)红线,喜读书,通经史,薛嵩让她掌管着文书,号为“内记室”。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想兼并潞州,红线衣入魏郡田家**金盒。薛嵩写封信装在金盒中,还给田承嗣,田承嗣派人表示感谢,也打消了兼并的念头。人称红线为侠女。下联典指红氏起源于西汉的来历。

侯门王子;

表政惠民。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红氏的源流来历。下联典指明·红尚朱。

-----------------------------------------------------------------

〖红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丝竹共雅韵;

工农一家亲。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红姓之“红”字的析字联。

军恩深似海;

友情重如山。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红军友“军友”二字的嵌字联。

-----------------------------------------------------------------

〖红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青衣曾推侠女;

慧婢莫若红娘。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侠女红线为潞州节度使薛嵩家青衣。下联典出唐·元稹著《会真记》叙术红娘为张生、莺莺牵线通情。

-----------------------------------------------------------------

〖红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唐代记室通经史;

明末义将有遗威。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才女红线,潞州人。通经史,为潞州节宽使掌笺表,号曰“内记案”。下联典指明末农是起义军将领有红军友、红娘子。

-----------------------------------------------------------------

〖红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荆楚兆祯祥,氏族生色;

授时生夏政,炳丁向南。

——佚名撰红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颂赞红姓的源流和族望所居、迁徙繁衍(见清代熊峻运《增补姓氏谱笺释》)。

史海钩沉03:李岩一席话可安天下

明朝末年,李自成发动农民造反,李岩的加入对李自成的事业可谓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李岩是河南杞县人,曾经中过举人,也算得上是一名读书人。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他与李自成相遇。据《明季北略》记载,两人相遇的时候,“相得甚欢”。两人商谈了建国大计,李自成就像是刘备遇到了诸葛亮一样,十分的开心。他说道:“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他业开基者也。”

李岩的影视形象

当时河南大饥,李岩劝李自成均田免赋,救济灾民,打击豪强,招揽人心。他还创作了童谣说:“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童谣对宣传李自成的军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所以,农民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是十分的欢迎,灾民中的青壮年也纷纷投军。李自成在陕西时,因大败只能藏匿于山中,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到了河南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俨然是柳暗花明。李自成起兵十多年,多次受到挫折,有时似乎是一蹶不振,但在李岩加入后,他的事情蒸蒸日上,达到了顶峰。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李自成终于率军攻入北京。对李自成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大喜事,但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这兴衰成败的关键时刻,李岩再次显示出了他的高瞻远瞩。他先是向李自成口头进谏,后面又写成了奏章呈了上去。李岩的建议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驻大军于城外,严守军纪。

二是只对少数名声恶劣的贪官追赃助饷,切不可扩大化,造成士大夫和官员阶层与起义军的对立,安定民心是第一要务。

三是以大国封明太子,安抚明臣,为己所用。

四是招抚吴三桂父子,重视边防。

这四点每一点都是十分的重要,起义军是坚决不能进城的。军中大部分都是纯朴农民,无牵无挂,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战斗中无所畏惧、所向披靡。一旦进了城,这些农民见识了花花世界,必然要腐化、堕落,甚至于抢劫、杀人、强奸良家女子,到时也就必然会遭到老百姓的反对。在后来的山海关之战,李自成的军队一触即溃,也恰恰说明了这点,这些农民军抢劫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李自成遭到民众欢迎

李岩认为,重中之重,即是安定。只要民心安定了,边防巩固了,别的事情,即使慢一点也无妨。只可惜在一片欢呼声中,李岩的声音实在是太微弱了,引不起起义军高层的注意。就连一向信任他的李自成也嫌他太哆嗦了,只在上面批了“知道了”,不再作答复。他的这份足可以安天下的奏疏,湮没在了一大堆废纸之中。

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就不得不说李岩的建议真的是一副特效药,可以使李自成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也可以使中国今后的事情不再那样的惨烈。如果李自成清醒一点的话,将李岩的建议付诸实行,那么大局立刻就会稳定下来。这样一来,起码吴三桂不会叛变,清兵也就不会进关,北方的战事可以暂时停息,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

总的来说,当时大顺开国的形势并不比大明王朝开国的形势差,老百姓恨的是贪官污吏,对于崇祯帝并无多大仇恨,相反还很有感情,李自成对崇祯帝的感情也是如此,他在檄文中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贿通官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人戚绅,闾左之脂膏尽竭。”既然如此,只要新王朝上下齐心,厚葬崇祯帝,优待明太子,惩治贪官污吏,即便不能完全治本,但也能暂时使局面安定下来,李自成也可以在北京做长久的皇帝,国家也可以由乱世走向治世!

公元1644年是一场数十年大战的开始。这场大战起于清兵追击李自成和张献忠,包括清兵灭亡南明、征服全国,包括清兵与台湾郑氏的海上战争;也包括清兵与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殊死搏斗,直到1683年施琅攻占台湾为止。但是,“反清复明”的会党起义和秘密活动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如果当时的大顺王朝能够稳定下来,不论今后的历史如何发展,起码这数十年的战争可以避免,即便有战争,也不会有如此的大规模,清廷的“剃发易服”、杀人盈野的屠城可以避免,清廷的异族殖民者心态对中国的统治可以避免,数千万人的鲜血可以不流,无数老百姓不会流离失所,历史也将会是另一种写法,无论如何也要比现在要好上许多。

李岩不是神仙,只不过他了解当时的国家形势,对农民军的本性也有所了解,所以他才能作出正确的建议来。他的这一席话确实可以安天下。李自成从北京仓皇西撤的时候,也必然会认识到他的这番建议的价值,只可惜没有后悔药可吃了。

在撤退的时候,李自成和大部分的部下都想跑回西安,因为他们在那里已经建立了一套政权。而李岩则主张暂时退往河南,重整旗鼓,期待卷土重来,因为李自成是在河南发展壮大起来的,重回河南,起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李自成能退到河南的话,政权稳定下来,也可以与南明政权合作,共同抗清,不至于如此之快就告覆亡。但李自成非但没有采纳,还认为李岩有“异心”,竟然将他给处死了。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大败

因为李自成虽然是陕西人,但由于起义初期战略没有协调好,导致李岩等河南手下为求一体生路,被动投靠。

闯王李自成在陕西起义之后,循着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个古训,李自成迅速在陕豫边境展开攻势。

由于一开始是一群农民起义,加上当时没有军队阻挠,而且闯王李自成等一开始的一众手下只是粗人,都没有文化。于是对百姓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毫无道德可言,在路过河南的许多个州县的时候,就已经造成了不少人的伤害,尽管他一开始就占领了陕豫,但是陕豫的人基本十室九空,基本上所有人都被逃跑了了。

他手下的谋士李岩就是这样去投靠他的,一开始是求活一命。李岩是豫人,他的父亲曾经是巡抚,因为明末魏忠贤立案,父亲惨遭连累,然后也自然也连累他,然后他就当官不成,后来在豫人仅剩的人口里遇到了闯王李自成,自荐当李自成的军师,然后替李自成制定了许多策略,包括进城以后不抢略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在李岩担当了闯王李自成的智囊以后,才制定出来的,一开始闯王是没有这个心思的。

另外还有另外一个豫人,也是由此投靠了闯王李自成。那个人就叫牛金星,牛金星一开始是某官员的儿子,后来由于与邻居家有隙,被邻居诬陷,被革去举人的功名,最后在闯王李自成攻入河南,占领了豫地不少城市以后,经同乡李岩的推荐投靠了李自成,一开始也是为了活一命。

说真的,还真是时也命也,闯王李自成一开始对豫的政策是烧杀抢掠,以至于手下智囊团基本都是豫人,但是仅仅也只有几个豫人。当李自成占领了山西,山东,河北,湖北,陕西等等省份的地盘以后,也坐拥了百万军队,然而他却没有守住北京城,在吴三桂的攻打之下,北京被攻破了,闯王也在湖北通县九宫山被杀。从他全盛时期到被杀时期,也不过仅仅一年而已。他的不恰当的政策,笼略了一部分豫人为他服务,但是最后这部分军师基本上都散离了,除了牛金星投靠了清。

话说闯王的失败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一开始他的所有手下谋士基本上都是被逼迫着去当他的谋士的,而不是自愿的,如果闯王一开始的策略比较好的话,也不至于后来仅仅只有几个豫人做他的军师。

红姓 红氏家谱 红姓起源 红姓名人 红姓的来源 红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红(Hó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为熊氏所改,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姓熊,而楚国公族子孙中,有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